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1期顾朝林等: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问联系与层域划分3

快;反之则慢。在重力模型中,距离摩擦系数b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论。笔者通过不同b值下的引力分布图发现,b值的大小实际上指示了引力作用范围的尺度差异,即:b值越大,则引力覆盖的区域越大,引力分布体现了较大尺度上的空间相互作用状态;b值越小,则引力覆盖的区域越小,引力分布能揭示小尺度上的空间相互作用情况。笔者通过检验发现,b值分别取1和2时可以近似地揭示国家尺度和省区尺度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状态。

3城市空间联系和节点解析

笔者借鉴Dematteis的空间联系理论,运用空间交互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两个层次(国家层次和省区层次)来揭示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联系状态及其演变过程,并对城市体系的节点结构进行分析。

3.1城市空间联系状态与节点分布

通过上述方法生成最大引力联结线分布图。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联结线越多的城市其在城市体系中的总吸引力越大,且具有更高的空间支配地位,从而成为城市体系中的节

注:因统计资料问题港澳台地区城市暂未列入分析,下同。

图1中国城市体系“网络联系”演化图(b----1)(1949/1975/z003)Fig.1EvolvementofnetworkrelationsinChineseurbansystem(b----1)(1949/1975/2003)

1期顾朝林等: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7

它们是:北京体系(北京、

天津、河北、河南、山东、

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沈

一哈体系(辽宁、吉林和

黑龙江)和兰一乌体系

(甘肃、宁夏、青海和新

疆)。笔者认为,南方I级

大区城市体系的基本构架

较为稳定和成熟,而北方

I级大区城市体系由于缺

少I级节点城市而使整个

城市体系结构较为松散,

最为明显的是陕西和甘肃、

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

地区没有绝对的核心城市。图4中国城市体系I/lI级分区示意图(6一1)(2003)

4.2地方城市体系Fig.4The1stand2ndurbanregionsinChinese当b=1时,引力分布urbansystem¥(b---=1)(2003)

只能揭示国家尺度上的城

市体系空间联系状态,无

法识别出省区尺度以下的

空间组合状态。通过修改

距离摩擦系数b来调整重力

模型,以此来对省区尺度

的城市体系空间组合区域

进行划分。在距离摩擦系

数6=2的条件下,通过重

力模型得到城市体系Ⅲ级

节点城市,根据其相应的

引力作用范围确定该节点

城市的影响区边界,该节

点城市则为该分区的核心

苎亭?苎掣享孽粤当:.!图5中国城市体系Ⅲ级分区示意图(6—2)(2003)

每个Ⅲ级节点城市及其引

Fig.5The3rdur孟二0璐in瓯慨幽nsyst咖(6-2)(2003)

力作用区域组成Ⅲ级地方

城市体系,而节点城市则为地方城市体系的中心城市。和I级和Ⅱ级分区不同的是,在边界确定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空间引力范围,而并不一定完全遵循行政区界进行分区。此外,考虑到上海、北京等节点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过大,因此,在其Ⅲ级分区内有一定数量的相互覆盖的区域,如上海Ⅲ级体系下的无锡Ⅲ级体系。由此得到中国城市体系Ⅲ级分区划分结果(图5)。

图5显示,至2003年,中国城市体系共形成了64个地方(Ⅲ级)城市体系,按照I

8地理研究27卷

级分区,南方有30个Ⅲ级

体系,北方则为34个。在

Ⅲ级分区图上有一个明显

的特征:东北、西北和西

南地区的Ⅲ级分区的覆盖

范围较大,地方城市体系

的极化作用明显;而在东

部沿海、中部地区,地方

城市体系发展则较为均衡。

4.3城市体系地域空间

结构’

通过大区(I级)、区

域(II级)和地方(Ⅲ级)

Ⅲ级城市体系的叠加,可

以获得2003年中国城市体

系地域空间结构(图6)。表图6中国城市体系综合分区示意图(2003)

d肌regionSin‰“m5ystems(2003)1详细列出了各等级分区间Fig.6Comprehensive

的空间从属关系。表2列出了Ⅲ级城市体系的包含城市,其中,Ⅲ级上海体系覆盖Ⅲ级无锡体系、杭州体系、宁波体系和金华体系,Ⅲ级北京体系覆盖Ⅲ级天津体系和大同体系。

裹1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组合和分区概况(2003)

Tab.1SpatialallocationsandurbanregionsofChineseurbansystems(2003}

注:(1)因统计资料问题港澳台地区暂未列入计算和分析,(2)除I级城市体系外,其他等级的城市体系名称均用其核心城市(即节点城市)的名称命名,如兰一乌体系指该城市体系的核心城市为兰州和乌鲁木齐;(3)IK级体系名录中,括号表示其内的Ⅲ级体系被其他Ⅲ级体系所覆盖。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作者:顾朝林, 庞海峰, GU Chao-lin, PANG Hai-feng

作者单位:顾朝林,GU Chao-lin(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庞海峰,PANG Hai-feng(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310007)

刊名:

地理研究

英文刊名:GEOGRAPHICAL RESEARCH

年,卷(期):2008,27(1)

被引用次数:44次

参考文献(22条)

1.Green F H W Urban hinterlands in England and Wales:An analysis of bus services 1950(01)

2.Goddard J B Functional regions within a city center:A study by factor analysis of taxi flows in Central London 1970(02)

3.Edward J Taffe The urban hierarchy:An air passenger definition 1962(01)

4.Garrison W L Spatial structure of economy Ⅰ 1959

5.Garrison W L Spatial structure of economy Ⅱ 1959

6.Garrison W L Spatial structure of economy Ⅲ 1960

7.Garrison W L;Marble D F Quantitative geography.Part Ⅰ:Economic and cultural topics 1967

8.Haggett A Cliff;A Frey Location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 1977

9.Berry B J L;Horton F E Geographic Perspectives on Urban Systems 1970

10.许学强;胡华颖我国城镇分布及其演变的几个特征 1983(03)

11.顾朝林;刘志洪;万利国济南城市经济影响区分析 1992(01)

12.顾朝林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1(02)

13.陈田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系统的初步分析[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87(04)

14.许学强城市地理学 1997

15.周一星城市地理学 1995

16.杨国安;甘国辉中国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期刊论文]-地球资讯科学 2004(03)

17.Dematteis G Globalis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The case of the Italian urban system 1997

18.Simmons J The Urban System and Linkages.Building,Connecting and Sharing Knowledge:A Dialogue on Linka-ges Between Communities 2005

19.周一星;胡智勇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3(03)

20.Du Guoqing Using GIS for analysis of urban system 2001

21.杜国庆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n the rapidly changing period in China[期刊论文]-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22.Aslam M Statistical methods in geographical studies 1977

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

1.王德制约重力模型的修正与应用[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9)

引证文献(46条)

1.刘奕.贾元华.税常峰基于引力模型的城际交通网络布局规划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11(6)

2.钟业喜.陆玉麒.卢晓旭江苏省城镇间可达性及其格局演变研究[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11(11)

3.关欣.韩增林沈阳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方向和强度测度[期刊论文]-决策咨询通讯 2010(6)

4.郭建科.韩增林.耿雅冬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空间联系的差异分析[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1)

5.马学广.李贵才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论[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12(2)

6.周加来.项伟安徽省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4)

7.贾磊.张景秋北京城市办公集聚区空间联系强度研究[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10(6)

8.车冰清.朱传耿.杜艳.沈正平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定量测度与对策分析[期刊论文]-城市 2009(7)

9.宋吉涛.赵晖.陆军.李铭.蔺雪芹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09(6)

10.李红锦.李胜会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11.陈永林.钟业喜.周炳喜基于交通通达性的江西省设区市经济联系分析[期刊论文]-热带地理 2012(2)

12.赵雪雁.江进德.张丽.侯成成.李昆阳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期刊论文]-经济地理2011(2)

13.李响.严广乐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结构特征研究及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华东经济管理 2012(1)

14.丁生喜.王晓鹏基于重力模型的环青海湖区域规划与开发战略分析[期刊论文]-开发研究 2010(6)

15.丁生喜.王晓鹏基于重力模型的环青海湖区域规划与开发战略分析[期刊论文]-开发研究 2010(6)

16.刘春国.王海江.卢晓峰基于MapX的重力模型方法计算结果可视化研究[期刊论文]-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

17.李斌.许立民.秦奋.孔云峰基于重力模型的河南省公路客流空间运输联系[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10(6)

18.唐娟.马晓冬.徐殉.朱传耿淮海经济区内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组织分析[期刊论文]-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

19.王丽.邓羽.刘盛和.王江浩基于改进场模型的城市影响范围动态演变——以中国中部地区为例[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11(2)

20.王丽.邓羽.刘盛和.王江浩基于改进场模型的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影响范围研究[期刊论文]-地理学报(英文版) 2011(3)

21.王芳.夏丽华.张太煜基于GIS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期刊论文]-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

22.王茂军.田丽英.杨雪春山东省城镇网络结构与城镇网络角色识别——基于民国时期土货/洋货流通网络的分析[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11(9)

23.唐娟.马晓冬.朱传耿.钱程淮海经济区的城市经济联系格局分析[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09(5)

24.冷炳荣.杨永春.黄幸.李甜甜.谭一洺1990年代以来基于重力法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复杂性分析[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5)

25.董青.刘海珍.刘加珍.李玉江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研究[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10(6)

26.刘卫东.刘红光.范晓梅.陈杰.唐志鹏地区间贸易流量的产业—空间模型构建与应用[期刊论文]-地理学报2012(2)

27.谭一洺.杨永春.冷炳荣.李甜甜基于高级生产者服务业视角的成渝地区城市网络体系[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11(6)

29.杨立.郝晋珉.王绍磊.洪舒蔓.周宁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11(10)

30.孟德友.赵文亮基于时间距离的河南城市经济联系及其空间结构[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11(6)

