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40.Parklet概念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北京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为例

140.Parklet概念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北京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为例

140.Parklet概念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北京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为例
140.Parklet概念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北京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为例

“Parklet”概念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北京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为例

武凤文,辛萍

摘要:历史街区的传统价值在当今文化缺失的状态下显得弥足珍贵。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则是展现城市文化与城市魅力的场所,然而现状呈现面积小、形式单一、难以通行等特征,需进行合理设计和利用才能够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传承城市的文化。“Parklet”是美国提出的一种微公园的概念,将其运用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不仅丰富了失落的公共空间,同时结合景观绿化增加了人性化设计,重新满足了历史街区中人的需求。本文以北京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为例,对已建成的微公园进行调研与分析,探求“Parklet”概念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今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改造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设计 Parklet概念

引言

历史街区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光辉记忆,记录着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点滴。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正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场所,延续着历史的文脉,然而在历史街区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公共空间的设计。

1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概况

1.1 概念解析

初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通过的《雅典宪章》:“历史地区是由历史建筑群及历史文化遗址所组成的区域”。我国在 1985 年由建设部提出“历史性传统街区”的概念,而“历史街区”的概念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本文对历史街区的理解为“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并且有较完整的或者可被整治的风貌景观,同时能反映历史时期某民族某地区的文化特色的街区”。承载着具体而鲜活生动的生活内容,这是处于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应当具备的特征。

公共空间是城市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并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本文中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

指历史街区中既有公共属性的外部空间,是人们在街区中生活和交往的公共外部场所。按照空间形式划分为街道空间和广场空间;按照人的活动划分为动态空间(也称运动空间,即人行走、游戏、表演等)和静态空间(也称停留空间,即人休息、交谈、观看他人、晒太阳、阅读等)。

1.2 失落的空间

美国学者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于2008年出版的《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寻找失落的空间”的命题,在他的研究中,“反空间(Antispace)”、“失落空间(Lose space)”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空间话题,罗杰把“失落空间”现象的产生归结为汽车、现代运动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城市更新、私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以及城市内部土地使用形态等所造成的城市真空地带。这种“失落空间”已使城市空间的价值和意义逐渐淡漠、趋于瓦解。在现代城市中到处可见到一些“无结构性的”、“界定不清的”、“弃置不用的”以及“三不管”的空间领域,而传统中的“人性的”、“乡村的”、“公园式的”和“象征性的”空间却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排斥和忽略。

简而言之,失落的空间就是那些未能充分加以利用的、被浪费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城市空间;是那些由于规划者的视角不能及的“边角”空地……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要改变和消除城市失落空间: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空间设计政策,公众必须参与对环境的塑造,而设计师必须深刻理解成功的城市空间背后的设计原则。成功的城市空间就是人们乐意于在其中生活和工作,这样的空间不但能够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也能对外来游客有吸引力。

1.3 历史街区中失落的公共空间

历史街区中的公共空间是居民进行各类交流、集会、事件的场所,与人的公共生活紧密联系,公共空间为日常生活提供场地,而人们的公共活动又充实着公共空间,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如今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加快,在旧城改造中,片面的追求城市建设的经济利益,忽视社会和环境效益,很多历史街区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周边场所遭到破坏,大量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也逐渐消失。从前孩子们在胡同中嬉戏;邻里街坊在街道上聊天唠嗑;夏日人们在胡同大树下乘凉、吃西瓜等等这些历历在目的历史街区场景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原本有限的公共空间还被日益增加的机动车所占据(见图1-1);仅有的街角公共空间也被堆砌的垃圾废品所占据(见图1-2)。原本的生活气氛随之消失,人们缺少

聊天、集会、运动的空间。

图1-1 机动车停车占据公共空间图1-2 垃圾废品占据公共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 “Parklet”的发展概况

2.1 “Parklet”的概念解析

Parklet 最初在2005年以临时性的空间出现在美国,由一些街区的设计者提出。

概念将街道上的几个停车位转变成迷你广场、苗圃或者公园,同时结合绿色植物和座椅等服务设置,为人提供一个场所(见图2-1)。

图2-1 美国街角的Parklet(图片来源:网络)

Parklet(以下翻译成微公园)是一种小型空间,作为人行道的扩展,为人们的街道活动提供服务设施和绿色植物。它通常是几个停车位的大小,通常从路边上的人行道延伸到相邻的停车位的宽度。微公园是为服务于人而设计的。它提供一个地方供人们在街上活动的时候可以停留、驻足并休憩。

在实例中,当一个微公园不容纳人活动时,它将设置绿色植物、艺术品或者一些视觉艺术来美化市容。微公园里可以容纳自行车停车,或者自行车停车会在设计时与之相关(见图2-2)。一般的微公园都是临时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但必须在紧急事件或一些其他原因例如清理积雪等发生时,可以快速且简洁移动的、不会损害路缘石或者街道的设计。按照最初的构想,微公园都是对公众开放的。然而,一些城市明确地允许一些餐馆设立一些微公园,不向公众开放,仅仅用于商业(见图2-3)。

