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级统计师考试-3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打印版)

中级统计师考试-3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打印版)

中级统计师考试-3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打印版)
中级统计师考试-3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打印版)

2014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

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统计和数据

第二章

●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

1、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的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

3、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

6、定性变量的特点:

只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称分类变量。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的特点:

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的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是以数值

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相对差。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的用途。

8、数据按获取的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

9、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

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的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1)通过直接的调查或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2)别人调查的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

12、数据的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

●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运用实验法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产生应当是随机的。

13、数据的间接来源:

(1)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2)尚未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

14、搜集数据的方法:

(1)普查(2)抽样调查(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5)典型调查

1

15、普查:是专门组织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或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普查适用于搜集某些不能或不适宜于定期的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以摸清重大的国情、国力。

16、普查的特点:

(1)是一种全面调查,具有资料包括范围全面、详尽、系统的优点。

(2)是一次性的专门调查,因为普查的工作量大,耗资也多,时间周期较长,一般不宜经常举行。

17、抽样调查的特点:

(1)样本单位按随机原则抽取,排除了主观因素对选取样本单位的影响。

(2)能够根据部分调查的实际资料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推断,从而达到对调查总体的认识。

(3)在抽样调查中会存在抽样误差,但是这个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18、在实际调查中抽样的方法:

(1)概率抽样(2)非概率抽样

19、常用的概率抽样形式有:

(1)简单随机抽样(2)分层抽样(3)整群抽样

(4)系统抽样

20、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加以分层,然后在每一层内进行抽样。

21、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是在总体的名录框中每隔一定距离抽选一个被调查者。

22、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下而上的提供统计资料的

一种调查方式。

23、统计报表按照报送范围分为:

(1)全面报表(2)非全面报表

24、统计报表的内容包括:(1)表式(2)填表说明

25、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点单位进行

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当调查的任务只要求掌握事物的基本状况与基本的发展趋势,而不要求掌握全面

的准确资料,而且在总体中确实存在着重点单位时,进行重点调查是比较适宜的。

26、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

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27、典型调查的作用:

(1)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

(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典型调查具有灵活机动、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深入详实的统计资料的优点,但

是易受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影响,必须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才能避免出现片面性。

第二章数据描述

1、定性数据的图形表示有:

(1)饼图(2)条形图(3)环形图

2

●饼图是利用圆形及圆内扇形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度来表述数据多少的图形。

●如果想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结构差异,可以通过环形图来实现。

●定性数据的图示表示方法,也都适用于定量数据。但定量数据还有一些特定的图示方法,它们并不适用于定性数据。

2、频数:是指频数分布表中落在某一特定类别的数据个数。

3、生成定量数据的频数分布表的步骤:

(1)对数据进行分组(2)确定组距

(3)统计出各组的频数及频数分布表

●组距是每个组变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就是上限与下限之差。

4、在确定组距时应掌握的原则:

(1)要考虑各组的划分是否能区分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别。

(2)要能准确地清晰地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特征。

●在确定组距时,在研究的现象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等距分组;而当研究的现象变动很不均匀时,一般采用不等距分组。

●在统计各组频数时,恰好等于某一组的组限时,则采取上限不在内的原则,即将该频数计算在与下限相同的组内。

5、定量数据的图形表示有:

(1)直方图(2)折线图(3)散点图

●直方图的横坐标代表变量分组,纵坐标代表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

6、统计表的五个组成部分:

(1)表头(2)行标题(3)列标题(4)数字资料(5)表外附加

7、数据的分布特征:

(1)集中趋势,即一组组数据的数值向其中心值的靠拢程度

(2)离散程度,即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远离其中心的趋势和程度

8、定性数据的集中趋势常用的计算方法:

(1)百分比(2)中位数(3)众数

9、中位数:是数据按照大小排列之后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样本量为偶数,则

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

10、众数:就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或出现频率最多的数值。

11、反映定量数据特征的统计量有:

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水平度量:

(1)平均数(2)中位数(3)众数(4)分位数

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差异度量:

(1)极差(2)四分位差(3)标准差(4)方差

●平均数易为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实际中用的也较多,但主要缺点是更容易受少数

极端数值的影响。中位数和众数提供的信息不像平均数那样多,但具有统计上的稳健性,当数据为偏态分布,特别是偏斜程度较大时,中位数和众数的代表性要比平均数好。

12、极差:又称全距,是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极差非常容易受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

●方差用2

σ表示,总体标准差用σ表示,样本标准差用s表示,离散系数用υ表示,标准分数用Z表示。

●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它与方差相比更具量纲性。

3

●在一个统计样本中,其标准差越大,说明它的各个观测值分布的越分散,它的趋中程度就越差。反之,其标准差越小,说明它的各个观测值分布的越集中,它的趋中程度就越好。

●标准差的大小会受到数据本身数值大小的影响。两个数列的标准差相同,但是两数列的差异程度却不同。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差异程度,要计算离散系数。

13、离散系数:是将一组数据的标准差除以其均值,用来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数。

14、标准分数:是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用以测定某一个数据在该组数据中的相对位置。

第三章参数估计

1、总体分布:是总体中所有观测值所形成的分布。

2、总体参数:是对总体特征的某个概括性的度量。

3、总体参数指标有:

(1)总体平均数(μ)(2)总体方差(2

σ)(3)总体比例(π)等。

●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构成统计量的函数中不能包含未知因素。

4、样本统计量指标有:

(1)样本均值(x)(2)样本方差(2s)(3)样本比例(p)

●统计量的概率分布构成了推断总体参数的理论基础。

5、关于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

(1)设总体共有N个元素,从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在重置抽样时,共有n

N种抽法;在不重复抽样时,共有

)!

(!

