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六阴经循行特点研究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六阴经循行特点研究

目录

引言 (1)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 (3)

1.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资料整理 (3)

1.1图片资料的获取 (3)

1.2经络线条的绘制与标识 (4)

2.文献资料检索与收集 (5)

2.1资料检索与收集的范围 (5)

2.2 参考资料的确定 (6)

3.资料提取及数据库构建 (9)

第二部分研究结果 (10)

1.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经脉循行概况 (10)

2.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六阴经考证结果 (11)

2.1手太阴脉 (11)

2.2手厥阴脉 (14)

2.3手少阴脉 (17)

2.4足太阴脉 (20)

2.5足厥阴脉 (23)

2.6足少阴脉 (26)

3.十二正经历代文物文献记载对比表 (29)

3.1 手太阴脉 (29)

3.2 手厥阴脉 (30)

3.3 手少阴脉 (32)

2.4 足太阴脉 (34)

2.5 足厥阴脉 (35)

2.6 足少阴脉 (37)

第三部分讨论 (40)

1.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制作年代及工艺考证 (40)

1.1 老官山汉墓概况 (40)

1.2 老官山漆人年代及工艺 (40)

2.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经脉学术价值 (41)

2.1 六阴经经脉循行演变的启示 (42)

2.2 六阴经经脉数量演变启示 (43)

2.3 经脉分支演变启示 (44)

2.4 经脉命名演变启示 (45)

3. 老官山经穴髹漆人像与巴蜀地区针灸学术流派 (46)

3.1 巴蜀流派形成历史背景 (46)

3.2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经穴内容与扁鹊、涪翁学派 (47)

结论 (48)

问题和展望 (49)

致谢 (50)

参考文献 (51)

附件 (53)

附件一:文献综述 (53)

附件三:插图和附表清单 (60)

附件三:现代文献检索结果 (61)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72)

申明及授权书 (73)

引言

1.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早期经络学说的发展脉络有待深入梳理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术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关键理论。经络学说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包含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在内的完整体系,特别是经络学说的主体内容——十二经脉发展演变历来为研究者们所关注。经络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1-4],汉代及汉以前的文献,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张家山汉墓医简以及《内经》中《灵枢·经脉》篇或其他篇章中关于十二经脉的记载有差异,汉代以后的历代文献中,有关经脉循行的记载多遵从《灵枢·经脉》。可见,在经络学说形成的早期,不同文献对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的记载有所差别,关于经脉学说的演变仍然存在诸多的疑点和难点。因此,深入研究早期经脉学说的演变对于系统梳理经脉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2.出土文物文献是探寻针灸经络学说发展脉络的重要实证

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2,3]、张家山汉墓医简[4]的相继出土,人们对经络系统的早期概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取得诸多研究成果[2-5]。但限于经脉相关的出土资料仅1600余字(除乙、丙本重复),经脉未及脏腑,无络脉交汇,缺少直观形象的人体经脉图或实物作为研究的参照物等缺陷,一些经脉的具体循行仍难以明确。1993年春,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发掘出土的人体经脉漆雕人像(以下简称双包山漆人),直观地再现了西汉武帝时期经脉的循行分布,该漆人身上线条刻画与《灵枢·经脉》中记载的经脉循行有较大差别,进而引发大量学者对其学术价值进行研究[6-8]。加深了人们对早期经络循行演变的认识。这些有关经络理论的出土文物文献研究为我们探索早期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历史实证。

3.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的出土对深入研究秦汉时期经络学说的

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2012年7月,成都市老官山汉墓出土了一具经穴髹漆人像(以下简称老官山漆人)。其高约14cm、肩宽4.2cm、厚2.6cm,五官清晰,头与肢体结构比例协调。其身上不仅刻画有数十条纵横交错的经络线条,更有百余个清晰可见的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