图2-2 微公园中的自行车停车设计图2-3 商业门前的微公园(图片来源:《旧金山微公园手册》)(图片来源:《旧金山微公园手册》)

2.2 “Parklet”的优势

微公园旨在为路人提供公共场所以放松和享受城市周围的气氛,在一些缺乏城市公园或者人行道宽度不足,无法满足街头活动的地方设置。微公园的设计造福了当地企业、居民和游客,为他们提供了独特的公共空间,吸引更多顾客,促进社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在一些拥挤的地区增加了人们行走的空间,减少了停车位对于人行空间的侵占。本文将有点归纳为以下4条:

(1)动态的公共空间——微公园给人们提供休憩、放松并且享受城市的场所。

(2)扩宽人行空间——微公园给人们提供更多步行空间,尤其是那些狭窄或拥堵的人行道(例如历史街区中的胡同、小巷),反映了城市鼓励步行和骑自行车。

(3)带动当地的商业发展——微公园独特的公共空间提供座椅,并且吸引潜在的客户。

(4)增强社交生活——微公园通过营造受欢迎的公共空间,培养了社区意识。

2.3 “Parklet”在国内外的应用

国外对于微公园的实施较多,很多微公园大获成功,其中一些也成为城市中的永久性公共空间。现在在美国和欧洲有超过100个微公园。Parklet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旧金山,之后被引入墨西哥等国。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公共微公园最初构思由意大利/巴西设计师以及伦敦居民(Sb设计工作室)进行,于2010年安置在旧金山。2012年8月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发表了一篇关于微公园的论文,在加利福尼亚的4座城市提供创造微公园和广场项目。2012年9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斯金公共事务学院发表了一份报告,进行了北美7个城市有关微公园的案例研究。2013年2月,洛杉矶规划部门发布了微公园手册,全面地阐述了微公园的概述、政策、流程、程序和导则,手册还为其他城市建立微公园的提供了指导。

相对国外,国内今年来才开始学习微公园的概念,对于微公园的应用较少。在2014年10月的北京设计周上新锐设计团队,Emote的公共空间作品《胡同里的微公园》正式运用了parklet概念,对北京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里3个车位进行改造升级,成功地塑造了全新

的胡同面貌。

3 北京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的微公园案例

微公园位于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西端,这是大栅栏历史街区中最活跃的公共空间之一。设计团队秉承好的社区离不开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为理念,通过对北京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里的3个车位进行改造升级,成功地塑造了全新的胡同面貌,用更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提升社区的吸引力和街道活力。

我们共进行了2此调研,两次调研时间分别为十一黄金周期间(见图3-1)和9月的一个工作日(见图3-2),均值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从图中可以看出十一期间有大量的游客在此休憩、参观、参与游戏,而工作日时也有不少人在此停留,证明微公园的使用率较高,同时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参观者。

图3-1 十一黄金周调研照片图3-2 9月的工作日调研照片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1 基地概况

9月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大约能容纳3个车位的“停车场”——如果人们身处原先被设计为公共休憩空间的场所,则视线会被车阻隔。这里有两组石桌石椅,却无法吸引居民来此闲坐;墙边的网格花架,未能栽种设想中的爬藤类植物,倒被居民用来晒被子(见图3-3)。人们只是经过这些设施,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便利情况进行使用,无法考虑设计者原先的意图。

使这处休憩之所以被闲置、居民公共交往空间变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小汽车。这里由于是居住区,故24小时开放停车,宽度约有5、6米,正是这条胡同最宽处。相比杨梅竹斜街西段更倾向于居住功能(见图3-4),东段则有一些创意性质的商店。周边胡同的车流量也不算小,这样,从东向西开车的游客,在下车步行逛街前,会选择把私家车停在这处“停车场”。大栅栏片区的其他居民,有时也借地满足自家停车需求。不仅车多,人也少。平常这里看不到坐下歇脚的游客,除社区居民之外的人,大多也不会来此逛街。

图3-3 设计前的停车空间图3-4 杨梅竹斜街旧貌

(图片来源:网络)

3.2 设计理念

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忘记了:建筑之间的空间与建筑本身同样重要。而北京前门大栅栏独特的有机更新模式使得传统人性化尺度的城市肌理得以保存。但同时,私人小汽车难以满足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蚕食稀缺的胡同空间。此项目通过将停车位置换为微公园,为人提供一种更加均衡的街道空间体验,并鼓励居民使用更为高效的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试图找回失落的公共空间,并将其打造为具有吸引力的社区公共空间,从而提升杨梅竹斜街西端的活力,并激发大栅栏地区形成一个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网络。

在对居民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盖尔事务所提出的公共空间12项品质检查清单对原有空间进行评价,除小汽车占领了人的活动空间外,这一空间还存在其他品质不佳之处,如微气候不好(西南向,日晒使人不适)、人们在此无事可做(没有小型游乐设施等)、不适宜人们交谈(只有两组桌椅)、周边服务功能太弱(商业设施距离远),等等。12个标准中,这个空间只有一项称得上良好,即胡同本身的尺度(见图3-5)。

