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被子植物胚胎学3.ppt.Convertor

被子植物胚胎学3.ppt.Convertor

被子植物胚胎学3.ppt.Convertor
被子植物胚胎学3.ppt.Convertor

被子植物胚胎学

第三章花粉(雄配子体)的形成和发育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的发育过程、重要概念和一些物质或结构的功能;掌握异常发育花粉的发育方式;理解花粉败育或雄性不育的概念和发生机理,了解花药和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和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主要内容

第一节小孢子囊(花粉囊)及小孢子的发育

(一)花药的发育(层次;各层在发育中的变化)

(二)小孢子母细胞的产生与小孢子的发生

(三)小孢子四分体(概念、、排列方式、复合花粉、花粉块和花粉小块)

第二节雄配子体

(一)小孢子、花粉和雄配子体的概念

(二)小孢子

(三)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四)生殖细胞

(五)精子的形成

(六) 成熟的花粉(雄配子体)

第三节发育不正常的花粉

(一) 莎草科植物花粉的发育

(二)胚囊状花粉的发育

第四节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一)环境因素对花粉败育的影响

(二)雄性不育性

(三)雄性不育的机理

第五节花药和花粉的培养

(一)花药(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

(二)花培过程中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三)发育机理①花药壁的作用②花粉二型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小孢子、花粉、雄配子体、腺质绒毡层、变形绒毡层、乌氏体、绒毡层膜、

连续型、同时型、雄性不育、胚囊状花粉、花粉二型性等概念;花药发育和雄配子体形成的过程;绒毡层的类型和功能;花粉壁蛋白质的来源和功能;雄性不育的机理;胼胝质的作用;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难点:

绒毡层的发育、类型和功能;细胞中有细胞的现象;胼胝质的作用

第一节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的发育

研究胚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先要观察大、小孢子囊的发育。花粉在花药中产生,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具有四个小孢子(花粉)囊,少数具两个。每一个小孢子囊包含药室和药壁,在药室中产生雄配子体(male gametophyte),即成熟的花粉。

一、花药的发育

花药是由雄蕊原基的顶部发育而来的。在发育初期作一横切面来看,外面是一层表皮,以内是一群分裂活跃的细胞。不久,由于花药四个角的细胞分裂较快,使花药变为四棱的外形。在每一棱角的表皮下分化出孢原细胞(archesporial cell)。

1、孢原细胞的特征及数目:

①特征:孢原细胞比其它细胞体积大,核显著延长。

②数目:大多数每一棱角中为多列孢原细胞,横切面可看到多个孢原细胞;有些只有一列,在横切面可看到一个,如小麦、棉花;有的只有一个,如海菖蒲属(Enalus).

2、孢原细胞的分裂:

先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外为初生壁细胞(primary cell),内为初生造孢细胞。初生壁细胞进行平周和垂周分裂,产生3-5层的同心圆排列的细胞层,连同最外面的表皮构成花药的壁;初生造孢细胞可以直接或是进行少数几次分裂后形成小孢子母细胞(microspore mother cell).

2、花药壁的发育

①层次:花药的壁达到完全分化时期,从外到内的细胞层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endothecium)、中层(middle layer)、绒毡层(tapetum)。

②各层在发育中的变化:

1)表皮只进行垂周分裂,以适应内部组织的迅速增长。行使保护功能,通常具明显的角质层。许多植物特别是旱生植物,最后彼此分离,花药成熟时仅留下干枯的残迹。

2)药室内壁又称纤维层。通常为一层细胞,花药成熟时,细胞变为径向延长。

大多数植物其细胞壁从内切向壁向外向上发生纤维素的带状增厚(成熟时弱木质化)。红藜(Chenopodium rubruim)为α-纤维素,无木质。这种加厚有助于花粉囊的开裂。在水鳖科的一些种类及花不开放的闭花受精植物,不发生带状增厚。顶孔开裂的植物是由花药顶端某些细胞溶解而发生。

3)中层紧贴药室内壁。通常1-3层,一般含淀粉或其它贮藏物。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细胞已发生变化,贮藏物质减少,细胞变扁平,然后趋于解体和被吸收。因此,在成熟的花药中一般不存在中层。但也有例外,在有数层中层的花药中,其中最外的一层能保留较长时间,甚至可维持至花粉成熟时期,而且象药室内壁一样,细胞壁发生纤维状增厚,如百合。

4)绒毡层是花药壁的最内层。通常有数层,此层对小孢子的发育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Ⅰ绒毡层的发育当绒毡层达到最高度的发育时期,其细胞较大,具腺细胞的特征,质浓、液胞多而小。起初为单核,以后由于核分裂常变为双核或多核(可多达16个核),此外,还常常发生特殊的核分裂方式和核融合(如核内有丝分裂形成再组核和多线染色体等),因此,绒毡层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倍数可能是二倍、四倍或更高的倍数。

同型绒毡层与异型绒毡层:从其来源上分:一般是由初生壁层细胞衍生而来,形成一同型的细胞层;但少数植物如玄参科植物-汤氏阿列克(Alectra thomsoni),绒毡层在向花药的中央部分,细胞体积较大,是从药隔细胞衍生的;而其它,在向花药外围的绒毡层细胞较小,是从初生壁层细胞衍生的,这样绒毡层是异型的。

腺质绒毡层(glandular tapetum)和变形绒毡层(amoeboid tapetum):根据绒毡层后期发育形态的差别来分。

腺质绒毡层又叫分泌绒毡层(secretoryr tapetum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它始终保持原来的位置,通过细胞的内表面分泌各种物质供给小孢子发育的需要,直至花粉成熟后,该细胞完全自溶,这种类型在被子植物中常见。

变形绒毡层又叫周原质团绒毡层(periplasmodial tapetum): 其典型特征是绒毡层较早地发生内壁和径向壁的破坏,原生质体突出并移动至花药腔中,融合形成绒毡层的周原生质团。周原质团形成后,又两种活动方式:

a.如水麦冬属(Triglochin) 、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var. Sinensis)的花药,当小孢子从四分体分离之际,绒毡层的原生质体即流入药室内,在整个小孢子发育阶段,都可看到周原质团存在小孢子之间的空隙中.

b.在向日葵和棉花中,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绒毡层尚在原位,当小孢子分离后不久,绒毡层的周原质团伸入花药腔内。

Ⅱ乌氏体(Ubisch body)和绒毡层膜(tapetal membrane)

乌氏体是指积累在绒毡层表面的一种颗粒状结构,因von Ubisch 最早确切地描述过这种结构的个体发育称为Ubisch body。

乌氏体分布在绒毡层沿药室的内切向壁上。是一种形如球状的小体,直径大的也只有几个微米,后期常联合成复合的集合体。球状体覆盖着厚的有孔道的壁,壁的厚度均匀,有时具疣状或刺状突起,外形与花粉的外壁颇为相似。乌氏体只在腺质绒毡层产生。