31.王茂军.曹广忠.赵群毅.杨雪春基于距离与规模的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10(7)

32.杨宇.张小雷.雷军基于客货运量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0(1)

33.向永辉Zipf定律在划定经济区域内的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例[期刊论文]-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3)

34.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09(5)

35.雷军.杨宇基于交通运输水平及客货流视角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 2009(6)

36.王海江.苗长虹我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9(4)

37.孟德友.陆玉麒基于铁路客运网络的省际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12(1)

38.王芳.夏丽华.张太煜基于GIS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期刊论文]-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

39.罗震东.何鹤鸣.耿磊基于客运交通流的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结构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11(2)

40.任志艳基于引力模型的高速公路对关中地区城市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

41.杨宇.董雯.刘毅.张小雷.雷军基于交通视角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演变研究[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11(4)

42.陈晓.陈雯.张蕾.郭垚基于区际联系的"泛长三角"范围判定[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10(3)

43.张倩.胡云锋.刘纪远.刘越.任旺兵.李军基于交通、人口和经济的中国城市群识别[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11(6)

44.乔家君.许家伟社会物理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工业时空演化——以河南省芝田村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10(11)

45.张志斌.赵睿琪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经济联系的空间分析[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 2009(3)

46.肖磊.黄金川.孙贵艳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演化时空特征[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11(2)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1b8165770.html,/Periodical_dlyj200801001.aspx

全国城市等级的划分

全国城市等级的划分

关于全国城市等级的划分 城市等级划分 一级城市北京、天津、沈阳、青岛、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深圳、重庆、成都、西安、郑州、福州 二级城市石家庄、长春、呼和浩特、太原、合肥、无锡、苏州、宁波、厦门、南昌、长沙、珠海、海口、南宁、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济南、大连、哈尔滨 三级城市河北省:保定秦皇岛唐山邯郸邢台沧州承德廊坊衡水张家口 山西省:大同阳泉长治临汾晋中运城晋城忻州朔州吕梁 蒙古省:呼伦贝尔包头赤峰乌海通辽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巴彦淖尔 辽宁省:盘锦鞍山抚顺本溪铁岭锦州丹东辽阳葫芦岛阜新朝阳营口 吉林省:吉林通化白城四平辽源松原白山 黑龙江:伊春牡丹江大庆鸡西鹤岗绥化市双鸭山七台河佳木斯黑河齐齐哈尔 江苏省:常州扬州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镇江南通泰州 浙江省:绍兴温州湖州嘉兴台州金华舟山衢州丽水 安徽省:芜湖亳州马鞍山池州淮南淮北蚌埠巢湖安庆宿州宣城滁州黄山六安阜阳铜陵 福建省:泉州漳州南平三明龙岩莆田宁德 江西省:赣州景德镇九江萍乡新余抚州宜春上饶鹰潭吉安 山东省:潍坊淄博威海枣庄泰安临沂东营济宁烟台菏泽日照德州聊城滨州莱芜 河南省:洛阳焦作商丘信阳新乡安阳开封漯河南阳鹤壁平顶山濮阳许昌周口三门峡驻马店湖北省:荆门咸宁襄樊荆州黄石宜昌随州鄂州孝感黄冈十堰 湖南省:郴州娄底衡阳株洲湘潭岳阳常德邵阳益阳永州张家界怀化 广东省:江门佛山汕头湛江韶关中山茂名肇庆阳江惠州潮州揭阳清远河源东莞汕尾云浮广西省:贺州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玉林钦州百色防城港贵港河池崇左来宾 海南省:三亚 四川省:乐山雅安广安南充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广元达州资阳绵阳眉山巴中攀枝花遂宁德阳贵州省:安顺遵义六盘水 云南省:玉溪大理曲靖昭通保山丽江临沧 陕西省:咸阳榆林宝鸡铜川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延安 甘肃省:白银武威金昌平凉张掖嘉峪关酒泉庆阳定西陇南天水 宁夏省:固原青铜峡石嘴山中卫 新疆:克拉玛依 四级城市河北省:辛集涿州高碑店任丘定州南宫晋州迁安霸州黄骅遵化沙河三河藁城武安河间鹿泉安国深州冀州新乐泊头 山西省:孝义古交侯马高平霍州介休河津永济汾阳原平潞城 内蒙古:乌兰浩特锡林浩特牙克石额尔古纳霍林郭勒二连浩特扎兰屯丰镇阿尔山临河根河满洲里辽宁省:大石桥海城北票盖州凤城庄河凌源开原瓦房店普兰店新民兴城东港北宁凌海灯塔调兵山 吉林省:双辽集安延吉公主岭九台桦甸榆树蛟河磐石大安德惠洮南龙井珲春梅河口舒兰和龙临江图们敦化 黑龙江省:富锦铁力绥芬河海林北安阿城尚志五常安达双城海伦虎林密山宁安讷河穆棱同江肇东五大连池 江苏省:东台江阴常熟通州海门邳州溧阳泰兴如皋昆山宜兴兴化张家港启东江都丹阳吴江靖江扬中大丰新沂仪征太仓姜堰高邮金坛句容 浙江省:温岭永康瑞安余姚慈溪义乌临海上虞诸暨海宁桐乡兰溪乐清龙泉建德富阳平湖东阳嵊州奉化临安江山 安徽省:明光天长宁国界首桐城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关于中国现行规划体系的思考