图3-5 公共空间评价(图片来源:网络)

3.3 Parklet概念的应用

胡同空间狭窄,适于人的尺度,应鼓励人们乘公交到该片区,步行进入胡同,而不是把私家车开进来。这也会为街市带来更热闹的气息。设计团队试图将公共空间还给居民,让居民可以一起在这块靠近大栅栏片区中心、杨梅竹斜胡同最宽的地界上进行活动。

置换停车位的想法正与“Parklet”概念一致,一些街区的设计者,想让开车不那么方便,就把停车位改成苗圃、公园。其实,最需要这类改造的,可能不是美国的宽马路,而是中国城市历史街区中的胡同和弄堂。

微公园的人性化设计共采取了9个元素(见表3-1):

表3-1 杨梅竹斜街微公园人性化设计元素一览表

4 “Parklet”概念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杨梅竹斜街微公园的尝试是不仅解决了街道缺乏活力、游客无处休憩、居民缺乏公共交流空间等问题,在提倡自行车出行的同时,解决了机动车占用公共空间的问题。为大栅栏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起到很大的作用,增加了街道交流活动、聚集了人气、同时带动周边商业经济发展。

微公园概念融入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就是选取历史街区的街道上了2-3个停车位,结合周边的环境,通过绿色植物、服务设施、灵活的座椅和固定的座椅,以及周边的小型商业、自行车停车位等,改造出一个适合历史街区、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能够吸引更多游客、低成本的、小型的公共空间。

结合历史街区中的商业空间,在商业建筑附近设置商业型微空间,不仅能够带动商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加商业空间面积,使商业空间向室外发展,将会吸引更多客户。

除此之外,许多历史街区中都有古树或者保留建筑。微公园的设计,可以结合古树和保留建筑,不仅改善环境,同时也使历史街区中的古树和保留建筑成为街区中的设计节点,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关注。现状的古树保护多以围护栏等单一的形制进行,周边的空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可以围绕古树,建设绿道、凉亭,修缮林木、山坡植被等方式,打造微公园,使古树融入微公园之中,同时在古树四周也要进行相应的保护标识和保护护栏。

结论

历史街区是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优势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几种反映,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目前,我国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环境在搞已在许多大城市全面开展,杨梅竹斜街微公园改造就是一次成功的案例,在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中,需要这样的小面积的改造设计。不仅为历史街区增加了新时代的色彩,同时加入各种人性化的设计要素,使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能够为“人”所设计。同样不仅北京的历史街区需要这样的改造,上海的田子坊、成都的宽窄巷子、重庆的磁器口、南京的乌衣巷、济南的芙蓉街等等历史街区都适用这种旅

游、商业、居住于一体的微公园模式,微公园概念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很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罗杰·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 朱子瑜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丹麦]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赵永浩. 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到历史街区活力复兴. 硕士论文. 天津大学,2006.

4.刘斌.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多样化设计——以太原市南华门历史街区为例. 硕士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2010.

5.裘鞠,薛凌峰. 历史保护街区公共空间中环境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多伦多路改造为例[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1):53-5

6.

6.李保宁,许传刚.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使用后调研与分析——以先书院门步行街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5):99-106.

7.龚良平. 失落的城市公共空间——被遗忘了的人行步道[J]. 华中建筑,2006(6):83-87.

8.温宗勇,王天一,李壮,李伟,甄一男,臧伟. 杨梅竹斜街的前世今生——城市软性发展的更新模式探究[J]. 北京规划建设,2014(6):145-156.

9.San Francisco Parklet Manual, Version 1.0 (February 2013). San Francisco Planning Department.

10.Grunewald, Katie (2013-04-26). "Student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monstrates parklet". Iowa State Daily. Retrieved 2013-11-26.

11."Inaugura Puebla Capital y Colegio de Arquitectos el concepto Parklets". Milenio (in Spanish). Retrieved 2014-01-21.

12."Complete Streets Initiative Releases Guide to Creating 'Parklets'". UCLA Luskin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September 6, 2012. Retrieved 2014-01-21.

作者简介

武凤文,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

辛萍,硕士在读,北京工业大学。

(完整版)《公共空间设计》教案专题

教案 二○一五—二○一六学年第二学期 科目:《公共空间设计》 班级:14环艺班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一周课次 1 时数理论( 4 ) 课型 理论+ 实践 类别 核心专 业课实践(0 ) 标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公共空间设计概论 本次课程所属的项目: 大项目:公共空间设计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完成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主要开展设计任务的必要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本次课,让学生掌握满足工装设计师 岗位要求的基本专业技能,1、使学生了解 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与特征。 2、初步掌 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3、公共空间设计 的流程。 1、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流 程。 2、掌握公共空间项目设计基本构成 要素,学习公共空间组织方式与原则。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 要求学生自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美术馆、武汉市新科技馆等公共建筑。思考两个问题:家装和工装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不同种类的工装设计依据大致有哪些? 课 前 准 备 相关案例图片(由学生搜集,包括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共空间实景分析) 参 考 资 料 《公共空间设计》-郑曙旸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公共空间设计》-侯林主编

