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_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_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_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_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 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崔达送

内容提要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研究!突出地体现了其从日常语言切入和解决哲学问题的企图。在对哲学问题沉思的过程中,他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着认知性的彷徨,而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显示了其对词义概括性的谨慎探求,通过对词义和语义的可能性空间的展示,他直接得出了?意义即用法#的结论,这个结论立即汇入了哲学语言转向的潮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充分展示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张力关系。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形式和意义 可能性空间

引 言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而英国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奥斯汀才可当此誉。他说:?有一种流传很广的看法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岁月里,英国的哲学界为所谓的语言哲学所把持。人们认为它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分支,而且那些非专业的评论家还把这个名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安在像维特根斯坦和他剑桥的学生吉尔伯特%赖尔及其在牛津的追随者和我本人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头上。然而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认为这个名称还是用到以牛津为中心、主要是五十年代在约翰%肖兰%奥斯汀指导下盛行起来的那种独特的哲学立场上为好。#&成中英先生也持此说。?我们倾向认为,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从奥斯汀的代表性文章和讲演看,他的语言哲学观点并未超出维氏的思想。他的主要观点是:执行式陈述与记述性陈述之间的界限不明;表达语意的言语行为、加强语意的言语行为、取得语效的言语行为之间应该区别开来;动词在强调语意上有差异。这些观点在维氏的哲学研究!中是当做普通的语言知识背景来使用的,维氏的研究不仅布置了这种背景而且在背景之上推出了他的语言哲学前景,这比奥斯汀的研究要来得深刻。维氏的哲学研究!第一部分完成于1945年,第二部分完成于1946年,而奥斯汀的语言哲学代表性文章他的人心!发表于1946年,讲演如何用词做事!则更迟了,观察语言问题较为细密的文章请求原谅!和 ?假如#与?能够#!则于1956年才写成,他讨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哲学深度,但在日常语言问题上的思考之深、困惑之苦,似乎还不及维特根斯坦。况且维氏1921年就在德文期刊Annalen der Natur philosophie(自然哲学年鉴!)上发表了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逻辑哲学论!),该书对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共同的东西着力颇多,并且认为: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这条论断和晚期的

35

?意义即用法#几乎成了维氏语言哲学观的双璧,在哲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不仅如此,维氏在该书中还力图建构他的分子命题理论来摆脱我们所遭遇的语言哲学困境。罗素1922年在为该书写的导言中说:?它从符号系统的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将这种考察的结果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个部分,并在每一种情形下都表明,传统的哲学和传统的解决是怎样由于对符号系统原则的无知和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出来的。#(维氏不是语言学家,他关于语言的许多论述与同期语言学上取得的成就相比还缺乏体系性,但正因为他不是语言学家,他对语言的某些精彩的论述又让语言学家们感到惊喜。可以这么说,维特根斯坦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语言哲学家,他的语言哲学理论在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的互动带上不断地闪耀着语言学的光芒。

国内对维氏的哲学思想进行论评,较早的有舒炜光的专著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此后对维氏的哲学观的评价基本上是在泛时泛事的层面上进行。近些年对维氏的哲学理念的梳理和定位日益专题化,论题有所集中,观点也有交锋。如陈嘉明?、王晓升+、王希勇,、韩震、田园?、张家龙.等先生分别对维氏的哲学著作主要是哲学研究!进行了专题述评。总的看来他们的目力集中在这样几个专题:维氏的?确定性#和?生活形式#概念的内涵;维氏对唯我论的语言学批判或维氏的反私人语言范式;所谓的维氏的?反本质主义#的功与过。这些专题的论评无疑加深了我们对维氏哲学思想或体系的认识,同时对其?反本质主义#的截然相反(对或错)的评价更引起我们的哲学思考。作为一个语言哲学家,他的世界观为何会引起学者的深度注视而且在一些重要的范畴里学者们的看法竟如此大相径庭呢?我们认为应从维氏思考哲学问题的起点即对日常语言问题的热情关注来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对维氏的哲学研究!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四点讨论。

