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虚词练习题

虚词练习题

虚词练习题
虚词练习题

【专题综练】

(一)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 大王来何.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 徐公何.能及君也?何.以战?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儿寒乎.?欲食乎?技盖至此乎.?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示赵弱且.怯也。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为所虏。

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某所.,而母立于兹。若属且皆为所.虏。

D.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B.此吾所以

..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所以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公为.我献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我为鱼肉,何辞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二)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且焉.置土石?万钟于我何加焉!

C.犹且从师而问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或师焉.,或不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汤之问棘也.是已。

C.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而吾以.捕蛇独存。不赂者以.赂者丧。

B.皆以.美于徐公。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樊哙侧其盾以.撞。

D.以.八月十三斩于市。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变法者因.时而化。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因.利乘便。于今无会因.。

C.蒙故业,因.遗策。因.拔所佩刀断一指。

D.不如因.而厚遇之。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A. 燕王欲结于.君。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 良曰:“长于.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君幸于.赵王。不求闻达于.诸侯。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B.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则与.一生彘肩。无乃尔是过与.?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非死则.徙尔。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

B.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C.言之,貌若甚戚者.。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D.客有吹洞箫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之.二虫又何知。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答题卡:

(一)

参考答案

(一)

1. C (C项为代词,你;A、 B、D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2. C (C、均为为代词,什么原因。A、动词,呵问;代词,什么原因 B、代词,什么;副词,多么。D、副词,怎么;代词,什么)

3. C (A、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 B、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C、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D项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4. A(A、均为副词,表顺承,就、才。B、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C、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代词。 D、表顺承,就、才;副词,确认判断,是。)

5.C (C、均为副词,分别表商婉、期望语气。A、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D、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

6. A (A项为连词,表并列,又。B、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C、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D、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

7. C (C、动词,像,如;,表假设,如果。A、均为代词,你、你们。B、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均为代词,你。)

8. C (C、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其余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9.A (A、表凭借,用来……的方法;其余表原因,……的原因。)

10. D (D、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A、表被动,被;介词,为了。B、动词,形成;介词给;C、介词,替;动词,作为。

(二)

1. A(A、均为兼词,相当于“与之”、“于此”。B、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呢。C、代词,之;句末语气词,表肯定。D、句中语气助词,表提顿;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地。)

2.D(D、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助词,表肯定和感叹语气。A、均为助词,表判断。B、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C、均为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肯定。)

3. B (B项为动词,认为;介词,把。A、项均为介词,因。C、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均为介词,表时间,在。)

4. D (D项为介词,趁此、趁机。A、介词,依据;介词,因。B、介词,表凭借,依据;名词,机会。C、动词,继承;连词,于是。)

5.D (D、介词,表被动;介词,在。A、均为为介词,跟、同。B、均为介词,表比较,比。C、均为介词,对于。)

16. C(C、介词,跟、同,有比较义。A、介词,跟、同;连词,和。B、介词,替;动词,给。D、动词,给;助词,同“欤”,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7. C (C项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却;后者为副词,表判断。A均为连词,表承接;B 均为连词,表假设; 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

8.D (D、均为助词,前者是定语后面的标志,后者是判断的标志,用在主语后,表提顿;A、均为助词,……的(人、东西、事情);B、均为助词,前者表提顿,后者置于数词后面,无义;C、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9. B(B、均为指示代词,这、此。A、动词,到;人称代词,我。C、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2007广东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说明: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 1、君何以知燕王?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客何为者? 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10、作计何不量! 11、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15、吾何爱一牛? 16、徐公何能及君也? 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20、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1、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2、何乃太区区! 23、万钟于我何加焉! 24、何其衰也! 25、如太行、王屋何? 26、其如土石何? 三、乎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壮士,能复饮乎? 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忽乎吾将行兮。 10、日食饮得无衰乎?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5、吾尝疑乎是。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幽独处乎山中。 2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2、无以,则王乎? 四、乃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三)·乎(含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三)·乎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 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 多谬,王能谅之6乎? 文言虚词练习(三)答案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 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 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18个文言虚词整理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察传》)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完整版)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答案

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 题组一客观选择题组 1.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对文段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B.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C.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D.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郗超和谢玄不和。这时,苻坚打算灭了晋期,已经占据了梁州、岐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苻坚,人们私下里有些不赞成的言论,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人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每个人得到适当安排,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2.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1、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屠惧,投以.骨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其.如土石何 3、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4、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 5、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竟然) 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D、乃.重修岳阳楼(就) 6、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吴广以为然.(正确)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 C、然.志犹未已(但是) D、杂然.相许(……地) 7、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做) C、项为.之强(因为) D、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卷石底以.出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9、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乃.下令。(乃:于是,就)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古典诗文 2013-02-07 0617 5d56b7b40102e33y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 (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豫州今欲何至? 大王来何操? 4.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间旦暮闻何物?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今日之事何如?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一)之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小大之狱。 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7.吾欲之南海,何如?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9.何陋之有? 10.马之千里者。 11.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2.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1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4.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15. 辍耕之垄上。 16.当余之从师也 17.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18.当之郡,道经昌邑。 (二)其 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 毁其盆,悉埋于地 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 先生其此类乎?

