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德国国家概况中文

德国国家概况中文

德国

目录

简介 (2)

一、历史 (2)

(一)日耳曼部落及法兰克王国 (2)

(二)德意志邦联及德意志帝国 (3)

(三)魏玛共和及纳粹德国 (4)

(四)西德和东德 (5)

(五)两德统一与欧盟 (6)

二、地理 (7)

(一)气候 (7)

三、政治 (7)

(一)行政区域 (8)

四、经济 (9)

(一)城市 (10)

五、文化 (11)

(一)艺术 (11)

(二)音乐 (12)

(三)文学及哲学 (12)

简介

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中欧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德国领土面积为357,021平方公里,气候以

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80万人,国土面积为357021平方公里,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是欧洲大陆上政治经济强国,在文化、历史和技术领

域都有历史性的人物。

一、历史

(一)日耳曼部落及法兰克王国

耳曼部落最早可追溯至北欧铜器时代(西元前17至前5世纪)或者最晚是

前罗马铁器时代(西元前5~4世纪至西元前1世纪)。西元前1世纪,部落开

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向东和向西扩散,与伊朗人、波罗的人、凯尔特人的高卢部落以及东欧的斯拉夫人发生接触。在奥古斯都的

统治时代,罗马帝国军队开始入侵日耳曼地区,该地区约为莱茵河至乌拉尔山

脉之间,西元9年时,谢鲁斯克部落主阿尔米尼乌斯击败了由瓦卢斯领导的三

个罗马军团,使奥古斯都放弃将罗马帝国边界扩张至易北河的意图。塔西佗于

西元100年完成日耳曼尼亚志时,日耳曼部落已在莱茵河、多瑙河沿岸定居,

占据了现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而奥地利、巴伐利亚南部及莱茵兰西部则为罗

马帝国所管辖。

3世纪时,出现许多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拉曼人、法兰克人、夏

登人、撒克逊人、图灵吉人等。日耳曼人约于西元260年进入罗马帝国控制地

区。匈人于375年西移至罗马帝国统治地区后,罗马帝国势力自395年起衰弱,日耳曼部落因而得以进一步向西南方迁移,同时,今日德国境内出现了较大的

部落取代先前的小型部落。日耳曼地区大片土地(即墨洛温王朝时所称的奥斯

特拉西亚一带)为法兰克人所占领,而北部则为萨克森人及斯拉夫人所统治(二)德意志邦联及德意志帝国

拿破仑一世战争失败后,欧洲各国于1814召开维也纳会议,并建立由39

个主权邦组成的松散联盟-德意志邦联。对欧洲协调政治不满在一定程度上促

成自由主义运动,但随后遭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梅特涅所镇压。于1834年成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则促成日耳曼邦国的经济整合。受法国大革命影响,民

族主义及自由主义逐渐受德意志人支持,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建立

一个具备中央集权政府的民族国家。受1848年欧洲革命和法国建立共和国影响,德意志知识份子和平民也发动了革命,国民议会决议由普鲁士王腓特烈·威廉

四世担任德意志帝国皇帝,但威廉四世认为其权力将受限而拒绝,使革命运动

暂时遭遇挫败。

威廉四世的继任者-威廉一世,与以自由派为主的议会渐生冲突,就军事

预算有相当歧异,于1862年任命奥托·冯·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主导普鲁士改革及建军政策。普鲁士于1864年普丹战争及1866年普奥战争获得胜利后,

并成立北德意志邦联,排除过去曾主导日耳曼地区事务的奥地利势力。俾斯麦

欲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及达姆施塔特等地并入北德意志邦联,与法国冲

突渐增,遂于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于普法战争失利后,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统合奥地利以外的日耳曼国家,即采“小德意志”路线。普鲁士约占帝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及人口,主导帝国事务,德意志帝国由霍亨索伦王朝统治,首都设于柏林。在德意志统一后,扩大

了市场范围,统一货币及度量衡,原先的贸易障碍因此消除,而历经了繁荣时期,普法战争后,法国弥漫复仇主义,俾斯麦为防止其对德展开复仇战争,故

透过外交上与他国结盟、拉拢俄国、孤立法国来避免战争。就1884年柏林西非会议达成协议,德意志帝国控制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洲、多哥兰及喀麦隆等

殖民地。而于威廉二世继任后,德国外交战略大为改变,在国际事务上积极介入,与其他欧洲列强的利益发生严重的冲突。原先有帝国参加的同盟不复存在,而新的同盟又将德意志排斥在外。与此同时,法国却通过《英法协约》与英国