形式和意义互动带上的认知彷徨

欧洲的语言学自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亚里士多德之后在雅典发展起来的多个哲学流派中,芝诺创立的斯多葛学派以其对语言的独特的敏感取得了当时哲学界确定的地位。斯多葛学派对语言的地位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条:首先产生印象,然后是思想通过言语以词语的形式表达由印象产生的经验;一切事物都是通过辩证的研究来区分的;大多数人同意,辩证法的研究应该从与言语有关的部分开始。 从斯多葛学派的语言观可以看出,他们早就通过对语言形式和意义之关系的观察发现了语言行为的研究是解决语言学和哲学研究根本问题的最基本的步骤。20世纪中叶的语言学家亨德森(H enderson)和乔姆斯基(Chomsky)仍在对这种研究理念大加发挥。斯多葛学派的最大发现是明确地提出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二分法,在语言中区分?能指#和?所指#,可以这么说,斯多葛学派的伟大发明直接启发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如此看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出版于1916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能指#与?所指#的区分就并非是第一次了。但是,根据对维氏哲学研究!的研读,我们发现维氏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可能直接来源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一点可以从维氏的?语言游戏#说中找到较明显的证据,维氏在书中常举的下棋的例子以及由此衍生的许多讨论就是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棋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然而,在形式和意义之间维氏进行的哲学思考比索绪尔要多得多,同时他似乎在形式和意义之间找不到一条很明确的路径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后几乎同时向形式和意义这两个极点回归,即他似乎一无所获。如维氏花了很长的篇幅讨论祈使句?石板!#的认知心理,在这段近乎絮絮叨叨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维氏的彷徨的处境,可以说在这里他发出了一个个的语言哲学上的追问:?/石板!0这一叫唤到底是一个语句还是一个词?#?但是为什么不能反过来把/给我拿一块石板来!0这个语句说成是/石板!0这个语句的加长呢?#?如果你喊/石板!0,你实际上意味着:/给我拿一块石板来。0但是,你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在你说/石板!0时,你是怎样意味着那一套的呢?你是不是在心里对自己说着没有简缩的语句呢?而我又为什么要把

36

江海学刊2003.6

/石板!0这个叫唤翻译成另一个不同的表述,其目的却只是说出别人用这个叫唤来意味的东西呢?如果它们意味着同样的东西,为什么我不能说/当他说?石板#时,他的意思就是?石板#0呢?#?如果你能够意味出/给我拿一块石板来!0为什么就不能意味出/石板!0呢?#?能不能有时让它作为一个词,有时又让它作为四个词呢?人们通常是如何意指它的呢?11# 类似的追问覆盖全书,这是语言认知学的追问,虽然维氏当时还没有?语言认知#这个研究范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维氏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思考得多深啊!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似乎又被自己的深思所淹没,因为在这段文字里我们很难看出他的意图。在哲学研究!中,他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直接的答案。但是他有一段话是发人深省的:?语句之为/省略的0,并不是由于它省略了我们在说出它来的时候我们所想着的什么东西,而是由于它缩短了的 同我们的语法的某个特定范型相比而言。当然,人们对此会反驳说:/你承认缩短了的和没有缩短的语句具有相同的意思。那么,这个意思是什么?这个意思有没有语词的表述?0但是,语句之具有相同的意思这一事实,难道不就在于这些意思具有相同的用处吗?# !这里的意思是: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如果仅仅从语言形式推知意义或仅从意义出发来固定形式都是不妥的,如果那样就免不了引出前述的追问;在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我们只有抓住语句的用处这个事实,才能不被纷繁复杂的形式系统所眩惑,才能不被空灵飘缈的意义世界所迷惑。理解是沟通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的桥梁,他说:?在命令与其执行之间有着一条鸿沟。只有理解活动才能把这沟填平# ?;但是决定理解的方向的是用法。意义即用法的观点当然有它的价值,然而维氏在讨论中并未贯彻到底,有时他重视形式的作用,有时又特别强调一般所认为的意义即形式的内容的结论。他说:?我说/给我糖!0和/给我牛奶!0这些命令是有意思的,可是/牛奶我糖0这些词的联结,却没有意思;但这并不意味着说出这种词的联结没有任何效果。如果它的效果是使另一个人目瞪口呆,我并不因此就把这些词的联结叫做使我目瞪口呆的命令,即使那正好就是我要产生的效果。# #这里强调的是语法结构的重要性或说是语序的重要性,应该说这是从形式入手看意义的典型例证。他还说:?一旦你知道这个词代表什么,你就懂得它,你就知道它的整个使用。# ?这里的意义观却又几乎等同于?指称论#了,而?指称论#恰恰是维氏在哲学研究!一开篇就批评的:?人们也许多少可以认识到,这样一种关于词的意义的一般观念,给语言起作用的方式笼罩上了一层多么浓重的烟雾,它使清晰的视线成为不可能。# %我们认为,维氏的最大成功是在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互动带上的不倦探索,但是对?形式#和?意义#这两个最炫目的端点他终究无法摆脱,其实谁又能够摆脱呢?维氏在形式和意义之间进行的是具有认知意义的彷徨,他的彷徨是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张力所牵引的,他的每一次彷徨都有研究信息的增值。

