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前三个月粤版】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章题点训练3 Word版含答案]

【考前三个月粤版】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章题点训练3 Word版含答案]

题点训练三诗句赏析与其作用分析

[目标解说]

句子是诗歌中的重要单位,围绕句子命题立意是高考诗歌考查的一个重要方向,最常见的题型有:句意理解和情感分析,赏析句子并能对其作用分析。前者属于情感把握题,后者则属综合性的赏析题型,在高考命题中分量越来越重。考生一定要对句子赏析题和作用分析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由过去单纯地注重字词的赏析转变到对词语、句子赏析并重,能对出现在诗歌鉴赏中的句子作用分析题有足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把握答这两种题型的基本要领。

【真题回做】

1.(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解析本题以品味关键句子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用“细”字来形容竹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

2.(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答案示例:从色彩方面赏析,“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自选角度分析颈联,可以从“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等方面确定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

【错题回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远行

李璟

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注]生。

注二毛:头发斑白。

(1)上阕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2)请赏析“辽阳月,秣陵砧”的妙处。

答案(1)点明季节,用春光的明媚反衬氛围的冷清,暗示思妇落寞的心情。

(2)辽阳征夫对月思乡,秣陵守妇砧上捣衣,虚实结合,传达出相思之情,并巧妙暗示季节

的更替。(四个要点:画面描述,点出手法,情感,暗示更替。后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另外,“手法”从意象选用、组合角度答亦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首句中提到的“三分书”具体指哪部作品?首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三国志》。点题,交代写作缘起,暗示河山分裂(或“中原沦陷”的局面),为尾联

埋下伏笔。

【核心知识回放】

古人写诗,不仅善于炼字,更善于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诗人在炼句方面呕心沥血、苦心经营的写照。我们的赏析,更应聚焦在这些精警佳句上。

我们可以直接鉴赏这些名句。或者是鉴赏它们内容的精深之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是诗人为维护人格独立、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庄严宣言,鲜明地反映了酷爱自由、性格高傲的诗人的反抗精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抒发了作者不愿虚度年华,迫切要求建功立业、报仇雪耻、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或者是赏析它们形式的完美之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巧妙地运用声色静动对比,诱发了人们丰富优美的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声,声中有情;“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以花喻人,极写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女子的离别之情和相思之苦。

推敲、赏析诗句,要注意从语言点出发:有的名句倒装,有种错位的美,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有的名句对仗,有种整饬的美,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有的名句互文,有种开合的美,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有的名句节缩,有种凝练的美,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

推敲、赏析诗句,也要注意从表现手法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方法,如运用双关手法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运用比喻、设问兼排比的“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有的运用表现手法,如以动衬静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直抒胸臆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

但更重要的是,要将诗句的推敲、赏析放置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句,摘句而论,其精妙之处并不醒豁。但只要放入全篇,其“关键”作用就十分突出:全诗四句,前面两句写洛城夜闻笛声,最后一句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恰好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因此从内容上看“折柳”句是全诗的关键;第三句在全诗中正好处在承前两句写景,启后一句抒情的特殊的“转”的地位上,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章法上看“折柳”句也是全诗的关键。

定向训练一诗句赏析题的突破训练

1.(201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琅玡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

(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不知溪源来远近”一句,眼前幽静的溪水为实写;而形成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并不知道,本句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山深之处,春雪消融,琅玡溪不断壮大,一路远行,一路欢歌,此为虚写。“但见流出山中花”一句,山花随溪水流出是实写;而本句又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山深之处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的景象,此为虚写。此两句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地写出了琅玡溪的诱人景色。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注]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

答案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③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练中点拨

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几乎涵盖了诗歌鉴赏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结构等所有的知识点;它可以规定赏析角度(如从炼字的角度),这时就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可以自选角度,答案的自由度很大。

诗句赏析题是一种以诗句为赏析对象的题型,从赏析角度看有定向赏析(如上面第1题)、自选角度赏析(如上面第2题)。答好这种题型,要掌握好三个关键词:角度、效果、分析。

(1)角度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该如何切入呢?

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内容角度,一是艺术(形式)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作者情感等方面来赏析。艺术角度主要是表达技巧角度,另外有意象、语言等角度。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可切入的角度,所以给选择带来了难度。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如顾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至于具体到一首诗,到底从哪一个或哪两个角度切入,是要因诗而异的。

一般而言,应从特征最明显、最突出的角度切入,类似于表达技巧中的“大中取特、多中取主”。

(2)效果

这是与角度相并列的答题关键词。换言之,答好这种题型,既少不了“角度”,也少不了“效果”。赏析句子之妙,所谓“妙”,就是使用了什么办法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在古诗中,艺术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3)分析

“分析”,并不能与“角度”“效果”并列,因为分析是具体的答题方法,即要能对角度、效果展开分析。“赏析”,“赏”是指“角度”“效果”,“析”就是分析,就是把你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另外,要特别注意句子的位置特点,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3.诗句定向赏析题

(1)(2011·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案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应从诗歌的修辞方法(对比、对偶)及描写角度、感觉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重点是第五、六句,有对比,有对偶。当然,也可以从景和情之间的关系进行鉴赏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2013·四川)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对比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

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栖禅[注]暮归书所见

唐庚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注栖禅:惠州山名。

“好诗全凭结句高”,请结合全诗,分析结尾句与前三句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关系。

