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模板民族主义思潮

模板民族主义思潮

第六种社会思潮——民族主义思潮

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

兴起:民族主义在中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殖民侵略,极度恶化了中国人民所世代赖以为生的生存环境,中国人民强烈地感受到了民族生存的危机,以救亡图存为基本诉求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由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有压倒一切的地位,而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是以社会主义强国梦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其内涵有爱国主义这一概念来表征。20世纪最后20年,由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转折,一股新民族主义思潮经过80年代的酝酿,在90年代终于在中国爆发出来。

分类:

(1)学理性民族主义思潮(精英民族主义)

所谓学理性民族主义,指的是具有概括、表达能力、提倡民族主义的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所做的理论探讨和建构。

(2)大众性民族主义思潮(平民民族主义)

所谓大众性民族主义,指的是普通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90年代后,大众民族主义情绪更多地在互联网上发泄,所以有人称之为“网络民族主义”。

发展阶段:

(1)20世纪90年代初,学理性民族主义代表人物何新掀起了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

第一波

代表人物:何新

代表文章:《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的经济问题——何新与日本经济学教授S的谈话录》。

主要观点:何新在文中用了相当篇幅揭露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阴谋和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险恶环境,努力讲述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价值,试图探索和形成一套以中国国家利益为本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爱国主义为旨归的新政治意识形态。何新倡导的用全球化视野审视当代中华民族利益的新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发展方向。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反西化思潮,人们一般把它看做

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二波。

民族主义在知识界表达的三部曲:《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

1.《中国可以说不》

作者:宋强、张藏藏、乔边等

主要观点:

苍天当死,黄天当立。

21世纪将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世纪。

世界上的一切和平进步,无一不得惠于中国的功德。

我号召中国人要记住仇恨!

美国正加紧组建反华俱乐部。

焚烧好莱坞!

抵制美国货,不看美国电影,不吃美国的小麦和大米!

我们要准备打仗!不要忌言准备打仗,不要怕这种自豪感会刺激什么人!小大不如大打,晚打不如早打!

美国的完蛋只是时间上的事情。

宋强

2.《妖魔化中国的背后》

作者:李希光、熊蕾、刘康等八人

主要观点:

美国媒体只服从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美国媒体完全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跨国集团的利益;

全盘否定美国电影;

美国媒体在对华报道上,看不到任何多元化的东西,完全是一种狭隘的和排外的发自中国的任何报道都必须是为了给美国公众灌输这样一种偏见:中国是一个极权的、专制的、反人权的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既然苏联已经解体,下一个就该是中国;

美国记者甚至不作任何采访,把一切来自中国的消息说成是假的;

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媒介出于惯常的敌意,只报道中国负面的、消极的东西,使中国只能以可怜、可笑,乃至可恶的形象,出现在西方公众面前。

李希光

3. 《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

作者:房宁、王小东、宋强

主要观点:一是反对全球化,二是提出中国需要光荣孤立。

房宁

王小东

中国当代新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

(1)经济全球化是孕育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温床。

(2)其次,新霸权主义是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直接诱因。

(3)再次,民族主义是转型时期中国内部整合的需要。

三、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基本诉求

(1)对全球化的冷静反思

(2)对中国现代化新模式的不懈探求

(3)对民权和民主的热切期望

(4)对民族虚无主义的严厉批判

观点与主张:民族主义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抵制崇洋媚外心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

新动向新变化:民族主义的定义一直无定论,当前中国有学者高度肯定民族主义,认为中华民族要复兴,就必须倡导民族主义;有的学者却把民族主义称之为“逆流”,主张加以防范;还有的学者承认适度的民族主义,但强调“中国须防民族主义失控”。如何认识该思潮,需要我们深思。

关注理由:方正县“开拓团国耻碑”被砸等事件显示了民族主义思潮在民间的强大力量。

我们绝不能把民族主义视为洪水猛兽,而应提倡理性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伴随冷战结束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形形色色理论与思潮中,民族主义以其内在的强大力量,逐步成为多数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根据,成为目前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西方有的学者把中国的爱国主义、中国倡导的民族复兴,甚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民族主义。在国内,民族主义的影响日益显现,不同人站的立场不同,对此褒贬不一。

