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尊重的各位家长,您好,周六有幸聆听了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很触动。李教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深刻的解析了家庭心理抚育的重要性及一些做法,与我在现实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孩子不快乐的内在心理机制十分暗合,我在家校沟通博客上转载了一些李教授的博文,请一定看看!

一、听李玫瑾教授讲课——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2010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李玖瑾教授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健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李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打开屋子的门和窗”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阳光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正如很多凶手穷凶极恶,在生活中即非常懦弱,这要从他的童年找根源。

家长们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往往在他12岁左右,却殊不知孩子的异常心理也许早在6岁左右就形成了。“孩子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在幼小时,大人的陪伴和教育非常重要。正如,孩子成年后喜欢的食物,取决于小时候父母常给他吃的;孩子小时候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会变成沉默内向;小时候没人管,

孤弱无助的感觉会伴随直至他长大。

“抚养者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末代皇帝溥仪就是个例子。”李玫瑾教授说,溥仪年幼调皮,着实把大臣和太监们折腾得够呛,老师拿古代圣贤为例子苦劝也无效,最后还是奶妈出面才“镇”住了他。“奶妈把小皇帝往怀里一搂,告诉他,大臣太监也是人,以后别折腾人家了好吗?小皇帝立马点头了”。听了李玫瑾说的故事,家长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李玫瑾趁热打铁:“孩子12岁之前是心理抚养的关键期,3岁之前,父母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当孩子眷恋你,离不开你时,你才对他有教育和控制的能力。所以家长们要多陪陪孩子。”“糖果训练”培养控制力

李玫瑾认为,现在不少孩子缺乏一个自我控制的教育过程,导致成年后控制力较差。大人可以这样训练孩子:给他一些糖果等喜欢的零食,分量比平时多一些,并与他约好,明天的这个时候,如果零食还能剩下来一些,他就能再得到双份零食。

第一次训练时,大多数孩子会忍不住吃掉所有的零食,家长看到了也别吭气。第二天再按约定,拿了糖果找孩子,哟,违约了?马上收起糖果走人。这时候孩子虽然很沮丧,但是明白了控制住“馋虫”的好处。如果之前家长们做过“说不”的训练,孩子也不敢跟你哭闹。隔一段时间再训练第二、第三次,孩子们自然会吸取教训,学会自我控制。

杀亲案:家庭教育的悲剧

“北京李磊杀亲案等这些杀亲案是有共同性的,主要就在于人格方面的缺陷。”李玫瑾认为,“心理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早期如果没能抚养孩子而形成情感依恋关系,后期就很容易在管理过程中失去管理权,你管他,他就会恨你。”

据李玫瑾分析,李磊性格好斗,常与人打架。这些都体现出他不太成熟、不太懂事的性格特点。

始终令人惊诧的是,作案之后,李磊没有寻找藏身之处,而是选择去海南三亚旅行,被捕后还称“三亚真好,如果有来生,一定来三亚”。

“他杀了那么多人,还有心思去享受。那么对这种人而言,藏起来是很痛苦的,是需要忍的。他忍不了,就一定要挥霍。”据报道,李磊在逃亡期间疯狂挥霍,每天花钱过万元。李玫瑾分析认为,李磊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缺陷。

接触了很多耸人听闻的杀人案件之后,李玫瑾发现,早期的教育和抚养,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她利用自己的博客“农家小院”来发表“心理抚育”系列博文。

她写道:“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的‘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

方面的影响。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这种人容易形成冷漠、拒绝他人、无情残酷等性格。”

李玫瑾认为,父母一定要亲自抚养孩子,“要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感,同时还要有性格方面的教育,要让他想到别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认为,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性格教育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弱能的情况,体现为自尊心特强、脾气大。“当其成年以后,只要遇到问题,遇到麻烦,就有可能出现危险的结果。他不会用复杂的方式处理,只会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

李磊就是其中的典型,情感教育的不连续和性格的缺陷,使他最终将屠刀伸向了自己的骨肉至亲。

“当你拥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李玫瑾教授说,“可惜的是,在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试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的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学会对孩子说“不”

孩子没人照顾不行,但过分宠爱也不行。李玫瑾教授说,许多“逆子杀亲”案件的凶手,很多是小时候父母惯出来的。小时候惯得太厉害,长大后再管束,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逆子”倾向就是这么来的。因此,家长们要学会“恩威并施”。

在李玫瑾看来,孩子3~6岁期间一定要进行性格培养。在6岁之前对孩子说“不”,他可能会哭闹、打滚,最后仍会服从;

要是拖到12岁以后再说“不”,孩子可能会反抗,比如离家出走甚至采取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

如何对孩子说“不”?李玫瑾教了家长们一招,孩子哭闹、不听话的时候,要遵循“四不”原则:不打、不骂、不急于讲道理、不走开。家长只需做一件事——把孩子带回卧室或书房,关上门进行一对一的教育。首先告诉孩子,今天这件事是你不对,然后可以笑眯眯地坐下,看孩子哭闹。等孩子哭累了,再找条热毛巾帮孩子擦擦脸。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要是不吃这一套,家长们也可以先问他“你这样做对吗”?在孩子争辩的时候,静静地盯着他看,等他安静下来。总之,家长需要表达一种态度:这件事是你不对,你再闹也没有用,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孩子不吭气了,这时候家长可以给他一个商量的机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以后有什么想法就好好跟大人说,我们会好好考虑。比如,想吃第二根冰棍?现在不行,下午几点以后可以吃;想买玩具?现在不行,期末考试以后我们再买。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李玫瑾教授常常听到朋友的抱怨:我的孩子有这个那个毛病,怎么改啊?在她看来,问题的根源常常在父母身上。大人们学会从自身找原因,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家长们于是开始了“现场学习”。有位母亲举手提问:9岁的女儿特别爱哭,被老师批评了哭,与同学有矛盾了也哭,怎么办?李玫瑾分析说,这跟孩子小时候被照顾得太周到有关。在孩子哭的时候,家长不要做任何事情,让她哭个够。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有反应,反而不好。如果事发原因很重要,家长可以干预一下;如果不重要,可以暂时不理睬。

另一位母亲诉苦说,自己送孩子上了一些兴趣班,如围棋、钢琴、舞蹈等。刚开始孩子进步很快,现在却出现了逆反心理,对大人的督促非常抗拒。李玫瑾表示,家长的过度控制,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由度少了,产生了排斥心理。每天给孩子安排1/3的时间学习就够了,其余时间让他自己玩耍。另外,家长送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目的性太强了,比如学钢琴不是为了欣赏音乐,而是为了考级。要是把它当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孩子学会弹一首曲子,全家人一起唱,其乐融融,孩子也就有动力了。

