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政策

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政策

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政策
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政策

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政策

1、首页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农村问题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网为您编辑了“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政策”

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政策

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储蓄意识,使他们意识到了投资的益处,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在经济社会中,储蓄量既定的条件下,投资数量和投资的质量取决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和方向。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储蓄向投资转化速率与效率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影响才得以实现的。

再次,农村金融体系的存在与发展使农业生产资源的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提高了农业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优化了资源要素的配置并为实现规模节约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农村经济集约增长的显著要求。而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都是通过有效的市场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的有效性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最后,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经济的金融化与货币化进程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农业科技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也使得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区间进一步缩

小,推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集约化的进程。

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体系

第六章金融机构体系 一、填空题 1、凡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称()。答案:金融机构 2、()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答案:政策性银行 3、中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 答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4、中国第一家民营性质的商业银行是()。答案:中国民生银行 5、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是()。答案:中央银行 6、专业银行的存在是()在金融领域中的表现。答案:社会分工 7、()是西方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骨干力量。答案:存款货币银行 8、()是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答案:投资银行 9、不动产抵押银行的资金主要是靠发行()来筹集的。

答案:不动产抵押债券 10、()是经过金融渠道支持本国对外贸易的专业银行。 答案:进出口银行 11、1988年以前,中国的保险业由()独家经营。 答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12、新中国金融体系诞生以()的建立为标志。答 案:中国人民银行 13、70年代末以前,中国金融领域的“大一统”格局取决于高度集 中的()体制。 答案:财政信贷管理 14、截止1996年底,中国经过重新登记的金融租赁公司有 ()家。 答案:16 15、中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是()。答 案:中国工商银行 二、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职责的是() A、发行人民币 B、给企业发放贷款 C、经理国库 D、审批金融机构答案:B 2、中国建设银行的经营战略是()

A、以效益为中心、集约化经营 B、不放弃农村,但不局限于农村 C、为大行业、大企业服务 D、发展国际金融业务答案:C 3、1997年底,中国经重新登记的信托投资公司为()家。 A、244 B、72 C、90 D、3500 答案:A 4、中国的财务公司是由()集资组建的 A、商业银行 B、政府 C、投资银行 D、企业集团内部答案:D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 ()为主体的保险业体系。 A、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B、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C、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D、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答 案:A 6、我过第一家股票上市的商业银行是() A、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B、招商银行 C、深圳发展银行 D、福建兴业银行答案:C 7、投资银行是专门对()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 行。 A、政府部门 B、工商企业 C、证券公司 D、信托租赁公司答案:B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三元架构”模式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三元架构”模式研究大量的研究和事实经验告诉我们,良好而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积极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反,自身存在诸多缺陷且并不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但不会拉动经济发展,还将会对农村经济产生负面的作用。面对“三农”问题已然成为当前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所要面对的重点和难点的客观事实,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无疑将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一个突破口。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从“机构观”来看具有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的农村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三元架构”的完整体系,但从“功能观”来看却没有发挥出相应的功效,对我国特有的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总结,正是我们对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主体和现实出发点。文章首先对相关的概念和文献进行梳理回顾,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呈现出的“三元架构”模式进行了界定并总结了这一模式的特点,逐一分析了构成这一模式的三要素——农村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发展历程与功能特点,同时认为“三元架构”模式形成的原因理论上源自金融服务需要分工,农业供给本身的公共产品特性和农村金融服务中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践中源自一方面“三元架构”体系中三种元素具有各自不可弥补的缺陷,需要相互协调补充;另一方面是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三种要素的功能有不同的需求。 在对“三元架构”模式进行了理论剖析之后,我们又对这一模式的各组成部分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政策性金融当前业务覆盖面低,基本的金融资源配置功能都不能很好发挥的情况下,没有起到诱导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增加对农业投入的作用;农村商业性金融离农现象明显,自身也存在不良贷款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困境;农村合作性金融在三者中支农业务覆盖面是最高的,但效率极低,目前存在商业化趋势,对农村业务不积极,自身扭曲的治理结构阻碍其发展,同时,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使得自身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三元架构”体系整体效率低下,功能发挥不全,重视单个金融机构改革,忽视了整体的协调配合,重视组织形式改革,忽视了功能的提升。同时,为了用数据更直观的反映这一体系的运行效率现状,文章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三元架构”模式的总体效率和区域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总体效率分析中的格兰杰因果检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要素构成1