特色餐厅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 本项目旨在训练学生设计要素把握的能力。重点学习公共空间中的餐饮空间设计,训练对空间的感知和空间设计的能力,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界面设计、家具与陈设布置、光与色的设计,创造符合实际需求的餐饮环境。同时了解餐厅家具与人体尺度的关系。 二、设计要求 进行空间界面和建筑装饰细部的设计,空间的划分应满足餐厅空间要求;和工作人员的行动需求,同时按所构思的餐厅主题、环境气氛和风格进行陈设与装饰设计,营造有个性的餐饮环境。 着重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1.本案周围是密集的住宅区,且店面不临街。要在比较局促的地段,解决好方案的总体布局(如店面设计、人流的组织等)。 2.设计重点为室内的餐饮空间,提倡以工作流程和用餐习惯来推敲和构思方案,并初步确定要营造的室内环境气氛与建筑风格。 3.满足功能使用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如: ①餐桌椅摆放是否满足人体工程学,用餐区分隔是否充分利用空间优势。 ②空间路线是否能够按照工作流程顺畅的安置。 三、功能划分

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合理的功能定位下,如何将街道景观各种构成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设置以及空间和功能上整合, 达到设计者的意图,使街道空间的使用者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愉悦、共鸣。在此原则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街道景观设计的手法。 1.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之一。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从1853年豪斯曼对巴黎市中心进行大规模改建时就已形成,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连续统一的界面、令 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始终保持完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那么,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景如何设计呢? 在济南泉城路的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仅限制其沿南京东路部分高度不超过24m;等等。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 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2.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3.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浅析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传统风貌与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成为城市改造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传统风貌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城市景观、文化、交通等各个功能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于1986年正式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政策,并为了将这些历史文化名街有选择、有步骤的介绍给国人,展示给世界,于起,先后举办五届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先后评选出如北京国子监街、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大街等历史文化名街。 上世纪80年代起,全国上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工作长期的重心之一,但对其研究和实践多从街区的商业形态、交通格局、邻里关系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常忽略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形态。 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列工程,不但涉及规划设计同时也包含法规管理,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设计方面的先进经验,并总结国内在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构成与内涵,规划设计的内容与原则做一个初步探讨,为将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2.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构成要素

2.1历史遗留景观 历史遗留景观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 物质景观指客观存在的景观,包括街区中的历史遗存建筑、历史特色要素、街区空间格局以及天际线景观等。非物质景观是指能够反映街区独特历史文化内容的景观,包括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俗礼仪等。历史遗留景观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精神,对城市的过去与现在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街区中的遗存建筑和历史特色要素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单元,她们的形态风格是不同时期,不同建筑材料以及不同风俗习惯的反映,是历史的演变及文化的沉淀。山西省晋中平遥县南大街,又称明清街,街道两侧的店铺具有明清风韵,全长750多米,沿街建筑考究,雕刻和绘画手法细腻精致,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涤荡,古风犹存(如图1)。 生活习俗和民俗礼仪反映了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地域性,构成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特殊性,同时对景观的发生发展也具有约束性和引导性。 2.2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包括地形、水体、植物以及天象等,它们是景观起源的基础,不可更改且十分珍贵,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摘要:本文以宽窄巷子为例,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在历史街区改造中的作用和意义,并通过对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环境艺术要素、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各场所的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宽窄巷子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一大特色——碰撞。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宽窄巷子环境艺术设计 1、历史街区改造与环境艺术设计 1.1历史街区改造的现状与意义 城市历史街区改造是在对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的一种开发性行为。 优秀的历史街区改造能让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格局中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的相互融合。利用城市特有的历史建筑遗存,在城市发展中营造出具有独特地域感、历史感、文化感的城市空间是历史街区改造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各地政府都打出“历史”牌,希望借助具有地域文化和历史氛围的古代建筑或历史区域营造更具特色的“地方名片”,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改造工程上马。一方面,这些改造项目对保护历史建筑、弘扬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千篇一律的改造模式让不少历史街区丧失了原有的独特光彩,成为不伦不类的“政绩工程”。如何做好历史街区改造工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1.2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是指构成环境景观的物质要素;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影响指导人们行为的精神因素。环境设计各要素间的关系犹如生物学上生物群落的共生链,维系着自然万物的萌发,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追求的目标,其任务在于设计出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 1.3环境艺术设计在历史街区改造中的重要作用 在历史街区的改造中,人们往往将作为历史遗存的实体的历史建筑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而忽略了其区域环境的打造,这也是不少历史街区改造工程失败的原因。 街区是以三维呈现的实体,也以三维围合空间,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维度——时间,历史街区则表现出其在城市中独特的地域风貌。这种历史感不是建筑与建筑年代或者与建筑形式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空间的营造来让人们感受到历史街区在时间与空间中存在的意义,良好的环境艺术设计对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成都宽窄巷子商业街区概况

