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1-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01-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01-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01-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外国语学院2018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示范)

一、研究背景

近来多篇论文中出现零翻译的提法(杜争鸣,2000;邱懋如,2001;刘明东,2002;袁斌业,2002a,2002b,2002c,2002d;石琳,2003;余清萍,2003;余清萍,秦傲松,2004;肖耀田,2004),但国内学者所编三本译学词典(林煌天,1997;孙迎春,1999;方梦之,2004)均未出现零翻译这一词条,国外三本词典/术语著作(Shuttleworth & Cowie,1997;Baker,1998;Delisle,2004)亦未收入这一条目,只有国内孙迎春(2001)编著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收进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同时又有贾影(2002)反对零翻译提法,并认为承认不可译有“积极作用”。但零翻译现象确实存在,如DIY(自己动手),IQ(智商),EQ(情商),这些零翻译词汇经常在汉语中出现。英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美国《时代》周刊中报道中国特色事物时经常使用拼音,如aizi(矮子),pizi(痞子),shiganjia(实干家),yuan(缘)(王祥兵,2002),shuangying(双赢),guanxi(关系)(顾静,2005)。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零翻译现象的存在,引进了零翻译的概念,促进了翻译理论概念的扩大,但是从发表的论文及孙迎春(2001)的这两个条目来看,各自运用的名称虽同(也有不同,如杜争鸣称为不译),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均有出入,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零翻译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研究对策。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

1. 定义不统一、模糊不清

传统翻译理论多把零翻译归结为“音译法”、“移译法”,只看到技巧层面的意义,如秦建栋(1999)讨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列举“音译法”、“移译法”,袁斌业(2001)论及“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分析”,虽然看到“音译在我国只能用来翻译名词,而在国外则可以用来翻译包括名词在内的各种词语”,但未能从中提炼出零翻译的概念,实际上这里已包含有零翻译与音译的某些区别。

国内最早使用zero translation这一术语的是杜争鸣(2000),但他称之为“不译”,并分析了直译、意译与不译三种翻译策略。他不停留于策略本身,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三种策略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并看到了不译的三层文化含义。不译背后体现译者对于翻译目的的认识,“而翻译的目的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反映译者本人对翻译的文化含义的意识与潜意识,反映他翻译时所采取的文化姿态与立场。”即翻译观的问题。但从术语的精确性来说

就值得反思。不译,顾名思义就是不翻译或称非翻译(non-translation)。既然否定了翻译为何还能称其为一种翻译?因为该文中说“由于不译是翻译的反面,而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所以音译词就是不译。然而,不译还可以是源语形式完全照搬。”音译历来是当作一种翻译策略的,亦即认为是一种翻译,所以从术语的统一上来讲,该文中所讲不译还是要称为零翻译,事实上用的英文都是zero translation。不过由此可以追问,不译与零翻译区别在哪里?不译又是指什么情况?或不译/非翻译的研究对翻译研究有何意义?这些问题国内尚无详细的研究成果。

2001年1月邱懋如(2001)针对常规翻译概念中不可译的问题提出引进零翻译的概念,用了英文术语zero translation,并认为零翻译“就是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1)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2)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邱先生首先指出零翻译概念的引进是针对常规翻译概念下的不可译现象,但该文中列举的零翻译例子如DIY,AIDS却并不是不可译。其次邱先生把省略(ellipsis)归入零翻译,如英译汉时不译某些冠词和人称代词,汉译英时不译某些量词。但是省略法作为一种翻译技巧,其理据是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是否也是零翻译存在的理据呢?或者说省略法能否归入零翻译的范畴?再次“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其埋伏的预设(preposition)一是汉语中有现成的词语去译源文的词语,说明还是可译的,只是不用罢了,二是零翻译处理的是源文中的词语,除此之外,短语、句子、甚至段落或篇章则不是零翻译涉及的范畴了。事实果真如此吗?例如在翻译异形诗时有时不得不采用解释(paraphrase)和零翻译相结合的办法,这是零翻译用于篇章翻译的例子。因此邱懋如对于零翻译概念的提出仍有漏洞有待论证弥补。

同年7月出版的孙迎春著《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2001)收入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但与邱懋如的概念显然有出入。孙先生把零翻译定义为音译、形译之一种,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零翻译这个术语是音译、形译的上义词(superordinate),是一种翻译技巧层次的提法;2.零翻译包括两种表现形式即常规翻译概念中的两种“翻译方法”:“音译”与“形译”,但邱懋如(2001)提出的移译法(transference)则未包括在内。同时移译在方梦之那里又称为迻译(translating/translation),书面语,即翻译,译界概念不统一,比较混乱。①这种混乱局面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零翻译概念的外延不明确,或称之为边界不明确,如零翻译作为一个上义词,其下义词(hyponym)有哪些?即零翻译除了音译形译之外还有哪些表现形式?邱懋如把音译(transliteration)、移译(transference)、省略法(ellipsis张培基,1980:88)包括进去,刘明东(2002)则把省译(ellipsis)、移译(transference)、音译(transliteration)、音义兼译(sound-meaning combination translation)、补偿(complementary translation)、象译(image translation)、直译加注(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甚至把归化(adaptation)都包括了进去。姑且不论归化与省译等其他方法是否处于同一层次②,单就这些方法技巧而言其上义词应为“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方梦之,2004:89-120)。换句话说,“零翻译”的提法就是多余,或者“零翻译”是位于“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与“音译”、“移译”、“省译”等这些具体翻译方法之间的一个概念,表示一种方法或技巧而已。这当然不是说一个名词术语的概念层次只能处于某个固定的位置,如“翻译”可指翻译过程,翻译行为,翻译者,译文或译语,和翻译工作(方梦之,2004:9),但零翻译是否就是局限于这种技巧层面呢?因为按邱懋如的定义,至少移译是一种零翻译,那么这种与源文一模一样的东西如何在译入语中发挥作用?在译入语中有没有制约因素,亦即这种零翻译如何成其为翻译?因为翻译的目的一般说来是满足不懂源文的读者/听众去理解源文,而零翻译产品与源文一模一样,不懂源文的读者/听众又如何去理解并接受这种翻译呢?亦即零翻译存在的机理是什么?移译是在译文中移植了源文的图形与语言文字符号,而音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均未移植语言文字符号,显然其在译文中存在的机理是不同的。由此可见,零翻译背后存在着某种原因,使移译不同于其它翻译技巧,因而这种因素使得零翻译不再局限于技巧层面,虽然移译作为零翻译的一种形式,零翻译概念可以