对词义概括性的小心探求

词义的概括性是普通语言学中词义学的一个基本结论,列宁说:?所有的词都是概括的#。从哲学研究!文本看,维氏似乎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如果他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关于意义可能性问题的论述就不会是?连篇累牍#了;如果他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他对词义概括性特点的探求就等于把前人的研究又重新做了一遍。从这个意义上讲,维氏的研究天资是超人的。维氏云:?/一个名称只表示实在的一个要素,那不可毁灭的东西,那在一切变化中保持同一的东西。0可是,那到底是什么呢?当我们说出这个语句的时候,它就已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了!这正是对一种十分特殊的意向的表达:对我们想要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图像的表达。因为,经验当然没有向我们显示出这些要素。我们看到某种组合物(例如一把椅子)的组成部分。我们说,椅背是椅子的一部分,但是椅背本身又是由几片木材所组成,而椅腿则是一个简单的组成部分。我们也看到,一个整体在发生变化(被毁灭),而它的组成部分却保持不变。这些就是我们用来构成实在之图画的材料。# &这里维氏的?在一切变化中保持同一的东西#?特殊的意向#其实就是词义的概括性特征,

37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

?几片木材#?椅腿#?构成实在之图画的材料#又是具体的词语的概括性特征。维氏将上下位词语混在一起讨论,将它们视为同一层次的概念,这说明他的确不明白词义的概括性特征。如果说维氏的这些言论醒目地昭示出他的迷惑的话,随着思考的推进他的思路渐渐地向词义的概括性靠近了。在比较了各种游戏如棋类、球类游戏的共同特点和相异之处,觉得归纳出概括性特征无望时,他说:?这种考察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一种错综复杂的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的网络:有时是总体上的相似,有时是细节上的相似。#?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0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但是,如果有人要说:/在所有这些构造中还是有某种共同的东西 也就是它们所有共同属性的析取0,我就要回答:你在这里只是玩弄字眼。有人也完全可以说:/有某种东西贯穿绳的全长 那就是那些纤维的连续不断的重叠0。# ?维氏在这里意识到了有概括性这么一回事,但是从正面否定了这种看法,斥之为?玩弄字眼#。也许这里只是他为了强调词义的可能性的变化而说的?过激之辞#,因为他的文本中词义的概括性字眼简直要呼之欲出了:?/红0这个词意指人所共知的某种东西;此外,对每一个人来说,他还意指只有他才知道的某种东西?# ()前?某种东西#是概括性,后?某种东西#是具体性。他最后提出假说:?人们会说,虽然每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特征,但同时它又有一个它总是有的特征:一个独一无二的相貌。#再进行反驳:?你真的肯定有单独的一种/如果 感0而不是可能有几种吗?你没有试过在许多不同的语境中说这个词?# ( 可以明确地判定,反驳是无效的。其实在书中他甚至已经得出了词义有概括性的结论:?人们可以说某些对象具有这种或那种目的。重要的在于这是一盏灯,它的用处是照明 至于它是房间里的一件装饰品,填补了空荡荡的空间等等,就不是重要的了#,这不是很明确地昭示了词义概括性的存在吗?但是他接着说:?但在重要的东西和不重要的东西之间并非总有截然的区别# (,这句话今天的语言学家也说,但是我认为从维氏的口中说出来,这句话重视?不重要的东西#的程度是很强的。

我们认为,维氏对词义的概括性从比较模糊到有明确的意识,在自己将要得出词义有概括性的结论时又突然力图推翻它,甚至在论述过程中已经得出了词义具有概括性的结论,又对之满腹狐疑,整个探索的过程是慎之又慎的。我们还认为,他之所以不愿承认这个结论,是因为他对词义的可能性极其偏好。

将词义可能性空间尽情展示

哲学研究!全书充溢着对词义可能性的爱意,我们目之为?将词义可能性空间尽情展示#想必不是虚妄之词。词义的可能性空间是指?词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实现的所有可能元素所形成的集合# (!,将词义可能性空间扩展到语句就是语句义可能性空间,我们将讨论维氏对词义和语句义可能性空间的探索。维氏对词义可能性的认识具体而深入,不仅有重大的哲学意义,也有极高的语言学理论价值。他说:?那么,一共有多少种语句呢?比如说,断言、问题和命令?有无数种:我们称之为/符号0、/词0、/语句0的东西有无数种不同的用途。# (?这可看做是维氏开始讨论词义可能性的宣言。综观哲学研究!全书,维氏对词义可能性的探讨是极为广泛的,他甚至将其扩大到语句乃至整个语言系统。他的论述次序则是从大到小,先展示了语言作为?语言游戏#所显示出的巨大的可能性空间。他认定语言游戏有多样性,语言可以:下命令、服从命令;描述一个对象的外观,或给出对它的度量;从一种描述(一张绘画)构造一个对象;报告一个事件;就一个事件进行推测;形成并且检验一个假说;编故事,讲故事;演戏;唱一段歌;11 (#要知道,功能语言学到上世纪70年代才有些眉目,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的功能语法书An Introduction to Func tional Grammar!1985年才出版,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语言观应该是极其可贵的。

现在,我们来看维氏是如何论述词语的可能性的,或者说是如何展示出词义的可能性空间的。?人们可以用实指的方法来定义一个人名,定义一种颜色的名称、一种材料的名称、一个数目的名称或者一方位的名称等等。指着两颗核桃说,/那就

