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_饶曙光

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_饶曙光

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_饶曙光
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_饶曙光

第20卷第1期2013年2月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Vol.20No.1

February2013

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

发展特征及其前景

饶曙光鲜佳

摘要:上世纪80年代“类型电影”概念引进,到电影产业化改革走到十年拐点,国产电影面临中美“新协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主要考察了近年中国的主要电影类型及类型经验,归纳了类型融合及新类型探索趋势,并指出未来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蓝图应从三方面入手,即决策系统内清醒地看待创作机制转变、明星及品牌策略,加强内部合作;技术系统内要重视人才培养,并从宏观着眼,规避高技术、高投入带来的高风险;叙事系统内要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化、工业化体系下认真研究电影和观众的关系,创造性地发展具有本土性、传统性、当下性、传承性的国产电影。

关键词:类型电影;发展特征;类型融合;类型探索;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饶曙光,男,研究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2)

鲜佳,女,硕士研究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2)

中图分类号:J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52(2013)01-0050-10

一、内外变革中的中国类型电影

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国产大片”已走到十年拐点。在这十年中,中国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产业政策的有形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无形调控之下,电影产业的投融资、制片、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类型电影的发展就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气象。

然而,新生往往与阵痛并存。虽然整体票房上升、影院扩张和观众群拓展,国产电影却难掩虚弱。由于中美电影新协定对好莱坞引进片的配额放宽,国产电影面临新的机遇,遭遇更大的挑战。面对世界上最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如何在本土市场抗衡?政策壁垒所带来的市场缓冲期已经结束,国产电影还没来得及“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已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在混乱中探索前进的态势,如第六代导演的集体溃败(迎接“两舰”时,除了《黄金大劫案》外,《匹夫》、《杀生》等片都沦为炮灰),国庆档的厮杀内耗,以及接下来的影片档期乱战等。种种变数让市场乱象纷纷,更多的中小成本电影,在档期抢夺战中无力抵御无规律“空降”的好莱坞分账大片和国产大片,扎堆上映,无人问津。2012年3月8日、9日,曾出现10部新片挤在两天内公映的情况,10月12日也因为同时上映10部新片而被称为“黑色星期五”,结果可想而知。[1]

从总体数据上看,2012上半年上映新片159部,总票房达80.7亿,全国影院平均每周可以排映约35万场;[2]国内观影人次超过2.1亿,同比增40%左右。但是,国产片市场份额锐减:票房只有28亿多元,占比不足35%,剩下的都由引进片贡献。[3]经过《画皮2》领衔的隐形国产片保护月之后,才略微一振———至第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21.8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49.3亿元,仍以40.5%的份额逊于进口片。[4]截至2012年7月3日,公映的国产片有103部,但其中只有《画皮2》等10部影片实现了盈利,另有8部靠票房和植入式广告、网络或电视版权等实现了收支平衡,其余85部则处于亏损状态,其中不乏大制作,尤以《逆战》的亏空为最。[5]此外,国产电影单片票房偏低,单座影院票房

第1期饶曙光鲜佳: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

15

剧减,经营难度加大等问题,均值得业界警惕。历经近十年的市场化之旅,国产类型电影面对社会、机制、文化、技术等新的转型,如何满足市场的商业诉求和大众的心理诉求?如何发挥中国电影的市场优势和文化优势?在这样的形势下研究国产电影的类型化创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类型电影(Film Genre)产生于美国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及其明星制,同时又有特殊的消费意识形态机制,在本质上是电影工业化及商品化的产物,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消遣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可复制性,甚至批量化生产的电影系列产品。它作为一种典型的商业化电影样式,具有重复的情节动机、循环的类型形象、标准化的叙事模式和特定的表达内涵,“追求的主要还是娱乐性”[6],因而能够给观众提供“有保证的快感”[7]。它往往根据主流观众的心理变化和愿望,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类型作为制作重点,即所谓“热潮更替”。

“类型电影”一词在我国的引入源于20世纪80年代一批年轻的电影学者以新的理论维度为娱乐片的创作正名。到中国之后,类型电影及其相关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事实上,我们用类型片来描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些特定现象的时候,就体现了中国电影人对类型电影的独特理解,也就有了中国电影人赋予的特定内涵。比如,人们借用“类型电影”来尝试性描述“十七年”电影中的一些现象和一些特点,像已经约定俗成的反特片类型、与革命历史题材相关的各种准类型等。可见,我们所谈的类型电影事实上已经具有了“中国特色”———必须承认:无论是类型电影,还是类型电影概念本身已经泛化。笔者也曾呼吁,一方面我们必须遵从西方经典电影理论话语有关类型电影的理论构建及其普世准则,另一方面又必须立足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类型电影的特殊经验和美学意义。[8]

回顾中国电影史,特定时空有特定的电影类型,构成了中国电影的特定生态。1926-1931年的上海第一次商业电影浪潮时期,就相继出现了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武侠神怪片的热潮,特别是1928年前后,以《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武侠神怪片的生产达到了产品数量、观众人次和电影票房的空前水平。而在古装片出现之前的“国产电影运动”中,还产生了一大批长片正剧、问题剧、社会悲剧,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最后之良心》、《盲孤女》、《空谷兰》、《冯大少爷》、《爱情与黄金》、《一串珍珠》、《春闺梦里人》、《难为了妹妹》等,有的学者将它们归为中国最早的文艺片,[9]有的则从题材意义上,将其划分为社会片、爱情片、家庭伦理片等。[10]受欧美电影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影坛还充斥着大量的仿拍侦探片。“孤岛”时期,中国电影的商业流脉得以传承,并先后出现了古装/历史片、时装/社会片的创作热潮。如果细分的话,则有喜剧片、民间故事片、宗教片、武侠片、家庭伦理片、侦探片及恐怖片等。40年代末的国统区创作中,依然充斥着一定数量的商业片,如(心理)恐怖片等。由于舆论与官方的双重打击,加之时局动荡,香港成为了上海电影传统的传承中心,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纯商业电影消亡的情况下将其发扬光大。

在新中国的第一次电影创作高潮“十七年”电影中,战争/历史、生活/喜剧、反特/惊险、人物/传记,戏曲/古装、儿童/动画,乃至音乐/舞蹈等类型,被称为中国化的“类型片”,《小兵张嘎》、《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斗古城》、《五朵金花》等电影兼备艺术性和观赏性。至1979年之前,中国并不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好莱坞式的类型电影,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也缺少反馈机制,那时其实并不存在产生类型电影的条件。若按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的说法,它应属于意识形态电影,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的类型化、模式化,不是出于商业目的,而是源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11]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政府运作的主旋律/新主流电影构成了中国电影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理论家们同样用类型化、类型电影的概念对其现象和特点进行描述,更有人干脆认为,主旋律本身就是类型。[12]在80年代初及中期,以精英话语(启蒙精神)为主导的艺术审美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的运行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类型电影的形成和发展。先是一批试图把观众重新请进影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第20卷25

院的武打片、惊险片、喜剧片如《神秘的大佛》、《客从何来》、《三宝闹深圳》等,被认为是庸俗、虚假和不够严肃的;至1986、1987年一批青年学者相继开出类型片、娱乐片药方并引发了滕文骥、黄蜀芹、张子恩、张艺谋等一批活跃导演在实践层面的尝试之后,仍反响甚微。与此同时,一批实践者甚至仍然死死抱着“反类型”的想法。

无论如何,1987年“新时期”与“后新时期”的分界线出现,可以算作电影创作者们慢慢向商业类型片靠拢的开始。此后,1994年中国开始引入国外大片,2002年《英雄》开启国产大片时代。如今,中国电影发展态势逐渐开放和多元,类型化已成为电影创作者最重要的艺术方法和市场策略。而在当下,中国电影观众的需求已经走在电影类型探索的前面,在与好莱坞类型片竞争的同时,找寻属于中国电影的独特类型,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当下中国类型电影的结构性发展概况

据艺恩咨询《2011-2012年中国电影观众调研报告》显示,在观众选择到影院观看某一部影片的原因当中,影片的类型、明星阵容高居前两位,分别是43.5%、43.2%,与2010-2011年度调研中视觉效果和音响特效位居第一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说明,中国观众已经从最初关注影院的视听效果转移到对影片本身质量的关注,观众对类型片的消费倾向日趋合理和成熟。[13]

(一)主要的电影类型及类型经验

当下,武侠/动作、爱情、剧情、喜剧等正在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打类型,中等梯度的类型如警匪/侦探和战争/历史,新兴的魔幻/玄幻,以及儿童片、动画片、传记片、音乐歌舞片、乃至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多元纷呈的类型格局。