是一种技巧层面的概念,但深究下去,则超脱于技巧之外了。由此可见,零翻译是一个与翻译一样多层面的概念术语(当然位于翻译之下)。而刘明东(2002)“绝对零翻译”与“相对零翻译”的提法亦有问题。他的绝对零翻译包括省译与移译。省译前面已有分析,与零翻译不是一个层面的术语,移译反映了零翻译的本质。而相对零翻译实际上就是常规翻译概念下的翻译技巧或方法,只是相对于源文的距离不同而已,如音译、象译与源文距离要近一些,音义兼译、补偿、直译加注和归化与源文距离远些,而离译语读者近些。这些翻译技巧的本质实质上对译语读者而言就是常规的翻译了,因为形式上采用了译语语言符号,而且读者是用译入语语言文化去理解这种译文的,所以本质上与移译是不同的,因此他的相对零翻译的提法并不反映零翻译的本质,没有实质性意义。

我们从硕士博士论文库中搜索到2003、2004、2005年各有一篇关于零翻译的硕士论文。2003年论文《文化视域下的零翻译研究》,作者是严霁洁,授予学位单位是武汉大学,指导老师王玉香。该文认为邱懋如(2001)的定义不当,重新对零翻译下定义为:“对源语信息意义上的故意零处理从而造成该信息在的语中的空缺或是意义上的空缺。”并说“这一定义同样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对源语中的信息故意省略不译,其二是指对源语中词语的意义故意不作翻译转换。”我们认为这个观点与邱懋如的相差不大。首先,该文仍然把省略(语言省略与文化省略)包括在零翻译之内,没有看到两者的生成理据是有区别的。其次,把零翻译看作是译者的“故意”的“不作翻译转换”,即译者的不作为。这与翻译实践是不相符的,除非不负责任的译者,这种故意的不作为是违背译者道德规范即翻译的伦理规范的,而且译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借助其他手段如解释,附注等帮助读者理解零翻译项目,即译者没有也不可能“故意零处理从而造成该信息在的语中的空缺或是意义上的空缺。”实际上他们对零翻译的理解主要是在“零”字上做文章,认为在目标语言中看不到或看不出意义来就是零翻译。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与探讨缺乏深度,虽然该文从文化层面对零翻译的现实依据作了分析,但囿于概念理解不充分,不严密,这种分析也没有到位。

2004年论文题目是《从文化角度看零翻译》,作者是梅莲,授予学位单位是上海大学,指导老师傅敬民。该文与2003年的硕士论文惊人地相似,绝大部分篇幅内容完全一致,故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2005年论文题目是《零翻译初探》,作者是郑瑞,授予学位单位是东北师范大学,指导老师宋志平。该文没有把省略包含在零翻译的定义内,首先论证了借用与零翻译的区别,根据Vinay & Darbelnet(1958; 1958/1995)观点,认为借用发生在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调型语言之间,用来描述“移植”(transference)这种已经得到承认的合法行为,而在汉语这种声调语言中,“移植”是一种新的翻译现象,因为以前没有源语直接用于汉语之中。从视听角度,零翻译这个术语可以用来描述这种从英语到汉语的词语翻译,比借用更合适。我们认为,该作者关注的零翻译对象是明确的,但借用只发生在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调型语言之间显然不符合事实,汉语通过音译借用外来词语早已是不争的语言学研究对象,现在借用的形式发生改变,直接使用源语文字,难道就不是借用了吗?那么借用与零翻译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至于以前没有源语直接用于汉语之中,是什么时候?如何考察与界定?这与零翻译概念的确定有何关系?为什么会出现借用?为什么直接使用源语文字?该文从功能对等、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得体原则讨论了零翻译使用的理据以及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考虑这些因素是对的;但从零翻译在翻译史上的生成与发展看,这样的讨论就仍然是不够深度。

2.应用研究欠周密

由于译界在零翻译概念上的混乱及不够深入,后来的零翻译应用研究亦随之欠周密,而且显得肤浅一些,如袁斌业(2002a)在“OPEC音译名称及零翻译缩略语的广泛接受对引进外来语的启示”一文中就只能提出三点表面启示:不可以原则来规范词语的引进,同事同物异语并