38

江海学刊2003.6

叫做20,这种对2这个数的定义是完全确切的#,这也是通行的看法,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维氏真的会认同这种看法。他接着说:?但是,2怎么能用这种方式来定义呢?被告知这种定义的人并不知道要称为2的是什么;他会认为2就是给予这一组核桃的名称!他可能这样想,但也许不这样想。反过来,当我们打算给这一组核桃起一个名字的时候,他也可能将它错误地理解为一个数目字。同样,当我对一个人的名字给出一个实指定义时,他也可能把这个名字当做一种颜色的名称,一种种族的名称,甚至把它当做一方位的名称。#这里将实指定义法驳得体无完肤,从而展现出作为语言形式的词语有指称无限对象的可能,作为定义对象也有被无数形式来指称的可能。所以他说:?这就是说,在每一个场合中,对实指定义都可能作各种各样的解释。# (?这就是维氏思考词义的可能性的理论基点。关于词义的可能性维氏有一句至理名言我们似当谨记:?词/这0曾被叫做惟一的真正名称;而其他所有被我们称为名称的东西只是在一种不确切的、近似的意义上的才是名称。# (%维氏强调的是要给某对象下定义,只有?这就是这#或?A就是A#才真正?准确#,但是这又等于没有下定义,所以所谓?是名称#的就都是?不确切的#、?近似的#。因为用语言定义语言必然会发生用来定义的语言内部出现的语词仍须定义的情况,如此反复下去,定义的支点在哪里呢?勉强为之,这样的定义当然就不确切只能是近似的了。以这样被定义的概念去进行哲学研究、哲学思考、哲学讨论怎么能保证其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呢?所以,我们断定,维氏的词义可能性空间的展示有其语言学和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看维氏对语句义可能性空间的展示。维氏在哲学研究!中很清醒地直接讨论了符号表意的可能性问题,他把机器或图画当做符号,把机器影响机器运动的因素、影响图画运动的因素当做运动的某种条件,把运动当做实现运动可能性的方式,经过分析得出结论说,运动的可能性同运动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图画同它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在语言的语句中,他强调的是语言的实际使用,其实就是语言学上的词义运动或词义语义折算,于是他就很自然地近乎喋喋不休地讨论着语句的可能性问题。如一个人说?那很快就会停止的#,这时说话人在感到疼痛同时旁边有人正在给钢琴调音,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可能观察到了说话人脸上的痛苦表情,你立即断定他是指疼痛,可是维氏又说,假如说话人是在假装疼痛,你还能认为说话人是在直接意指疼痛吗?或者虽然他没有直接意指疼痛,你就不能说他在意指疼痛吗? (&我们从这里可以提取一个信息,即维氏强调的是?那很快就会停止的#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语义,而且随着代入条件无限多会有无穷多的语义项。这无穷多的义项形成的句义集合就是句义的可能性空间。再如:?我能走了#这句话,维氏认为可以有不同的语义:?/我能走了,我指的是我有时间了0;但我也可以说,/我能走了,我指的是我身体已经够好了0;或者也可以说,/我能走了,这是就我的腿的情况来说的0。#仅仅有这种看法并不算高明,维氏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认为,这里的?我能走了#语义的确定化虽是由?别的条件#决定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 ?存在着与每一场合本性相符合的条件的总体,从而,只有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就简直可以说他不能不走了# (?。可以明显看出,他把语境的?活性#已经提到了多么高的位置!维氏的?哲学笔记#第二部分,仍然念念不忘语境的功能:?我说/我害怕0;别人问我:/那是什么?是恐惧的喊叫,是你想告诉我你的心情如何,还是你对当前状态的一个反映?0我总是能给他一个清楚的回答吗?我永远不能吗?这里我们能想象各种各样的情况,例如:/不,不!我害怕!0/我害怕,很遗憾我不得不承认这一点。0/我还是有点害怕,但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了。0/我骨子里仍然害怕,但我不会对自己承认它。0/我用种种害怕折磨我自己。0/现在,恰恰是我应当无所畏惧的时候,我却害怕了。0 11我们问:/?我恐惧#(按:应为?我害怕#)实际上意味着什么,我说这句话时我指的是什么?0当然我们找不到回答,或者找到一个不适当的答案。问题是:/它出现在何种语境中?0# ?)