作为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发展最为成熟的电影类型,武侠/动作(功夫)片是商业类型片的中流砥柱,有些以古装形式出现,如《锦衣卫》、《大兵小将》、《剑雨》、《投名状》;有的则以传记片形式出现,比如《叶问》系列、《苏乞儿》、《关云长》等;近年来,此民族化类型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渐下降,传统模式开始固化,很多电影都试图扩展其表达方式,比如先锋武侠喜剧《刀见笑》,以系列剧形式重现经典题材的《四大名捕》,喊出“打怪兽”和“泡师妹”口号的新兴武侠《太极》系列,充满“作者气质”的《一代宗师》等。

爱情片是占据中小成本影片最大比例的电影类型,主要以都市浪漫情感电影为主,如《单身男女》、《非诚勿扰2》、《不再让你孤单》、《将爱情进行到底》、《爱》等,今年则以《危险关系》、《第一次》、《嫁个100分男人》等为代表,除《危险关系》外,整体无较大投入,却不乏票房黑马。它也尤以一种以年轻女性为主角的“小妞电影”的新兴类型突出,如《非常完美》、《失恋33天》、《我愿意》等,因其时尚励志而富于当代意识,拥有广阔市场前景。虽然从艺术性的角度出发,这类影片有些良莠不齐,但或许能为类型电影创作实践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照。

剧情片是延续中国传统电影类型并具有广大受众的电影类型,以如《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搜索》、《白鹿原》、《一九四二》等。这类影片中不乏重量级作品,且多沿承早期家庭伦理剧血缘,如近两年的《岁月神偷》、《海洋天堂》、《母语》、《桃姐》等,都以温情的家庭伦理剧形式,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11月档期也有融合“人鬼情”元素、主打家庭情感的温馨催泪剧《新妈妈再爱我一次》。家庭伦理剧的类型元素,更是巧妙融合于各类型电影之中,如号称“中国式”灾难片的《唐山大地震》,其血缘与情理交织的曲折家庭故事,甚至将多年没有进电影院的中年观众重新吸引回影院;再如《画皮》和《画皮2》,都是在“中国式魔幻电影”的外壳里,讲述了传统伦理剧的家庭夫妻故事。

喜剧片是对抗好莱坞大片的主要本土电影类型,当下的中国,呈现出两类喜剧扎堆的现象,一是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中小成本喜剧,如《夜·店》、《人在囧途》;一是“山寨”风格电影,比如《越光

第1期饶曙光鲜佳: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

35

宝盒》、《三枪拍案惊奇》。[14]又可细分为温情都市爱情喜剧、黑色幽默喜剧、戏说古装喜剧三个亚类型,[15]近年以《黄金大劫案》、《飞越老人院》、《搞定岳父大人》、《河东狮吼2》、《武林外传》、《饭局也疯狂》、《人再囧途之泰囧》等为代表。这几乎是当下最容易选择的电影类型,因其相对低廉的投入、鲜明的本土性等受到普遍的欢迎。在商业电影中,喜剧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更不必说,它作为一种元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商业类型电影中。

警匪片也是近年流行的电影类型,它包括侦探片、犯罪片、悬疑片等几种衍生的类型,如《窃听风云2》、《线人》、《边境风云》、《消失的子弹》、《逆战》、《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追凶》、《大上海》等电影。近年它呈现出杂糅的类型特征,比如,《痞子英雄》选择偶像派的赵又廷和大陆本土搞笑演员黄渤作为两个男主角,将属于台湾的新潮与本土的幽默结合;《消失的子弹》,融合了侦探与悬疑的元素,故事扣人心弦;《边境风云》则是一部具有“作者风格的犯罪情感电影”,在犯罪的外壳下更侧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描写。

魔幻片,则是近年强势崛起的新兴电影类型。随着电影特技的发展,加上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资源,《画皮》、《画壁》、《新倩女幽魂》、《白蛇传》、《画皮2》等一大批带有魔幻色彩的影片,延续早期中国神怪片和香港魔幻神怪片的传统,重新在银幕上展现瑰丽的想象力。题材新颖的《大魔术师》在纷争乱世上演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魔术秀;《画皮2》以瑰丽的影像和源自《聊斋》的奇情故事,为观众呈现一道视觉盛宴;幻想类影片也纷纷成为投资热点,如乌尔善的《封神演义·龙之战》计划,博纳的《白发魔女传》计划等……但这类电影目前仍面临关注点过于集中,且对欧美同类型电影简单模仿的倾向,即表面化地借鉴好莱坞视听奇观,本土文化却开掘不足。

国产类型电影还有更为多元化的发展,如谍战片,今年有延续《风声》、《东风雨》势头至票房和口碑俱佳的《听风者》;历史/战争片类型如《十月围城》、《1911辛亥革命》、《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铜雀台》等,动画片如《大闹天宫3D》、《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邋遢大王奇遇记》、《我爱灰太狼》、《摩尔庄园2》等,传记片如《钱学森》、《吴仁宝》、《柳如是》等,儿童片如《自古英雄出少年之岳飞》、《囧蛋奇兵》等,音乐片如《钢的琴》、《岁月无声》、《毕业那年》等,以及极少量科幻片、纪录片、运动片。

此外,“献礼片”也可以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它们往往遵循着一定的叙事范式,讲述无名英雄/公仆的故事,且采用了商业化的生产和宣传方式,普遍接近普通观众。在2011年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有《建党伟业》、《1911辛亥革命》等献礼主旋律电影;今年则有26部十八大献礼片,如《雨中的树》、《许海峰的枪》、《生死罗布泊》、《南平红荔》等。这其中不乏精品力作,比如《建党伟业》,的整体制作模式上沿用了由《建国大业》所开创的“全明星阵容”献礼的模式;《雨中的树》生动塑造了一个基层组织部长风尘两袖、忘我工作的光辉形象,着力表现其平凡中的伟大;《许海峰的枪》则以励志、成长为主题,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奥运金牌第一人———许海峰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二)类型融合与新类型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类型电影创作采取了类型融合的策略,事实上,我们研究商业电影,已经不可能从某个单纯的电影类型或某种固化的类型模式谈起了,它更多地体现为以一种主类型为主,并在类型融合之上加入诸多新兴元素,比如近年受欢迎的子类型古装喜剧片(它们往往还不乏武打、动作元素),代表作品如《龙凤店》、《越光宝盒》、《河东狮吼2》等;再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武侠、古装之中糅合魔幻和悬疑;《长江7号》则在科幻之中融合家庭伦理和喜剧;《血滴子》则号称为首部热血青春型酷古装武侠3D大片。它们也采取不同地域与类型的明星搭配,最大限度地扩展电影观众群。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第20卷45

“合拍片”也改变了当下中国类型电影生态。国内合拍片数量的增长比例保持在10%左右,大量中外合拍影片采用多国的演员、制作团队,融合不同的价值需求和市场需求,使国产电影呈现出复杂的类型面貌,如《雪花秘扇》、《听风者》、《纽约客@上海》等。此外,香港与台湾以其独特的类型电影进入大陆,也影响国产电影的类型形态,如类似台湾“小清新电影”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女孩》、《听说》等;在今年“高考档”推出的《第一次》,它唯美清新的影像风格加上韩剧般的纯爱故事,在视听和叙事上接近当下的年轻(低龄)观众。而近年大陆与香港合拍的一系列电影,也带着属于香港类型片的“港味”,如港式喜剧《男人如衣服》等。然而,当下关于真合拍与假合拍之争,已成为电影形态纷杂与合拍片前途扑朔迷离之所在。[16]

一个健康发展并且逐渐成熟的市场,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丰富的电影类型。当下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兴电影类型的尝试,比如西部片、灾难片、歌舞片、音乐片、公路片等,代表作有《西风烈》、《唐山大地震》、《歌舞青春》、《人在囧途》等。其中,《西风烈》是争议颇多的西部片;《歌舞青春》被称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校园青春歌舞片”;《人在囧途》是小成本公路喜剧片……以动画电影为代表的少儿题材影片,如喜羊羊系列、麦兜系列也初具规模,从创作理念、技术制作等方面,都体现出国产动画影片正在逐渐成长。一些具有特色的电影导演,也带来了以其个性作品命名的“类型电影”,如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宁浩的本土化黑色喜剧。但这些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比如号称“中国式奇幻电影”的《肩上蝶》和《堂吉诃德》,虽不乏亮点,业内却褒贬不一,其市场际遇也不容乐观。

同时,近年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有效地借鉴类型经验,运用类型策略,将现实精神纳入类型化外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关注媒体道德的《搜索》、关注老龄化问题的《桃姐》、讲述新生代爱情的《失恋33天》等,还有中小成本的喜剧片《飞跃老人院》、“警匪片”《神探亨特张》等,凭借独特的现实社会选材,探寻人性,赞美善良,其人文道德诉求打动了不少观众。它们的意义也并不全在于市场价值,而在于对电影产业创意性的引领。只有充分发挥商业大片和中小成本现实主义影片,特别是那些独具创意、票房与口碑双佳的作品之间互补的关系,使它们各自存在并且良性互动,才能健全电影类型体系,满足观众的差异化需求。

