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室内施工图项目设计》课程标准(修订)

《室内施工图项目设计》课程标准(修订)

《室内施工图项目设计》课程标准(修订)
《室内施工图项目设计》课程标准(修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与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与主要内容 史宁中,马云鹏,刘晓玫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于2001午开始在实验区实施,2005年在全国推广。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教育部于2005年5月成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始标准的修订工作。2007年底完成标准修订的主要工作,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修订稿)》)初稿。之后,按教育部统一部署,对初稿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了必要的框架和文字修改,于2010年完成修订稿,2011年通过审查正式公布。修订工作是根据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并在总结十年来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与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期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对标准修订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标准修订的组织与过程 修订组2005年5月组建,成员由不同背景人员参加。按照教育部总体安排和要求,本着实事求是、严谨科学、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的态度,通过充分认真的研究与讨论,完成标准的修订工作。 (一)标准修订的组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由14人组成,成员分别来自大学、科研机构、教学研究室以及中小学。其中有6位数学研究方面的学者、5位数学教育学者、1值教研人员、2位中小学教师。修订组从开始就明确了修订的基本原则,即坚持课程改革的大方向,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坚持概念清晰、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修订组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调查研究,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坚持充分讨论,求同存异。几年来共召开10次全体会议,标准修改的整体思路和重要问题都经过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同时还召开若干次部分成员参加的讨论会,讨论有关细节和某些具体问题。 (二)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 按照修订工作的机制与程序,修订组从基础的调研开始,通过征求各方意见,现状分析,进行专题研讨,核心概念确定,具体内容审议等方式,对标准进行认真细致的修订。 为取得第一手资料,2005年6月,组织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标准的认同情况,征求对标准修订的意见和建议。将这些问题汇总、分类,逐个进行分析,为标准的修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标准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共召开15次修订研讨会,其中9次全体成员讨论会,6次部分成员讨论会。例如,2005年7月的修订组全体会议,明确了修订的基本原则,确定了修订组的工作方案与具体分工。明确在修订过程中要处理好标准中的几个关系:关注过程和关注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关注生活情境和关注知识系统性的关系。2006年3月修订组召开部分成员研讨会,对《标准(修订稿)》的初稿文字进行整理,对需要重点修改和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工,特别是对关于“四基”的提法,若干个目标表述行为动词术语的解释,以及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核心词的阐 述等进行了讨论。 在修订的过程中,修订组还组织了多次集中减分散的征求意见活动。例如,2006年6月,<标准(修订稿)》初稿完成后,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寄发初稿和征求意见表。修订组对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分类。2006年9月,史宁中教授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标准(修订稿)》初稿的意见。参加座谈的有姜伯驹、李大潜、伍卓群、侯自新、白志东等院士和数学家。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参加了座谈会。院士和数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修订版

2012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语言技能 二、语言知识 三、情感态度 四、学习策略 五、文化意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附录 一、语音项目表 二、语法项目表 三、功能意念项目表 四、话题项目表 五、技能教学参考表 六、课堂教学用语 七、词汇表 第一部分前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及进程