一名家长紧接着问,孩子7岁多了,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去别人家时不仅要吃东西,还要把东西带回来。这是不是自私?大家都笑了起来,李玫瑾也笑着建议说,父母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比如在大家庭的聚会中,交给他一个任务:把切好的西瓜等水果食物,给每一个人分发过去,形成与别人分享的习惯。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李玫瑾教授提出,青春期(13-18岁)是成长转折的关键期。心理变化出现几种情况:独立意识增强,尊重意识增强,逆反心理突出,抽象能力+想象内容不平衡,同伴影响力上升,性意识觉醒。

面对这些变化,李教授认为要了解孩子发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可能是学校学习的失败——学校教育的特征是比较和竞争,学校教育的模式是同一模式,容易忽略素质差异。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要适时对教育方式进行调整:1、命令变商量2、以朋友般的态度尊重待之3、让孩子为家庭的重大问题分忧分责4、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发现自己教育方式中的问题5、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相关家庭背景6、关注孩子的兴趣取向,尽可能共同欣赏,引导良好的兴趣7、要给孩子以信任8、为他的善良、成长、负责的表现而骄傲!

李教授还指出了父母在进行青春期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

一、有些话要点到为止。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嘴!

二、当发现孩子迷上网络时,1、对孩子的兴趣表示肯定;2、经常与他讨论他感兴趣的内容;3、鼓励并拓展他发展其他的有益的兴趣;4、不要太焦虑

三、当发现孩子初恋时,对策——给孩子写封家书,祝贺孩子长大了,有很好的社会性发展;告诉孩子你的恋爱开始于何时,有何感想;告诉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其中的道理与责任;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让他把握分寸。(中学可以交朋友,但不要确定

男女朋友关系。)帮助孩子提高鉴赏异性的水平。

二、有一万个理由,都不可原谅

时代周报:近期发生了数起震惊全国的杀害儿童等无辜者的案件。目前社会上出现一种声音,存在“报复社会”一说,媒体报道也多有集中于凶手多元、矛盾的人性,困窘的生活,这样的视角存在什么盲点吗?

李玫瑾:这些行为伤害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对于这类犯罪,我们全社会的态度应该很鲜明,不能把这种原因归为社会,也不能归类于弱者,这是不正确的,还有谁比孩子们更弱的?如果允许这种方式的话,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会疯狂,所有人都会疯狂。我在第一起案件发生后,曾经说过这个话,这种案件就应该当场击毙犯罪分子,绝对不让它再拖延,只有这样才能震慑这些犯罪人,因为这些人在他发狂的时候跟他讲道理是没用的。在这类案件上,全社会的态度应该一致起来,不管你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杀害弱小的孩子都是不可原谅的,这是无耻的行径,不是有情可原的犯罪。如果我们在这问题上非常果断,非常坚决,社会态度非常一致的话,这类案件就会减少。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犯罪类型,这些人的心理问题其实我们很清楚,他们往往是在能力上已经出问题了,但这并不是重点,我们知道社会有很多能力相对较弱的人,但他们也不会杀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理还是正常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什么?是能力很弱、却又特别“自尊”,低能配上强自尊,这种人就不仅自

己痛苦,他一定会不择手段地让别人痛苦。

至于讲这些凶手行凶前都有复杂的人性,甚至展现过善良的一面,这太正常不过了,我接触那么多罪犯,整个人从头到尾十恶不赦的没有,都有复杂性,媒体不能追求文学效应而剑走偏锋,用社会科学的分析来看,更重要的是看他们走偏的心理结构及其成因才有社会价值。

时代周报:那么,这些犯罪份子之所以会做出这种极端行为真正的原因你倾向于认为是什么?

李玫瑾:他们有些人不是生活不下去,你比如像南平的那个案件,郑民生并不是说单位不给他工作机会,是他自己辞掉的,他说领导对他不好,我们知道领导跟下属特别和谐的不多,如果连这点痛苦都不能忍受的话,一个人能干什么。另外我们知道,他说让他绝望的是失恋,我曾经在北京参与某社区矫正的志愿者活动,曾做过心理学顾问,社区领导和志愿者给我们提的一个问题是,某个在社区矫正的人员当他没有房子时,我们可以给他先找一间房子,没有工作,我们可以先给他找一份工作,让他一个月能有点收入养活自己,可当他跟我们提出:能否给我找一老婆?这时候我们就做不到了,怎么办?

也就是说,他的生活问题社会可以帮忙,但婚恋问题是人性格问题,哪个女人能跟一个无能且过于敏感、还把自己看得“很中心”

的男人在一起?如果一个男人没有担当,不愿付出,只考虑自己、自我中心……,哪个女人能和他在一起生活?所以,当他把这种愤怒迁怒于社会,社会不能认为有道理,这实际上是性格所致而不是社会的事情。

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办,有时我也觉得很无能,我们不能跟某女性说,你能否凑合着跟他过?为了社会安定,你也要跟他过,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那么你看这类案件很多犯罪人都有这个问题,都是女人无法跟他过下去,离他而去,结果伤了他严重的“自尊”,他觉得失意,被抛弃的感觉。邱兴华为什么杀道长,他当时已经有这个危机感,他妻子已经对他不满,他觉得妻子已经看不起他了(尽管事实不是这样,可是他从来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所以很多这类犯罪人出问题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因此他不能调整自己而将愤怒迁移给别人,迁移给社会。

家庭教育失当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时代周报:怎么去理解他们这种心理状况呢?能力弱,又自尊心强,特敏感,特容易受刺激。

李玫瑾:这是他早年的家庭抚养造就的,往往先是宠爱,宠爱到一定程度以后这个人就会自恋,自我中心,觉得别人都应该顺着他,宠着他,重视他……当这个孩子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会感觉到无法去面对这个社会,因为家里人可以让着他,迁就他,而社

会是没有宠爱的,这种人走入社会一定会深感痛苦。他们属于不务实的人,夸夸其谈,自我中心,他们的要求太高,而事实上又没有能力达到自己期待的要求,这也就是我们心理学上讲的自我认知存在障碍,不能明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他不能自我调整适应现实。这种人大多会出现偏执人格的特征。我们可以观察,这几起案件的犯罪人有着一个共同特征,都有明显的偏执表现。其偏执的原因就是前而分析的这个原因。所以,为什么说“不好预防这种人”,因为预防需要提前几十年,在他幼年时告诉他们的父母如何进行正确的教育。而现在说这些话是“远水解不了近火”,我们只能尽量预防以后,但不能防止今天(这类发狂的人),这也是我说的“不是所有的犯罪人都能预防”的原因。

时代周报:如果早期家庭的支持系统、社会的支持系统比较健全健康的话,这类情况会不会能够减少?