类型电影的形态也越来越多样,比如今年呈现出新兴的“套拍片”发展趋势。商业大片往往因投资大,制作班底强,故事及人物的延续性、发展性好而具有系列性,故而常有续集问世,近年来,“续集们”更是以打包拍摄的方式进行制作,届时分开上映,被业内称为“套拍”。其实,从吴宇森的《赤壁》开始,国产电影就开始真正试水套拍,最终《赤壁》的两部电影在内地收获5.81亿的总票房,在日本更收获了105.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57亿),刷新了当年的票房纪录。今年的《四大名捕》和《太极》也不同程度地继承了这一创作方式,《四大名捕》的第二、三部同时打包拍摄,届时分开上映,《太极》系列在秋季相继推出两部《太极1:从零开始》和、《太极2:英雄崛起》,并确定了“三部曲”的拍摄计划(第三部为《太极3:巅峰在望》)。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认为,系列片是商业电影的未来方向,未来谁在中国电影市场拥有几个系列片的品牌,其市场就会相对稳定。而系列剧的关键,就在于形成自己的品牌。业内的普遍认识则是,套拍可以节省成本,但首部作品能否一炮而红才是决定性因素。[17]

电影创作机制的悄然转变,使得不同类型的电影寻找自己不同的生存路径,中小成本影片更是积极开发新档期,借力巧夺票房,比如艺术水平一般的《HOLD住爱》正是利用了七夕档期,才获得不错的票房;它们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营销手段,如《神探亨特张》摆出了一道微博营销大戏;它们也在院线外寻找更多的放映平台,如微电影在视频网站和移动媒体上播放,音乐电影《岁月无声》更在“一日游”的情况下以包场演出的方式争取放映。

第1期饶曙光鲜佳: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

55

三、国产类型电影发展的前景:决策、技术与叙事

有人曾将好莱坞类型电影模式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决策系统、技术系统及与技术系统相配套的叙事系统,认为它们相互交错、互为支撑,使类型电影成为美国电影文化的特产。[18]其中,决策系统包括生产、营销(包括发行、参展)和消费三个环节,基础是制片人中心制,该制度基本保证了好莱坞生产的影片,既能根据观众的期待系列化地生产某一类型影片,同时也可以相对灵活地根据观众期待的变化调整类型中的元素;技术系统即指好莱坞类型电影,特别是高概念电影,几乎都是一定时期电影制作技术的“博览会”;而与技术系统相配套的叙事系统又分为两部分,一是符合观众心理期待的视听叙事手段,这些手段在满足不同时代主流观众的情感/感官心理期待的同时,也提供给观众心灵安宁的价值观。二是明星,“类型片造就了明星,同样的,明星也成全了类型片。正如我们所知,叙事结构和肖像是观众认知类型的主要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星变成类型的代言人,变成类型的载体”[19]。

现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与80年代中后期相比,显然有了质的变化。但以成熟的类型电影生产模式来看,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国产类型电影发展蓝图的绘就,虽不至于照搬好莱坞(事实上我们也照搬不了),自然也少不了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只是,笔者认为应对其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说明,比如,决策系统还应包括投融资环节;技术系统中与制作技术相适应的,还有一系列与技术密不可分的人才配置与培养等;同时,笔者更倾向于将叙事系统中的“明星”换置于决策系统,毕竟,在当下中国,它更多是作为一种策略,被引入类型电影的生产、营销等环节。与之相当的还有品牌,并牵涉到系列片的摄制等。

(一)决策系统

关于决策系统的基础———“制片人中心制”,《画皮2》似乎象征着好的趋势。不管怎么说,创作机制的转变,对电影产业化、类型化发展利大于弊。从《画皮2》的经验来看,“制片人中心制”可以和品牌化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整个创作过程贯穿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将营销发行也纳入到制片管理中,以专业化、流水化的方式践行大电影生产观念。[20]虽然,当下国产类型电影的创作机制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但《画皮2》毕竟仅限于个案意义。全行业的重大革新尚待时日,“导演中心主义”仍是主流,导演们依旧作为类型电影创作最重要的主体,扮演着他们昔日扮演的角色,无可避免地面对着新陈代谢。

近两三年来,影坛宿将们“廉颇未老”,做出了不同的转型和尝试。比如陈凯歌拍摄《搜索》,把关注的目光从历史转向当下的现实;张艺谋通过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瞄准全球市场;而冯小刚则要拍“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灾难史”———《一九四二》。其结果或皆大欢喜,或差强人意,但中国类型电影创作主体的代际交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以往走欧洲艺术片路线的第六代/中生代导演,2012年纷纷浮出水面,转型商业电影。但除了宁浩以《黄金大劫案》取得不菲成绩,王全安以名著改编的《白鹿原》引爆了关于电影审查和改编的热议之外,其他导演的新作在市场上都表现一般。管虎的《杀生》、杨树鹏的《匹夫》,“作者性”十足,普通观众却未必看得懂;王小帅推出了自传体电影《我11》,娄烨推出了揭示人性的《浮城谜事》,但他们仍需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在个人表达与大众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下众多青年导演参与创作的类型电影却集体“撞大运”,多数“过亿影片”都是由这些新晋者执导,如乌尔善、冯德伦、钮承泽、罗志良、林超贤、赵林山等。他们带来了类型的混合、创新和多元,如以风格化影像的处女作《刀见笑》引起关注的乌尔善今年执导《画皮2》,将奇诡瑰丽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而代表着时髦人类、时髦口味的冯德伦赋予《太极1:从零开始》独具现代感的新潮气质。此外,还有在《消失的子弹》中混杂枪战、警匪、推理、悬疑等主流商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第20卷65

业元素和画面风格的导演罗志良,拍摄冲突、节奏、戏剧化高潮一个不少的商业片《逆战》的导演林超贤,更有凭借《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片跻身“亿元俱乐部”的赵崇基。他们的作品从题材、风格、样式等方面与观众和市场的对接程度显著增强,从商业元素运用到大众心理的照映,都体现出显著的进步。年轻一代商业导演正在成长,只要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必将大大推进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发展。

同时,近年“明星”与“品牌”作为电影发展策略而大行其道。前者有献礼片《建国大业》的超常规运作方式为例,①[21]后者则可以从品牌延续进行考察,如当下的系列剧“套拍”热。事实上,早期上海电影风格以及好莱坞电影的营销策略都为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启发。必须注意到,在好莱坞,“明星票房论”已逐渐势微,快速发育的中国电影市场未来是否还必须通过明星获得票房保障?而游戏开发、后产品授权、音像版权等周边产品的开发和营销,虽然也和品牌延续、运作紧密相连,但我们目前做的显然不够。

在决策系统内,面对强敌,政府、企业、电影人、观众等应从多方形成合力,促进多类型、多风格、多元素的国产电影发展大格局的形成,让大片崛起,小片也能生存,既有商业价值,也有社会效益,最终造就一个多元共生的类型电影生态。

(二)技术系统

科技带来的对视觉感受新刺激的需要,呼唤着类型电影的创新。随着全球电影数字化进程全面推进,3D日益成为电影创作生产的重要手段。近两年,进口片的3D和IMAX的技术革新带来了观影新体验,成为票房的新增长点。当下的国产商业类型大片也呈现出日益3D化的趋势,上半年已有6部国产3D影片进入中国市场,而华谊兄弟推出的《太极》系列都有3D格式上映,明年还会有《林海雪原》、《白发魔女传》等3D电影问世……这似乎意味着,国产大片将“走3D之路”作为一种紧跟潮流的市场策略。2011年唯一一部IMAX格式的中国影片《龙门飞甲》,以真人3D的技术效果吸引眼球,票房成绩位居年度国产片亚军;而今年最引人注目的《画皮2》,更是刷新了华语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让转制3D尝到了甜头。

然而,与好莱坞相比,我们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科幻片、灾难片等高制作技术的电影类型已经成为好莱坞的特产,几乎无可取代。其中,科幻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就举步维艰,虽然进行过多次尝试,但由于创作者在技术、特效方面缺少经验,国产科幻电影往往难以被观众认同,进而形成制作上的恶性循环———观众对国产科幻片不信任、不买账致使投资者不看好科幻片市场,相关探索也愈发减少。中国的电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正日益向高端化方向发展,硬件条件已基本奠定,但光有高端设备,没有专业人才,尤其缺乏懂特效、懂电影、懂产业的综合人才,已是制约电影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挖掘,探索建立培养、吸引和激励人才的良效机制。

此外,高技术意味着高投入,而高投入也意味着高风险。今年投资过亿的3D动画电影《兔侠传奇》的惨淡下线说明,技术并不能成为我国类型电影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为王”的角度而言,技术的堆加并不等于一部好电影。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地从宏观层面出发,从作品本身、营销定位、放映档期等方面着眼,才能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并逐步壮大自主动画电影。

(三)叙事系统

叙事系统通常是与技术系统相配套的,其关键是找到符合观众(特别是类型电影观众)心理期待

①在“为共和国母亲送一份礼物”的号召下,两岸三地172位明星零片酬参演,在给观众带来一份惊喜的同时,也令人质疑:作为“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运作,“无偿”的全明星出演是否符合商业制作模式?参见黄望莉.类型·明星·意识形态表述———兼论《建国大业》的产业化策略的得失[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52-56.