其形成过程Echlin等人(1968)曾对熊足铁筷子(Helleborus foetidus)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大致程序为:a. 造孢组织时期,绒毡层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乌氏体的前体;b.在小孢子时期,前体通过绒毡层向药室的一面的膜排出至膜与壁之间,并很快为孢粉素物质覆盖,这时即称为乌氏体。c.当绒毡层最后解体时,球状体被释放到药腔中。

乌氏体的功能目前仍不明确。

绒毡层膜是指围绕整个绒毡层的抗乙酰酶解的膜,它象一个囊包围着所含的花粉粒。一般有两层构成,外层是具穿孔的,此层保存至花药开裂时期;内层(向药室的一层),是由索状系统形成不规则的网层,并布满乌氏体。内层的索状系统随着花药开裂而破坏,游离于小孢子囊中。在腺质绒毡层中存在。

外绒毡层膜是指变形绒毡层的类型,当四分孢子将从胼胝壁释放出来时,在相连药室中层的一面也形成一膜,性质与分泌绒毡层内切向面形成的绒毡层膜相似,称为外绒毡层膜。

Ⅲ绒毡层的功能:

a.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可能起到简单地转运营养物质至药室的作用。

b.绒毡层合成胼胝质酶,分解包围四分孢子的胼胝质壁使小孢子分离。由于过早地释放胼胝质酶导致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

c.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构成孢粉素的外壁的物质。

d.成熟花粉粒外面的花粉鞘和含油层主要包含脂类和胡萝卜素,均由绒毡层细胞输送。

e.花粉外壁内的蛋白质由绒毡层细胞提供,这种蛋白质是一种识别蛋白,在花粉与柱头的相互识别中起关键作用。

f.当绒毡层解体后,它的降解产物可作为花粉合成DNA、RNA、蛋白质和淀粉的原料。

二、小孢子母细胞的产生和小孢子的发生

1、小孢子母细胞的产生及特征

小孢子母细胞来源于孢原细胞分裂所形成的初生造孢细胞。大多数植物初生造孢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更多的次生造孢细胞,然后进入减数分裂;极少数初生造孢细胞直接行使小孢子母细胞的功能。

花药中的造孢细胞都有可能成为小孢子母细胞和产生小孢子,但在某些植物(龙胆科)因缺乏发育健全的绒毡层,一些造孢细胞变为不育,为发育的小孢子提供营养。

小孢子母细胞其细胞体积大、核显著;质浓、无明显液胞;细胞排列紧密,并有胞间连丝相互联系。随着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它们逐渐积累胼胝质(β-1,3葡聚糖)。

2、小孢子发生

①小孢子母细胞分裂每一个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四个一群的单倍体细胞,即小孢子,因四个由胼胝质壁围在一起,又称为四分体。

②减数分裂

1)过程(略,见图)

减数分裂Ⅰ

前期Ⅰ

细线期

偶线期

粗线期

双线期

终变期

中期Ⅰ

后期Ⅰ

末期Ⅰ

减数分裂Ⅱ

前期Ⅱ

中期Ⅱ

后期Ⅱ

末期Ⅱ

2)胞质分裂的类型

a. 连续型(successive type):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产生分隔壁,将母细胞分为两个子细胞,可称为二分体;接着进行第二次分裂,结果形成四个子细胞,即称为四分体。存在于大多数单子叶植物中。

b. 同时型(simultancous type):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不形成细胞壁,无二分体时期;在第二次分裂中,两个核同时进行分裂,当分裂完成时,在四个核之间产生壁,同时地分隔成四个子细胞。常出现在双子叶植物中。

③胼胝质壁的发生、变化及功能

当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时,它逐渐沉积胼胝质壁。在小麦中,胼胝质沿小孢子母细胞的内平周壁沉积,逐渐扩展至垂周壁。另一些植物(如熊足铁筷子)胼胝质的积累首先从小孢子母细胞靠绒毡层一面的壁开始,逐渐扩展至细胞内侧,分泌的胼胝质物质存在于初生壁与细胞质之间。

当减数分裂完成,形成的四个小孢子被共同的胼胝质壁包围,而且各个小孢子之间也都有胼胝质分隔。这样,造成了小孢子母细胞、四分体或小孢子处于孤立的状态。一些作者认为,这是减数分裂的先决条件,也是后来四个减数孢子自发地转变为小孢子的前提(Kapil等,1978)。

值得注意的是,在减数分裂时期,Whelan(1974)曾用相差显微镜观察了25种双子叶植物和5种单子叶植物,均发现小孢子母细胞的胼胝质壁是不连续的,而是由孔与相邻的小孢子母细胞之间构成细胞质联络的通道,直径达1-2微米。宽的通道利于小孢子母细胞间内容物的交换,被认为是减数分裂同步性的原因。

胼胝质包围着四分体,其功能如同“分子筛”,它容许营养物质通过,阻止大分子透过。从而控制细胞间物质交流,以保持通过基因重组与分离后遗传上多少有所不同的小孢子之间的独立性。

④胞间融合(cytomixis)现象:指小孢子母细胞的染色质从一个细胞移入另一个细胞的现象。在月见草(Oenothera bienis )和巨型月见草(O. gigas)发现了这种现象(Gates 1911)。郑国锠的一系列工作(1956-1980)都肯定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转移运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具有进化上的意义。

三、小孢子四分体

由一个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小孢子,有一个时期被包围在共同的胼胝质壁中,即四分体时期,这时个孢子之间也被胼胝质壁所分隔。因此,小孢子从形成开始,甚至早在四分体时期,它们无相互之间的联系。但兰科植物在四分体时期,小孢子之间是存在细胞质的通道的,且在以后的发育时期,直至

花粉成熟和萌发都以四分体为单位进行。

①排列方式:主要是四面体形和左右对称形。此外还有交叉(十字)形、T形和直列式等。通常一种植物具有特定的一种排列形式的四分体,但有时可出现两种甚至多种形式。如棉花的小孢子四分体有四面体形和左右对称形,花纹马兜铃(Aristolochia elegan)可有五种形式的四分体。

②复合花粉、花粉块和花粉小块

通常小孢子四分体时期是短暂的,最后由于胼胝质壁的溶解,四个小孢子彼此分开,释放到充满绒毡层分泌物的药室中,。然而,当小孢子还在胼胝质壁内的时候,已经开始形成它们自己的细胞壁。