李玫瑾:当然会。因此家庭教育相当重要,但现在我们在这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太多了,很多父母并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子女,好像以为任何人只要把孩子生出来,就天然是父母了。我们在家庭这块,观念上的误区太多,很多父母以为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负责,于是拼命去赚钱,错过了孩子心灵养育的关键时期,如果等到青春期出了问题再来下功夫,那时候为时已晚,我们的父母应该在孩子还幼小的时候,看起来很乖的时候,就给

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性格培育。这需要陪伴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要是知道,对孩子的性格教育比智力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社会虽然可以进行家庭教育的宣传工作,但所有的社会努力还是要通过家庭、通过父母完成,如果父母不称职,社会该怎么办?社会能否替代父母?如何替代?这些问题都相当复杂。目前,我们社会在这方面做得太不够了。

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那些做了孩子父母的人,你可曾反思过:自己称职吗?嘻!倒新鲜。谁不会做父母?一说:管吃管喝,供他长大。一说:省吃俭用,先为孩子。一说:有的是钱,任凭花销。一说:家教陪读,琴棋书画。孩子的妈妈说:我为孩子操碎了心,磨破了嘴。孩子爸爸说:我为了孩子辛勤工作,殚精竭虑。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之爱,至善,至纯,至真,最为伟大。教育离不开爱,但是,有了爱并不等同于就有了教育。舔犊之情,爱子之态,动物亦然。从对孩子的教育层面上来说,很多父母还是“文盲”,不服也罢,叫屈也罢,事实就是如此。动辄以爱的名义,但是有的恰恰是“过度的爱”,是溺爱、错爱、误爱、乱爱、胡爱,好心人照样可能误做坏事,聪明人照样可能做糊涂事,在家庭教育上并不鲜见,不是主观所为,而是认识短浅所致。例如,孩子母亲的叨叨不休,孩子爸爸的棍棒相加,孩子父母的择校不止,给孩子安排的大大小小的无止境的兴趣班,等等,都是

因“爱”惹的祸。

孩子成长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学校、家庭、社会。很多家长却只只看到学校这一条,忽视了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的重大作用,此大谬也。在学校里,一个教师要走上讲台,必须要经过师范院校的几年苦读,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经过全国教师资格的考试,然后经过先周先学期的备课备学生,才能台上四十五分钟,谁知台下的十年功?做人父母者,未曾有一点准备,不曾看得一本家庭教育的书籍,忽然间就成了人父人母,又是“第一次”,孩子的人生又不容试验,谁敢轻言自己做家长称职?

父母对孩子的作用不容小觑。纵观孩子一生,在一定程度上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更大。父母是相伴孩子一生的“终生教师”,而在学校里的每一个老师则只是伴随孩子一段时光的。为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之大,举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先说“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看到孩子不上进,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早起晚眠唧唧复唧唧即将织成的布匹一剪两断,中途辍学即如此,此情此境足叫孩子终生不忘,触及灵魂。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多次搬家,最终挨着学堂而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这是孩子教育的重要因素。还有“岳母刺字”,一个“精忠报国”的刺字,成了岳飞戎马一生的行为准则。事实证明,很多“问题学生”的形成,家庭因素是关键。家庭中的不和谐、训斥棒打、吵吵闹闹、摔摔打打、嗜赌嗜酒等等因素,对孩子的反面教育作用更大。孩子在学校里得到了几年的正面教

育,不抵不和谐家庭中的一年的反面教育。

有人跳出来便说:我们那儿老王家两口子大字不识一个,打工为生,孩子照样考上了博士,这是不是说明孩子的进步与否与孩子父母的学习不学习没啥关系?错!你仔细调查这个现象,则发现这样的特例是这个家庭其实是暗合了教育规律。我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寒门出贵子”,或者“自古将相出寒门”。这样的家庭一般具备下列优势:一是情境的激励作用。家庭生活的多艰,父母维持生计的艰辛,天天早出晚归,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些现象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困则思变,穷则思改,孩子学习的动力比富家子弟要大得多。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些富家子弟,往往条件优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缺吃,不缺穿,不缺钱,坐吃山空,情志萎靡,学习缺乏动力。二是上述文盲家庭中往往更具备民主意识。父母没有文化的,往往更敬畏文化知识,看到孩子的一点进步就欣喜不已,看到孩子学到一点知识就高兴万分。他们往往用一种欣赏的、不干涉的、民主的姿态观照孩子的学习。当然那种不干涉的姿态是出于没有文化的无奈。但是有些“半瓶子”父母,自恃肚子里有些墨水,喜欢对孩子进行看上去“头头是道”的指导和批评,表现为絮絮叨叨、指指点点、喋喋不休、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用心良苦却成空,孩子不但不领情,而且生烦、生厌,进而逆反,该学的也不学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指导有个“度”的问题,尽量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做到恰如其分,漠然置之不可,关心过度同样不可,正所谓

过犹不及。

要使孩子天天向上,父母就要好好学习。孩子的父母必要要好好学学教育孩子之道,补好课,跟好孩子成长的步伐,干预不干涉,指导不代劳,引导不越权,授之以渔而不是供一辈子鱼,扶上马送一程而不是牵一辈子马,让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拓展。父母如何好好学习?方法众多,可以读读书,可以取取经,可以上上网,可以培训班,可以交流会,可以写心得,可以走出去,可以引进来,等等。道路千条,读书为便。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认识到搞好家长培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学校纷纷开设,供家长阅读的书籍已经是比比可见。例如,教育博士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就是其中的优秀书籍。又如山东省潍坊市搞的“亲子共成长”实验就是其中的优秀活动。让家长读书,并不是有意难为家长,不是让家长去做学问、成专家。而是以轻松的心态,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做法,去看看“人家”是怎样做的,听听专家是怎样说的。就是要求那些家长们,在闲暇之余读书一点,得心得一点,改做法一点,让孩子进步一点,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收获由少变多,点点收获汇集成线,线可成面,面可成体,立体交叉,多面多元。那时的父母才是称职的家长,那时孩子的家庭收获就不是一点了,而是全面发展了。

有几个重要观念需要家长在学习中好好把握,那就是“民主与科学”意识。家庭中的民主氛围非常重要,专制氛围非常的糟糕。孩子是人,是独立的人,是个体的人,是完整的人,是发展的人,

更需要人格的受尊重,更需要心灵的被呵护和被赏识。一个现代化的家庭首先是一个民主氛围浓厚的家庭,在这种氛围中,再讲究科学的方法。对这些科学的方法举几个例子:对待孩子的错误,宽容的心态比呵责更重要。对待孩子考试的失败,呵护孩子的学习信心比批评更重要。关注孩子的分数,不若关注孩子的幸福指数更重要。面对学习的压力,让孩子感知求知的快乐更重要。面对物欲浮躁,培养孩子的书香气更重要。学而无疑,远不如在学习中问题越来越多更重要。面对孩子的缺点,需要故意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面对孩子的优点,需要用放大镜来观照或者大肆渲染。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抛头露面,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合作。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人最快乐,善良的人最美丽。等等。“家长也是教育者!”为了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作为家长必须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好好学习,会做家长,能做家长,做称职的家长,让孩子在家庭中有科学与民主的氛围,在家庭中感到快乐,得到赏识,获得进步,阳光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大学生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学论文-个人心理成长历程报告