!

n

N

n

N

C n

N-

=个样本。

(2)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就是指所有可能抽出来的样本x的分布。

(3)样本均值的均值就是总体均值,即μ

=

)

(x

E。

(4)重置抽样时,样本均值的标准差为总体标准差σ的

n

1

,即

n

x

σ

σ=;

不重置抽样时,样本均值的方差为

1

2

2

-

-

=

N

n

N

n

x

σ

σ。

(5)当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时,样本均值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即有:

X~)

,

(2

σ

μ

N时,x~)

,

(

2

n

N

σ

μ。

(6)若总体为未知的非正态分布时,只要样本容量n足够大(通常要求n≥30),样本均值x仍会接近正态分布,其分布的期望值为总体均值,样本方差为总体方差

n

1

(7)如果总体不是正态分布,当n为小样本时(通常n<30),样本均值的分布则不服从正态分布。

6、关于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

(1)当样本容量比较大时,样本比率p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且有p的数学期望就

4

5

是总体比率,即μ=)(p E 。

(2)在重置抽样时,p 的方差为n

p )

1(2

ππσ-=

(3)在不重置抽样时,p 的方差为1)1(2

---=N n N n p ππσ。

(4)在重置抽样时,p 的分布为p ~))

1(,

(n

N πππ- (5)在不重置抽样时,p 的分布为p ~)1

)1(,

(---N n

N n N πππ 7、关于统计量的标准误差:

(1)统计量的标准误差用于衡量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在参数估计中,用于衡量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差距。 (2)样本均值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n

x σ

σ=

(3)当总体标准差σ未知时,可用样本标准差s 代替计算,这时计算的标准误差称为估计标准误差。

(4)样本比例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n

p )

1(ππσ-=

(5)当总体比例的方差)1(ππ-未知时,可用样本比例的方差)1(p p -代替。

8、参数估计:就是用样本统计量去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9、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两种方法: (1)点估计 (2)区间估计 10、常用的点估计有:

(1)用样本均值x 估计总体均值μ (2)用样本比例p 估计总体比例π

(3)用样本方差2s 估计总体方差2

σ

11、区间估计:是包括样本统计量在内的一个区间,该区间通常是由样本统计量加减估计标准误差得到的。 12、关于区间估计:

(1)标准正态分布N (0,1)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 (2)标准化的公式为:=Z (观测值-均值)÷标准差

(3)以68.27%的置信水平推断总体参数μ的置信区间为)1(-z :

),(n

x n

x σ

σ

+

-

(4)以95.45%的置信水平推断总体参数μ的置信区间为)2(-z :

)2

,2

(n

x n

x σ

σ

+-

(5)以99.73%的置信水平推断总体参数μ的置信区间为)3(-z :

)3

,3

(n

x n

x σ

σ

+-

13、评价估计量的标准有:

(1)无偏性 (2)有效性 (3)一致性

●无偏性是指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期望值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x 、p 、2

s 分别

是总体均值μ、总体比例π、总体方差2

σ的无偏估计量。

●有效性是指估计量的方差尽可能小。对同一个总体参数的两个无偏估计量,有更

6

小方差的估计量更有效。

●一致性是指一个大样本给出的估计量要比一个小样本给出的估计量更接近总体的参数。样本均值是总体均值的一个一致估计量。 14、关于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1)在对总体均值进行区间估计时,需要考虑总体是否为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是否已知、用于估计的样本是大样本(30≥n )还是小样本(30

?

? ?

?

+-n z x n

z x σσ

α

α

2

2

, (3)大样本情况下,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总体均值在置信水平α

-1下的置信区间为???

?

??+-n s z x n s z x 22,αα (4)小样本情况下,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已知,总体均值在置信水平α-1下的置信区间为??

?

? ?

?+-n z x n

z x σσ

α

α

2

2

, (5)小样本情况下,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总体均值在置信水平α-1下的置信区间为???

?

??

+-n s t n s t 22

α

●关于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在大样本条件下,若5≥np ,5)1≥p n -(

,则二项分布可用正态分布近似,在α-1的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

()()???

?

?

?

-?

+-?-n p p z p n p p z p 1,12

2αα。 ●样本量与置信水平成正比关系,与总体方差成正比,与允许的估计误差的平方成反比。

●如果总体比例π的值不知道可以用样本比例p 代替,或者取π=0.5,使得

()ππ-1达到最大。

第四章 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参数或分布形式提出某种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和相关统计量的分布特征去检验这个假定,做出是否拒绝原来假设的结论。

2、小概率事件:是指在一次事件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一般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显著性水平一般取值为α=0.05或α=5%。 3、假设检验的过程: (1)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2)确定检验统计量 (3)确定显著性水平α

(4)根据数据计算检验统计量值和与这个统计量值对应的概率值P 值,并进行决策

●原假设也称为零假设,记为0H ;备则假设也称为备选假设,记为1H 。 ●在对总体的均值进行检验时,大样本应用正态分布检验,计算z 统计量,小样本一般用t 分布检验,计算t 统计量。

7

●拒绝正确零假设的错误称为第一类错误或弃真错误(α);当备选假设正确时反而说零假设正确的错误称为第二类错误或取伪错误(β)。 4、对假设检验的总结:

(1)假设检验依据的是小概率原理 (2)小概率标准在抽样前依需要确定

(3)假设检验的结果只能是拒绝或不拒绝原来假设,而不能证明原假设成立 (4)统计假设检验的结果不是绝对正确 5、关于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1)在对总体均值进行假设检验时,采用什么检验统计量,取决于所抽检的样本是大样本(30≥n )还是小样本(30<n ),还需要考虑总体是否为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是否已知等情况。

