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08 共享服务空间的协同通讯平台的实现

2008 共享服务空间的协同通讯平台的实现

2008 共享服务空间的协同通讯平台的实现
2008 共享服务空间的协同通讯平台的实现

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共享服务空间的协同通讯平台的实现

姓名:李皓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软件工程

指导教师:王英林;吴增德

20080529

基于共享服务空间的协同平台的实现

摘要

当前,计算机的使用效率极低,如何有效利用计算资源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与此同时,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网络速度每9个月翻一番,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其可行性及迫切性已经被广泛认同。协同计算将是21世纪的重要应用模式,基于服务的通讯方式是协同计算的关键技术,而提供透明、自动、安全的信息共享机制对协同应用的支持则尤为重要。本文对基于共享服务空间的协同平台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协同空间的服务应用平台,为协同应用提供基本的通讯及共享服务。

基于共享空间协同平台的实现涉及到实时通讯、点对点通讯、消息管理、节点及服务管理以及对共享空间的实现等多个方面。本文研究了这几种功能的特性及实现,并着重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基于消息的通讯体系。

在现有的协作系统中,各种专用的网络通讯协议被使用以传输数据,协作应用必须根据不同的通讯方式作相应的处理。

针对协作系统中通讯方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消息的透明化通讯体系。系统将根据不同的网络状况自动选择不同的通讯方式,并对通讯内容进行处理,以消息的方式服务于应用。

(2)基于消息的服务体系。

当前的协作系统中,各节点之间的数据通讯都是通过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进行解析处理的,协作应用必须处理和组织数据以便与其它节点协作。

针对节点间协作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消息的服务体系,所有协作动作都可分为服务请求和服务执行过程。服务请求者只需发送请求消息,服务执行者根据服务请求消息进行相应处理,并将服务结果以消息的形式发回。

(3)基于共享空间的共享体系。

协同平台存在对协同资源使用困难、开发成本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共享空间的解决方案。共享空间提供透明、自动化的信息共享服务,支持断线操作,使应用软件的开发不需增加过多的负担即可使用协同服务。

(4)应用技术研究。

构建了一种基于共享服务空间的协同应用系统——Passanger Information Display System(PIDS),PIDS通过本文提出的协作服务及共享空间,实现了多种应用之间共享及协同处理火车运营信息的功能。

关键词:协同计算,基于服务的应用,共享空间,路由。

REALIZATION OF 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ASED ON SHARED SPACE

ABSTRACT

With the great improvement of PC performance and the fast growth of Internet speed, it has become a popular issue how to efficiently use the computer and internet resources. Collaboration calculation will be the coming application paradigm, Service 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 is a key technique of collaboration system, and it’s very important to provide transparent, automatic and security shared method. This paper reviews researches on service based collaboration system; and a shared service space framework also been built to support collaboration applications.

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how to implement a 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ased on shared space, which includes following important parts: real time communication, P2P, message management, site management and shared space management.

(1)Message 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re used for data exchange in current collaboration system and the collaboration applications must deal with the data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Message based transparent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System will automatically select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type and exchange data by message according to the network situation.

(2)Message based service system.

General collaboration system needs to analyze the data transferred by the network, to share data between collaboration nodes, collaboration application also need to deal with and organization the data.

Message based service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o solve message exchanging issue. All the cooperation actions can be separated as service request and service response, service consumer only need to send service request message to service provider; service provider will deal with the request message and send the result back by response message.

(3)Share data by shared space.

It’s hard to use the collaboration resources in the general collaboration systems, and it’s expensive to develop collaboration applications. Share space is provided to solve these issues. Share space provide transparent, automatic information sharing service, and also support

offline operation, so the application can easily access the collaboration services.

(4)Application research.

PIDS is built on this collaboration system, which consume the collaboration service and share space service to co-operate information and operate railway station service information between some PIDS applications.

KEY WORDS: Collaboration calculation; Service based application; Shared space.

符号

CSCW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SOA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WCF 微软提供的通讯平台(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WF 微软提供的工作流平台 (Workflow)

RPC 远程过程调用 (Remote Procedure Call)

CCPS 基于共享服务空间的协通讯平台系统 (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ase on Shared Space)

EAI 企业应用集成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WSE 微软Web服务.net扩展(Web Services Enhancements for Microsoft .NET) OGSA 开放式网络构架(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皓

日期:年月日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皓指导教师签名:王英林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第 1 章绪论

软件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参与模块及应用众多,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协作问题在软件项目中越来越重要。在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系统集成主要实现系统的各部分(模块及异种应用)之间的通讯和整合,将相对分散的子系统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子系统间的功能控制以及信息的交互、共享。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的出现,让网格资源以服务形式提供标准化的接口已成为趋势[1]。然而目前的网格作业管理系统主要针对以程序形式提交的批处理类型作业,其管理的资源对象和调度目标主要面向科学计算,在基于服务的网格环境下远远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一方面,用户的使用模式从批处理为主转向带有交互性质的服务访问模式;另一方面,不同的应用对服务质量(QoS)有着不同级别的需求[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协作管理机制,它作为用户访问网格服务的代理,为用户提供透明的、与资源物理位置无关的并带有会话支持的协同服务接口。系统还引入了共享空间的概念,提供自动化的数据服务能力。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计算模式的演变

计算机的处理能力的增强和价格的降低使得计算机得以广泛普及。然而,计算机的使用效率极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计算资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与此同时,计算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网络速度每9个月翻一番,差不多每5年差一个数量级[3]。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将各种计算资源整合到一起,从而实现高性能的分布计算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其可行性及迫切性已经被广泛认同。伴随着计算机性能及其网络速度的快速增长,计算模式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主从式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终端没有处理能力,只能用于输入数据和显示信息。用户为

了对数据进行处理必须和主机相互交互。

(2)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系统分成两大部分――服务器和客户机。C/S的基本

工作方式是客户机发出请求。服务器接收请求并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机。

(3) 对等计算模式。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当前市场上任一台新生产的计算机都

可作为服务器。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模式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逐步演变到对等计算模式。

对等(Peer-to-Peer, P2P)网络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其中的每个节点不是严格的划分为

客户机或服务器。对等网络的每个节点既是客户机,又是服务器,还是路由器。P2P系统

中的各个节点因为互为服务而共存,而不是依赖与特定的集中式机制。而且,各个节点可

以直接交互并可能随时离开对等网络。对等网络的以下特征使之与传统系统相区别:

?节点之间通过直接交互共享资源;

?资源分布在各个节点中,而不是集中在一个服务器中进行管理;

?节点具有动态性与即席性(ad hoc);

?纯粹的P2P系统没有任何集中控制机制。系统的各节点运行的P2P系统软件功能相同,各节点之间交互对称。

基于对等模式基础上的协同应用是当前应用的热点,其为应用提供统一透明的对等计算能力。

1.1.2 业界状况

大量企业原有的运营支撑系统仅适用于所专注的经营模式,一般采用传统的技术建设。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且这些系统大都使用传统的C/S或B/S技术建立,使它们在满足局部业务需求的同时,与企业其他部分相互隔离,形成“信息孤岛”。而且难以适应企业快速灵活地增加新业务、新应用的要求。而随着业务的发展,商业状况的变化及扩大,这些系统面临三个关键问题:

(1) 运营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集成;

