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高考物理学史 (1)(1)

高中高考物理学史 (1)(1)

高中高考物理学史 (1)(1)
高中高考物理学史 (1)(1)

高中物理学史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

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和高速运动物体。

5、“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

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8、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9、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

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

二、电学

10.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1.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2、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3、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14、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5、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16、法国物理学家安培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安培

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17、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8、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19、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0、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1、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2、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3、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

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三、热学

24、英国植物学家布朗(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的现象——布朗运动。

25、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

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6、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T),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四、近代物理:

27、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28、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

辐射电磁波谱(光谱是分立光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9、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30、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31、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32、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3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

糕模型。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

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35、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3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37、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β射线是原子核衰变时其中中子转变成质子同时放出的高速电子流,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38、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

39、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40、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1、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2、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

43、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

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现在的核电站都是采用裂变反应堆工作的。

44、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属聚变反应、也叫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

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 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MC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高一新生物理高分学习方法指导

高一新生物理高分学习方法指导 一、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I、初高中产生台阶的原因 1、初高中物理知识本身的差异。 1初中物理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经验性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通过对现象 的观察和演示实验使学生建立物理概念认识其规律,获得定性知识。高中物理具有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的特点,抽象思维为主,如高一物理所讲的摩擦力产生条件、静摩擦力方向、物体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瞬时速度、加速度等,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 思维能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难以适应。 2初中物理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非常简单,而高中物理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 还要进行大量、复杂的定量计算,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突变不适应。 3初中物理习题以简单理论和算术计算为主,而高中以逻辑推理代数计算为主,大量 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方程等解决物理问题。高中力学中矢量较多,如:力、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等,学生必须先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确定矢量方向,然后选取正方向,简化为代数运算,这一步骤本身就要求学生对矢量有正确理解。其次,正负号使用多样化,在高中物理的分析和运算中"+、-号"用途较广,意义各不相同, 不能混淆。例如:"+、-"号可以表示矢量的相反方向、过程的方向、表示势能的大小及变 化的情况等,这使得不少学生产生了混乱,把物理运算当成了纯数学运算,分不清"+、-" 号的物理意义,当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学习心理的主观台阶。 1思维过渡困难。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学生思维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 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即从初步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他们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初中物理研究的是实 实在在的物体,物理知识也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初中物理学习内容基本适应学生 的思维发展水平。但高中物理研究对象大多是理想模型,要求学生更多地运用抽象思维来 获得物理知识,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 辑推演。多数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正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过渡,其中经验思维仍占 优势,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具体经验材料,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演绎推导。而高中物 理有相当严密的推理系统,始终强调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很难马上适应高中物理思 维抽象程度的要求,故造成了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困难。 2先入为主障碍。调查发现,未进入高中前,被他人告知"高中物理难学"的学生占50%以上,这在"中"等生中尤为明显比例达70%,而"好"、" 差"生中较少比例分别为15%,22%。可见在对高中物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物理学科存在着畏惧感。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新人教版)】 必修部分:(必修 1、必修2)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docx

鼎尚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鼎尚**整理制作) 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强化模拟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12m B.14m C.25m D.96m 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的阻力,其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C.速度不断增加,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大 3.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沿同一直线运动,他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前6s内甲通过的路程更大 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乙两物体一定在2s末相遇 4.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

A.提出猜想 B.形成理论 C.实验检验 D.合理外推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一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 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 C.t 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6.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D.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当t?非常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7.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界面平行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和60°。已知物块从A静止下滑,加速至B匀速至D;若该物块静止从A沿另一侧面下滑, 则有() A.通过C点的速率等于通过B点的速率 B.AB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段的运动时间 C.将加速至C匀速至E D.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小 8.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 计数点序 号 123456 计数点对 应的时刻 /s 0.10.20.30.40.50.6 通过计数 时的速度/ (cm/s) 44.062.081.0100.0110.0168.0 为了算出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高中物理学史高考必背

高考高中物理学史 必修部分: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相对论: 12、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13、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 1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15、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16、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强化模拟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12mB.14mC.25mD.96m 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的阻力,其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C.速度不断增加,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大 3.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沿同一直线运动,他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前6s内甲通过的路程更大 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乙两物体一定在2s末相遇 4.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

