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二语(上)17登鹳雀楼

二语(上)17登鹳雀楼

二语(上)17登鹳雀楼
二语(上)17登鹳雀楼

17 登鹳雀楼

【教材赏析】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和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1.课件或挂图、小黑板等。

2.课前预习: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小诗。

(2)学习课后生字,读准生字音,记住生字形,按笔顺表进行书空。

(3)仔细观察文中插图,想想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打问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鹳雀”:一种鸟。“鹳雀楼”:楼名。“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行

(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

(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

▲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

(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诗人还看到了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

流向大海)

(3)指名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流向大海。

2.学习三四行

(4)谈话: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5)指读三四行,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6)诗句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

(7)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1.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2.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

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4.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5.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

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白日衣山尽。()

(2)黄河入海留。()

(3) 欲究千里目,()

(4) 更上一曾楼。()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景(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想)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流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依尽人欲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

08、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欲望)(欲念) 穷(贫穷)(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完整版)(完整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

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小学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

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

17、登鹳雀楼

17、登鹳雀楼 备课时间:2007年11月9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表现的意境和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3、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尽、流流)。 (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意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进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边看图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 3、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什么? 二、指导背诵。 1、看图背诵。 2、同座位互背,指名背。 3、全班齐背。 三、教写生字。 1、(出示字卡)读读生字词。 雀楼依入

2018年二年级语文上册17登鹳雀楼教案苏教版

17.登鹳雀楼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7.登鹳雀楼 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登字头”。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涌诗文。 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涌?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e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 登字,指名拼读“鹳” 3. 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鹤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 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停留在 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鹤雀楼"。 "登鹤雀楼"就是登上鹤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鹤雀楼, 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 首诗。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指名读 正音,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诗 三、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鹤雀楼,他 (1)指名读一、二两行。

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鹤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 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 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 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 意思?(依) 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 诗人站在鹤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 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 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学生练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鹤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引读 (2)指名读三、四两行。 (4)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2.讨论。认真看图思考。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四、指导朗1.朗读。

17登鹳雀楼

17、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写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第一、二句,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个字,描绘了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抒写诗人的感受,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诗中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指导学会本课8个生字,特别是能正确规范地书写这些字。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涵的哲理。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 2、集体背诵。问:是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读准后鼻音“登”。指名拼读“鹳”。 4、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出示图片: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设计意图:通过简介故址和名字的由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朝代和姓名。) 5、边显示,边诵读诗。 (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的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为理解作准备。)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诗文,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新教材】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预设目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少等特点,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三、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五、设计思路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等特点,针对所设计的重难点,这节课要尽量体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着重采取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读质疑,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悟奋发向上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以及自己读了课题想要提出什么问题。 3、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 4、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指名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2、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义。 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读一读,想一想: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读古诗,教师范读。老师的读法与同学们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有节奏)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

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 【导语】《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希望能让您的学习工作更上一新新台阶,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 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 *之作仅六首诗。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p2、生自读生字、课文。 3、抽读生字词。 4、指名读古诗。 四、学习第一句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 3 .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 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

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三、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录音机范读。 2. 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 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

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依河目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 入"的 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 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 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三)、品读诗句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说教材 《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 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教师对作者和鹳雀楼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的?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登鹳雀楼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eaching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登、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学生跟老师一起做“登”的动作。还有“登”什么呢? 标注“鹳”的音节,是什么音节?(整体认读音节)。看偏旁,有鸟字,你还知道带“鸟”的偏旁的字吗。“雀”也是一种

鸟,我们知道什么“雀”?(麻雀)。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课件展示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4、师: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学完之后就知道了。(出示课件展示此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解读诗人。红线表示什么?教学停顿。 2、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也可以问老师。 3、反复教读停顿、读诗。 三、品读诗句 1、读完这首诗,你们知道写了什么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呀?看了之后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通过图理解意思。(太阳) 太阳怎样呢?看图,太阳去干什么了?谁能试着说一说?(太阳下山了) “太阳下山了”也叫夕阳,夕阳曾经用来形容老年人。北京有一个电视节目叫《夕阳红》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堂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老师在黑板上提前板书好古诗《登鹳雀楼》,诗句写在黑板的下方,学生可以够得着的地方。) 师:孩子们,这是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一首古诗,请大家打开课本114面,请大家观察观察,除了这首古诗外,你还发现了些什么? 生:一条黄色的河,那叫黄河。 生:一轮红红的太阳。 师:是红色的吗?再看看。 生:白色的,是夕阳,所以是白色的。 生:我还看到了远处的山。 生:我看到了帆船,船上有人。 师:观察真仔细。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看到了一座楼,第一层里有两个人。 师:你真棒。你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 生:鹳雀楼。 师:大家一起说说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鹳——雀——楼; 师:知道鹳雀楼在哪儿吗? 生:知道,在这些石头上面。 (众大笑) 师:是啊,鹳雀楼是建造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山西省,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生急着举手) 生:还有河南的岳阳楼。 师:(微笑着)孩子,你是河南人吗? 生:不是啊。 师:那你可不能把湖南的岳阳楼搬到河南去。(众笑) 师:除了图画之外,你还发现了诗以外的文字吗? 生:我发现了,在课本的角落里写了“作者王之涣”。