万达广场购物中心步行街公共空间室内施工图设计任务书

xx万达广场购物中心步行街公共空间室内施工图设计任务书 编制单位: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xx万达广场投资(置业)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 xxxx年xx月xx日

一、项目概况 (一)本次委托设计范围为大型商业部分室内步行街内装施工图设计。 (二)项目室内步行街简述:室内步行街长约米,建筑面积约万㎡,首层层 高米,标准层高约为____米,层数层(无地下步行街)。店铺进深约____ 米,走道宽度____米。每层设置___组___部变频扶梯,____部观光梯。设置中庭___ 处,面积分别为 ___ 及 ___ 平方米。钢结构采光天棚,部分考虑开启扇并配有 遮阳设施。设置中央空调系统、通风、消防系统、应急照明、智能化楼宇自控及安 防系统。 (三)注:上述建设规模根据方案设计统计,施工图设计时应根据任务书要求重新计算并 统计。 二、设计依据 (一)国家与地方相关规范、法律、法规。 (二)《JGJT 244-2011 房屋建筑室内装饰装修制图标准》。 (三)《万达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内装专项。 (四)《万达广场定额设计技术标准》内装专项。 (五)《万达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管控要点》内装专项。 (六)《2015版万达广场步行街公共区域室内设计模块图集》。 (七)《轻资产万达广场采光顶标准图集》。 (八)《万达广场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设计标准》。 (九)《万达广场(A、B版)室内广告设置标准》。 (十)《万达商业地产规范标准一览表》 (十一)本设计任务书和设计合同或招标文件以及相关附录资料。 (十二)轻资产标准版标准版内装方案签批图册、材料封样电子库。 (十三)轻资产标准版标准版内装施工图。 (十四)业主对各阶段设计图纸的评审意见。 (十五)业主提供的经确认的方案(含轻资产标准版效果方案) 三、设计服务内容 (四)设计服务范围 1、首层室内步行街主入口,各区域主力店入口,各层连廊、公共走廊、扶梯厅、电梯 厅以及中庭空间。 2、步行街区公共卫生间,消防前室,各疏散通道(不含疏散楼梯间)。 3、采光顶深化方案设计。