A.提出猜想B.形成理论 C.实验检验D.合理外推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一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 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 C.t 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6.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D.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当t?非常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7.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界面平行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和60°。已知物块从A静止下滑,加速至B匀速至D;若该物块静止从A沿另一侧面下滑, 则有() A.通过C点的速率等于通过B点的速率 B.AB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段的运动时间 C.将加速至C匀速至E D.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小 计数点序 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 应的时刻 /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 时的速度/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高中物理学史人物大全

新课程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参考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1、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选修部分: 4、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6、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7、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1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11、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2、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高中物理学考必备-重要人物事件

高中物理学考必备——重要人物及事件 由这是个秘密321 提供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 正比于t,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 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7、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8、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9、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0、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1、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2、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3、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2020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2020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2、选修3- 1、3-2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高中物理学史、人物成就大全

高中物理中出现的所有物理学史资料的总结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 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 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 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课题结题报告农村中学物理学困生成因及解决方法

农村中学物理学困生成因及解决方法》一、研究背景 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物理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困难上的分化点,不少学生进入初中后感受到最难学习的科目就是物理,物理教学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这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高考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水平,打破形成初中物理“学困生”的瓶颈,及时寻找分化的原因及对策,是一件非常必要也十分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与发展,初中学生分化现象十分突出,并出现大批学困生,到了九年级尤为严重,学困生约占30%——40%,这些学生物理学习基础差,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暗淡。据初步调查,这种现象还呈上升趋势,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到一些有价值的物理知识,为了学生能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爱和自立,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为高中输送合格人才打好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因此,我们选取研究物理学困生的转化,这一普通而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涉及的“物理学困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是指由于各自不同原因表现为学习上难以达到教学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是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可得到转化,他们属于“学业不良者”的一部分。 2、本课题的研究一是要帮助“学困生”诱发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动机,重新唤起和稳定其学习兴趣,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要让教师掌握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做好“学困生”脱困工作。 3、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须先弄清学困生“困”的原因和差距所在,而后方可“对症”下药。培养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农村初中实际情况让学困生喜欢物理、爱学物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尊重和关爱可以唤醒、激励每一个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方法得当,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就一定能让每个学困生爱学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由“厌学”到“学有所获”到“乐学”,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物理学史整理

必修一 46——47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越大的物理下落越快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都是伽利略建立的物理概念 伽利略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 伽利略时代用滴水计时法,所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利用斜面“冲淡”重力,使时间容易测量 伽利略利用斜面实验合理外推出了自由落体的规律 伽利略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结合起来 52——53页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

电磁相互作用(电荷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常见的弹力,摩擦力等的实质是电磁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作用范围小,只存在于原子核内部) 68——69页 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 (1)伽利略的研究和科学想象: 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是为了保证每次小车到达水平面时有相同的速度)。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上毛巾,小车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离就停下了;第二次在水平面铺上较光滑的棉布,小车在棉布上滑行的距离较远;第三次是光滑的木板,小车滑行的距离最远. 伽利略认为,是平面对小车的阻力使小车停下,平面越光滑小车滑行就越远.表明阻力越小,小车滑行就越远.伽利略科学地想象:要是能找到一块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为零,小车的滑行速度将不会减慢. (2)笛卡尔的补充 笛卡尔等人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3)牛顿的伟大贡献

英国的伟大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推理出来的,不是实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实验定律 78页 国际基本单位 长度——米——m 质量——kg 时间——s 电流——A 温度——K 物质的量——mol 光强——坎德拉——cd 91页 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必修二

高中物理必修一笔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举例:质点(地球公转长途运行的火车,长跑运动员);非质点(自转的物体上的点,火车过桥,体操运动员)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实际上不存在)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坐标系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 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t=t 2—t 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典型题: 一质点绕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了一圈,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若质点运动了 1.75 周,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运动过程中最大位移是 第三节 运动运动的描述——速度 1.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坐标的正负表示位置在原点的哪一侧,坐标的数值表示位置到原点的距离 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位移 ,用正、负表示运动物体位移的方向△X=X 2—X 1 2.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v=s/t 速度是矢量,方向是物体运动的方向;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位置变化)的快慢 3.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是物体的位移s 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v=s/t 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4.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0 1 2 3 4 n-1 n t /s 第3秒初 第3秒(内) 第3秒末 第n 秒