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巩固了与俄罗斯帝国的联系。除了与奥匈帝国保持接触,德意志帝国日益孤立。

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于1914年6月28日被刺杀,引发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志帝国为同盟国成员,为协约国所败,德意志帝国遭受

了巨大的损失,超过200万名军人死亡。1918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威廉

二世被迫退位。1918年11月11日签订康边停战协定,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6月,德意志帝国被迫签署《凡尔赛和约》。由于条约被认为过于苛刻

且令德国蒙羞,促进了纳粹主义的兴起。

(三)魏玛共和及纳粹德国

德国革命时,德国改行共和制,但权力争夺仍然持续,极左派共产主义者

于巴伐利亚夺权。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于1919年8月11日签署魏玛宪法,革命结束。1929年,大萧条发生,以及凡尔赛条约规定严苛的和平条件、政府

长期不稳定,民众渐对政府失去认同。刀刺在背传说广泛流传,认为德国于第

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系由于欲推翻政府者。魏玛政府因签属凡尔赛条约而被认为

背叛德国。德国共产党及纳粹党于1932年掌握议会多数。在连续数个政府内阁失败后,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总理。国会大楼于1933

年2月27日遭到纵火后,颁布紧急法令取消民众部分基本权利。授权法案通过则赋予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权,当时仅德国社会民主党反对该法案,而德国共

产党国会议员则已遭捕入狱。希特勒借由其权力排除实际上及潜在的障碍,在

数个月内即建立中央极权国家,各产业也因重新建军而复苏。

英法两国对于希特勒的种种要求采取“绥靖政策”,给予相当程度的让步,致使德国得以在1935年收复萨尔、1936年占领莱因非武装区、1938年与奥地

利合并、并在同年10月的慕尼黑会议中支解捷克斯洛伐克。希姆莱行动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则为入侵波兰前的准备。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展开入侵,后协同苏军迅速占领波兰全境,英国及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

战就此展开。随着战争进行,德国及其盟国迅速控制欧洲大陆及北非,但迫使

英国投降或停战的计划未能成功。1941年6月22日,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

条约并入侵苏联。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使德国向美国宣战。德国于1942年6月28日—1942年9月13日—1943年2月19日的蓝色行动遭受失败而由东线战

场撤退。德国的盟国意大利于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国须防御意大利战线。诺曼底战役后增加了西线战场,同盟国军队进一步进入德国领土。1945年4月

16日—4月30日/5月2日的柏林战役于4月25日红军攻入柏林城,4月30日红军完全占领柏林城区,当天下午希特勒自杀,当时柏林城防区司令打算向苏

军进攻柏林部队的统帅做出有条件的投降,但因苏军进攻柏林的部队的统帅拒

绝投降未果,最终几经交涉和斗争之后于5月2日在红军占领柏林之后对苏军

统帅无条件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纳粹德国政权实施各种迫害反对者及少数民族的政策,即犹太人大屠杀,

期间数百万人被杀害,包括犹太人、罗姆人、耶和华见证人、斯拉夫人、苏联

战俘、身心障碍者、同性恋者及政治、宗教反对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欧洲造

成超过4,000万人死亡,德国约160万士兵阵亡及二百二万平民死亡。战后纽

伦堡审判审理纳粹战犯。德国失去了前德意志东部领土的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的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西普鲁士、波森、东普鲁士等地,在1944年1月—1945年5月之间约1,200万德意志人自前德意志东部领土的奥德河-尼斯河线

以东的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西普鲁士、波森、东普鲁士等及其他欧洲占领

区被苏军攻入纳粹德国本土期间无条件驱逐,并在这个驱逐过程中有220万以

上平民被苏联红军杀害,主要城市也遭受破坏。

(四)西德和东德

于德国投降后,德国领土及柏林由同盟国划分为四个军事占领区分区占领,这些地区接受650万名来自东部领土的德意志人。1949年5月23日,法国、

英国及美国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苏联占

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一般也以西德及东德称之。东德首都设于柏林,

西德将波恩设为临时首都,以强调两国分治仅为暂时性的现状。

西德为议会民主制共和国,采行社会市场经济,与美国、英国及法国结盟。自1950年代起历经了长期的经济成长。西德于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7年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创始国之一。东德为东方集团国家之一,政治及军