(2)大样本情况下,当总体方差已知时,总体均值检验的统计量为:n x z /σμ

-=

(3)大样本情况下,当总体方差未知时,总体均值检验的统计量为:n

s x z /μ

-=

(4)小样本情况下,当总体均值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已知时,总体均值检验的统计量为:n

x z /σμ

-=

(5)小样本情况下,当总体均值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时,总体均值检验的统计量为:n

s x t /μ

-=

6、总体比例的检验的三种基本形式:

(1)双侧检验:00:ππ=H ,01:ππ≠H (2)左侧检验:00:ππ≥H ,01:ππ<H (3)右侧检验:00:ππ≤H ,01:ππ>H

●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在大样本时,样本比例会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检验统计量仍用Z 统计量,其基本形式为:n

p z )-(-000

1

πππ=

第五章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相关关系: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严格的、确定的关系。

2、相关关系根据相关的形态分为: (1)线性相关 (2)非线性相关

3、相关关系根据相关的方向分为: (1)正相关 (2)负相关

●正相关是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总体上相同,负相关是两个变量变动的方向总体上相反。

4、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量,它能够以数字准确地描述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5、关于相关系数r :

8

(1)r 的取值范围为-1≤r ≤1。r 值越接近1(或-1)就越正(或负)相关,越接近0就越不相关。

(2)r 具有对称性。x 与y 之间的相关系数xy r 和y 与x 之间的相关系数yx r 相等。 (3)r =0只表示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并不表明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分析最常用的指标是判定系数2R 。

2

R 的取值范围在[0,1],2R =1时,拟合是完全的,即所有观测值都在直线上。2R 越接近于0,回归直线的

拟合程度越差。

●估计标准误差e s 也是说明回归直线拟合程度的指标,e s 越小,根据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就越准确。

第六章 时间序列分析

1、时间序列:是指反映社会、经济、自然现象的数据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形成的数列。

2、时间序列的两个构成要素:

(1)现象所属的时间 (2)对应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 3、反映时间序列增长量的指标有:

(1)发展水平 (2)增长量 (3)平均增长量

4、增长量:是指时间序列中两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之差,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报告期比基期增加或减少的数量。

5、增长量的计算公式: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6、增长量根据采用的基期不同分为: (1)逐期增长量 (2)累计增长量

7、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比前一时期增长的绝对数量。

8、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差,说明本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增长的绝对数量,也说明在某一较长时期内总的增长量。 ●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对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9、反映时间序列增长率的指标有:

(1)发展速度 (2)增长速度 (3)平均发展速度 (4)平均增长速度 10、发展速度:是表明现象发展程度的动态相对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对比的结果。

11、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

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00% 12、发展速度根据采用的基期不同分为: (1)环比发展速度 (2)定基发展速度 13、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

(1)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对应的定基发展速度

(2)相邻时期的两个定基发展速度相除的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14、增长速度:是表明现象增长程度的动态相对指标。 15、增长速度的计算公式: 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发展水平

9

=发展速度-1

16、平均发展速度:是一定时期内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 17、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18、时间数列的四个影响因素:

(1)长期趋势 (2)季节变动 (3)循环变动 (4)不规则变动 19、长期趋势的分析方法:

(1)回归方程法 (2)简单移动平均法 (3)指数平滑法 20、直线趋势方程的一般公式:

bt a T t +=

式中:t T 表示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

t 表示时间数列中指标所属的时间; a 、b 为待定参数。

21、季节变动的三个特点:

(1)季节变动每年重复进行 (2)季节变动按一定的周期进行 (3)每个周期变化强度大体相同 22、季节指数法的两个缺陷: (1)没有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

(2)季节比率的高低受各年平均数值大小的影响

第七章 统计指数

1、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不同分为: (1)个体指数 (2)综合指数

2、指数按其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不同分为: (1)数量指数 (2)质量指数

●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职工人数指数等为数量指数。价格指数、单位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等为质量指数。 3、计算加权综合指数的两种方法: (1)拉氏指数 (2)派氏指数 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作用:

(1)反映城乡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 (2)反映通货膨胀状况 (3)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4)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5、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

通货膨胀率=(报告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6、货币购买力指数的计算公式: 货币购买力=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7、实际工资的计算公式:

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现价工资)÷消费价格指数

2017统计师考前全面复习指南

2017统计师考前全面复习指南 在备考的时间里,考生朋友们都很关注该怎么复习,下面是2017统计师考前全面复习指南,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要紧扣大纲灵魂。 由于时间紧,不可能、也不现实把统计师中级职称的教材和练习全部复习到位,以大纲统领复习全过程,于是采取先看考试大纲,根据大纲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在教材中予以批注。 二、选择主攻方向。 根据大纲,制订不同复习策略,掌握、熟悉的知识点至少看两遍统计师考试教材,做一遍《学习指导与习题》,对不熟练的知识点多一至两遍习题,直到熟练为止,对于了解的知识点,只看了一两遍教材,没有做习题。 三、把握知识的深度。 大纲中没有要求的《教材》中有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把握知识深度,没有过多地去复习。像运用高数里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知识,只掌握了有些公式,会运用就行,再没有去研究它的来龙去脉。也可以通过报统计师培训班的方式,对教材和知识点以及历年真题,学习方法有全面的了解。个人觉得作用很大。 四、根据自身特点,缩小复习面。 这点很重要,在前一段时间的复习中,相信大家也对教材的知识有了大体的轮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需要做的就是查漏补缺,根据目录翻一遍课本,把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还模棱两可的内容记录下来,重点复习。对于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内容,也不能置之不理,隔一天就要去翻翻看看,熟悉一下,防止陌生或忘记某些重点知识。缩小复习面,重点关注考试重难点。 五、充分利用有限的复习时间。 一天正常的复习时间,除白天上班不能复习外,业余时间能安排的时间都挤出来。比如在公交车上、下班后、晚上睡觉前…… 六、创造良好的复习环境。 备考的日子,专心只顾自已复习,业余时间把自已一个人关在安静的房间,与外界接触要少,安心学习。

