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202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202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202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概况: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

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

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2.中外交往史实

(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玄奘西游天竺,带回很多佛经,传播了佛教文化,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促进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明朝:①郑和(马三宝)下西洋(印度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

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维

护国家统一。

3. 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国力强盛。

(2)隋唐时朝:遣唐(隋)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交往活跃;国家繁荣富强。

(3)明朝:郑和下西洋。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启示(认识):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如隋唐时期因为开放而繁荣;闭关锁国,阻碍经济

文化的发展,国家就落后,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

(1)主要的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

①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③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

条约》⑤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2)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影响

影响:通过这些条约的签订,外国列强从中获得许多特权,比如割地、

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开设工厂等,一方面,中国丧失了

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清

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被打破了,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同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动与

外国交流,比如,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知识拓展】

★中国近代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对外开放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是中国被迫,便利外国资本输出,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进行经济掠夺,具有强迫性、侵略性;

②后者是中国主动,便于引进外国资金、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

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具有主动性、主权性。

★近代中国的外交启示:只有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的安全与统一。

三、新中国的外交

1.新中国的主要外交成就

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20世纪50 年代的成就(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

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③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6届联合国大会);1972年中日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

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和经

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知识拓展】

★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香港、澳门问题顺利解决的根本原因:成功地运用了“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

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⑤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 会议、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2.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③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启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

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中日关系

1. 古代、近代和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及史实。

(1)古代:①特点:友好往来,源远流长。②史实: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

(2)近代:①特点;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②史实: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当代:①特点;既合作又斗争。②史实: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斗争--东海油汽田危机、钓鱼岛危机

【知识拓展】

1. 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罪行;首相等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

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②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

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意义: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

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从中日战争中,日本可吸取的历史教训有哪些?

①放弃军国主义,走和平发展之路;②正视中日关系史的那段不幸经历,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国民和青年时代;③警惕和禁止任何形式的军国主义思潮和势力的重新抬头;④要珍惜和维护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要随着时代的前进推动中日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4.从“日本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事件”到“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影响和我们的态度:

答①实质:日本政府否认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推卸战争责任,为发

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②影响: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损害中日关系,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③我们的态度:我们应牢记历史,正视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不忘国耻,奋

发图强,居安思危;我们须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

5.日本应如何正确对待侵华战争?

①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战争犯下的罪行;②信守和平承诺;③做一个

负责任的大国;④与周边地区和国家友好相处。

6.对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事件的认识:

①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②悲剧的元凶是日本军国主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应该将日本法西斯与日本人民加以区别;③核技术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但是利用不当,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中美关系:

1. 近代:①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获得大量赔款与一系列特权;②1922年华盛顿会议,迫使中国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③解放战争:扶蒋反共的政策,扶植新的代理人。

2. 现代:

①建国初:封锁禁运包围威胁、敌视态度、外交孤立政策;以美国

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70年代: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知识拓展】

★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如何?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中美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xx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在中考历史题型中,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它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摒除了过去传统的死记硬背,更将开卷形式充分发挥。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中考考生来说尤为重要。 一、正确阅读历史材料是解题的基础。 历史材料解析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观点。因此,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了解和掌握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在阅读材料时,要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这样既避免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如2015年中考题中给出这样的设问:(1)据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实现了怎样的转移?(2分)(2)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背景。(2分)(3)并写出四项基本原则的任一项内容。(2分)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以及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一般情况下,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准确找出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也是思考历史史实的过程,从历史材料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关历史信息,对于正确解题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专题8材料分析题专题提分训练

专题(八)材料分析题 专题提分训练 ·题型特点 河北中考非选择题历史部分第一题多以第26题出现,2018年和2019年均为材料分析题(9分),其中2018年侧重考查“世界史”内容,2019年侧重考查“中国史”内容。试题的基本特点是:三段材料、三个设问(分值分配一般为2,4,3),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第(1)(2)问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的相关信息(多为原因、经过、历史人物的贡献、成就等)的能力;第(3)问多设问“影响”“意义”,属于对题干材料“共性”内容的考查。 ·方法解读 本题型为典型的材料分析题,解答时注意:首先要审清设问,准确把握具体的考查对象,即“考什么”,河北中考在这方面多侧重对“原因”“经过”的考查;其次注意相关提示词,如“据材料一”“综合材料”,这就提示答题的范围在所出示的材料中;然后就要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到“对材料每一句”的合理解读——分析同设问的关系;最后组织答案,做到详略得当、史实准确、论据合理等。 ·针对演练 1.[原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上了轨道的国家,政党的争权绝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内战。军队是国家的,军队总服从政府,不问主政者是属于哪一党派。却是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 材料二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而工商界及学界的人在专制政体下做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学界人士偏于文字方面,古书愈读得多,思想就愈腐旧。 材料三中山先生把建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但是时人不信他,因为他们不了解他的思想。中山先生并没有健全的革命党做他的后盾,至于革命军更谈不到。当时军队的政治认识仅限于排满一点,此外都是些封建思想和习惯,只够做反动者的工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引起内战的原因。 (2)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民国初期国家混乱的原因。

