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谈建筑防水工程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谈建筑防水工程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谈建筑防水工程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摘要:我国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发展速度很快,选好用好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是搞好建筑防水工程质量的基础条件。本文分别介绍各类防水材料的主要性能,以便在建筑防水工程中对新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应用。
关键词:建筑;防水工程;新材料;选择;应用
目前新型防水材料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别: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刚性防水材料。各种防水材料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能特点,将其用于它所适宜的防水部位,可有效的解决工程防水问题。
1.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
传统的纸胎石油沥青类防水卷材是由原纸作为胎体以石油沥青作涂盖层构成的厚度约lmm左右的卷材,这种因以石油沥青为涂盖物而造成低温易脆裂、耐高温能力差的卷材,因以纸为胎基而造成强度较低、无延伸率、吸油率低而胎基易腐烂、厚度过薄而只能采用多层热油施工作业,不但施工手段落后,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还污染环境,由纸胎石油沥青防水卷材的综合性能更决定了它的使用寿命一般只能有2~5年左右,因此使防水工程经常处于反复翻修状态。
选择、应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注意下述方面:采用热熔施工的方法施工的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厚度必须达~04mm、3mm,3mm厚以下的卷材和自粘型橡胶沥青卷材一般采用冷粘法施工;表面覆PE膜的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在以冷粘法进行搭接缝处理时,应消除PE膜对冷粘剂的隔离作用;在地下室等长期泡水的环境中应用的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不易使用以含棉、麻等易腐烂的植物纤维为胎体的卷材。
2.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品种和特点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具有传统的纸基石油沥青油毡无可比拟的高强度和高延伸率,很好的高低温性能,有的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还具有很好的弹性,很好的耐久性,几乎所有的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都有很轻的质量,并可采用单层冷粘工法施工,改善了施工环境,因此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合成高分子卷材的品种繁多, 目前在国内最有影响的品种为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氯化聚乙烯 橡胶共混防水卷材,聚氯乙烯卷材,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聚乙烯防水卷材等。防水卷材按原材料的区别可分为两大类,合成橡胶类防水卷材、合成树指类防水卷材,根据防水卷材的应用特点,防水卷材又被分别设计为纤维增强型和非增强型等品种。
(1)合成橡胶类防水卷材:是以合成橡胶或以热塑性弹性体改性合成橡胶形成的高分子合金为主体材料,并配以适量的硫化剂、硫化促进剂、防

老剂以及增塑剂、补强剂及其他加工助剂等多种材料经塑炼、密炼、混炼、压延或挤出成型,经过硫化等工艺,加工而成的硫化型或不经硫化工艺的非硫化型合成橡胶防水卷材。
(2)合成树脂类防水卷材:是以合成树脂或以合成橡胶改性合成树脂形成的高分子合金为主体材料,并配以适量的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填料及其他加工助剂等多种材料经捏合、密炼、挤出成型或吹塑成型而成的热塑型的防水卷材。
3.防水涂料
建筑防水涂料是建筑防水工程中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另一大类重要的防水材料,防水涂料在应用前是可流动或粘稠的液体,经现场涂刷后固化形成防水层。防水涂料具有防水卷材所不具有的一些特点,如:防水性能好,固化后可形成无接缝的防水层;操作方便,可适应各种形状复杂的防水基面;与基层粘结强度高;有良好的温度适应性;施工速度快,易于维修等。
防水涂料的品种较多,按成膜物的成分分类,、可以分为合成高分子涂料和改性沥青类涂料。合成高分子涂料中包括聚氨酯系列涂料、丙烯酸酯类系列涂料,硅橡胶系防水涂料以及合成橡胶系防水涂料按涂料的溶剂类型分类。又可分为水乳型涂料和溶剂型涂料、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料等。这些涂料各具特色的性能,决定了防水涂料有非常宽阔的应用范围,最适于使用防水涂料解决的防水工程是:构造复杂,穿墙管道多,防水要求高面积狭小的工程。采用涂料防水的厨房、厕浴间,可将各卫生洁具、穿墙管道与基层结合部位,包封严密、形成无接缝的整体防水层,达到很好防水效果。防水涂料还可应用于地下防水工程,以及屋面防水工程中的一道防线,墙面防水、屋面防水层的保护层、卷材防水的辅助材料,以及防水工程的维修材料。
4.建筑密封材料
随着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及新型墙体材料的大量应用,建筑密封材料在防水密封工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筑密封材料按产品形式分类,可分为三大类:定型密封材料:半定型密封材料;无定形密封材料。在建筑防水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是各种建筑密封膏,近几年来,密封膏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建筑密封膏类非定型密封材料有很好的粘结力,并能长期保持不出现剥离现象;有随动性,能承受一定的接缝位移;具有一定的内聚力,自身不会破坏。耐疲劳性能好,反复变形仍能充分恢复原有性能和状态。有很好的高低温性能,高温不下垂和流淌,低温下不会脆裂,还有良好的施工性能,挤注性能,贮存稳定性,无毒和低毒性。外露使用的密封膏,应有优良的耐候性。
一般采用嵌缝施工。建筑密封带一般以合成橡胶为

主体材料。在工厂预制成为有一定厚度的粘性条状物。外覆隔离纸。在现场按预制形状或任何需要的形状填封。
5.刚性防水材料
刚性防水材料主要可分为两大类防水混凝土和防水砂浆。主要原理是将外加剂或合成高分子材料经合理掺配加入水泥砂浆或混凝土中,起到减少或抑制孔隙率,堵塞毛细孔,增加密实性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抗渗能力的防水砂浆或防水混凝土。
防水混凝土是建筑物地下防水设防中的重要防水措施。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中已明确规定:建筑物主体结构的地下防水应以防水混凝土结构为主防水层。
防水砂浆是将防水剂或合成高成子乳液等以一定量掺加到水泥砂浆中去,起到生成不溶物、堵塞毛细孔的作用。防水砂浆的防水能力与防水剂的种类、防水剂掺入量、防水砂浆的施工工艺有很大关系,尤其防水砂浆层与基层的粘结性能极为关键,防水砂浆只有和基层结合为一体共同作用才可能产生预期的防水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在每种材料的选择上,根据工程的部位、条件、所处的环境、建筑的等级、功能需要,选用适当的材料,因为每种材料都各有其特性,因建筑物的不同,才能让各类材料的特性发挥好,才能获得最佳的防水效果。
" 参考文献
[1]李勇,徐震.青年报,2009,第19期,125-108
[2]徐静.世界报.第51卷,2013,第10期,105-108
[3]许爱强,史贤俊,曲东才,2013全国学术论文集,北京,307-309
[4]Jingxiu Li, Baisheng Chen, Making electronic circuit simulation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GUI of MATLAB, Journa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ducation, 2004, 26(4):99-101
[213]V. Vapnik,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ambjl/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lhjyx/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trjylc/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wstylc/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xhyylc/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yhylc/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K7ylc/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ljb/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shyx/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fcgj/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jzddc/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mdlylc/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xdtylc/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xdgjylc/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bsjylc/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amdbwz/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pjylc/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djylc/ https://www.sodocs.net/doc/198156523.html,/hlylc/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NY:Springer Verlag,1995.
[6]Jun Yao, Guihua Zeng, Key agreement and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protocols for ad hoc networks, Inter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ding and computing,2004, vol.2, pp1025-1028.
[7]Bohn, O. & J. Flege. 1992. The production of new and similar vowes by adult German learners of English.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4: 131-158.
[8]Starr, Paul. “The Electronic Reader.” In Reading in the 1980s. Ed. Stephen Braubard. New York: Bowker, 21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