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表面增强荧光研究进展

表面增强荧光研究进展

表面增强荧光研究进展
表面增强荧光研究进展

高锰钢分类及简介

高锰钢分类及简介 一、高锰钢分类及简介 、高锰钢的来源1年英国人哈德菲尔德1883 1882年第一次获得奥氏体组织的高锰钢,

取得了高锰钢专利。高锰钢依其用途的不同可分为两大Hadfield)A.(R.类:、耐磨钢2%,大部1.500.90%~10%~15%,碳含量较高,一般为这类钢含锰 )%:.0%以上。其化学成分为(分在10 15.1.50Mn10.0~ C0.90~这类高锰钢的用量最多,常用来制作30~1.0 S ≤0.05 P≤0.10 Si0. 挖掘机的铲齿、圆锥式破碎机的轧面壁和破碎壁、颚式破碎机岔板、球磨机衬板、铁路辙岔、板锤、锤头等。上述成分的高锰钢的铸态组织通常是由奥氏体、碳化物和珠光体所组 成,有时还含有少量的磷共晶。碳化物数量多时,常在晶界上呈网状出现。因此铸态组织的高锰钢很脆,无法使用,需要进行固溶处理。通常使用的保温消除铸态组织,~1100℃,即将钢加热到热处理方法是固溶处理,1050得到单相奥氏体组织,然后水淬,使此种组织保持到常温。热处理后钢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均大幅度提高,所以此种热处理方法也常称为水韧处理。%0.2340~470MPa ζ15%~85热处理后力学性能为:σb615~1275MPa σ 225 ~/cm2 HBl80%ψ15%~45 aKl96~294J高锰钢经过固溶处理后还会有少量的碳化物未溶解,当其数量较少符 合检验标准时,仍可使用。奥氏体组织的高锰钢受到冲击载荷时,金属表面发生塑性变形。形变 强化的结果,在变形层内有明显的加工硬化现象,表层硬度大幅度提高。~,高

冲击载荷时,可以达到HB500低冲击载荷时,可以达到HB300~400。高硬度的 硬化层~20mm800。随冲击载荷的不同,表面硬化层深度可达10可以抵抗冲击磨料磨损。高锰钢在强冲击磨料磨损条件下,有优异的抗磨性能,故常用于矿山、建材、火电等机械设备中,制作耐磨件。在低冲击工况条件下,因加工硬化效果不明显,高锰钢不能发挥材料的特性。%~1(C 1.10中国常用的高锰钢的牌 号及其适用范围是:ZGMn13— 用于普通件,%)%~ZGMn13—2(C1.001.40用于低冲击件,1.50%)用%~1.20)用于复杂件,%~3(C0.901.30%)ZGMn13-4(C0.90%—ZGMn13 14.0%~%。11.04于高冲击件。以上种牌号钢的锰含量均为在冲击载荷作用的冷变形过程中,由于位错密度大量增加,位错的交 割、位错的塞积及位错和溶质原子的交互作用使钢得到强化。这是加工硬 化的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高锰奥氏体的层错能低,形变时容易马氏 体的形成和形变孪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常出现堆垛层错,从而为ε规成分的 高锰钢的形变硬化层中常可以看到高密度位错、位错塞积和缠结。马氏体和形 变孪晶的出现使钢难以变形,尤其是后者的作用更大。上述ε各种因素都使 高锰钢的硬化层得到很高程度的强化,硬度大幅度提高。 高锰钢极易加工硬化,因而很难加工,绝大多数是铸件,极少量用锻 14()()℃),钢的压方法加工。高锰钢的铸造性能较好。钢的熔点低(约为50℃),钢的导热性低,因此钢水流动性约为液、固相线温度间隔较小,(2的5倍,为 碳素钢好,易于浇注成型。高锰钢的线膨胀系数为纯铁的1.倍,故铸造时体

硅杂环戊二烯衍生物: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发现及分子内旋转受限机理的提出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硅杂环戊二烯衍生物: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发现及分 子内旋转受限机理的提出 研究生:黄蝶

硅杂环戊二烯衍生物: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发现及分 子内旋转受限机理的提出 黄蝶 摘要硅杂环戊二烯,又称噻咯,是一种含硅的五元环。其衍生物是最早被发现并报道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第一类化合物。由于其具有独特聚集诱导发光性能和特殊的电子结构,在许多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基于硅杂环戊二烯衍生物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发现及分子内旋转受限机理的提出。 关键词硅杂环戊二烯衍生物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内旋转受限 前言 硅杂环戊二烯(silole)又称硅咯、噻咯,是一种含硅的五元环,是环戊二烯的一种硅类似物。与其他五元环相比,由于硅原子与相邻的丁二烯存在σ*-π*共轭作用,使得五元环的最低空轨道(LUMO)能量低于常见的五元芳香环,如吡咯、呋喃、噻吩等,赋予了该类化合物高的电子接受能力和电子传输性能,使它们在光电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自从Braye 和Hübel 在1959 年合成第一个硅杂环戊二烯化合物,1,1,2,3,4,5-六苯基硅杂环戊二烯开始[1,2],研究者们围绕该类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活性、性质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2001 年唐本忠等[3]发现此类化合物在溶液状态下不发光,而在固体状态或聚集成纳米颗粒时呈现很强的发光状态,与大多数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现象正好相反,为此他们将这一现象命名为聚集诱导现象(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AIE 现象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此类化合物的发展,不仅包括合成及修饰研究,针对它们的应用研究也得到了拓展。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不