第1期饶曙光鲜佳: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

75

的叙事手段,最后的落脚点则是满足不同时代主流观众的情感/感官心理期待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维护心灵安宁的价值观。要做到这些,需要中国类型电影创作者对电影所赖以表达的视听综合符号体系及其特殊的叙事效果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跳出过分注重制作的拘囿,重视类型电影文化层面的观照。

尽管中国的类型电影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蓬勃之态,但题材单一,盲目跟风,却是其一直被诟病的痼疾。艺恩咨询《2011-2012年中国电影观众调研报告》显示,在国产类型电影的“罪状”中,“题材重复、类型单一”名列首位,为64.2%;“题材保守、内容缺乏创新”紧跟其后,为59.6%;“场面制作、特技效果差”为52.4%,“类型模糊,元素混杂”为43.5%,都较为观众关注。此外,“缺乏本土化气息”,“没有明确的类型片概念”等问题也不容忽视。[13]

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也出现了不少所谓的“烂片”,绝大多数集中于中小成本,且主要是惊悚、爱情、喜剧三大类型,究其原因,与市场投机和重复拍摄不无关系。此类影片投入小、门槛低、操作简单(比如爱情片,有人觉得只要找对偶像演员,做好宣传,就能吸引眼球),容易产生票房回报,加之近年《孤岛惊魂》、《失恋33天》等影片频频以小搏大带来的利益刺激,扎堆竞摄蔚然成风。[22]比如,当下市场刮着一阵“恐怖/惊悚风”,它们一般在万圣节等小档期上映,也不乏小成本惊悚黑马,比如《孤岛惊魂》、《密室之不可告人》等;今年的惊悚恐怖片更差不多占了全年电影总产量的1/10,比如《惊魂游戏》、《夜店诡谈》、《绣花鞋》、《笔仙惊魂》、《笔仙》、《百万巨鳄》、《青魇》等,而《守株人》、《十二星座离奇事件》、《诡爱》等大批惊悚/悬疑片的出炉使得这类型不免“多而滥”,除了《笔仙》、《绣花鞋》等有较好的收益外,大部分电影沦为炮灰。因为审查要求大银幕上不能出现鬼怪,此类影片都以心理悬疑或者精神分裂的幻觉为叙事动因和结尾,创新乏力。作为一种市场上的热潮商品,某一题材的跟风拍摄,虽不能避免,但我们应当对市场有精确的把握,克服创作的功利性和投机性,生产合格的中国式电影类型。

关于叙事手段,学者虞吉从“参照与原在”的认知与阐释范式出发,得出“影像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性特征的民族电影传统的结论,并举《西厢记》(1927)的类型片再造为例,指出它在镜头叙事手法和电影化方式上借鉴和运用好莱坞法则,而在看点设置、情节铺陈、主题表现、情趣意味等方面则立足于传统。①[23]这或许能够成为符合当下中国类型电影观众心理期待的主要视听叙事手段———而具体视听叙事手段的运用,必须以市场细分和目标观众群定位为基础。在当下的优秀类型电影作品中,也能够找到类同于《西厢记》的例证,比如《集结号》、《十月围城》、《唐山大地震》等票房与口碑双赢的国产大片。其中,《唐山大地震》在灾难景象还原与展示方面大量借用了国际特效经验,但影片的最终定位却是描写中国人亲情和家庭观念的情感史诗,其人物性格刻画、形象塑造、剧情编织、故事推进以及主题的现实关涉性(汶川大地震)等方面,可以说是“影像传奇叙事”的统筹。全片强调血缘关系的不可分割性,强调家庭的理解、宽容与和睦相处,以“中国式”伦理情义温润普世价值,学习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智慧和技术规则,同时又颠覆和超越了好莱坞灾难类型的规范,成功完成了对这一类型电影的中国文化改写,也给中国电影大片注入了人文精神。[24]

而要找到“落脚点”,我们还需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类型电影,或者说,中国电影应该向何处去?众多的优秀电影已经向电影创作者们反馈了这样一个信息:市场和观众需要的是民族电影。这里的民族电影绝对不是与“走出去”相对立的,具体而言,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①其“参照”意味着“对比观照,意味着仿用、借鉴和启迪”,而“原在”则是“立足于民族的传统,进而在建构之中放大为中国性的彰显”。参见虞吉.民族现代类型电影体系建构的学理路径[A].张阿利.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129-134.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第20卷85

第一,本土性。它应该首先面向本土受众,应该为本土观众所“熟悉”。这涉及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大胆利用,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现象、特征、符号、习惯、心理的表达。且“本土性”的体现,不仅在题材和内容的表面,更应是一种整体的精神特质或底蕴。

第二,传统性。它应以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观照人与社会、自然甚至内心的关系。这意味着电影创作者可以尝试将传统文化中今天观众并不排斥,甚至觉得亲切的价值观,用现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邪不胜正、集体主义、牺牲、贡献、坚守、忠贞、孝顺等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另外,符合当下社会现实的还有人本主义、自我意识等。

第三,当下性。它是对当下生活有现实观察的电影。中国现实主义传统不仅仅是社会政治语意的传达和表述,它也是一种大众情感表达的最具亲和力的艺术形式。它既有对大众熟悉的生活和历史的娓娓道来,也有对社会表象的深入观察与思考。《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人在囧途》等,就是对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范例。

第四,传承性。它对本土电影的传统有继承。从早期电影到新中国电影再到新时期电影,这条清晰的历史线索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再研究的类型经验与方法。比如,家庭伦理片作为贯穿百年中国电影史始终的主类型,或许是儒家文化深远传统影响的结果,并在不同时代电影人之间形成了薪火相传的关系,同时也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25]

找到“落脚点”后就是如何“落脚”了。关于这方面,不少学者与类型电影创作者已有表达,比如,“类型电影要想成功,就应该与民同心,适应民心”,它应该“表面通俗,而内在潜蕴着社会大众的集体潜意识”等。概言之,未来的中国类型电影创作应该在吸收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的类型化运作经验(形式层面的模仿、学习、借鉴)的同时,牢牢把握文化经验、历史记忆和电影传统,走中国民族类型电影的生存之道(实质层面的突破)。具体而言:

首先,我们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化、工业化体系。以内地为基础,同时以港台、东南亚华语圈为最大的目标市场。两岸三地的合拍片,应在了解两地文化差异性上,寻找文化融汇点,体现出独具一格又兼容并蓄的中国特征,且要注重当代意识的培养。

其次,当下类型电影创作应踏实研究电影和观众的关系:对外,挖掘好莱坞电影没有、中国独有的题材和内容,专门针对国内观众的口味和喜好做好本土影片;对内,将类型电影的发展与电影的分众化结合,在地域性、文化素质以及购买力参差不齐的消费人群中寻求准确的定位,生产针对不同观众群的电影类型。比如,侧重女性观众、男性观众以及儿童群体的女性电影(如《失恋33天》)、“爷们”电影(如《硬汉2》)和动画片等。

最后,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强调电影产业化、市场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电影文化本质、艺术本体的抛弃。在期待电影产业全面繁荣的基础上,绝不能忽视故事(剧本)。而电影故事不应是商业元素的生硬拼贴,也不应是高新技术的简单叠加。故事应该有创意,题材最好源自当下,更要紧接地气。无论是现实主义创作,还是非现实主义电影,都应有最真实的情感,用国际化与现代化的电影语言讲述本土化的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正如著名编剧王兴东所说,国产片要有未来,就不能再轻视剧本,舍本逐末的故事今后不要再拍了,“必须让业内尊重原创”[26]。又如,通过引入全新类型、加入人文因素和类型融合、技术革新等“陌生化”的改造方法尽量消弭一些传统类型电影(如古装、武侠、动作)的同质化倾向,可以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27]

第1期饶曙光鲜佳: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

95参考文献:

[1]喻德术.十片抢钱都别想赚[N].法制晚报,2012-10-15(38).