时光的沉浮 时间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携裹着沙子一样渺小的众生,匆匆远去,一点回旋的余地都不给人留下,只留下无数人在岸边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弹指之间,在时光的洪荒里已经沉浮了二十余载。从宏观尺度来看这当然只是惊鸿一瞥,而作为个人生命体验来讲,这已经是整个人生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从心理学上看,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内核在这个阶段已经成型,余生只是这个内核的延伸和实现。因此,尽管有人说回忆是衰老的表现,在这种时刻还是有必要做个简要的回顾。 我,一个人,一个大学生,和众多大学生一样,需要改进的方面很多,需要学习的也不少,经历一些事情后,人也会变得成熟些,借用别人的一句话“眼因留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竟忧患而愈益温厚”。我已经记不清楚这句话是谁说的了——应该是太久没背书的缘故吧!不过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一个人应当有着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并真切体味泪洗过的的良心,所蕴涵的痛苦彻捂后纯净的善和美。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最深。生命的真实就在于历经磨难,人生路上所蕴涵的挫折需要仔细品味。 哇哇落地:从不同的起点开始,如今能跟别人坐在同一个教室,我觉得很自豪。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上早自习时在朦胧的夜色下和伙伴升起篝火, 黄昏时看着金色的云朵,踏在乡村的田埂上回家,有空就爬树上掏鸟窝,去河里捉小鱼小虾,晚上伴着满天星光入睡,是那样的快乐和无忧无虑。现在已经很久没做过那样的事了,真的很想回到以前。 童真无邪:小时候我和每个同龄人一样单纯,每天过着相同的日子,玩,吃饭,睡觉,不必考虑过多将来的事,也不必担心今天吃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让人怀念。那时我经常生病,爸骑着单车带我到处治病,下雨的话就抱着我,有时候还用满脸的胡子茬蹭我的脸,痒痒的感觉。渐渐大了之后爸爸就对我有些无所谓了,不管不问的,见面甚至都不说话。妈妈则脾气很好,对我甚至还有些溺爱,爸老说她太宠我了。现在想来,我现在软弱的性格很可能是从妈妈那里来的。 少年做梦:很多人说少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对我来说,那是一个过早夭折的梦。那时总会有一些美妙奇特的想法,对所有人都怀有一种美好单纯的感念,对文字开始产生一种发自心底的触动,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看书,以为生活会一直这么美好,对世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范文 父母都想培育出优秀的孩子,这离不开优秀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 的心理成长是否健康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老年人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不磕着碰着就可以了,这样的家长只在乎宝宝的身体健康,从来没 有关注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今未成年犯罪的事件越来越多,各种 心理疾病频发,专家介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家长的一定 要做好对子女的“心理抚养”,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 女的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家庭教育,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 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父母亲自抚养,才有爱的 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 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 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 期是12-17岁。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 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针对目前一些大学生因生活挫折而自杀的事件,专家认为,这是当前部分青年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在幼儿期,父母应在心理抚养中重视意志的培养,可通过长跑、游泳等体育训练磨炼儿童的意志。 很多的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醒家长朋友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我的心理成长历程.

我的心理成长历程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季丽君2011112010125 人生是一个过程,心理也是一个过程,成长中充满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阳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其中的每一份付出都为我带来新的收获、每一次挫折都使我承受着自卑,但我还是要感谢挫折对我的磨砺,因为它让我学会了关爱、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更加积极面对人生的热情 每个人生命轨迹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开始于生的本能,终结于死的本能;而每个人生命中间的过程轨迹又都是不同的:一些人的高峰可能是另一些人的低谷,反过来亦然,即便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同一个历史事件, 带给每个人的影响也可能非常不同, 而生命过程的高低起伏成就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历程。哲学家赫塞说过的,“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并非我的责任, 但是怎样安排此生却是我的责任”。每个人能掌握的是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生命, 而让生命具有意义不在开始或结束, 而是在其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高峰低谷,都是生命的成长,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回味。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季,我降临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亲性格果断好强,做事精益求精。母亲个性踏实耐劳,温和委婉。他们工作都比较忙,所以我放学后经常一个人待在离家最近的书店看书,或者在自己的房间里写老师布置的作业。直到有一次,父亲有应酬晚归,母亲加班不能按时回家,天黑了我把家里所有的 灯打开还是害怕的跟爸爸妈妈打电话,在电话里忍不住哇哇大哭,任性的要爸爸妈妈回家,当他们赶回来时我已经一手拿着未挂机的电话一手搭在沙发上哭着睡着了。从此以后,妈妈和爸爸几乎拒绝了所有的应酬,爸爸下班后就回家辅导我写作业,妈妈回家做饭。这也使得我格外恋家,害怕孤独。 我有一个很能干的父亲,父亲是一个事无巨细的人,由于我先天性视力差,父母不辞艰辛的坚持10年不间断带我去武汉就医,我的视力才得以保持正常。工作中的父亲也非常优秀,他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看着父亲一叠的获奖证书,那时的我对父亲更生敬佩,感慨万分,我一定要做一个让父亲自豪的女儿。父亲的认真

心理健康培训教师个人成长史分析报告模版

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 资格认证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初级) 姓名:丽 号:8 学号:1 培训中心:齐河县奥鹏培训中心 考试日期: 完成时间: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成长史分析报告 齐河县鼎新中学丽 考试时间: 摘要:学生们比较信任我,时常向我倾吐她们心的小秘密,想向我求助。可是,有时我也感到无能为力,因为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偏差,而我在这个方面涉及到的知识实在是太少了。我深深地渴望有一个机会让我多一些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接受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我发现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原来学生的一些困惑可以这样容易就解决。多年来,我第一次有针对性地、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心理辅导员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同时我也试着去倾听,去理解,去走进孩子们的心世界,在此期间,也感受了很多同学深埋于心的伤痛与泪水,而且目睹着这份伤痛与泪水如何慢慢转化为勇气、力量与行动。只要心理健康辅导员心中有爱,运用一些心理咨询技巧和倾听等手段来解决学生的问题,随之而来的辅导才会润物细无声。但是真正要做一名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员,还是一个不小的角色转换。 关键词:个人成长历程分析,心理健康辅导员职业行为分析,自我规划, 一、个人成长历程分析 这个世界本身是不公平的,这个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体会到了,相信大家应该也早就体会到了,出生在不同的家庭,使我们有贫穷与富裕之别,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造成我们性格和习惯的不同。但是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先天的不足,所以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我们需要不断分析和探索,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取。 幼年的我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就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样脑子里总是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会是那样?可是却没有人来解答我的好奇,甚至见见我的父母都成了一种奢望,父母在这个难以立足的社会靠做些小生意来维持简单的生活,每天一早我还在熟睡的时候他们早已出去,晚上等我熟睡的时候才会回来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桌子上那五元钱的生活费,没人管得孩子早当家,从我记事我的一切生活只能我自己去完成早早的学会了洗衣做饭。我用做人起码的原则约束自己外,有了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当然我

