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知道手册资料试题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知道手册资料试题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知道手册资料试题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知道手册资料试题

深化课程改革复习要点

1、教育改革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2、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

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3、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4、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

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5、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

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6、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7、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

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

8、>

9、教学组织方式。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

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10、变革作业形式: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11、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12、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

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

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0%。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13、规范校内考试评价。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

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

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等6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考试和考查要求应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突出学科基本素养。拓展性课程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考查。一至六年级使用等级和评语报告考试和考查成绩,七至九年级实行等级、分数和评语相结合的报告方式。

《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练习题》练习

一、填空题。

1.《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

2.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总体目标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4.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5.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6. 强化德育课程,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

7.德育目标应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8. 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应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9. (2016)学年,总结课改先进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

10.加强阅览室、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快(“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美丽校园”)建设,为有效实施各类课程、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11.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程实施)、(变革教学方法)、(深化评价改革)。

12.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选择题

1.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B)左右,七至九年级(C)左右。

% %

2. 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B)学习需求。

A. 多样性

B. 个性化

C. 开放性

D.趣味性

3. 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C)。

A. 15%

B. 20%

C. 30% %

4. 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A)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B)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A. 5

B. 10

5.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A)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A)次。

A. 1

B. 2

C. 3

D. 4

6.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 B ),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C)。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A. 10% B. 20% C. 30% %

7.( A )有意愿有基础的学校先行开展课程改革。

A. 鼓励

B. 不鼓励

8.下列不属于实践活动课程的是(D)。

A.信息技术

B. 科技活动

C. 调查探究

D.健康教育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部分练习

一、填空题

1.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继续坚持以(合科)的方式实施科学课程,同时允许学校(分科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作为补充。

*

2. 科学拓展性课程以(主题统整)的项目课程为主,重视(科普读物及多媒体)科学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探究)。按照(选择性)、(差异化)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建立(自主选择)、(走班学习)的拓展性课程修习制度。

3.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实验操作)与(纸笔测验)相结合的学科评价体系,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采取(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综合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常态开展面对真实任务、体现(科学思维)的实验操作考查。

二、多项选择题

1.《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的目标包括( ABCD )

A. 坚持合科教

B.加强实验实践

C.重视学段衔接

D.深化评价改革

2. 结合现代科技与生活生产实际,开发多样化的拓展性课程,科学课程鼓励开设( ABD )等课程

(

3.对于考试评价,在稳定难度的基础上,借鉴PISA命题思想,调整科学试卷结构,适当增加( ABC)试题,改进试卷评价方法。

A.开放性

B.论证性

C.情景性

D.实验性

4.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实施需要(ABCD)保障。

A. 加强组织和领导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C. 加强资源装备建设

D. 加强督促和检查

三、简答题

1.《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规范实施基础性课程。(2)积极建设拓展性课程。(3)改进教与学方式。,

(4)改进考试评价。

2.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拓宽课程资源的渠道,请简要叙述如何拓宽课程资源的渠道。

拓展性课程建设要与实验室、图书室、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园文化环境布置等相结合,有机整合学校附近企业、社区、科技场馆、科研院校及科技工作者等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建构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拓展性科学课程。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考试练习

一、填空题。

1.课程整合实施指(课程内)和课程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也指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内外)的整合。

2. 学校应将各类专题教育等活动纳入到课程整合的范畴。鼓励有条件的小学开展低年级(“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的实验探索。

3.更新评价理念,改变知识为本、纸笔测试为主的单一评价形式,采用(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注重过程参与、自主发展。鼓励小学低年级开展(模块化学业测评)改革。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考试练习

二、填空题。

1.拓展型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2.建设拓展型课程,一定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着力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着力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着力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建设拓展型课程的基本原则是(多样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4.拓展型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小学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

'

5.学校应依据培养学生思想品格、核心素养和各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部分内容开发为拓展性课程,把大部分(校本课程)开设为拓展性课程。

6.拓展性课程学习评价要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采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才艺展示)等多种方法,采用(等第)、(评语)、(事件记录)等形式表示。

