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25《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最新25《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最新25《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最新25《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4)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规律、道理)

(5)众服为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6)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8)如是.再啮(这样)

(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10)但.知其一(只)

(11)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12)尔辈

..不能究物理(你们)

(13)以为

..顺流下矣(认为)

(14)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1)通假字

①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②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2)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

(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读gàn)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③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3)一词多义

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之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为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①如是再啮(副词,像)

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3.重点句子的翻译。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三)背诵全文。

四、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写贺词,已是特别看的起他。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自学指导(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二)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任务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工——求于上游——成功

四、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石兽

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4)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规律、道理) (5)众服为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6)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8)如是.再啮(这样) (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10)但.知其一(只)

《河中石兽》导学案 (2)

《河中石兽》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作家作品资料交流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范读 2.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 干(gān)圮(pǐ)募(mù)棹(zhào)曳(yè)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落实字音。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10、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12、竟:终于,到底。13、曳:拖着。14、钯:同“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15、设帐:设馆授徒,教书。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推究。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21、湮:埋没。22、颠:颠倒。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25、盖:承接上文,表原因。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27、坎穴:洞坑。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29、倒掷:倾倒。30、如是:像这样。31、遂:于是。32、溯(sù)流:逆流。33、固:固然。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如此,那么。36、但:只,仅仅。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的推断。38、欤:吗,表反问。(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学生边读边译,划出疑难地方。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作业:完成本课练习题(课前将以下内容印发好,上课发给学生。) 2.一词多义一老诃兵闻之(讲学者的观点)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河中石兽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预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习检测:Array 一、填空 1.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2.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僧募金重修 5.棹数小舟 6.曳铁把 7.是非木柿 8.湮于沙上 9.不亦颠乎 10.啮沙为坎穴 11.可据理臆断 三、翻译下列句子 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3.尔辈不能究物理。 1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4《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4《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合作探究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实词 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经过,经历)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众服为确论(正确的言论)

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2)虚词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以为 ..顺流下矣(认为) 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如是.再啮(这样) 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但.知其一(只) 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1)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同“癫”,精神失常) (2)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 ..(古义:河岸;今义:河水干枯)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③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3)一词多义 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寻了十余里这件事) (1)之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2)为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①如.是再啮(副词,像) (3)如 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4)词类活用 ①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指划船)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形容词,这里指突然) 四、当堂检测(堂堂清) (1)纪昀,字晓岚,清代(朝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将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 (2)《河中石兽》的体裁是文言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27.《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卷)-15级-

27.《河中石兽》导学案 长初2015级班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 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逆上可据理臆断 ..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 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结论:( 理解: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导学案 人教版

25.河中石兽 二、基础知识达标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 ) 木杮.( ) 臆.断(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湮.于沙下( ) 啮.沙为坎穴( ) 2.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河干:__________________。(2)设帐: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__________________。(4)木杮:__________________。 (5)河兵: _________________。 (6)河兵: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求二石兽于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朝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一)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感悟理解句子 例题1:怎样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点睛句的理解。文章的中心作者一般通过议论的句子指出。本文就是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揭示中心的。

答案:这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点拨:从议论句的作用上来回答。 探究点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例题2:试分析比较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结合人物的言行,如“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讲学家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等分析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答案: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稳重又自信。 点拨:结合文中句子来分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探究问题 问题一: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积累词语: (1)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 ) (2)二石兽并沉焉(并: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 (4)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 (5)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_) (6)湮于沙下(湮:_________) (7)不亦颠乎(颠:_________) (8)啮沙为坎穴。(啮:_________) (9)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_________) (10)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问题二: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3.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4.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25《河中石兽》导学案

27.《河中石兽》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主备人:黄琳)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 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 ..逆上可据理臆断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对子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 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结论: 理解: 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 而要。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 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学习过程】 一、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之一老河兵闻之. 其反激之.力 9.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 ④特殊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二、堂测 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知识链接】

25《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 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 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 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 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 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 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4)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 (5)众服为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6)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8)如是.再啮(这样) (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10)但.知其一(只)