[2]华龙网.《画皮2》票房破6亿难阻国产片之殇[EB/OL].http://https://www.sodocs.net/doc/178227715.html,/html/2012-07/25/content_ 17920745.htm,2012-07-25.

[3]朱玉卿,李璇.乱花渐欲迷人眼———2012年上半年国内电影市场评析[J].中国电影市场,2012(8):6-9.

[4]人民网-人民日报.独家发布:2012年1—9月全国电影产业数据[EB/OL].http://https://www.sodocs.net/doc/178227715.html,/n/2012/1019/ c87423-19315822.html,2012-10-19.

[5]喻德术,王岗.国产片溃成定律八成都赔本[N].法制晚报,2012-07-03(43).

[6]查·阿尔特曼,宫竺峰.类型片刍议[J].世界电影,1985(6):74-86.

[7]达德利·安德鲁,彬华.评价———对于类型和作者的评价[J].当代电影,1988(3):149-161.

[8]饶曙光.中国类型电影:理论与实践[J].电影艺术,2003(5):9-15.

[9]虞吉.原态透视:早期中国类型电影[J].电影艺术,2006(6):81-85.

[10]万传法.初始的类型:划分标准及互动机制[A].陆宏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43-99.

[11]宋家玲,周冬莹.中国当代类型电影的建构与发展[J].当代电影,2008(5):16-20.

[12]饶曙光.类型经验(策略)与中国电影发展战略[J].当代电影,2008(5):4-10.

[13]艺恩咨询.类型片观众日趋成熟国产片问题集中暴露[EB/OL].http://https://www.sodocs.net/doc/178227715.html,/views/a/13859.shtml,2012-06-05.

[14]饶曙光,李亮.别做喜剧电影创作上的“懒汉”[N].中国艺术报,2010-01-08(4).

[15]陈旭光.近年喜剧电影的类型化与青年文化性[J].当代电影,2012(7):45-49.

[16]蒋梦惟.合拍片“官方定义”亟待出台[N],北京商报-文化创意产业周刊,2012-08-31(1).

[17]许思鉴,田婉婷.电影套拍目标“套”钱[N].法制晚报,2012-07-23(43).

[18]吴冠平.中国民族类型电影泛论[J].当代电影,2010(12):88-89.

[19]苏珊·海瓦德,侯克明,庞亚平.电影学关键词———类型/子类型[J].电影艺术,2003(6):122-124.

[20]陈旭光.走向一种“制片人中心制”与“创意制片管理”理念———从《画皮2》谈中国电影制片管理的观念转型与机制变革[J].艺术评论,2012(9):27-31.

[21]黄望莉.类型·明星·意识形态表述———兼论《建国大业》的产业化策略的得失[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52-56.

[22]郑照魁.如何告别“烂片”时代[N].南方日报,2012-06-10(9).

[23]虞吉.民族现代类型电影体系建构的学理路径[A].张阿利.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129-134.

[24]李艳.《唐山大地震》的反灾难类型片书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92-195.

[25]倪震.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J].当代电影,2006(1):29-33.

[26]王鹏.导演心中应牢记观众[N].京华时报,2012-07-10(37).

[27]赵卫防.当下内地电影的反同质化策略及“台湾动力”[J].当代电影,2012(2):17-19.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第20卷231

ABSTRACTS

On the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Confucianism

Chen Xuejun

“Harmony”as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embodying the inner spirit and the salient fe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becomes the ultimate goal of dissem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The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Confucianism focuses on people's inner harmony,interpersonal harmony,the harmony between hwman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 harmony between hwman and nature.The Chinese communication theory also puts forward a range of communication concepts of harmony,thus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Ethnography Study on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of Beijing News

Zhan Ning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interviewing high-level editors in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Beijing News about how they understand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We inspect the practice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 discourse of Beijing News using three survey methods,including field observation,in-depth interviewing and reading related materials.Through revealing a unique and completed professionalism method trained by this metropolitan newspaper in a special geographical field,we try to confirm that the truth of discourse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has gone through the ear-ly days of Chinese Journalism Reform,when it is shown by a fragmented and localized form,has started to show great vitality and is bound to get greater social space with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society.

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Influence of American Muckraking Movement

Wang Yong,Zhang Yaq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Muckraking Movement from report purpose,material selec-tion and report style.The article shows that American Muckraking Movement's characteristics makes the Muckraking Movement produce extensive and far-reaching effect in American society and American journalism.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the Genre Film in Contemporary China

Rao Shuguang,Xian Jia

Regarding the concept of“Genre Film”firstly introduced to China in1980s and the film industrialization innova-tion going into the inflection point at its10th year,the Chinese film will confront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第1期英文目录与重点文章英文摘要

331

the New Agreement on February18th2012between China and the U.S.bring about.

In the context of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hanges,the paper examines the main film genres and the film -making experience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and also makes generalization on the trend of the fusion of film genr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new genres.Besides,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ree dimensions Chinese genre film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restructuring the movie creation mechanism,executing star and brand strategy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cooperation should be shed more light on.ln the technical system,per-sonnel training must be emphasized.From a macro perspective,high risks caused by high technology and investment should be avoided.ln the narrative system,it is important to carefully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lm and the audience under the contemporary institution of film categor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and encourage do-mestic films of local features,traditions and timeliness.

The Variations during the Reception of Conceptions

about American Film Genre in China

Yang Shizhen

The reception of conceptions about American film genre in China has witnessed three major phases of develop-ment,namely,the period of1986to1994,the period of1995to2001,and the period of2002up to now.The three phases can also be correspondingly called Awakening Period,Shocking Period,and Deepening Period.The variations during the reception are mainly as follow:1.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genre film in both America and China are ig-nored;2.Genre film are too much generalized;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could not be dealt with correctly.4.Genre film studies in China should focus on some more basic questions,such as film narrative,and filmmaking regulations,which was often covered in the starring studies on Amerian film genre.5.Original research material was very much lacking.These variations will do great harm to film genre study in China if people could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questions above-mentioned.

Hou Hsiao-hsien's Work with the New Film's

Narrative Strategy of the Third World

Fan Zhizhong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Taiwan New Cinema movement,Hou Hsiao-hsien film's long lens discourse style,rebellious narrative stance and constantly self-breakthrough creative career performance the unification of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elite and the general public,art and commerce,Providing a valuable lesson Third World film future development,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film.

Middle-aged Film Directors’Return of Culture

———on cause of sixth-generation directors’creative transformation

Feng Guoyi

Chinese Film directors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before transformation,were eager to surpass“landscape change”mode,but meanwhile stuck with the“postmodern”neutral mode related to this“landscape change”.They not only cut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第1章前言 1.1 现代完井技术发展现状 完井工程是衔接钻井和采油工程而又相对独立的工程,是从钻开油气层开始,到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产管柱、排液,直至投产的一项系统工程。完井设计水平的高低和完井施工质量的优劣,对油气井生产能否达到预期指标和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有决定性的影响。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完井均有了较快发展,并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除常规井完井技术日益完善外,其他特殊井完井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水平井完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深井超深井完井、现代智能完井、膨胀管完井等。国内在完井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完井技术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不同储层选择合适的完井方式、水平井完井、欠平衡井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从而影响了油气井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查阅现代完井技术方面的文献,对各种完井技术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 (1)射孔完井技术; (2)割缝衬管完井技术; (3)砾石充填完井技术; (4)膨胀管完井技术; (5)封隔器完井技术; (6)智能完井技术。 2. 调研国内外最新完井技术现状,重点分析国内外现代完井技术现状、最新进展、应用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等,并对国内完井技术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完井技术的研究方向作初步预测和探讨。

第2章常规完井技术 完井方式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单井而言。虽单井属于同一油藏类型,但是所处构造位置不同,所选定的完井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油藏有气顶、底水,若采用裸眼完成,技术套管则应将气顶封隔住,再钻开油层,而不钻开底水层。若采用射孔完成,则应避射气顶和底水。又如油藏有边水,套管射孔完成时,油田开发要充分利用边水驱动作用,避射开油水过渡带。下面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常规完井方式[1]。 2.1 裸眼完井技术 裸眼完井方式分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复合型完井方式和后期裸眼完井方式三种。 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1)是钻头钻至油层顶界附近后,下套管柱水泥固井。水泥浆上返至预定设计高度后,再从套管中下入直径较小的钻头,钻穿水泥塞,钻开油层至设计井身完井。 复合型完井方式(如图2-2)是指适合于裸眼完井的厚油层,但上部有气顶或顶界邻近又有水层时,可以将技术套管下过油气界面,使其封隔油层的上部,然后裸眼完井,必要时再射开其中的含油段。 后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3)是不更换钻头,直接钻穿油层至设计井深,然后下套管至油层顶界附近,注水泥固井。固井时,为防止水泥浆损害套管鞋以下的油层,通常在油层段垫砂或者换入低失水、高粘度的钻井液,以防水泥浆下沉。 图2-1 先期裸眼完井示意图 1—表层套管 2—生产套管 3—水泥环 4—裸眼井壁 5—油层