事上受苏联控制,并加入华沙条约组织,虽然东德以民主为国号,但政治上仅

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控制,并设有特勤机构国家安全部,另有其他机构于

社会中各层面进行控制;东德采行苏联式计划经济,而后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虽然东德官方宣传其社会政策好处,并宣称存在西德入侵等威胁,但许多公民

仍向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及经济繁荣。为阻止东德人逃往西德,于1961年建造了柏林墙,也成为冷战的象征,在波兰及匈牙利民主改革后,柏林墙于1989年被拆毁,象征共产主义垮台及两德统一。

东、西德间的紧张关系在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于1970年代初期的东方政策稍获缓解。1989年夏季,匈牙利放弃铁幕并开放边界,数千名东德国民经匈

牙利进入西德,此举也对东德造成冲击,大型抗议活动获得更多支持。东德当

局无预警开放边界,使东德居民能自由至西德旅游,以维持东德的国家地位,

而实际上加速了转向改革的进程。美国、英国、法国及苏联于1990年9月12

日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后,放弃根据投降条款的权力,德国重新取

得完整主权,使德国得于同年10月3日统一,前东德地区的5个联邦州重新建立,被称作新联邦州。

(五)两德统一与欧盟

根据《柏林/波恩法令》,柏林于1994年3月10日再次成为德国首都,而波恩获得联邦城市地位,并留有部分联邦机关,至1999年,政府搬迁全部完成。两德统一后,德国在北约及欧洲联盟中的地位及重要性增加,于1999年派出维和部队稳定巴尔干情势;而在2003年阿富汗战争中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德国以北约成员派兵维护阿富汗的安全局势,由于二战后德国国内法限定只能发展

自卫性的军事力量,因此这些对外军事行动产生争议。德国于1999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欧元实体货币自2002年起正式流通。2005年11月,基督教民主

联盟的领导人安格拉·默克尔当选为德国总理,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

二、地理

德国在地区分类上属于西欧或中欧,东面与波兰和捷克接壤,南面临奥地

利和瑞士,西面与法国、卢森堡相界,西北毗比利时以及荷兰,北面与丹麦相

连并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德国国土位于北纬47至55度、东经5至16度间。德国面积为357,02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349,223平方公里的陆地及7,798平方

公里的水域,德国为欧洲面积第7大国家及世界面积第62大国家。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高度由南方的阿尔卑斯山向北海及波罗的海递减。德

国的地理最高点为楚格峰,标高2962米;最低点为威尔士特马斯克,海拔高度为海平面以下3.54米。莱茵河、多瑙河及易北河等大河穿行而过德国中部的森林高地及北部低地,在阿尔卑斯山地区仍有冰河存在,但冰河逐渐消退。德国

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铁矿、煤、草木灰、木材、褐煤、铀、铜、天然气、盐、镍、耕地及水。

(一)气候

德国大多数地区受潮湿的西风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此地区气候因墨

西哥湾暖流向北延伸的北大西洋漂流而较为温和,而该暖流较温暖的海水影响

北海周边区域。全年皆有降水,夏季降水较多。冬季时北部较南部温暖,而夏

季时则为南部较北部温暖。

德国东部偏向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较常出现长时间的干燥。德国中部及南部地区为海洋性气候及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带,最南部的阿尔卑斯

山区气温较低,德国中部的高地属山地气候,气温较低且降雨较多。

三、政治

德国为采行议会制、代议民主制的联邦共和国。德国政治体制于1949年的基本法架构下运行,修改基本法则须联邦议院及联邦参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基本法的核心原则包括人性尊严、权力分立、联邦组织架构及依循法治。

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仅具象征性权利及责任,由德国联邦大会选举产生,德国联邦大会由联邦议院全体议员及各邦议会选出与联邦议院同等数量的代表

组成,其中各邦代表数量依人口比例分配。联邦议院议长地位仅次于联邦总统,由联邦议院选举产生,负责议院日常事务。总理为政府首脑及位阶第三高者,

由联邦议院选任后经联邦总统任命。

(一)行政区域

德国由16个州组成,16个州共同组成国家整体。各邦拥有邦宪法并对各

邦内部事务有相当大的自治权限。由于各邦的领土面积及人口数量上的差异,

尤其是城市州与具较大领土的邦间的差异,而于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黑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及萨克森设有22个一级行政区管理地方事务。2009年,德国共分为403个县市级行政区,包括301个县行政区及102个市行政区。