存可以丰富汉语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汉语择优选用,慎提语言污染。固然这种研究有其实用启示价值,但只是“经验性的感悟”,背后深层次的论证仍不够深入。袁斌业(2002b)“也说汉语中零翻译缩略语的使用”一文开篇照搬邱懋如零翻译的定义,并认为“原封不动的进入现代汉语通用语词库的绝大多数是缩略语(陈原,2001)”,把零翻译局限于缩略语上,所以通篇谈及的是缩略语,未能考虑英译汉时零翻译产生的结果不仅仅是缩略语,还有非缩略语如“许多电影fans”,且虽然论及首次使用零翻译要辅以相应的注释,但未能进一步考察零翻译的读者接受问题,只是表面性地提出“零翻译缩略语不会给受众带来理解障碍”。不过该文从Jef V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论讨论了零翻译生存机理的语用方面的原因,在国内研究成果中尚属首次。其后(2002c)在论及“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时论证了“胡译、乱译以外的所有翻译方法其实并无正误、优劣之别”,“每一种译法都有其可取之处”,并为汉语文章中夹带零翻译缩略语正名,提出顺应语言交际中的经济原则和文献中广泛使用零翻译缩略语的潮流。袁斌业(2002d)又讨论了大众传媒对翻译的影响并认为“当代媒体推动零翻译缩略语的广泛使用”,但如果从翻译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零翻译的出现就不仅仅是大众传媒的结果,并且我们仍然可以追问,大众传媒为何会造成零翻译的出现?其背后又有什么原因?于是该文在零翻译生成的原因探究上仍然缺乏深度,虽然这不是该文的主要目的。

在袁斌业同年发了四篇涉及到零翻译的文章后③,石琳(2003)讨论“萨斯”译名问题时提到“单纯的音译或零翻译”方式。这说明已开始注意区分音译与零翻译两种形式,并观察到实际翻译过程中音译、零翻译常常与其他翻译方式(技巧)混合使用。这种区分虽然与邱懋如(2001)的概念无多大区别,但突出了“单纯”的含义,显然是一大进步,由此提出了零翻译的表现形式问题,深入探讨下去,即可看到零翻译概念除了表现形式这一技巧层面的含义外还有区别于其他技巧如音译直译等更深层的含义,也就是对翻译的认识即零翻译观的问题,因为该文也讨论了唐玄奘“五不翻”中“秘密故”(神秘语)的翻译碍于宗教经典中“晦涩难解或是意义暧昧”,只能采用音译,并认为“只有那些专门研究的人才频繁接触,而他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接受又几乎不受译名方式的限制,也就无所谓音译意译”。但问题是除了那些“专门研究的人”,普通人士就接触不到宗教经典中那些神秘语了吗?或者说神秘语音译后普通百姓就接受不了了吗?亦即音译的读者接受问题应该是能反映出音译方式存在的机理的,那么也就反映出双语双文化间翻译活动的某种本质。同时又可追问,为什么“专门研究人士”可不受译名方式限制?如果因为他们懂得源文而采用音译方式,那么不懂源文的普通百姓音译就不适合,也就否认了音译是一种翻译,同时否认了这些神秘语翻译的可能性。事实并非如此,即使在唐代玄奘也提出了“不翻”而用音译,这种对于神秘语采用音译的处理,王宏印(2003:57-58)有详细的分析论述,此不赘。由此可见,所谓“不翻”(此处实际是零翻译)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理据。石琳在此囿于对零翻译概念的理解或零翻译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未能论证严密。同样该文与杜争鸣(2000)一样,把音译、零翻译称为“不译”,零翻译与不译这一问题未有进展。

2003年还有一篇论及零翻译的文章“公司名称英译中的相对零翻译”(余清萍,2003)。基于前面对于相对零翻译的分析,该文概念术语上的明晰性自然受到限制。事实上该文在分析音译中国公司名时提出“这些名称只是用来区别这些公司,而没有任何别的含义。”这是有问题的。中国人都知道李宁、邓亚萍、张小泉是品牌,在汉语语言文化环境下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化含义,而用音译后这些含义对于不了解这些品牌的外国读者就消失殆尽,这正反映了音译与纯零翻译的本质区别。当然汉译英是否能采用汉语文字符号又涉及到语符的国际通用问题。由此可见,该文与刘明东(2002)“相对零翻译”概念一脉相承,但实则谈的是常规翻译技巧,并无新意,对零翻译概念的探讨则亦为零了,只是借零翻译之名徒增新的名称罢了。

这种情况到了2004年,肖耀田(2004)为零翻译的合法地位进行了辩护:“零翻译——不可或缺的翻译手段之一。”但同样该文照搬邱懋如的定义,毫无新意,把省译、音译、移译归为零翻译,同时又在第一部分指出“移译(transference)也叫形译”,这是错误的。形译的例子有:

“1.按实物形状翻译:cam凸轮,ruling pen 鸭嘴笔,dog-clutch 爪形离合器,carpenter’s rule 角尺、曲尺;2.按字形翻译:T-shirt T 恤衫,T-square丁字尺”(方梦之,2004:93),形译显然不是移译。文章结尾处又与邱懋如(2001)如出一辙,提醒读者“千万不要图省事而滥用零翻译手段”,这对论证零翻译的合法地位并无多少实际价值。

综上所述,国内零翻译研究存在下列问题:

1)没有区分零翻译与不译,同时零翻译与音译等其他翻译形式的关系不明确,或称零翻译的表现形式不明确;

2)零翻译在译文中生存机理不明确,包括零翻译的读者接受问题;

3)零翻译的生成理据研究不深入;