2016-2018年高级统计师高级统计实务与案例分析试卷考试真题

2016年高级统计师高级统计实务与案例分析试卷考试真题 1.本试卷有两部分,共8道题,满分150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必答题,共6道题,满分130分;第二部分为选答题,要求选答1道题,若多答,评卷时只对前1道答题打分,满分20分。 2.在你拿到试卷的同时将得到一份专用答题卡,所有试题务必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不得分。 3.用铅笔填涂答题卡首页的准考证号;答题以及需要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码的地方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4.答题时请认真阅读试题,对准题号作答。 第一部分必答题 第一题(25分) 简述当前开展“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的意义。 第二题(20分) 简述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基本总量指标及其平衡关系。 第三题(25分) 某地有三家工业企业A、B、C,共属于同一家集团公司,A企业为该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2016年2月,政府统计机构没有在规定时间收到三家企业的统计报表,向三家企业分别发出要求其补报有关统计资料的催报单。A企业汇总三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后,在催报期限内,以A企业的名义将三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一并予以上报;B企业在催报期限内补报了本企业的统计报表,但经核查,统计报表中有多项统计指标没有填写;C企业认为A企业已经将本企业情况一并打捆上报,因此没有补报本企业的统计报表。请回答:(1)该案例中三家企业是否都存在违法行为?分别是哪些统计违法行为? (2)应当如何处罚? 第四题(20分) 阐述抽样调查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并结合实际提出控制误差的建议。 第五题(20分) 解释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并结合表中数据分析该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六题(20分) 根据下图简要分析我国近年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2018年初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试题及答案一含答案

2018年初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试题及答案一含答案 1.下列属一次性调查的是( A )。 A.全国实有耕地面积 B.职工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变化 C.商品购销季节变化 D.单位产品成本变动 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 B )。 A.经常性全面调查 B.一次性全面调查 C.一次性非全面调查 D.经常性非全面调查

3.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标志是( C )。 A.调查单位的多少不同 B.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 C.确定调查单位的标准不同 D.确定调查单位的目的不同 4.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D )。 A.灵活程度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作用不同 D.选取单位方式不同

5.调查对象是指( A )。 A.所要调查的总体 B.进行调查的标志承担者 C.提供调查资料的单位 D.组成统计总体的基本单位 6.某市工业企业2006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7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7.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 A )。

A.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B.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的单位 C.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的单位 D.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的单位 8.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检查和控制应该采用( D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9.调查期限是指( B )。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B.进行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C.调查工作登记的时间 D.调查资料的报送时间 10.街头拦截面访的缺点之一是( D )。 A.问卷长度比较长 B.费用比较高 C.效率不高 D.搜集的数据对总体的代表性不强 11.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 C )。 A.该市每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B.该市所有拥有自行车的人

2012-2015年高级统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考试《高级统计实务与案例分析》试卷

2012年-2015年高级统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考试 高级统计实务与案例分析试卷 1.本试卷有两部分,共10道题,满分150分。 2.在你拿到试卷的同时将得到一份专用答题卡,所有试题务必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不得分。 3.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首页的准考证号;答题以及需要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码的地方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4.答题时请认真阅读试题,对准题号作答。 2012年真题 第一部分必答题 第一题(15分) 利用行政记录收集数据是一种重要的统计调查方法,请简述该方法的主要特点以及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题(10分) 某地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在2011年年报期间,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向一些企业发送数据资料,要求企业按照他发送的数据上网报送。经过核实,这些企业网上报送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高出3-5倍。请问该案例中存在哪些统计违法行为?如果你是其中某个企业的统计人员,你该怎么办?

第三题(15分) 某乡共有10个行政村,现用与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PPS方法)抽中3个村(即1号村、5号村、7号村)进行小麦产量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估计该乡当年小麦总产量。 第四题(15分) 实施“四大工程”是统计改革的重大举措,请简要说明“四大工程”的基本内容、具体措施和主要作用。 第五题(20分) 简述GDP缩减指数与CPI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第二部分选答题 本部分有5道题,要求回答3道题。若多答,评卷时只对前三道答题打分。 第六题(25分)

简述GDP 核算中的进出口与海关统计中的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关系。 第七题(25分) 下图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2005年人口金字塔,请据此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2005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金字塔(单位:百万人) 表1和表2给出的是中国及相关国家1990-2007年居民消费支出相关数据。请根据这些资料分析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的趋势和特点。 表1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 比重 单位:%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国际平均 60.0 60.8 61.3 61.1 60.7 低收入国家 77.8 75.3 75.2 74.8 73.4 74.1 中等收入国家 60.3 59.7 59.8 56.1 54.7 54.6 高收入国家 59.8 60.8 61.5 61.9 61.7 中国 48.8 44.9 46.4 37.7 36.3 35.6 美国 66.7 67.8 69.0 70.4 70.2 70.3 表2 1990-2007年居民消费支出与GDP 增长率 单位:% 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 GDP 年均增长率 国际平均 2.9 2.9 低收入国家 3.7 4.1 中等收入国家 4.6 4.6 2 300 100 100 3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80+ 75 - 79 70 - 74 65 - 69 60 - 64 55 - 59 50 - 54 45 - 49 40 - 44 35 - 39 30 - 34 25 - 29 20 - 24 15 - 19 10 - 14 5 - 9 0 - 4 年龄

2017年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基础》知识点习题:统计法概述含答案

2017年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基础》知识点习题:统计法概述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行政法规是由()制定和发布的。 A.国务院 B.国家统计局 C.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 D.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答案】A 【解析】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2.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是我