维氏对语境的强调,直接导致了?意义即用法#结论的引出,而这个结论正是维氏意欲用来斩

39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

断哲学纠纷的快刀。

意义即用法:斩断哲学纠纷的快刀

维氏在哲学研究!中明确提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 ? 这个论断有它重大的语言学意义,但这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标在于:以?意义即用法#廓清哲学研究的地平,拨开哲学纷争的迷雾。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一是他如何阐释?意义即用法#的语言哲学理念,二是他如何运用?意义即用法#力图抽绎打着许多哲学研究死结的线球。

1.对?意义即用法#的系统阐释。首先,维氏认定概念的名称中意义全息的存在,这种承载意义全息的载体就是他在逻辑哲学论!中论述的?对象#,亦即罗素的?个体#。他说:?对任何一个原始要素都不可能作出说明;对于它来说,除了单单一个名称以外,什么也不可能有;它的名称就是它所具有的一切。# ?这里维氏强调的是在进行哲学研究时对所有的名称用语言去进行解释是徒劳的,我们只能将它们视为元语言的概念去整体认知,如果你想知道它确切所指的话,就跟随它到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去吧!所以,这其实就是他提出?意义即用法#的第一个生长点。他也承认?好像我们在一刹那就能掌握一个词的全部使用#。这种说法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强调?而这正是我们说我们做的事# ?!!跟前边强调全息的观念一样,这里承认?一刹那#掌握一个词的使用,也是为了提出?意义即用法#的理念。的确,如果我们要追问:意义的掌握可以是瞬间的,但是意义的居所在哪里?只能存在于语言的使用之中。引出?意义即用法#的观点后,维氏进行了铺天盖地的论证,这里略举数例。?微笑的嘴只有在人脸上才是微笑的# ??,最简洁的论证莫过于这句话了;?但你想到的那个词难道不是以某种特别的方式/来到0的吗?只要注意你就会明白! 仔细地注意对我有没有用处。注意所能发现的无非是现在在我内部进行的事情# ?#,这近乎心理医生在引导人们如何体会?意义即用法#的微言大义;?让词的使用教给你它们的意义。同样,人们在数学中常常会说:让证明教给你被证明的东西是什么# ??,以数学的证明为喻;?每一个记号就其本身而言都是死的。是什么赋予了它以生命呢?它的生命在于它的使用# ?%,强调只有让记号?活#起来才会有意义;?要把语句看做一种工具,把它的意思看作它的使用# ?&,与前例大意相同;他还以下棋为喻:?/让我们下盘棋0这个表达的意思和棋类游戏的所有规则之间的联系是在哪里实现的?在游戏的规则表中,在教人下棋的活动中,在日复一日的下棋的实践中# ??。书中类似这样的论证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看到维氏为了证明这个论断真可以说是兴师动众,使出了浑身解数。当然他的目的是在于先站稳,以便对哲学研究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进行?诊断#。

2.维氏对哲学问题的语言哲学分析。在哲学研究!中,维氏是这样第一次提到哲学问题的产生的:?命名似乎是一个词同一个对象之间的一种奇特的联结。而且当哲学家盯着他面前的对象并且多次地重复一个名称或者只重复/这0这个词,企图以此来揭示名称和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时,你就真的得到了这种奇妙的联结。因为,当语言休假时,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此后,维氏立即提出了?意义即用法#的著名观点。他的宣言是只有明白了?意义即用法#,我们才不会在一个名称(甚至一个不是名称的名称?这个#)与指称对象之间去体验什么?奇妙的联结#,如果我们回到日常语言的使用(一个语词只要使用就会有意义或者说其本身就是意义),这类哲学问题就当自然消解。维氏破解的第一个哲学疑问是有关怀疑论者的,他用路标设喻,通过路标的使用表明路标指向的惟一性来防止?怀疑入侵#,他说:?我可以说,路标归根到底的确没有留下任何怀疑的余地。或者毋宁说它有时留有怀疑余地,有时则没有。这样一来,这就不再是一个哲学命题,而是一个经验命题了。# + 维氏稳稳地坐在?意义即用法#的钓鱼台上,将哲学问题一个个钓上来:?当哲学家使用一个词 /知识0、/存在0、/对象0、/我0、/命题0、/名称0 并试图把握事物的本质时,人们必须经常地问自己:这个词在作为它的老家的语言游戏中真的是以这种方式来使用的吗?#?我们所做的乃是把词从形而上学的使用带回到日常的使用

40

江海学刊2003.6

上来。# +他还不无讽刺地说道:?哲学的成果是使我们发现了这个或那个明显的胡说,发现了理智把头撞到语言的界限上所撞出的肿块。#?我们摧毁的只是些纸糊的房屋(按:指有问题的哲学研究);我们是在打扫语言的大基础,而纸糊的房屋正是造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由此他对哲学进行了语言学的占卜,其结果是:?哲学的问题应当完全消失# +?;真正的发现会?使哲学得到安宁,从而使哲学不再被那些使哲学本身成为问题的问题所折磨# +#;?当我们从事于哲学时,我们就像野蛮人,原始人,他们听到文明人的表达方式,对之给以错误的解释,然后从中引出稀奇古怪的结论来# +?。维氏从语言的意义入手,对哲学问题的诊断可谓一针见血!