4)零翻译概念层次不明确,认为只是一种翻译技巧;

5)零翻译适用对象不完整。除源文中的词语之外,零翻译还涉及短语、句子、甚至段落或篇章。

三、本人研究思路(可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

本研究拟从以下三个切入点展开研究:

1)零翻译的概念辨正(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Zero Translation)。一个概念可以分为内涵和外延,内涵(connotation)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现代汉语词典:1399)。外延(denotation)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现代汉语词典:1971)。就零翻译而言,其内涵指零翻译的本质(essence),即零翻译在目标语中的工作机理,关系到零翻译与不译的区分。外延指零翻译的表现形式,关系到零翻译是否包括音译,省略等其他形式。这些问题又与零翻译出现的历史状况有关,因此要结合翻译实践中零翻译出现的历史原貌进行考察。

2)零翻译的生成理据(motivation of Zero Translation)。生成理据指引发零翻译出现的因素在翻译学学理上的根据,简而言之,即零翻译怎么会作为一种翻译形式出现在翻译实践中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反映翻译学的什么性质。

3)零翻译的翻译观(the Zero Translation View)。实际上零翻译的生成理据也涉及到翻译观的问题,只是翻译观还反映出译者的主体性。前面分析到零翻译并不局限于技巧层次,为什么呢?因为零翻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背后体现了译者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处理源语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语言文化的关系的主观观念,这也是译者对翻译这一活动的根本看法的体现,因此零翻译区别于其他翻译形式的根本原因与意义也在于此。

零翻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翻译,在翻译形态中具有边缘性,亦即这种研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要理解一种事物,对其边缘性质的研究往往更能有助于全面了解这种事物的性质,所谓一般中有特殊,特殊体现一般,亦即零翻译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翻译这一活动,或者是从边缘问题看中心,反而能解决翻译学中心问题的某些方面,因而有助于全面地理解翻译的本质,拓宽翻译理论研究范围,同时也有助于正确有效地使用零翻译策略。

注释:

①邱懋如(2001)称之为移译,而据方梦之(2004:7),迻译(translating/translation)是书面语,又作“移译”,即翻译;《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2002年增补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2261页上对“迻译”的解释是“翻译”,也叫“移译”;看来移译的概念并不是指在译文中直接采用源文文字符号的翻译方法,译界概念不统一,比较混乱。transference在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uttleworth & Cowie,1997:179)上的解释全文如下:Defined by Catford as containing an “implantation of SL meanings into the TL

text”(1965: 48;emphasis original). In other words, the term refers to a process in which an SL item is used in a TT, but with an SL meaning. This commonly happens when for cultural, geographical or other reasons TL has no suitable equivalent for an SL item and consequently “borrows”the item. However, true transference is uncommon, as such borrowed items typically change their meaning, either because the item acquires a foreign feel or because only one of the total range of meanings which it possesses in SL is transferred. 《现代汉语词典》(ibid)第2263页上对“移植”的解释是“将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看来还是把在译文中直接采用源文文字符号的翻译方法称为移植(transference)比较好。

②事实上不在同一层内,这方面已有论者指出,参见刘艳丽,杨自俭(2002)。

③实际还有一篇(2002e)《得体作为最高语用原则在翻译中的局限性》,文中提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英文缩写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Asian-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只是未用“零翻译”的字眼。

参考文献

[1] Baker, M. (ed.). Routledge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 London: Routledge,

1998. Reprinted b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Delisle, J. (et al). Translation Terminology [Z]. 孙艺风、仲伟合编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2004.

[3] Shuttleworth, M. &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Z].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Reprinted b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 Vinay, J. & Darbelnet, J. 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 A Methodology for

Translkation [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Sager, Juan C. and Hamel, M. J. Amsterdam and O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58/1995.

[5] Shuttleworth, M. & Cowie, M. 翻译研究词典[Z]. 谭载喜主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 2005.

[6] 杜争鸣. 论意译, 直译, 不译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A]. 见郭建中(编). 文化与翻

译[C].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7]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8] 顾静. 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 上海翻译, 2005 (1): 57-60.

[9] 胡兆云. 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10] 贾影. “零翻译”还是“不可译” ——试与邱懋如教授商榷[J]. 中国翻译, 2002 (7): 75-77.

[11] 林煌天(主编). 中国翻译词典[Z].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12] 刘明东. 零翻译漫谈[J]. 中国科技翻译, 2002 (1): 29-32.

[13] 刘艳丽, 杨自俭. 也谈“归化”与“异化” [J]. 中国翻译, 2002 (6): 20-24.

[14] 梅莲. 从文化角度看零翻译[D]. 上海: 上海大学, 2004.

[15] 秦建栋.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J]. 铁道师院学报, 1999, (2): 62-71.

[16] 邱懋如. 可译性及零翻译[J]. 中国翻译, 2001, (1): 24–27.

[17] 石琳. 从“萨斯”看译名的英汉翻译[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3, (4): 37-40.

[18] 孙迎春. 译学大词典[Z]. 北京: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9.

[19] 孙迎春. 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Z].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20] 王宏印.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21] 王祥兵. 论《时代》周刊中国报道文章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 2002

(2): 19-22.

[22] 肖耀田. 零翻译——不可或缺的翻译手段之一[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114-116.

[23] 严霁洁. 文化视域下的零翻译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03.

[24] 余清萍. 公司名称英译中相对零翻译[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6):

88-89.