作者简介:徐东(1966- ),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清华大学在读MP A 硕士,长期从事区域发 展和规划方面的实际工作。 《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0期 关于中国现行规划体系的思考 徐 东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昆明650041) 摘 要:中国现行的规划体系是历史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对于政府履行职责,推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规划体系,剖析了我国现行规划体系的结构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规划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美国;日本;德国;规划;体系;改革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规划的思想源远流长。《周礼?考工记》记载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应该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布及山陵丘谷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 [1] 。中国现行的规划体系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对实现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不足、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国外规划体系的经验借鉴 不同国家,因其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差异性,规划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异。这里主要选取美国、日本、德国等几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进行介绍,为完善中国规划体系提供借鉴。 (一)国外规划体系的概况 11美国。美国虽然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但并 不是一个没有规划的国家,其规划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在土地规划方面,联邦政府决定联邦政府所有的土地使用,州政府也通常运用特别的法规而将除了州所有的土地之外的土地使用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规定土地所有 者如何使用或开发土地的条件。美国城市和区域的规划由地方政府作出决定而无需州和国家机构进行复审,绝大多数具体的发展规划都是地方政府的职责。美国各个州规划审批过程是不同的,在大多数的州,综合规划是不必经立法机构审批的,而是由规划委员会来承担这一职能。在州的授权法中一般都规定了规划委员会审批综合规划的过程和程序,如在审批之前必须进行公共听证会,审批时规划委员会的投票数等 [2] 。美国联邦政府为州际高速公路、国土安全、保 护环境、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但地方项目要得到联邦资助,必须要有一个被批准的符合联邦原则的建设和投资项目的规划。规划实施方面,美国一些州有他们自己的规划法,这些法律和法规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功能区划而制定的。 21日本。日本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规划是国土综 合开发规划国,其规划分为国、都道府县和市(区)町村三级结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是日本国土建设指导方针的综合性和基本性计划,先后制定了五次,在引导政府资金投放和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62年,日本制定了第一次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以促进国土的均衡发展,防止大城市过于庞大,缩小地区差距为目标。1965年日本出台了第二次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内容包括:构筑交通通讯新网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新信息网);产业开发项目(大规模工业基地、农业基地、流通基地、观光基地);环保项目。提出广域生活圈构想,加强核心地方城市的建设,建立连接其与圈内各区域的交 1 8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1 河南城建学院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说明书 课程名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题目:河南某地下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开始时间: 2013 年 12 月23日 完成时间: 2014 年 01 月03 日 课程设计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7) 一、地下停车场总图设计 根据所分配的大致区域和具体方案参数情况特别是周围地面道路和建筑情况,设计地下停车场的总图设计,布置停车场的功能区划分。

1.1 总图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下: 1)场地的建筑布置、形式、道路走向、行车密度及行车方向;2)是否有其它地下设施;3)周围环境状况;4)工程与水文地质情况; 5)要考虑地面出入口一侧有至少两辆车位置的候车长度;6)停车场应有明显的标志,并按规定设置标线;7)单建式停车场要考虑车库建成后面部分的规划。 1.2 功能区划分及面积说明 根据设计提供的原始条件,对于附建式停车场,附建式停车场受地面建筑的平面柱网的限制,利用的是它的地下部分,其平面布置受地面建筑的影响。 总图设计功能区包括:出入口、停车区、管理区、辅助区等; ⑴、出入口:进出车用的坡道、地面口部及口部防护等

此次设计准备采用直线双车坡道,根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表4.1.7中规定,小型车坡度选用15%左右,高长比值约为1:6.67,并且采用由线缓坡道,坡道所占面积大约是170m2左右。地面中部设置挡水段,同时搭建拱形雨篷。 ⑵、停车区:停车间、行车通道、步行道等 此次设计是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设计停车场,因此辅助设施就占据很大的面积,停车区面积大约是1800m2。 ⑶、管理区:门卫、高度、办公、防灾中心、卫生间、楼梯间等 门卫、调度、办公、防灾中心在所提供的原始条件中找不到,可能设置在地面,卫生间所占的面积是30m2左右,楼梯二处。(见附图) ⑷、辅助区:风机房、送风机房、排风机房、低压配电室、防护用的设备间等 据原始数据可知,风机房:54 m2,送风机房:55m2,排风机房:47.5 m2,低压配电室:43 m2。 1.3 总的形状、建筑面积说明 此次设计的停车场的地面建筑的形状基本上是直角梯形,建筑方位台附图所示,停车场的建筑面积2841.1m2,坡道面积170m2,停车区面积1800m2左右,辅助区总面积800m2(包括行人通道) 1.4 防火等级划分、通道数量要求及说明(防火规范) 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表3.0.1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全国城市等级的划分