其实,在当前讨论中国的民族主义十分困难,主要原因有:一是“民族主义”这个概念充满诸多不确定性,不同学者对此解读不一,认知差异颇大;二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始于近代, 100多年来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不同;三是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本身就十分复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意识形态等领域均有不同的表现;四是中国的民族主义远未成型,更未成为主流,其自身也表现出许多不确定性。

何谓“民族主义”

这是至今并无定论的一个概念。据国外学者初步统计,当今世界关于民族主义的定义至少有200种以上,而且历史上民族主义的表现也颇为复杂。我们比较认同如下观点,即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上的思想观念,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主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能够号召、动员、凝聚本民族的力量向着伟大的理想迈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民族”是指具有国家背景的政治民族(相当于国家),而非以种族、语言、宗教信仰等为背景的文化民族(如汉族、满族)。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指为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谋利益,希望自己的国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一种情感、一种价值观,以及由这种情感和价值观推演下来的一套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发展思想。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何以引人关注

中国的民族主义发轫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是应对外敌入侵的一种反应。19世纪中期以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一直是民族主义追求的理想。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曾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旗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一直体现在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进程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兴盛,具体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弘扬,不断增强了全民族的民族认同;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使中国人自信心、自尊心不断增强;四是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诸多非议以及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挑衅,给中华民族以强烈的刺激;五是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和赶超意识,因而也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六是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放大了某些极端民族主义言行,进而扩大了民族主义的影响。可以说,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和人们对此关注度的提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有何表现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具体有如下几种存在形式:

其一,理性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与社会主义相统一。它主张对内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这种民族主义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

其二,具有片面倾向的民族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民族保守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前者的本质在于民族自大,沉醉于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夸大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完全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后者主张淡化本民族特性,完全抹杀中华民族的优点,企图全盘西化。

其三,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对内主张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创建新的民族国家,其本质是分裂国家主权,破坏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对外主张军事扩张,其本质是大国沙文主义。应该承认,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主流及其导向是健康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我们也要正视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的各种非理性倾向,尤其不应忽视极端民族主义及其危害。

如何认识中国的民族主义

我们觉得,对于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是不能对民族主义持否定的态度。民族主义是一种世界思潮,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短期内也不会消亡。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凝聚各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理性的民族主义。因此,我们绝不能把民族主义视为洪水猛兽,而应提倡理性的民族主义。

二是不能把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我们特别不能认同西方某些学者把中国的民族主义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替代品,因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激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指明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而且,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主义,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三是要扼制具有片面倾向的民族主义思潮,既不能盲目自大而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不能妄自菲薄而自绝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是要防止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如果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进一步泛滥,那只能破坏政治秩序,冲击社会稳定,败坏国家形象,危害国家前途和命运。

五是不能把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反对国外敌对势力的极端情绪等同起来。中国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但中国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当国外敌对势力威胁到中国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利益时,中国势必进行反击。在这种反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极端言行,但不能将少数人的极端言行也归结于民族主义,更不能像某些西方学者将这种极端行为归结为“义和团的再现”。

视频材料:

1.王小东:中国工业化自身以及世界的影响https://www.sodocs.net/doc/1a8225953.html,/v_show/id_XNDA5OTg3M

DMy.html

2.中国可以说不https://www.sodocs.net/doc/1a8225953.html,/v_show/id_XMzUyODMxOTMy.html

3.

4.

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共青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马思克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共青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向广大团员、青年进行深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邓小平理论全面阐述和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特别要引导青年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和指导意义、理论精髓和理论主题、科学体系和革命风格,努力从总体上领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在思想上、行动上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增强高举伟大旗帜、推进伟大事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 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青年最关心的问题。形势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团支部要把引导团员青年深刻理解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理想教育 在团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始终高举共产主义理想的旗帜,以此召唤、激励青年。当前,对青年进行理想教育的主题,就是教育和引导青年真正懂得,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宏伟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目标和实际步骤,树立起现阶段全民族的共同理想。激励广大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奋发进取、建功立业。 (4)社会主义道德、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团组织要在带领青年服务社会、无私奉献中,引导青年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风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要积极组织青年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健全团内民主制度,提高青年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要加强团纪团规、厂规校纪、乡规民约等教育,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05班魏鹏 2010220872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后现代的生存》中阐述: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 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解释,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结论,否认人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本质的认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3.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