有些植物,小孢子形成后始终保留在四分体里,发育为复合花粉,在香蒲属(Typha)以及杜鹃花科、夹竹桃科、萝藦科、灯心草科及兰科的一项属中是常见的。

兰科和萝藦科中许多种类可以使一个花粉囊内全部的小孢子结合成一团块,称为花粉块(pollinium)。

在一花粉囊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四分体相互结合成的小团块,称为花粉小块(massula)。花粉小块可包含8-16个细胞(含羞草科),天麻(Gastrodia elata)每一花粉小块中四分体的数目有几百个至上千个。

花粉小块或花粉块中复合花粉的发育是同步的,外面的包被是孢粉素性质的。

第二节雄配子体

一、小孢子、花粉和雄配子体的概念

1、小孢子(microspore)是雄配子体的第一个细胞,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及单核时期的花粉粒均可称为小孢子。

2、花粉(pollen)在被子植物中常用花粉代表雄配子体,所以当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后即可称之为花粉,但花粉一词更多用于指称2-细胞或3-细胞时期的雄配子体,以与小孢子区别。

3、雄配子体(male gametophyte)在被子植物中,由小孢子发育而来的成熟花粉粒(2或3细胞)以及由花粉粒长出的花粉管,统称为雄配子体。

从小孢子发育至成熟的花粉粒发生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产生一个大的营养细胞(vegetative cell)和一个小的生殖细胞(generative cell),第二次只发生生殖细胞的分裂,形成两个雄配子(male gamete)即精子(sperm)。

二、小孢子

新形成的小孢子有浓厚的细胞质和一个位于中央的细胞核。当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后,进一步形成明显的壁,同时体积迅速增大。经过一个短时期的生长,小孢子达到比原来大许多倍的最后体积。随着体积的增大,小孢子的细胞质发生液胞化,逐渐形成一个中央大液胞,细胞质成一薄层贴着细胞壁,核随着从中央移到细胞的一侧。绝大多数热带被子植物,小包子形成后,接着进行分裂;在寒冷地带的某些木本植物,往往有一个休止期,从几天到几周不等,甚至有的在小孢子阶段度过整个冬天,直到来年春天才进行分裂。例如香桦(Betula odorata).

通常小孢子在即将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前发生DNA和蛋白质的合成。

三、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随着单核花粉粒的生长发育,细胞核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个细胞核,贴近花粉粒壁的为生殖核(generative nucleus),靠近大液泡的为营养核(vegetative nucleus)。胞质分裂时不均等,在两核间形成弯向生殖核的弧形细胞板。最后形成了大小悬殊的2个细胞,大的为营养细胞(vegetative cell),它包括了原来小孢子的大液胞和大部分细胞质;小的为生殖细胞(generative cell),呈凸透镜状或半球形,只有少量的细胞质。两细胞之间的壁主要由胼胝质组成。

(四)生殖细胞

生殖细胞从最初紧贴着花粉粒内壁,逐渐沿壁推移、收缩、脱离开来,成为圆球形,游离于营养细胞细胞质中。生殖细胞由于其外围的胼胝质壁解体消失而成为仅有质膜包被的裸细胞。形成“细胞中有细胞”的独特现象。

生殖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形状发生变化,最后变为纺锤形(小麦)或长椭圆形(绣球百合)。生殖细胞长的外形被认为可能对它移到花粉管中有利。

生殖细胞的核大,质少,含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多缺少质体(可能退化了),微管存在普遍(用秋水仙碱处理,生殖细胞恢复球形)五、精子的形成

生殖细胞进行分裂所形成的两个细胞即为雄配子或称精子。精子在花粉粒中形成,或是在花粉管中形成。因此,当花药达到成熟时,散粉前的花粉粒可能是由一个营养细胞和两个精细胞构成的3-细胞花粉粒,如白菜、向日葵和小麦的花粉;也可能是由一个营养细胞和一个生殖细胞组成的2-细胞花粉。这两种类型的花粉常常是整个属或整个科的特征。据调查过的260科中的2000种被子植物,发现其中179科仅有2-细胞花粉,54科仅有3-细胞花粉,而32科包含有两种类型,其中2-细胞型的种占70%。所有系统发育原始的种是2-细胞型的(Brewbaker,1967),也曾发现在一种植物上存在着两种类型花粉的。

生殖细胞在形成后不久即进行DNA的复制,接着进行分裂,在2-细胞型的

花粉中,生殖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间较长。通常在花粉粒里生殖核停滞在分裂前期,直至花粉萌发以后,继续在花粉管中完成分裂和形成精子。

生殖细胞核的分裂是正常的有丝分裂。胞质分裂可能由于缢缩或形成细胞板,初形成的两个精子常常成对紧靠着。

六、成熟的花粉

一粒成熟的花粉粒,外面是壁,在其中包含着一个营养细胞和一个生殖细胞或两个精子。

1、精子的形态和结构精子是真正的细胞。其特点为①少壁,为裸细胞;②含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核糖体及成群的微管,无质体;③核具浓厚的染色质和核仁。

精子的形状多种多样,各种植物有特定的形态,如纺锤形、球形、椭圆形、蠕虫形和带状等,其形状或多或少具有延长的特点,有人认为是通过花粉管的预先适应(Heslop-Harrison,1972).按精子的体积可分为三类:大的50×8微米(石蒜科),中等的20×4微米(列当科),小的6×2微米(浆草科)。

2、营养核

①营养核不是“管核”

早期的胚胎学者根据在一些植物中看到花粉管在生长时,营养核首先进入花粉管并保持在最末端,而生殖细胞或精子跟随在它后面的现象,因此推测营养核具有引导花粉管的作用,把营养核称为“管核”。可是,后来发现在许多情况下,营养核与花粉管的生长并无联系。1)营养核早在花粉萌发前就退化了,而花粉管生长正常(如榆属、黑麦属);2)一粒花粉长出几个花粉管(如凤仙花)、或花粉管有时分枝(如南瓜属、罂粟属),虽然营养核只进入一花粉管或一分枝中,而其它的仍可生长相当长时期;3)营养核并不在花粉管的末端,而在生殖细胞之后或处于两个精子之间。

②营养核的功能

1)残余的结构在成熟的花粉粒中显示变形虫状的外形以及染色线的特点;2)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君子兰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营养核与生殖核有贴合现象,营养核具明显的ATP酶的反应,对精子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营养核具有合成RNA作用,对于花粉管的延长和生殖细胞的分裂是必要的。