[25] 余清萍, 秦傲松. 动态对等理论与公司名称英译实践[J].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4 (1): 47-52.

[26] 袁斌业. 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功能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01 (2): 60–62.

[27] 袁斌业. OPEC音译名称和零翻译缩略语的广泛接受对引进外来语的启示[J]. 广西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a (1): 97-100.

[28] 袁斌业. 也说汉语中零翻译缩略语的使用[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b (2):

45-47.

[29] 袁斌业.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c, (5): 111-113.

[30] 袁斌业. 试论当代大众传媒对翻译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d

(4): 43- 46.

[31] 袁斌业. 得体作为最高语用原则在翻译中的局限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e (11):

49-51.

[32] 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年增补本)[Z].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4] 朱天文. 美国新闻期刊中汉英翻译采用的策略和方法[J]. 上海科技翻译, 2003, (3): 33-35.

[35] 郑瑞. 零翻译初探[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文中提及的文献要全部列出!

01-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外国语学院2018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示范) 一、研究背景 近来多篇论文中出现零翻译的提法(杜争鸣,2000;邱懋如,2001;刘明东,2002;袁斌业,2002a,2002b,2002c,2002d;石琳,2003;余清萍,2003;余清萍,秦傲松,2004;肖耀田,2004),但国内学者所编三本译学词典(林煌天,1997;孙迎春,1999;方梦之,2004)均未出现零翻译这一词条,国外三本词典/术语著作(Shuttleworth & Cowie,1997;Baker,1998;Delisle,2004)亦未收入这一条目,只有国内孙迎春(2001)编著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收进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同时又有贾影(2002)反对零翻译提法,并认为承认不可译有“积极作用”。但零翻译现象确实存在,如DIY(自己动手),IQ(智商),EQ(情商),这些零翻译词汇经常在汉语中出现。英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美国《时代》周刊中报道中国特色事物时经常使用拼音,如aizi(矮子),pizi(痞子),shiganjia(实干家),yuan(缘)(王祥兵,2002),shuangying(双赢),guanxi(关系)(顾静,2005)。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零翻译现象的存在,引进了零翻译的概念,促进了翻译理论概念的扩大,但是从发表的论文及孙迎春(2001)的这两个条目来看,各自运用的名称虽同(也有不同,如杜争鸣称为不译),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均有出入,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零翻译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研究对策。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 1. 定义不统一、模糊不清 传统翻译理论多把零翻译归结为“音译法”、“移译法”,只看到技巧层面的意义,如秦建栋(1999)讨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列举“音译法”、“移译法”,袁斌业(2001)论及“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分析”,虽然看到“音译在我国只能用来翻译名词,而在国外则可以用来翻译包括名词在内的各种词语”,但未能从中提炼出零翻译的概念,实际上这里已包含有零翻译与音译的某些区别。 国内最早使用zero translation这一术语的是杜争鸣(2000),但他称之为“不译”,并分析了直译、意译与不译三种翻译策略。他不停留于策略本身,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三种策略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并看到了不译的三层文化含义。不译背后体现译者对于翻译目的的认识,“而翻译的目的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反映译者本人对翻译的文化含义的意识与潜意识,反映他翻译时所采取的文化姿态与立场。”即翻译观的问题。但从术语的精确性来说

关于规范研究生撰写文献综述格式的说明

(博士、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封二:“文献综述”撰写的基本要求 1、研究生撰写的“文献综述”封面及尾页必须统一打印成“样张”的格式,并装订成册。 2、“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引言的基本内容包括毕业(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历史渊源,目前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阅读了那些中外文刊物;正文是综述主要内容的叙述部分:一般要叙述本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某阶段的发展历史,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在的问题,对当前的工作现状,今后发展趋势应作重点、详尽而具体的叙述;结论部分一般除研究所得的结论外,还概括指出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待解决的问题等;最后列举全部的参考文献。 3、“文献综述”的尾页必须填有指导教师的评语。 4、“质量评价结果”栏由研究生院组织专家评价后填写。

指导教师的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质量评价结果: 负责人: 年月日-----------------------------------------------------------------------------------------

化工英文文献翻译

Heavy Oi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of Liaohe Oilfield Han Yun (Scientific Research Information Department Exploration&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Liaohe Oilfield Company) Liaohe Oilfield,the largest heavy oil production base in China,features in various reservoir types,deep burial,and wide range of crude oil viscosity.For many years,a series of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different oil products and reservoir types of the oilfield,of which water flooding,foam slug drive,steam stimulation,steam drive,and SAGD are the main technologies. After continuous improvement,they have been further developed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oil in the oilfield. Liaohe Oilfield is abundant in heavy oil resources,46%of the total proved reserves of Liaohe Oilfield Company. Horizontally the resources concentrates in the West Depression and the southern plunging belt of the Central Uplift in Liaohe Rift. Vertically,i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Paleocene Shahejie Formation(ES). The distinctive geological feature of Liaohe 0ilfield is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first,the heavy oil reservoirs are deeply buried and 80%of them are buried more than 900m deep;second,the heavy oil viscosity ranges widely.For most of the reservoirs.the dead oil viscosity ranges in 100~100000mPa·s with the maximum 650000mPa·s.Third the reservoir types are various with complicated oil—water relationship,most of the reservoirs are edge water and bosom water reservoirs and there are also edge water reservoirs,top water reservoirs and bosom water reservoirs.For more than 20 years of development,Liaohe Oilfield has developed series of heavy oil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for different oil product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s,such as water flooding, foam slug drive,steam stimulation steam drive and SAGD.The most difficult issues have been overco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per