(2) 与其它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3) 流程自动化。

这就要求对现有的各种分散的系统和新开发的系统之间进行系统集成,必须实现系统之间的动态交互和信息共享,提供业务敏捷性,这需要一个灵活的企业框架结构支持。因此,将企业应用集成技术SOA引入,将新旧系统完全松耦合地连接在一起,这样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现有投资,保持了系统的独立性,又可以实现了企业应用系统之间以及各功能模块的无缝集成,并为进一步向应用协作扩展奠定了基础。

1.1.3 研发现状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这种思想是由Grief和Cashman于1984年提出的[4]。计算机支持的协同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人员,通过使用计算机,可以构成一个虚拟的共享环境,通过交互协商,可以高效并快速地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协同工作的研究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等多个领域。按其功能不同,协同工作系统可以分为消息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会议系统、多用户写作系统、远程学习系统等[5]。

现在市场上已推出了多款协同应用系统。如Groove、安富软件的TeamFusion以及点击科技的竞开协同之星系统[6],并且在多个领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得到国家和政府资助的情况下,一些大学及研究部门开展了面向应用的协同系统研究,如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设计。

作为支持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及互操作的使能工具,集成平台是企业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乃至企业集成的基础支撑环境。针对应用集成需求,市场上已存在多种开发平台及产品,如微软最新推出的支持SOA构架的WCF,以及提供工作流支持的WF引擎等,同时亦有其它公司推出的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企业应用集成)产品和解决方案[7]。目前国内外集成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8]:

(1) 面向信息集成(Information-Oriented Integration, IOI):此方案重点解决不同应用和系统之间

接口级的转换以及数据交换方法,其特点是低成本和点到点固定应用信息集成。这也是目

前企业集成应用的常见办法。

(2) 面向过程集成(PROCESS-Oriented Integration, POI):以企业业务流程为核心,通过业务过

程和其它应用之间进行绑定,以实现业务流程为中心的企业集成,并且面向跨企业供应链,实现企业间业务过程的共享。

(3) 面向服务集成(Service-Oriented Integration, SOI) :此模型主要通过框架、事务、分布式对象

和其它机制来实现针对服务级别的业务集成。当前主要采用的是WEB服务机制提供企业内

外应用集成的业务。

面向应用集成(Application-Oriented Integration, AOI):应用集成主要在企业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和管理。当前主要是通过专有的应用接口来实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协作。面向应用集成的企业集成还提供应用集成服务配置和管理、企业应用解决方案的虚拟仿真与动态配置、应用系统的WEB封装及被集成的应用系统的可视化管理等服务。

1.1.4 协同平台面临的挑战

现有的协同系统,主要提供虚拟共享平台,以便在各应用之间共享信息,主要着重于文件共享机制的实现以及存取排序等功能;而针对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主要对服务的存取提供引导及管理功能。以上这些系统可提供较方便的应用及模块之间信息交流,但要求应用及模块关注功能的实现方法,亦要求应用及模块自主协调信息的共享及流程。

(1) 研究中更倾向于文件层面的协同共享,对应用的支持面不广。大多数系统都是基于文件的,

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数据库的特征,例如,持久性并发控制等。但这样做有一定的缺

点:进行数据共享规范的系统负担很重[9];系统可能不健全,或柔性较差;如果数据共享模

型组织得不好,会大大加重系统的复杂性。

(2) 现有协同系统与现有新技术脱节,如对WEB服务的利用。现有协同系统采用较低层的开发

工具进行开发,直接使用较底层的通讯方式(如TCP和UDP)进行信息传递,这限制了应

用及模块的开发,难以利用现有新技术所提供的便利及先进特性。

(3) 冲突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有待深入。大多数系统是基于文件的,主要提供的冲突解决方案是

基于文件的锁机制,这些机制对文件的安全及一致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但由于是以文件

为基本的锁对象,系统的并发性及效率难以满足商业应用的需求。如一个模块对一小部分

数据的更改,必须锁住整个文件,并且必须重新发送整个文件,在此同时,其它模块不能

对此部分数据以及属于此文件中的其它数据进行操作,导致系统效率、可用性及系统负载

表现不佳。

(4) 软件的扩展性及适应性不够,现有系统一般建立在自有平台之上,难以进行扩展。如系统要

求各模块必须使用C语言开发,导致应用模块的开发困难。

(5) 对已有软件的支持不够,难以将现有软件移殖到协同平台之上。

(6) 对底层通讯方式依赖性高。协作平台及系统集成方案的目标之一是提供一个易于使用的平台

供各应用模块方便地进行协作。现有的各平台及方案要求各应用模块关注底层的通讯方式。

(7) 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有效性。如前述,基于文件的解决方案,必然导致交流效率及有效性的

降低;同时,在大部分应用场景中,同种信息被传送给多个消费者的情况大量存在,而提

供何种方式处理这种需求,对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有效性影响较大。

1.2 本文的研究目标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研究了通讯统一化问题、服务统一化问题和资源访问简易化问题。

本论文所涉及的“基于共享服务空间的协同平台系统(CCPS)”是为正在开发的项目“Passenger Information Display System (PIDS) ”所开发的协同支撑平台。其主要需求如下:

(1) PIDS 提供给用户管理,查看车站班次计划的功能。操作员可以导入,更改班次信息,乘客

可以通过显示器,声频,电话获取不可种类的班次信息。系统将通过144台液晶显示器按5

种不同的显示模示实时显示班次信息,通过10个声音通道按6种声音模式的实时播放班次

信息,乘客亦可拔打固定的电话号码,接收指定站台的班次信息。

(2) PIDS系统将使用24台PC机连接到显示器用于班次信息的显示,1台服务器处理声频信息,

1台服务器处理电话信号,1台服务器用于协作服务及系统设置,1台数据库服务器,3台

PC机用于操作员管理班次信息

(3) 对于PIDS系统,基于其班次信息的重要性,系统要求显示单元提供断线支持,即在无法连

接到服务器或系统其它部分出错的情况下亦能工作;班次信息之间亦有关联,如所属公司,时间等相关性,这要求各客户机之间要处理相关信息之间的关联;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较

高,任何变动都须要在1秒内在相关设备上有所反应;班次信息及发布班次信息的方法随

着使用的深入,亦会有所变化,这要求系统应有较灵活的扩展性,以在不更改现有系统的

基础上,便于在功能方面的扩展。

本文的目标在完成PIDS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具有一定扩展性的协作应用平台,它应具有如下特征:

(1) 分布式的数据存储。不同的应用单元处理不同的业务,保存有不同的数据集合。

(2) Offline支持。在与数据服务器之间的连接中断的情况下,各单元能继续工作。

(3) 简单一致的协作方式。各单元之间要求相互之间直接进行沟通协调,系统应实现简单一致的

方式以便于单元之间的沟通

(4) 简单一致的数据同步服务。各单元对数据的影响将扩散到其它单元,这种同步关系非常频频

繁与复杂,系统将实现统一的基于共享空间概念的数据同步服务,以简化同步开发工作。

(5) 松偶合的单元关系。对于同一种类型的服务,系统将可根据负载动态增加或减少服务单元的

数量,这要求系统支持动态单元管理。

1.3 论文的章节组织

本文主体部分主要由四个章节构成。章节的组织和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论文的组织和结构

Fig. 1-1 The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当前协作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从而引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重点。