3、花粉内含物

①后含物

最显著的是淀粉和脂肪。风媒花植物的花粉多为淀粉质,而虫媒花的花粉多为脂肪质。还可能含有蛋白体和各种氨基酸。

②生长素和生长调节物质

花粉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B族维生素较多,缺乏脂溶性维生素。

花粉中含有丰富的生长调节物质。有六类的生长调节物质可能存在在花粉中:植物生长素、激动素、赤霉素、芸苔素、乙烯和抑制剂,它们的作用是1)抑制剂可以抑制花粉的萌发;2)植物生长素与花粉管生长至卵细胞的方向有关;3)赤霉素能活化淀粉酶,花粉管生长时,将淀粉水解为糖,以支持其生长;4)从花粉扩散出的生长物质可刺激卵细胞的成熟和对雄细胞的可接受性;5)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控制花粉管的生长。如辅助壁的生长。

③酶花粉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酶,主要是水解酶,如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已测定的酶有上百种。酶作为花粉管生殖过程中物质的代谢、花粉本身贮藏物质的分解及同化外界物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色素主要是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化合物。虫媒植物花粉前者含量较多,而风媒植物花粉则很少或无。后者主要是水溶性的色素-花青素糖苷。

⑤盐类花粉中有各种无机盐类。其主要的元素为K、P、Ca、Mg、Na、S等,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如Al、Cu、Fe、Mn、Ni、Ti、Zn、Si。硼也可能存在于花粉中。

4、花粉壁

①层次可明显地分为外壁(exine)和内壁(intine)。外壁又有外层和内层之别,外层由覆盖层、基粒棒和基足层组成。

②化学成分内壁的主要成分为果胶纤维素,外壁主要是孢粉素(sporopollenin),它是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氧化多聚化的衍生物。

③形成过程(熊足铁筷子-毛茛科)1)在包围小孢子的胼胝质壁与质膜之间出现纤维素的原外壁(primexine);2)在原外壁的空隙处的质膜表面,积累迂曲的片层的柱,即原基粒棒(probaculam);3)在片层的表面积累孢粉素,形成基粒棒。4)在基粒棒的下部向旁边扩展进入到原外壁的纤维层之内并与之接合形成基足层,在基粒棒的顶部也向各个方向扩展,形成覆盖层;5)包围小孢子的胼胝质壁消失,形成纤维素的内壁和外壁的最内层。

5、花粉壁蛋白

花粉的外壁和内壁都含有活性的蛋白质。外壁蛋白质是由绒毡层合成,当花粉发育的后期被转运至外壁和贮存在外壁的腔中;内壁蛋白质是花粉本身的细胞质合成,当小孢子发育至后期,内壁开始沉积时,蛋白质积累在内壁的多糖之间的小管中,在萌发孔的区域特别丰富。花粉壁蛋白在受精作用中与雌蕊之间的识别反应在不亲和性上起着决定作用。

对于这两种蛋白质组成的性质,目前还正在研究,存在于内壁和外壁蛋白质中的酶见下表。

5、花粉鞘(pollenkitt)和含油层(tryphine)

花粉鞘和含油层都是积累在成熟花粉粒表面的油质层,它们都是由绒毡层分泌的物质沉积在外壁表面形成的。花粉鞘含脂类和类胡萝卜素;还可能含一些蛋白质;含油层与花粉鞘性质基本相同,主要的区别在于花粉鞘含疏水的脂类和有种特异性的类胡萝卜素,而含油层是绒毡层细胞解体衍生的亲水性的物质的复合物。

花粉鞘的生物学功能未完全确定,可能有下列几方面的作用

①所含的色素和脂类使花粉有颜色和香味,可吸引昆虫;②色素可保护花粉免遭紫外光辐射损伤;③花粉鞘富有粘性,易粘附在昆虫体上;④可能作为花粉携带蛋白质的功能,涉及花粉与柱头的亲合力。

第三节发育不正常的花粉

一、莎草科植物花粉的发育

在莎草科的一些种类,花粉有异常的发育方式。主要特点: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小孢子后,其中只有一个位于中央的核(功能核),分裂形成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后者正常地进一步形成两个精子。三个不起作用的核被挤到细胞的一旁后退化。现在已明确在莎草属(Cyperus) 、水蜈蚣属(Kylinga)、藨草属(Scirpus)中均见到有分隔壁。

二、胚囊状花粉的发育

一种异乎寻常发育的包含8核而且结构与胚囊极其相象的花粉。被称为胚囊状花粉粒或“花粉-胚囊”(pollen-embryo sac)。这种现象已经在风信子(Hyacinthus orientalis)和垂头虎眼万年青(Ornithogalum nutans)中得到证实。

Stow(1930,1934)对风信子的胚囊状花粉的发育曾作过详细的实验观察,得到如下结果:1、胚囊状花粉是小孢子核经过三次连续分裂产生,而不是由营养核或生殖核形成;2、花粉-胚囊的形成,总是伴随着有大量的死花粉粒;3、当胚囊状花粉同另一变种的正常花粉粒在一起进行体外培养时,从正常花粉形成的花粉管可绕在胚囊状花粉上。

胚囊状花粉的形成,有过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由于一些花粉分泌“死腐激素”(necrohormone)引起存活花粉粒的不正常发育;另一种认为是由于温度影响的结果。不论如何,胚囊状花粉存在的事实,可说明小孢子具有发育为雌性配子体的功能。

第四节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花粉的正常发育是实现受精结实的保证,然而在不正常的环境条件,或是遗传上的原因,可能发生花粉败育(abortion)或雄性不育(male sterility)的现象。了解花粉败育的原因对于克服不孕性以及利用雄性不育性作为杂交育种的手段都是必要的。

一、环境因素对花粉败育的影响

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与花粉败育有密切的关系。

1、温度: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对低温特别敏感,如水稻在17℃持续一段时间,可抑制花粉小孢子母细胞的分裂。水稻在减数分裂时期,如遇低温常形成大量不育花粉,就是造成“空壳”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2、水分:干旱也可影响花粉的正常发育,如土壤水分不足时,小麦、大麦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都会受到阻碍。在缺水的情况下,使细胞质的粘性增高,从而妨碍正常减数分裂的进行。因此,在配子体形成阶段,如缺水时,可施用适量的氮,来降低细胞质的粘性,提高叶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加能育花粉的数量,以提高植物对干旱的抗性。

二、雄性不育性

1、概念:在自然条件下,植物群体中还可能发生雄性不育的个体。雄性不育的个体,它们的雄性器官或细胞—花药或花粉不育,但雌蕊发育正常。在杂交育种上利用这一特性可免除人工去雄的操作,节省大量的人力。

2、类型:分为三种类型:花药退化;花药内不产生花粉;花粉败育。即花药退化型、无花粉型和花粉败育型。

3、机理:目前尚未彻底弄清,但下面一些实验现象可作为我们鉴别败育花粉时参考。

①花粉败育发生的时期在双子叶植物多在四分体形成前,单子叶植物在小孢子后期或达到双核期(Laser等,1972),但是同一植物在花粉发育的每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败育。