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

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 三十六小(三)七班王嘉穆家长

一位著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有所作为,是否幸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就是性格,而不是智力,但是一个人的习惯却塑造了命运。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行为习惯与人的性格命运的密切联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也是一个人事业成败、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对社会影响好坏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家庭应该怎样做呢 一、家庭认识的不够 当前的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一是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二是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家里水果、点心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家长在千方百计地逼着儿女多吃各种营养品、补品的同时,又要求子女要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埋怨子女好吃懒做;三是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一方面家长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家长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给孩子先吃。四是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家长到学校来,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

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五是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为孩子占了上风,抢了便宜而自鸣得意;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有的家长干脆以工作忙为理由,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二、把责任推脱给学校 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就能成才;而家庭教育无关紧要,或者说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学校教育确实非常重要,但家庭教育也不例外,有许多地方在许多时候对学校教育是一种促进和转化,甚至超过学校教育的效果。因为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往往渗透在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认识水平、道德素养、价值取向等都在其言行中影响塑造着孩子的品行。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大,作为父母来说,应怎样教育孩子给孩子的成长应提供怎样的空间和条件呢 第一、应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

我的心理成长历程

我的心理成长历程 迈出第一步 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哥哥姐姐的陪伴下我坐上了开往学校的火车,这是第一次离开家去往一个从未走过的地方,一路上说说笑笑,不觉得自己有多孤独。 那天,天空还下着小雨,走进校门看着与自己想像中有很大差距的校园,我的欣喜减少了一些,但是想想老师曾经的话:是金子在那都会发光,想想自己要在这里呆三年,就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 当哥哥姐姐离开只剩我一个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时,我有些胆怯了,但是看看可爱的室友我就曾添了许多的信心,我们可以好好地生活,成为相互照顾的一家人。 军训,变得坚强 开始军训时觉得好累好辛苦的,越是那样想越是想家,就好想回家可是爸妈打电话告诉我,别的孩子可以我也可以,就这样我们痛并快乐着。到了最后三天时,我因为身体不舒服提前结束了军训的必修课。在医院打点滴,可是自己好想回到队伍中,继续完成这开始的磨练。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觉得好不甘心。 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 以前总是在父母,老师的监督下学习,可是进入大学一切就有自己规划了,觉得有些不适应。但是我也在努力着,奋斗着,不让自己的大学生活留有太多的空白。就这样第一学期就那样悄然过去了,到了期末考试了,每个人都在努力看书,有些知识是在复习,而有些则

觉得是是在预习,我们都说,在高中会有三个月的备考时间,可是在大学备考时间只有一星期。慌乱一周之后终于结束了第一学期的学业,整体考试成绩还算过的去,可是人觉得自己将好多时间都浪费了。 又是新的起点 新学期到了,这学期课程变多了,一天身体觉得更累了,每天都在跑着,但是感觉却是变的更加空虚了,总觉得一天忙着,但收获胜少,有时会因为这种感觉的存在而导致心情一度不佳。我会调整心情,偶尔会去参加兼职活动体验生活,感受社会,感受颇深。小的假期多了,我会和同学组织团队一起去爬山,搞小型的聚会,丰富生活。 梦开始的地方 有欢笑,有甜蜜,有哭泣,有沮丧……也许这才是人生吧! 经过了半年多的磨砺,我可以向别人大声地说:我已经是名合格的大学生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任性,那样脆弱,那样不懂事! 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平坦的大道只会促成平凡的人,崎岖的小路才能铸就伟大的人!不管你现在身处何方,或身居何位,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有梦,就会有不同的人生!

我的心理成长报告

我的心理成长报告 时间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携裹着沙子一样渺小的众生,匆匆离去,一点回旋的余地都不给人留下,只留下无数人在岸边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十八岁,会常常怀念“十七岁那年的雨季”的年纪,哼唱张震岳的《爱之初体验》总是没底气将“想要来一包长寿烟发现我未满十八岁……”唱响的年纪。就像水滴涟漪一般,我的生命历程从最开始逐渐扩散丰富,经过了蹒跚学步的幼年,快乐美好的童年,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少年,现在接受着五四青年节的洗礼。 都说岁月轻狂,回不了头。回顾十八年的历程,无数张面孔形色了我的生活。我的童年无疑是快乐的,在爷爷的老房子中安然渡过,爷爷是一名老教师,性情风轻云淡,会书法丹青,诗词吟诵。我性格的启蒙便是爷爷,在我人生之路给我无可代替的鼓励,爷爷奶奶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也许真的是“记得当时年纪小”小时候渴望外面的世界,不懂得珍惜,把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无比重要的儿时回忆随意丢弃,无虑到什么事都不用想,想要什么都会得到满足。跌撞前进,扶住我左手的是爷爷宽厚干燥的手掌,握住我右手的是奶奶温暖柔软的指尖,两人一路小心翼翼的呵护我成长。 直到我到大城市上初中后的一个暑假,一个人回老家却发现承载了我儿时回忆的老房子拆除才突然害怕,也许是从那个时候我心境有了不同的改变,可以称之为懂事了一点点,会尽量不给爸爸妈妈添麻烦,会努力学习,用成绩换爸爸妈妈的赞许和微笑。初中三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我一直庆幸有一个像奶奶一般慈祥的老班主任,给我鼓励给我信心,走夜路会像奶奶一样拉着我的手走。而那时因为父母严厉的缘故,与父母并不亲厚。也许是因为伤秋悲月,那时有点小文艺,写诗词句子的册子都有好几个,现在翻翻看都会发笑。也许是天生乐天派,没心没肺,我茁壮健康的进入了高中。 高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青春期叛逆期的特征似乎有了显现,我会和妈妈吵闹生气闹脾气,事后又去和妈妈道歉,反反复复从中我却体会到了妈妈对我的爱与期望,懂得的事不少。高三冲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母爱的温暖。当时脑海里只有高考高考,却也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也许越长大越复杂,也许压力使然,我开始惧怕成长,彼得潘症候群在我身上显露。常常会感到害怕,精神脆弱,妈妈发下手中事耐下心开导我,安慰我,让我顺利渡过高考。 不知什么时候我获悉了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猛然间触动了我心底,我开始恐慌,我害怕奶奶爷爷的离世,我害怕失去他们。老家对于我而言就是我要守望的那片麦田,我的乌托邦。水滴涟漪终消散,生老病死谁也不能抗拒,可是怎样都不能消散心理上的那块阴影。 一个暑假后,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跨入了大学的门槛。我说自己成熟了,长大了,懂事了可能还会有点矫情,但是我知道自己的确变化了,为人处事能自己应付,知道要丢掉高中时的选择性综合征,学会分析事情处理事情。也许在大学不长大不行,社会优胜劣汰,没有人会为你停一停脚步,没有人会无条件的给与你要的。前些日子去庐山写生,爬庐山时导游一直强调:庐山不走回头路,大家不要停了等队友来接你,迎接你的不是队友而是天黑。所以,我们很累很累,但是都有一个信念:坚持,在坚持一会。 成长不是一两天的事,不用相机,没有照片,这些点点滴滴都在我脑海里集成册,编成篇。在我生命历程里,深深浅浅留下珍贵而又灿烂的画面与记忆,不能忘也难忘。