第二章讲述了基于共享空间的协作平台概念以及此平台主体的构架及技术方案。

第二章第一节描述平台的概念及主要技术要求。

第二章第二节论述了平台的基础技术条件和基础。

第二章第三节,本论文主要是针对协作平台的实现,此节主要针对系统要求提出整个系统的软件构架及技术要求。

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论述了实现此协作平台现有的技术基础,提出了实现此平台的体系构架和具体的技术方案。

第三章第一节着重论述协作系统的通讯及会话方案,提出了基于消息的通讯体系。

第三章第二节在论述在共享空间中,对共享空间的构成单元的管理及协调方案。

第三章第三节论述基于消息的服务体系的管理及实现。

第三章第四节论述了在基本协同服务的基础上,共享空间的实现及管理方案。

第四章总结并展望了论文工作。

第 2 章系统设计

2.1 基于共享服务空间的协同通讯平台系统的概念

基于共享服务空间的协同平台系统(CCPS)是建立在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协同平台,在此协同平台中的各节点以结构化的服务分享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动化的、透明的信息共享及传送平台。

图2-1 网络结构图

Fig. 2-1 Network diagram

以结构化的信息点作为共享及传递单元。系统不以文件作为信息共享的介质,而是以XML格式的信息作为共享的介质。文件一般是平面的,本身并不带有对信息的描述信息。XML格式的信息则提供了对信息处理的灵活性和柔性,系统消费者(应用或模块)无须以文件为操作基础,它们可以各种结构化的数据为操作对象。

(1) 通讯方式透明性。系统以WSE结合WCF提供基本的通讯服务,这些通讯服务包括如下通

讯方式:

?Web Service

?Email

?TCP

?UDP

?Remoting

?MSMQ

(2) 用户亦可扩展新的通讯方法以作为基本通讯方式。CCPS同时提供统一的使用接口,CCPS

将根据网络情况、系统配置以及消费者(应用或模块)的当前网络状态选择可行的底层通

讯方式;对系统消费者(应用或模块)无须关注底层通讯的具体方式。

(3) 基于服务的信息提供方式。CCPS系统中信息提供者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信息,如现有的WEB

Service方式类似,信息提供者以信息生产者的视角来提供服务(信息),信息的提供者无须

关注信息的“发送”,即无须关注信息的格式、信息如何传递、信息的接收者地址的具体

通讯支持信息及方法。统一了消息风格和RPC(Remote Procedure Call)风格,并且通过二进

制和基于开放标准的通信达到了平台最优化。

(4) 自动数据同步支持。 CCPS提供共享空间视图,共享空间包括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是共享

空间中所信息(数据),另一个是共享空间中的成员(信息消费者)。共享空间的实现,使

共享空间中所包括的任何信息的任何变化,将自动地同步到共享空间中所有的成员。

(5) Offline 支持。CCPS提供系统的自动缓存服务,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并不要求同时在线,

方可使信息交流完成。在信息的共享过程中,如果信息生产者或消费者一方或多方不在线,系统将提供对信息的缓存,待相关方上线,完成信息传送过程。

(6) 基于信息片的锁机制。系统不以文件为基础进行信息共享,而是以结构化的信息片为共享

介质。这种锁方法类似数据库系统针对表记录的锁机制,而文件锁机制则类似于整个数据

表的锁机制。

(7) 多种方式的运行支持。应用或模块可以将CCPS作为内建的模块运行,亦可将CCPS作为

Windows服务运行软件,并直接调用Windows服务所提供的功能进行工作。这提供给应服

较大的扩展性及适应性,应用及模块可根据本身特点决定如何使用CCPS提供的服务。2.2 设计要求

基于Web服务,在WSE平台的基础上,设计开发支持协同工作的虚拟服务系统,为基于虚拟服务的各种应用提供协同支持,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开放性,并具备方便的人机交互接口。

(1) 具有较好的可用性,能够支持基于Web服务的交互式应用,为参与协同工作的用户提供基

本的通讯协同功能,包括节点的加入、退出,对通讯过程中的状态信息进行正确有效的管

理。

(2) 会话管理系统应该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能够避免因服务节点的失效造成会话管理信息的丢

失,从而导致协同工作的失败。

(3) 能够对协同工作中的通讯定位进行有效的控制。系统应提供透明化的通讯传输机制,通讯的

参与者不必关心具体的通讯参数及方法,系统应提供有效的通讯指导及路由功能。

(4) 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未来应用扩展的需求,支持新的应用节点只需进行尽可能少

的改动;亦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便于采用新的通讯及开发方法。

2.3 基本技术及解决方案

软件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基于虚拟服务的协作系统提供了技术保障,其中, XML提供了数据表示及数据交换的新标准;Web 服务为异类系统能够作为计算网络的一部分协同运行提供了保障;WSE改进了WEB服务的互操作性及安全性;WCF则允许目前创建面向对象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采用 .NET Framework 以相似的方式来创建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这些新的技术方法,为协作通讯提供了新的标准及方法。

SOA为上述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基础[10]。它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各种异构的运行单元之间可以跨越地理和管理域的边界,在多个运行单元之间交换信息及资源,并可实现相互之间的通讯与协作。SOA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服务层是SOA的基础,可以直接被应用调用,从而有效控制系统中与软件代理交互的人为依赖性。大型IT组织成功构建和部署SOA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 这要比现有的XML和Web服务长很多。IBM CICS和BEA TUXEDO就是过去被用于构建SOA应用的两种技术范例。

现在已有部分平台提供了中间件基础设施及实施可能性,如微软公司的WSE,Oracle应用服务器10g R2。这些产品致力于帮助用户开发和部署基于SOA的企业应用程序。其中的功能使用户能够更容易地集成应用和数据,实现更灵活和简化的业务流程,并有效利用现有的信息资产。它们拥有共同的特点:编码灵活性,易于明确开发人员角色,支持多种客户类型,更易维护,更好的伸缩性,更高的可用性。

SOA可以看作是B/S模型、XML/Web Service技术之后的自然延伸。SOA将能够帮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理解企业级架构中的各种组件的开发、部署形式,它将帮助企业系统架构者以更迅速、更可靠、更具重用性架构整个业务系统。较之以往,以SOA架构的系统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业务的急剧变化[11]。

PIDS的实现,SOA作为一基本框架,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大量的方便。但基于项目要求的特殊性,系统要求提供诸如断线操作支持、共享空间协作功能、服务间事件触发功能,传统的SOA是难以承担这些功能的。

在基于SOA信息协同系统中,我们将设计开发一个通过虚拟服务来进行协同交互管理系统,它应该具有较好的可用性、可靠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很好的支持自由点对点服务,共享空间服务,断线支持。

2.3.1 XML及Web Service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标记语言)是Internet上数据表示和数据交换的新标准。它是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的SGML(Standard for General Markup Language,通用标记语言标准)的一个简化子集。XML关注信息本身,是Web上表示结构化信息的一种标准文本格式。与传统的注重页面信息显示的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超文本链接标示语言)相比,关注于内容的XML具有以下诸多优点[12]:良好的可扩展性,语言简单有效,可自行定义标记;内容与形式的分离,主要刻画数据内容,不考虑显示效果;有严格的语法要求,便于分析统一和与数据库信息转换;便于传输,为纯文本形式,可通过Http协议直接传输,可跨越防火墙等等。XML的出现和发展对于Internet和Intranet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XM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Web服务(Web Service)是一种革命性的分布是计算技术[13]。它使用基于XML的消息处理作为基本的数据通讯方式,消除使用不同组件模型、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异类系统能够作为计算网络的一部分协同运行。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像过去创建分布式应用程序时使用组件的方式,创建由各种来源的Web服务组合在一起的应用程序。由于Web服务是建立在一些通用协议的基础上,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WWW服务程序所用的协议),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XML,WSDL(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eb服务描述语言),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Discovery,and Integration,通用描述发现和集成协议)等,这些协议在涉及到操作系统、对象模型和编程语言的选择时,没有任何倾向,因此Web服务将会有很强的生命力。关于Web服务的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万维网联盟)标准逐渐出台;两个应用程序通过Web服务进行远程通信时,所需的标准核心构件[14]。如下图所示:

图2-2 Web Service的核心构件块

Fig. 2-2 Core Modules of Web Service

各大厂商也逐步推出了相关的Web Service开发环境和解决方案;在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平台上都有相应的开发环境,如:Windows平台上的Microsoft Visual https://www.sodocs.net/doc/1a8533641.html,;Windows和Linux平台上的Sun One Studio,IBM的WebSphere Studio;以及BEA 的WebLogic Workshop等。

在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系统集成主要实现系统的各部分(模块)之间的通讯和整合,将相对分散的子系统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子系统间的功能控制和信息交互与共享。基于网络的系统集成技术已有了很多[15],如:DCOM(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用对象请求代理程序体系结构)和Java RMI (Java Remote Method Invocation, Java远端函数调用)等。但是这些传统的集成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受

到网络环境的限制,大多使用专有协议通过特别的端口进行远程通信,不能很好的支持客户段和服务器通过Internet进行通信。

基于Web Service的集成技术作为一种新的面向函数和方法的应用集成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有集成技术在Internet远程通信方面的问题。Web Service基于XML文档进行服务描述,服务请求和反馈结果,可以在Internet上通过HTTP协议进行传递,很容易的被访问和返回结果。同时,由于Web Service的相关标准都是W3C的开放协议,与平台和操作系统无关,不同的平台和操作系统上的Web Service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互操作,这就使异构平台上应用的集成变得很容易。此外,过去使用的基于RPC(RPC - 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和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程序编程接口)的集成技术都是一种函数级的静态解决方案(即使它们在客户机和服务器通讯时使用XML);Web Service则是一种动态的集成方案,所有的服务都可以通过UDDI标准动态地被发现、绑定和使用,容易适应系统的变动,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伸缩性。

使用Web Service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和过去使用其它面向函数和方法的技术进行集成类似:在进行初始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不同应用之间,系统不同模块之间消息及数据传递的需求;根据具体需求设置相应的接口,描述接口特性;针对不同应用的平台选择相应的Web Service组件,进行相应设置;实现不同应用的接口,进行相应调试;实际运行,应用程序间进行协同调试。

使用Web Service进行系统集成的基本模式(不同应用之间)[16],如下图:

图2-3 Web Service 系统集成的基本模式

Fig. 2-3 Basic Web Service Integration Model

当前, SOA及WEB服务迅猛发展,为协作服务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为了适应B2B电子商务的需要,企业IT架构正逐步转向面向服务的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简称SOA)[17]。服务提供者利用WSDL[18]描述服务接口,然后将Web服务发布到服务注册库中,以便服务请求者获取

该服务信息。可见,服务注册库是SOA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Web服务中定义服务注册库的主要标准是UDDI系列规范[19]。UDDI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全球统一的服务目录(universal business registry,简称UBR) ,以维护公共可见的服务信息。目前UBR由IBM,Microsoft,SAP,NTT四家公司维护,每天各节点相互复制信息。由于业务服务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安全性等原因,Web服务数量的增加导致UBR的维护变得不可操作。事实也表明,目前使用较广泛的不是UBR,而是遵从UDDI 规范的私有服务注册库。但由于各私有服务注册库间没有相应的互通机制,导致新的服务孤岛的形成。

Kim等人在文献[20]中研究了2003年~2004年公共Web服务的使用情况,其数量并没有明显地增加,大约有近1200个服务注册在UBR上,而其中只有34%的服务是可用的,这里的可用是指注册信息中包含了WSDL的信息,但其中还有很多可下载的WSDL实际上是错误的(主要包括语法错误,或者缺少必须元素) ,因此实际可用的服务信息很少。另一方面,数据表明很少有服务提供者在注册了服务信息后会主动更新服务信息,而且由于网络问题导致的服务失效也不可能由提供者主动更新。总体来看,目前UDDI的主要问题包括:1) UDDI采用大集中模式,随着服务数量的不断增加,其维护、管理将变得很困难;2) UBR的目标是要存储所有的服务信息,这些不区分行业、类别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导致服务查找的效率较低;3) 目前广泛使用的私有UDDI之间缺乏互通机制,导致了新的服务孤岛的出现;4) 目前,UDDI是被动的服务目录,被动等待服务请求者查找服务,被动等待服务提供者注册、更新服务信息,而在实际检测中发现,每周大约有16%的已注册可用的Web服务已经失效。这就导致了我们从UDDI中查找到的服务信息的实际可用性较差。

2.3.2 WSE 技术

WSE 全名是“Web Services Enhancements for Microsoft .NET (WSE)”[21],目前最新版本是WSE 3.0。 WSE扩展了基本的Web服务,使它可以支持最新的Web Service协议。

为了实现 Web 服务在企业中的互操作性,XML Web Service 的主要供应商(包括 Microsoft、IBM 和 VeriSign)提出了新的规范,用以改进关键 Web 服务领域(如安全性、消息传递的可靠性和发送附件)的互操作性。为了支持这些新提出的标准,Microsoft 发布了 Web Services Enhancements (WSE),它包括一组用于实现这些新协议的类和一组由 Microsoft https://www.sodocs.net/doc/1a8533641.html, 提供的过滤器,这些过滤器用来截取传入和传出的 SOAP 消息,以及解释或生成 SOAP 标头以支持所需的功能。WSE 支持以下规范:

(1) WS附件。WS-附件能够使编程人员对附加在Web服务上的文件有更大的控制权。

(2) WS路由。有了WS路由支持,应用程序能够将任务引导到其他Web服务器上,以获得更好

的性能。

(3) WS引用。

(4) WS-安全和服务安全补遗。

与传统的Web 服务系统相比,WSE可以有更好的扩展性、可靠性、灵活性和跨平台特性。WSE 为协作类软件提供了通讯的基本能力,但在通讯用户之间的管理功能有所欠缺,如不提供用户组的