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2.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三)所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 4.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8.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9.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2、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 B、子墨子闻之. 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知而.不争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和整理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归纳整理 一、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 命制人王慧 一、而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 ⑤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经典文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恂恂而起——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吾恂恂而起——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喟然而叹——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潭西南而望——呱呱而泣 ⑥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经典文言】不得已而为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恶其能而不用也——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此两处以都表因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⑦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经典文言】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 (8)表示目的关系,目的是,来,用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君臣固守,以吞周室——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这几处的以与而用法同) 2.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的”。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羽衣、羽客) ?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人名)复留兼旬而后别,唯不敢纵饮矣. ?无虑吾农事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吏民皆安堵如故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 ?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 ?宽尝于坐被酒 ?倍道、倍日 ?比年一小聘 ?比年以来,曾无宁岁 1、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2、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02年北京卷)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译文: ⑵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2复习过程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2

一、解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之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小大之狱。 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7.吾欲之南海,何如?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9.何陋之有? 10.马之千里者。 11.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2.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1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4.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15. 辍耕之垄上。 16.当余之从师也 17.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18.当之郡,道经昌邑。 (二)其 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 毁其盆,悉埋于地 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 先生其此类乎? 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2.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三)所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 4.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8.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9.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文言虚词练习题乃

文言虚词练习题--乃 文言虚词练习题--乃纪楚标的 文言虚词练习题--乃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参考答案: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

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答案及译文)

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涑水纪闻》 (1)下列选项中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③木欣欣以.向荣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①②③④全都相同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③④全都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所奏,乃.常事耳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C.①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D.①自当有史官书之.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胡旦,文辞敏丽,见推一时。晚年病目,闭门闲居。一日,史馆共议作一贵侯传,其人少贱,尝屠豕。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书此又难为辞,相与见旦。旦曰:“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莫不叹服。 选自《渑水燕谈录》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地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书此又难为.辞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①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D.①其.人少贱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后闻常止巢于官道陇树之末,凡吴商驱车入秦者,鸣于巢外,问曰:“客还,见我段二郎安否”悲鸣祝曰:“若见时,为道鹦哥甚忆二郎。” 余得其事于高虞晋叔①,事在熙宁六七年间。 选自《玉壶清话》 ①高虞晋叔:人名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余得其事于.高虞晋叔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不拘于.时,学于余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一、解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之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小大之狱。 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7.吾欲之南海,何如?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9.何陋之有? 10.马之千里者。 11.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2.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1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4.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15. 辍耕之垄上。 16.当余之从师也 17.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18.当之郡,道经昌邑。 (二)其 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 毁其盆,悉埋于地 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先生其此类乎?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三)所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 4.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8.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9.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2、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将以.攻宋B、子墨子闻之. 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知而.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7、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9、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

上海沪教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上海沪教版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021届高三各地最新试题汇编文言文专项训练 新高考题型共15题

1.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下贡举。诸举子推绛就试,守令劝驾,遂首荐登甲科。释褐,试秘省校书郎,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開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因勉之以义教,民辄听命罢去,无复词牒,案牍大治。后十年,父老犹有称道绛者。再调寿州录事参军。还,赴铨部,引对御前,选补职事官,除莱州防御判官。时蔡齐在诸生,未知名。绛一见曰:“海滨有此奇士!”忘年定交,日与游甚欢。是秋,主试贡士,首送蔡齐。春榜至,齐冠天下士,绛得知人之名。秩满,改著作佐郎。丁艰。既除,迁秘书丞、知梧州。绛性刚直,不屈上官,耻焉苟合,以是滞留常调官不遂。尝曰:“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故于鄠、杜终南圭峰之下,就水竹营别墅,为栖逸之地。及自岭外归,称疾罢官,慨然有丘壑志。故枢相王曙在西府,雅知绛。蔡齐亦在内署,数勉绛起还朝,相与称荐,遂以太常博士通判秦州。时河阳相王钦若知州事,多回挠,绛持法不阿,河阳不悦。僚佐为绛言,宜姑为和。绛曰:“守正之谓和。朝廷置吏,岂使苟相顺适以为和哉?吾知奉公而已。”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代还,知坊州,赐五品服章。蔡齐拜御史中丞,被命举御史,而以绛名上,时王钦若作相,三奏而三却之。齐怀敕至中书曰:“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执政不得已,除绛殿中侍御史,寻改侍御史。绛素厉风节,及在司察之职,危言无顾惮。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真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绛曰:“良农能稼而不能穑。士固有道,违道干誉,非鄙志者。”其自守如此。庆历八年六月卒,享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张方平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软/ B.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C.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D.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