文献综述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基于地域文化的上海城市公园休闲空间 设计研究——以徐家汇公园为例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王玉__ 学号:090760211 指导教师:潘文焰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明显增加,这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面临的人们闲暇的需求与设施的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游憩场地的数量不足和休闲空间质量不高比较明显。如何在有限的城市公园范围内创造出与需求相适应、高质量的城市休闲空间环境是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承载城市文化、文明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载体,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公园设计概念是十分必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植根于城市文化的沃土中,公园才可能具有“此区别于彼”的独特面貌;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城市景观才会有生命力。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一些城市公园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相继出现了一批缺乏本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公园。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使城市公园失去了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公园,地域文化,休闲,公共空间,设计表达

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国外的相关研究 公园规划的内容早已包含在了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之中,最早的公园规划案例要数英国利物浦的博肯海德公园和法国的奥斯曼改造计划。从那时起,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公园有着改善城市卫生、健康环境、美化城市、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地产升值等多个方面的作用。随着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休闲权益,而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研究公园与休闲、公园设计的代表人物——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公园与休闲和公园设计方面的著作,其中《大众行为和公园设计》一书在1990年被翻译成中文,对我国公园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从行为学的角度,认为人的行为习惯是城市公园设计中最核心的要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标准、观察与调查方法以及规划程序。 此外,Alexander Adrew von Kursell、Sassan Seyed Kalal、Anne Farrell Peterson、Dana H.Taplin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了城市公园再造的因素、政治和社会机制对城市公园分布和城市景观塑造的影响、城市公园的景观价值、公园在城市和社区生活中的角色、不同阶层居民对公园的使用要求、公园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对于城市公园的上述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访谈法、现场观察等。 1.2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出现在1979年以后,研究的内容包括城市公园发展、功能分析、景观设计、规划设计、生态研究、休闲游憩行为研究、公园容量研究等多个方面。国内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方法与国外类似,也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国内研究城市公园的学者们大都从研究单个或多个公园入手,进而总结出普遍经验。总结国外研究经验并因地制宜运用到国内城市公园中也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目前针对公园系统的研究主要有:石金莲等(2005)运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的研究方法,以北京玉渊潭公园为研究对象,得到了POE评价分析

文献综述 英文

文献综述 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 姓名:代永寒学号:20091211205 专业:工商管理班级:工本2班 史蒂芬?柯维的《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顾名思义是指重要的主要的事情要放在第一时间去完成。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是将认为急迫的紧要的事情放在第一时间完成; 本书通过四个象限来告诉我们如何区分事情的紧急性与重要性,从而告诉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应怎样去区分事情属轻属重,以及造成事情紧急性的原因,在平常工作中要注意哪些方面以避免出现紧急事件的情况。 第一象限包括四点:A危机 B 急迫的问题C最后期限迫近的项目 D 会议准备工作等。第一象限显得紧迫与重要,但我们要知道形成第一象限的紧迫与重要主要是因被延误及没有进行计划与预测及计划所致。第二象限包含准备工作、预防、价值、筹划、建立关系、真正的再创造与赋予能力。第二象限属于质量象限,属于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但我们必须要去做,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第一象限包含的情况。第三象限包含干扰、电话;邮件、报告;某些会议;很多临近、急迫的事情及很多流行的活动。第三象限包括“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而事实上它易给人造成假象,从而形成第一象限情况。第四象限包含琐事、打发时间的工作、某些电话,解闷,“逃避”行为、无关紧要的邮件及过多地看电视;第四象限属于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它是浪费象限,第四象限中的行为是堕落行为。这四个象限告诉我们如果在办事过程中不是以重要性而是以紧要性为出发点,就会出现第一第三甚至第四象限的情况,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加以区分,日常工作生活中往往事情越是紧迫,反而说明事情越不重要!像最近存货系统因急着想能早日上线,在运作过程中被卡住,故一心想着去解决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而忽略了与其他人员的沟通协调,存货上软件固然重要,但与公司整体运作相比就稍显其次,没合理分配其他人员手头事项,这样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增多,从而会出现第一第三象限甚至于第四象限的浪费情况。 “要事第一”,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区分、

研究生如何写文献综述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博硕士研究生怎样写文献综述

博硕士研究生怎样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在硕士、博士论文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 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 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OIL UNDER ICE DETECTION: WHAT IS THE STATE-OF-THE-ART? Abstract. Since the exploration for oil and gas in the Canadian and US arctic commenced in the early 1970s, a need has been identified to develop technology to detect oil under ice. Both electromagnetic and acoustic sensors have been tried, but a practical field instrument has not been identified. Most proposed systems require that the equipment be operated from the ice surface in order to get adequate coupling and, for some systems, the snow must be removed from the ice. For many ice