浅析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例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对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就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生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本文通过一例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从家庭方面的因素来思考,希望青少年的家长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孩子、认识自己的家庭。 一、案例综述 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一名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中学生,初中三年,因为家庭环境不良,一年一个样,从优等生蜕变成了逃学、打架、不回家的问题学生。来咨询室咨询时,他的表现让我吃惊,沉稳的外表和思路清晰的表达给人很成熟的印象,但通过量表检测、摄入性会谈等资料收集,发现其心理成熟度与外在表现的差距很大,而对其家庭情况的了解更是让我吃惊,父母的争吵长年不断,冷战几乎没有停止过,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在这样压抑的家庭环境中,三年的时间里,没有变化是不可能的。通过咨询,孩子的心理问题得到了疏导、呵护,逐渐健康成长,亲子沟通让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得到改善,但父母未接受婚姻关系咨询,父母关系未能改善。这里想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让年轻的父母多注意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尽量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并与之发生互动的第一个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2-1、父母素质的影响 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举止等都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对孩子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及责任意识对孩子有着显著的影响,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负有更大的责任,作为父母要有较高的素质,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 2-1-1、文化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根据我国心理工作者钱曼君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家长中,文化程度属于文盲、半文盲、小学水平的占66.7%,许多家长的业余时间大多是放在打牌、聊天、装扮等无关紧要的事上面,几乎没有时间读书、看报。在孩子的心目中,学习的位臵受到打压,而家长对孩子考试成绩的看重,又让孩子困惑、感受到巨大压力。案例中的孩子在即将中考前,则采取了弃学的方式来应对压力。 2-1-2、道德素质 家长的道德素质同样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行为及价值观等的模仿及内化。由于青少年的价值判断还

心理健康个人成长报告

心理健康个人成长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成长分析报告写作要求 2016-2016学年第一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成长分析报告写作要求 一、基本要求: 1、 2、 3、以论文形式完成,论文题目为《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分析报告》要求手写,字迹整齐,字数不少于3000字结合所学内容,独立完成,围绕自己的个人成长情况进行分析,逻辑清晰,叙述流畅;如发现雷同论文,课程论文成绩按零分处理。 4、 5、论文成绩与平时成绩按照论文按学号顺序排列,以班级为单位,于最

后一节课上交授课40%计入该门课程总成绩。老师。 二、内容要求: 论文内容要求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你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3、在人际交往中,你是怎样看待其他人的?你的朋友如何评价 你?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4、你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你会为此制定怎样的计划? 5、你对大学生恋爱有什么看法?如何培养爱的能力? 6、你对生命的看法是怎样的?生命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7、什么人和什么事影响了你的个人成长? 8、幸福源于什么?你怎样发掘生活中的幸福? 新疆师范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研究中心 2016年9月 附件:封面格式 封面模板: 新疆师范大学 2016-2016学年第一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成长分析报告写作要求(1)(1) 2016-2016学年第一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成长分析报告写作要求 一、基本要求: 1、 2、

个人心理成长过程

课程论文 题目:谈谈你的个人心理成长过程 系部:管理工程系 班级:电子商务12—6 姓名:某某某 学号:12345678

人的一生会经历各式各样的苦处、不便对外人言的伤痛:感情冲突、失恋、吵架、不可调和的分歧和矛盾、社交冲突、物质的贫穷、自然的灾害、亲人的逝去、生老病死等。当我们在这样的处境中,我们依靠什么样的力量自救?获得心灵的宁静,人只有在平静的生活状态中,才能体会到快乐、喜乐,享受平安之乐。 在我踏入人生第22个年头的前夕,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从何而来,又将往哪里去?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今天的我。我走过伤心、泪水,在每一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中,我总是找着一份可以帮助可以帮助我继续成长、感恩、爱,以及更加积极面对人生的机会。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爱自己,爱他人;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宽恕自己,宽恕他人。生命的历程漫长而短暂,无论是经历过的身心痛苦,还是品尝到的甘醇幸福;无论是感受过的酸甜苦辣,还是喜怒哀乐,如今的我,都把它当成人生的财富,指导我好好地走完生命之路。 记得上学前班的那一年,老师让我们上黑板算题。她会在黑板上写好等式,被叫上去的同学写对了,可以得小红花。那是我最悲惨的事了,有一次被老师叫上去没写出来,老师给了我一个大鸡蛋!由于从小我是跟着外公长大的,外公少年时代家里太穷没上过学,所以平常就无人教我学习。不过外公常常会教导我要做一诚实守信的孩子,这些教导从小就深深的刻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影响我的以后的思想与行为,将会影响我整个人生。于是,从小我就养成了不说谎话的习惯,并且答应他人的事情会尽力做到。这是我的一笔人生的巨大财富,同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尊重的各位家长,您好,周六有幸聆听了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很触动。李教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深刻的解析了家庭心理抚育的重要性及一些做法,与我在现实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孩子不快乐的内在心理机制十分暗合,我在家校沟通博客上转载了一些李教授的博文,请一定看看! 一、听李玫瑾教授讲课——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2010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李玖瑾教授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健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李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打开屋子的门和窗”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阳光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正如很多凶手穷凶极恶,在生活中即非常懦弱,这要从他的童年找根源。 家长们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往往在他12岁左右,却殊不知孩子的异常心理也许早在6岁左右就形成了。“孩子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在幼小时,大人的陪伴和教育非常重要。正如,孩子成年后喜欢的食物,取决于小时候父母常给他吃的;孩子小时候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会变成沉默内向;小时候没人管,孤弱无助的感觉会伴随直至他长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成长像和平的鸽,飞向蓝天;成长像美丽的梦,牵动希望;成长像华丽的锦,镌写生命。笔者在此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篇1 参加了一学期的自我成长小组,每次都有或多或少的感悟和体会,只是没有很好地总结。现在写这份自我成长报告时,这个学期的活动情景又一次慢慢浮现在脑海中。 对于成长小组的活动,我都会尽量参加,参加这个活动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通过相互倾听组员的成长经历、分享自己的困惑、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我们不仅折射出自己在生活中的现状,也得到了更深入的分析和反馈。我们的小组也在不断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了信任、自由的氛围。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无论是作为一名心理老师,还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自己的问题都可能会对咨询工作产生影响。而对于我来说,我一直渴望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改变自认为需要改变的地方,解决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学习心理学专业是为了这个目的,参加成长小组活动也是为了这个目的。现在的我能够更加客观地来看待自己,能够静下心来仔细体会自己的感受,能够更加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角度出发,我形

