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终确立



【主题提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美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到这时,已可断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了。



【知识梳理】

自由主义潮流:(1)19世纪20年代,西班牙、南斯拉夫、希腊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比利时革命,是两次胜利的革命,1832年英国议会还进行了民主改革。(2)1848年爆发的波及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从此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4)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农奴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5)19世纪中期德意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6)19世纪中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时间:19世纪中期。概况:(1)意、俄、德、意、日等国通过改革、王朝战争等形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的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2)工业革命增强了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能力,世界上已有大片领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及政治上独立却在经济上被资本主义列强左右的国家(如拉美国家)。(3)1857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50年代便已确立。



【重点聚焦】

1848年欧洲革命的根本原因和时代特征:

(1)根本原因:在1848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已完成),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在不断的壮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他们已不满足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要求改变原有的不适应大机器生产的上层建筑。原有的上层建筑,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建立的,掌权的是在那一时期中财力雄厚的阶层——金融资产阶级。他们在革命前与封建王朝关系密切,保留的封建时代的旧传统、旧习气也较多,例如表现在1848年革命前的法国就是金融贵族的统治,为了给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开辟道路,改变不适应工业革命造成的新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新任务。(2)时代特征:①这场革命发生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水平,即资本主义已进入到机器大生产的时代。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成为这场革命的主力军和惟一彻底革命的

阶级,但是觉悟程度和组织尚不足以胜任对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还处于幼年时期,没有自己的政党。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影响很大,在工人阶级中占统治地位。③资产阶级在领导这次革命时表现出动摇性、妥协性。④在革命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和影响;无产阶级力量正在发展壮大。以沙俄为代表的封建复辟势力正在日趋没落。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不彻底的表现:

(1)改革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仍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导致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在政治上,一方面沙皇专制统治没有任何改变,沙皇仍然拥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权力。另外,贵族地主仍然把持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对西进运动的认识:

随着领土的扩张,美国历史上出现了西进运动。它表现为:一方面大批印第安土著居民被武力驱赶出家园,迁到西部荒凉的地区;另一方面,大批东部人口涌入西部,垦荒、开矿、筑路、架桥,把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广到西部。西进运动既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过程,也是美国经济创业发展的过程,它促进了西部广大地区的开发和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这场战争的根源在于独立战争后,存在于北美大陆的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表现在:奴隶制的种植园经济,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排斥一切新技术,将几百万奴隶束缚在种植园内,使北部雇佣劳动力的来源受到很大的限制。南部的种植园经济带有明显的殖民地性质,种植园的棉花、烟草等产品的主要市场不在北美大陆,而是欧洲市场。他们将产品在欧洲市场卖掉后,换回各种生活与生产用品。因此南部的种植园主一直主张自由贸易,要求联邦政府降低关税。反之,北部的工商业资本家为了防止外贸竞争,则要求政府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反对自由贸易,以保护民族工业。此外,南部种植园经济的殖民性,也与北部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充足的原料基地和广大的国内市场形成尖锐的矛盾。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还表明在废除奴隶制度斗争的高涨与南部种植园主与北部工商业资产阶级争夺联邦政府控制权的斗争上。双方之间的斗争,在内战前,已不仅仅限于议会内部的斗争,而是逐步上升为流血冲突和武装对抗,终于发展为一场波及北美大陆的内战。

对俾斯麦“铁血政策”的辩证认识:

“铁血政策”的核心是强权,不仅是指对外侵略也包括对内镇压,如俾斯

麦指使德国议会通过“反对社会主义非常法”就是一例;也不是疯狂地诉诸武力,在萨多瓦战役后,俾斯麦就力主议和。俾斯麦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应予肯定。

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为什么要把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帝国?

因为统一前夕在德意志各邦中,最强大的要数普鲁士和奥地利。当时奥地利在松散的德意志邦联中占据领导地位(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任邦联议会常务会议和全会主席),(实际操纵了议会),加之它有自己的帝国,因此对统一德意志不感兴趣。奥地利统治阶级认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巩固这个统治众多民族的帝国,更反对由普鲁士来完成统一,因为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会使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遭到削弱。因此奥地利不但不会成为统一德意志的促进力量,反而是德意志统一道路上的障碍和阻力,所以普鲁士要完成统一,就必须把奥地利这股阻力及障碍排挤出德意志。

19世纪中期的民族主义潮流:

19世纪的民族主义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应该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范围的运动,那就是争取民族自强与振兴,加强民族凝聚力的运动。德意志的统一,就是这种民族主义的体现。其二是反对外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即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在这当中,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资产阶级属性的民族独立运动,如波兰掀起的反抗俄国统治的民族起义,就属于这个类型。另一种是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民族运动,以19世纪前期、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为典型。

领导明治维新的为什么不是资产阶级而是中下级武士?