专题讲座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及进程 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数学课程改革从2001 年进入试验区,到现在有十年的时间,十年以后,课程标准又做了修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十年实施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效以及问题。 一、数学课程实施的基本历程 如果说,从2001 年开始正式实施,从2000 年开始就是作为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准备和过渡时期,所以把第一个阶段叫做实施的准备和过渡阶段,该阶段做的主要事情就是对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做了修改。 1992 年公布的义务教育数学教育大纲是为了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的需要,经过了几年的实施,还需要进行改进,2000 年就开始去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到2000 年的时候,公布了标准的实验稿。但是,具体的实施还要从2001 年开始,这时候教育部就希望把课程标准实验稿里边的一些主要理念在中小学里体现出来,所以,就利用很短的时间把当时的教育大纲做了修改,而这些修改把一些重要的东西很快的反应出来了。 比如说在小学里边,关于乘数、被乘数的问题,当时在小学里边困扰着大家的是,在列算式的时候,乘数、被乘数不能颠倒。一个教室里面有八排桌子,每排有几个,在列算式的时候,一定得是7 ×8 ,如果学生列成8 ×7 就是错的,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大家。标准修改,标准实验稿里规定了列成算式7 ×8 、8 ×7 都叫做因数,两个因数相乘就可以了,不分顺序。所以在2000 年就修改了教材和大纲,把这个阶段叫做过渡阶段。一方面修改了一些内容,另一方面把标准的一些主要思想,也做了宣传,这是第一个阶段。2001 年开始在实验区里边正式推进标准实验稿、实验教材,当时国家级实验区有42 个,来实施进行课程标准,培训各方面做的都比较深入,也比较详细。然后2002 年到2003 年就是进入省级的实验区,两年之内有1400 个省级实验区,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到2005 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地方,都用了实验的教材,所以从这个进程上来看,2003 年开始实施的速度开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陈静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知识点一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必备条件。所以,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至少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学生缺乏外语技能,他们今后的教育选择、职业发展以及就业等人生设计都将受到限制。从长远来看,这显然不利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国际合作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英语教学从1977年至现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现状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且过去英语教学也存在问题,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体现在: 1、重语法规则的讲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了9年英语,交流、听说综合能力差。 2、中小学课程不衔接,27个省市开英语,800万小学生学英语,但进入初中仍从ABC开始,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劳动。 3、《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上远离学生实际、词汇量偏少(初中毕业570-600个、高中毕业2000个、大学四级4200个)。学生实际能力得不到提高。 4、教学评价单一,只重视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

5、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自身素质阻碍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改革力求解决这些问题。 知识点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方式,把以言做事作为教学的核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学会交际。在课程设计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体现他们的生活经验,反映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学习方式上,强调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语言体验、意义协商、情感交流的方式习得语言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通过任务的途径来组织教学,这就使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拓展,主动尝试大胆实践,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一、基本理念 为了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休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此理念反映了当今世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体现了人为本、全人(wholeperson)教育的精神实质,突出主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重视学生、重视发展和重视过程。

修订英语课程标准

修订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 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新制定的义务教育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各学科课标跟十年前的实验稿(2001)相比,总体特点概括为四点:一凸显德育修养、二强调能力本位、三体现内容创新、四落实调控减负。 具体到英语学科,义教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后,在总体框架、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等方面,基本延续原实验稿课标的思路,变化不大。较明显的变化有四点: 一是删去了原实验稿中涉及高中阶段的内容(六至九级),只保留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二级到初中五级)的内容。 二是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 三是增加了小学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明确范围,使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加详细具体,针对性更强,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四是对课程试验中意见比较集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做了重点调整,更符合当前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更强。 一、“前言”部分 修订版课标中,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来阐释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意义。删去了实验稿课标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

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一段内容。 二、“课程性质”部分 删去实验稿课标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一段有关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内容;保留了掌握基础语言知识、发展基本交际技能和跨文化意识、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人文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等要点;进一步明确了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清晰准确地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三、“基本理念”部分 调整各项基本理念的顺序,使六条基本理念更紧凑、连贯。原基本理念中的(二)(五)(六)条基本内容未变;另外的(一)(三)(四)条有微调,具体变化如下:(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一项中,删去了实验稿课标中有关情感、兴趣、自信心、实践精神等表述,保留了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等要点,增加了跨文化意识、心智发展等要点。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用“渐进性”和“持续性”代替了原来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删去了原“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一段以及“能够用语言做事情”等表述。(四)原第四项的“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修改为“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修改为“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四、“课程设计”部分 将“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将原来的“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改为“各地区可以根据师资条件、资源配置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的起始年级及小学和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要求,特别是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给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实施和教学安排预留了更大空间。 2.语言知识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方面。 (1)语音 从“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改为“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从强调语音知识转为语音能力。对要求学生了解的语音语调现象,明确提出了句子重读、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具体内容(原初中三级的要求)。

.2001与2011英语课程标准对比

(一)前言部分 突出外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国民素质教育,是国家开放的需要,是对外交流的需要,并强调其在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意义 和作用。 (二)课程性质 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三)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部分的修订以突出英语学科特点的思想为原则,修订原小标题及内容,使英语教育的特点一目了然,同时,在每一条理念中再次强调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特点。 (四)课程设计思路 明确指出了了英语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其中,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 (五)课程目标 本次修订将课程目标按照总目标与分目标进行表述。保留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描述英语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将原课程性质部分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移至课程总目标部分,修改描述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五个方面相辅相成。课程总目标还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发展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课程总目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征。 2.分目标 为了更好体现不同级别之间的差异和过度,本次修订对分目标中一至五级分级整体目标描述作了仔细的文字修改使之更为准确,以体现级别间的差异和进阶关系。 (六)(六)内容标准