国第一部关于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方面的()。 A.部门统计行政规章 B.地方性统计法规 C.统计行政法规 D.地方统计规章 【答案】A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由()制定的国家法律。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家统计局 C.国务院 D.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答案】A 4.()对统计法有解释权。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国家统计局 D.享有立法权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答案】A 5.我国现行的统计基本法是()。 A.统计行政法规 B.统计行政规章 C.《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答案】C 【解析】我国现行的统计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我国惟一的一部统计法律。 6.《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是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属于()。 A.统计法律 B.统计行政法规 C.统计规章 D.地方性统计法规 【答案】D 【解析】地方性统计法规,是由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并于本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江苏省统

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资料大全

审计职称考试过关神器: 2015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复习资料 编著:李先秋 ★内部资料★权威发布★高仿真题★题库浓缩★诚信实用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目录 第一章:报考需知 一、报考条件 二、考试时间和考试科目 三、考试大纲和复习参考资料 第二章:初级资格考试大纲 科目一:审计专业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 第二部分:企业财务管理 第三部分:企业财务会计 第四部分:法律 科目二:审计理论及实务 第一部分:审计理论及方法 第二部分:企业财务审计 第三章:审计师(中级)资格考试大纲科目一:审计专业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 第二部分:企业财务管理 第三部分:企业财务会计 第四部分:法律 科目二:审计理论及实务 第一部分:审计理论及方法 第二部分:企业财务审计 第四章: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大纲科目一: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政策第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部分:财政 第三部分:金融 第四部分: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科目二:审计理论及审计案例分析第一部分:审计理论 第二部分:审计技术及方法

第一章:报考需知 一、报考条件 (一)初、中级资格考试 初、中级资格考试按照《审计署、人事部关于修订印发<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审人发〔2003〕4号)等规定实施。 参加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无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4.从事审计、财经工作。 参加初级资格考试人员,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教育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学历。 在报名时,对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应届毕业生,可持能够证明其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到本地区相应专业考试考务管理机构报名。 参加中级资格考试人员,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5年;

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强化习题(2)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强化习题(2)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强化习题(2) 判断题 1、绝对数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值是可以相加的。( ) [答案]错误 2、2003年按不同专业划分的全国毕业生人数属于时期数列。( ) [答案]错误 3、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95亿人,这是一个时点数列。( ) [答案]错误

4、序时平均数中的“首末折半法”适用于计算间断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 ) [答案]正确 5、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是假定现象在各个时点上是均匀变动的。( ) [答案]错误 6、编制时点序列时,其间隔应视研究现象在时期上变动的大小和快慢来决定。( ) [答案]正确 7、假定某公司产值的环比发展速度每年都等于120%,那么其间各年的逐期增长量是逐年增加的。( ) [答案]正确 8、假设某企业利润额每年都增加120万元,那么其间各年的环

比增长速度保持不变。( ) [答案]错误 9、某公司2002年的产量是1996年的4倍,这说明这几年该公司产量翻了两番。( ) [答案]正确考试用书 10、环比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减1(或100%),可表示为逐期增长量与前期水平之比。( ) [答案]正确 11、平均增长速度就是对各期环比增长速度求几何平均数。( ) [答案]错误 12、相邻的两个环比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 ) [答案]错误

13、总速度就是定基发展速度,它可由各期发展水平之和与最初水平对比求得。( ) [答案]错误 14、某商店五年中商品销售额每年增加500万元,则商品销售额发展速度年年保持不变。( ) [答案]错误 15、以1961年为基础,2002年为报告期,计算粮食的年平均发展速度时,需要开42次方。( ) [答案]错误 16、扩大时距修匀法可用来对时期和时点两种数列进行修匀。( ) [答案]正确 17、在确定移动平均数项数时,若原时间数列的指标数值出现周期性变化时,应以周期数作为移动平均的项数。( )

2018年中级统计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八)

2018年中级统计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八) 2018年中级统计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八) 1.在研究某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时,要通过对个别居民消费状况的了解达到对全市居民总体消费水平的认识,这主要体现了统计学研究对象的( )。 A.客观性 B.数量性 C.随机性 D.总体性 2.总体的差异性是指( )。 A.总体单位标志的不同表现 B.总体单位不同的标志 C.表现总体特征的各种指标 D.表现总体特征的各种标志 3.在对总体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 )。 A.抽样调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普查 4.普查的标准时间是指( )。 A.调查员登记调查资料时间 B.调查资料所属时间 C.完成登记任务时间 D.完成整个调查工作时间 5.统计整理阶段工作中最关键的问题是( )。 A.对调查资料的审核 B.统计分组 C.资料汇总 D.编制统计图表 6.次数分布中的次数是指( )。 A.划分各组的数量标志 B.分组的组数

C.分布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 D.标志变异个数 7.为反映不等距数列的实际分布情况,应计算( )。 A.次数 B.次数密度 C.频数 D.权数 8.某企业总产值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8%,执行结果仅比去年提高4%,则总产值计划执行结果的提高程度的计算公式是( )。 A.4%/8% B.8%/4% C.104%/108% — 1 D.108%/104% — 1 9.在右偏态分布条件下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表现为( )。 A. B. C. D. 10.对某单位职工的文化程度进行抽样调查,得知其中80%的人是高中毕业,抽样平均误差为2%,当置信度为95.45%时(z=2),该单位职工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是( )。 A.大于84% B.等于78% C.在76%-84%之间 D.在78%-82%之间 10.置信区间的大小表达了区间估计的( )。 A.可靠性 B.显著性 C.可靠概率 D.精确性 1.D 2.A 3.B 4.B 5.B 6.C 7.B 8.C 9.C 10.C