浅谈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内容摘要: [ 论文关键词]电视电影现状前景[论文摘要]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其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 论文关键词]电视电影现状前景 [论文摘要]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其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电视电影的起源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办电视台,宣告了电视媒介的诞生。由于人们对这一新鲜事物大感兴趣,一时间待在家里看电视节目蔚然成风。以美国为例,原来已成为美国人固定消闲方式的“周末举家上电影院”被彻底破坏,这就造成了电影观众人次的急剧下降,尽管当时的电视技术只能提供质量很差的画面,但由于电视的新鲜性、免费观赏、节省外出的额外费用以及体力消耗等,足以弥补早期电视艺术造成的观赏缺陷。从此以后,电视艺术就以其传播的迅速性在大众传播领域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传播媒介,并对电影艺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艺术形式——电影与最强势的传媒——电视,从40年代开始了激烈竞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逐渐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开始了影视合流的趋势。国外的影视合流最初是以在电视上播放电影的方式为开端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电视电影。 二、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 和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只有10年的历史。虽然只是短暂瞬间,但这毕竟是电视电影开创性的10年,在这10年中,中国的电视电影走过了一段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自1996年1月1日开播以来,每年播出上千部影片。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电影频道中心面临必须从简单提供节目到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制作节目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频道肩负着成为影视合流龙头的重任。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电影产量不断下滑,电影频道节目编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从1998年开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一些节目,并拍摄故事片,由此掀开了中国拍摄电视电影的序幕。 在最初的尝试中,“第一次吃螃蟹”的电视电影人把重点放在独立拍摄影片上,主要参照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刻画与镜头的运用等,强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并且根据电视播出的特点,为了达到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降低成本的目的,尽量选择场面小、情节比较紧凑、人物相对较少的题材。第一部拍摄完成的电视电影是杨亚洲导演的《别了,冬天》,其主演为喜剧明星牛振华,女主演是陶红。影片故事类似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对于后来的

2017年电影行业发展及趋势分析报告

2017年电影行业发展及趋势 分析报告 2017年7月出版

文本目录 1详解票房 (5) 1.1、2017年1-5月票房延续2016年以来平稳趋势 (5) 1.2、一、二线城市观众仍为主流,偏好引进大片 (7) 1.3、2017年引进片带动电影市场回暖 (9) 2影投变局 (13) 2.1、全国银幕总数已达4.5万,阶段性饱和 (13) 2.2、2017年以来,前15大院线各月份票房增速均出现明显分化 (15) 2.3、购物中心快速扩张拉动新增银幕持续放量 (17) 3资本运作 (22) 3.1、2016年以来院线并购热潮主要由资本驱动 (22) 3.2、影城资产偏重,并购交易速度相对缓慢 (24) 3.3、资本驱动的院线行业整合将趋理性 (25) 4产业布局 (27) 4.1、国产片仍以中小成本为主,工业化水准欠缺 (27) 4.2、国际对比:好莱坞票房与成本集中度高企 (29) 4.3、电影内容产品竞争未成熟,大型渠道未形成 (30)

图表目录 图表1:年度电影累计票房及增速 (5) 图表2:国内电影平均票价趋势 (6) 图表3:国内电影单月票房趋势 (6) 图表4:各级城市票房占比 (7) 图表5:2017年5月各地区票房增速 (8) 图表6:2017年3月各地区票房增速 (9) 图表7:2017年5月国产片与引进片份额 (10) 图表8:2017年国产片与引进片累计份额 (10) 图表9:哪些推荐会影响你看电影的选择? (11) 图表10:购票张数分布 (12) 图表11:国内电影银幕数量趋势 (13) 图表12:国内影院数量月度同比趋势 (13) 图表13:TOP100影院月度总票房趋势 (14) 图表14:前15大院线月度票房增速 (15) 图表15:前15大院线月度票房增速 (15) 表格1:2016年影投公司市场格局分布 (16) 图表16:2014-2017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 (17) 图表17:2016年各品牌大型商业项目数量 (18) 图表18:老影院在购物中心开业后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18) 图表19:2016年新开业项目连锁数量TOP10 (19) 图表20:影院扩张建设计划 (20) 图表21:资本介入的新经济特性:供给创造需求 (23) 图表22:2010-2016年打车软件完成了萌芽到行业整合全过程 (23) 图表23:电影指数2017年表现与市场比较 (25) 图表24:2016年票房TOP20国产影票投资回报率排名 (27)

我国武侠电视剧的当下处境与未来走向

我国武侠电视剧的当下处境与未来走向 陈瑾刘传播 摘要:中国武侠电视剧作为电视剧中一个重要类型,在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本文通过对中国武侠电视剧发展的当前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剖析当代武侠电视剧的特点与不足、新环境下的电视剧市场对武侠电视剧提出的新要求,以明确武侠电视剧发展的新走向,积极推进新一代武侠剧天空的到来。 关键词:武侠电视剧;发展;金庸;当下处境;未来走向1前言 武侠电视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电视剧种,在电视荧屏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武侠电视剧曾经走过相当长辉煌的历史岁月,激荡过无数人的侠肝义胆,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在这一过程中,武侠电视剧的拍摄技巧和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日新月异。当历史跨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电视剧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发展前景,电视剧在样式上呈现出空前的多元景象,这也意味着武侠电视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武侠电视剧当今处在什么样的生存境地,徘徊在怎样的十字路口,应当做出怎样的抉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2何谓武侠电视剧 老武侠、新武侠多种多样,人们对武侠片的理解见仁见智,武侠片的观念是十分复杂的,而武侠电视剧则是武侠片一个更好的延伸,其不仅仅以动作来伸张正义,并且赋予了大量的情节和语言来表现剧中的人物和主题思想。武侠电视剧在不断发展,这几年又有了新的变化,从内容和精神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武侠片侧重于正面武打动作,从而取得娱乐效果。打斗场面惊心动魄,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但有些打斗场面血腥味太浓,如《路客和刀客》等。第二类是把武侠与情爱相结合,突出一种美好的理想,侠客重义也重情。如《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第三类武侠片有武打动作,但更强调内力和武德,突出侠义精神和民族感情。报恩观念、复仇观念比较强,提倡光明正大,如《少林寺》等。像《霍元甲》、《陈真》这些武打片主演以爱国者的形象存在,对外国拳师充满仇恨与愤怒,赋予武侠片以新的内涵,让人感到新鲜振奋、扬眉吐气。第四类武侠片强化或美化武打动作,突出一种思想。侠客们比剑姿势优美,舞剑与剑舞相等,有惊无险,具有表演特征,给观众很多美感。他们拯救他人、拯救国家,超越生命的有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与主要政策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 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 1998年3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 (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

程加快。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强手之间甚至是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也展开了联合和合作,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家著名微电子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以共担费用、共担风险,成为世界强手既联合又竞争的范例。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广泛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必须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支配地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支撑;相当多的企业素质不高,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档次低、消耗高、质量差。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多处于世界60-70年代的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耗高,有效利用程度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

武侠电影分析

浅析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武侠电影,犹如美国的西部片,已成为民族类型电影的标识之一。无疑是中国电影独一无二的招牌,在世界电影市场中独树一帜。武侠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也一直是中国电影高票房的代表,它们对于年度国产电影票房的贡献一度超过40%。2000年,李安凭借《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四项大奖,票房收入超过1亿美元。2001年,张艺谋以《英雄》在国内将2.4亿人民币票房收入囊中。2011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一共有35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国产片18部,而武侠电影占了一半。然而武侠动作大片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贡献却依然掩盖不了其近10年发展进入瓶颈的现实。 中国的武侠电影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部《火烧红莲寺》风靡大江南北开启了武侠电影的大门。“武侠时代”是从1967年开始,这一年张彻导演了王羽主演的《独臂刀》,此片一举突破百万票房,创造了香港电影的新纪录。很快,胡金铨的《龙门客栈》上映,再次刷新了票房纪录,他们把武侠片变成主流的商业电影。九十年代的《新龙门客栈》堪称经典,在武侠电影的世界,徐克是一面不倒的旗帜。虽然中国的武侠电影风靡世界,但是真正被国际认可,却是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开始。《卧虎藏龙》的成就,不仅使得西方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有了更大的认同,同时也使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开始了对武侠电影创作尝试,使得武侠电影的创作队伍不断壮大。 3000万美金的大投资,全明星整容的《英雄》创造了2.4亿的票