地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数据库建设情况分析

收稿日期:2011-01-25 修回日期:2011-04-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绩效评估研究”(编号:09CTQ00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基于BSC 的科技文献机构资源共享绩效评估研究” (编号:20080440440)。作者简介:屈宝强(1980-),男,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共享;吴家喜(1975-),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资源配置;赵 伟(1975-),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信息共享;刘圣君(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共享。 地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数据库建设情况分析 * 屈宝强 1 吴家喜 1 赵伟 1 刘圣君 2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100038;2.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387) 摘 要 数据库是当前科技文献共享中重要的资源类型之一,通过对我国各地方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网站调查 分析,从全文/文摘、语种、资源内容等方面对我国地方科技文献平台数据库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关键词 科技文献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文献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1965(2011)08-0071-05 Analysis of Database Resources of Loc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Sharing Platform Based on Website Information QU Baoqiang 1 WU Jiaxi 1 ZHAO Wei 1 LIU Shengjun 2 (1.Institute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2.Management School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Databa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types of the S&T literature sharing platfor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tabase con- struction of local S&T literature sharing platform from the full text ,abstract ,language ,resource content and other aspects by surveying their websites and at the same time puts forward some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proposals about the platform.Key words science &technology literature science &technology literature sharing platform literature resources sharing 0引言 科技文献是科技进步和创新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科技文献数量激增,书刊价格持续上涨,各图书情报机构都面临经费紧张、文献资源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存在条块分割、 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和文献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依托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开展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摆脱这些困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家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文献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 以促进科技文献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最终实现各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基于科技条件资源信息化的数字科技平台,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 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技条件资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打破当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 。《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从指导思想和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建设重点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针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提出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报告等文献资源的建设,实现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资源互补;开辟利用国际科技文献资源的各种渠道;要求加强数字图书馆标准的研究,逐步建设各类数字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相关部门、地方科技 第30卷第8期2011年8月 情报杂志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l.30No.8Aug.2011

广西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广西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广西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文献平台”)建设、运行与应用服务管理,充分调动文献平台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科技文献利用率和使用效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绩效考核对象为文献平台成员单位。凡拥有可供文献平台开放共享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或具备利用文献平台开展应用推广服务条件,自愿承担文献平台及其应用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务的独立法人单位,可向广西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设在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提出申请,经审核合格,报自治区科技厅(以下简称“科技厅”)核定备案后即成为文献平台成员单位。 第三条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一)文献平台建设规划及年度工作任务目标; (二)文献平台管理系统收集的相关工作业务记录及数据; (三)成员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开展文献平台建设、运行管理以及对外开放服务的相关原始记录; (四)客户的服务质量反馈意见; (五)其他相关资料。 第四条绩效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实行“统一组织,年度考核”的管理方式。 第二章组织管理 (一)组织制订文献平台相关管理制度,统筹指导文献平台建设与应用推广服务工作; (二)组织编制和审定文献平台成员单位绩效考核工作规程(包括考核指标体系)、年度共享服务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以及业务补助费安排建议方案; (三)委托、指导和监督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文献平台成员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工作。 第六条管理中心在科技厅指导下开展文献平台管理相关具体事务性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一)文献平台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成员单位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及提供相关应用推广服务; (二)做好文献信息资源采集、加工服务,以及网络服务平台、管理系统等软硬件建设、

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X O[q19h\9G20d a=S1.hY f\r T^.qkJc>6;[q19h\9G2a= S1.h M.h*`;<@LADB JDIKFCDJL\9`U^70_Q V:G9h`U A a}|6Q p nC 9h\9`U6_Cp r L a=L h h V Array -S\Q}[/q T e v k_9h G2a =S1Q;y kM X O[<1q1q G2 x a.Q}`3X O>Jk_5_j6\ 9b8r tM s>1+NNX O[G20d h h zF Y X O[G2x^7V`\5^6W S1 +Qs0/]?G20d h h L X G i\ q<1q1>J r n^7M N+e Q zF TtV Q9O`3X O P}|^Q x j` q1G20d a=B z m3P R q>J Q :5|R q m M trz- q19h\9G20d7}|R6*y Kj r0d Q gq Th h L W h7[M y Z\O l jL M9h \9G2a=.h6>J Q[C49p m7c KC mI Q k_]xE6I{`}S1M }4Q[e v G2v b X N QJ Q.l>j0K O|f P M Y}Q>J X O[q19h\9G20d a=S1.hX g Z J Q>q t6a=.h j o S*y9h `U bS1`U Wt QP~.QP]E Q u5[e v M8M jnb_ /--.+2QX O[X T kw L6sq19h\9G20d`U^>J M/--3+wQ;[r T6q1* y a=9h\9G20d`U^*Y>qM3r a=S1^7M CQ3Z\E B Q r n m X O[Z. VLX O[GW*LX O l v T70-DZ q T e v6S13r>J a x q DZ[L9.h C D Qwd :5[g6I{CX q P1CX M X O[q1*y a=9h\9G2`U^^Q Y[?`U^L`3;w t`U^L q1<19t`U ^L9v`U^-q1G2t j`U^c qQ h h q1G2t j-44--DZ M l/.`U^Y X iq 19h\9G20d a=L S1V-Z\f Z M69h\9*y K JO M m C9h`Ul n.6j:Q f\6IC@89o l9h\9+z0_Q=W q1G2t j7q19h\9G20d6h h q g;a=M X O q19h\9G20d X G i\T k`U>J L0d h h L a=S1L r n Z\64mb oM J >J M g a=S16E{U z Q p nG c Rr>;7^.A=@,A:@6S1Q k_^.6F~X G D]Q [/e v[QP g;}:[?b R l t j7`U V-9h S1Q*E a c,>[2S13r M q19h\9G20d a=S1E{U b L*..A83r X G}@Q d A>J~0Q V_C p6W \K q C56Z\K Q y V_1g7+j n R

如何构建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

如何构建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近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共享创新资源、发展创业投资、加强“双创”平台建设、发展分享经济、激发人才“双创”活力、持续“放管服”改革,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互动的“双创”生态等政策措施。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首要任务是深入拓展“双创”服务,构建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 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的内核 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是指通过树立“共享”与“众创”的理念,借助互联网+等技术工具,优化人才、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的配置方式,为社会大众广泛平等参与“双创”提供了更多元途径和更广阔空间的共建共商共享载体。 其内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关键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要通过健全公共资源共享体系,完善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产生聚合效应,增强“创客”的互动性和共建的实时性,提高公共资源的共享程度。其次,前提是信息对称。服务平台要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兼顾效率和安全,这要求政府部门通过创新信息共享模式、健全信息平台解决信息资源在制度建设、行政管理、资源投入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最后,载体是无缝对接服务。服务平台要通过各种服务中心,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协调、