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赵广平 【专题名称】青少年导刊 【专 题 号】D421 【复印期号】2010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国青年研究》(京)2009年12期第54~57页 【英文标题】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flence of Cyber Nationalism on University Students 【作者简介】赵广平,《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研究员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爱国主义本质等问题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的培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 键 词】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影响/对策 一、背景与调查概述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政治现象, 它涵盖了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话语、思潮和行动。作为新兴的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 义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力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 来挑战。 网络民族主义既能成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有效推动力量,对大学生爱国情 感的成长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起着重要影响,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网 络民族主义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倾向,不利于培育大学 生理性爱国的情感。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近年来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就可以发现, 非理性民族主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为此,有必要透过现象理性把握其内涵和 本质,正确评估其对当下大学生成长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影响,加强对 网络民族主义文化的干预,趋利避害,发挥其有利作用,抵制和预防其对大学生健 康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立足于山东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大学生对网络民族主义 认识的调查”为主题,于2008年4月在山东部分高校范围内启动了该项调查研究。 调查内容紧密围绕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认识等 问题,设计了15个问题,每个问题可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 700份,有效问卷684份,有效率为93.3%,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调 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民族主义对山东高校学生的影响状况,具有较高的 可信度。 二、样本分析 总体而言,山东高校学生群体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认知较为积极肯定,但对 于具体内涵的把握并不准确,同时局部有忽视、怀疑网络民族主义的爱国本质或中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时间:2013-03-25 来源:大众文艺作者:汪壮志湖南省桃江县第二中学 本文为《大众文艺》杂志优秀论文,在此仅作写作参考范文。全文已公开发表,请勿抄袭。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汪壮志(湖南益阳) 摘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产生于西方,伴随着西方国家方兴未艾的妇女解放运动,实质上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变革,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基本理论观点进行说明,然而就它在中国的传播现状,提出这种思潮的终极关怀在于两性和谐,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的观点。关键词:女性主义变革传播实践 (一)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思潮产生于西方,随着一系列女性主义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术理论界也纷纷出现了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或者是并不是很完善的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阐释两性之间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文艺作品与文艺批判中。按照学术界对女生主义的一般认识,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方知识女性用以反抗中世纪封建的男权压迫,争取人身独立与思想解放、政治权力与经济权益乃至婚姻与性的自主权利的主张及其实践。 女性主义思潮出现的主要源于女性处于“第二性”,以男女不平等为预设条件,倡导男女平等。其理论体系是多元的、复杂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另外与各种现代社会思潮如后现代理论、后殖民主义、存在主义等交织在一起,加上各国的情况不同呈现不同的理论流派,自身没有构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女权主义思潮随着欧美社会发展的脉搏,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资历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国家先后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资历产阶级政权拒绝给同样战斗的女性相等的权利,于是出现了女性要求获得男性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共同分享革命胜利成果,相关的专著有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泰勒的《妇女的选举权》等;第二次次高潮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保守势力重提真正女性”的老调,宣扬做个好妻子,做个好母亲的论调,陷入“家庭主妇”的圈子,她们深感失落与自我实现的缺失,觉得生活无意义。法国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澳大利亚亚格里尔的《女太监》、美国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米勒特的《性政治》等。 (二)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女权主义运动理论家与活动家,法国著名作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当中提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这个著名的论断,批判了女人被降低成为男人的对象,被铸成男人的另一性,即第二性。他们把女人看成偶像、仆人、生命之本;又是魔鬼、阴谋家、搬弄是非、骗子;是男人手中的猎物,又是毁灭他人的祸根。此论断表明: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并不是由自然的生理条件决定的,而且由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它有着这样一种思维转折:此前女性是按照男性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而在此之后女性按照自身的价值去洞察自已和整个世界。女性的社会构建及思潮成为一种时代的标志。 1986年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文版问世,成为女性主义诗学进入国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现立即引起思想界的轰动效应,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介绍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它是_把双刃剑,对于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民族主义可以提供强大的凝聚力,是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倡导理性爱国主义,促进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爱国教育 1民族主义的概念 1.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其含义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变化的,例如西欧早期就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创建民主政治的国家,最后形成以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同样,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其所产生的民族主义也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和形式。尽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但是它往往都包含着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本质上可看做是同一民族的所有成员基于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自尊上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争取本民族独立、维护本民族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和具体实践行为。 1.2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命运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爱国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因此,爱国主义可以与正确的、理性的、包容的民族主义统一起来,在内涵上二者基本一致,在外表上趋于相同,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忠诚,这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改变自己国家面貌,捍卫自己国家主权,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奋斗的结合体。在历史上民族主义曾多次等同于爱国主义,例如在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盛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20世纪中期各发展中国家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革命运动等,那时的民族主义都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在民族成分相对单一的国家里,例如德国、日本等,由于国民身份与民族身份的一致性,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在表现上往往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