这一点是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改革前夕,日本资本主义关系远远没有成熟,资产阶级刚刚诞生,力量弱小,经济实力不强,因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并且造成日本的民族危机。这就使得国内实力最强的一个集团——中下级武士担任了革命领导者的角色。中下级武士能够成为领导者,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下面几个条件:(1)他们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所以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2)日本武士从来就是一个垄断文化的阶层,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3)中下级武士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才能。领导改革的是中下级武士,从而使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制残余。这表现为:(1)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解决,封建生产关系在农村中仍占统治地位。(2)在改革中建立起来

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政权中,直到一战,地主阶级始终占主导地位。(3)中下级武士在新政府中盘踞要职,掌握军权,拥立天皇,利用神权进行统治。所以日本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从一开始就极端反动,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成为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

(1)相同点:广大黑人和农奴得到了人身自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不同点:主要是解放的方式不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的方式是凡是判乱州的黑人奴隶都无条件地获得解放,而俄国解放农奴则是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的。

比较1848年欧洲革命与法国大革命:

(1)革命任务不同: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848年革命的任务则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之内推翻资产阶级的一个集团——金融贵族的统治,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使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分享统治权。(2)革命的对象不同:大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专制的波旁王朝;1848年革命的对象是金融贵族的“七月王朝”。(3)革命群众的组成不同:1789年革命中,革命群众主要是城市人民和广大农民;而在1848年革命中,无产阶级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德、意统一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在19世纪50年代,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又为统一提供客观条件的背景下进行的。②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③在统一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中坚力量和中心领导人物。④统一都需要排除一个共同的敌人奥地利。⑤两国都在19世纪70年代完成了统一,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2)不同点:①意大利统一则始终贯穿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道路,而且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始终起着推动作用。法国、撒丁王国与奥地利战争一开始,人民起义就波及意大利各地,战争虽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人民运动导致了帕尔玛等地与撒丁王国合并,激发了两西西里人民起义的爆发。加里波第是自下而上的代表。他组织的人民志愿武装,远征两西西里王国,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王国军队,建立了共和国,促成了意大利王国的成立。②由于意大利资产阶级力量比较薄弱,较多地利用了外力和有利的国际条件。如联法对奥作战,收回伦巴底;利用普奥战争收回威尼斯;利用普法战争收回教皇国和罗马周围地区,完成国家统一。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

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一系列改革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

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三股进步潮流:

19世纪中期,为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反抗阶级压迫而兴起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为反抗侵略而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三大历史潮流,或者称之为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三大倾向。其中的资产阶级运动是当时历史的主流。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

(1)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革命斗争和议会斗争的手段,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2)法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反封建统一战线,通过革命战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分两步:第一步:十三州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打碎了英国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第二步: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摧毁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4)德意志和意大利:分别由普鲁士和撒丁王国实现统一大业,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5)日本:资产阶级、新兴地主和中下级武士发动倒幕战争,推翻幕府的封建统治,再进行资产阶级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6)俄国:1689年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农奴制,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主要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及影响:

(1)方式:英国用拍卖王室土地的办法;法国把土地分成小块,分期付款,卖给农民;俄国用赎买份地的办法;美国采用的则是无偿分配西部国有土地的办法。

(2)对各国的作用:英国把封建所有制改变为资本主义所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圈地运动创造了更

为有利条件。法国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国内市场狭小,影响农业机械化。俄国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得以确立。美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农民的土地要求,鼓舞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为农业资本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形成的诸多因素:

(1)最基本的因素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促使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

(2)工业革命造成的商品数量和质量上的大幅度提高,使开辟更大的海外市场和霸占更多殖民地的活动大为加强,资产阶级更加疯狂地进行征服世界的活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初步形成。

(3)1848年欧洲革命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4)19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美国内战、德意的统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一大批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5)资本主义各国占领大量海外殖民地、半殖民地,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庸和市场,使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促使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