持续激励、配合统一机制,这是满足公众需求、搭建共享型服务平台的体现。 以共享型服务平台促进“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改革的关键在于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边界,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来实现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因此,“放管服”改革的落实要遵循:政府权力运行要严格遵循“法无授权不可为”;社会权利延伸领域要提供相应服务保障落实“法无禁止皆可为”;市场和社会交叉领域要严格监管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放管服”改革需要贯穿始终的“不能腐败,不敢怠慢,不愿冷漠”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 共享型服务平台是中国政府落实共商共建共享机制与激发民智 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促进“放管服”改革,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一是利用杠杆支撑创新创业“以小搏大”,拓展市场主体和经济服务。二是采用去库存的方式增强政府服务的供需匹配程度,突破投资过度与消费不足的瓶颈。三是落实财税支持、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搭建服务平台引导创新创业服务,积极稳妥地化解服务越位与缺位的矛盾。四是打造制定成本标准(通过分解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的方法)、监督成本的形成、及时纠正偏差的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步伐,提高改革成效。五是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力,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以及创新公共服务和民生服务,补齐有效投资、制度供给和服务领域的短板。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 苏州智为铭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李晓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范管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创新创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属于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面向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等需求,加强优质科技资源有效集成,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为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网络化、社会化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国家平台主要指围绕国家或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利用科学数据、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在国家层面设立的专业化、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和《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7〕289号)进行管理。图书文献等科技资源,依据相关管理章程和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四条国家平台管理遵循合理布局、整合共享、分级分类、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加强能力建设,规范责任主体,促进开放共享。 第五条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科技资源,除保密要求和特殊规定外,必须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的科技资源通过国家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第六条中央财政对国家平台的运行维护和共享服务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七条科技部、财政部是国家平台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制定国家平台发展规划、管理政策和标准规范; 2.确定国家平台总体布局,协调组建国家平台,批准国家平台的建立、调整和撤销; 3.建设国家平台门户系统即“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以下简称共享网); 4.组织开展国家平台运行服务评价考核工作,根据评价考核结果拨付相关经费; 5.指导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开展平台工作。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是国家平台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基于ArcGIS 的空间数据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ArcGIS 的空间数据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张敏 (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摘要]: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级林业部门对空间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高。文章以ArcSDE9.1作为空间数据引擎,利用ORACLE10g建立海量空间数据库,通过远程访问ArcIMS9.1 的服务获得数据,同时可加载本地数据,以Visual C++6.0 为开发平台,以ArcGIS Engine9.1为开发组件,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海量空间数据共享平台,能够为各终端用户提供数据浏览、下载等服务。 [关键词] ArcGIS Engine 空间数据共享VC++ 设计 随着网络技术和GIS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空间数据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空间数据对天气预报、自然灾害监测、气候变化监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研究等极具价值。传统的空间数据显示和管理系统与日益增长的海量空间数据已越来越不协调。传统的GIS领域对于三维地物的模拟、浏览方法不但建模复杂、操作繁琐,也难以脱离一些专业软件环境,如何高效率地使用和管理GIS中的空间数据,特别是三维数据,已经成为GIS领域研究的一个趋势。因此,建立基于网络和GIS技术的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解决好空间数据的共享就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1、系统分析 整个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系统采用功能强大、运行高效的Vc++6.0作为前台的开发工具,界面采用多视图自定义窗体,除主视图外均为浮动窗口,方便了人机交互。系统采用完全面向对象的开 发方法,使系统易于维护和扩展。 (2).系统的核心功能用ArcGIS Engine开发包实现,它是一套地图制图组件和开发资源库,可以让开发人员实现动态制图和GIS功能。使用ArcGIS Engine开发包,开发人员在为地图创建定制界面时有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多种具有行业标准的交互式开发环境来创建先进的GIS应用程序。ArcGIS Engine的功能非常强大,其中的ArcGIS3D分析扩展中提供了一个新的GlobeControl组件,用来以全新的方法对多分辨率全球数据可视化。允许用户对海量三维数据进行可视化和分析,并且速度很快。应用ArcGlobe 可以方便地在三维环境中漫游的地球并实时地对海量(数百G )三维栅格,地表和矢量数据集的连续漫游和缩放,用户能非常快地从整个地球的视图“钻”到一个高分辨率的视图近距离的视图,并可查询相关的属性表。 (3)数据服务采用ArcIMS提供,ArcIMS可以运行在一个分布式环境中,包含客户端和服务器组件。ArcIMS是一个可伸缩的、基于网络制图和分布式GIS的新一代软件系统,。Web 服务器通过ArcIMS连接器与应用服务器连接,应用服务器请求的数据从空间服务器中获得;它处理所有请求的地图数据和相关的信息;用ArcIMS构建的GIS网站允许任意数量的用户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访问和交互操作,能够为浏览器端的客户提供GIS地图、数据和应用等服务。 (4)系统采用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对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和多用户并发访问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并可通过SDE应用编程接口(SDE API)向SDE服务器提出空间数据请求,SDE服务器依据空间对象的特点在本地完成空间数据的搜索,并将搜索结果通过网络向用户的应用程序返回。海量空间数据库采用著名Oracle数据库,它能支持海量数据、多用户的高性能的事务处理;能实施安全性控制和完整性控制;支持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处理。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现将江苏省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设计 1.制定地方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和管理办法 2004年12月,科技部等部委颁发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国办发[2004]55号),我厅结合我省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实际需要,与省发展与改革、财政、教育、技术质量监督等有关部门一起,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发布了《2004-2010年江苏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方案》。2005年,我厅调整了科技基础设施的功能定位,把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内容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拓展,增加了以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修订《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经费管理和运行管理,将公共平台分为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为主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为主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两种类型,并根据组建方式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分为综合性平台和单一性平台,综合性平台指由多家单位共建或具有多个功能性子平台的公共服务平台,单一性平台指依托单一单位建设、仅具有单一性服务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2.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突出制度创新,统筹规划,以共享机制建设为核心,以现有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以持续增强江苏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基本思路,立足江苏的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重

点建设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的重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基本原则:统筹规划、整合集成、创新制度、共建共享。 发展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装备先进、功能完善、运转高效、资源共享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为我省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及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基础保障和条件支撑。 3.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和结构布局 《2004-2010年江苏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具体规划了建设重点,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和完善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主要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生物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二是突出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共享服务的管理体系,主要建立社会化资源共享管理体制、社会化评价机制、可持续投入机制、充分完善的政策法规环境,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激励机制、加强基础研究、推进交流合作等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2006年上半年,我省在研究制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列为《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以重点支持,强调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思路,重点建设面向全社会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文献、大型仪器、生物种质资源、科学数据、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人口与健康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的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先进制造业需求的工业设计、加工成型、制造业信息化等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业需求的创业辅导培训、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创业融投资等科技创业综合性服务和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新药创制等

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

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与 应用实践 凯军田鹏桂红付哲 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主任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副主任 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部门副部长 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部门部长 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部门副部长 摘要 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化基础软设施。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行政体制、管理模式、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的进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为了满足“数字”、“数字奥运”建设的要求,市开展了“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相关的理论、关键技术、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全方位研究和创新。通过近10年的建设,市初步建成了适合首都信息化发展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本文结合“数字”、“数字奥运”建设成果,对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工作进行了系统、概要地总结。 关键词: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1.建设背景 1999年11月29日,时任市市长淇正式提出“数字”的概念及其实施计划。2002年,首都“十五”信息化规划重点工程“市信息资源网中心工程”和“市空间信息工程”开始组织实施。 本平台的建设是在数字地球、数字、空间信息工程的背景下开始规划建设的,并伴随着数字的推进而逐步完善。自2002年开始,市先后组织开发了“市综合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市地址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服务系统”和“市政务信息图层共享服务系统”等重要系统,全市政务基础共享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初步建成。 为了更好地满足业务部门的应用需求,迫切需要对3个系统进行整合,从源代码级别进行重新设计、整合、集成、完善,将遥感影像、地址数据、政务信息图层等市现有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提供共享服务,并解决安全性、可靠性、高效性等问题,为市政府各部门提供一个政府部统一的综合政务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窗口,以满足各部门对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共享应用需求。 自2005年7月至今,经过三期的建设,平台已成为一个多源、海量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和服务的大型平台,已经为全市38个政府部门63个业务系统提供了高效、安全、高可靠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应用服务,成为全