荧光粉发展现状与趋势

荧光粉发展现状与趋势 首先因为LED只能发单色光,所以白光LED主要是由以下方式混合出来。 方法1为多晶片混光技术,分别把红、蓝、绿3晶片或蓝光、黄光双晶片固定于同一封装体内部,再经由调整各晶片的电流大小,调整各晶片的出光量来控制混光比例,以达到混成白光的目标。其中又以红、蓝、绿多晶片混光技术呈现的色彩饱合度及演色性(Color Rendition)最佳,但还须克服晶片光衰程度、热源过度集中产生散热封装等问题。若有任何一晶片提早失效,就无法得到所需白光的光源。 方法2是以紫外光LED激发均匀混合之蓝色、绿色、红色萤光粉,使其激发出一定比例之3原色进行混光而输出白色。三波长白光发光二极体具有高演色性优点,但却有发光效率不足及混光不均的缺点。 方法3在蓝光LED的周围= 充混有黄光YAG(Yttrium Aluminum Garnet)萤光粉的胶,并使用波长为400~530nm的蓝光LED,发出光线激发黄光YAG萤光粉产生黄色光,但同时也与原本的蓝光混合,进而形成蓝黄混合之二波长的白光。 然后我主要介绍的是方法二, 荧光粉涂敷光转变法是制造白光LED 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已经商业化的产品绝大多数是用这种方法制造的。在这种方法中,荧光粉作为光的转换物质,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白光LED产品的发光效率、使用寿命、显色指数、色温等主要指标。随着LED 芯片技术的突破,LED 发光效率将逐步接近其理论发光效率,荧光粉的性能好坏将直接决定LED 光源的产品性能。目前能够匹配蓝光、近紫外光或其它芯片的荧光粉还不多,需要开发发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显色指数高、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更加稳定、制备工艺更为简单的荧光粉。 通过激发荧光粉来形成白光。 在实现白光LED的各种方法中,荧光粉转换法是已经得到应用并且具有潜力的方法。PC—LED的发光原理是:在低压直流电的激发下,Ga(In)N芯片发射蓝光(~460nm)或近紫外光(~395nm),激发涂覆在芯片上面的荧光粉发射出可见光,并混合组成白光。 优点是成本低和容易生产,缺点是光效较低,且发光的均匀度不好,光谱成分中 缺少红光,造成色温偏高。 白光LED的荧光粉,主流是与蓝色组合使用的黄色荧光粉。而现在,正逐渐向发出红色光和绿色光的荧光粉过渡。 黄色荧光粉 31411 硅酸盐体系的Srx EuySiO5 该荧光粉随着Eu2 + 掺杂浓度的增加,发射峰强度逐渐增大,当Eu2 + 的浓度为0103 时,Sr2197 Eu0103 SiO5有最大值,而随着Eu2 + 掺杂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发 射峰强度明显减弱。同时,发射光谱峰值随Eu2 + 浓度的增加先红移(Sr2195 Eu0105 SiO5 在Eu2 + 浓度为0105 时