民族主义论文

摘要: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上的思想观念,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以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与忠诚为基础,围绕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展开的思想情结与政治思潮。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主流,但也滋生了消极片面的非主流和日益极端的反主流。 关键词:民族主义;中国形态;发展现状 民族主义诚然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伴随冷战终结和全球化进程加深,在形形色色理论与思潮中,民族主义以其内在的强大力量,逐步成为多数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根据,成为目前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但到底何谓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起源、功能和发展趋势又怎样? 理论争议与分歧却日渐增多。在我国,民族主义社会现实与学术探讨也相距甚远,直到20 世纪末,与民族情绪一再高涨相呼应,理论研究才渐次突破传统束缚,然迄今仍未就民族主义与当代中国形态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必要的界定,总体水平还相对粗疏。如何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学术成果,在日益全球化与不断现代化背景中,从具体历史差异性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建构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民族主义,无疑是值得进一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主义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尝试着从不同视角阐释民族主义。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民族的绝大多数普遍表现并要求普及到它的所有成员中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承认民族国家是政治组织的理想形式,承认民族是一切文化创造力和经济福利的源泉。因此个人对他的民族是极端忠诚的,因为在他看来民族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为自己的幸福创造了可能性。”厄内斯特·盖尔纳则将民族主义视作政治原则和政治合法性理论,主张“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在要求族裔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尤其是某一个国家中,族裔的疆界不应该将掌权者与其他人分割开─这一偶然性在该原则制定时早已被正式排除了。”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却将民族主义定义为“个人或集团表现出来的一民族全体成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马思克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共青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向广大团员、青年进行深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邓小平理论全面阐述和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特别要引导青年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和指导意义、理论精髓和理论主题、科学体系和革命风格,努力从总体上领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在思想上、行动上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增强高举伟大旗帜、推进伟大事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 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青年最关心的问题。形势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团支部要把引导团员青年深刻理解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理想教育 在团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始终高举共产主义理想的旗帜,以此召唤、激励青年。当前,对青年进行理想教育的主题,就是教育和引导青年真正懂得,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宏伟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目标和实际步骤,树立起现阶段全民族的共同理想。激励广大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奋发进取、建功立业。 (4)社会主义道德、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团组织要在带领青年服务社会、无私奉献中,引导青年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风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要积极组织青年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健全团内民主制度,提高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https://www.sodocs.net/doc/1a8225953.html, 一 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 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 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 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②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https://www.sodocs.net/doc/1a8225953.html, 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只这么简单!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摘要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现象,对 于我国的政治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于国家的政治合法性,网络民族主义既能从正面强化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加深成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从而巩固国家政治合法性基础;也有着诸如一些极端主义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煽动和利用,导致严重的无政府状态,部分盲目的排外心理等对国家政治合法性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政治合法性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a ’s Internet Nationalism on Political Legitimacy //Hua Yu Abstract Chinese network of nationalism,as a new political phenomenon,possesses a growing influence on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especially political legitimacy.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issue from several aspects. Key words nationalism;Internet nationalism;political legitimacy Author ’s addres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s,Guizhou Normal College,550018,Guiyang,Guizhou,China 1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不断侵略蚕食,民族主义成为所有中国人最主要的一种共有情绪。建国以后,民族侵略已经基本消除,民族主义情绪也随之减弱,但历史的伤痕和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的遏制甚至敌视依然存在,之前的中国民族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和冲突也变成了一种相对理性的民族主义。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依然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双边关系的核心和准绳,各国必然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依然是民族主义高扬的时代,因此中国也不会例外。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表现出不安,由于各种原因(如历史问题、主权问题、经贸问题、文化问题等)与中国的冲突和摩擦持续不断,因而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而这种民族主义最直接的一种表达方式和载体便是网络。