②花粉败育出现的征兆发生在四分体之前的,多表现为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反常,这是由于母细胞的胼胝质壁较早溶解,使小孢子母细胞相互粘连,导致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发生在小孢子时或接近双核期的,一般表现为缺少淀粉粒的贮藏,原生质体解体,以致成为空瘪的花粉。

③不育系的绒毡层发育异常不育系花药的绒毡层发育不正常,曾在小麦、大麦、甜菜、亚麻、胡萝卜等植物中看到。一般认为不育系的绒毡层发生的肥大生

长、延迟退化或提早解体是导致花粉败育的原因。理由是绒毡层对小孢子的发育具有营养的功能,当绒毡层发育失常时,当然影响到小孢子的发育。

④花丝的维管束分化不良在雄性不育小麦、高粱、甜菜、番茄等植物的花药,观察到花丝的维管束分化不良,由此推测花粉败育是雄蕊的维管组织失去功能,致使营养失调造成的结果(Laser等,1972 )。

4、雄性不育系及利用

把在自然群体中出现的雄性不育株,通过特定的选育过程而形成遗传上稳定的系统,称为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系的获得,一方面依靠天然变异和选择,更重要的是通过人工杂交回交,引种和转育,自交以及化学诱变、辐射诱变等途径。雄性不育系的培育及三系配套(保持系、恢复系)已成为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手段。

第五节花药和花粉的培养

1964年Guha和Mahesiwari在培养南洋金花(Datura innoxia)的离体花药的实验中得到从花药长出的幼苗,以后(1966)证实这是由花粉产生的单倍体植株。不久,烟草、水稻的花粉培养也获得成功。在七十年代,花药和花粉的培养工作发展十分迅速,据Mahesiwari(1980)的统计,花药培养获得成功的植物已有153种,分属于23科、52属。从Vasil(1980)的记载及国内资料的统计,有近百种植物从花药培养获得植株(见表)。

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是卓有成绩的,已从花药培养中获得三个烟草栽培种和十多个水稻品种应用到生产上(朱自清,1981),还有几个小麦和其它作物的品种正在示范和推广。在技术上也有很大的发展,例如研制了N6培养基(朱自清等,1975)和马铃薯简化培养基(欧阳俊闻等,1978),使诱导频率显著提高;通过改变培养基中蔗糖的浓度,使原来没有诱导成功的玉米花药培养得到了花粉植株(谷光明等,1978)。在理论研究上,例如对白化苗的成因、雄核发育的途径、低温预处理以及液体培养基的研究都取得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花药培养的成就,一方面可作为单倍体育种的有效技术;另一方面对于认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控制花粉的发育途径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花药(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

花药(小孢子或花粉单核靠边期)消毒取出无菌条件下接种诱导培养基胚状体或愈伤组织转移分化培养基形成幼苗加倍长成植株

2、花培过程中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花培过程中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Sundland(1974)总结为A、B、C三条途径,Vasil(1980)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总结他人的实验成果,归纳为四种主要途径。

①由营养细胞发育,即A途径小孢子核通过正常的有丝分裂形成一个营养细胞和一个小的生殖细胞。以后,营养细胞继续分裂,产生一个单倍体的球形胚状体,最后,突破花粉壁直接发育为成熟的胚状体或形成愈伤组织。生殖核不分裂或分裂二、三次后,最终退化。这种发育方式在烟草属的几个种、芍药属(Paeonia)、水稻、小黑麦(Triticale)及小麦等均有描述。

②由生殖细胞分裂形成单倍体的胚状体

这种方式少见,只在天仙子(Hyoscyamus niger)中描述过。是由生殖细胞持续分裂,形成胚状体,而营养细胞可能不分裂或数次分裂形成一个胚柄状的结构附着在胚状体上。

③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共同参与胚状体的形成,即C途径

毛叶曼陀罗在花药培养中获得的多倍的胚状体(2n,3n,4n),被认为是在DNA 复制的不同时期的营养核和生殖核融合形成的。在天仙子中,有少量的花粉可由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二者分裂,形成嵌合的单倍性胚状体。

④小孢子发育,即B途径

这是十分普遍的途径。小孢子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均等的细胞而不分化为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这两个细胞在染色上与典型的营养细胞相似,它们继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在烟草、水稻、小麦中都可见到这种形式。

有的种甚至在一个花药中,雄核发育的途径可以有很大的变异。不过一般有一种途径占优势。而有些花粉可以有第二种、甚至第三种的发育方式。如烟草属中,可看到A、B两种途径;天仙子则除A途径未观察到外,其它途径均有。

3、发育机理

对于花药在培养条件下能改变花粉的发育途径向孢子体发展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在这里,只介绍两种假设。

①花药壁的作用

许多花药培养的实验,表明药壁组织对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胚状体至绿苗的分化起一定作用。Sharp(1971)等人应用哺育培养的技术培养番茄的游离小孢子,分裂形成细胞群体。在培养的花药上加一滤纸,把番茄的小孢子悬浮液滴于其中。使药壁物质透过滤纸与小孢子接触,结果证明药壁对启动小孢子分裂是起作用的。花药壁的作用在一些移栽试验中也得到证实。例如把一个烟草品种的花药的小孢子(开始有丝分裂时期)转移到另外一栽培品种的花药中去。结果,在很多

情况下,外来的花粉可产生小植株;这样哺育的花药甚至可用其它种植物,如粘毛烟草和矮牵牛的花药代替(Pelletier等,1972);后来又发现经过短期培养

的花药的提取物,同样起到促进离体花粉的生长的效果(Debergh等,1972)。在花药培养的试验中,有的工作注意到不同发育阶段对诱导反应有差异。Sunderland(1978)曾提出药壁因子作用的假设,认为花粉对药壁因子的接受能力在不同发育时期也不一样。当花粉接受能力最大时期与药壁因子作用的最大时期一致时,这种植株的花药最容易被诱导。药壁因子对雄核发育的启动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已被大家所接受,但药壁因子的性质,现在仍不清楚。

②花粉二型性(dimorphism)

在一个植物种或品种的花粉群体中,存在正常和非正常的两种花粉粒的现象,称为花粉的二型性。

Sunderland在1974年根据有些植物在花药培养之前,即花蕾从植株上采集时,在花粉的整个群体中就存在一小部分发育异常的花粉粒。他认为这种花粉粒才是将来可能发育为胚状体的花粉。1978年他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在花粉群体中那些具有胚胎发生潜力的花粉是在培养前被作用于活体的因素所预先决定的,离体培养只是起孢子体的触发和维持相继生长的作用。这些具有胚胎发生潜力的花粉粒比正常花粉粒小,细胞质染色浅褐发育延迟。Sunderland称这种花粉为P花粉(potential embyogenetic pollen ) 或E—花粉粒(embrogenestic pollen grain)。