关于全国城市等级的划分

第一级:直辖市、特别行政区、GDP大于1600亿且市区人口大于200万的城市 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济南、青岛、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重庆、成都、西安(18个) 第二级:其他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城市、省会、苏锡二市 石家庄、长春、呼和浩特、太原、郑州、合肥、无锡、苏州、宁波、福州、厦门、南昌、长沙、汕头、珠海、海口、三亚、南宁、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25个) 第三级:14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达且收入高的城市 唐山、秦皇岛、淄博、烟台、威海、徐州、连云港、南通、镇江、常州、嘉兴、金华、绍兴、台州、温州、泉州、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湛江、北海、桂林(24个) 第四级:其他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重点经济城市 邯郸、鞍山、抚顺、吉林市、齐齐哈尔、大庆、包头、大同、洛阳、潍坊、芜湖、扬州、湖州、舟山、漳州、株洲、潮州、柳州(18个) 第五级:其他著名经济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人口大于50万、重点旅游城市 承德、保定、丹东、开封、安阳、泰安、日照、蚌埠、黄山、泰州、莆田、南平、九江、宜昌、襄樊、岳阳、肇庆、乐山、绵阳、丽江、延安、咸阳、宝鸡(23个) 以上城市共有108个,这些城市是中国的“108好汉",其他城市均为第六级. 还有个说法: 第一等级:香港澳门台北 ---—-国际大都市 第二等级: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中国特大城市 第三等级:武汉西安南京成都杭州沈阳-----中国区域中心城市 第四等级:哈尔滨郑州长春济南福州石家庄长沙----—中国发展较快的省会城市第五等级: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苏州无锡烟台--———中国发展较快的非省会城市 第六等级:威海珠海汕头海口镇江南通惠州-—-——-—-发展较快的新兴的城市 第七等级:徐州唐山洛阳太原大庆佛山—--—-重工业城市 我国的城市按行政级别划分,可分为: 一级市。一级市是指直辖市,与省、自治区同级,直属国务院管辖. 二级市。二级市是指地区一级的市,直属省管辖。 三级市。三级市是指县一级的市,与县同级,属二级市管辖。 特别行政区。与一级市同级,直属国务院管辖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总复习知识点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首先通过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介绍了全世界城市经过四个阶段实现了城市化,丰富和发展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功能。 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全世界城市化的过程中按照发展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初期吸纳劳动力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容量外延扩大,完成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城市通过再开发市中心,内涵式扩展完成了城市化第二阶段。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了,外延式和内涵式并存过程完成了城市化第三阶段。目前的泛城市化现象,使世界进入城市化过程的第四阶段。 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都面临“城市化病”现象。但是不同的发展历史呈现不同的现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面临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泛城市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前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负增长和出现城市群;后者表现为城市工业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不协调。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现代化的技术、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城市容量又称城市空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口、静态物质(建筑物和各种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合容纳能力。理论容量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实际容量是一个城市某个阶段实际存在的城市空间容量。城市容量包括人口容量,一般以人口密度衡量;土地容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城市容量的计算方法。 理论容量与实际容量间的关系: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城市发展不充分、有发展潜力或空间。理论容量等于实际容量,城市处于发挥其机能的最佳状态,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理论容量小于实际容量,城市出现恶性膨胀,城市病出现。 城市规划要解决城市的四大功能布局和协调: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 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基数。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产值推算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统计分析递推法,数理统计法,城市性质类比法。一般都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辅助校核,再根据城市环境、最佳经济效益规模决定。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某一时段的空间分布效应、外在形态和演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上分为内部空间(城市各功能区)、外部空间(卫星城、郊区、飞地)、群体空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空间结构内涵用密度、布局和形态评价。 城市密度表现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反映城市不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 古代: 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 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封诸侯。(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 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 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 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 (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 (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 (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 (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 (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 (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 (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 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展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5).出现了最早的“镇” 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01 “三线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

“三线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 导读 本文以南京市的相关工作为例,回顾从开发边界划定“两线两空间”、“四规合一”协调“一张蓝图”、“多规合一”协同审批,到空间规划“三线”管控的探索和实践历程,分享经验,提出问题,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1 空间规划体系相关政策及背景 1.1 宏观背景与政策 近年来,中国进入趋势性转变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特别强调“要把‘多规合一’放到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此之后的一系列相关会议、文件,从各个角度细化对“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提出具体进度安排:在2013 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探索能够实现‘多规合一’的方式、方法,‘一张蓝图干到底’”;2014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2015年12 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2016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2017 年 1 月《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提出“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至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在此期间,各部委、各地区相继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发现问题,深化认识,逐步明确开发边界、“多规合一” 等各项工作的目的,使其更接近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实质。 2016 年3 月22 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海南“多规合一”工作并总结经验:“多规合一”说到底是简政放权,各部门职能有序协调,解决规划打架问题,是简政;“一张蓝图”绘好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按规划去做,不再需要层层审批,是放权;政府管理要更多地体现在事中、事后,是监管。归结到底,“多规合一”就是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的效率。 1.2 划与管的困惑