荧光比率探针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7 前 言 荧光比率技术是荧光分析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该技术在生物染色剂中,可被紫外线或蓝紫光(短波长光)激发而发射荧光的染料,称为荧光染料(荧光色素)。可被长波长光激发,这些荧光色素常称为荧光探针。荧光探针通常用于固定组织和细胞的染色,以及或活细胞中的应用, 此外还包括应用于体内荧光探针。 分子荧光探针按用途分类包括离子探针、极性探针、粘度探针、PH值探针、膜荧光探针、细胞活性探针、细胞器探针、位点特异性荧光探针等等。探针通过与分析物(如生命金属离子)进行结合后,引起荧光特性发生变化,通过测定荧光的激发波长、发射波长、荧光强度、峰位、荧光寿命、荧光量子产率和各向异性等,获得相关信息。 荧光方法测定中,荧光探针在与反应物结合后,出现激发或发射光谱移位的探针,可使用在两个不同波长测定的荧光强度比率进行测定,称为比率测量。因为通过二个选择性的波长的荧光强度变化可作为定量的依据, 通常指在波长范围内有荧光强度明显的变化。同普通荧光探针相比,比率测量探针可以被分为两部分。 一种是荧光比率效果是通过原来荧光谱的迁移。通常,这些迁移的背景是荧光探针激发态的电子转移。它被激发通过改变发色团同周围分子或原子交互作用的能量改变(溶剂化显色迁移),同外部电场的交互作用(电致显色迁移)和在发色团中的双电弛豫(双电弛豫迁移)。 另外一种结合探针,荧光谱包括2个或更多的谱带。通常,是这些谱带相对强度的改变,激发态同荧光探针发色团反应。这些反应在不连续的能量状态。 荧光比率探针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杨柳* ,郭成海,张国胜 (防化研究院第四研究所,北京 1022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荧光比率探针,包括阳离子探针、阴离子探针、pH值探针、极性探针、氧化性和分子的比率测量探针的应用及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荧光分析,比率测量 *作者简介:杨柳(1975-),男,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E-mail:yangliujinjin@sina.com 所以在初始和产物状态都随着能量转移而发射荧光。 荧光比率测定法可消除光漂白和探针负载和留存及设备因素(照明稳定性)引起的数据的失真。如阴离子探针可通过有机离子载体从细胞排除,如AM酯可被P糖蛋白多药载体排出荧光比率测定法可减少探针渗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探针与离子结合后,出现激发或发射光谱移位的探针可使用在两个不同波长测定的荧光强度比率校准,可克服由于离子浓度的变化而造成的荧光信号人工假象。 Bright等(1989)发现比率测量减少或消除几种决定因素的变化对测量荧光强度的影响,包括探针浓度、激发光的光路长度、激发强度、和检测效率。消除的人工假象包括光漂白、探针渗漏、细胞厚度、探针在细胞内(区室化作用引起)或不同细胞群之间(负载效率差异造成)的不均匀分布。 比率测量探针已经应用于不同的测量领域:离子探针(阳离子探针Ca2+、Mg2+,Zn2+,Ag+等)阴离子探针(Cl-,CN-,F-等),膜探针、活性氧和一氧化氮探针,极性探针、PH值探针等等。 1应用比率测量的阳离子探针: 各种各样的阳离子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 如构成细胞和生物体某些结构的重要成分,参与并调节生物体的代谢活动等,荧光方法通常用来测定阳离子在生物体不同组织的含量和分布。阳离子比率测量探针也在不断发展。 1.1 Ca2+检测的比率测量探针: 探针与Ca2+结合后出现光谱移位的探针可进行比率测量。主要包括:Fura-2、双- Fura-2、Fura-4F、Fura-5F、Fura-6F、 indo-1、indo-5F、mag-Fura-2

白光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关于探讨白光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 研究进展 指导老师:陈国华 学号:0901010137 姓名:吴相锐

目录 第一部分:引言 (1) 第二部分:白光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2) 一、被蓝色InGaN管芯激发的硅酸盐荧光粉 (2) 二、被近紫外(370一41 Onm)InGaN管芯激发发射红、绿和蓝光的 3 三基色硅酸盐荧光粉 (3) 三、被近紫外光激发发射白光的单一基质的硅酸盐荧光粉 (4) 第三部分:结束语 (5)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 (6)

探讨白光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 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参考了大量文献,根据各项文献及各个学者的科研成果,探讨近几年来半导体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研究进展【1】。重点介绍了蓝光芯片激发和近紫外光芯片激发用的黄粉、三基色荧光粉以及单基质白色荧光粉的研究概况,对性能较好的荧光粉做了重点推介,同时指出了目前该领域中硅酸盐荧光粉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关键词]白光LED;硅酸盐荧光粉;综述、 第一部分:引言 LED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看,日本和美国最具有技术实力,德国Osram公司在某些领域则拥有世界领先技术,韩国也是在LED技术方面有一定实力的国家。从全球的LED市场份额看,日本不低于50%,中国台湾地区约占20%。虽然中国台湾地区在LED市场份额方面世界排名第二,但在LED芯片和封装产量方面则聚世界第一,不过产品以中低档的红光和黄光LED为主。【2】 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波长为350~470 nm的GaInN基发光二极管作为激发光源,因此要求荧光粉的激发光谱也在此范围之内。白光LED(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WLED)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型固体照明光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价值的新光源,在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3、4】。 同时优质荧光粉还应该满足以下特点:发射峰集中在某些合适的波长范围内,有好的热稳定性,高量子效率和激发光吸收率,粉末颗粒细小均匀。然而,迄今为止,能满足具有宽激发带(特别是蓝光激发这一条件)的发光材料种类很少,除Ynl5012:Ce3+(YAG:Ce)【5、6】,很少有在450~480 nm蓝光激发下有较高发光效率材料的报道。因而,WLED用发光材料的研究与新体系探索已成为发