编者按中国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观念、机制、 环境等,但不能忽视,传统的合规性监管、过于严格的金融管制、消极监管、 事后监管、忽视效率的监管等,已严重扼制了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的有效空间, 直接影响金融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如何使我国金融监管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探索建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又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体制, 切实做到完善监管理念、更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 迫任务。本文作者的思考有一定的启发性。 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 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金融监管的有效运行要有一个良好的金 融环境作条件,而这个条件能否具备则依赖T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多部法律与法规,但只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着严格的规定,金 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存在着严重的法律缺位。当金融机构监管的某一环节处于法 律的真空状态,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时,央行的监管无法可依,只能借助强制 性行政干预来解除金融风险,1997年海口城市信用社因挤兑出现支付困难时强制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乃至兼并一案仍历历在目。要改变这一局面我们现阶段 必须加强监管的法制化建设,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1、尽快完善主体法律。目前耍抓紧修改、整理和完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和《证券法》等金融法规;尽早出 台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监管法规和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退出(破产)法规,包 括《金融机构接管法》、《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机构临时性支付风险管 理法》、《金融机构兼并收购管理办法》等;制定《信贷资产保全法》和《外 资金融机构法》,按国际资本充足率框架,制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框架,从而

地方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详细

地方金融监管系统 --助力打造地方金融生态圈控风险,稳金融,助服务,创新篇 业务背景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快速发展,P2P、小贷、融资租赁、保理等各类金融公司快速涌出,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融资、贷款、理财渠道日益丰富,各种新商业模式、创新平台更是层出不穷,极大满足了中小企业、自由职业者以及个人的金融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但是随着金融创新极速推进,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涉及到金融稳定、社会稳定,甚至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 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加强地方金融监管的要求,要求各地人民政府承担监管重任,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但是由于地方金融企业种类繁多、数量众多、风险更大,单靠人防的传统监管模式已无法应对当前严峻形势,普遍存在发现难、研判难、决策难、控制难、处置难。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软融鑫借助22年为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等国家级监管机构服务所积累的丰富监管系统建设经验和成熟产品,以及在金融办积累的地方金融监管系统建设经验,特别推出统一监管产品--“地方金融监管系统”。 地方金融监管系统,旨在汇集“7+4”种行业监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结合中软融鑫自有业务优势,帮助监管机构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金融运行状况、行业发展的统计分析,实现科技监管、智慧服务。 建设价值 “地方金融监管系统”将会助力地方金融监管单位,一方面通过“监管”稳定地方金融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共建服务于地方金融监管和普惠金融服务的良性运转的“地方金融生态系统”。 面向未来,做到: ●服务监管部门,把控金融风险; ●服务金融企业,减少资金风险; ●服务广大群众,实现安全理财; ●服务实体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一、危机前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 (一)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概况 美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双层多头”金融监管体制。所谓的“双层”指的是在联邦和州两个层级都有金融监管部门,“多头”是设立了多家监管机构,分别行使不同的监管职责。 具体来说,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国联邦一级的金融监管机构有: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美联储或FED)、货币监理署(The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简称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全国信用社管理局(National Credit Union Administration,简称NCUA)、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简称CFTC)。州一级的监管机构包括各州银行业监管机构、证券业监管机构和保险业监管机构。此外,美国还有跨部门的监管机制,主要是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ed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Examinations Council,简称FFIEC)和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简称PWG)。 (二)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基本情况

1、联邦储备系统(FED) 1913年12月23日,美国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联邦储备法》,由此创立了承担中央银行职能的联邦储备系统。联邦储备系统的组成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s),以及数千家会员银行。 其中,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货币政策,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两大工具,影响市场资金成本与价格,促进经济、就业和物价等经济指标的稳定;实施金融监管,控制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美国支付清算体系。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经济形势,决定联邦基金利率水平,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买卖美国国债和政府机构债券,将联邦基金利率控制在目标水平,从而影响长短期利率、汇率走势,继而引导商品生产与价格、就业状况等经济指标,以此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此外, 它还负责决定货币总量的增长范围(即新投入市场的货币数量),并对联邦储备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活动进行指导。 联邦储备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一是货币发行职能。各联储区行负责向所在区域银行系统发放和回收现金。二是货

