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苏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的

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 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3、课时:1课时

4、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1、导入:

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2、分析课文。

⑴.解题

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2).解读课文

①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②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批评完后,孔子又阐

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明确: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④“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⑤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明确: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⑥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明确: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

明确:“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⑧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理解。

明确: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3、翻译全文。(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5.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的:

1.诵读和背诵课文

2.积累“是、疾、止、见、过”五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

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定句式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和文言固定句式

2.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4.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何以伐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5.讨论,结合书后练习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详见板书设计)

6.小结巩固(时间允许课内进行,时间不允许布置为家庭作业)

基础训练1—5题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文章思路:《论语》

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季路见.于孔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是. \社稷之臣(不当伐)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引周任之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相

|比喻—虎兕出于匣分崩离析

龟玉毁于椟中祸起萧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再驳冉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治国安邦的原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复习巩固

齐背全文,检查上课时学习效果

2.讨论下列问题

问: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析: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回趋裒微。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辟头一句就责怪起冉有来了“求,无乃尔是过与?”接着一口气列举了三方面的道理反对讨伐颛臾,(从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着)。

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负有责任。

他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餐,这其实也是孔子自己的主张。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无道”,冉有,季路不能进行有效的阻止,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这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接着,孔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一是用扶相应负的责任相比,二是用看守柙和椟的人做比。

最后,孔子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冉有替季氏开脱,显然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但前面他却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于是他直接对冉有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接着提出他的政治主张:“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要求背出以下语气:

(1)“求,无乃尔是过与”虽属问语,却应当用谴责口吻读,有“唯尔是过”的味道。(2)“子曰”‘求!……要读得恳切。

(3)“陈力”二句是从正面说理,要读得铿锵有力。

(4)“危而”三句,口气应严厉。

(5)“虎兕”三句是第二段的高潮,口气应更严厉。

(6)还要注意“也”的语气。

4.课堂练习

书上练习题三

5.小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第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其中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教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

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6.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有关生字词的注音及含义; 2、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3、掌握小说人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4、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即烘托人物形象或氛围、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 其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把其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下面横线上。例如:酒馔(zhuàn,酒食)。 赍发(ji,一声,资助)恶(wu,四声,触怒)了高太尉恁地(nen,四声,那么,这么)不省得(xing,三声,不明白)仓廒(ao,二声,仓库)沽酒(gu,一声,买酒)庇佑(bi,四声,保护)央浼(mei,三声,恳求,托请)肐察(ge,一声,拟声词)掇开(duo,一声,拿,搬)搠倒(shuo,四声,刺,扎) 二、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梗概。(提示:故事梗概应该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节主要叙述了林冲因为触怒了高俅而被刺配到沧州看管草料场,高俅派陆虞侯和福安串通了差拨防火烧掉了草料场来谋害林冲,不料被在山神庙中避雪的林冲撞破,大怒之下的林冲杀了三人,雪夜离开了沧州。 三、试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分值设定:10分。已经有固定格式,请记住这些固定的用语,以便使答案更规范。) 1.从语言描写看,①当店小二让林冲住在店里时林冲说:“我是罪囚, 恐怕玷辱了你夫妻两个。”这表现了他懦弱、忍气吞声、同时而又善良、仁慈的性格特征;(1分) ②当林冲听店小二说陆虞侯、福安来沧州时林冲说:“休要撞着我,只 叫他骨肉为泥!”这表现了他嫉恶如仇、大义炳然的性格特征;(1分) ③当林冲听说自己被派去照看草料场时林冲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 差使,正不知何意?”这表现了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征;(1分) ④当看到草料场的茅草屋摇摇欲坠时林冲说:“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 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表现了林冲随遇而安的性格特

高中语文教案全集苏教版必修四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 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 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 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 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 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 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 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 教案

《滕王阁序(并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言、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体会和感悟课文的情思和哲理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掌握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大量的典故的作用,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师: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明确: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师: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参考)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插入藤王阁视频) 二、学习《藤王阁诗》 三、学习《藤王阁序》 1、教师范读全文,并做诵读指导 师:听完全文,给我们第一个感觉是这篇文章在句式上采用大量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大量用典,而且词藻华丽,节奏鲜明,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古文相似,大家说是哪一篇? 明确:《阿房宫赋》 师:说得好,因为《滕王阁序》和《阿房宫赋》都属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其主要特点是:特点:1. 讲求对仗,2. 平仄相对,3. 多用典故,4讲究藻饰。5.多用四六,6音律和谐。其句子多为: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四六四六、六四六四五种形式。 四字句读法(一种)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读法(四种)