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天津市解放北路原法租界大清邮政津局街区概念性设计研究

陋居所维持生活,要么居住在新建的无视周围文脉的大尺度的方盒子中;同时,为了服务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新增了许多零散的商业服务设施,如小卖、浴池等等,这些设施一般标准较低且自发无序的分布,有的甚至挤占了风貌建筑中的空间,对风貌建筑造成了不良损害;另外,由于街区周边道路比较狭窄,交通高峰时段车辆堵塞非常严重。上述激增的城市容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清楚的表明街区现有功能结构是不合理的。 4. 街区运行机制单一,缺乏活力 原大清邮局街区的活力和繁荣是建立在街区内部运行方式多样化以及功能结构多元化基础之上的,进而确保了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而目前的街区基本上以住宅为主加上个体经营的低档次商业店铺以及少量的办公空间。街区虽然位于城市中心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却完全没有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引进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街区与当代城市生活相脱离,整体的运行模式偏于保守、缺乏活力。 三、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的策略 针对原大清邮局街区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下列策略,目标在于实现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的纳入当代天津城市生活之中: 1. 建立街区历史风貌建筑的数字化档案,为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为了使历史风貌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首要工作是建立完备的数字化档案和控制导则。值得庆幸的是,对于街区内现存的四栋历史风貌建筑,还可以找到部分原设计图纸。尽管原图纸已经残缺不全、极端老化,但通过扫描、拍照,结合建筑现状测绘和对历史资料仔细的考察研究,最终还是能够建立起风貌建筑的数字化档案,主要包括建筑的基本信息、历史背景、复原图纸以及保护与开发要求等。将这些信息与GIS系统结合起来,足以为历史风貌建筑的修复、保护、再利用提供充实的依据,对此国内已有相关研究,这里不再赘述。3) 2. 运用图底关系4)、空间句法5)等理论修复并强化街区原有肌理 为了重塑街区原有肌理,我们采用了图底关系的分析方法,首先分析历史上大清邮局街区的图底关系、解放北路上相邻的保护较好地块的图底关系6),由此确定大清邮局街区内应有的图底关系,然后根据上述分析对街区内的建筑进行调整:拆除各种临时加建物,改变新建筑的布局和空间尺度关系,恢复街区应有的肌理。此外,还要看到,该街区发展历经百年,其文脉格局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也不乏自发、无序、甚至对街区肌理具有消极作用的成分存在。为了实现街区的有机更新和持续发展,强化肌理同时又满足当代生活的需要,是两项需要同等视之的重要目标。为此,我们运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评价并改进街区内的重要节点,提高节点之间的连接值、降低视区之间的深度值,在此基础上确定街区更新改造的最终形态(图3~5)。 3. 以适应性再利用7)为原则重新安排 35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杨伟良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住区公共空间成为衡量住区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在当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地产开发商和设计从业人员为了追求高效率和高回报,大范围地推行标准化设计的同时,往往却忽略了住户的切身需要和感受。住区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为住户带来丰富的活动,小区内缺乏生机,邻里间关系冷漠,在这样的住区内生活,居民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研究如何通过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使住区居民的交往活动更加丰富,对于居民的福祉和设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设计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住区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居住环境的社会人文质量却差强人意。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邻里衰落和邻里交往危机日益严重,并不断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因此,当前研究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概念的界定 (1)居住区:与传统居住小区概念局限于住宅和物质环境设施不同,这里的住区体现了社会学中“社区”的部分涵义,即不仅关注居住区的物质条件也关注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注重物质空间对社会生活的支持。 (3)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定义是在城市的住区内部空间中,存在于在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的空间体,是居住在城市住区中的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区域,对于提升住区生活品质、提供更加多元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1]。 1.3当代住区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 (1)设计思想忽视人的社会性:城市空间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住区也应该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我国当代住区设计方法深受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住区建设的时间短、强度大、“批量化”的生产模式,使得住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往往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对人的社会性关注不够[2],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造成很多方案虽然在设计图纸上严格符合规范要求,采光、通风、间距等都很有理、很美观,但是建成环境和居民使用反映却差强人意。 (2)空间环境的形式化倾向: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片面注重视觉冲击与景观的华美,空间环境设计上过于追求形式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为居民使用,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 (3)注重整体忽视细节: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进行鸟瞰和画片宣传的时候都十分醒目,但是一但住户搬进住区才发现空间环境的细节太欠考虑。常常是简单的做一些象征性的水体和绿化,而道路线性设计、绿化搭配、空间节点的尺度与氛围、休息座椅的设置、以至于夜间道路的照明等都较为缺少精心的考虑和雕琢。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等细节也考虑得不够充分。 (4)活动设施分布与居民使用的矛盾:针对日常交往活动而言,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都有赖于良好的外部条件的触发而产生。因此,空间环境能否被很好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的配套设施。当前新开发的住区往往都引入了会所、茶食、健身房、游泳池等大型的公共服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哲学理念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哲学理念 哲学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科学、社会学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唯物主义强调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并高于生产实践。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满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立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实际情况,从本质上体现生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等现代设计理念。 哲学的本质特点是思考深层问题,其思维方法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是围绕人这一主体,依托自然环境,以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为基础,有序运转的一个整体。设计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决定了它的客观内容,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务必遵循客观规律,建立严谨、科学、理性的设计系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空间其他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融合,既要充分实现空间的使用功能,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以实现人与城市空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和谐这一最终设计追求。 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事物的认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和意图理念是必定要通过种种客观存在的形式来实现的,要使这些外在表象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就应该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正确运用哲学观点能引导我们跳出以往设计过度强调设计感和艺术性的感性思维模式。这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应用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哲学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是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认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产生动力,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也就是说矛盾的根本即对立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思维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使事物间的矛盾良性发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新的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方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是设计规划的构成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对这些本质问题和矛盾,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 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满足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要求,保护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建立更为科学有序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建设艺术,其中体现的物质实体和精神表达、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的使用功能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设计形式法则中的自然美与秩序美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需要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和契合点,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规律,在设计中针对事物矛盾相反相成的特性,因势利导,去制造矛盾和对立的抑扬关系,使设计更具突破性和创造性,达到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一方面,矛盾既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矛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即使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图 1西安历代城市演变 图 2唐长安城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西仓历史街区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的旧城区更新改造动力十足,人们不仅要求物质环境的更新交替,更是对能够彼此进行精神交流、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社会多元共生,和谐共生的公共空间有着强烈诉求。历史街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风貌,保存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实施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传递历史信息、展现历史风貌、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历史片区所在地的文化、地理、人文、社会的深入探讨,对西仓历史街区的用地、建筑、交通、人口构成等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在原有建筑空间肌理上,延续文脉,解决居住整体环境,恢复历史街区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 功能置换 保护策略 更新措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问题错综复杂,城市更新改造变得更加迫切,在更新过程中,城市历史街区有着极大的价值, 传统历史街区沉淀着历史与文化,体现着地域特 色,承载着历史发展脉络,记忆着居民生活的片 段,由于历史街区生活质量的下降,风貌的消减, 基础设施缺乏,房屋破解的现实,使得历史街区 不得不进行城市更新,为了保留这些文化遗存, 延续文脉,继承城市发展脉络,改善居民生活环 境与生空间,恢复发展历史街区活力,探索出一 条适宜历史街区更新之路。 二、西仓历史街区发展现状 1.西安古城空间演变 西安具有最早的建城史和最长的建都史,历史文化资源丰 富,被誉为中国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不仅如此,西安以其特 有的都城遗址和规模宏大的唐长安城的规划,使得西安在 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图1、图2) 2.西安城市特色 31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为西安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 形成了西安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风貌。跨入21世纪,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的今天,我们认识到唯有 充分挖掘西安城市所特有的文化特色,继承并且发扬城市 独有的文化内涵,才能永久的保留城市的魅力。当代西安 的城市面貌在传统格局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规 划的指导下,城市大的空间布局沿循其历史文脉,突出其传统格局,彰显其空间气韵。从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等方面统筹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使保护与建设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形成了西安独具风格的城市特色。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以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 关键词:公共景观开放空间空间活力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 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 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 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景观“场所精神”研究 摘要:本文重点研讨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新建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保持其城市历 史,地方特色的重要性并对此提出一些设计原则与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居住景观场所精神 ABSTRACT:Following study on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e city,author propose some principle and advice about design on the important of the cities’history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e city,Urban Residential landscape, Place meaning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区景观存在问题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历史古国,五千年的文明作为世界上 一支从来未曾间断的文化奇迹一直传承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 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自1982 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分三批审批公布了99个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 市虽然有大有小且性质不同,但是有着共同的特点:“保存文物特别 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本文重点研讨在 历史文化名城中新建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保持其城市历史,地方特色 的重要性并对此提出一些设计原则与建议。 尽管人们已经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有了一些了解,但仍有必要对相 关概念作简要回顾。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一方面呼吁保护历史文化, 另一方面却又在大拆大建,“中国20年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性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1.概述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定义和关联 2. 1.1.室内设计: 又称室内空间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建筑内居住、行为等要求下的环境设计。是建筑内部空间应用的深化设计。是空间形式化再现行为意愿的过程。 1.2.建筑设计: 又称建筑空间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行为于内部和外部的不同要求而进行的空间设计,建筑设计的动机旨在强调建筑空间内与内、内与外、外与外的行为关联。 1.3.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更注重空间的建造及空间的骨架作用。 建筑设计重在创造总体和综合的时空关系,主要解决建筑的基础使用功能问题, 强调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形式以及建筑构造等问题。 室内设计实际就是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是围绕着建筑应用行为空间的深化改良设计。室内设计更注重内部空间行为形式的细化塑造,主要利用空间界面的形式塑造,空间形式语言对生理的作用和心理的引导。 室内设计更强调形态的塑造和细部的处理,材料的质感、纹理、色彩以及灯光的运用,所以室内设计又比建筑设计更加细腻,更加具体。 1.4.室内设计的内容: 主要围绕着围构建筑内部的 空间界面形式塑造(墙地顶)、 空间通与隔的再造改良(门窗隔断)、 辅助行为的构造设施(家具台柜橱库)、 空间行为的导向塑造(围隔形式虚实向势)、 符合空间行为要求下心理精神的外在形式表现(陈设装饰与象征主义)、 采光照明的优化(自然照明人工照明)、 新风排风的制造改良(空间行为的物理条件及规范)、 温湿调控(空间行为的物理条件及规范)、 以及空间设计的形式语言和美学原则(视听嗅触味、造型色彩肌理声音采光通风)等等… 室内空间设计涉及建筑学、形式美学、工程学、材料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如果再断增加不同地域文化及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见识,会对丰富设计语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5.室内公共空间设计: 相对于室内私有空间而言,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更强调的是满足公众行为需要的室内空间设计。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是通过对行为、环境、文化、时代、习俗、理念、科技以及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综合思维进行的空间设计,旨在改善公众的物理生活环境,提高公众精神生活质量。物理环境设计包含空间使用性和经济性两个因素: 室内设计的实用性是室内设计的基础问题,主要考虑物质条件的科学应用,如,室内空间的行为划分、导向隔通、家具设施、安保储藏、采光通风等要符合科学和法规,主要满足人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演变和; 1历史的沿革; 1.1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 1.2街道的功能特征;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在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把人在垂直方向分隔开,剥夺; 1.3街道的时代特点;在中世纪时期,当时的街道主要是在步行的条件下形成;20世纪5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演变和发展 1历史的沿革 1.1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在我国《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早期营建都城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对街道的宽度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等等。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街道的与宽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登记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在居民的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人们常以“街坊邻居”昵称。“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