高锰钢简介

锰 锰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制造合金----锰钢 锰钢的脾气十分古怪而有趣:如果在钢中加入2.5—3.5%的锰,那么所制得的低锰钢简直脆得象玻璃一样,一敲就碎。然而,如果加入13%以上的锰,制成高锰钢,那么就变得既坚硬又富有韧性。高锰钢加热到淡橙色时,变得十分柔软,很易进行各种加工。另外,它没有磁性,不会被磁铁所吸引。现在,人们大量用锰钢制造钢磨、滚珠轴承、推土机与掘土机的铲斗等经常受磨的构件,以及铁锰锰轨、桥梁等。 高锰钢 高锰钢(high manganese steel)是指含锰量在10%以上的合金钢。高锰钢的铸态组织通常是由奥氏体、碳化物和珠光体所组成,有时还含有少量的磷共晶。奥氏体组织的高锰钢受到冲击载荷时,金属表面发生塑性变形。形变强化的结果,在变形层内有明显的加工硬化现象,表层硬度大幅度提高。低冲击载荷时,可以达到HB300~400,高冲击载荷时,可以达到HB500~800。随冲击载荷的不同,表面硬化层深度可达10~20mm。高硬度的硬化层可以抵抗冲击磨料磨损。高锰钢在强冲击磨料磨损条件下,有优异的抗磨性能,故常用于矿山、建材、火电等机械设备中,制作耐磨件。在低冲击工况条件下,因加工硬化效果不明显,高锰钢不能发挥材料的特性。高锰钢极易加工硬化,因而很难加工,绝大多数是铸件,极少量用锻压方法加工。高锰钢的铸造性能较好。钢的熔点低(约为14()()℃),钢的液、固相线温度间隔较小,(约为50℃),钢的导热性低,因此钢水流动性好,易于浇注成型。高锰钢的线膨胀系数为纯铁的1.5倍,为碳素钢的2倍,故铸造时体积收缩和线收缩率均较大,容易出现应力和裂纹。为提高高锰钢的性能进行过很多合金化、微合金化、碳锰含量调整和沉淀强化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介稳奥氏体锰钢的出现则可较局gao大幅度降低钢中碳、锰含量并使钢的形变强化速度提高,可适用于高和中低冲击载荷的工况条件,这是高锰钢的新发展。 高锰钢按照国家标准分为5个牌号,主要区别是碳的含量,其范围是0.75%-1.45%。受冲击大,碳含量低。锰含量在11.0%-14.0%之间,一般不应低于13%。超高锰钢尚无国标,但锰含量应大于18%。硅含量的高低,对冲击韧度影响较大,故应取下限,以不大于0.5%为宜。低磷低硫是最基本的要求,由于高的锰含量自然起到脱硫作用,故降磷是最要紧的,设法使磷低于0.07%。铬是提高抗磨性的,一般在2.0%左右。 无磁钢 这类钢含锰大于17%,碳含量一般均在1.0%以下,常在电机工业中用于制作护环等。这类钢的密度为7.87~7.98g/cm3。由于碳、锰含量均高,钢的导热能力差。导热系数为12.979W/(m?℃),约为碳素钢的1/3。由于钢是奥氏体组织,无磁性,其磁导率μ为1.003~1.03(H/m)。 Mn13奥氏体高锰钢是碳含量为0.9%~1.3%、锰含量为11%~14%的高合金钢。奥氏体高锰钢经过热处理后,具有很高的韧性,是一种非常强韧的非磁性合金,在冲击载荷作用下,表面

高锰钢 (2)

高锰钢(high manganese steel)是指含锰量在10%以上的合金钢 一、高锰钢分类及简介 1、高锰钢的来源 1882年第一次获得奥氏体组织的高锰钢,1883年英国人哈德菲尔德(R.A.Hadfield)取得了高锰钢专利。高锰钢依其用途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2、耐磨钢 这类钢含锰10%~15%,碳含量较高,一般为0.90%~1.50%,大部分在1.0%以上。其化学成分为(%): Co:90~1.50Mn:10.0~15.0 Si:0.30~1.0 S≤0.05 P≤0.10这类高锰钢的用量最多,常用来制作挖掘机的铲齿、圆锥式破碎机的轧面壁和破碎壁、颚式破碎机岔板、球磨机衬板、铁路辙岔、板锤、锤头等。 上述成分的高锰钢的铸态组织通常是由奥氏体、碳化物和珠光体所组成,有时还含有少量的磷共晶。碳化物数量多时,常在晶界上呈网状出现。因此铸态组织的高锰钢很脆,无法使用,需要进行固溶处理。通常使用的热处理方法是固溶处理,即将钢加热到1050~1100℃,保温消除铸态组织,得到单相奥氏体组织,然后水淬,使此种组织保持到常温。热处理后钢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均大幅度提高,所以此种热处理方法也常称为水韧处理。热处理后力学性能为:σb615~1275MPa σ0.2340~470MPaδ15%~85%ψ15%~45% aKl96~294J/cm2 HBl80~225 高锰钢经过固溶处理后还会有少量的碳化物未溶解,当其数量较少符合检验标准时,仍可使用。 奥氏体组织的高锰钢受到冲击载荷时,金属表面发生塑性变形。形变强化的结果,在变形层内有明显的加工硬化现象,表层硬度大幅度提高。低冲击载荷时,可以达到HB300~400,高冲击载荷时,可以达到HB500~800。随冲击载荷的不同,表面硬化层深度可达10~20mm。高硬度的硬化层可以抵抗冲击磨料磨损。高锰钢在强冲击磨料磨损条件下,有优异的抗磨性能,故常用于矿山、建材、火电等机械设备中,制作耐磨件。在低冲击工况条件下,因加工硬化效果不明显,高锰钢不能发挥材料的特性。 常用的高锰钢的牌号及其适用范围是:ZGMn13—1(C 1.10%~1.50%)用于低冲击件,ZGMn13—2(C1.00%~1.40%)用于普通件,ZGMn13—3(C0.90%~1.30%)用于复杂件,ZGMn13-4(C0.90%~1.20%)用于高冲击件。以上4种牌号钢的锰含量均为11.0%~14.0%。 在冲击载荷作用的冷变形过程中,由于位错密度大量增加,位错的交割、位错的塞积及位错和溶质原子的交互作用使钢得到强化。这是加工硬化的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高锰奥氏体的层错能低,形变时容易出现堆垛层错,从而为马氏体的形成和形变孪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常规成分的高锰钢的形变硬化层中常可以看到高密