江苏省启东市高中数学第一章三角函数第1课时1.1任意角教案苏教版必修4

第1课时§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象限角、坐标轴上的角的概念;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理解任意角的概念,掌握所有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α角)的表示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考虑问题要细致,说理要明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1)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2)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通过周期运动的实例引人三角函数.让学生对本章有一个初步印象. 【学生活动】初中我们已给角下了定义.我们把“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的图形(先后用教具和多媒体给学生演示:逆时针转动形成角,顺时针转动而成角,转几圈也形成角,为推广角的概念做好准备). 讲解新课: 1.角的概念的推广 ⑴“旋转”形成角 一条射线OA绕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形成角α.____ _叫做角α的始边,______叫做角α的终边,_____叫做角α的顶点. ⑵.“正角”与“负角”“0角” 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正角,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负角,如图,以OA为始边的角α=210°,β=-150°,γ=660°,

并把这个角叫 ⑶意义 用“旋转”定义角之后,角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1角有正负之分2角可以任意大 3可以为零角 2.“象限角及轴线角”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角的顶点重合于___________,角的始边重合于_______,这样一来,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称之为________) 3.终边相同的角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30, 390,330角 ⑴观察:390,330角,它们的终边都与________角的终边相同 ⑵探究: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一个0到360的角与) (Z k k∈个周角的和: 390=______+____360330=______+_____360 ⑶结论:所有与终边相同的角连同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 {__________ = =β β S 例题分析: 例1、在0到360度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是哪个象限的角 (1)120(2)640(3)95012' -??-? 例2、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在360~720 -??间的角写出来:(1)60?(2)21 -?(3)36314 ?'。

高中语文《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5

《物种起源》绪论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物种起源》是奠定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一本重要的著作。作者根据二十余年积累的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了物种起源,即生物界进化的现象。尤其重要的是说明了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即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作用。绪论,亦称导言,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作者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或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理解整部著作。这篇绪论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及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的看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语言准确、严密,掌握阅读科普类文章的基本技能。本文的教学难点是作者选词讲究,善于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意思,首先要解决这些难句的句意理解问题。 思路方法 从这篇文章的行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正是一个科学研究者所必备的素质和科学家的精神所在。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帮助学生疏通一些疑难词语,引导学生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师生互动,展开讨论,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列出文章结构提要。接着分析达尔文作为一个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1~2课时 三维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句。 2.了解绪论的写作体例,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3.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5.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导语设计 解题导入 由题目导入课文。《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论述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屏幕随同显示)“起源”即生物是怎样产生的。 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 故事导入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那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扬扬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大学生就是达尔文。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链接 一·有关雪的名句 1·不知雪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酬》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4·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绝奇。——(宋)吕本中《踏莎行》 5·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6·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御落城雪》 7·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8·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9·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唐)元稹《南秦雪》

10·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二·《水浒》经典名句 1·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2·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3·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哭:有声有泪为之哭;有泪无声为之泣;无泪有声为之号。 4·一切烦恼,皆从不忍生。见机而耐性,妙悟生光明。 5·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6·心安茅屋稳,性定菜羹香。世味薄方好,人情淡最长。 7·广施恩惠,人生何处不相逢;多结冤仇,路窄狭时难回避。 三·有关抗争名人名句 1·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塞涅卡 2·一医治罪恶的正确方法是和它斗争。——泰戈尔 3·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布鲁诺 四·关于命运名人名言

1·命运并不是中国人的事前指导,乃是事后一种不费心思的解释。——鲁迅 2·敢于冲撞命运才是天才。——雨果 3·命运不是一只雄鹰,它像耗子那样爬行。——伊丽莎白·鲍恩4·命运就是对一个人的才能考验的偶然。——蓬皮杜 5·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锻造者。——古罗马 6·命运永远走它自己的路途。——古罗马 7·命运是一个乔装打扮的人物。——雨果 8·我们自身就是我们命运的原因。——徐志摩 《装在套子里的人》链接 一·契诃夫名言 1·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最美好的和最需要的东西。 2·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真理。 3·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 4·对自己不满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5·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全册教案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 姓名: 年级:高二备课组 班级:

第四单元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二、教学步骤: (1)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3)背景简介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4)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6)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 教学设计 【--爱情祝福语】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

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教案教学博苑 2012-09-08 0656 5d56b7b40102dzkn 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 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 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 美好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霁ji 天气晴朗 D 逸兴遄飞遄chuan 迅速 2.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高中语文必修四 雷雨 教案(1)

雷雨 词语补释: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P92注①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雷雨》标题的意义:

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4教案:第一章 三角函数 第1课时 1.1任意角

第1课时 §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象限角、坐标轴上的角的概念;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理解任意角的概念,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考虑问题要细致,说理要明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1)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2)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通过周期运动的实例引人三角函数.让学生对本章有一个初步印象. 【学生活动】初中我们已给角下了定义.我们把“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的图形(先后用教具和多媒体给学生演示:逆时针转动形成角,顺时针转动而成角,转几圈也形成角,为推广角的概念做好准备). 讲解新课: 1.角的概念的推广 ⑴“旋转”形成角 一条射线OA 绕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形成角α.____ _叫做角α的始边,______叫做角α的终边,_____叫做角α的顶点. ⑵.“正角”与 “负角”“0角” 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正角,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负角,如图,以OA 为始边的角α=210°,β=-150°,γ=660°, ααα