如何制定年统计师考试学习策划-统计师考试.doc

如何制定2016年统计师考试学习计划-统计 师考试 小编整理“如何制定2016年统计师考试学习计划”更多统计师考试报考指南信息,请关注统计师。 一、具体。例如,多少天内浏览完某本书、每天学习多少内容等。 二、合理。制定自己能够完成的计划,不要使自己闲着,也不要使自己过于紧张。学习计划制定的不合理且执行的不好,会产生不良心态。学习计划过细,容易产生敏感、紧张、压力过大等不良心态。学习计划过粗,容易产生焦虑、空虚等不良心态。一般的,学习计划要恰好能够完成,或者咬牙坚持就可以完成,就如同摘苹果,不跳摘不到,跳一跳就能摘到。

三、循序渐进。隔一段时间,就要提高每天完成的学习任务的量和深度。 四、不同科目交叉进行。一般说来,某门课程学习的太久了,容易产生厌烦感,你可以把不同的科目交叉进行,以保持学习兴趣。 五、改变不同科目的学习顺序。开始学习时,可以先学习自己喜欢的、简单的课程,这样,容易产生学习心得和满足感。然后再学习自己不喜欢或学习不好的课程。 1.计划内容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全学期学习的总目标和时间安排。 (2)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在制定分科计划时要注意两点: a.要重视本身教材的学习,切勿偷懒,以辅导书籍为主,只有把教材学习扎实,才能更好的为考试打下基础。

(3)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的安排。需要系统自学的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往学过的课程中缺漏的部分;二是教材本身要不受233网校老师教学进度的限制,提高自学能力;三是配合教材学习有关的读物。这三方面的自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时间的安排。 (4)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2.周学习计划的制定方法 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周计划最常用,现说明其制定方法: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赛获奖案例 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

公式与函数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教版七上《信息技术》第三单元《数据处理与应用》第三课时的内容,学习使用的软件是Microsoft Excel 2010。本节课虽然处于第三课时,但其实是学习数据处理功能的起始课,主要学习用公式方法和用函数方法来计算数据。 (图1 本单元学习内容)(图2 本课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两个这两个操作对于经常使用EXCEL的人来说最简单不过了,可是对于刚刚接触EXCEL软件才两节课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却是一件看着简单做起来难的操作,原因有以下几点: 从知识维度上看,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这个软件停留在初步的认识阶段,只能简单地输入数据。 从技能维度上看,操作技能还不熟练,仅能够进行基本数据的输入和单元格大小、边框、颜色等调整,期间还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从素养维度来看,Excel的操作以表格数据为主,需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七年级上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另外七年级的数学课上还没有接触到函数,因此对于函数概念上的认知也比较抽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作用。 2.学会用公式与函数计算数据的方法。 3.能够合理地使用公式或函数进行数据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公式与函数的作用。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互助来掌握用公式与函数计算数据的方法。 3.利用每个闯关任务中的自动批阅功能及时纠正学习的行为。 4.利用微课堂,拓展学习的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不同类型表格数据的统计,体会Excel强大的计算功能给实际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 2.通过微课堂、同伴互助等形式的学习,体会到自主探究的快乐。

2018年初级统计师考试《专业知识与实务》考点试题及答案七含答案

2018年初级统计师考试《专业知识与实务》考点试题及答案七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区分( D )。 A.总体中性质相同的单位 B.总体标志 C.一总体与它总体 D.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 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 D )。 A.组中值 B.组距 C.组数

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3.按照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称为按品质标志分组。下述分组中属于这一类的是( B )。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 4.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 D )。 A.变量值的大小 B.组数 C.组中值

D.组距 5.全国总人口按年龄分为5组,这种分组方法属于( A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按品质标志分组 D.平行分组 6.对某校学生先按年级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 B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再分组 D.平行分组

7.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年龄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 A )。 A.平行分组体系 B.复合分组体系 C.二者兼而有之 D.二者都不是 8.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 A )。 A.本组变量的最大值 B.本组变量的最小值 C.总体内变量的最大值 D.总体内变量的最小值

9.组距和组数是组距数列中的一对基本要素,当变量的全距一定时,组距和组数( D )。 A.没有关系 B.关系不确定 C.有正向关系 D.有反向关系 10.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是组距数列的两种形式,其中等距数列是指( C )。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 B.各组次数不等的数列 C.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 D.各组组距不等的数列

中级统计师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 → =,则A BA C →→ ?的最小值为( ) A .1 4- B .12- C .34- D .1-

统计局考试重点试题与答案

1、政府统计调查包括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三类 A、部门统计调查 B、涉外统计调查 C、民间统计调查 D、企事业统计调查 2、政府统计调查具有 () A、自愿性 B、营利性 C、强制性 D、平等协商性 3、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什么方式为基础 () A、经常性抽样调查 B、统计报表 C、周期性普查 D、典型调查 4、广义的统计标准是指对指标涵义、计算方法、()、调查表式、统计编码的统一规范 A、统计方法 B、统计应用范围 C、分类目录 D、统计调查种类 5、我国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包括下列哪些项目() A、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B、部门统计调查项目 C、抽样统计调查项目 D、定期报表统计项目 E、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6、按规定,凡通过()能取得统计数据的,不得制发全面定期统计报表对基层进行 调查 A、普查 B、抽样调查 C、重点调查 D、行政记录 E、典型调查 7、统计人员依法进行政府统计调查活动时,应主动向统计调查对象出示的合法证件可以是() A、统计调查证 B、临时统计调查证 C、普查员证 D、普查指导员证 E、政府统计机构颁发的工作证 8、政府统计调查包括() A、国家统计调查 B、部门统计调查 C、地方统计调查 D、民间统计调查 E、涉外统计调查 9、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 A、明确分工 B、互相衔接 C、全面调查 D、相互一致 E、不得重复10、政府统计调查有() A、强制性 B、营利性 C、协商性 D、义务性 E、自愿性 11、《统计法》规定,统计标准分为国家统计标准、部门统计标准和企业统计标准(错) 12、统计编码,是指对统计指标的编号,是计算机汇总的标志(对) 13、《统计法》第二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统计资料的() A、调查管理制度 B、保存、管理制度 C、定期发布制度 D、定期上报制度 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统计调查对象中的()对审核、签署的统计 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A、法定代表人 B、统计部门负责人 C、统计资料的审核、前述人员 D、会计人员15、涉及国家的核 心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到特别严重的损害的统计资料是什么级别的统计资料 () A、绝密级 B、机密级 C、秘密级 D、非秘密级 16、国家统计数据以什么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 () A、国务院 B、国际统计局 C、最先公布的部 门D、主管部门 17、统计资料的密级和保密期限的变更,由谁决定() A、国家机关保密委员 会B、中央保密委员会C、原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的机关、单位 D、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 18、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A、可以对外提供 B、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 C、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可对外提供、泄露 D、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外提 供 19、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什么资料负有保密义务() A、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 B、属于个人信息的统计资料 C、属于社会团体的秘密 D、属于统计调查对象商业秘密的统计资料 E、属于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2020年统计师考试考点:初级基础(1)