结 语

以上我们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从四个方面做了简略的评论,这些评论主要集中于哲学语言学的理论意义方面。至于他对哲学问题和哲学研究的诸多弊病的抨击,将一切哲学问题都归于语言的滥用等等观点,我们暂不予置评。但可以这么说,他的一部哲学研究!就像他自己在书中画出的?鸭 兔同头#图一样,随着视点的变换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来。这也许就是关于其?反本质主义#的有关论述在一些学者中却获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的原因。关于这部书在哲学语言学中的价值,还是只有从他自己的话才能看出:?我们越是仔细地去考察实际的语言,它和我们的要求之间的冲突就越尖锐。(因为逻辑的晶体般的纯粹性当然不是研究出来的:它是一种要求。)这种冲突渐渐变得不可容忍,我们的要求现在已有变成空洞之物的危险。 我们是在没有摩擦力的光滑的冰面上,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条件是理想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不能行走了。我们想要行走: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力。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这种语言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张力关系说#不是最深刻的哲学语言观吗?

?李殿斌、杨赋斌等:现代西方哲学简明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页。

&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66页。

?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第47 ~50页。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页。 )舒炜光: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三联书店1982年版。

?陈嘉明: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与?生活形式#!,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

+王晓升:唯我论产生的语言学根源剖析!,哲学研究!1998年第6期。

,王希勇: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哲学研究!1999年第8期。

?韩震、田园: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范式!,江海学刊!

2000年第1期。

.张家龙:评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纲领 ?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性#!,哲学研究!2001年第7期。

R.H.Robins,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 stics,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13、14~15、192、209、140、5、43、48、143、276、45、17、18、20~21、27、256、110、285~286、31、32、119、232、334、336、193、190、119、28~29、59、72~73、73、77、77~

78、118、70页。

(!崔达送:论词义和词义空间!,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

作者简介:崔达送,1964年生,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责任编辑:赵 涛3

41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完整版)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课程名称:语言哲学概论 任课教师:李洪儒 开课学年/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 学分: 所在教学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号/姓名:2110822 / 韩丹丹 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 摘要: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并在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在指称理论的研究中,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弗雷格作为传统指称论的代表,认为专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涵义决定指称。对此,罗素则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支持,但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反对的意见也增长起来,维特根斯坦后期的理论、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观点均是如此。后期维特根斯坦从他的功能论的意义理论出发,对罗素等人的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做了彻底的决裂,并进行了细致的批驳;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并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主张语境论;克里普克批判摹状词理论,并提出了历史因果理论。本文将简要系统阐述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 关键词:指称理论;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克里普克 一、前言 人们普遍认为, 语言是和世界相关的, 有两层含义, 第一, 语言能够描述或者指向实在, 第二, 语言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实在相对应的。关于前者存在的争论是, 语言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指向实在; 关于后者存在的问题是, 语言的哪种结构与世界发生关系, 是主谓词结构、原子命题还是专有名词或者其他。由此在现代哲学的背景下产生了指称理论的研究。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指称主要是指专名(proper names)和通名(general names)所指的对象,也包括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不定摹状词(indefinite descriptions)以及语句所指的对象。二、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弗雷格的指称理论中,专名是广义的专名,他把摹状词也包括在专名之内。在他看来,任何指称单一对象的表达式,无论是词还是复合符号,都是专名。比如,“马克思”、“英国航空公司”、“中国最长的河流”这些都是专名。专名有指称,即该专名所表示的对象,对象就是专名的客观对应物。在弗雷格看来,

语言学课后习题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 Chapter 1 1.How do you interpret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of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To understand this definition, we should focus on three words in this sentence: scientific, study and language. First of all, scientific here means a study which i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linguistic data, conducted with reference to some general theory of language structure. The linguist studies it to discover the nature and rules of the underlying language system. Secondly, the word study here refers to investigation or examination. Thirdly, Language here is general term. It refers to any human language, Chinese spoken by the Chinese, English by the English people, German by the Germans, or even Esperanto, an artificial language. Language here also means the dialects or variants of a common language such as Cantonese, a variant of Mandarin.Therefore, this whole sentence can be interpreted that linguistics is a language study through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linguistic data and some general theory of language structure. 2.What are 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What does each of them study? Phonetics:the study of sounds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It describes individual speech sounds and indicates their physical or phonetic properties. Phonology:it studies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sounds form patterns and systems and how they work to convey meaning in the system of language. Morphology: a field of linguistic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the forms and formation of words in a language Syntax:A set of rules that govern how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phrases and sentences. Pragmatics: the study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context. 3.In what basic ways does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①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②Modern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③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also in that it does not force languages into a Latin-based framework. 4.Is modern linguistics mainly synchronic or diachronic? Why? In modern linguistics, the linguists seem to give priority to synchronic studies other than diachronic ones. Because it is believed that unless the various states of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英文文献综述样本 威尼斯商人

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 (中文小二号黑体居中或英文Times New Roman小二号加粗居中或日文明朝体小二号加粗)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年月日