situations, surface access is difficult and poses a severe safety issue. Two recent spills in Alberta used “high technology” ice augers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oil under the ice. Some potential new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ir operation described. Keywords: arctic, oil spill response, oil in ice, detection 1. Introduction The detection of oil under continuous ice cover has presented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challenges to the oil-spill technological community for the past two decades and there is still no operationally proven system available. Dickins (2000) under the sponsorship of the US Minerals Management Service conducted an excellent review of the status of oil-under-ice detection and this paper complements this review with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of some systems. Dickins identified many false start concepts, which will not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design of a suitable oil-under-ice detector, the various situations under which oil may be found under a continuous ice sheet need to be considered. The oil must come from a sub-surface release since any surface release would either be on the ice surface or in a lead or other opening in the ice. Potential sources of sub-surface oil are a leak in a pipeline, the leakage from a submerged tank or vessel or a natural seep. Oil when trapped under ice does not spread rapidly or cover a large area due to natural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在做了各方面的准备之后,综合实践活动就面临着开题的问题了。怎么样开题呢?其实开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写开题报告,写好了开题报告,开题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什么是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我们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写开题报告了。第一是标题的拟定:我们的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当然拟题得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一是标题不能太长,要简洁明了;二是要准确朴素,不能为了好看而搞得花里胡哨的,反而让人不知所云;三是用语要规范,有些人为了哗众取宠,有意在标题里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汇,或者干脆现搬一些口号式的新名词,结果弄得文不对题。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 “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

图像科学综述 外文翻译 外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图像科学综述 近几年来,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在人们己充分认识到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目前它己应用于许多领域,成为2l世纪信息时代的一门重要的高新科学技术。 1.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概述 图像就是用各种观测系统以不同形式和手段观测客观世界而获得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眼而产生视知觉的实体。科学研究和统计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有75%来自于视觉系统,也就是说,人类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从图像中获得的。 图像处理是人类视觉延伸的重要手段,可以便人们看到任意波长上所测得的图像。例如,借助伽马相机、x光机,人们可以看到红外和超声图像:借助CT可看到物体内部的断层图像;借助相应工具可看到立体图像和剖视图像。1964年,美国在太空探索中拍回了大量月球照片,但是由于种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照片是非常不清晰的,为此,美国喷射推进实验室(JPL)使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使照片中的重要信息得以清晰再现。这是这门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图像处理技术在空间研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体来说,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普及期和实用化期4个阶段。初创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图像采用像素型光栅进行扫描显示,大多采用巾、大型机对其进行处理。在这一时期,由于图像存储成本高,处理设备造价高,因而其应用面很窄。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发展期,开始大量采用中、小型机进行处理,图像处理也逐渐改用光栅扫描显示方式,特别是出现了CT和卫星遥感图像,对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图像处理技术进入普及期,此时购微机已经能够担当起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VLSL的出现更使得处理速度大大提高,其造价也进一步降低,极大地促进了图形图像系统的普及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是图像技术的实用化时期,图像处理的信息量巨大,对处理速度的要求极高。 21世纪的图像技术要向高质量化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高分辨率、高速度,图像处理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图像的实时处理,这在移动

研究生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研究生如何写文献综述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文献综述是在全面搜集与课题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综合叙述和评论。 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二、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 (1)有利于更新专业知识、扩大了知识面 文献综述能够反映当前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演变规律、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发展趋势,它的主题新颖、资料全面、内容丰富、信息浓缩。因此,不论是撰写还是阅读文献综述,都可以了解有关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进一步的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

(2)有利于选择科研方向 综述通过对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观点的综合分析和评述,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能够帮助科技人员发现和选取新的科研课题,避免重复,因此写文献综述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有利于查阅相关资料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文献产生,要全部阅读这些文献,时间和经历都是不够的,通过阅读综述,可以在较短的 时间内了解有关领域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节省大量的时间。总之有利于提高你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结构 一般而言,做研究之前,肯定要进行文献综述的。许多人为了展开自己的研究,也看了很多文章,但在写文献综述时却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把自己看的文章整理出来。其实,论文就是八股文,是有“套路”的,按照“套路”打,文献综述的思路就很清晰了,离一篇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就不远了。在进行文献综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概念的基本含义 做研究你得首先告诉读者让你寝食难安的是什么东西啊,不仅是日常生活概念,学术上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也得说清。所以综述的第一步往往是论文核心概念的阐述。比如,你的研究主要与“学习动机”相关,你就得告诉人家什么是“学习动机”。有的人去查资料,有的

英文文献翻译

中等分辨率制备分离的 快速色谱技术 W. Clark Still,* Michael K a h n , and Abhijit Mitra Departm(7nt o/ Chemistry, Columbia Uniuersity,1Veu York, Neu; York 10027 ReceiLied January 26, 1978 我们希望找到一种简单的吸附色谱技术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常规净化。这种技术是适于传统的有机物大规模制备分离,该技术需使用长柱色谱法。尽管这种技术得到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其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并且由于频带拖尾经常出现低复原率。当分离的样本剂量大于1或者2g时,这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近年来,几种制备系统已经进行了改进,能将分离时间减少到1-3h,并允许各成分的分辨率ΔR f≥(使用薄层色谱分析进行分析)。在这些方法中,在我们的实验室中,媒介压力色谱法1和短柱色谱法2是最成功的。最近,我们发现一种可以将分离速度大幅度提升的技术,可用于反应产物的常规提纯,我们将这种技术称为急骤色谱法。虽然这种技术的分辨率只是中等(ΔR f≥),而且构建这个系统花费非常低,并且能在10-15min内分离重量在的样本。4 急骤色谱法是以空气压力驱动的混合介质压力以及短柱色谱法为基础,专门针对快速分离,介质压力以及短柱色谱已经进行了优化。优化实验是在一组标准条件5下进行的,优化实验使用苯甲醇作为样本,放在一个20mm*5in.的硅胶柱60内,使用Tracor 970紫外检测器监测圆柱的输出。分辨率通过持续时间(r)和峰宽(w,w/2)的比率进行测定的(Figure 1),结果如图2-4所示,图2-4分别放映分辨率随着硅胶颗粒大小、洗脱液流速和样本大小的变化。