中国城市级别划分[重要]

中国城市级别划分 第一级:直辖市、特别行政区、GDP大于1600亿且市区人口大于200万的城市: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济南、青岛、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重庆、成都、西安(18个) 第二级:其他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城市、省会、苏锡二市:石家庄、长春、呼和浩特、太原、郑州、合肥、无锡、苏州、宁波、福州、厦门、南昌、长沙、汕头、珠海、海口、三亚、南宁、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25个) 第三级:14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达且收入高的城市:唐山、秦皇岛、淄博、烟台、威海、徐州、连云港、南通、镇江、常州、嘉兴、金华、绍兴、台州、温州、泉州、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湛江、北海、桂林(24个) 第四级:其他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重点经济城市 邯郸、鞍山、抚顺、吉林市、齐齐哈尔、大庆、包头、大同、洛阳、潍坊、芜湖、扬州、湖州、舟山、漳州、株洲、潮州、柳州(18个) 第五级:其他著名经济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人口大于50万、重点旅游城市:承德、保定、丹东、开封、安阳、泰安、日照、蚌埠、黄山、泰州、莆田、南平、九江、宜昌、襄樊、岳阳、肇庆、乐山、绵阳、丽江、延安、咸阳、宝鸡(23个) 以上城市共有108个,这些城市是中国的“108好汉”,其他城市均为第六级。 第一档: 中央直辖市(4个):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第二档:副省级城市(15个):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大连| 济南|青岛| 南京| 杭州| 宁波| 厦门|广州| 深圳| 武汉| 成都| 西安| 其中,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是计划单列市。(特区是优惠政策,但不是城市级别) 第三档:“较大的市”(49个: 邯郸、大同、鞍山、抚顺、本溪、吉林、齐齐哈尔、无锡、苏州、徐州、淮南、淄博、汕头、珠海……等。 第四档:地级 一般省会及普通地级市 附: 2007年7月5 日签署国务院令,正式批准江西省九江市、湖北省襄樊市、安徽省安庆市、湖南省株洲市、河南省洛阳市、四川省绵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河北省唐山市、黑龙江省大庆市和内蒙古包头市等十座城市为国家第二批副省级城市。

3DGIS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第31卷 第5期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ol.31 No.5 2009年 5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May 2009 3D GIS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丛威青1,潘 懋1,庄莉莉2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摘 要: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迅猛发展,由于地下空间利用具有难恢复、难预算等特点,地下空间规划日益受到重视。但是传统二维规划技术很难用以描述地下复杂地质环境等三维空间信息,而三维GIS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分析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对三维GIS技术及其在地下空间规划中可发挥的作用加以阐述,提出了基于三维GIS的地下空间规划三维辅助信息系统总体设计,重点探讨其体系结构和子系统集成方案。 关键词:三维;GIS;地下空间;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473;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09)05–0789–04 作者简介:丛威青(1980–),男,山东日照人,博士,从事3D GIS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E-mail: wqcong@https://www.sodocs.net/doc/1b8165770.html,。 Application of 3D GIS in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CONG Wei-qing1, PAN Mao1, ZHUANG Li-li2 (1.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has rapidly developed.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 recovery and estimation, the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2D planning techniques are difficult to describe the complex underground ge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3D GIS technology provides a better method to solve this issu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GIS technology and its conceivable role in the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are analyzed. A design of 3D supporting information system is put forward for the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focusing on its architecture and subsystems integrated solutions. Key words: 3D; GIS; underground space; urban planning 0 引 言 自1863年伦敦首条地铁开通以来,世界各国地下空间开发获得了迅猛发展。特别是1950年以后,以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地下空间开发体系和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理念[1]。我国现代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进入快车道。北京地下空间建成面积已在3000万m2以上,平均每年增加建筑面积约300万m2,占总建筑面积的10%左右[2]。此外,上海、南京、天津、深圳、青岛等城市都在大力拓展城市地下空间。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具有难恢复、难预算等特点,如果希望地下空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发挥最大的长期效益,就必须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有效规划。然而,不管是地下空间总体规划还是详细规划,都需要在提供文字说明的同时,形成辅助说明图件,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布局与结构规划图、地下工程系统规划图等,传统的规划技术主要关注于研究区域的二维表达,这对于地表规划已经足够了,但是地下地质环境极大地影响着可建造设施的类型、规模和费用,直接决定了地下构建筑物建设状况,这就需要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来描述地下三维复杂地质环境,三维GIS(3D GIS)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 1 3D GIS技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二维GIS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但其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虽然一些二维GIS和图象处理系统也能处理第三维的高程信息(2.5维GIS),但并未将高程变量作为独立的变量加以处理,只将其作为附属变量,虽能表达地表的起伏,但对地下信息的描述能力十分有限[3]。3D GIS是布满整个三维空间的GIS,通过对人类从某点观察视觉效 ───────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7042044);“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2006BAC04B01) 收稿日期:2008–03–17