中国金融体系指标汇总全解

中国金融体系指标汇总全解 金融体系看似简单,但细究起来需要关注的事项纷繁庞杂,业务领域中的微观视角以及研究领域中的宏观视角均需系统化与体系化基础知识的强力支撑,也更需要长期沉淀与积累,才能有所突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金融从业过程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进行融合,并力求使其成为在平常研究中的一个高能助力器,是本文最主要的出发点,期待与诸君共勉。 一、央行体系金融指标维度 (一)货币供应 1、货币发行、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与银行间市场的可交易资金总量 (1)货币发行(一定时期内货币投放量与货币回笼量的轧差数)=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非流通部分)+ M0(流通部分)。 其中,我国公布的货币发行量为央行发行库与出入库轧差数扣减商业银行业务库库存数,在央行的资产负债中有具体体现。 (2)基础货币(货币供应的源头,亦称储备货币)=货币发行量+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

的库存现金+流通中的M0+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的叫法有很多,如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从定义来看,基础货币是指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即从央行发行出来的货币。目前我国基础货币余额为31万亿元左右。 央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央行通过给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或者外汇等方式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可以放款的大笔资金)。当然商业银行所吸收的流通中现金实际上也是源于央行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过程,货币供应量才能被不断创造出来。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货币供应量涉及到诸多市场主体,因此基础货币对央行而言要更容易控制。 (3)货币乘数(货币扩张倍数或货币扩张系数)=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所谓货币乘数,是指央行扩大或缩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之后,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从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储备率;现金漏损率(即对现金的流动性偏好、相当于变相提高了准备金率,如节假日期间对现金需求的大幅增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要素构成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要素构成 编者按中国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观念、机制、环境等,但不能忽视,传统的合规性监管、过于严格的金融管制、消极监管、事后监管、忽视效率的监管等,已严重扼制了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的有效空间,直接影响金融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如何使我国金融监管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探索建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又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体制,切实做到完善监管理念、更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本文作者的思考有一定的启发性。 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金融监管的有效运行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作条件,而这个条件能否具备则依赖于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多部法律与法规,但只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着严格的规定,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存在着严重的法律缺位。当金融机构监管的某一环节处于法律的真空状态,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时,央行的监管无法可依,只能借助强制性行政干预来解除金融风险,1997年海口城市信用社因挤兑出现支付困难时强制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乃至兼并一案仍历历在目。要改变这一局面我们现阶段必须加强监管的法制化建设,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1、尽快完善主体法律。目前要抓紧修改、整理和完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和《证券法》等金融法规;尽早出台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监管法规和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退出(破产)法规,包括《金融机构接管法》、《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机构临时性支付风险管理法》、《金融机构兼并收购管理办法》等;制定《信贷资产保全法》和《外资金融机构法》,按国际资本充足率框架,制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框架,从而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管提供法律基础。 2、尽快制订金融法律实施细则。主体法是纲目式的,对于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主体来说,更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并与金融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也要对原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的条款进行废除或修订;还要对立法环境尚不成熟、近期不宜立法的有关金融业,先制定一个过渡性的暂行规定。 3、尽快建立独立的金融执法机制。目前银行对企业大量的金融违法违规行为无能为力,如果依法收贷只能是“赢了官司赔了钱”;更甚的是对于银行起诉,许多地方是“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裁决、裁决不执行”,这种现象助长了企业、个人不守信用,直接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为此,有必要尽快组建执法机构,专门受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诉讼案件,重塑我国公正、公开、公平的金融司法秩序。 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1999年11月,随着处于世界金融垄断地位的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正式签署生效,标志着美国放弃维持近70年的“分业”

中国大陆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大陆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图示