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1-9731(2014)17-17001-11 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周天亮1,解荣军2 (1.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宁波315201;2.厦门大学材料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一要:一氮(氧)化物荧光粉是半导体照明技术中至关重要的原料之一.对氮(氧)化物荧光粉近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一氮化物;氮氧化物;荧光粉;固态照明 中图分类号:一O614.3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4.17.001 1一引一言 作为一种主要应用于半导体(LED)照明与显示的光转换功能材料,氮(氧)化物荧光粉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获得了显著发展,尤其是在基于蓝光GaInN芯片的LED照明领域,氮(氧)化物荧光粉因其优异的热淬灭特性二较高的量子效率及宽色域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1-2].在制备低色温和高显色性LED方面,氮(氧)化物荧光粉更是具有传统荧光粉无可比拟的优势 氮(氧)化物荧光粉基质结构中含有共价键性较强的Si N键,电子云膨胀效应明显,使得所掺杂稀土离子的5d电子的激发态能量进一步降低,发射光谱产生明显红移[3].本文着力于梳理以往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成果,力求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给出自己的观点. 2一氮(氧)化物的结构和发光性能 从晶体结构上讲,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结构脱胎于硅酸盐二铝酸盐和硅铝酸盐等这些传统荧光粉[4].硅(铝)酸盐的基本结构单元为Si(Al)O4四面体,O可联结一个Si或桥联两个Si原子;通过在硅(铝)酸盐晶体结构中引入N原子,可得到一系列以Si(Al)-N(O)4四面体结构为基本结构单元的氮(氧)化物.其中,N 可以联结两个Si原子,也可以是3个Si原子,甚至4个Si原子[4].如图1所示,将硅(铝)酸盐的组成简化为一个平面结构(M代表金属离子,R代表任意元素),结构中增加N而形成的氮(氧)化物则是立体结构,具体表现为氮(氧)化物在晶体结构上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和自由度,这为氮(氧)化物发光性质的调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据Si(Al)O4四面体的连接方式,硅(铝)酸盐从结构上可分为岛状二环状二链状二层状和架状,对应代表性荧光粉分别为Ca3Al2Si3O12?Ce3+[5]二M g2Al4Si5O18?Eu2+[6]二CaM g Si2O6?Eu2+[7]二K3[EuSi3O8(OH)2][8]和BaAl2Si2O8?Eu2+[9].由于氮(氧)化物在晶体结构特征上类似于硅(铝)酸盐,依照Si(Al)-N(O)4四面体结构不同的连接方式,氮(氧)化物也可如此分类,对应代表性的荧光粉(基质)为O -SiAlON[10]二Ca3Si2O4N2[11]二La5Si3N9[12]二SrSi2O2N2[13]二Eu2Si5N8[14].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表1给出了部分已报道氮(氧)化物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射光谱数据(掺杂稀土离子Eu2+或Ce3+). 图1一硅(铝)酸盐和氮(氧)化物荧光粉组成结构示意图 Fi g1Com p osition structure dia g ram of silicate(alu-minate)and nitride(nitric oxide)fluorescent p owder 一一从表1可以看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发射光谱主峰位置几乎跨越整个可见光谱波段,实现了从紫光到红光的全覆盖.尤其特别的是,许多氮(氧)化物掺杂稀土元素后可实现红光发射,商业上广泛应用的红色荧光粉也都是氮(氧)化物[78],而传统荧光粉中单掺杂稀土离子实现红光宽谱发射的较少,只有如Ca3Al2O6?Eu2+[79]二Ca4(PO4)2O?Eu2+[80]二NaM g-PO4?Eu2+[81]等少数几种. 每个晶体的晶体结构都从属于一特定晶系.统计表1中氮(氧)化物结构所对应的晶系(α-sialon类只统计一次)并与已收集的无机晶体[82]进行比较(见图2),显然氮(氧)化物结构所对应的晶系分布与已知无机晶体的不一致.若假定可做荧光粉的氮化物均匀地分布在7大晶系中,则由图2可得出,除六方相外,属于其它晶系的氮(氧)化物荧光粉比例尚少,而Si(Al)-N4(O)是氮(氧)化物晶体的基本结构单元,巧合的是, Si3N4的高温相β-Si3N4与AlN的稳定结构都属于六方相.若假定不成立,则说明可做荧光粉的氮(氧)化 10071 周天亮等: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2259) 收到初稿日期:2014-07-01收到修改稿日期:2014-08-15通讯作者:解荣军,E-mail:r j xie@xmu.edu.cn 作者简介:周天亮一(1980-),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新型荧光粉合成和性能评价.