二、选择题。

1.建设拓展性课程的主体是(c)。

A教育局 B教研室 C学校 D教师

2.健康教育属于(B )。信息技术属于( c ),科技教育属于( c),生活技艺属于( c )。

A知识拓展类课程 B体艺特长类课程 C实践活动类课程3.每学年拓展性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小学为( A )。

A15%左右 B20% 左右 C30% 左右 D40%左右

4.拓展课程开发要以( C )为主。

A教师个人开发 B教师联合开发 C团队开发

《“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测试题

一、填空

1.切实减轻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避免幼儿园(“小学化”),不

断提高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育质量。

2.不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学习拼音,(不练习写字和计算),不提前大量识字。

3. 结合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引导幼儿对(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养成认真倾听、专心阅读的良好习惯。

4. 大班下学期可增加集体活动次数和规则游戏比重,逐渐(缩短)自由游戏和午睡时间。

5.小学低年级教学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专注阅读)、大胆发言、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学习习惯。重视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

6.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活动应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倡导(游戏化学习)、做中学。适时安排课中操。

7.合理搭配一年级各科教师,选择(有班级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二、选择

1.要贯彻落实( B )要求,引导学校和家庭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减轻幼儿学业负担。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立德树人

C、核心素养

2.开展(C)主题活动。让幼儿提前了解和体验小学生活,萌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A、爱国

B、丰富多彩的 C幼小衔接

3.以下不是对幼儿要求的是(D)。

A、重视培养幼儿倾听和阅读习惯

B、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

C、适当调整幼儿的作息安排

D、能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4. 小学要坚持学科知识(B)教学。

A、“循序渐进”

B、“零起点” C幼小衔接

5.(C)为一年级“幼小衔接月”。

A、六月

B、八月

C、九月

6.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A)教学,班额较小的学校可实施低年级包班教学。

A、学科课程整合

B、小班化

C、现代网络媒体

7. 根据(B)灵活摆放课桌椅。

A、学生身高

B、教学需要

C、课桌椅特点

三、简答

“幼小衔接”应做到哪些条件保障

1.强化督导检查。

2.重视教师培训。

3.加强研究和宣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二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二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 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 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 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 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 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 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一、填空题 1、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课堂、书本 4、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综合课程 5、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教学、评估、考试命题 8、甄别与选拔 9、开发者10、教学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 二、简答题 1.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第三,结合教学实践。 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4.简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5.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或:怎样认识学生是影响课程标准编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题及答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比例,语文( 20%-22% )、数学( 13%-15% )、英( 6%-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 7%-9% )、科学、生物、物理、化学( 7%-9% )、体育( 10%-11% )、艺术(9%-11% )、综合实践(6%-8%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0%-12% )、历史、地理( 3%-4% )。 2.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 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5.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6.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8.新课程倡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9.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二、单项选择题 1.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校本课程) A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B上课) A 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3.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纳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A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B教师) A学生 B教师 C校长 D教材 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A充分的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三、多项选择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课程、现实问题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B )A.《学记》 B.唐朝 C.宋朝 D.清末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D ) A.实现“三个面向” B.实践“三个代表” C.促进国家发展 D.推行素质教育 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C ) A.综合课程 B.显形课程 C. 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 B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自主学习 D.学校学习 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 A ) A.课程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课程宗旨 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 B ) A.操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 D )A.学科性质 B.教学的组织形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 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 B ) A.实用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 A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 ) A. 教育自身地需求 B.国家大力的倡导 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 D.教师的自觉行动 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 A )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 B ) A.发展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合作性学习 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D ) A.目标取向 B.方法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14、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 C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改革】新课程改革试题6