高中物理学考公式大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高中物理学考公式大全 一、运动学基本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 速度公式:(无位移)at v v t +=0 位移公式:(无末速度)2 02 1at t v x + = 推论公式(无时间):ax v v t 2202=- (无加速度)t v v x t 2 0+= 2、计算平均速度 t x v ??=【计算所有运动的平均速度】 2 0t v v v += 【只能算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打点计时器 (1)两种打点计时器 (a )电磁打点计时器: 工作电压(6V 以下) 交流电 频率50HZ (b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220v ) 交流电 频率50HZ 【计数点要看清是相邻的打印点(间隔 )还是每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0.1s)】 (2)纸带分析 (a (b)求某点速度公式:t x v v t 22==【会根据纸带计算某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二、力学基本规律 1、不同种类的力的特点 (1).重力:mg G =(2r GM g ∝ ,↓↑g r ,,在地球两极g 最大,在赤道g 最小) (2). 弹力: x k F ?= 【弹簧的劲度系数k 是由它的材料,粗细等元素决定的,与它受不受力以及在弹 性线度内受力的大小无关】 (3).滑动摩擦力 N F F ?=μ;【在平面地面上,FN=mg ,在斜面上等于重力沿着斜面的分力】 静摩擦力F 静 :0~F max ,【用力的平衡观点来分析】 2.合力:2121F F F F F +≤≤-合 力的合成与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牛顿运动定律 (1)惯性:只和质量有关 (2)F 合=ma 【用此公式时,要对物体做受力分析】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是与平衡力最明显的区别) (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科书人物及其相关物理学史内容总结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科书人物及其相关物理学史内容总结 章节人物汉语名国家相关物理学史内容 物理·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6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 伽利略·伽利雷意大利通过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三章相互作用 3.2 罗伯特·胡克英国发现胡克定律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1 伽利略·伽利雷意大利通过斜面试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艾萨克·牛顿英国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牛顿运动定律物理·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6.1 约翰尼斯·开普勒德国发现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第谷·布拉赫丹麦其行星观测记录促成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定律克罗狄斯·托勒密古希腊完善“地心宇宙论”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著有《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 6.3 艾萨克·牛顿英国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亨利·卡文迪许英国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测出引力常量

6.4 埃德蒙多·哈雷英国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哈雷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其 回归 约翰·亚当斯英国 各自独立地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海王星的轨道 于尔班·勒维耶法国 伽勒·戈特弗里德德国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海王星 6.5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法国对牛顿引力理论做过透彻研究后指出黑洞的半径范围约翰·米切尔英国提出类似于拉普拉斯的有关黑洞的见解 6.6 艾伯特·爱因斯坦德国 创立广义相对论 创立狭义相对论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7.10 汉弗莱·戴维英国发现电流的化学效应 汉斯·奥斯特丹麦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托马斯·塞贝克德国发现温差电现象 迈克尔·法拉第英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詹姆斯·焦耳英国发现电流的热效应,测定了热功当量的数值 尤利乌斯·迈尔德国表述了能量守恒定律,并计算出热功当量的数值赫尔曼·亥姆霍兹德国在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能量守恒定律 物理·选修3-1 第一章静电场 1.0 泰勒斯古希腊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王充中国发现“顿牟掇芥”即用玳瑁的壳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威廉·吉尔伯特英国认为摩擦过的琥珀带有电荷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概念: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

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s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③v= t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s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②v= t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高中物理学史(最全)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 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得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20爱因斯坦提出得狭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与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 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 发现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得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悬浮在水中得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得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得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 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就是电得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 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 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得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与楞次 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得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电流可以使周围得磁针偏转得效应,称为电流得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 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与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得观点。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得条件与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17、1834年,楞次 确定感应电流方向得定律。 18、1832年,亨利 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预言了电磁波得存在,指出光就是一种电磁波,为光得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2020年高中物理学考必记公式(供参考)