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族主义借助这一新兴平台诞生并迅速兴起。同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和民族主义形态相比,网络民族主义具备参与表达方式更为简单迅捷、参与表达成本更为低廉,也更容易形成形象力的巨大优势。因此,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和宣泄在网络上不断出现和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便成为事实。 步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与西方国际关系和 文化交流的碰撞,中国的民族主义和网络民族主义迅速兴起。从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使爱国网民迅速集结成立“强国论坛”,到2003年一系列中日矛盾引发万人网络抗日签名,到2005年网络汉服运动凸显网络民族主义发掘传统中国文化定位,再到2008年事件灾难频发极大地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近来以中菲黄岩岛对峙为高潮,中国再次遭遇了其海疆困境的挑战。从韩国地方法院宣判中国船长30年监禁,到东京都知事石原的“购买钓鱼岛”言论,甚至是岛国帕劳警方对中国渔民的枪杀和拘留事件,都引发了中国在海疆问题上与别国的重重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再度高涨,尤其是媒体和网民的评论,无一不充斥着激昂的情绪。 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现象,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学界公认的准确定义,有学者将其理解为“网络+民 族主义” 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1] 2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政治合法性具有双重的影响。正如盖尔纳所说的:除那些民族主义的鼓吹者和代言人外,几乎所有严肃而客观的学者和政治家,都看到了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双刃剑的作用。[2]当今世界,民族主义行为和民族主义表达已经成为各国政治体系特别是意识形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一方面具有促进和巩固的作用;另一方面,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网络民族主义对于国家政治合法性的两面性作用也显而易见。 2.1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正面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正面影响是多方面的。近代以来,很多国家已经把民族主义作为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合法性的依据。作为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网络民族主义对于政治合法性的正面影响大致应体现在强化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加深成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等方面。 第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强化作用。网络民族主义表现为较积极的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即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和行动。[3]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情感。而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的煽动和叫嚣外,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家民族利益受损或出现重大灾难的时候爆发,这无疑体现的是一 (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1-0199-02 199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以一种独立的话语姿态出现在学术界,且伴随着一次次民族主义运动,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着影响。可以这样认为,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族主义是当代中国思想史领域的一个强光点,也是摄取并折射一个时代变迁的聚光镜。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一个广泛、长久、重要的话题,现就学者研究涉及的基本领域和主张综述如下。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学者们都认为近代民族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西欧和北美。从那时起的两个多世纪里,民族主义在构建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至于什么是民族主义,理论界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卡尔顿?海斯断言的:“对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属性和历史的完整且系统的研究,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 在。”[1]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也是如此。但通过梳理 学者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各种定义,结合中国19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定语境,民族主义的内涵大致可从如下三个层次给予理解:首先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由民族性而培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其次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是从民族认同感、忠诚度出发,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形成争 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信仰原则;再者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在思想观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有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房宁认为是民族主义的历史记忆,国内社会生活实践的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利益格局及寻求政治正当性 的冲动。[2] 民族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小东认为民 族主义的兴起的原因是中国正在作为地区乃至世界性强国崛起,由于政治制度与西方主流国家不同,兼之对世界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多,由此受到西方主流国家的挤压是一个长期的且不可回避的现实,并认为自豪感和受挤压感是民族主义产生的基本要素[3]。任炳强则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及中国政府重建内部合法性的需要导致中国 民族主义再度兴起。[4]孙立平认为民族主义思潮在 1990年代兴起的深层原因在于随着更深地进入 国际社会,西方国家已经从遥远的模仿对象变成现实的竞争者,利益冲突频繁发生;与此同时,由屈辱的历史和长期贫困所窒息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复苏。[5]李慕瑾在探讨2000年以来网络民族主义的问题时指出,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新篇章起源于中日历史遗留问题,它们以网络为平台,化言论为行动,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和补充。[6]通过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陈学明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政治学系,北京100084) 摘 要:民族主义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思想领域的一个强光点。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定义、 起因、特点、发展阶段、历史作用及其与自由主义、全球化、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复杂关联等方面,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综述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06)01-0104-05 收稿日期:2005-09-30 作者简介:陈学明(1974 ̄),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政治学系。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ofGuangdongInstituteofSocialism Vol.22,No.1January.2006 总第22期第1期2006年1月

