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影响辽宁省本溪县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因素

影响辽宁省本溪县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因素

影响辽宁省本溪县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因素
影响辽宁省本溪县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因素

影响辽宁省本溪县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因素

发表时间:2010-04-29T00:03:08.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富彦刘发斌杨海燕崔艳菁张乃生吴俊丽[导读]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 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及影响静脉溶栓再通的因素

富彦刘发斌杨海燕崔艳菁张乃生吴俊丽肖顺丹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辽宁本溪 117100)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4-0027-02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 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及影响静脉溶栓再通的因素。方法对辽宁省本溪县第一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217例AMI溶栓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相关因素对冠状动脉再通的影响。结果比较分析再通组与未再通组资料,其中溶栓时间、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绞痛史、心功能不全是影响AMI后静脉溶栓再灌注的因素。结论溶栓时间、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史、心功能不全,这些是影响冠状动脉再通的独立因素。

【关键词】心肌梗死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AMI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挽救濒死心肌是减少AMI 后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目前,静脉溶栓治疗仍是许多AMI患者,尤其是对无经济条件的AMI患者和无冠脉介入条件的基层医院更为重要。根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辽宁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子课题—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救治与静脉溶栓技术的要求,本溪县第一人民医院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收治217例住院AMI溶栓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各种因素对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经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动态观察确诊,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有溶栓适应证者共217例,男145例,女72例,年龄35~75岁,平均54.6±15.2岁。患者入院后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部分加做V7~V9、V3R~V5R)、生化检查,并对每位患者进行梗死时间、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绞痛史、既往心肌梗死史、心功能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AMI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尿激酶150万U半小时内静脉滴注,溶栓时间均在发病6h内,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12小时一次皮下注射,阿司匹林300mg嚼服。

1.2溶栓成功指标①ECG抬高的ST段自输注溶栓剂后2h内回降≥50%;②胸痛自输注溶栓剂后2h内消失;③输注溶栓剂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清CK和CK-MB酶峰提前,在发病后14h以内。具备上述4 项中除②③项组合外的任意2项或2项以上者判定为血管再通。

1.3相关因素的诊断条件①高血压病:血压≥140/90mmHg。②血脂异常:血清胆固醇>5.9mmol/L和(或)血清甘油三酯>1.8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3.5mmol/L。③糖尿病:随机血糖≥11.1mmol/L或 FPG≥7.0mmol/L或OGTT2hPG≥11.1mmol/L。④肥胖:体重指数

>27。⑤Killip分级标准:Ⅰ级指无肺部啰音;Ⅱ级指双肺下半野啰音;Ⅲ级指双肺部啰音超过一半(包括急性肺水肿);Ⅳ级指心源性休克。Killip分级≥Ⅱ级为心功能不全。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静脉溶栓再通的因素。

2 结果

2.1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组与未通组相关因素比较

AMI静脉溶栓再通组153例(70.51%),未通组64例(29.49%),153例再通病例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102例。不同溶栓时间与血管再通情况。随着溶栓时间的延长再通比率逐渐下降,AMI患者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各因素的比较情况见表2。从表2可见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绞痛史、吸烟、心功能不全、肥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饮酒两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表2还可看出未通组女性患者比例57.81%(37/64)高于再通组女性患者比例22.88%(35/153)。

2.2 不同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全组病例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溶栓时间、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史、心功能不全这些是影响冠状动脉再通的独立因素,而性别、肥胖不是影响冠状动脉再通的独立因素。

3 讨论

溶栓治疗能使AMI的预后完全改观,目前已成为AMI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在无冠脉介入条件的基层医院更为重要。AMI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虽然降低心肌耗氧量的治疗措施可延缓AMI的进展,但只有尽早使完全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才能挽救濒死的心肌。徐惠梁[1]报道冠心病在院前死因中占据首位,AMI起病急,由于心肌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冠状动脉闭塞后20~30min,受其供血的心肌即有少数坏死,1~12h之间绝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坏死[2]。有研究资料显示,AMI早期溶栓治疗可使左室射血分数增加,梗死面积缩小,可明显减轻左心室扩张,抑制左心室重构,减少室壁瘤发生,并可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提高运动耐量[3]。大量试验已证实:症状发生后到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间隔时间直接决定了AMI的范围、心室肌功能以及短期和长期生存率。获益最大的是那些症状发生后3h内接受溶栓的患者,据文献报道,3小时内尿激酶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再通率为53%,而3~6小时之间仅为37%,这被称为溶栓治疗中的时间依赖性[4]。有学者认为冠状动脉持续闭塞的患者,心内膜到全层心肌坏死通常在4h内完成;在冠脉非持续性闭塞或有良好侧支循环的患者,心肌梗死的进程可能延长至6h,所以溶栓治疗越早,再通率越高,疗效就愈好。本组病例亦明显显示出溶栓开始越早,成功率越高。本次研究可以看到虽然1h内溶栓的患者再通率是最高的,但是其来院救治的患者数却是最少的。AMI患者从发病至接受治疗往往存在时间延误,由于大多数农村患者文化水平低,健康知识缺乏,致使患者对AMI的了解甚少,延迟就诊,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本例临床研究显示溶栓未通组的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要高于男性,并且平均年龄也要高于男性,这可能跟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和对疼痛的耐受性高有关。再通组与未再通组资料中溶栓时间、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绞痛史、心功能不全是影响AMI后静脉溶栓再灌注的因素,其中除年龄、性别之外,其他因素均为可治疗和可预防因素。因此,有必要在农村地区开展有效的健康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