成现在的这种性格和行为模式,肯定和小时候的经历分不开。虽然我还不能很深入地找到根源,但回想小时候,我是那种什么事情都是由父母包办的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经历,也没有和其他同龄人一起撒欢玩的经验,从小印象最深的就是被反锁在家里和电视机作伴的情景。也许无形之中,这样的生活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 在小组成员们的分享、倾听和反馈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很自卑、被动的人。正因为自卑,在小组活动中,我总觉得大家都比我有能力、有思想,会担心自己说的没有深度,所以我习惯性地把自己藏起来,表现出来的是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不常反驳别人。其实再看生活中的我也是这样的,不喜欢和不熟悉的人多说话,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待上很久,不善于拒绝别人、不善于反驳别人。在人多的时候会保持安静,不易被别人注意到。也许我还是渴望被人关注、肯定的,只是我不会表现得很积极,这也许是我的自卑和自尊之间的矛盾吧。 当然,只有认识自己肯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行动来改变。以前我经常是在脑子里想想要改变自己,但实际行动并不多。因为在行动之前我会闪过一些“我的行动是没有用的,没有效果的”的念头,这些念头会让我放弃自己的行动。小组活动不仅让我更深地认识自己,也给了我很多思考问题的新角度,给了我改变自己的动力和方法。在听过组员们的经历和分析后,我也意识到改变是需要更新自己和努力的。阿雅说的“拒绝别人也表明自己的强大。”地球说的“还没有达到我的底线。”狐狸说的“对我的好处是什么?”……这些对我来说

心理成长历程

我出生于1986年12月10日,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有一个妹妹。虽然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加上爷爷奶奶我们一家六口人日子过得挺开心的。我们家住在农村,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种田吧,后来为了攒钱给我和妹妹读书,爸妈在我刚满3岁便南下广州打工,我被送到远在江西南昌的外婆家住。虽然爸妈不在身边,但我的童年是在快乐中度过的,外公外婆都很疼我,比我大6岁的小姨也很疼我,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吧,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是我吃的最多,都给我留着。家里有个电视机,旧的不行了,收不了几个台,我记得就是山东台和中央一台,我那时喜欢看《西游记》和《大风车》,还有《葫芦娃》《聪明的一休》等等动画片,每当我看电视时,家里都没有跟我抢台的,都是我看够了他们才能看的,我就是家里的“霸主”,刚满六岁,我便被爸妈接回了老家上好学. 小时候我和每个同龄人一样单纯,每天过着相同的日子,玩,吃饭,睡觉,不必考虑过多将来的事,也不必担心今天吃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让人怀念。那时我经常生病,爸骑着单车带我到处治病,下雨的话就抱着我,有时候还用满脸的胡子茬蹭我的脸,痒痒的感觉。渐渐大了之后爸爸就对我有些无所谓了,不管不问的,见面甚至都不说话。妈妈则脾气很好,对我甚至还有些溺爱,爸老说她太宠我了。现在想来,我现在软弱的性格很可能是从妈妈那里来的。 很多人说少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是人的价值观,

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对我来说,那是一个过早夭折的梦。那时总会有一些美妙奇特的想法,对所有人都怀有一种美好单纯的感念,对异性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开始了我的初恋,虽然后来在爸妈和班主任双重打压夭折了,沉迷了一段时间,但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仍然以为生活会一直这么美好,对世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3年初中生活结束,我如愿考上了省重点高中。 然而,在上高中后,不想回家,只能生活费用完了才回去一次,也不喜欢往家里打电话。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大概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已的独立宣言。妈妈的脾气很好,但我经常会觉得很烦,总会找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跟她吵,吵完了更烦。有时她跟爸也会吵,这在我更是无法忍受,有次我跟他们说把这学期生活费全给我,我不回家了。然后他们就不说话了。爸爸是个不喜欢说话的人,对我更是难得说几句,只是每次回学校时问我生活费够不够用。我更是难得找他主动说话,有什么话也是通过妈间接传达的。那段时期,我经常抱怨他们没文化,没法沟通。同时我疯狂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每天一有时间就去上网,有时候也逃课,甚至通宵玩一晚上。结果成绩一泻千里,特别是英语课,一上课就睡觉。好在高二遇到位好的班主任,让我脱离了网瘾。尽管以后努力学习,但因为拉下的课程太多了,高

家庭教育的心理抚育

家庭教育的心理抚育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 心理抚育1:子不教,父母过 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孩子的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狰狞,让父母发现突然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当他(她)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当他们把孩子领到我面前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我还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喝农药自杀;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出色的女孩居然跳楼自杀。为此痛不欲生的父母状告网络经营者、状告学校……每当此时,我都想对可怜的父母说:知道吗,这种结局是你们自己造成的,你们是主要的责任人……真相,多数时候很残忍。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病,他们只能诉说生病的痛苦……。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生活方式是最主动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孕期就开始了抚养的物质准备,如衣服、床和车等,但是,抚育的心理准备呢?该准备些什么?——有几位准父母能回答这一问题? 欲知结果,且听下回分解 心理抚育2:心理抚育非常麻烦 抚育的心理准备是: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你帮忙的主儿;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最好不要当父亲或母亲!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育”?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 ——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因为,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4、再具体些: 孩子独立行走之前: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可以张嘴说话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主观意向出现后: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面临小朋友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开始上桌吃饭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走向学校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总之: 在人能出现的诸种心理现象中有:感知、情绪、情感、注意、观察、结伴、表达、操作、观念形成,这都需要抚育;还有兴趣、性格、意志,当然家长最关心的是智力,相关的还有记忆、概括、判断、推理、