中国金融体系里有6个主要实体:人民银行、政府、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投资机构、企业、个人。 一、人民银行。投资人是国家。和其他银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国家银行不已盈利为目地。人民银行是“钱”的源头,可以被称作“lord of the money”。人民银行往市场上投入钱的方法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及“再贷款”,以及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 二、政府。各级政府和公司一样,需要资金来维持日常运营,也需要投资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政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税务、国企收入、政务收费及债务。政务是行政单位的各种收费如违章停车的罚款。还有一个重要来源是国债和地方债。 三、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本质上也是公司,只不过运营的是钱而不是商品。大家把自己积攒的钱存在银行里,银行把汇总的存款一批批贷款给各个企业,收利息,同时给存款人一点更少的利息。 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投资机构。证券公司(券商)、基金公司在投资预期回报率更高的活动(例如股票、基金等)中发挥巨大作用,而且业务越来越多元化。以证券公司为例,既帮客户下单买股票(经纪),又帮公司上市(投行)、还自己炒炒股票(自营)、再帮富人理理财(资产管理),忙的不亦乐乎。 五、企业。现在才真正说到经济的实体。我们说振兴民族经济,是让企业富起来让个人富起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经济繁荣的象征和基础。中国的中小企业贡献了65%的GDP,解决了75%城市就业问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获取资金的通常方式,是通过创始人的初始资本,和经营企业时产生的盈余利润获取。 运营中需要人手,因此需要招聘员工,这样就解决了城市人口就业问题,当然也需要支付员工薪酬。企业的税务压力很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各类社会保险费用。这样,企业结余的资金较为有限,想谋求大规模发展,往往需要通过融资的手段。融资时资金可来源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机构、股票市场

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金融监管体系 ? 2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1] ? 3 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1] ? 4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取向[1] ? 5 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应注意的事项[1] ? 6 金融监管体系的法律保障[2] ?7 中德金融监管体系比较[3] ?8 德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3] ?9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施加影响的一个整套机制和 组织机构的总和。它涉及到体系的参加者以及如何进行监管两个基本要素,具体来说,就是对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涉及金融监管机关的组织、构成、职权、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编辑]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1] 1998年,我国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在实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基础上, 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分别山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运行模式是与当时的经济金融状况相适应的,确实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在我国的扩大和蔓延,抑制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良冲击, 对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纠正金融业的“三乱”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然而,在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案》,彻底结束了银 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揭开了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新纪元。混业经营自此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在全球金融正呈一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特别 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将面临与外资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竟争的巨大压力,我国所 谓的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某些变化,各金融机构在业务,资金乃至组织结构上已突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已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和证券市场中间业 务;2000年7月,工商银行全面收购友联银行,成为其绝对控股股东;光大集团通过控股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信托三家金融机构及申银万国证券已成为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1999 年底,保险公司的资金获准通过投资基金进人证券市场。在金触监管当局还没明确宣布废止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敢于突破这种限制,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已清楚认识到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国金融业正逐步融合,分业经营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分业监管将失去存在的基础,金融监管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致使统一监管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编辑] 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1] 在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的前提下,建立统一的综合监管体系势在必行。正 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所言:监管体系应适应被监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 国的企触监管是分业监管,分业监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随着混业经营的潮流,分业监管又表现 出不相适应的方面,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障碍: 第一,降低了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管成本我国的存款类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清算上都由人民银行管理,其外汇业务也由外汇管理局监管。在业务上有一定交叉容易产生因领域界限不清和责任不明确而谁都不管的情况,而且对金融机构的清偿力和资产组合的总体风险的 控制和评价往往被忽视,出现监管“真空”; 第二,金触监管难度加人.在分业监管模式下,由于不同的监管机关实施监管依据的法律口 径不一,要求不同,极有可能从实质上赋予金触机构选择何种监管法律的权力,这就有可能导致 监管的松懈并出现监管方面的漏洞;加之当前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一体化,通讯和计算机的运用 使得金融风险在现行监管体系下难以控制和防范,这就要求更集中高效的协调监管体系 第三,不符合国际金融业发展和监管趋势。当前,许多国家为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对过去的分业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单一的监管机构,如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际经验表明,实行统一监管能够规避实行分业监管所产生的一些风险,例如英国已经开始实行全能型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供给分析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供给分析 对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供给进行理论和数据上进行了定性分析。在供给分析中主要考虑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在涉农贷款的供给方面,首先分析涉农贷款供给的结构,包括农户资金供给结构和农村企业资金供给结构。然后分析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包括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供给。最后分析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 标签: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供给;需求;均衡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指标主要有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农业贷款数量。那么作为对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供求分析的供给方面的分析,笔者选择从涉农贷款的供给和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供给两个角度来分析。 1 涉农贷款的供给分析 要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作用,需要大量储蓄和贷款支撑。所以说关于农业的资金的供给是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供给当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提供涉农贷款的机构总的来说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类。在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除了农村信用社、原来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制后的仍带有一定政策倾向性的国有商业银行外,还有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发挥的作用不大,一般只涉及少数较大农村企业的融资。但是,进行股份制化的原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对涉农贷款的供给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是指以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为主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它存在于农村且未得到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正式形式认可或直接认可。它的组织形式包括自由借贷、银背和私人钱庄、合会等其他民间借贷组织。 1.1 涉农贷款供给结构 从涉农贷款供给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涉农贷款的供给结构可以分为农户的资金供给结构和农村企业的资金供给结构两个角度,来看一下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来源。通过参阅文献表明,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大约能够满足这些贷款需求的1/3,剩余部分的资金需求是通过非正规的民间金融渠道供给的。但是,我国也致力于改善涉农贷款的结构情况。 (1)农户资金供给结构。 农户金融的特点是大部分仍处于以血缘为纽带的、自发的、散发着淳朴乡土气息的无组织状态。这种状态也决定了农户的资金供给结构:由于其无组织性和习惯性以血缘纽带作为资金来源主要渠道,而正规的金融机构门槛较高,所以其需求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相对的从非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融资的概率要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国际审计学院2011级审计二班刘懿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总体呈向前趋势,但仍有诸多问题,诸多阻碍,若要论述我国金融体系现状,必要从原因纠起,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外部环境 较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起步较晚,许多机构至今仍处于转型阶段,一些在国际组织中的应有权利也因为战争以及国家内部原因遭到极为大幅度的推迟,或者不能获得平等的待遇。 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这种情况。 国际清算银行创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1918年左右,而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才得以进入该组织发光发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本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等少数国家的阻挠,直到1980年4月才恢复了代表权的决定,在开始只有2.22%的投票权,经过27年的发展,中国经过增资和认购数额的调整,2007年上升至3.72%,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名列第三,可喜可贺,而美国今年来的投票值大概稳定在17%左右,也可想而知美国在当年阻挠中国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是有一定的力度的。 世界银行(WB)主要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的优惠贷款,在某种程度上,世界银行是国家借款的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途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1999年7月起,被世界银行判定已接近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不再对我国提供优惠的软贷款(软贷款指的是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资本金的50%。贷款期限为25年,其中宽限期5年。贷款利率比其他商业银行同期利率下浮10%。贷款方式主要是与各级政府合作选项、建立相应融资平台和发放贷款,并由各级财政对项目实行还款担保)。我本人并不认为我国经纪水平在20世纪末就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许同当时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强硬表现有关,不知是国际组织出现错觉还是借题发挥。 各大国际金融机构在发展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诸如,组织商讨国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创新