河中石兽导学案

班级编号使用时间:2017年6月1日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啮.(niè)溯.(sù)欤.(yú)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资料链接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 。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湖北省武汉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4河中石兽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读。教师提问文言知识,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课堂探究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内容填写下面寻找方法人物寻找的地点理由结果 第一种寺僧原地水中不可得 第二种寺僧顺流而下以为顺流下矣无迹 第三种 讲学 家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于沙 上,渐沉渐深耳 失败 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 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3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了他自恃博才的心态。问题记录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课题河中石兽课时:第一课时主备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的生字、本文作家、作品; 2、掌握本文中的实词和虚词“之”的用法; 3、运用前面学习的文言翻译方法,疏通文意; 【自主探究】 【目标一】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9分)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 2、(6分)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4分)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目标二】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10分)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 ..逆上可据理臆断 2、联系上下文,“之”字知多少?(7分)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③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④一老河兵闻之. ⑤至石之.半⑥求之.下流,固颠 ⑦然则天下之.事…… 【目标三】 1、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 【我的收获及疑惑】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课堂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6分)。 (1)一寺临河干.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 岁: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 (5) 可据理臆断 ..欤?臆断:___________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6分)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分)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4、(3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分)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1分)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1分)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8、(1分)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

24《河中石兽》导学案练习及答案

24 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pǐ)于河募(mù)金重修棹(zhào )数小舟曳铁钯(yè) 木柿(fèi )湮(yān )没啮(niè)沙溯(sù)欤(yú) 2. 本文作者纪昀,字晓岚,是清朝的学者、文学家,也是《四库全书》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一书,这是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倒塌二石兽沉焉.兼词,“于是”,在这里 棹.数小舟划船曳.铁把拖 是.非木柿这湮.于沙上埋没 不亦颠.乎颠倒,错乱啮.沙为坎穴咬,这里译为冲刷 反溯流 ....根据某个道理主观臆断 ..逆上逆流可据理臆断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 二石兽并沉焉译:(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复习目标:1、解题,了解纪昀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 3、掌握课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一、了解作者作品 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二、复习课文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二石兽并沉焉。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5)转转不已,。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复习课文字词句,完成:(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 (二)重点字词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求.二石兽于水中 4竟.不可得 5棹.数小舟 6曳.铁钯 7尔辈不能究.物理 8是.非木杮 9湮.于沙上 10 不亦颠.乎 1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2遂.反溯流逆上矣 13溯流 ..逆上矣 14转转不已. (三)翻译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渐击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置坎穴中。 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特殊文言现象梳理 古今异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2)阅十余岁阅: (3)转转不已已 : (4)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 一词多义: (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众服为确论 (2)之:①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③当求之于上流④求之下流⑤求之地中 ⑥一老河兵闻之⑦其反激之力⑧至石之半⑨然则天下之事 (3) 如:①如是再啮②如其言 特殊句式: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2)求之地中()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求二石兽于水中() (5)当求之于上流()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7)乃石性坚重() 三、拓展练习 文言文阅读 伍子胥父诛于楚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 【注释】1①干:为某种目的求见。②阖闾: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③前列:先头部队。④治处:治所。古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治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干阖闾身:身体 B.被羔裘被:同“披”,穿着 C.天下谁能伐楚乎伐:进攻 D.操鞭答平王之笞:抽打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为之复仇于楚

河中石兽复习学案带答案1

临沂六中西校区“美好课堂”七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使用人:班级时间:2019年6月12日编号: 河中石兽复习 一、填空 1.本文选自《》,这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2、本文作者是,字,代_ _、 ____家。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圮()棹( ) 曳( ) 湮( ) 募()啮( ) 溯( ) 臆( ) 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山门圮于河 2.僧募金重修募集 3.棹数小舟 4.曳铁把 5.是非木柿 6.湮于沙上 7.不亦颠乎 8.啮沙为坎穴 9.遂反溯流逆上 10.可据理臆断 11.临河干 1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13.渐陈渐深耳罢了 1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指洪水 15.二石兽并沉焉 16.阅十余岁 17.求石兽于水中 18.竟不可得 19.盖石性坚重因为 20.尔辈不能究物理 21.转转不已 22.但知其一四、联系课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五、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 深耳。 3.……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坎穴。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六、课堂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 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 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湮 (yān)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 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文中两次写到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 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 义?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 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 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 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 胸有成竹,有实践经验。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 性格特征是什么? 庙僧: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没有全局性。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喜欢臆断。 老河兵:综合考虑,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论,实 事求是。 5、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课文中那句 话可以看出来? 老河兵凭借他多年治河的经验,实事求是,准 确分析了石、沙、水三者间的关系,得出的结 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所以是正确的。 如其言,果得于数理外。 6、为什么寺僧,讲学家的想法是错误的?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 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 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不亦颠乎?”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 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神态语言描写,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 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又脱离实际。 8、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用原句回答)? 翻译这个句子? 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9、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讲了一 个什么道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 示?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 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 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 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 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启示: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 调查探究事物的特(角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 律。(角度:可据理臆断欤) 3.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 空头理论家。(角度:老河兵正确) 4.不要一知半解,轻视他人,好为人师(讲 学家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