房,自此以来中国的武侠电影进入大片时代。新世纪以来的武侠片大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精良,无论服装、配乐、还是摄影都无可挑剔,给观众带来了空前的视听效果,这所有一切都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无可否认,新世纪以来的武侠电影在武打动作与场景的设计上让人眼前一亮,《卧虎藏龙》中竹林打斗的场景堪称经典。大片还倾向于对海外市场的渴望,对中国来说最容易出口的是武侠电影,因为英雄主义、刺激没有国界之限,还有古代中国的神秘感。 现今的时代,一部分武侠片失去了本该传扬的侠义精神,甚至变成了娱乐大众的一种赚钱工具。几乎三成观众是因为影片密集的宣传而前去观影,无法想象如果没有那些偶像明星的噱头,没有公映前的一系列炒作与宣传,武侠电影的票房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武侠》上映打出了“微观武侠”、“医学武侠”等创新牌;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更是不惜“血本”打出3D牌;影片的宣传强调武侠寻变的心思,但这种创新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无奈的现实,作为国内最拿的出手的武侠电影,如今已日趋没落、鲜有佳作。我们不知道,是观众不再喜欢,还是导演不再自信,而让纯粹的武侠片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满城尽带黄金甲》被观众吐槽内容完全是中国的《雷雨》,过分的宣传人性的丑恶与复杂暧昧。武侠片中充斥着疯狂凶残而又血腥的杀人场面,《夜宴》中的空中“棍杀老臣”、《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杀人如麻”,就如同在炫耀奇异的杀人技法,完全不能理解创作者的心态。作为中国特色的武侠电影,总让人感觉缺少了什么,如果不在内容上下功夫,而是一味的靠视觉的轰炸,将会离观众越来越远。在

中国各地区的科学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内容摘要:本报告运用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对全国各地区(包括四大区域板块 和各省市区)在推进科学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价、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各地区在经济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更为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 开始逐渐发挥效力,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 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关键词:区域科学,发展,评价 一、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于 2006年开始设计“区域科学发展指数”体系,并根据2005年的数据对各地区 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评价,其具体研究成果参见《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研究》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4月)。根据形势和数据的变化,我们对“区域科 学发展指数”体系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并根据2006年的数据测算了最新的“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即为本报告的研究成果。)的基本内容?? 区域科学发展指数,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全面评价全国各地区一 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一个定量工具。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具体评价内容包括:(1)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状况(经济增长指数);(2)经济增长的环境友 好和资源节约状况(环境友好指数);(3)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状况(协调发展指数);和(4)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变化状况(潜力增进指数),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是对上述四个指数的一个综合。?? 其中经济增长指数具体考察三个方面的内容,即:(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速度高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指数);(2)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难度不同,同时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水 平纳入考察范围,旨在反映增长的难度(人均GDP水平指数);(3)评价经济增长除了考察量的方面以外,还要考察增长质量的方面,即增长的效益状况。 为此,还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经济活动产生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和个人所得 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GDP比重指数)。?? 环境友好指数具体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经济增长消耗了多少能源、水,占用了多少土地,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物耗指数);(2)经济增长排放了多少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即单位GDP的污染排 放(污染指数)。?? 协调发展指数具体考察五个方面的内容,即:(1)各地居民的收入增长是否与 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居民收入和GDP协调指数);(2)各地的就业增长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就业增长指数);(3)各地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等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公共服务支出指数);(4)各地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社会保障指数);(5)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是否相协调,以及国内外在GDP增长中的收益是否相协调(收入分配指数)。?? 潜力增进指数具体考察五个方面的内容,即:(1)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科技创新指数);(2)物质资本积累情况(物质资本指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与其发展趋势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与其发展趋势 (一)电影的简介 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功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电影又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高度的综合性和生产上的高度技术要求,规定着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许多特点。电影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最迅速的艺术。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期里,它不仅巩固地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地位,而且正如列宁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成为了一切艺术中“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毛泽东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 (二)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

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

日本电影产业发展趋势

Japanese Film Industry Trends Japanese Economy Division Summary ? More cinema complexes mean continued high attendance and strong box office revenues. ? Animated films form the core of Japanese movies shown overseas. ? Hollywood is interested in remaking Japanese horror films. ? Broadband and DVD have expanded the market for film content reuse. 1. The Market Film attendance in Japan exceeded 160 million every year between 2001 and 2005, and box office revenues held at around ¥200 bill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Figs. 1 and 2). An increase in theaters (screens) is considered the main factor. Previously, the popularity of television was the major reason for the chronic decline in screens from a high of 7,457 in the 1960s. Fewer theaters resulted in a vicious cycle in which inconvenience and crowding drove even more customers away from movies. By 1993, only 20% (1,734 screens) remained. From 1995, however, more screens were built, reaching 2,825 by 2004 (Fig. 3). The spread of cinema complexes with multiple screens was a key factor in turning around attendance, as moviegoers liked having a range of movie choices in one location. Further, complexes located in suburban shopping areas began generating a new base of suburban customers. The gradual introduction of reserved seating (including online reservations) was another key development. Conventionally, theaters offered general admission only and sold more tickets than seats (because standing was allowed), meaning that people had to go early to wait in line for a seat. Finally, the spread of cinema chains has made it easier to circumvent major distribution companies, leading to more releases (Fig. 4) and higher attendance.

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那天,一定没有人想得到电影会达到今天的成就,这门起先被当作“杂耍”的艺术形式,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时至今日,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翻看中国电影史,它无疑与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一样,走过了一段崎岖坎坷的岁月,但令人庆幸和高兴的是,它一路生机勃勃的走到了今天。 一.中国电影发展的概况 从无声的《定军山》到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从以《黄土地》为代表的打开“国门之作”到后来《卧虎藏龙》夺得四项奥斯卡大奖;从武侠类型的中国特有类型到贺岁电影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电影的出现。中国电影在不断发展中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勃勃的生机,向世人展现着华夏大地上极具发掘潜力的文化内涵。 (一)主流电影市场热映 随着电影《建党伟业》的热映,电影人探索出了一条新的主旋律电影创作道理。不仅如此,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国产电影在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上继续探索进取。商业大片渐趋成熟,艺术质量和制作水准显著提高。以《金陵十三钗》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大制作艺术电影,积极探索“三性统一”的创作道路,强有力地巩固

着国产大片在电影市场中的领军地位。 (二)中小成本业绩喜人 中小成本影片在现阶段呈现出井喷态势,爆发力极强。《将爱》、《钢的琴》《失恋33天》等影片充分体现了中小成本影片形式新颖、创意丰富、贴近观众、定位准确、意蕴独特的优势,冲破了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中小成本影片在投资规模、市场认可、商业附加值等方面的制约,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和好评,逐渐成长为国产电影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但也有专家指出,现在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电影最差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就要分析中国电影现阶段发展所遇到的瓶颈。 (一)作品创造力差,电影类型单一 《鸿门宴》和《王的盛宴》为什么会“撞车”?古装武打片为什么是目前投资人眼里最保险的影片类型?而现代都市题材的电影,除了以热门网络小说为基础的《杜拉拉升职记》、以经典电视剧为基础的《将爱》以及靠章子怡做制片人的《非常完美》,其他都亏得很严重。 面对票房的压力,创作者宁愿选择较为保险的题材和主题,这就直接导致了电影类型单一。只要一种类型的片子取得了高票房,这样