“三农”问题 摘要: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与金融的有效支持,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创新 Abstact:Modern agriculture and new rural develop-ment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capital input and effec-tive financial support,and rural finance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supporting rur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and addres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Keywords:Rural financial system;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存的现状 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要求来看,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农村金融需求,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彰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 2006年,银监会的调研资料显示,我国每个乡镇仅有2.13个金融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仅有1个金融网点。在乡镇的金融网点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占到86.45%,除农业银行仍保留部分分支机构之外,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大部分已撤离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四大商业银行收缩县和县以下的分支结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十五”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的网点,人员分别减少了24%和14%;与此同时,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逐渐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并,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占全部存款的40%~45%,贷款总额占比亦高达50%左右,形成了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 2.涉农贷款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服务品种较少 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是影响涉农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农业银行的经营战略日益强调以利润为核心,商业化改革直接影响到其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积极性,农业银行对农业服务的功能较弱,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能够提供的金融工具单一,服务品种很少,服务功能不健全。县及县以下能够提供除存、贷、汇以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网点不足20%,绝大部分的行政村不能提供基本贷款业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 3.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邮政储蓄凭借自身机构网点优势,大量吸收农村存款,再将从广大基层吸收的资金直接转存到人民银行,“只存不贷”的经营机制导致其在县域内吸收的资金几乎全部流出农村。据统计,全国邮政储蓄资金65%来自于农村,截至2004年初,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34641个,县及县以下农村营业网点占比为79%,这些机构大量抽走农村资金,却不承担支农任务,加速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外流和区域资金的不平衡趋势。各商业银行在大规模收缩农村信贷业务的同时,仍注重其存款业务的开展,四大商业银行在县域吸收资金的60%左右也都流入城市,农村信用社资金也未能全部用于农村。 4.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发挥有限 由于政策性支持农村的贷款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农村贷款进行贴息、补贴、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杠杆机制,农村担保机制不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商业性农业保险连年萎缩,制约了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农业发展银行融资机制不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其政策性支农作用的发挥有限。另外,农发行不吸收公众储蓄,自身资金融通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农村建设的需要。2005年底,央行再贷款占农发行负债总额的比例为63%,金融债券占21%,二者合计达84%,不仅资金成本高,而且来源渠道过于集中和单一。农发行实际上仅是单纯的粮棉收购贷款银行,业务仅限于支持粮棉流通,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其支农作用。另外,一些政策性扶贫贴息贷款也难以落实到位。 5.农村民间借贷行为活跃,尚欠规范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数据,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民间金融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沿海发达地区非常活跃,民间资金相当充裕,流动量惊人,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地下金融市场,且以多种形式为依托,主要形式包括:民间自由借贷、合会、私人钱庄、经营纯粹民间借款业务的典当行、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等合会。对于不少地区的农户和中小型企业而言,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民间金融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起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诱发高利贷行为,加剧了金融风险,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地下金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创新 □位华 (山东轻工业学院金融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170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09年2月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三趋势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三趋势 4月20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发布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4》(下称《报告》)。该报告基于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甘犁课题组在2011年和2013年所做的两次抽样调查。2011年,课题组把除了新疆、西藏、内蒙的全国2585个县按人均GDP 分成10组,每组随机抽取8个县,调查了80个县,320个农村社区。2013年又做了对称抽样,样本覆盖全国29个省的262个县、1048个社区,样本农户为28151户,涉及97943人。 《报告》指出,农村正规信贷需求十分旺盛。2013年CHFS调查结果显示,有借贷需求的家庭比例达到19.6%。其中,低收入农业家庭有农业生产信贷需求的比例达到52%。但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得性仅为27.6%,低于40.5%的全国平均水平。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在此次发布会上称,此前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户贷款需求满足率达80%以上,远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明显有悖于常识,《报告》揭示的正规金融可获得性仅为27.6%,“这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上述80%的需求满足率数据。”