(标题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M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1.5倍行距,各段首行空4个字符,书名用斜体加粗) 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 (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 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 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 (or her) mate.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 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 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 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Or Antoni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human nature? Antonio's unexplained melancholy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lay. 1.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of V enice(Times New Roman + 四号+首缩进4字符,下同) Karl Marx once cited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语用学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5, 3(4), 146-15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179560745.html,/journal/ml https://www.sodocs.net/doc/179560745.html,/10.12677/ml.2015.34019 Wittgenstein’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Pragmatics Hongjun W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Oct. 17th, 2015; accepted: Nov. 6th, 2015; published: Nov. 9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17956074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ideology of Wittgenstein’s linguistic philosophy, which concludes two parts: his early thoughts and his later thoughts. His early thoughts refer to his consideration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 in his book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which we summarize as Picture Theory. His later thoughts include “language games”, “form of life”, “rule- following”, “family resemblance”, “private language”, and “meaning as use”. Particularly, the idea of “language games” fully embodies Wittgenstein’s pragmatic thoughts, that is, participants must be involved in the language use and an utterance of participants is a speech act which will be mea-ningful only in a specific context. Each utterance of participants has got its own intention. Mean-while, the participants have to observe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or rules so that the two partie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the utterances, that the hearer can understand the speaker’s in-tention to obtain th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Wittgenstein, Philosophy, Pragmatics, Picture Theory, Language Games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语用学 王宏军 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17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6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9日

逻辑哲学导论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导论维特根斯坦 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1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11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它们即是全部事实所规定。 1.12因为事实的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那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1.13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1.2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1.21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其余的一切则仍保持原样。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 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 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况看来就是一种偶然的事情。 如果事物能够出现于事态之中,那么这一可能性必定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事物之中。(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正如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想空间对象,或者在时间之外思想时间对象一样,离开同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思想一个对象。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2.0122 事物就其能够出现在一切可能的状况中而言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性的形式是一种与事态相联系的形式,即一种依赖的形式。(词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单独地和在命题中——出现是不可能的。)2.0123假如我知道一个对象,我也就知道它出现于诸事态中的所有可能性。(每一个这种可能性必定在该对象的本性中。)之后不可能发现新的可能性。 2.01231如果我要知道一个对象,虽然我不一定要知道它的外在性质,但是我必须知道它的一切内在性质。2.0124如果给出所有的对象,那么同时也就给出了所有可能的事态。 2.013每个事物都像是在一个可能事态的空间里。我可以设想这个空间是空的,但 是我不能设想没有这空间的事物。 2.0131空间对象必须处在无限的空间之中。(一个空间点就是一个主目(argument,自变量)位置。)视域里的一个斑块,虽然不一定是红的,但它必须有某种颜色:所以说它被颜色空 间[Farbenraum]所包围。音调必须具有某种高度,触觉对象必须具有某种硬度,等等。 2.014 对象包含着一切状况的可能性。 2.0141对象出现在诸事态中的可能性就是对象的形式。 2.02对象是简单的。 2.0201 每一个关于复合物的陈述可以分解为关于其各组成部分的陈述,分解为完全地描述该复合物的一些命题。 2.021对象构成世界的实体。因此它们不能是复合的。 2.0211 假如世界没有实体,那么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就依赖于另一个命题是否为真。 2.0212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勾画出世界的任何图像(真的或假的)。 2.022显然,一个想像的世界,无论它怎样不同于实在的世界,必有某种东西——一种形式——为它与实在的世界所共有。 2.023正是诸对象构成这种不变的形式。 2.0231 世界的实体只能规定一种形式,而不能规定任何物质的属性。因为物质的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 第一节概说 语言哲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特指语言学哲学,是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翻译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科学哲学的特殊分支,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列的学科。 2.语言哲学,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种概念的研究。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莱尔关于心灵概念的著作,都在这类研究的范围之内。 3.语言的哲学,是对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哲学性质的论著。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哲学的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生成语言学这三条线索进行。 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9个方面: 语言的本质; 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 涵义与指称理论; 语言的意义和证实; “图像论”、“使用论”与语境; 行为反应论与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的表达与理解; 自然语言句法分析; 逻辑分析方法。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前者主要是

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第二节言语行为理论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将言行区别对待的,“言”和“行”似乎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如“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行动胜过言辞”“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反映了“言”“行”对立的观念。但是,“言”和“行”也有一致的一面,言语也是一种行为。如,考试时交头接耳,是一种作弊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奥斯汀早在1933年就提出言语行为理论。1955年,他在哈佛大学作了十二次演讲后,由听讲者厄尔姆逊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笔记,对照奥斯汀的演讲提纲,