at89c52单片机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at89c52单片机简介 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A T89C52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introduction Selection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1. Development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The main component part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as a result of by such centralize to be living to obtain on the chip,In immediate future middle processor CPU。Storage RAM immediately﹑memoy read ROM﹑Interrupt system、Timer /'s counter along with I/O's rim electric circuit awaits the main microcomputer section,The lumping is living on the chip。Although the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r is only a chip,Yet through makes up and the meritorous service be able to on sees,It had haveed the calculating machine system property,calling it for this reason act as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r minisize calculating machine SCMS and abbreviate the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1976Year the Inter corporation put out 8 MCS-48Set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computer,After being living more than 20 years time in development that obtain continuously and wide-ranging application。1980Year that corporation put out high performance MCS -51Set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This type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meritorous service capacity、The addressing range wholly than early phase lift somewhat,Use also comparatively far more at the moment。1982Year that corporation put out the taller 16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MCS of performance once

文献综述范例

题目:面向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求解引擎研究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教师: 院(系、所):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制

根据CAD中心目前的发展方向,以课题为驱动,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确定本人研究论文题目为“面向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求解引擎研究”,具体研究面向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引擎和面向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求解引擎。 下面,从计算多体动力学和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进行总结,进一步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 1.1.1 多体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概念首由E.J.Haug[1]提出,是指用计算机数值手段来研究复杂机械系统的静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以及控制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中所研究的多体系统,根据系统中物体的力学特性可分为多刚体系统、柔性多体系统和刚柔混合多体系统[2]。多刚体系统是指可以忽略系统中物体的弹性变形而将其当作刚体来处理的系统,该类系统常处于低速运动状态;柔性多体系统是指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物体的大范围运动与物体的弹性变形的耦合,从而必须把物体当作柔性体处理的系统,大型、轻质而高速运动的机械系统常属此类;如果柔性多体系统中有部分物体可以当作刚体来处理,那么该系统就是刚柔混合多体系统,这是多体系统中最一般的模型。 对于多刚体系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航天和机械两个领域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数学建模方法[2][3],分别称为拉格朗日方法和笛卡尔方法,这两种建模方法的区别在于对刚体位形描述的不同。 航天领域是以系统每个铰的一对邻接刚体为单元,以一个刚体为参考物,另一个刚体相对该刚体的位置由铰的广义坐标(又称拉格朗日坐标)来描述。这样开环系统的位置完全可由所有铰的拉格朗日坐标阵q所确定。其动力学方程的形式为拉格朗日坐标阵的二阶微分方程组,即 (1) q B t q A (t , ), q ( ), q 这种形式首先在解决拓扑为树的航天器问题时推出。其优点是方程个数最少,易转化

中石油部门英文翻译

一、公司领导职务英文翻译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总经理:President 副总经理:Vice President 总会计师:Chief Financial Officer 纪检组长:Chief of Discipline & Inspection Group 、Vice President 总经理助理:Assistant President 总法律顾问:General Counsel 副总会计师:Deputy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副总经济师:Deputy Chief Economist 副总工程师:Deputy Chief Engineer 股份公司: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董事长:Chairman, Board of Directors 副董事长:Vice Chairman, Board of Directors 董事:Director, Board of Directors 监事会主席:Chairman, Board of Supervisors 总裁:President 副总裁:Vice President 财务总监:Chief Financial Officer 总工程师:Chief Engineer 总地质师:Chief Geologist 董事会秘书:Secretary, Board of Directors 二、机关部门及处室职务英文翻译一、机关部门职务: 1、办公厅、直属党委、×办公室、××部、××局: 主任(总经理):Director-General 副主任(副总经理):Deputy Director-General 副总工程师:Deputy Chief Engineer 副总经济师:Deputy Chief Economist 副总会计师:Deputy Chief Accountant 副总审计师:Deputy Chief Auditor 2、专业公司:总经理:President 副总经理:Vice President 总工程师:Chief Engineer 总经济师:Chief Economist 总地质师:Chief Geologist 总会计师:Chief Financial Officer 3、董事会助理秘书:Assistant Secretary, Board of Directors 纪委书记Secretary, Disciplinary Inspection 工会主席Chairman, Worker ' s Union 4、处室主任、处长:Director 副主任、副处长:Deputy Director 二、下属子公司、分公司职务:总经理:President 副总经理:Vice President (副)总工程师:(Deputy) Chief Engineer (副)总经济师:(Deputy) Chief Economist (副)总地质师:(Deputy) Chief Geologist (副)总会计师:(Deputy) Chief Accountant 处室、处级办公 室: Department 处室主任、处长:Director 副主任、副处长:Deputy Director 科室:Division ;科长:Chief ;副科长:Deputy Chief 三、机关部门及处室名称英文翻译集团公司机关机构编制总表办公厅General Office 、总裁办President's Office 总值班室(应急协调办公室) General Reception(Emergency Response Coordination Office)、秘书一处Secretariat 秘书二处Secretariat 综合处(办公室)Administration 文电处(保密办公室)Document Management 、公共关系处Public Relations 、网站管理处Website Management 、档案处(史志办公室)Filing Management 、行政事务处Logistic Support 、扶贫援藏办公室Poverty Alleviation & Tibet Assistance 政策研究室Polic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