非正常花粉粒在进行花药培养时是否确实具有胚胎发生的潜力?现在还难以用直接的实验来证明。Sunderland应用具有二型性花粉的金氏烟草为材料,检查了正常花粉和E—花粉粒各种分裂方式的百分率,根据18棵植株的花药中花粉的统计,正常花粉平均占68%,E—花粉占3.3%。具体见下表。

金氏烟草正常花粉粒和E—花粉粒中不同分裂方式的花粉粒分布的百分比

※g=生殖细胞,v=营养细胞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A途径发育的花粉类型中,正常花粉中77%是处于营养核和生殖核分化的状况,而E—花粉粒中87.9%的花粉营养核已分裂,实际上已处于向孢子体发展的状态。

花粉二型性的理论在实践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如果花粉能转向孢子体的发展方向是预先确定的,那么,在花药培养中要提高产生花粉胚状体或植株的频率,以及解决尚未诱导成功的植物来说,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在活体上控制E—花粉的形成。对于这一理论的真实性和普遍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才能做出最后的结论。

思考题

1、区别腺质绒毡层与变形绒毡层、乌氏体与绒毡层膜、连续型与同时型等概念。

2、试述绒毡层的功能。

3、试述小孢子发生过程中胼胝质壁的形成与作用。

4、区别小孢子、花粉和雄配子体。

5、简述雄配子体形成的过程。

6、在花粉粒的形成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细胞中有细胞”的现象

7、解释花粉败育、雄性不育、胚囊状花粉、花粉二型性等概念。

8、雄性不育的机理是什么?

9、举例说明异常花粉的发育。

10、简述花培过程中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自由水:据离胶体颗粒或渗透调节物质远,不被吸附或受到别的吸附力很小而自由移动的水分。 束缚水:在细胞中被蛋白质等亲水大分子组成的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的不易自由移动的水分。 水分临界期:植物在生活周期中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进入线粒体,经过三羧酸循环等一系列物质转化,彻底氧化为水和CO2的循环过程。 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中,电子经过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伴随ATP合成酶催化,使ADP和磷酸合成A TP的过程。P/O:是指氧化磷酸化中每消耗1mol氧时所消耗的无机磷酸摩尔数之比,是代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活力的重要指标。 末端氧化酶:处于生物氧化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把电子传递给O2的酶。 代谢源:是制造或输出同化物质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代谢库:是消耗或贮藏同化物质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通常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乙烯ETH、细胞分裂素CTK. 植物生长物质: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 乙烯的三重反应:是指含微量乙烯的气体中,豌豆黄化幼苗上胚轴伸长生长受到抑制,增粗生长受到促进和上胚轴进行横向生长、抑制伸长生长,促进横向生长,促进增粗生长。 偏向生长:上部生长>下部生长 春化作用: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过程。 光周期现象:植物感受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 临界夜长:短日照植物开花所需的最小暗期长度或长日照植物开花所需的最大暗器长度。 呼吸骤变:当呼吸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降低,然后突然升高,最后又下降现象。 休眠:成熟种子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萌发的现象。 衰老:细胞器官或整个植物生理功能衰退,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脱落: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与植物体分离的过程。 抗逆性:植物的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 避逆性:植物通过物理障碍或生理生化途径完全排除或部分排除逆境对植物体产生直接有害效应。 耐逆性:植物在不良环境中,通过代谢变化来阻止、降低甚至修复由逆境造成的伤害,从而保证生理活动。 逆境:对植物生存和发育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 渗透调节:在胁迫条件下,植物通过积累物质,降低渗透势,而保持细胞压力势的作用。活性氧:化学物质活泼,氧化能力强的氧化代谢产物及含氧衍生物的总称。 交叉适应:植物处于一种逆境下,能提高植物对另外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与不良环境反应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叫做~ 单性结实:有些植物的胚珠不经受精子房仍能继续发育成没有种子的果实。 幼年期:任何处理都不能诱导开花的植物早期生长阶段。 花熟状态:植物能感受环境条件的刺激而诱导开花的生理状态。 脱春化作用:在春化作用完成前,把植物转移到较高温度下,春化被解除。 临界日长: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长或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长。 长日植物:日照长度必须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的植物。 花发育ABC模型:典型的花器官从外到内氛围花萼、花瓣、雄蕊和心皮4轮基本结构,控制其发育的同源异型基因划分为A、B、C三大组。 光形态建成:这种依赖光调节和控制的植物生长、分化和发育过程,称为植物的~ 光敏色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浅蓝色的色素

被子植物胚胎学3.ppt.Convertor

被子植物胚胎学 第三章花粉(雄配子体)的形成和发育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的发育过程、重要概念和一些物质或结构的功能;掌握异常发育花粉的发育方式;理解花粉败育或雄性不育的概念和发生机理,了解花药和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和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主要内容 第一节小孢子囊(花粉囊)及小孢子的发育 (一)花药的发育(层次;各层在发育中的变化) (二)小孢子母细胞的产生与小孢子的发生 (三)小孢子四分体(概念、、排列方式、复合花粉、花粉块和花粉小块) 第二节雄配子体 (一)小孢子、花粉和雄配子体的概念 (二)小孢子 (三)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四)生殖细胞 (五)精子的形成 (六) 成熟的花粉(雄配子体) 第三节发育不正常的花粉 (一) 莎草科植物花粉的发育 (二)胚囊状花粉的发育 第四节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一)环境因素对花粉败育的影响 (二)雄性不育性 (三)雄性不育的机理 第五节花药和花粉的培养 (一)花药(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 (二)花培过程中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三)发育机理①花药壁的作用②花粉二型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小孢子、花粉、雄配子体、腺质绒毡层、变形绒毡层、乌氏体、绒毡层膜、