四、经济

德国采行社会市场经济,工业基础坚固,拥有高技术的劳工、庞大股本和相对其他欧盟国家罢工较少发生,而且具有高创新能力。德国为欧洲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按国际汇率计算,德国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5大经济体。于2011年,德国为欧盟预算最大出资国。服务业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71%,而工业与农业则分别占28%及1%。德国于2012年5月时失业率为6.7%。

重要港口

汉堡Hamburg

不来梅Bremen

埃姆登Emden

库克斯港Cuxhaven

德国对欧洲经济上及政治上整合持正面态度,在经济政策上逐步遵循欧盟各国及欧洲会议之决议;德国于2002年1月1日起改采欧洲共同货币-欧元为流通货币,该项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负责,而德国为欧元区的主导力量。虽然两德统一已逾20年,但西德地区的生活水平及人均所得仍明显高于东德地区,而促进东德经济整合及现代化的长期政策将持续至2019年,西德每年约向东德投入800亿美元。德国政府于2009年1月批准规模500亿欧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以避免部分产业衰退及所伴随的失业率上升。

以企业营业额排名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有32家企业的总部设于德国。德国DAX指数则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国公司组成。德国较著名的企业包括

梅赛德斯-奔驰、BMW、SAP、西门子、大众汽车、阿迪达斯、奥迪、安联、保时捷、拜耳、罗伯特·博世、妮维雅等。德国具备专业技术的中小型企业也相当重要,约有1,000家此类企业在各领域居领先地位而被认为是隐形冠军。

(一)城市

德国有许多大城市,包含卫星城市的最大城市群为莱茵-鲁尔城市群,2008年时为1,170万人,包括杜塞尔多夫(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科隆、波恩、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波鸿。

五、文化

德国文化由欧洲主流知识份子及大众思潮所塑造,包括宗教及世俗层面,

由于德国作家及哲学家对西方文化发展的贡献,德国在历史上被称作“诗人与

思想家的国家”(Das Land der Dichter und Denker)。

德国各邦主管文化机构,德国境内有240座政府资助的戏院、数百个交响

乐队、数千座博物馆及10,361间图书馆,每年约9,100万人次造访德国博物馆;至剧院观赏歌剧约2,000万人次;以及360万人次聆听交响乐队表演。德国国

内则有37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遗产。

德国社会重视性别平等及障碍者权利,社会及立法上也对同性恋者相当宽容,同性恋者可收养伴侣的亲生子女,并自2001年起承认民事结合。德国对移民态度也有所转变,自1990年代中期起,德国政府及多数民众对经过资格审核的移民表示欢迎。英国广播公司于2011年所做的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德国为正面影响力最高的国家。

(一)艺术

不少德国画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国际知名度,创作形式也相当多元,老卢卡斯·克拉纳赫、小汉斯·霍尔拜因、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及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为文艺复兴时期重要艺术家,卡斯帕·弗里德里希及马克斯·恩斯特

分别为浪漫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画家。源自德国地区的卡洛琳式建筑及奥托式建

筑促进了罗曼式建筑发展,之后则以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及巴洛克建筑

为主;沃尔特·格罗佩斯创设的包豪斯建筑学校,和20世纪著名建筑师、提出全玻璃帷幕摩天楼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在现代主义建筑发展中也起了相

当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

许多世界知名古典音乐作曲家来自德国,包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理查德·瓦格纳、理查德·施特劳斯等。德国为欧洲第一大及世界第三大音乐市场。

(三)文学及哲学

德语文学的历史可追溯到中世纪,当时代表作家包括瓦尔特·冯·德尔·福格尔魏德及沃尔夫拉姆·封·埃申巴赫。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肖恩、台奥多尔·冯塔纳为德国知名作家。格林兄弟搜集德国民间传说,也将民间传说推向国际。格哈特·霍普特曼、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海因里希·伯尔、君特·格拉斯为20世纪具影响力的作家。德国于2009年出版新书种类达93,124种,仅次于

美国、英国、中国及俄罗斯。法兰克福书展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图书博览会

之一。

德国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上相当重要,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主张理性主义;伊曼努尔·康德、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弗里德里希·谢林创立了古典德国唯心主义;亚瑟·叔本华结合

了形而上的悲观主义;卡尔·马克思及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观点主义;戈特洛布·弗雷格开创了分析哲学;马

丁·海德格尔研究存在主义;麦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赫伯

特·马尔库塞、尤尔根·哈贝马斯发展的法兰克福学派也相当有影响力。21世纪,德国与法国、奥地利、瑞士及斯堪地那维亚各国持续发展当代分析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