里都有鲜明的描述。街头叫卖、京城看灯、耍把戏卖艺、法场劫人、融于大自然的街头茶社、以一块帆布限定的卖艺空间,无不展现出热闹非凡的街道空间画卷。 1.2街道的功能特征 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没有汽车的年代,街道和道路是属于行人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游玩、购物、闲聊交往、欢娱寻乐,完成“逛街”所需要的全部活动。发展到马车时代,人行与车行的冲突已开始暴露出来,但矛盾并不突出;而到了汽车时代,街道的性质有了质的变化。由于人车混行,人们不得不终日冒着生命的危险外出,借助于交通安全岛、专用人行道和交通标识及管理系统等在街道上行走,且不得不忍受嘈杂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因而严重影响人们逛街的乐趣。 在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把人在垂直方向分隔开,剥夺了家庭的基本户外生活要求,难以维持邻里关系和家庭间的日常接触和交往,把人与人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控制在狭窄的楼梯平台上。街道空间形态与人的生活矛盾突出暴露出来。20世纪50年代末,“Team.10空中街道”设想的提出者在恢复被人们所遗忘的街道概念,重建富有生活活力的城市社区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20世纪60—70年代便演变为今天的“现代步行街区的空间原型”。1980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我的城市构想”座谈会上,人们提出了街道建设的三项基本目标:能安心居住的街道;有美好生活的街道;被看作自己故乡的街道。凡此均旨在建立以人为本,塑造街道生活环境。 1.3街道的时代特点 在中世纪时期,当时的街道主要是在步行的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功能、结构和艺术造型是协调的,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街道保持了其文化连续的良好品质,城市街道的特征十分明显。 20世纪50年代在新现实主义影响下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时期,即“一五”时期,开始探索解决城市街道的社会功能和美观的问题,并在新的社会基础上重新理解街道的作用,象洛阳、包头、太原等其主要街道的红线为六七十米,与早期的街道形态相差甚远,在这些城市中这些街道的意义已经淡化了,干道的问题突出了。