中国城市规划历史

中国内地的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原苏联模式”规划方式的引入拉开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序幕。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实行同步配套进行。例如为配合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及时地对西安、兰州、包头、太原、成都、武汉、长春、洛阳等8大城市,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近期工业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安排,一批建设条件好的如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原有城市也开展了当时被称之为初步规划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原苏联模式”是一种理想蓝图式的规划,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调控管理,具有“国民经济计划延续”实施的保证作用。这种规划是西方国家物质规划的一种异化,带有强烈的工业文化的理性主义色彩,缺乏人情化。但在当时中国内地大规模物质建设的特定环境下,富有许多实际的意义,规划较好的配合了工业建设,也为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这一阶段,被认为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一个春天”。 第二阶段(1958-1965)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动荡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起伏波动较大,因此也必然影响城市规划的发展。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规划界提出普遍开展简化内容的“快速规划”。到后来“三线建设”时期,城市规划被迫处于停滞状态。只有为了满足少数大型工业工艺需要,在一些山沟里出现了新型山区城市规划。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思想是“先生产,后生活”,以“干打垒”式的节约为主题,实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采取低标准、大分散、乡村型城市的规划手法,未能脱离旧模式的框架。结果是造成全国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欠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6-1977) 这一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阶段。这一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农村。这期间城市规划设计被排斥在经济社会之外。 第四阶段(1978-1999) 1978 年3 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城市规划工作重新走上正轨。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迅速发展阶段,可以称为开放式的规划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的第二个春天。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两个阶段。前十年即80 年代的主要标志是:(1)全国324 个设市城市的第二轮总体规划于1985 年提前完成。(2)《城市规划法》于1989 年12 月26 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前一项说明规划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全面恢复,后一项说明走过40 年历程的城市规划经验有了法定总结。这两项既是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突破,也是对规划思想的进一步完善,为90 年代城市开放探索新的转折点作好了准备。 后十年即90 年代的主要标志是,开创一个全面宽畅的开放式城市规划体系,包容一切符合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创作观念与方式,造就一种自我调整的新的转折环境。 到90 年代末,全国第三轮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结束,新一轮规划具有探索性的时代价值,为开放式规划寻找了一些新的方向,突出地把整体性、复杂性、多层次性、连续性、经济性等多种观念兼顾融合。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荷兰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土面积为4.19万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结构中农地占60%,水域占18%,建成区占12%。荷兰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欧洲农业强国。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仍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因此其空间规划享有国际声誉。分析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对构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 空间规划体系通常由法律、行政区划和运行体系构成。荷兰国家空间规划运行体系与三级行政建制一致:国家和省级编制结构远景规划,属于战略性非法定规划;市级编制两层规划,上层是结构远景规划,一个市或几个市联合编制;下层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总体看,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过程主要有3个阶段: 源于住宅需求的空间规划体系雏形(1941年~1965年)。荷兰历经第一次技术革命引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上大型基础建设加速了城镇空间的集聚,导致城市中心住宅环境简陋,而富裕阶层搬迁至城市外围带来城市蔓延。因此,1901年制定了《住宅法》,提出了发展公共住宅与城市规划的框架。规定人口1万以上或过去5年中人口增加了20%及以上的城市需要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旨在规范私人的建设项目开发活动。到20世纪20年代,城市规划扩展到乡村领域。在此基础上,1941年成立重建与公共住房部国家规划局,开始尝试空间规划编制。1956年《空间规划法》草案送交国会,1965年正式生效实施,标志着荷兰空间规划迈入新阶段。 集权主导的垂直型等级体系(1965年~2008年)。1965年的《空间规划法》奠定了荷兰规划体系制度基础。按照这一体系,中央政府编制了第2次~第5次国家空间政策,分别是1966年“组团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73年“新城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88年“紧凑城市”为理念的国家结构规划、1996年~2006年“城市网络”理念下,实现竞争力、活力、安全和保护为目标的国家规划战略。 分权主导的平行型层级体系(2008年以来)。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欧盟一体化、全球经济竞争、气候变化等新形势,需要调整规划思路。荷兰对1965年以来《空间规划法》实施进行评估表明,规划存在过于被动、导向不清和法律效力不够等问题。为此,2008年通过了旨在简化程序、明确职责、权力下放的新《空间规划法》,2010年机构也调整为基础设施与环境部。在规划效力方面,国家、省和市编制空间远景规划取代国家的关键规划决策、省级区域规划和市级结构规划。空间规划政策及实施内容尽可能落实到市级规划,市级规划有法律效力,市政府可以设置相应的条例。在内容方面,国家编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愿景》,重点关注改善交通可达性等国家利益。省政府编制省级空间愿景,关注景观管理、城市化和保护绿色空间等省级利益。市政府编制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建设区位、类型、规模以及可能的用途。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有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 蔡玉梅 高延利 张丽佳 -33-