荧光探针研究新进展

《生物工程进展》2000,Vol.20,No.2 荧光探针研究新进展 章晓波 徐 洵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 摘要 自从Southern(1975)首次进行DNA探针杂交后,至今核酸分子杂交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的最基本方法。Matthews和Kricka[1]总结了各种杂交方法,将其归为两大类:一是异相杂交(hetero2 geneous assay)即固相杂交,目的核酸结合于不溶性支持物上;二是同相杂交(homogeneous assay)即液相杂交,一般同时使用两个探针。为了检测杂交,寡核苷酸探针需要标记,探针的标记物有放射性同位素和非放射性标记物。固相杂交常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素是一种非放射性标记物,它能检测到的DNA浓度比吸收减色测定方法所需DNA浓度低100-1000倍[2],在同相杂交中广泛用于探针的标记。最近,荧光探针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Tyagi和Krammer(1996)建立了一种新的荧光探针-分子信标探针,并得到许多应用,我们实验室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分子信标探针 荧光PCR 1 常规荧光探针 固相杂交中,探针非特异结合于支持物表面,降低了灵敏度。Heller等(1982)以及Heller和Morri2 son(1985)[3]最早进行了同相杂交试验,同相杂交不需支持物,减少了固定目的DNA及除去未杂交探针等操作。他们的试验中使用了两个探针,这两个探针分别与目标DNA的两个相邻区域互补,第1探针在3′末端标记,第2探针在5′末端标记,根据标记物的光谱特性,使第1标记物为第2标记物的能量供体。当探针与目标DNA杂交时,二探针彼此靠近,光吸收或化学反应激发供体标记物,通过能量转移引起受体标记物的激发,这样,第1标记物发射光的减少以及(或)第2标记物发射光的增加标志着目标DNA的存在。 后来Morris on等[3]扩展了这一方法,他们使用的两个探针互补且相应于目标DNA上同一碱基序列,一个探针在5′末端标记荧光素,另一互补探针在3′末端标记荧光素发射的淬灭剂芘丁酸(pyrenebutyrate)或磺基若丹明101(sulforhodamine101)。无目标DNA 时,两探针结合,荧光素的能量转移至淬灭剂,不产生荧光。存在目标DNA时,探针与目标DNA之间竞争杂交,由于探针与目标DNA的结合,在494-496nm 光照下,产生荧光,目标DNA浓度越高,荧光信号越强,最低可检测到4pM的目标DNA,此方法得到一些应用[2,4,5]。Cardullo等[4]在应用Morris on方法的同时,提出在两个互补探针的5′末端分别标记荧光素和四甲若丹明(T etramethylrhodamine),因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 onance energy trans ferr FRET)的效率随供体和受体之间距离的-6次方而减少,当两者相距20个核苷酸(70!)即产生不明显的能量转移,因此此方法中所使用的探针长度较短,特异性降低。 2 分子信标探针 同相杂交一般同时采用两个标记探针,Tyagi 和Kramer(1996)[6]首次建立了分子信标探针(molecular beacon probe),在同一寡核苷酸探针的5′末端标记荧光素、3′末端标记淬灭剂(DABCY L)。分子信标探针能形成发夹结构,探针的噜扑环与目的DNA碱基互补,噜扑环两侧为与目的DNA无关的碱基互补的臂。无目的DNA时,探针形成发夹结构,荧光素靠近淬灭剂,荧光素接受的能量通过共振能量转移至淬灭剂,DABCY L吸收能量后以热量形式消失,结果不产生荧光。当探针遇到目的DNA 分子时,形成一个比两臂杂交更长也更稳定的杂交,探针自发进行构型变化,便两臂分开,荧光素和淬灭剂随之分开,此时在紫外照射下,荧光素产生荧光。 影响分子信标探针构型变化的参数主要有[6]:臂长、臂序列GC含量、噜扑环长度和溶液盐浓度,尤其是二价阳离子如Mg2+对两臂形成的杂交茎有较强的稳定作用,在Mg2+存在条件下,4~12个核 41

circrna与癌症最全癌症相关circrna明星分子总结

circrna与癌症最全癌症相关circrna明星分子总结 BioWorld前不久推送过一篇LncRNA明星分子的总结,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LncRNA与癌症:最全LncRNA明星分子总结。 此次BioWorld做了与癌症相关的circRNA明星分子的总结。关于circRNA,点击右边查看:circRNA:环状RNA的前世今生以及临床研究思路。对circRNA的介绍很详尽。2017 年8月,丹麦奥胡斯大学的LS Kristensen等人在Oncogene 杂志发表题为:Circular RNAs in cancer: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field 的综述文章(图1),总结分析了与癌症相关的circRNAs。图1circRNA的剪接模式 图2--circRNA的剪接模式circRNA在癌症中的潜在作用 a.miRNA海绵或诱捕物miRNAs是几乎所有人类癌症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circRNAs作为miRNA的活性调节剂可能参与癌症。迄今为止只有少数circRNAs与单个miRNA的多个结合位点被发现。因此大多数circRNAs可能有除调节miRNA外的其他的功能。越来越多的circRNAs被证实在癌症中具有miRNA抑制功能。 b.影响剪接和转录外显子-内含子circRNAs已被证明与RNA聚合酶II通过U1 snRNP作用,增强其母基因的转录。许多基因的剪接和转录也可以通过正向剪接和反向剪接之间的竞争间接调控。这可