2020年统计师考试考点:初级基础(1) 1.指数的概念 指数有广义指数和狭义指数之分。广义指数指所有的相对数,即 反映简单现象总体或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狭义指数是指 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狭义指数是指 数分析的主要方面。 2.指数的作用 指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情况; (2)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水准; (3)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 3.指数的种类 按指数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指数按其反 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指数按照采用 基期的不同,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众数是总体中最普遍出现的标志值。中位数是各单位标志值按大 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标志值。众数和中位数都是位置平均数,是对现象总体一般水平描述的重要补充指标。 当现象总体包含有极大或极小标志值的单位时,尤其适合于计算 众数和中位数。因为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均会受到极端标志值的 影响,而众数、中位数不受极端标志值的影响,比平均数更具有代表性。 1.组数(classdata)与组距(classwidth)

组数与组距(i)的关系是:i=R/m两者成反比变化2.等距分组与异距分组 当客观现象的变动比较均衡时,宜采用等距分组当客观现象的变动不均衡时,则宜采用异距分组3.组限(classlimit)和组中值(classmidpoint)组限即每个分组的区间端点(包括上限和下限) 组中值即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称为组中值

中级统计师考试-3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打印版)

2014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 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统计和数据 第二章 ●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 1、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的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 3、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 6、定性变量的特点: 只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称分类变量。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的特点: 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的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是以数值 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相对差。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的用途。 8、数据按获取的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 9、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 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的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1)通过直接的调查或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2)别人调查的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 12、数据的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 ●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运用实验法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产生应当是随机的。 13、数据的间接来源: (1)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2)尚未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 14、搜集数据的方法: (1)普查(2)抽样调查(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5)典型调查 1

2011-2015年高级统计师考试真题与答案合集

2011-2015年高级统计师考试真题与答案合集 2011年高级统计师实务试卷 第一部分简述题 第一题(20分) 今年四月,XX县统计局对全县1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初步汇总,全县一季度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有关领导认为此数偏低,不符合该县的实际情况,要求县统计局对数据进行核实,调整,根据县领导的要求,县统计局对6家单位填报的(固定资产完成情况表)进行了改动,编造了7单位并为其填报了投资统计表,同时,县统计局主管副局长带队,到4家单位核实投资数据,并要求这几家单位比实际投资额分别多报了450万元、768万元、1154万元、3080万元,经此调整,全县上报1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49亿元。请问:1、该县统计局的行为构成了哪种统计违法行为?2、对县统计局的违法行为,依法应如何处理?3、对该县统计局局长和主管副局长,应由哪个部门依法给予什么样的处理? 答:1.篡改统计调查对象填报的统计资料;凭空捏造虚假统计资料;授意统计调查对象提供与客观情况不符的统计资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九条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对**县统计局的违法行为,根据《处分规定》第七条规定,统计调查对象中的单位发生虚报、瞒报统计资料或者伪造、篡改统计资料,情节较重的,

对属于《处分规定》第二条所列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3.应当由上级单位或监察机关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应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二题 简要分析抽样调查中的非抽样检查误差的来源。 答:1.在抽样方案设计阶段,非抽样误差的来源:一是抽样框的编制与准备不够充分完善;二是问卷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2.在数据收集阶段,非抽样误差的来源:调查数据的残缺和调查数据的错误。 3.在数据处理阶段,非抽样误差的来源是调查资料的整理、分组、计算、编码和录入等过程中出现的差错。 第三题 简述贸易顺差的含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利方面:1.贸易顺差促进经济增长。2.贸易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3.

2020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考点习题及答案八含答案

2020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考点习题及答案八含答案 1.典型调查结果的特点有()。 A.没有倾向性 B.可以用以推算全面数字 C.有一定的倾向性 D.不宜用以推算全面数字 E.可以计算调查误差 网校答案及解析:CD。在实际操作中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比较困难,而且还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可能会导致调查的结论有一定的倾向性,且典型调查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不宜用以推算全面数字(典型调查结果的特点或缺陷)。 2.下列抽样方法中,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作为样本单位的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 网校答案及解析:ABCD。ABCD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作为样本单位。与此相对应的一种抽样方法叫做不等概率法,即总体中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是不一样的。 3.我国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这两个部分分别为()。 A.非金融交易部分 B.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部分 C.经常转移部分 D.金融交易部分