此次修订对各级别总体目标要求保持不变,只在具体要求上做适当调整。具体调整如下: 1.根据全国反馈意见与建议,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要求上进行调整,有的适当降低难度,有的修改文字以更好地体现表述的准确性,有的个别目标要求也略有提高。如: 1) 一级语言技能的“听做”要求中,将让学生能“根据指令做手工”的要求改为:“做动作”;因为各地教学资源和条件不同,要求学生‘根据指令做手工’不具有可操作性。(降) 2)一级语言技能的“玩演”要求中,将“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改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进行简单的交际”。(降) 3)将一级语言技能的“玩演”要求“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改为“能表演简单的英语短剧”。(表述准确性) 4) 在一级语言技能的“读写”要求中,增加“能模仿范例写句子”的要求;(升) 5) 将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降) 6) 在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增加“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升) 7) 将二级目标中“说”的要求“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改为“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降) 8) 将二级目标中“写”的要求“能模仿范例写句子”修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描述’。(升) 9) 减少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中要求学生能唱的歌曲歌谣的数量,从原来的一级和二级能够分别会唱15-20首和30-40首英文歌曲和歌谣减为能够学唱 10-15首和15-30首英文歌曲和歌谣。(降) 10) 将三级目标中“说”的要求“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简单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改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交流”;(表述准确性) 11) 将三级目标中“读”的要求“能理解简短的书面指令,并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改为“能理解并执行有过学习活动的简短书面指令”;(表述准确性) 2.在语言知识的要求上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改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对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指导性。对五级目标的修订主要是为了提高表述的准确性。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 作者田慧生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战略举措。2001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推进,2004年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也开始启动。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长足发展。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事件,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它总是会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面临一些新挑战,课程改革必须在不断修订中完善,在不断完善中深化。2002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2007年,教育部在前期大规模调研的基础上,开始筹备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的全面修订工作。到2012年初,经过五年的系统修订,2011版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科教材也依据课程标准完成了全面修订。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系统化工程,体现出很多新思路、新内容和新特征,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此次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有着深刻的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体来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课标修订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不管作了多么精心的准备,在推进过程中课程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总是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国内外概莫能外。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课改自身完善的需求。2001年正式启动课改,2003年国家就组织相关的专业力量对首批42个国家课改实验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2007年,又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42个国家课改实验区作更大范围的全面调研,这次调研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家长11.7万人,是一个大样本调查。通过这两次调查,一方面发现新课改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各方面改变了基础教育的面貌。另一方面,调研也发现新课标自身的

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标准”修订的背景 一、“标准”修订的背景 1.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时代及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前进步伐 “实验稿”于10年前的2001年7月公布,当年作为文本研制主要依据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及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10 年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国内国际环境产生了许多新的重大变化,在为我国教育工作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赋予教育事业新的责任和任务。2010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集中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其中,“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方针,以及“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战略主题所体现的时代要求和教育思想,为“标准”的修订提供了强力的理论依据,给“标准”修订指明了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2007年1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一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公民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实施公民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不仅对义务教育所有学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同时又可与“美育”自然融合,渗入音乐课程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标准”的修订更加突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以美育人”的导向。 3.“实验稿”及音乐课程10年的实验经历 “实验稿”在全国各地学校的实验试行,10年来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音乐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系列教育观念,业已为广大师生认同。如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课程目标,精选对学