地下空间的三维地籍确认

地下空间的三维地籍确认 刘 敏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60) 摘 要: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迫切需要利用三维地籍对地下空间进行数据管理和空间确权。介绍三维地籍的概念和特点,简述了地下空间利用中的立法薄弱和地下空间与三维地籍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现有的三维地籍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地下空间;三维地籍;3D GIS 中图分类号:P28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16(2007)07—0208—03 1 开展此项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全面建立地籍信息系统,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必备条件。而地下空间地籍信息系统,由于其特殊性,它的建立相对于其它地上系统又更加具有现势性和紧迫性。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包括地层结构、市政管线及地下建构筑物,是一切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尤其是当地下建筑越来越多,位置要求越来越精确,地下空间信息是否完备准确,对于规划、设计、施工都至关重要。地下空间信息散布于不同的部门。目前对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的掌握,大多以基础图纸和资料为主,并保存在各自的档案室或资料室。在已开发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相互间也是独立无关的。地下空间资料不全、查询不便、更新速度慢,造成信息与现状不符。地下信息分类存放,很难以直观的形式表达地下空间的综合状况,这同样不能满足规划、管理和施工的需求,难以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综合统计和分析,不能给城市建设的决策部门提供全面的决策信息。 建立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地下空间分布现状、运行状态、相关关系的基本信息系统,以及经整合后能综合显示这些基本信息的地下综合信息系统,以满足各种机构、各种应用、各种事件处置的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整合的地下信息平台,信息共享就不是一个难解的题。 地下空间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虚拟技术的易理解的优势更为明显突出,使得3D地籍运用于地下空间信息更为迫切与重要。提出以现有资料为基础,多手段综合勘查为补充,三维可视化技术为支撑,构筑城市地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为政府决策搭建基础平台。 确立地下空间的合法使用权,为避免地下空间开发和城市建设脱节,影响城市建设与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发展,造成地下空间的浪费,减少地下空间使用权的纠纷,尽快掌握地下空间基础数据,建立三维的地下地籍管理系统是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重要一环。2 3D GIS及3D地籍概况和特点 3D地籍测量是3D GIS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方向。3D GIS技术的发展为3D地籍测量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5)开展外交活动。 7 不可忽视的最后一个环节———递送投标书 在投递投标书之前,应详细检查投标书内容是否完备。要重视印刷装帧质量,使工程业主或采购代理能从投标书的外观和内容上感觉到投标人工作认真、作风严谨。递送方式可以邮寄或派专人送达。后者比较好,可以灵活掌握时间,例如在开标前1h送达,使投标人根据情况,临时改变投标报价,掌握报价的主动权。邮寄投标文件时,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使之能在接受标书截止时间之前到达工程业主或招标代理的手中。对于迟到的投标书,业主或招标代理将原封不动退回投标人,这样的例子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常见的。 总之,工程施工投标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往往有许多因素无法确定,要靠积累的经验去分析判断。所以,作为承包商要注意工程投标经验的积累,以取得工程投标的更大成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司.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 本[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 李春亭,等.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4. 802 西部探矿工程 2007年第7期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毕业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毕业设计任务书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初步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 一、毕业设计目的 毕业设计是按教学计划完成理论教学和相关实践教学之后的综合性教学,是对专业方向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拓宽,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阶段,其目的在于全面培养、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本专业工程设计或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 二、毕业设计基本要求 1、按设计课题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交出各自的成果。 2、认真设计、准确计算、细致绘图、文字表达确切流畅。 3、树立科学态度,注重钻研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4、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进行毕业设计管理,努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5、图纸绘制要求:计算机出图;图纸布局要协调,要紧凑而不拥挤;线条粗细要正确,位置要准确; 6、注重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设计完成后,设计成果应按如下要求装订成册:(1)《毕业设计说明书》A4一份;(2)《毕业设计图纸》一份。 7、设计说明书装订顺序:封面、毕业设计任务书、中英文摘要、目录、设计说明书正文、英文文献、英文文献翻译、致谢。 三、设计任务与要求 (一)、设计资料 1、车站地质勘察报告 2、车站建筑设计方案 (二)、设计内容与要求 1、设计资料的收集,系统学习地铁车站结构类型和相关计算理论; 2、地铁车站主体结构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3、地铁车站围护结构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4、地铁车站结构设计和围护结构设计计算; 5、绘制地铁车站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工程施工图(车站总平面图、车站结构平、剖面图、节点大样图、围护结构平面布置图、围护结构剖面图等)。 6、地铁车站施工组织设计。 (三)、课题完成后应提交的文件和图表 1、计算说明部分: (1)车站建筑设计各重要设计参数的说明; (2)车站围护结构计算与说明; (3)车站主体结构的计算与说明; (4)车站施工组织的设计与说明; 2、图纸(表)部分: (1)图纸目录及施工说明 (2)车站结构平面图 (3)车站结构剖面图 (4)节点大样图 (5)围护结构平面布置图 (6)围护结构剖面图 (7)施工进度横道图与网络图; (8)施工方案比选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