《想像的共同体》作者安德森谈“东方与西方的民族主义”

东方與西方的民族主義 班那迪克.安德森 民族主義圖騰橫貫古今東西 李巧雲,閻紀宇合譯 編按: 當代民族主義研究大師,班那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 Anderson)近日應國策研究院與文建會邀請抵台,將參加25 日於國家圖書館舉行的「新世紀世界文化體系之變遷與挑戰」國際研討會。 安德森父親曾在中國海關服務多年,他本人也出生在雲南昆明,自三十年前以爪哇革命取得博士學位後,即以東亞與後殖民論述為其研究主題,其成名作《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中文版由時報出版社出版)即總結了他的研究心得。 安德森預定在研討會上以「東方與西方的民族主義」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本報先行摘譯部分內容: 我一開始便必須說明,我不認為民族主義有顯著的東西之別,過去、今天及未來皆然。亞洲最古老的民族主義(我在此指的是印度、菲律賓及日本)遠比歐洲及歐洲之外的科西嘉、蘇格蘭、紐西蘭、愛沙尼亞、澳洲等地悠久。菲律賓民族主義的發軔與古巴及拉丁美洲相仿;明治時代的民族主義也與19 世紀末的奧圖曼土耳其、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帝國和大不列顛帝國的官方民族主義有共通之處,而印尼的民族主義在形態上也與我們在愛爾蘭或埃及看到的形似。 世人對「東」、「西」的概念與定義,也隨著時間與人口遷徙有相當大的變化。自1840 年清廷開始「開放」港口以來,數百萬「天朝」的華人便開始移民海外──東南亞、澳洲、加州,後來更遍及全球。帝國主義將印度人帶到非洲、東南亞、大洋洲、愛爾蘭及澳洲,日本人前往巴西,菲律賓人前往西班牙。冷戰使人口移動腳步加快,韓國人、越南人、寮國人、泰國