【关键字】改革 新课程改革 1、《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根底。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2)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根底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基础教育改革与试验练习题及答案2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 本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课程复习题B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我国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可以概括为基础性、__、人本性。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的 要求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__。 3.目前来看,教育办学主体主要由__、社会、个人三类主体构成。 4.校长负责制概念的四个基本组成要素是:__、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和教职工民主管理。 5.1983年9月,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__、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 1.普及性 2.教育公平 3. 政府 4.上级机关领导 5.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基础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1)进行国民素质教育,它面向全体国民,旨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4分) (2)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向高一层次的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生源,为学生生活、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3分) (3)是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的重要时期,是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基础。(3分) 2.基础教育改革的决策原则是什么? (1)公开原则。(3分) (2)合理原则。(3分) (3)客观原则(4分) 3.简述课程改革的四个阶段及其核心内容。 (1)1978—1985:课程秩序的恢复与学科课程主导地位的确立;(3分)(2)1986—1993:学校课程权力分化与结构多样化;(3分) (3)1993—1998:新课程的孕育与全面展开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建设;(2分) (4)1999年至今: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纵深发展。(2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模拟试题(选择、判断)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宿迁市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含答案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文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学院:教育学院 年级:2006级2班 姓名:李晓阳 学号:222006305211063 指导老师:范蔚教授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李晓阳 222006305211063) 【摘要】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八个年头。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政府官员到学生家长,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育工作者纷纷献言献策,或总结经验,或积极探索,或针砭时弊,或解读政策。下面,我将就一些近年来关于对新课改的理论认识进行总结概括,希望对现行的课改有所裨益。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2004年9月,引人注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启动。从2006年秋开始,安徽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增加到10个。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铺开。本次课改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是一场“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那就要有大动作,要有新气象,要与旧传统泾渭分明。 以下,我将就新课改的原因、目标、特点、具体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新的探究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教育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还表现在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长期压抑,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削弱甚或消失。因此,本着“人的发展”的理念,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进行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就我国而言,课改历经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学校课程中应试教育仍然势力强大,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并未得以根本性扭转,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以落实,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并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平性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还学生以自由,与体现主体性思想不谋而合;公开性或开放性原则与教育的不断变化相,追求终身发展理念异同工;公正性原则与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全体学生有所发展的观念殊途同归。基础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教育改革制度化、改革行为合法化、增强改革成果有效性、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政策介入教育实践问题的重大尝试。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张显出课程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一、单选(20题20分)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A.教育政策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C.教育法规 D.素质教育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空无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 D.活动课程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C ) ?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B ) ? A.教育政策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 C.教育法规 D.素质教育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 ) ? A.空无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D.活动课程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 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C.可完成性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 ?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B )?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D ) ? 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C.可完成性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A) ?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新课改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推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C)A、设计课程B、编写课程C、实施课程D、评价课程 2、本次课程改革与教学该所要确立的根本性里念(D) A、素质教育理念 B、创新教育理念 C、生活教育理念、 D、终身教育理念 3、与新课程教改相符合的是(B) A、学课本位论 B、学生本位论 C、教师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4、下列名称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D) A、教材 B、因特网 C、实验室 D、师生关系 5、校本课程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A) A、补充 B、延伸 C、拓展 D、深化 6、教学设计是为什么服务的(B) A、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教材的传授 D、搞活课程 7、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按序列评价多是(A)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8、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是(C) A、教学内容分析 B、教材对象分析 C、教学目标制定 D、教学身份选择 9、班级教学产生于(D)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0、个别化教学的首要环节是(B) A、研究教材 B、了解学生 C、选择方法 D、设计作业 11、不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A) A、综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核心课程 12、综合课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D) A、实践性教学 B、综合式教学 C、开放式教学 D、主体式教学 13、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传统的(C) A、课程结构 B、教学内容 C、学习方式 D、教学组织形式 14、可以对教学活动的某一细节作出评价是(C) A、质性评价 B、量化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1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最主要的方式是(A) A、观察 B、制作 C、考试 D、表演 二、判断 1、课程与教学是相互独立的F 2、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F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应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F 4、班级教学难以作到因材施教保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应该废除。F 5、目前对教材的开发是实现由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F 6、过去的备课写教案在新课程中称为教学设计。F 7、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越多越好越新越好。F 8、教学设计实际是一种教师的行为研究。F 9、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既是一种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关系。T 10、个别教学也叫做个别化教学。F 11、作为教学形式的学生自学,就是完全意义上学生的任意学和自己学。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