18、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更好地支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有效汇集资源,搭建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平台,提高资源集约使用效率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心按照“统筹规划、同等待遇、成本分担”的原则开展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努力实现资源的科学使用、开放共享的持续运行、资源效益的有效提升。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资源”是指支撑中心开展一切学术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基础要素的统称,包括教师队伍、学生资源、科研基地、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资源。 第二章运行管理 第四条中心依托资产、人力资源,成果转化相应的管理,完善中心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资源档案,随时记录各项资源的运行状态和实时动态,进行“规范化、高效化、动态化”管理。 第五条中心各协同单位将本单位可开放共享的资源纳入中心统筹,资源所有权仍归属原单位,统一对协同体各单位开放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使用。 第六条中心根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统一规划,统一投入,进行设备购置以及资源引进,避免重复、高档抵用、闲置不用。 第七条中心统筹规划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的建设,依托协同体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第三章人员共享 第八条中心开展学生协同培养,鼓励实行研究生跨单位双导师制。根据课程中心设置情况,实现互派相关专业课程教师。 第九条中心科研技术人员实行项目短期借用机制,及时了解科研技术人员的工作动态,科研技术人员需要优先满足中心科研课题的需要。

第十条中心应加强人才资源管理的技术力量建设,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建立并完善管理和服务工作相对应的考核评价标准,确保人才资源的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章科学仪器共享 第十一条协同中心理事会设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协调小组(简称“协调小组”),作为协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工作的协调机构。协调小组由成员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领域专家及协同中心分管领导组成。 第十二条协调小组负责制定成员单位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有关管理实施办法,指导、组织共享工作的实施、绩效考评,协调收费政策,向理事会及成员单位通报工作开展情况、考核评价结果。 第十三条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建设“协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督促成员单位发布、更新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目录。 第十四条成员单位负责共享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成员单位应结合协同中心统筹使用管理的要求制定相衔接的具体办法。 第十五条成员单位的权利: (一)共享协同中心的优惠政策。 (二)免费享受协同中心仪器设备信息资源; (三)获得“共享基金”使用、补助及奖励。 (四)免费接受协同中心组织的技术、人员培训和指导。 (五)有偿服务按规定收取有关费用。 第十六条成员单位的义务: (一)及时将仪器设备加入“协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向成员单位完全开放,优先提供优质服务,为用户提供技术保障和准确可靠的分析测试结果。 (二)妥善保管对外服务获得的实验数据,遵守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为用户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三)保持仪器设备完好正常,保证用户随时使用;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用户使用共享仪器设备要求。 (四)向协同中心公开提供各自的优惠收费标准。

公共服务云及政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

公共服务云及政务资源共享平台 建设方案

目录 第一章CityLive ID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 1.1City Live ID定义 (1) 1.2City Live ID与政府以往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区别 (1) 1.3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2) 1.3.1建设的必要性 (2) 1.3.2建设的意义 (3) 第二章CityLiveID的应用蓝图 (5) 2.1总体应用蓝图及应用场景 (5) 2.2面向企业的应用场景 (6) 2.3面向个人的应用场景 (7) 2.4面向职能部门的应用场景 (9) 2.5面向领导决策的应用场景 (11) 第三章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13) 3.1总体设计思想与建设原则 (13) 3.1.1总体设计思想 (13) 3.1.2总栈机制 (14) 3.1.3服务分类 (15) 3.1.4建设原则 (17) 3.2总体目标与建设内容 (17) 3.2.1总体目标 (17) 3.2.2建设内容 (18) 3.3总体架构设计 (19) 3.4多领域多租户共享交换云平台 (20) 3.4.1整体构成 (21) 3.4.2云资源共享 (22) 3.4.3云资源目录 (22) 3.4.4异构数据桥接 (23) 3.5大数据处理平台 (24) 3.6聚合服务平台 (26)

3.6.1云资源聚合中间件平台 (26) 3.6.2信息聚合任务规划 (28) 3.7技术路线 (29) 3.8安全体系设计 (30) 第四章项目实施推广方案 (32) 4.1项目实施推广策略 (32) 4.1.1项目实施策略 (32) 4.1.2项目推广策略 (33) 4.2项目实施推广计划 (33) 4.2.1项目实施计划 (33) 4.2.2项目推广计划 (35) 第五章产品清单 (37)

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规划方案

XXXX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规划方案 二O一一年七月

目录 第1部分项目概述 (1) 1.1建设目标 (1) 1.2建设必要性 (1) 1.3建设思路和主要任务 (2) 1.4建设意义 (3) 第2部分需求分析 (6) 2.1业务需求分析 (6) 2.2基础资源需求 (8) 第3部分总体规划 (10) 3.1指导思想 (10) 3.2基本原则 (10) 3.3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 (10) 3.4总体架构 (11) 第4部分建设内容 (15) 4.1基础设施 (15) 4.2数据资源库 (16) 4.3应用支撑 (18) 4.4业务应用 (18) 4.5安全保障 (28) 4.6运维服务 (29) 4.7统一门户网站 (29) 第5部分实施计划 (31) 第6部分投资估算 (32) 第7部分效益分析 (33)

7.1社会效益 (33) 7.2经济效益 (33)

第1部分项目概述 1.1建设目标 按照XXXX委、市政府《关于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的文件精神,结合XXXX产业现状和发展规划,响应市委十届八次会议提出的“加快建设宝鸡科技资源中心,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会议精神,认真落实XXXX科技局于2011年3月5日召开的“XXXX创新服务中心建设规划汇报会”的会议要求,通过建设创新服务平台, 为XXXX九大优势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对相关行业和各 部门科技创新业务进行整合并提供相对完整的支撑,即创新服务平台提供基础设施及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紧紧围绕XXXX优势产业链建设科技创新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金融等各类资源的结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促进创新人才数量和水平明显提升,促进全社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促进实现宝鸡的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建设必要性 第一,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XXXX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几年,XXXX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建 设了科技文献服务平台、专利服务平台和金属交易服务平台等,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资源利用率低,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 合利用,提高宝鸡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于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XXXX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 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 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政府、企业、大 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

浙江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管理应用规定

附件1 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提交数据情况表 提交时间: 备注: 1、为保证平台发布数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请专题数据提交单位认真填写相关信息。 2、请在相应栏中打“√”,每类必须并且只能勾选一项。 7

附件2 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 平台(天地图·浙江)使用申请表 注:本表一式四份,申请单位、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相关部门、交换中心各执一份。

附件3 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同意使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通知书 编号:[ ] 号 申请人: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地址: 你(单位)于年月日提出的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使用申请收悉,根据《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地理空间数据和平台应用管理规定》,经本局审核,同意你(单位)使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以下服务(包括使用目的、内容、范围、方式、时间)。 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 测绘成果与地理信息管理处 (盖章) 年月日 注:请持本通知书到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中心办理使用手续

附件4 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 平台(天地图·浙江)使用协议 甲方(服务方):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中心 乙方(使用方): 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使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以下简称“共享平台”)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根据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同意使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通知书(编号:[ ]号),甲方向乙方提供共享平台以下使用服务(包括使用目的、内容、范围、方式、时间): 。 (二)甲方进行共享平台维护升级需要暂停服务的(非特殊情况下一般安排在法定假日期间),应当提前通知乙方。 (三)因系统故障或不可抗力等原因影响乙方使用时,甲方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修复,但由此给乙方带来的不便和损失,甲方不承担责任。 (四)甲方不因共享平台本身的瑕疵而对乙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五)若乙方违反本协议规定乙方的责任和义务,甲方有权终止