【新教材】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 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 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 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那楼这 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 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 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 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 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重难点解析

《登鹳雀楼》重难点解析 提要: 多少年来,关于“白日依山尽”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说写的是“朝阳”,有的说写的是“夕阳”,还有的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也有的稀里糊涂、模棱两可,这给小学语文教学《登鹳鹊楼》一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在小学师生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本文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剖析,确认“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从而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关键词: 王之涣鹳鹊楼中条山黄河蒲州白日依山尽朝阳 夕阳旁证梦溪笔谈插图 正文: 每年笔者都要带师范生到小学实习,而几乎每次都有人问: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中的“白日”写的是夕阳还是朝阳?老师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经过了解我们发现:现在老师手中有好多种参考书,它们对“白日依山尽”一句的解释很不统一。 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明亮的太阳”,“依”是“从”,“山”乃“中条山”,“尽”是“山的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太阳从中条山的尽头升起”。 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太阳,本课指夕阳”,“依”是“靠着”,“尽”是“没”,这样整句诗的意思变为“夕阳靠着西山(注意:此说法未说诗中的山是中条

山)渐渐下沉,最后看不见了。”(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5)》,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大全第二编》,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的《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等)。 有的既承认诗中“白日”为“黄昏时的太阳”,“依”是“靠着、挨着”,“尽”是“太阳即将全部西沉”,同时又承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结果整句诗的意思又成了:“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落下去”(如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唐诗合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唐代绝句选》,以及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唐宋诗选讲》等)。 毫无疑问,按第一种解释,“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朝阳;按第二种解释,此句写的是夕阳;第三种解释则犯了“自相矛盾”的兵家之忌(其中道理后述)。 那么,权威的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怎样解释的呢?请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四册),它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指明晃晃的日光,并不是太阳本身”,“依”是“顺着、随着”,“山”指“中条山”,“尽”是“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案(4)》秉承了这种说法)。多有意思,它竟然回避了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既不说它是朝阳也不说它是夕阳,你把它理解成“朝阳”也行,理解成“夕阳”也未尝不可。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使各地教师对此诗的解释大相径庭。当然,还得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毕竟还在该书的资料中点了一句,说对“白日依山尽”的解释有几种说法,但谁是谁非它未提供任何证据,也未作任何评论。看来“朝阳夕阳之争”仍大有讨论之必要。 在讨论“朝阳夕阳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鹳鹊楼和中条山的位置。笔者翻阅了多种版本的唐诗注释,一般都讲:中条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县东南部,为太行山之

17、登鹳雀楼---练习7

17、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学习本课8个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中重点词句,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 4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学习本课4个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中重点词句,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谁来来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二、解题、了解作者 1、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2、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介绍作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朋友,学习要讲究方法,我们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 1、把生字表上的生字拼拼读读,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把生字放到课文句子中读顺。 3、边看图,边读读诗句,看看诗句里哪些字词描写的景物图上有,看图讲讲诗句的意思。 4、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指名回答 (1)诗人所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诗人所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细读古诗,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节奏和重音。 2、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

2019届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17登鹳雀楼教案

16 登鹳雀楼 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重难点分析: 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 投影图,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生生词,细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小朋友学的古诗还真不少呢?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1、板书课题:17 登鹳雀楼。指名拼读“鹳”(guan)。 2、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济有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文内容(小黑板)。 2、要求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范读。 四、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理解: (1)出示课文投影图: 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晕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的?课文中把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看图),它会怎么落下去?课文里哪个词是

“靠着”的意思?(依);“尽”是什么意思?(“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了什么?(黄河水流入大海) (2)指名说这句话的意思?(傍晚,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听录音(水浪声) (4)指导朗读:小朋友,黄河水流向大海,那黄河水怎么流向大海的呢?流向大海是怎么个气势呢?现在老师带你们到黄河边上去听一听,看一看……。 (5)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让我们用高昂的声调读一读第一句。自由读;范读;指名。 小结:小朋友,这一句是写诗人在鹳雀楼上所看到的壮丽的景色。 板书:景(看) 学习第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2)指名读第三,四两行。 (3)学习理解下面的词: 欲:想要;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再登上高一层楼) (5)指导朗读。板书:(想) 小朋友们,第三行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千里)欲(想要)这两个词要重读。小朋友们,这两行诗就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齐读这句话。 五、练习朗读全文。 过渡:小朋友,因为这首诗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这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现在听老师读一遍,注意,课题与诗文之间的停顿。 1、指名读。 2、分组,齐读。 3、朗读回答。 诗人登鹳雀楼看到什么?引读() 想到什么?引读() 4、有感情地朗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