我的心理成长历程

我的心理成长历程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我的心理成长历程 每个人生命轨迹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开始于生的本能,终结于死的本能;而每个人生命中间的过程轨迹又都是不同的:一些人的高峰可能是另一些人的低谷,反过来亦然,即便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同一个历史事件, 带给每个人的影响也可能非常不同, 而生命过程的高低起伏成就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历程。哲学家赫塞说过的,“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并非我的责任, 但是怎样安排此生却是我的责任”。每个人能掌握的是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生命, 而让生命具有意义不在开始或结束, 而是在其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高峰低谷,都是生命的成长,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回味。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季,我降临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亲性格果断好强,做事精益求精。母亲个性踏实耐劳,温和委婉。他们工作都比较忙,所以我放学后经常一个人待在离家最近的书店看书,或者在自己的房间里写老师布置的作业。直到有一次,父亲有应酬晚归,母亲加班不能按时回家,天黑了我把家里所有的 灯打开还是害怕的跟爸爸妈妈打电话,在电话里忍不住哇哇大哭,任性的要爸爸妈妈回家,当他们赶回来时我已经一手拿着未挂机的电话一手搭在沙发上哭着睡着了。从此以后,妈妈和爸爸几乎拒绝了所有的应酬,爸爸下班后就回家辅导我写作业,妈妈回家做饭。这也使得我格外恋家,害怕孤独。 我有一个很能干的父亲,父亲是一个事无巨细的人,由于我先天性视力差,父母不辞艰辛的坚持10年不间断带我去武汉就医,我的视力才得以保持正常。工作中的父亲也非常优秀,他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看着父亲一叠的获奖证书,那时的我对父亲更生敬佩,感慨万分,我一定要做一个让父亲自豪的女儿。父亲的认真执着也培养了我做事认真、细致的品性。上学后,我学习刻苦努力,成绩提高很快,我体验了勤奋的乐趣,父母与老师每一次的表扬就能使我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成绩的优异,师长的赏识、同伴的羡慕让我的自信心开始增强,学习成为了我童年生活乐趣的最主要的来源。 同时,我在小学乃至初中、高中阶段遇到的老师对我人格的形成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他们丰富了我的生活,指引了我的人生之路,对于我性格的锤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南厂街小学三年级二班牛阿楠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保持愉快的心境。第三,根据家庭生活内容挖掘可渗透的教育因素。第四,尊重孩子,关爱孩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每次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总是首先想到其在教学中的渗透,亦或更深层次地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似乎仅仅局限在学校以内。然而,家庭是孩子来到社会上接触的第一个集体,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我对学生和家长的了解,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 家庭教育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家庭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根据马卡连柯的平行原理,这种个人的健康的心理会带来集体的积极向上,同时又会反作用于个体,使个体生活在更加宽松健康的环境中。 家庭教育要通过家长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应只是衣食住行的提供者,成绩好坏的评委,或者以暴制暴的后援团,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孩子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在家庭中的渗透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孩子一定的生活常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生活实践,针对孩子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学习成绩、办事能力、表达能力、身体健康等的提升需求所忽略。教育实践中,我遇到过孩子在学校骂人的情况,除了批评教育孩子以外,及时告知了家长,家长对我的反

我的心理成长历程

我的心理成长历程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人生是一个过程,心理也是一个过程,成长中充满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阳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其中的每一份付出都为我带来新的收获、每一次挫折都使我承受着自卑,但我还是要感谢挫折对我的磨砺,因为它让我学会了关爱、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更加积极面对人生的热情 每个人生命轨迹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开始于生的本能,终结于死的本能;而每个人生命中间的过程轨迹又都是不同的:一些人的高峰可能是另一些人的低谷,反过来亦然,即便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同一个历史事件,带给每个人的影响也可能非常不同,而生命过程的高低起伏成就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历程。哲学家赫塞说过的,“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并非我的责任,但是怎样安排此生却是我的责任”。每个人能掌握的是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生命,而让生命具有意义不在开始或结束,而是在其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高峰低谷,都是生命的成长,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回味。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季,我降临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亲性格果断好强,做事精益求精。母亲个性踏实耐劳,温和委婉。他们工作都比较忙,所以我放学后经常一个人待在离家最近的书店看书,或者在自己的房间里写老师布置的作业。直到有一次,父亲有应酬晚归,母亲加班不能按时回家,天黑了我把家里所有的 灯打开还是害怕的跟爸爸妈妈打电话,在电话里忍不住哇哇大哭,任性的要爸爸妈妈回家,当他们赶回来时我已经一手拿着未挂机的电话一手搭在沙发上哭着睡着了。从此以后,妈妈和爸爸几乎拒绝了所有的应酬,爸爸下班后就回家辅导我写作业,妈妈回家做饭。这也使得我格外恋家,害怕孤独。 我有一个很能干的父亲,父亲是一个事无巨细的人,由于我先天性视力差,父母不辞艰辛的坚持10年不间断带我去武汉就医,我的视力才得以保持正常。工作中的父亲也非常优秀,他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看着父亲一叠的获奖证书,那时的我对父亲更生敬佩,感慨万分,我一定要做一个让父亲自豪的女儿。父亲的认真执着也培养了我做事认真、细致的品性。上学后,我学习刻苦努力,成绩提高很快,我体验了勤奋的乐趣,父母与老师每一次的表扬就能使我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成绩的优异,师长的赏识、同伴的羡慕让我的自信心开始增强,学习成为了我童年生活乐趣的最主要的来源。 同时,我在小学乃至初中、高中阶段遇到的老师对我人格的形成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

关于自己心理成长历程的调查报告

关于自己心理成长的调查报告 前言 人生好比一个珍珠项链,每个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就如同一个个精美发光的珍珠,一个个珠子串联起来便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无论过去或现在的状态如何,我们都要学会接纳和包容,因为我们对未来都怀有美好的憧憬,我们愿意努力化解所有的忧伤和烦恼,去迎接崭新的一天。正如俄国作家普希金所说的那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我计算了一下我现在已经生活了7000多个日子,倘若用秒计时,那我现在存活的时间将是很大的一个数字,但是每一秒我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放下了什么,这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我已经踏入人生第20个年头了,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这次作业,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通过参考一些心理学书籍,我学会从心理学的定义到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学习心理到社会心理。在自我分析中学会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从2014年7月初到2014年8月末通过查找一些网络上和图书馆里相关书籍的资料,然后对自身的心理状况做了相关心理测试,得到了较为真实可靠的数据。并认认真真阅读了相关心理书籍,掌握并运用一些自我分析方法展开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简述个人的成长历程及自我心理分析 下面我把自己22年的成长历程分为童年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以及大学至今四个阶段来简述。 童年阶段:翻开记忆字典,大约七八岁时,那时家里条件不是很好,老爸老妈总是起早贪黑拼命的工作,我的日常饮食一般都是在爷爷奶奶家解决的。也就是在这样环境下,小小的我就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习惯,并形成了懂事,自立的性格特征.常常为减轻老妈的负担帮忙做家务,打扫卫生。不过,幼时的我也有贪玩,淘气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