修订版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修订版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更加凸显德育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能力本位 重视“双基”传统,也要加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内容创新 反映现实问题和科技进步新成果 控制容量难度 减负 修订版英语课标特点 理念更科学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强调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目标更清晰 特别是对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提出具体的要求;提供小学参考词表(423词)方法更具体 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更具体,操作性强 具体内容修订: 一、前言 删除了原实验稿课标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一段内容 2011:从这些角度阐释: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课程性质 2001:激发兴趣、树立自信、培养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本交际技能和跨文化意识、开发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2011: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工具性: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 人文性:公民素养;健康人格;生活教育;人生信念;审美情趣;创造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 2001 普遍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2011 体现英语学科特点(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验性和应用性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修订方案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稿)变化整理 一、具体修订内容改动摘要(加黑部分为核心变化) (一)前言部分 突出外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国民素质教育,是国家开放的需要,是对外交流的需要,并强调其在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程性质 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三)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部分的修订以突出英语学科特点的思想为原则,修订原小标题及内容,使英语教育的特点一目了然,同时,在每一条理念中再次强调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特点。 (四)课程设计思路 明确指出了了英语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国情,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其中,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 (五)课程目标 本次修订将课程目标按照总目标与分目标进行表述。保留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描述英语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将原课程性质部分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移至课程总目标部分,修改描述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五个方面相辅相成。课程总目标还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发展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课程总目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征。 2.分目标 为了更好体现不同级别之间的差异和过度,本次修订对分目标中一至五级分级整体目标描述作了仔细的文字修改使之更为准确,以体现级别间的差异和进阶关系。 (六)内容标准 此次修订对各级别总体目标要求保持不变,只在具体要求上做适当调整。具体调整如下:1.根据全国反馈意见与建议,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要求上进行调整,有的适当降低难度,有的修改文字以更好地体现表述的准确性,有的个别目标要求也略有提高。如: 1)一级语言技能的?听做?要求中,将让学生能?根据指令做手工?的要求改为:?做动作?; 因为各地教学资源和条件不同,要求学生‘根据指令做手工’不具有可操作性。(降) 2)一级语言技能的?玩演?要求中,将?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 改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进行简单的交际?。(降) 3)将一级语言技能的?玩演?要求?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改 为?能表演简单的英语短剧?。(表述准确性) 4)在一级语言技能的?读写?要求中,增加?能模仿范例写句子?的要求;(升) 5)将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降)

课程标准修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一、二学段)2007-4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标准》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标准》编入了一些案例,以供参考。 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课程设计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 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我国基础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 教学大纲(Syllabus) 狭义的“课程标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规定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体现实施内容和目标的次序和进程。 英语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规定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理念、方式方法、教材、测试等。近年来,它更多的是指对某一课程在某个/些阶段中的教学内容清单及选材和排序的原则等。 英语教学大纲发展的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1977-1990)第二阶段(1988-2000)第三阶段(1999-至今) 第一阶段(1977-1990) 1998--1980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6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第二阶段(1988-2000) 1998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 1993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0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第三阶段(1999-至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Curriculum) 在国外,它是指反映教育管理部门或具体教育单位的所有教育功能的整体课程设置模式以及体现这些功能的教学活动和内容。 在我国,是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派的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考察和研究了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现状并广泛听取了各地专家学者和英语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近三年的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制定出来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第一、外语成为我国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第二、已经注意到外语教育的差异性;第三、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第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第五、建议“根据中学不同的需要,编写出几套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 第二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科学规范开放完整 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进步 教学目标:1988 1992 1996 2000 教学要求:1986 1993 教学观念和方法:交际能力;四项技能; 语言和文化;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教学手段 教材:现代化;多样化 测试改革:1988 1992 2000 教学目标 1988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明确提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大纲则增加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要求。2000年义务教育初中大纲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目的部分,不仅提出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把非智力因素(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放在首位。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英语组教研活动(2018.9.14) 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3、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 以下是本课程一、二级应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 一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二级: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语言技能目标 一级: 听做: 1.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2.能听懂课堂简短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3.能根据指令做事情,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做手工等; 4.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做出反应。 说唱: 1.能根据录音模仿说英语; 2.能相互致以简单的问候;

3.能相互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 4.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 5.能够根据表演猜测意思、说词语, 6.能唱英语儿童歌曲15一20首,说歌谣15一20首; 7.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玩演: 1.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 2.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 3.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 读写: 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4、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 视听: 1.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教学节目; 2.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一25分钟)。 语言技能二级目标 听: 1.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2.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3.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4.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做出适当反应。 说: 1.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达意; 2.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3.能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楷体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 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 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 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