⑶意义 用“旋转”定义角之后,角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1 角有正负之分 2 角可以任意大 3 可以为零角 2.“象限角及轴线角”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角的顶点重合于___________,角的始边重合于_______,这样一来,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称之为________) 3.终边相同的角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30, 390,330角 ⑴观察:390,330角,它们的终边都与________角的终边相同 ⑵探究: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一个0到360的角与个周角的和: 390=______+____360 330=______+_____360 ⑶结论:所有与终边相同的角连同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例题分析: 例1、在0到360度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是哪个象限的角 例2、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 ,并把S 中在间的角写出来:(1) (2) (3)。 2100-1500 6600 )(Z k k ∈}{__________==ββS (1)120(2)640(3)95012'-? ?-?360~720-??60?21-?36314?'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

渔父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渔父》是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章。在人生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和考验,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就成了人生的一大思考。《渔父》就是围绕这一话题可能作出的两种选择——生存与毁灭,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简洁而又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形象而富有哲理。从文体发展的角度看,此文及《卜居》采用问答体,对接下来的汉赋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理解“直面人生”的含义。重难点:1.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2.通过经典文本的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 思路方法 由于《渔父》难度不大,该教学设计着重强调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让学生先借助工具书,自主完成阅读和文章的翻译,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归纳总结,落实好文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抓住人物——屈原与渔父进行分析,理解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学习屈原伟大的精神。对《渔父》的探讨应抓住几次对话,突出屈原的人格追求。教学方法是诵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1课时 三维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4.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诗词导入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兴化三闾遗庙对联)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从古到今,人类前进的旅途中不乏勇于赴死的勇士。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成为了我们民族形象的化身。今天我们学习《渔父》,走近屈原,瞻仰屈原。 故事导入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2.介绍元杂剧: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苏教版数学高一必修4教案 向量的数乘

2.2.3向量的数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意义. (2)会利用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进行有关计算. (3)掌握向量共线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由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数与向量的乘积一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抽象的思维能力. (2)实数与向量的积还是一个向量,它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由实数λ决定,向学生揭示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从形上看,就是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从而揭示事物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过程中“万变不改其性”的哲理. ●重点难点 重点:数乘向量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两向量共线的含义及共线定理. ●教学建议 1.关于数乘向量的概念的教学 教学时,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物理知识引出实数与向量的积,并着重强调数乘向量也是向量,也应该从“模”与“方向”两点学习该部分知识,进而得到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2.关于向量共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教学 教学时,建议教师从数乘向量的定义及共线向量的定义出发,先让学生由“a(a≠0),b 共线”导出“b=λa”这一等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b=λa”让学生判断a(a≠0),b是否共线.从而从正反两方面给出该定理的推导和证明,最后通过典例辅助学生理解并应用.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向量数乘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探究向量数乘的运算律. ?引导学生结合向量数乘的定义及共线向量的定义,探究向量共线定理的推导和证明. ?通过例1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进行向量数乘基本运算的方法. ? 通过例2及其互动探究,使学生掌握结合向量数乘运算,用已知向量表示未知向量的方法.?通过例3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利用向量共线定理解决有关三点共线问题的方法.?归纳整理,进行课堂小结,整体认识本节课所学知识. ?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反馈矫正. 课标解读 1.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几何意 义.(重点) 2.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掌握向量共 线定理.(难点) 3.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 义. 向量数乘的定义 我们知道a+a+a=3a,那么a+a+a是否等于3a?(-a)+(-a)+(-a)呢? 【提示】a+a+a=3a,(-a)+(-a)+(-a)=-3a. 一般地,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它的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 (1)|λa|=|λ||a|; (2)当λ>0时,λa与a的方向相同;当λ<0时,λa与a的方向相反;当a=0时,λa =0;当λ=0时,λa=0. 实数λ与向量a相乘,叫做向量的数乘. 向量数乘的运算律 类比实数的运算律,向量数乘有怎样的运算律? 【提示】结合律,分配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渔夫教案

《渔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教学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课前预习:自主解决字词,翻译课文,划出疑难。 一、导入: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人生困境的发问。生与死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问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我们的先辈孟子却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来解读生与死的内涵。(屏显题目) 二、朗读课文: 1、范读(播放任志宏的朗读) 2、生自由读(要求:准确、洪亮) 三、检查预习:(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屈原既放:已经或……之后 2、行吟泽畔:边走边唱 3、颜色憔悴:脸色 4、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5、是以见放:被 6、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7、何故深思高举:思考深刻,行为高出于世 8、吾闻之:音节助词 9、安能以身之察察:结构助词,的 四、分析课文: 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屏显屈原和渔父的生平资料):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 师生共同明确:两个问题,“何故至于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分析中落实翻译)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 导读:本文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早在1800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 1、“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2、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