- 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物理受 力情况 物理运 动情况 牛顿第 二定律 运动学 公式 加速度 a 0v v x t 2 +=高中物理学考必记公式 一、运动学基本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 速度公式(无位移):0v v at =+ 位移公式(无末速度):201x v t at 2 =+ 推论公式(无时间):2 2 v v 2ax -= (无加速度): 2、计算平均速度 t x v ??= 【计算所有运动的平均速度】 0v v v 2 += 【只能算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打点计时器 (1)两种打点计时器 (a )电磁打点计时器: 工作电压(6V 以下) 交流电 频率50HZ (b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220v ) 交流电 频率50HZ 【计数点要看清是相邻的打印点(间隔0.02s )还是每隔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0.1s)】 (2)纸带分析 (a )求加速度公式: (b)求某点速度公式:t x v v t 22==【会根据纸带计算某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二、力学基本规律 1、不同种类的力的特点 (1).重力:mg G =(2r GM g ∝ ,↓↑g r ,,在地球两极g 最大,在赤道g 最小) (2). 弹力: x k F ?= 【弹簧的劲度系数k 是由它的材料,粗细等元素决定的,与它受不受力以及在弹 性线度内受力的大小无关】 (3).滑动摩擦力 N F F ?=μ;【在平面地面上,F N =mg ,在斜面上等于重力沿着斜面的分力】 静摩擦力F 静 :0~F max ,【用力的平衡观点来分析】 2.合力:2121F F F F F +≤≤-合 力的合成与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牛顿运动定律 (1)惯性:只和质量有关 (2)F =ma 【用此公式时,要对物体做受力分析】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是与平衡力最明显的区别) (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切记:一定要先求出加速度) 四、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速度:与曲线的切线方向相同 特殊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中间时刻速度公式:0t 2 v v v v 2 +== 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速度公式:gt v = 位移公式:2 2 1gt h = 位移和速度的公式: gh v 22= 受力分析顺序:1.重力2.弹力3.摩擦力4.其他力

对高中物理教科书整合物理学史内容的探讨

对高中物理教科书整合物理学史内容的探讨 翁钢志赵顺法 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界大力提倡进行“科学的历史、哲学和科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许多个人对科学传统做出了贡献,学习其中的某些典范人物可以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理解作为人类奋斗目标的科学,理解科学的本质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跟随科学史的足迹可以发现,科学创新要打破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得出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结论是多么困难.科学解释的历史观点说明,科学知识如何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而且几乎始终建立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史不仅是对科学思想本身的学习,也是使学生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大众教育”,即强调科学为人人.《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物理的课程目标是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要做到四能:一能理解科学,即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价值等;二能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三能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即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技术等教学内容;四能解释或解决问题.t可见,重视科学课程中的科学史教育已是国内外大势所趋,它是中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做好这样的教育是迫切需要研究的.本文就高中物理新课程教科书中如何有效整合物理学史内容展开了探讨和研究. 一、物理教科书整合物理学史内容的原则 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介绍历史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

养与人文素养.物理学史进入物理教科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内容的选择,并非所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物理学史都有必要进入教科书.教科书的容量终归有限,而科学史的内容纷繁复杂,如何在物理教科书有限的空间内挖掘出科学史丰富的内涵呢?既要针对教材中的不同内容选取与其相关联的物理学史内容,又要考虑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具有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的作用.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需要由物理学史的史学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化,使其融入教科书并能够为学生所接受. 我们认为,物理学史走进物理教科书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 1.目的性和适应性’ 物理学史引进物理教科书,必须要明确教学目的.需要考虑为什么要引进,在哪些环节上引进,要体现哪些方面的价值,怎样才能与教科书内容有机结合等等,对科学史的内容要去粗取精,做到: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②选取的内容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迪,避免为教史而教史;③削枝强干,使教科书中的科学史线条单一、脉络清晰.2.教育性和真实性 物理学史走进新课程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功能,其教育价值体现为不同侧面的功能强化,需要结合教科书内容,有目的地突出其中一些侧面,但不能为教育而无端拔高或贬低历史,引进教材中的物理学史料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不可违背史实. 尊重历史的真实性,需要重视科学发现的背景,要把科学放在导致它们产生的那个背景中来学习.科学固然注重创新,但继承是根基,牛顿曾经说过,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