E.净金融投资形成部分 网校答案及解析:AD。资金流量核算即编制资金流量表,包括非金融交易表和金融交易表。 4.下列各项中应列入现行国民经济生产统计范围的是()。 A.野生动物、植物的生长 B.商品性货物生产 C.自用性货物生产 D.对外单位提供服务 E. 家务劳动 网校答案及解析:BCD。自然过程是否可作为生产活动取决于所发生的环境。将某个活动视为生产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该活动必须在机构单位的推动、控制和管理下进行,并且该机构单位对所生产的货物享有所有权。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被排除在生产

2020年中级统计师考试-法律法规复习重点归纳

2017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法规复习重点归纳 第一章统计基础知识 1. 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 统计法的特点: 1)调查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2)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3.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4.广义的统计法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5. 统计法的作用: 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动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2)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6.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灵魂。完善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法律制度是此次修订和重中之重。 7.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8.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单位负责人 1) 不得自行修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搜集、整理的统计资料; 2) 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及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3) 不提对依法履行职责或拒绝、抑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9. 统计人员 1) 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2) 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3) 不得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 10. 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建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制度。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员应当对其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11. 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12. 统计调查的对象: 1)国家机关; 2)企事业单位; 3)其他组织; 4)个体工商户; 5)个人 第二章基本统计法律规范 1. 根据法律效力的不同,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四种形式: 1)统计法律 2)统计行政法规; 3)地方性统计法规;4)统计行政规章。 2. 法律: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仅次于宪法。 3. 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目前,我

统计师如何备考呢-

统计师如何备考呢? 统计师,统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考试坚持客观、公正、规范的原则,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用书、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那么,统计师如何备考呢?小编为您说一说! 一、大纲是灵魂,要紧扣大纲。 由于时间紧,不可能、也不现实把统计师中级职称的教材和练习全部复习到位,以大纲统领复习全过程,于是我采取先看考试大纲,根据大纲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在教材中予以批注。 二、选择主攻方向。 根据大纲,制订不同复习策略,掌握、熟悉的知识点至少看两遍《教材》,做一遍《学习指导与习题》,对不熟练的知识点多一至两遍习题,直到熟练为止,对于了解的知识点,只看了一两遍《教材》,没有做习题。 三、把握知识的深度。 大纲中没有要求的《教材》中有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把握知识深度,没有过多地去复习。像运用高数里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知识,我只掌握有些公式,会运用就行,再没有去研究它的来龙去脉。 四、根据自身特点,缩小复习面。 这点很重要,我是会计专业自考专本套读的考生,又参加了两次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在统计中级职称资格考试中,会计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没有去看书;计算机方面知识,由于在自学考试中,《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省考试院考的无纸化考试,以及《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经历了两次补考、三次考试中,知识掌握了不少,也只是看了一两遍《教材》;统计学原理知识,由于在自学考试《高等数学》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学习较扎实,看一两遍《教材》,做了一些典型习题。复习时间尽量用在《理论与相关知识》中的经济学、《统计实务》中的国民经济统计、统计分析写作等。 五、充分利用有限的复习时间。 一天正常的复习时间,除白天上班不能复习外,业余时间能安排的时间都挤出来:中午1个小时+晚上从7点至11:30分4个半小时+早上6点至7点1个小时,每天几乎利用业余6-7个小时的时间抓紧复习。 六、创造良好的复习环境。 备考的日子,几乎未过问过孩子的学习,专心只顾自已复习,业余时间把自已一个人关在安静的房间,与外界接触很少,安心学习。

2020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知识点:基础知识(3)

2020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知识点:基础知识(3) 第三节统计的过程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的工作过程和统计的理解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的工作过(领会)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1、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基本任务是制定出各种统计工作方案,是统计工作第一阶段,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 【2020 单选】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答案】A 2、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 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原始资料是不系统,分散的,可能还带有一定片面性。所以,实行统计整理是必要的。 3、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对搜集到的原始资料实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等加工整理,对统计数据条理化、系统化得过程。

统计整理介于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之间,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4、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统计获得成果的阶段。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分析得最终产品。 【2020 多选】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包括( )。 A、统计设计 B、统计预测与决策 C、统计调查 D、统计整理 E、统计分析 【答案】ACDE 【2020 多选】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以下阶段( )。 A、设计 B、调查 C、整理 D、分析 E、报告 【答案】ABCD 二、统计的理解过程(认知) 从定性理解(统计设计)到定量理解(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理解与定性理解相结合(统计分析)。

这种质一量一质的理解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计过程,缺少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初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题(1)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题(1)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题 1、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时,会有()。 A.消费者实现利益最大化 B.生产者实现利润最大化 C.产品和生产要素供求相等 D.资源实现了最优配置 E.价格固定不变 标准答案:A, B, C, D 2、帕雷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条件包括()。 A.交换的帕雷托最优条件

B.生产者实现利润最大化 C.生产和交换的帕雷托最优条件 D.分配的帕雷托最优条件 E.使用的帕雷托最优条件 标准答案:A, B, C 3、垄断形成的原因包括()。 A.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B.专利制度 C.规模经济 D.准入制度 E.竞争导致的垄断

标准答案:A, B, C, D, E 4、垄断导致失灵的原因包括()。 A.垄断可以控制产量和价格 B.垄断利润破坏消费者均衡 C.垄断破坏生产者均衡 D.垄断导致寻租的产生 E.垄断使资金不能流转 标准答案:A, B, C, D 5、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 A.垄断 B.经济的外部性

C.公共物品 D.信息不充分 E.信息不对称 标准答案:A, B, C, D, E 6、从经济学上讲,某人在公共场所进行的吸烟行为属于() A.消费的外部经济 B.生产的外部经济 C.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D.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标准答案:C 7、公共产品的产权不属于任何个人指的是它具有()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排他性 D.非竞争性 标准答案:C 8、当人们无偿地享有了别的经济体带来的额外收益时,经济学中称之为() A.公共产品 B.外部经济 C.交易成本 D.外部不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