答案①写法上:前三句大处着笔,是面的抒写,是浑然的整体,而结尾则是点的集中,是局部的放大。前三句是长镜头,结尾是特写。前三句是整体的大色块,结句是画中焦点。

②内容上:前三句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暮归栖禅山时,看到暴雨来时天地一片昏黑,雨过又

满目青葱,处处洋溢着春天归去、初夏来临时山深林密的壮丽,色彩对比强烈,是一种整体的直观感觉,结句的“湖尽”二字不但点明“归”意,补充交代了前三句的景象乃为舟行观察所见,且让全诗画面有层次感、纵深感和流动感,而且“得孤亭”三字将读者视线拉回眼前的特写,由浑茫的整体感觉到集中的焦点画面、特写镜头,圆转自然,给人极高的审美享受。

4.自选角度赏析题

(1)(2012·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

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

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清瘦”用拟人手法突出其峭拔的形象、高洁超脱的姿态。诗中鲜活清晰的意

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诗人究竟是在写山还是在写自己,已很难分得清,物我融为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注]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云和:乐器。

试赏析“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的妙处。

答案“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既点明季节,又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运用反衬手法,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愤。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①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②。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②赊:渺茫。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出”,写鱼儿的欢乐;“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造句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定向训练二诗句作用题的突破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冯延巳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伤感情怀的词,词的上阕起笔两句写景有何作用?

答案①交代离别季节,是芳草萋萋、绿柳成荫的春季。②交代离别地点,是在绿草如茵的郊外的一座桥下的柳荫中。③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美景,为后文抒发伤离惜别情怀起到反衬作用(乐景反衬哀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谪仙怨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唐]刘长卿

晴川①落日初低,落日孤舟解携②。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①晴川:晴朗的江面。②携:分离。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

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

答案首句写江上夕阳西沉的情景,点明时间已是傍晚,意味着别离的时刻即将到来,引出下文别离后的各种情感。

诗句作用分析题同文学作品中句子作用分析题答题思路差不多,仍然要从内容

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个别题目可兼顾表达技巧。从内容角度看,主要有写景方

面、意境方面、表情达意方面;从结构角度看,要抓住这些术语:缘起、呼应、

铺垫、转折、过渡、总结、层层深入等。分析诗句作用,一要结合该诗句内容,

二要顾及在诗词中的位置。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王禹偁[注]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王禹偁: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首句“雨恨云愁”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比拟,这雨使人添恨生愁,突出了江南水乡多云多雨这一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②欲扬先抑,衬托江南水乡无论是淡妆浓抹,还是细雨浓云,总是秀美迷人。③总领全篇,

呼应下片,完整表达作者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夜色笼罩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内心的悽怆。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注]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诗歌鉴赏这首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首联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喜悦之情。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次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6.(2011·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

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九日

(南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请赏析本词末句“鸿北去,日西匿”。

答案(1)末句以景结情,写景寓情。(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

(2)写天际广漠之景物,与首句相呼应。(从结构方面赏析)

(3)目送飞鸿北去,心向故国神州;眼看白日西下,则是忧虑国势殆危。(从内容方面赏析)

(4)鸿雁北去,白日沉沉,意境苍茫,寓无尽意于寥寥景语。(从意象、意境方面赏析)

(5)意象凄凉,境界开阔,既豪放,又深婉。(从词风方面赏析)

2.(2012·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玉花: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解析“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两句中,“箬笠”“蓑衣”是钓翁的典型装束,“冰散响”“玉花空”写出了雪天垂钓的特点,“冰散响”也是以声衬静,既写环境之寂静,又写人物之宁静;“时振玉花空”写钓翁的动作,显其淡定。这两句诗借助声音与动作的描写勾勒出独特的钓翁形象,再配以“雪天”的特殊环境,很有意境。

3.(2011·四川)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综合鉴赏能力。分析此诗,应从对仗手法、情景关系等角度考虑。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一联在当时广为传诵,诗人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其中苦还是乐,怜还是惜,悲还是喜,令人难以察觉,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轼

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与友人柳子玉一同南下,次年二月于金山送别柳子玉。②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曾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答案想象、以景结情。设想朋友远去,只有飞絮相送,借飞絮表达作者的不舍之情;而流水无情,滔滔东流,借流水无情衬托人的有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酒

陆游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环宝带[注]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注九环宝带:指佩带此种“宝带”的权贵。

诗人对于“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一句颇为得意,请赏析此句。

答案比喻、化虚为实,酒能消愁常见,作者却以雪喻愁,借助飞雪进入热酒即被消融作为比喻,生动形象。用“雪”把“愁”与“酒”连接起来,更显新奇。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寄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注①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二句总起全诗。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第二句交代了和乐开朗的天性。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引出颔联、颈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作铺垫。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请谈谈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点明在异乡送春归的诗人形象(点明春归时节“我”身在异乡);引起下文诗人凄楚的情怀的抒发。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杨花如雪”这一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交代了离京的时间(即暮春);②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气氛;③用杨花纷乱如雪,烘托离京时心绪的烦乱。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的首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词描写闲情难以排遣的苦闷。起句为反问,强调苦闷之深之久;同时有笼罩全篇之效,开端发问之后,句句都是对起句的呼应与发展。(或同时又营造出盘旋沉郁的感情意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