解析城市街道设计的各个要素

解析城市道路设计的各个要素 城市街道占据了80%的城市公共空间,现实情形往往是在满足人们在街道上安全的驾驶、骑自行车、乘坐公交、步行以及交流的需求上还没能做的很好。组成城市街道设计各个部分,从人行道、车行道到车站,在有限的空间内总是处于一种争夺关系。好的城市街道设计就是要寻求灵活合理的组合方式来塑造安全、舒适、美观、和谐的街道环境。 车行道(Lane width) 车行道的宽度分配是首要的,需要根据需求分配不同的宽度给机动车、自行车以及一些专用车道。道路宽度影响着车辆的形式速度,越宽的道路越容易行驶较快,较窄的道路,可以降低行驶速度,虽然增加了驾驶难度,但却在整体上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因此对于大部分的车辆,10英寸的道路宽度技能保证驾驶的舒适度,又能降低驾驶速度,相对比较高效合理。 人行道(Sidewalks) 人行道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的台阶,除了提供步行交通,还是承担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空间。尤其在积极鼓励步行、提倡慢行系统和用地集约化的今天,人行道的设计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阵地。满足两个人并排行走的最小尺度是5英尺,很多城市都选择了更广泛的标准8英尺,具体要根据行人数量、街道的功能、绿化、设施来调整。人行道可分为建筑延伸区、通行区、设施绿化区及道路缓冲区。 路缘的扩展(Curb Extensions) 路缘的扩展是个很巧妙的技巧,可以局部的缩小道路,又可以作为视觉提示,提高人行的安全性,还可以提供城市家具和绿化的布置空间。在不同的位置,路缘的扩展区有不同的作用和设计形式。 门户位置(Gateway)

中间处(Pinchpoint) 转弯处(Chicane) 公交车站处(Bus Bulbs) 路面竖向设计(Vertical Speed Control Elements)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

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 1)基本要求: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

历史老街区的景观空间改造及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老街区的景观空间改造及规划设计研究 内容摘要顺城巷曾经是调动兵马、输送物资的马道巷,现在已逐渐成为西安人品茶、会聚亲朋的幽静去处。所以其对于人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结合国内一些优秀的街区改造案例,借鉴其优点和经验对西安顺城巷街区的改造作一些参考。把其打造成一个有吸引力、有特色、有魅力的公共休闲空间。 关键词历史老街区空间改造规划设计景观设计 1.绪论 西安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历史老街区众多。而我们下面要改造的是西安顺城巷中的一段。本文将要为西安古城设计一个依托城墙、适于步行并共享城市生活的公共休闲空间系统,探索低碳生态原则指导下的旧城更新改造方式。重点考虑未来城市休闲生活与空间需求的关系、建筑空间域城墙景观环境协调的关系、慢行交通组织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旧建筑利用与生态节能技术的运用等。 2.西安顺城巷老街区改造前项目分析 2.1基地概况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是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城市。我们选取位于明

城东北角作为规划设计对象,基地范围是从尚勤门到朝阳门这一段城墙向内延伸的一个街区范围。 2.2交通分析 在我们所选取的基地周边,分布有许多重要的节点资源,有陇海线上的重要站点,人流密集的西安火车站,有不可或缺人们守望了千年的城墙,有现代的各种大型商业,有大块的公园体育设施等。在我们的基地内部,用地现状的结构十分简单,主要是大片的闲置待开发用地和成片的居住用地,少量的商业,医疗和教育设施用地。基地外部的主要交通道路是火车站出来的解放路和基地南界的东五路,次要交通道路主要是南北向的尚勤路、尚爱路、顺城东路和东西向的顺城北路和东八、七、六路,连接基地和外部。基地周边的主要地铁和公交站点,地铁一、二号线已经建成,四号线正在建。但是对于基地的站点还是有点距离,所以不难看出,基地的公共交通可达性不高。 基地内部主要有几条均为东西向的道路,都是生活性道路,尤其是位于两个社区之间的东六路,街道生活丰富,沿街都是小型简易的商贩,还有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服务于旁边的居民;更为重要的问题,主要是基地内部的静态交通组织混乱,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空间。 2.3社会分析 根据调查的抽样人群进行分析,主要有商贩、游客、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