国产喜剧电影发展前景

国产喜剧电影发展的前景 在世界影坛,近年来各国的电影市场均呈现出以本土化的小成本喜剧来与大制作电影甚至好莱坞重磅炸弹相对抗的态势。中国的《渣男的100种死法》,韩国的《阳光姐妹淘》,法国的《不可触碰》,英国的《中间人》,西班牙的《多浪迪警官4》等等,均是以独特的文化本土特色和本土明星,借助民族化的喜剧风格,以小博大,捍卫了本土市场。中国电影近年来的票房黑马多是中小成本喜剧制作。从《疯狂的石头》到《失恋33天》再到《泰》,国产喜剧电影以现实感、平民化、娱乐性在大片挤压下的成功突围,无疑为中小成本电影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是在低成本、高回报的利诱面前,扎堆创作的喜剧电影的整体质量依然令人堪忧。未来的国产喜剧电影创作在叙事、内涵等各个方面亟需创新,走出“同质化”、“低质化”泥沼,迈向“多样化”、“优质化”。 突破叙事瓶颈 从题材选择上来看,当下的国产喜剧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中小成本喜剧,如《夜·店》、《人在途》、《失恋33天》、《泰》;一是“山寨”风格,比如《越光宝盒》、《三枪拍案惊奇》等。从近年的案例来看,能够爆出票房黑马和赢得观众口碑的往往是前者,究其原因,现实生活题材的喜剧在剧作上具有较高的完成度,能以良好的结构呈献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是这类喜剧的普遍特点。而“山寨”喜剧所遵循的“恶搞”和“无厘头”路线,多数形成的是简单粗暴的生硬搞笑,无法让观众以真正轻松的方式获得有效信息,“山寨”的外形之下掩盖的是没有核心的散乱叙事,其特点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低质化”倾向。[14] 一部《泰》在《血滴子》、《王的盛宴》、《十二生肖》等大片的围剿下成功突围取得12亿的高票房,说明商业类型意识明确的、有诚意的喜剧片是国产电影应当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电影技术尚不能对西方构成竞争力的背景下,紧抓“故事至上”的策略,才能应对外国高技术影片的压力。“引人发笑”是衡量喜剧电影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合理安排笑料是喜剧叙事结构性的体现,《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全片笑点密集,语言幽默和动作幽默相得益彰,同时在人物性格的设置和叙事结构上下足了功夫,使得电影呈现出内在和外在的喜剧性的完美融合。[15] 如前所述,小品化叙事作为国产喜剧电影的制胜法宝,在很大程度上又制约着国产喜剧电影的创作。《失恋33天》上映时,曾被人批评为电视剧模式,但笔者就此指出,正是在这样一种不炫技的前提下,贯穿影片始终的独白迅速拉近了角色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将一个失恋的悲情故事圆满地以喜剧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与当下都市男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最大限度的契合。[16]《失恋33天》的写作源于豆瓣网的直播贴,继而发展成小说,最终成为电影文本,经历了重重读者的把关考验后登上了大银幕,观众认可的是源于影片的内容及叙事方式。[17]与同期沦为炮灰的众多爱情喜剧相比,舍弃小品化片段式的喜剧建构,转而走向常规的戏剧性结构叙事,是《失恋33天》对国产创作的最大启示。 总之,喜剧电影创作不应是简单商业元素的生硬拼接,也不应是天马行空的空虚恶搞。无论是现实主义创作还是非现实主义创作,都应有最真实的情感来打动观众,努力提升国产

电影行业未来的10个发展趋势

电影行业未来的10个发展趋势 当你在坐在电影院观看那些激动人心的大片时,你是否会想到未来的电影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近日,Hollywood Reporter 撰写了一组文章,预测了未来电影的 10 个新趋势。放心,电影院暂时还不会消失。 1. 人们会更多的选择用家庭影院观看电影

观影习惯将发生变化。未来,购买一套家庭影院级别的设备将不再具有太高的门槛,这会让你不仅仅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电影,还能够与院线保持同步。当然影院仍然以其独特的氛围和体验而存在,但距离将会成为制约人们观看电影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在选择电影院时会更多的考虑在路上花费的时间。 2. 到 2024 年,流媒体和蓝光碟的租赁服务将会得到大幅度的增加 类似于 Netflix 这样的提供互联网随选流媒体播放、定额制DVD、蓝光光盘在线出租业务的公司将会受到更多的青睐,在线提供第三方平台的播放服务商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一个更为优质的平台能够更多的将这些技术最大化的运用到电影行业中。多窗口操作和多平台的技术将会得到更多应用。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成功给第三方付费就可以获得永久的播放资格。 3. 电影的工作方式需要向电视制作业看齐 电影需要具有更强后续动力,而传统的电影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这些故事后续性的要求。人们更为偏爱高制作成本的电影。电影的版权商可以将自己的特许经营权下放到工作室进行代理,但这会导致中小成本的制作商无法生存,而这是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式。人们能够有节奏地观看这些电影续集并能够通过订阅的方式来为其付费。而以超级英雄们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将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4. 要讲一个全世界人民都爱听的好故事

中国武侠电影的未来发展

中国武侠电影的未来发展中国的武侠电影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至今已走过很长的发展历程,在其中中国的武侠电影收到多方面的影响,有些人认为中国当代武侠电影已经发展到它的尽头,但我认为中国武侠电影只是走到瓶颈,只要中国武侠电影在深度的开发内在的精神,在其发展历程中探讨和总结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路线,从而来指导中国武侠电影的未来的发展,让中国的武侠从一种电影类型成长成一种具有我们特色的成熟的电影文化,重振武侠电影的世纪雄风。 想要知道中国武侠电影的未来发展,就得知道其发展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中国武侠电影受到政治、历史、经济和文化的种种原因的影响,中国的武侠电影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20——30年代的武侠电影,主要生产基地是在大陆的上海,这是中国武侠电影的萌芽与成型时期,是中国武侠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按照武侠电影形态,可以称这一时期为武侠电影的“传奇时代”。 第二阶段:上世纪40——50年代,主要生产基地已经逐渐由上海转往香港,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主要以粤语电影为主,除了“黄飞鸿片集”等少数香港电影的新创作,部分电影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上海武侠电影的“衣钵南传”“黄飞鸿片集”开始了一个短暂的“侠义时代”,但其他大部分影片仍是传奇时代的继续。

第三阶段: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生产基地是在香港邵氏公司,后来也有一部分转向台湾,这一时期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和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名家迭出,流派纷呈,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堪称武侠电影的“武打时代”。 第四阶段:上世纪80——90年代,这一阶段前期的主要生产基地有香港与大陆两大块。香港出现了功夫喜剧的新形式,大陆则出现了武术片的新尝试,在“娱乐片”的旗帜下,渐渐出现了两岸三地武侠电影合作的新格局,主要特征是追求武侠电影风格样式的变革和发展。这一时期可称为“娱乐一新影像时代”。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主要生产基地仍为大陆和香港,多方合作的势头更加明确和迅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国武侠电影的生产—以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为代表—也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倾向。这一时代的特征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探索。 未来向何处发展这一问题,正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上面几个发展的阶段了解到中国武侠电影应该要什么,要怎么做这些问题。 我就拿好莱坞的电影与之比较。好莱坞电影的“人气”百年不衰,真正的奥妙不光是其商业运营模式好,而在于其拥有厚实坚固的人文基础。无论是科幻片还是惊险片,是灾难片还是战争片,是喜剧片还是西部片…任何一种类型中,都有它自己表现的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浅谈电影发展趋势

浅谈电影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也必然面临着来自世西方文化的冲击,而电影作为承载当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直接造成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之路充满危机。本文从电影发展现状入手,对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出路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电影发展之路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中国电影发展趋势出路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90-01近几年,我国电影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电影市场进一步拓展,成为重要的经济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从国际电影市场角度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电影的发展态势并不好,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压力。因此要想促使我国电影行业获得稳定发展,就应该认清当前电影发展形势,明确未来发展趋势,逐步探寻中国电影的特色化发展出路。 一、中国电影当前发展现状 中国电影最初发源于胶片电影,并且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胶片电影仍然是电影制造业的主流,在我国电影艺术创

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质上,在国际上胶片电影逐渐开始遇到发展困境,甚至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数字电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数字化电影生产技术逐渐发展成为电影行业的主流。有专家针对当前电影市场发展现状?M 行预测,认为在未来几年时间内,国际市场上的胶片电影将逐渐被数字化电影所取缔,胶片电影最终会退出历史的舞台[1]。这一点虽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电影的发展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只有加强对数字化电影制作和生产的探索,才能够紧随国际化发展步伐,促使我国生产的电影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从这一层面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电影行业虽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但是总体发展效果却不理想,已经开始限制电影行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应该积极探索我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出路,为我国电影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指明方向。 二、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出路 1.中国电影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电影生产领域中 的应用,我国电影行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逐渐开始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首先,数字化虚拟演员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一观点认为在未来电影艺术创作中,演员将真正退出,电影业转而借助电脑合成技术完成对演员形象的构建,并进行电影创作。其次,电影院线将呈现出家庭化的发展态势。在

毕业论文-浅谈武侠电影在世界主流市场上的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 浅谈武侠电影在世界主流市场上的发展趋势

浅谈武侠电影在世界主流市场上的发展趋势 摘要 本文所论述的是新武侠电影的发展和启示,通过对新世纪国际化市场下寻求多面发展与变化转型的武侠电影深入探讨和剖析,以期探寻出新世纪武侠电影后面所隐藏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并进行理性的梳理和分析,努力探求中国武侠电影的未来发展之路。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事件本身在不同作品中的叙述方式,然后对其表现手法进行简要拆解,最后阐述不同作品的传播效果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武侠电影;全球化市场;发展趋势

MARTIAL ARTS MOVIES IN THE MAINSTREAM OF WORL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RKET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w action film development and revelation, through the new century internationalized market to seek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ransition of martial arts films in-depth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new century martial arts film behind the hidden deep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sorting out and efforts to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s of the road.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is the event it self, the narrative works in a different way, and then briefly dismantled their performance practices, and finally describes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works and the resulting impact on society. Key words: Martial arts movies; Global market; Developmen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