能是影响circRNA和典型线性剪接之间平衡的一大未知因素。c.蛋白支架对酶与底物结合基序的circRNAs可以作为支架促进共定位和反应动力学。d.蛋白海绵或诱捕物和RNA结合蛋白结合,从而调节它们的活性。e.翻译功能一些内源性circRNAs含有AUG位点和IRES,但目前对于circRNAs在体内进行翻译的证据有限。已经表明一些circRNAs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在某些组织中翻译,但这种关联性尚未在癌症中显现。 图3--circRNA在癌症中的潜在作用 与癌症密切相关的circRNAs和他们可能的功能图4--与癌症相关的circRNAs

PDP用蓝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54?材料导报:综述篇2010年3月(上)第24卷第3期 PDP用蓝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游艳,姚山山,李元元,薛丽红,严有为 (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等离子体平板显示器(PDP)用蓝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介绍了PDP蓝色荧光粉的种类和制备方法,分析了现有PDP蓝色荧光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展望了PDP蓝色荧光粉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等离子显示器(PDP)蓝色荧光粉制备 ProgressinResearchonBluePhosphorsforPlasmaDisplayPanelsY()UYan,YAoShanshan,LIYuanyuan,XUELihong,YANYouwei (StateKeyLaboratoryofMaterialsProcessingandDieandMouldTechnology,Huazhong 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 AbstractAttemptsaremadetoreviewtherecentdevelopmentsonbluephosphorsforplasmadisplaypanel(PDP).Severalclassesandsynthesistechniquesofbluephosphorsareintroduced.Theexistingproblemsandshort—comingsofbluephosphorsarediscussed.Theprospectsforbluephosphorsarepointedoutintheend.Keywo“bplasmadisplaypanel(PDP),bluephosphors,synthesis 等离子体平板显示器(Plasmadisplaypanel,简称PDP)L11是一种新型的平板湿示器,由于具有屏幕大、清晰度高、视角宽、寿命长、可实现挂擘等优点,在大屏幕壁挂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多媒体显示等领域得到r广泛应用。PDP是一种在驱动电路控制下利用其内部填充的惰性气体离子化放电产生紫外线,再利用紫外线激发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发光,从而实现显示功能的显示器,因此,荧光粉是决定显示质量的关键因素,关系到器件的亮度、色度、分辨率等重要性能指标。 目前商业用的PDP三基色荧光粉主要为:红粉(Y,Gd)BOs:Eu”或Y203:Eu”、绿粉Zn2Si04:Mn2+或BaAll2-019:Mn2+、蓝粉BaMgAll。017:Eu21(BAM)。蓝粉的作用主要在于提高光效、改善显色性,其发射波长和光谱功率分布对PDP的光效、色温、光衰和显色性都有较大影响。但是蓝粉BAM的稳定性较差,在使用中容易劣化,如经过连续30h的真空紫外辐射后,BAM的发光强度下降了约25%[2],严重制约了PDP的性能,并缩短了PDP的使用寿命。因此人们迫切希望改善PDP用蓝粉BAM的稳定性,开发新的材料体系,以适应PDP高技术的发展。 本文综述了各种PDP用蓝色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PDP用蓝色荧光粉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1PDP用蓝色荧光粉 人们对PDP用蓝色荧光粉进行了广为研究,已通过不同的工艺方法制备出多种蓝色荧光粉材料。主要的PDP用 蓝色荧光粉列于表1。 表1PDP用蓝色荧光粉的特性 TablelPropertiesofPDPbluephosphors 注:NTSC。指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电视制式标准的一种BAM在147nm、172nm的真空紫外线辐照下能得到有效激发,发射主峰波长约为450rim的蓝色荧光。它以其高量子效率和好的色纯度,作为蓝粉被广泛应用于稀土三基色灯中,目前更被广泛应用于PDP中。但是,BAM的稳定性差,经过长时间的真空紫外光照射会产生严重光衰。为了克服BAM在应用中的缺点,各国科学家针对BAM开展r大量的研究工作。梁超等[3】用硅酸钠水解法在BAM蓝粉的表面上包覆了一层厚度均匀、光滑且致密的硅氧化合物无机膜层。在600℃煅烧1h后,包膜BAM粉的发光亮度和色坐标Y值分别为9】%和0.0609,明显优于未包膜蓝粉(发光亮度 游艳:女,1985年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溶液燃烧法制备PDP用荧光粉E-mail:youyanhhf@163.corfl薛丽红:通讯作者E-mail:xueih@mailhust.edLLca 万方数据