语言学语言学1

Linguistics is usu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or, alternatively,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atic---- rule-governed, elements in it are arranged accor ding to certain rules; can’t be combined at will. Arbitrary---- no intrinsic(natural)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d and the thing it denotes。Convention: the link between a linguistic sign and its meaning. Symbolic---- language sign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by convention. V ocal---- the primary medium is sound for all languages; writing system came much later than spoken form. Human-specific----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other forms of life possess. Design features: the features that define our human languages. Design features: Arbitrariness.Linguistic forms are said to lack any physical correspondence with entities in the world to which they refer. Duality:By duality is meant 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levels of structures, such that unites of the primary level are composed of elements of the secondary level and each of the two levels has its own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The Advantages of Duality: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units can be formed out of a small number of elements- Creativity:By creativity we mean Language is resourceful because of its duality and its recursiveness. Displacement:Displacement means that human languages enable their users to symbolize objects, events and concepts which are not present (in time and space) at the moment of communication. Human language is stimulus-free(无刺激的) Origin of languang: The divine-origin theory”:man was created almost instantaneously, and at the moment of his creation, he was provided with speech as a divine gift.(language was given by God) The invention theory:which holds that man invented his own language. ‘yo-he-ho’ theory (language first began in social setting, that of men working together) ‘pooh-pooh’ theory (expression of emotion as ‘cries of nature’) bow-wow’theory (imitation of the sound of nature) The evolutionary theory: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iological base.Some genetic mutation leads to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 Brain capacity outweighs other animals. (language is developed by a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involing bi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s a whole.) Functions of Language: 1.5.1 Informative: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express human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1.5.2 Interpersonal function: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 1.5.3 Performative:the use of language to ‘do things’, to perform actions. Primarily used to change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person, often in quite formal and ritualized language. It can also extend to the control of reality as on some magical or religious occasion. 1.5.4 Emotive function: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change the emotional states of an audience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_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 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崔达送 内容提要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研究!突出地体现了其从日常语言切入和解决哲学问题的企图。在对哲学问题沉思的过程中,他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着认知性的彷徨,而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显示了其对词义概括性的谨慎探求,通过对词义和语义的可能性空间的展示,他直接得出了?意义即用法#的结论,这个结论立即汇入了哲学语言转向的潮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充分展示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张力关系。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形式和意义 可能性空间 引 言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而英国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奥斯汀才可当此誉。他说:?有一种流传很广的看法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岁月里,英国的哲学界为所谓的语言哲学所把持。人们认为它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分支,而且那些非专业的评论家还把这个名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安在像维特根斯坦和他剑桥的学生吉尔伯特%赖尔及其在牛津的追随者和我本人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头上。然而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认为这个名称还是用到以牛津为中心、主要是五十年代在约翰%肖兰%奥斯汀指导下盛行起来的那种独特的哲学立场上为好。#&成中英先生也持此说。?我们倾向认为,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从奥斯汀的代表性文章和讲演看,他的语言哲学观点并未超出维氏的思想。他的主要观点是:执行式陈述与记述性陈述之间的界限不明;表达语意的言语行为、加强语意的言语行为、取得语效的言语行为之间应该区别开来;动词在强调语意上有差异。这些观点在维氏的哲学研究!中是当做普通的语言知识背景来使用的,维氏的研究不仅布置了这种背景而且在背景之上推出了他的语言哲学前景,这比奥斯汀的研究要来得深刻。维氏的哲学研究!第一部分完成于1945年,第二部分完成于1946年,而奥斯汀的语言哲学代表性文章他的人心!发表于1946年,讲演如何用词做事!则更迟了,观察语言问题较为细密的文章请求原谅!和 ?假如#与?能够#!则于1956年才写成,他讨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哲学深度,但在日常语言问题上的思考之深、困惑之苦,似乎还不及维特根斯坦。况且维氏1921年就在德文期刊Annalen der Natur philosophie(自然哲学年鉴!)上发表了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逻辑哲学论!),该书对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共同的东西着力颇多,并且认为: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这条论断和晚期的 35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论文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论文 一、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本不到10万字的格言体著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流派,扭转了20世纪哲学的方向。它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的圣经,在学术聚会与学术沙龙上被逐字逐句的朗诵和讨论,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却以他特有的高傲多次拒绝成为这个著名小组的成员。 美国著名哲学史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标志是:他的出现为哲学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这样的事情维特根斯坦在他的一生中居然做了两次! 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举止灵活有力,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没有恋爱,没有婚姻,没有朋友这就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 还有,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这也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分析的天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维特根斯坦应征入伍。未经作战即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而《逻辑哲学论》的手稿即是在战火纷飞中完成的。 维特根斯坦后来对自己应征入伍动机的解释是:是因为我有自杀倾向,而没有比战争更好的自杀方式了。 被捕时,维特根斯坦正骑在炮筒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 什么是可说的? 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什么是不可说的? 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凡不可说的,只能显示。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维特根斯坦在写给好友冯费克尔的信中如此解释他的《逻辑哲学论》: 本书的观点是伦理的观点也许这是开启这部著作的一把钥匙:我的书由两部分组成:这里描述的部分加上所有我还没有写的东西。确切地说,正是第二部分相当重要。 不可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东西,永远比可说的东西重要。生命和文化永远高于自然和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