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指南(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指南 (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6年8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目的 (1) 2内容概要 (1) 3适用范围 (1) 第二章市共享交换平台服务内容 (2) 1市共享交换平台定义 (2) 2市共享交换平台服务内容 (2) 第三章对接总体流程 (4) 1准备阶段 (4) 2登记阶段 (5) 3对接阶段 (5) 3.1目录管理节点对接模式 (6) 3.2应用系统节点对接模式 (6) 3.3前置交换节点对接模式 (6) 3.4部门平台节点对接模式 (6) 3.5不同对接模式对比说明 (6) 4运维阶段 (9) 第四章目录管理节点对接模式 (10) 第一步:注册目录管理节点,实现与市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 (10) 第二步:获取目录服务或注册核心元数据 (12) 第五章应用系统节点对接模式 (13) 第一步:注册应用系统,获取平台服务 (13) 第二步:利用平台服务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 (15) 1)基础信息资源获取 (15) 2)信息交换 (16)

3)为其他部门用户提供应用系统访问服务 (18) 第六章前置交换节点对接模式 (21) 第一步:建设本部门前置交换节点,获取平台服务 (21) 第二步:利用平台服务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 (23) 1)基础信息资源获取 (23) 2)信息交换 (25) 第七章部门平台节点对接模式 (28) 第一步:注册部门平台节点 (28) 第二步:通过接口方式获取服务 (29) 1)基础信息资源获取 (29) 2)信息交换 (30) 附件 (32) 附件一:市共享交换平台业务流程图 (32) 附件二:部门所需填写的申请表格 (38) 附件三:实施建议方案及工作单 (39) 附件四:前置交换节点服务器参考配置 (39) 附件五:名词解释 (39)

调研报告:XX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调研报告

XX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了解地方推进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做法和经验,20XX年1月9日至11日,平台中心调研组对XX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共享服务平台”)进行了调研。期间,调研组详细了解了平台建设和运行服务情况,并与XX省科技厅就科技平台工作进行了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建设与发展历程 XX省科技资源较为丰富,同时也存在科技资源重复分散、利用率低,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不足等问题。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带动下,20XX年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共同启动了XX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旨在以资源整合为主线,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集聚省内科技资源、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共享服务的公益性科技平台。(弘利教育) 20XX年8月,XX共享服务平台一期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初步建成平台信息门户系统和“科技114”呼叫中心,形成了仪器共享、科技文献、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行业检测、地市资源、科技金融、技术创新、科技惠农等十大服务功能板块。20XX年,又启动了省内十三个地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子平台建设,进一步实现了省市科技信息同步、资源共用和服务联动。20XX年,资源共享服务进一步向基层区县覆盖,首期规划建设了伊春、海林、嘉荫、鸡东和绥滨等8个县(区)共享服务推送站点。 图1 XX地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子平台优势资源分布

(二)总体思路与工作定位 XX将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优化省内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和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在平台建设之初,就提出坚持“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科技创新创业为核心,一手抓整合、一手抓服务”的总体思路,对平台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即,平台工作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创业为核心,一方面抓好常态化的资源整合,集聚本省乃至区域内优势存量资源,建立丰富的技术、信息资源库;另一方面抓好面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搭建服务体系,强化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弘利教育) 图2 XX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思路模式图

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

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 开放基金管理暂行条例 第一条为规范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使用与管理,参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开放基金所需经费主要从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拨发的运行经费中列支。 第三条开放基金用以资助经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批准的开放课题。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设立办公室负责发布基金课题指南和受理基金申请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开放基金资助对象 开放基金资助对象的可以是: (1)凡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职称)的国内外教学科研人员(含在职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在生产应用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均可申请本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2)根据工作需要,应本实验室主任邀请来室参加项目研究的人员; (3)在职的博士研究生(需要导师推荐); (4)自带项目和经费来重点实验室工作的科研人员。 第六条开放基金申请 重点实验室按年度受理申请者提出的开放基金申请,每年受理一次,受理时间为5月1日至7月30日,遇有特殊情况可以随时申报。 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须按申请书格式认真填写开放课题申请书(或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申请),用计算机打印后提交。申请书格式模版可从重点实验室网站下载。 每年10月以前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召集学术委员会会议,对各项开放课题申请进行评审,确定资助课题及经费额,遇特殊情况不能召开会议时,可采用通讯方式进行评审。

资助者每年9月前由重点实验室发出通知,获准资助的课题负责人凭通知办理有关手续。 第七条开放基金使用范围 (1)与获资助项目直接相关的研究费用,如材料费、加工费、实验费、水电费、差旅费、消耗品购置费、小型仪器添置费等。 (2)与获资助项目直接相关的学术活动费,调研费,资料、论文的打印复制费等。 (3)客座人员来室的交通、住宿及生活补贴等费用。 (4)实验室公共性开支、大型设备的维护运转费、业务管理费(不超过基金总额10%)。 (5)研究工作人员的岗位补贴、科研津贴等。 (6)项目机动费(不超过基金总额10%)。 第八条开放基金使用及管理办法 (1)课题完成期限一般为2年(具体期限按获准资助课题的任务书规定为准),必须持续较长时间的重大课题,可分阶段申请。经费支持额度原则上为2-4万元,资助课题经费一次核定,分期下拨。 (2)实行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经费使用和成果提交。每个获准课题,经费的使用权由课题负责人掌握,限额使用。征得课题负责人同意可由重点实验室统筹协调若干科技人员配合课题研究工作。 (3)项目经费的60%拨到课题负责人依托单位,由课题负责人按依托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定使用。课题经费的40%为申请者在本实验室内的实验费和来实验室工作期间的生活补助(按福州市出差补贴标准发给)。项目承担者在本实验室工作时限以已批准的课题所需为准。重点实验室为承担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并在生活上尽力提供便利。承担者工资、奖金由依托单位支付。 (4)开放基金年度拨款在课题执行期内可跨年度使用。课题结束后所余经费、原材料、仪器器材等一律上交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将根据结余情况给予课题组成员适当奖励。 (5)如检查发现开放基金课题中断或无法进行,课题负责人未按规定提交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2013年4月

1、引言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智慧郑州”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智慧城市”理念和框架,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建立了全市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的城市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提出并实现了跨行业、跨部门、跨平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模式,打破了城市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市政建设、交通监管、城市网格化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智慧郑州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 图1智慧郑州中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定位 2、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构建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简称“UGIS”。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硬、软件及网络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处理城市各种空间实体及其关系为主的技术系统。它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一种城市现代化管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的先

进工具。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可概括为数据中心、系统平台、业务应用三个方面。 图2 平台构建图 2.1云计算数据中心 云计算数据中心即全市建立一个地理空间云数据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更新、维护和分发全市核心地理空间信息。该数据中心集成全市域7446.2平方公里范围内历年的9大类30余种数百层的城市空间基础和专题信息,具体包括基准数据、基础地图数据、扩展地图数据、地籍地政数据、自然资源数据、基础设施数据、政务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其他数据等,建立了丰富详实的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库,实现了海量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管理和更新维护机制。在组织管理上,采用了“集中建库管理、分工更新维护”的工作模式,空间数据集中存储在全市统一的数据中心,空间数据生产、加工和应用的相关部门按照分工负责数据的生产、更新和维护,做到“数源法定、部门联动、分工负责”,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可靠性、现势性和有效性;在数据组织方法上,提出了“分层存储、分幅更新”的数据组织与更新策略,兼顾了数据生产、数据管理的需要,提高了数据组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2系统平台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