初中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6.分析材料 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 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

新课标高三历史复习中美关系专题

第三轮复习资料 专题七大国关系之一(中美关系) 1、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1)晚晴时期: ①1844年美国逼迫中国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追随英法侵略中国,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③1900年美国与其它列强一起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2)民国时期: ①在辛亥革命中美国政府和外交官拒绝支持和承认革命军;南方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美国政府对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则奉行中立政策,一方面继续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但另一方面,扶持袁世凯。 ②出于维护在华政治经济利益、扩大在华的思想与文化影响和支持中国共和运动的考虑,威尔逊就任总统后,美国于1913年不顾其他列强的反对,放弃大国协商一致的原则,率先承认中华民国。 ③(简单了解)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九国公约》。美国为阻止日本独占中国,支持中国要求解决了山东问题。从1899年开始美国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势力在中国开始膨胀。削弱了日本在中国的势力(改变了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恢复到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率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它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至1933年中国基本实现关税自主(《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开始失去关税自主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

条件。 ⑤二战中: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组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美两国同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国,共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⑥二战结束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中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美国的企图破灭。 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 (1)1949年至1970年:全面冰冻,对抗关系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发动朝鲜战争,企图进一步侵略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斗争并取得胜利。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收复台湾,干涉中国内政。60年代美国又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在整个60年代仍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2)20世纪70年代:走向和解 ①1971年“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 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③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 (3)当今中美关系的特点:友好发展是主流,双方也有摩擦、矛盾。 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一波三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美摩擦不断,美国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制造麻烦。特别恶劣的是1999年5月8日在科索沃战争中悍然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引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中美不断摩擦的原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中考历史材料题高分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题高分技巧 材料分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是初中历史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试当中,考生在材料分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如何来解答这一类型的题呢? 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 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 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 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的不同材料虽然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知识点,但这不同知识点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这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即是要找的中心;材料或材料的中心与设问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以及设问之间有哪些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 试题虽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有的题目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教材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教材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教材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对号入座”。

关于当前中美关系的看法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与危机,但就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美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乃至对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与及其大的影响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与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并且中美两国都具有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实力,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就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与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就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与发展的最大障碍,也就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总体上说就是极端复杂的,但又就是简单的利益问题,中美关系实际上就就是两国利益之间的相互利用关系而已。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就是通过世界现代经济的全球化联系在一起的,美国一方面要抑制中国的发展,一方面又害怕中国的动荡引发的世界经济动荡,因此,美国又不得不忐忑不安的瞧到生机勃勃的中国在逐渐崛起,甚至威胁到她的霸主地位,于就是美国一方面要表面上支持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又忧心忡忡的不愿中国强大,甚至在各方面打压中国,不愿使之富强。 从保持世界与平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美两国都需要从战略高度与长远角度来瞧待与处理中美关系,全面推进二十一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造福两国与世界人民。目前双方一致同意,推动互利双赢中美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对于分歧与摩擦可通过平等磋商妥善解决,中美关系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定律,就就是从冷战结束之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大,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中国需要美国,美国也需要中国,只就是需要的层次与方面不一样,但双方已经形成依存的关系。既然就是依存的关系,里面必然有相互利益之间的关系,也有问题的关系。 中美关系存在的问题更多就是战略问题,像越南问题,讨论问题都就是跟战略关系相关的。冷战之后有很大的变化,集中讨论战略关系情况发生问题,扩展了亚太地区的金融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出来之后要谈怎么克服金融危机的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出现谈论怎么克服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现在中美交往越来越频繁,交往面越来越扩大,有两军交流,经贸交流,文化、教育等等各个方面的交流,还包括关于反恐问题,打击跨国犯罪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中美两国具有一致的瞧法。 中美关系就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瞧,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影响而且对于美国来说台湾问题就是中国现在比较注意的问题,国美多次干涉台湾问题,因为美国害怕中国统一以后影响到它的世界霸主地位。 稳定同美国关系,就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就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与谐。美国就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她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就是不争的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一、时间的分配 现在中考历史时间是90分钟,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二、历史解题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必须要保证选择题的准确率,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 1、答题时必须抓住重点字句,如时间、年代、人物、事件、区域地点等,明确试题要考查的是历史的现象、本质、或是因果关系、影响。 2、注意分析题干和题肢的关系,有的题肢的内容是对的,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不能选。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多读几遍,找到关键的字句去分析,把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掉,选择与重点字句相关的选项。 3、有的是反向选择的要注意,即选择不正确的或者不符合题意的,这要特别注意。 4、不要凭经验答题,说不准题目跟你做过的题目考察的角度不同。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答题。 5、选择题选好以后,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动,相信你的第一感觉。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如何分析材料? 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每日一题