“农村大量的信贷需求没有被满足,那靠什么呢?是靠民间借贷。”西南财大教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称,农村有民间借款的家庭比例为43.8%,远高于全国34.7%的平均水平。这些贷款集中于生产性经营和房屋购建。调查显示,农村家庭债务总额中64.6%来自民间借款,远远高于全国32.0%的比例。 从民间借贷的来源来看,就全国而言,有32.0%的家庭从兄弟姐妹处借入了资金;而在农村,兄弟姐妹更是民间借贷的主要来源,这个比例达到了36.1%。同时,有30.4%的农村家庭从其他亲属渠道获得了借贷,只有0.7%的农村家庭会去民间金融组织借款。这说明在人情味浓厚的中国,人们仍然倾向于从亲属获得贷款,尤其是农村家庭。“虽然农村借贷活动,尤其是民间借贷比城市更为活跃,但农村家庭的低收入水平又制约了其借债的能力,因此,农村家庭的债务规模远低于全国水平。”甘犁说。 据上述《报告》,在高财务风险家庭中,有41%的家庭有农业或工商业生产经营负债,40.8%的家庭因病而借债,31.3%的家庭因子女教育而借债,29.1%的家庭因购房或建房而负债。这表明,高财务风险家庭借债主要因为生产经营、看病和教育。 报告指出,2013年,农村户籍家庭中拥有土地的家庭占比为66.7%,与2011年数据相比,拥有土地的家庭减少了8