连续型、同时型、雄性不育、胚囊状花粉、花粉二型性等概念;花药发育和雄配子体形成的过程;绒毡层的类型和功能;花粉壁蛋白质的来源和功能;雄性不育的机理;胼胝质的作用;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难点: 绒毡层的发育、类型和功能;细胞中有细胞的现象;胼胝质的作用 第一节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的发育 研究胚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先要观察大、小孢子囊的发育。花粉在花药中产生,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具有四个小孢子(花粉)囊,少数具两个。每一个小孢子囊包含药室和药壁,在药室中产生雄配子体(male gametophyte),即成熟的花粉。 一、花药的发育 花药是由雄蕊原基的顶部发育而来的。在发育初期作一横切面来看,外面是一层表皮,以内是一群分裂活跃的细胞。不久,由于花药四个角的细胞分裂较快,使花药变为四棱的外形。在每一棱角的表皮下分化出孢原细胞(archesporial cell)。 1、孢原细胞的特征及数目: ①特征:孢原细胞比其它细胞体积大,核显著延长。 ②数目:大多数每一棱角中为多列孢原细胞,横切面可看到多个孢原细胞;有些只有一列,在横切面可看到一个,如小麦、棉花;有的只有一个,如海菖蒲属(Enalus). 2、孢原细胞的分裂: 先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外为初生壁细胞(primary cell),内为初生造孢细胞。初生壁细胞进行平周和垂周分裂,产生3-5层的同心圆排列的细胞层,连同最外面的表皮构成花药的壁;初生造孢细胞可以直接或是进行少数几次分裂后形成小孢子母细胞(microspore mother cell). 2、花药壁的发育 ①层次:花药的壁达到完全分化时期,从外到内的细胞层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endothecium)、中层(middle layer)、绒毡层(tapetum)。 ②各层在发育中的变化: 1)表皮只进行垂周分裂,以适应内部组织的迅速增长。行使保护功能,通常具明显的角质层。许多植物特别是旱生植物,最后彼此分离,花药成熟时仅留下干枯的残迹。 2)药室内壁又称纤维层。通常为一层细胞,花药成熟时,细胞变为径向延长。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重点Word版

【简答题】 答:(1)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2)细胞分布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3)无血管 答:单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分布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其他:肺泡和肾小囊 (2)单层立方上皮分布: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 (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胃.肠.胆囊.子宫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呼吸管道 复层上皮 (1)复层扁平上皮分布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角化的:皮肤表皮 (2)复层柱状上皮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3)变移上皮分布: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 答:一.游离面 (1)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而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呼吸 (2)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深处的粗而长的突起。功能:定向有节律的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颗粒物等定向推送排出体外 二.基底面

(1)基膜功能:1)支持.连接.固着2)是半透膜,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3)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 (2)质膜内褶功能: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3)半桥粒功能:将上皮细胞周围固着在基膜上 三.侧面 (1)紧密连接功能: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质,有屏障作用 (2)中间连接功能:1)粘着作用2)保护细胞形状3)传递细胞收缩力(3)桥粒功能:1)固定.支持2)加强连接 (4)缝隙连接功能:1)连接2)传递化学信息 答:(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3)基质:蛋白多糖.纤维粘连环.组织液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

2、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 3、代谢源(metabolic source ): 是指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绿色植物的功能叶,种子萌发期间的胚乳或子叶,春季萌发时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的块根、块茎、种子等。 4、代谢库:接纳消耗或贮藏有机物质的组织或部位。又称代谢池 。 5、光合性能:是指植物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或生产能力。光合生产性能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是:光合产量的多少取决于光合面积、光合性能与光合时间三项因素。农作物经济产量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经济产量=[(光合面积 X 光合能力 X 光合时间)— 消耗] X 经济系数 6、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 ):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或放出O2的量。常用单位12--??h m mol μ,1 2--??s m mol μ 7、光和生产率(photosynthetic produce rate ):又称净同化率(NAR ),是指植物在较长时间(一昼夜或一周)内,单位叶面积产生的干物质质量。常用单位1 2--??d m g 8、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 与无机磷合成ATP 的偶联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9、质子泵:能逆浓度梯度转运氢离子通过膜的膜整合糖蛋白。质子泵的驱动依赖于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质子泵在泵出氢离子时造成膜两侧的pH 梯度和电位梯度。 10、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 11、呼吸跃变(climacteric ):当果实成熟到一定时期,其呼吸速率突然增高,最后又突然下降的现象。 12、种子活力:即种子的健壮度,是种子发芽和出苗率、幼苗生长的潜势、植株抗逆能力和生产潜力的总和,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 13、种子生活力(viability ):是指种子的发芽潜在能力和种胚所具有的生命力,通常是指一批种子中具有生命力(即活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14、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15、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度值。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 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16、同化力:ATP 和NADPH 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一方面这两者都能暂时将能量贮藏,将来向下传递;另一方面,NADPH 的H+又能进一步还原CO2并形成中间产物。这样就把光反应和碳反应联系起来了。由于ATP 和NADPH 用于碳反应中的CO2同化,所以把这两种物质合成为同化力(assimilatory power ). 17、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就是物质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往下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比如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再由根基向根尖运输。生长素是唯一具有极性运输特点的植物激素,其他类似物并无此特性 。 18、生理酸性盐:选择性吸收不仅表现在对不同的盐分吸收量不同,而且对同一盐的阳

植物胚胎学名词解释

胚胎:来源于动物,系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初期发育的动物体(或幼体)。 植物胚胎学:是胚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科学。繁殖:是指生物增加个体的过程。 营养繁殖:指从母体断裂或增生部分,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生殖:通过无性生殖细胞-孢子进行繁殖的方式。 有性生殖:通过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结合进行繁殖的方式,包括同配(由形状、结构、大小、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两个配子结合的一种生殖方式。)、异配(在形状、结构上相同,但大小、运动能力不同,大而运动能力迟缓的为雌配子;小而运动能力强的为雄配子,此两种配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卵结合的生殖方式)。 (简)为什么说有性生殖是由无性生殖演化而来(考的几率很大) 1、衣藻进行有性生殖的配子和进行无性生殖的游动孢子形态上是相同的,从 孢子囊产生的游动孢子可以多至8个(4个或8个),从配子囊产生的配子也可 少至8个(8、16、32或64个)。 2、在充分的营养条件下,配子也可不经结合而形成新个体。 因此,一般认为有性生殖是从无性生殖演化而来。 生活史:也称为生活周期,是指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种子植物的生活史就是从种子开始到产生新的种子为止的整个生活历程。世代交替:是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的孢子体世代与单倍的配子体世代有规律的循环交替的现象。有两个关键环节,减数分裂和双受精。 核相交替: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的染色体组(核相)与单倍的染色体组(核相)相互交替出现的现象。 (简)生活史的类型 1、合子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在合子萌发前进行。 2、配子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在配子产生时进行。 3、居间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不进行减数分裂,合子萌发时也不发生减数分裂,而萌发形成1个二倍体植物,二倍体植物进行无性生殖,在孢子囊内(或孢子母细胞)形成孢子时进行减数分裂。 (简答)腺质绒毡层与变形绒毡层区别 腺质绒毡层又叫分泌绒毡层(secretoryr tapetum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它始终保 持原来的位置,通过细胞的内表面分泌各种物质供给小孢子发育的需要,直至花 粉成熟后,该细胞完全自溶,这种类型在被子植物中常见。 变形绒毡层又叫周原质团绒毡层(periplasmodial tapetum): 其典型特征是绒毡层较早地发生内壁和径向壁的破坏,原生质体突出并移动至花药腔中,融合形成绒毡层的周原生质团。 乌氏体是指积累在绒毡层表面的一种颗粒状结构,因von Ubisch 最早确切地描 述过这种结构的个体发育称为Ubisch body。 (简答)乌氏体和绒毡层膜区别