2021年环状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环状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全文) 心血管疾病(CVD)在世界上是人类的主要杀手,也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我国目前有冠心病患者约1100万人,每年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的患者已超过50万例,而且冠心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正呈持续上升趋势,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沉重负担。冠心病的发生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系列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 血管发生病变是引起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内皮功能障碍是引起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而增殖、迁移和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换是血管疾病发生的进一步标志。炎症细胞通过释放分泌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以及对损伤永久反应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加重血管疾病的发生。在经典的基因表达模型(中心法则)中,由基因组所编码的基因脚本以RNA 分子的形式表达于每一个细胞中,每一个RNA分子由线性的化学"碱基"串联组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产生的大量数据显示,人体中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基因仅占总基因组序列的1%,其余的序列转录产物均为不具有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经典中心法则中对RNA的定义正逐渐被完善。近年来,非编码RNA(non-codingRNA,ncRNA)已成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最近的研究发现,非编码RNA作为表观遗传学的重要内容,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生长发育、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非编码RNA与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不仅可作为疾病的生物学标志,还有可能作为分子靶向药物用于疾病的治疗[1-3]。非编码RNA包括微小RNA (microRNA,miRNA),长度大于200nt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以及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一种通过反向剪接形成的环形lncRNA的特殊亚型[4]。科学家们在装满古怪RNA的匣子中看到最新的玩意:天然生成的环状RNA分子影响了基因表达。 环状RNA是一类广泛且多样地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具有调控基因表达作用的内源性非编码RNA。目前研究表明,circRNA在心肌细胞的分化过程,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并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5]。最近几年关于circRNA的研究有许多进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circRNA进行综述。 一、环状RNA的发现和特征 (一)环状RNA的发现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和表观遗传学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非编码RNA已成为研究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异常

高强塑性高锰钢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8209207; 修订日期:2009201211基金项目:宝钢股份重大项目(D06EBEA207)资助 作者简介:梁高飞(19792  ),江苏丰县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薄带连铸技术. Em ail :Lianggf @https://www.sodocs.net/doc/169802409.html, 高强塑性高锰钢的研究进展 梁高飞1,林常青1,2,于 艳1,方 园1 (1.宝钢股份研究院前沿技术研究所,上海201900;2.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综述高强塑性高锰钢的研究进展。通过探讨汽车用高锰钢发展的背景、典型成分体系、变形机制、制造工艺与关键技术,初步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关键词:高锰钢;强塑性;TWIP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 G142;T G1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365(2009)0320404204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i n Hi g h Ma n g a ne s e S t e el wit h Hi g h S t r e n gt h a n d Hi g h Pla s ti cit y L IANG G ao 2fei 1,L IN Chang 2qing 1,2,YU Yan 1,FANG Yu an 1 (1.Advanced T echnology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Center ,B aoshan Iron and Steel Co.,Ltd.,Shanghai 201900,China ;2.Dep artm ent of M aterials Science and E ngineering ,Sh angh ai Jiaotong U 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China) Abs t rac t :The recent re search progre ss on the high mangane se steel with high strength and high plasticity is reviewed.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high mangane se steel for automobile ,its repre sentative compo sition serie s ,formation mechanisms ,fabrication methods ,as well as the key technologie s ,are discussed ,and the pro spect of high mangane se steel is analyzed. Ke y w ords :H igh se steel ;Strength and plasticity ;TWIP ;Pro spect 高锰钢广泛用作冲击磨损的工件,包括Hudfield 钢、奥氏体中锰钢、高碳高锰钢、超高锰钢、变质奥氏体 中锰钢等[1]。高锰钢经适当成分设计后,表现出优异的强度、塑性、低温韧性、加工硬化性、以及抗冲击安全性,在机车、汽车、低温容器、高架建筑等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潜力[2]。 高锰钢无载荷作用下,室温组织为稳定的奥氏体。加载过程中,表现出应变诱导孪晶(Twinning Induced Plastic ,TWIP )效应[3],产生大的无缩颈均匀延伸变形;同时,强度逐渐上升,材料硬化,这是高强塑性高锰钢最显著的力学特征。1 汽车用高锰钢发展背景 汽车轻量、安全、低能耗的发展趋势,自主开发与自主品牌的发展,合资产品本土化的提升,都有力促进汽车工业对钢铁工业的需求,从而对钢铁产品在品种、规格、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市场的巨大诱惑,全球各大钢铁企业纷纷开设汽车钢板生产线,增加汽车用钢产品的种类,与此同步,钢铁企业还加大相 互间以及钢铁企业与汽车用户间的协作力度,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向汽车用户提供超值服务。 1993年,美国提出新一代汽车伙伴计划(PN GV ,Part n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 Vehicle )。该计划倡议由政府和企业联合进行创新性技术研究。1994年9月在国际钢铁协会的倡议下,全世界18个国家的35家钢铁公司合作开展了超轻钢车体(UL SAB ,Ult ra Light Steel Auto Body )项目,以确保钢铁产业在汽车制造中的主导地位。 超轻钢车体计划(UL SAB )的基本目标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使汽车车身强度有大幅度提高,静态弯曲刚度增加52%,静态扭转刚度增80%,车体模量增加58%,车重减轻25%,而且不再需要增加补强部件。由此各大钢铁公司开始了新型高强度高成形性钢种的开发与使用优化研究。超轻钢车体计划(UL 2SAB )采用的主要钢种为高强钢(HSS )或超高强钢(U HSS )。图1是高锰钢,如:Fe 2Mn 2Al 2Si 系TWIP 钢和阿赛洛的X 2IP 与现有的汽车用钢如低碳钢、IF 钢、高强低合金钢、烘烤硬化钢、双相钢及TRIP (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 )钢的性能比较。可见,高锰钢具有现有其它汽车用钢无法媲美的高强度、高塑性及优异的韧性。这些优势使高锰钢在汽车减重、增加安全性能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潜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