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2018年贵州贵阳市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1.历程 (1)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控制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5)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6)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7)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走向和解;1979年中美建交。 (8)中美正式建交后,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2.认识 (1)从总体上看,中美关系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双方都从本国利益出发,以比较务实、比较稳健的方式来处理彼此的关系。但在军事交往、高科技交往、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台湾问题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双方仍有很大的分歧。

(2)应全面、辩证与冷静地看待中美关系,中美之间仍然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增进战略互信与互利合作,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推动中美关系“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 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下图为1979年邓小平在美国休斯敦西蒙顿马术竞技场接过17岁女孩凯利赠送的白色牛仔帽,并戴在头上向观众致意的场景。该画面反映的这一事件 A.揭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B.促进日本加快与中国邦交正常化 C.显示了美国对中国态度的根本改变 D.促使美国敌视中国外交政策的破产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 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国内的某些

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 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训练 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 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社坛乡青年熊应龙步行70多华里,三次进城要求参军。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翅膀要飞大,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请说出与这事件有关的一个人物(4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还有什么运动?(4分)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是指一种什么制度?(2分) 五、20XX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行“2009中国记忆”大型直播活动,直播内容为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选取杭州、扬州、洛阳等8个沿运河城市作为节目组成部分,其中,通州、扬州、杭州是直播点。 请回答:(1)材料中的“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杭州”在隋朝时称为什么?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意义?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多少公里?

陕西省2017年中考历史副题(解析版)

2017年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副题)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12分) 注:1~12题为思想品德试题 13. 朝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 A. 儒法两家思想互相补充 B. 代奉行儒外法思想 C. 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D. 百家争鸣文化局面形成 14. 他们从国家主义出发,采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先进的生产方式在国家主义的招牌下被堂而皇之地搬进了小生产的千年古国。这一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出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 A.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的出现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企业的出现 C.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的兴起 D. 八国联军侵华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据此回答15~16题。 15. 1958年,在谈到长征时说:“不是我们自己要走两万五千里,你没事了,想散步,想散那么长?那都是委员长逼着我们走嘛,所以一路扭秧歌就扭到了陕北。”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委员长逼着我们走”的事件是() A. 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 介石背叛国民大革命 C. 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 D. 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 16. 对下图a、b、c、d四处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①a处召开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b处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③c处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 ④d处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7. 下表列出了1917~1940年欧洲主要国家社会发展部分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 联德国英国 项目 每千居民受过普 5.1 0.9 0.1 教人数 每千人口拥有医 5.7 12 生数 城市人 2.3 0.3 0.2 口比重 婴儿死亡率 2.4 2.7 3.0 ②斯大林模式产生了积极作用 ③各国指标变化与其起点有关系 ④联社会生活水平超过西方国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 如果给右面漫画选择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 A. 地球生态环境危机 B.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东欧剧变与联解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8分) 19. (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武帝一生七次巡海,积极开拓海疆,探索域外航线,且每次出巡随从数万,率船