浅析中国金融的监管体制

浅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浅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内?容简介: ?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我又为朋友编辑?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 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概?述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我又为朋友编?辑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概述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进?行监管、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由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金融?监管是指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金融?业的经营进行监督?管理的行为。目前?,世界各国及地区?的金融监管体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为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摸索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即所?谓的“一行三会”?)为主的金融业分?立监管体制,并建?立了银、证、保三?方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国务院?是金融监管的主体?,它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挥?监管的职能,发挥?着核心作用。20?1X年10月,经?修订的《中国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的进程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的进程 一、中国“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初步形成 1948年12月1日,在解放区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于当日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解放后按行政区设立分支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同时成立人民保险公司,农业合作银行和信用合作组织。对于接管的金融机构分别进行改组,官僚资本银行根据情况直接并入中国银行或继续营业,其中,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蓄金汇业局和中央合作金库及国民政府省市银行全部并入中国人民银行。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则进行改组,私股权益被保留,官股没收,分别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专门经营外汇业务和工矿交通事业长期信用业务的专业银行。而1952年后,在华外国银行只剩下汇丰和渣打两家英国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逐步收兑各解放区货币,清理国民政府的金圆券,禁止外币流通等措施,建立起了独立和统一的货币制度。 1952年,国家又对继续营业的私营金融业率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办理私营工商业存贷款业务的专业银行。同时,中国银行从独立经营改变为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外业务局合署办公,交行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由财政部领导,撤销了农业合作银行,农村合作社由中华合作联合总社华贵中国人民银行领导。 这样,到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时,一个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领导和经营管理的金融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二、“一五”时期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结束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根据这一路线,国家制定了“一五”计划,而中国金融体制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指针,发展适合当时经济环境发展所需要的路子。 这一时期,为了适应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金融部门建立了集权式的统一的银行体制和信用制度。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金融领域也开始建立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从1953年起,国家在基本完成对私营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银行的国有化,并对金融业务实行非常严格的计划管理。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纵向的信贷管理体制,对信贷资金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办法,这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本金融制度即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 这一时期的主要变迁是将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撤销各大行政区中国人民区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的再建立及其撤销等等。在中国人民银行设立农村金融管理局,管理全国农村金融业务,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的发展,到1956年基本实现农村信用合作化。至此,中国“大一统”金融体制初步形成。 当时,为了加强对资金的计划分配,集中信用于国家银行,推行包括托收承付结算在内的一成套银行结算制度,信托基本消失,取消了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建立集中管理的货币投放回笼计划制度,建立现金出纳计划制度,加强了对货币发行的管理。此外还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体制和高度集中度外汇管理制度。 三、“大跃进”及其后期计划金融体制的强化

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与发展 摘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肩负着全世界22%人口的吃饭、就业问题,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村金融问题突出,破解这一难题的困难多、压力大。在上个世纪连续出台5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基础上,新世纪以来,中央又连续下发了7个围绕“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在研究部署“三农”工作的同时,对金融支持“三农”提出了明确要求,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形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银监会在全面强化审慎监管的同时,坚持“抓两头、促中间”,全力以赴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村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金融市场稳步开放,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金融服务产品日益丰富,农村贷款难问题逐步缓解,农村金融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体系是中国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同时放眼将来,关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发展; 正文: 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主要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现今我们所见农村金融体系基本成型。 1.改革开放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了彻底改造,建立了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首先在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内部,设立农村金融管理部门,然后成立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初具雏形。1951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并第一次提出要“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工作方针。主要职能为指导农村信用合作,广泛动员农村剩余资金并合理使用国家农业贷款,以扶助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促进对小农经济的改造。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认为,农村互助合作、农村供销合作和农村信用合作是农村合作化的三种形式,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经过多次改革,最后成为中国农业银行的附属物。 [1] 2.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体系变革 历次农村金融改革,其出发点是为了支持和扶植农业发展,核心是围绕管理权和经营权转变,而本质上却是一种权力和责任的划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

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

我所了解的中国金融业 ——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9月19日,央行发布了首份《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全面描绘了近几年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变化情况。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达到12.4万个,全国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2007年年末达到9.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23.4%。同时,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115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4.8%。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功能正持续增强。 报告指出,农村信用社自2003年开始改革后,产权制度改革开始起步,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架构,资产质量明显改善。2007年年末,农信社的各项贷款为3.2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的12%,支农力度明显加大。农行按照“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定位,制定了支持“三农”、开拓县域市场的发展战略。去年9月,农行选择了有代表性的8个分行开展了服务“三农”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上半年,农行涉农贷款增加881亿元,增量占同期全行贷款增量的40%。农发行近些年积极拓展支农领域,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2007年年末,农发行贷款余额达到10224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6.7%,在支持粮棉油收购、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小企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2007年年初成立的邮储银行正在积极探索服务农村的有效形式,小额贷款业务在全国网点迅速推广。 一方面,为破解农村金融瓶颈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国家宏观调控一直坚持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区别对待,在最低注册资本、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要求比商业银行要低,为资金流入农村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而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九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尚未纳入国家正规金融体系的民间金融共同组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