人、馬來西亞、泰米爾人等都加入了移民的行列。現在韓國、中國、日本境內有教堂,曼徹斯特、馬賽、華盛頓特區有清真寺,洛杉磯、多倫多、倫敦及達卡有佛寺、印度教及錫克教廟宇。現代的交通和通訊方式顯示人口的流動將變本加厲。 這些人口遷徙會帶來什麼結果?會對人的認同與身份產生何種影響?是一個極為複雜,且極難回答的問題。我在這裡提一段插曲,定能博君一粲。大約 4 年前我在耶魯大學與若干研究生討論關民族主義的問題,研討會開始時我要求每一位在座的學生陳述自己的國籍,臨時的也可以。課堂裡有3 人從其臉部特徵和膚色看來是華人,但是他們的回答令我及在座的學生都感到吃驚。第一個有美國西海岸口音,雖然在美國土生土長、從未到中國大陸,他仍以堅定的口氣說自己是「中國人」。第二個沈靜的說他想做「台灣人」,他是國民黨家庭出身,父母隨蔣介石在1949 年遷到台灣,不過他本人是在台灣出生,也認同那個地方,因此他不是「中國人」。第三個氣呼呼的說:「我是新加坡人。真受不了美國人以為我是中國人,我才不是。」 如果如同我所陳明的,民族主義不能以東西或歐亞來區分,什麼才是可取的替代方案? 我的新書《想像的共同體》最近已在台北譯成中文出版,我在書內的主要論證是,不管是那一種民族主義,能反映其脫胎的舊有政治型式(王國,尤其是現代之前及現代早期的帝國),才能充分被了解。最早期的民族主義,我稱之為歐洲殖民者的民族主義(Creole nationalism),就是源起於帝國海外極度擴張的遠方。移民乍到那裡,宗教、語言、風俗、習慣與「上國」一致,但漸漸的他們感到受到壓迫,越來越與其疏遠。美國及拉美若干國家在1776 年至1830 年間紛紛獨立,就是這類民族主義的典型。 這種歐洲殖民的民族主義今日依舊強韌,甚至還在散播。魁北克的法裔民族主義情緒自50 年代就高漲不已,至今還鬧著要從加拿大獨立出來。在我的祖國愛爾蘭,北愛「移民」的問題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痛,至今愛爾蘭與北愛仍無法統一。而在南愛,早期的民族主義人士(1798 年起義的愛爾蘭青年軍),都是移民家庭或像我的家庭一樣是移民及本地的凱爾特及天主教信徒的混合。澳洲與紐西蘭最近也充斥這種歐洲移民民族主義情緒,他們想藉吸收原住民及毛利人的傳統及符號主義,跟聯合王國劃清界線。 然而我要干冒大不諱的提出來,我認為台灣民族主義和新加坡民族主義中的若干特質,就屬於這一類民族主義。這些民族主義的核心成員是來自天朝(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的移民,有些為避秦而出走,有些是朝廷所遣;有時是用成功的和平手段,有時利用暴力,他們後來居上,壓倒了先來的人的勢力,情形跟紐西蘭、巴西、委內瑞拉及波爾南非一樣。在宗教、文化或語文上他們容或跟「上國」相似,但久而久之,他們發展出自己特有的傳統、符號和歷史經驗,最後終於在感覺上國壓迫太重或太遙遠時,走向政治獨立。我認為不應該過份強調日本在台灣50 年殖民統治的重要性,畢竟魁北克的法裔也受英國王室統治了200 年,荷蘭也在南非統治50 年。也不應輕易下結論說日本帝國主義文化之於海外中華文化比英帝文化之於海外法國文化更令人疏離。我們可以說歐洲有種族成見的人與新世界歐洲移民等人之間容易區分,但說魁北克人比移民到台灣的中國人或移民到巴西的日本人更具有種族偏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如果這一點論證是對的,那麼在18、19、20 及21 世紀都有歐洲移民式的民族主義在美洲、歐洲、非洲及亞洲此起彼落的出現。這是一個全球現象,而且也有一大家未曾料到的副作用:今天有很多國家共用西班牙語、英語、法語和葡萄牙語,卻無一國將語言據為己有,想必中文未來也是如此。

女权主义思潮的崛起

女权主义与女性问题 2015级社会学系孙权 学号:1500016826 前言 发展到近现代,随着人的生物属性的先赋特性逐渐隐于幕后和社会性逐渐占据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女性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女性主义成为现代社会性别问题研究的重要思潮之一。总体上,女性群体正在要求更加充分的权利,要求在社会身份上实现男女平权。此外,女性主义的各种分支的出现也为女性问题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对于女性主义的缘起,发展,分化及重点问题的梳理和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观测这个占世界人口总数一半的超级群体的进步过程,发现社会发展的脉络。 历史探讨 一般而言,人类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被近现代学者称为“父权制社会”的时代,而这种“父权制”观念延续至今,并未消失。“父权制”的主要特点在于从早期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大量体力劳动的需要以及性关系的确立使得在生理上具有显著适应性特点的男性能够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并且在男女关系当中获利。由此在经济、性、权力等诸多方面占据了社会的主导权。由此在结构上形成了从社会到家庭的男性占据主导甚至统治地位的父权制社会。(戴雪红:

2001)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被看作男性的附庸甚至财产,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女性更多地服务于家庭生活,相夫教子成为基本模式,在社会领域基本没有话语权。恩格斯将其总结为私有财产和阶级不平等的出现所导致的女性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失败。(恩格斯:1884) 但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演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建立的过程当中,对于女性价值的尊重和认同在父权制壁垒下仍茁壮生长起来。从启蒙运动时期对于通过立法和仁爱来保护女性权益的声张到工业革命后女性经济地位崛起后对于女性在社会生产领域的愈加重视,再到近现代女性追求更深层的社会方面的人权平等和政治参与,女性价值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我们可以看出,从历史延续的角度上讲,女性地位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并显示出强力的进步倾向。这与社会发展情况下社会分工对于人先赋属性要求的降低与对后天教育和知识水平要求的提高是契合的,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历史力量。 然而,长期父权制社会形态带来的历史惯性现今依然占据社会观念领域相当大的比重。妇女歧视,女性权利得不到保障,女性未能得到社会普遍领域的完全理解等问题,成为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女性主义的关注 女性主义分析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在社会性别领域对于男性中心文化提出批评质疑,改造人类知识,最终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王政:1997)。杜洁指出: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谈及“民族主义”一词,总有一种界定模糊的意味。它不像“爱国主义”,总是积极向上让人学习信奉;它不像“官僚主义”,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它是这样一个词,人们在听到它时会做一番思索,这到底是给反抗外国侵略以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个民族主义,还是让国家海外侵略不断扩张的民族主义呢。 民族主义究竟是什么?“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起源于英国。由于宗教改革将英国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之后的领土战争,贸易争端更加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推动了民族主义发展。十七世纪的光荣革命最终让英国确立起了自由民主的制度,将权利由国王手中转交给整个民族,民族国家就此诞生。而这正是民族主义的基础。由此可见,民族主义刚出世时是民族要求独立建国,反抗侵略和压迫的主张和运动,起到的是一个巩固国家,增进英国自我发展的力量的作用。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洲各国和美国原有的民族 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它们走上了以武力拓展国际市场 的道路,通过扩张和征服奴役了众多弱小和落后国家,使亚、非、拉美的广大地区沦 为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它们商品和资本输出场所和原材料的输入地。正是在扩展国 外市场的过程中,欧美等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民族利益的进步性, 一步步蜕变为维护统治阶级和特殊政治集团利益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国 家的资产阶级利用人民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 文明”和为本民族媒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以侵害其他民族 利益为代价,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因此,从主导成分 上说,殖民主义就是恶性发展的民族主义,是侵略性的民族主义。 依据它的发展历程,可将民族主义按照西方思想家伯林的标准来划分。他将民族主义划分为“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和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在思想上表现为种族主义,大国或大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就是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赫尔德提出了归属和民族精神的概念。我认为划分两者的标准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过度的自我为中心,就会产生盲目性,会侵犯其他民族的领域,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之前说到很多人在提及民族主义时要对其角色进行思索,其原由大概就在于民族主义这的这两面性。它可以让人们为自己在压迫中的民族奋起反抗,也可以让民族闭关自守或盲目扩张。在抗战时期我们得以胜利,依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主义的保护意识,它的排外性很强,只要拥有它,这个国家的对手就不会好过。犹记得零八年,由于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遭袭击,我所在城市的居民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抵制来自法国的家乐福超市,虽然该超市给大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事件与该超市实在没有丝毫关系,但大家抵制的强度让超市负责人叫苦不迭。所以很多政治家赞赏民主主义的热情,但反对民族主义的狂热,因此分析它的利与弊并得出一个中和点就成了当务之急。 先说民族主义的弊端。根据民族主义发展一个终端是进攻性民族主义来说,他的弊端来自于没有处理好度,即过度的本民族为中心。可以看成是极端性,在保护本民族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导致民族侵略。狂热性,丧失了理智的盲目的民族主义反而会损害本民族利益。 1.极端,民族主义很多都有极端倾向,像各种排外运动的始作俑者一般都是各国的民族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演化为了大国沙文主义。最明显的代表是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大国。在进一步的发展道路上它只考虑自身利益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以增强自身国力。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拿破仑也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出生于被法国占领不久的科西嘉岛的拿破仑从小意识到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就是要为实现我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而奋斗。改造主观世界,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思想意识的改造;二是思想方法的改造。前者属于提高思想觉悟问题,后者属于提高认识能力问题。概括地说,就是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方针和政策教育干部和广大群众,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方针原则: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国家的中心任务,改革、发展、稳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密结合各项业务工作进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区分层次,有的放矢,注重实际效果。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启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坚持贯彻民主的原则和疏导的方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多做解惑释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要坚持讲政治,对重大原则问题,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4、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在抓紧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环境。 5、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没有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就不可能推进我们的事业。如果不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思想教育就会脱离群众,难以收到实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既证明道理,又办实事,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