中美关系专题复习

高考专题:中美关系专题复习 1·背景材料 关注2004年至2005年高考前有关中美关系的热点材料,如中美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做法、中美两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与纠纷、影响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等。 2·知识回顾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考试中最难的题,无非是材料分析题。很多孩子在这里失分严重,虽然考前对书本知识有了大概掌握,但是,一上考场,很多孩子就招架不住,对有些问题总是答不上、答不全。材料分析题如何拿满分? 材料题考察难度也分为易、中、难三种,但从试卷整体来说,难度肯定比选择题大。材料分析题常见的出题方式: 一、文字型材料题。这是平时考试中的常见出题方式,中考也是。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学生较好回答。 二、表格型材料题。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对重要历史表格材料的分析能力。这类题往往考查某个知识的具体方面,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设问也往往采取递进式。 要想读懂这些图表,需要图表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理解,其次还要把图表、文字材料和设问结合认识,进行答案的组织。 三、开放型材料题。所谓的开放型,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材,尽可能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贴近生活,做到新颖,但是有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以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等这一类为主。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一)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1.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2.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二)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

高考热点问题中美关系

高考热点问题中美关系 涂湘奇:高考热点问题中美关系 附注(本文作者涂湘奇(涂相奇)原为江西省南昌市蒋巷中学高三历史教师多年从事高三历史一线教学,现在在浙江省横店高级中学从事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担任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顾问邮箱tuxiangqi@https://www.sodocs.net/doc/168218576.html,)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近年来中美合作不断加强。我们高考热点应该多关注中美合作交往历史 一中美友好交往合作 美国政府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将继续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同台湾同胞一道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美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共同战略利益,互利合作前景广阔;良好的中美关系对维护和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具有战略意义。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全面推进二十一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平等协商妥善解决存在的一些分歧和摩擦。加强两国在军事、执法、科技、教育、文化、青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并就反恐、防扩散、禽流感防治、能源、环保、抗灾救灾以及维护亚太地区安全稳定等重大问题继续开展对话和合作。双方将继续推动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继续为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而努力。 问题思考1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一向怀有友好感情?? 1784年,美国的商船“中国皇后号”跨洋过海,首航中国,揭开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序幕;19世纪中叶,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和美国人民一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共同铺设了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60多年前,中美两国人民携手抗击法西斯侵略,数以千计的美国官兵血洒中国疆场,中国人民至今仍深深地怀念他们。 问题思考2 为什么说中美两国人民都是伟大的人民??? 美国人民乐观进取,务实创新,用200多年时间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科技成就。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正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二中美关系演变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

中美关系走向--形势与政策论文【创意版】.docx

专业课件1 中美关系走向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 對於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就我個人而言的看法是"美国最终也不会拿中国怎么样"。这种态度算是一种对中美关系侥幸的心理。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模式也来越突出,中美之间肯定要出现更多的矛盾,也会发生冲突,但是归根到也不会形成全面的战略对抗,更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只要我们不去挑战美国的霸权,不触动美国的霸权体系,不染指美国的战略领地,美国就不会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美国还有更多的敌人需要对付。美国或许还要时不时地整我们一下,但不会处心积虑地想把我们整垮整倒,更不会往死里整。支持这种主张的根据也有两点:一是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以解决世界上的许多问题。二是中国也拥有巨大的核毁灭能力,人类发展到了今天,再也不会发生世界性的大战了,中美之间不可能形成全面和全方位的对抗。中国只有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准备就可以了,就完全能保证中国的发展强大.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美之间究竟能不能和平相处,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严峻的斗争,最终走上战略对抗的道路. 中美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國必須抓住機遇,處理好與美國的核心問題,達成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為穩定世界格局和和平做出貢獻.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复习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复习 历史科的材料分析题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材料分析题有不同的解答技巧,可是材料分析题,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却是失分率最高的部分,因此,学业水平测试冲刺阶段要对材料分析题进行专项训练,带领学生正确地阅读、理解、分析、解答是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是提高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历史材料题的解析能力,现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认识材料分析题特点 1.“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大,灵活性强,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它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同时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必须回忆教材中相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从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论从史出的能力,联系比较历史史实的能力等理应是我们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重点。 2.材料分析题的考查内容及方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材料分析题通常考查的内容及考查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

(2)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 (4)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 (5)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 (6)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从以上考察内容及考察方式来看,题目的题干往往会在实际考题中表述为这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 对于这三种表述的回答,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得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当中,同时要紧扣材料这就得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要么直接从课本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来回答。这样,把学业水平测试题型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指导学生学会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 根据材料分析题特点,在复习过程中教会学生答题方法。 1.“读”——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2.“找”——是解答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