《药用植物学》辅导资料

《药用植物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特征是 A黄酮类 B强心苷 C皂苷 D生物碱类 E酚类 2.马兜铃花的特征是 A花被管基部球形 B花被管顶端向一侧扩大 C花被管顶端3裂 D雄蕊12 E雄蕊6 3.具有单性花的科是 A马兜铃科 B蓼科 C小檗科 D葫芦科 E天南星科 4.具有托叶的科是 A豆科 B木兰科 C桑科 D罂粟科 E 蓼科 5.蓼科植物的特征是 A木本植物 B草本植物 C花两侧对称 D花辐射对称 E托叶形成鞘状 6.何首乌花的特征是 A花被外侧3片背部有翅 B花被5裂 C花被6裂 D花被外侧3片背部无翅 E花白色 7.百合科植物的果实是 A瘦果 B蒴果 C胞果 D浆果 E核果 8.商陆科植物的特征是: A单叶互生 B全缘 C单被花 D重被花 E子房上位 的特征是: A草本 B单叶 C复叶 D特立中央胎座 E中轴胎座 10.为Campanulaceae的植物是 A太子参 B党参 C沙参 D华山参 E人参 11.具有两侧对称花的科是 A毛茛科 B百合科 C豆科 D天南星科 E唇形科 12.属于Ranunculaceae的属是 A天南星属 B乌头属 C铁线莲属 D百合属 E黄精属13.花两侧对称的科或属是

A乌头属 B唇形科 C百合科 D木兰属 E忍冬科 14.沙参属的特征是 A有白色乳汁 B花钟形 C具心皮柄 D聚合果 E蒴果 的特征是 A草本 B灌木 C雄蕊离心式发育 D具有花盘 E聚合果 16.小檗科的特征是 A草本 B灌木 C聚合果 D单雌蕊 E单性花 主要特征是 A含有皂苷类化合物 B常为木质藤本 C花单性 D雄花的雄蕊通常6 E伞形花序 属的特征是 A藤本 B乔木 C单性花 D辐射对称花 E浆果 19.具油细胞的科是 A罂粟科 B木兰科 C石竹科 D芸香科 E姜科 的特征是 A有乳汁 B无乳汁 C两侧对称花 D辐射对称花 E二体雄蕊 属的特征是 A花萼上唇2齿,下唇3齿 B花萼上唇3齿,下唇2齿 C花冠上唇全缘,下唇3裂 D花冠上唇3裂,下唇全缘 E雄蕊2强 的主要特征是 A浆果 B蒴果 C侧膜胎座 D中轴胎座 E花萼宿存 的特征是 A具托叶 B无托叶 C叶对生 D叶互生 E子房下位 24.具有子房下位的科是 A菊科 B木兰科 C忍冬科 D葫芦科 E百合科 25.败酱科的特征是 A全株具有强烈的臭气和香气 B叶互生 C雄蕊3枚 D雄蕊5枚 E子房下位 的主要特征是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内皮(endothelium):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间皮(mesothelium):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内脏的运动。 微绒毛(microvillus):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微绒毛在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紧密排列成纹状缘,在近曲小管处为刷状缘;在电镜下,其胞质中可见纵行排列的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利于物质的吸收。 基膜(basement membrane):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间的一层均质状薄膜,电镜下分为基板和网板。 浆细胞(plasma cell):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圆,常偏位,染色质常呈粗块状,在核膜下排列成车轮状,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浆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及中心体位于核旁浅染区。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成,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分子筛(molecular sieve):许多蛋白多糖分子立体构型构成许多微孔隙的结构,以透明质酸为主链,侧面有许多蛋白多糖亚单位,具有防御功能。微孔能限制大分子物质通过,使基层有屏障作用;但却能让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起到物质交换的作用。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外周血中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0.5%-1.5%。熿焦油蓝染色可见其内有蓝色的细网或颗粒,为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主要合成血红蛋白。它既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贫血疗效的指标。 贫血(anemia):红细胞少于3.0×10^12/L,血红蛋白少于100g/L即为贫血。 骨板(bone lamella):骨质结构呈板层状,同层骨板的纤维平行排列,相邻骨板的纤维垂直排列。 软骨陷窝(cartilage lacuna):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中所占据的腔隙。 肌节(sarcomere):是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周期性横纹(cross striation):由于肌原纤维紧密聚集,各条肌原纤维的明带、暗带相互对齐,准确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因而构成了骨骼肌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肌纤维(muscle fiber):肌细胞因呈细长纤维形,故又称肌纤维。 肌原纤维(myofibril)由大量粗细两种肌丝构成,两种肌丝沿肌原纤维的长轴规律地平行排列。 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形成纵小管和终池,有贮存、释放Ca+的作用。 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纵小管(longitudinal tubule):肌浆网中央部分纵行包绕每段肌原纤维,称为纵小管。 闰盘(intercalated disk):是心肌纤维间的连接结构,光镜下,HE染色标本中呈深染的线状或阶梯状。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横向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传递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尼氏体(chromophilic substance):又称嗜染质,光镜下神经元胞体内可见有颗粒状或块状嗜碱性物质,即为尼氏体;电镜下由发达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合成蛋白质、酶等。神经元(nuron):即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功能;其间以突触彼此连接。 突触(synapse):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传递信息的部位,是一种细胞连接方式,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水分代谢 1.内聚力 同类分子间的吸引力 2.粘附力 液相与固相间不同类分子间的吸引力 3.表面张力 处于界面的水分子受着垂直向内的拉力,这种作用于单位长度表面上的力,称为表面张力 4.毛细作用 具有细微缝隙的物体或内径很小的细管(≤1mm),称为毛细管。液体沿缝隙或毛细管上升(或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作用 5.相对含水量(RWC) 6.水的化学势 当温度、压力及物质数量(除水以外的)一定时,体系中1mol水所具有的自由能,用μw表示 7.水势 在植物生理学中,水势是指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

8.偏摩尔体积 偏摩尔体积是指在恒温、恒压,其他组分浓度不变情况下,混合体系中加入1摩尔物质(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9.溶质势(ψs) 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值,为溶质势(ψs) 10.衬质势(ψm) 由于衬质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称为衬质势(ψm),为负值 11.压力势(ψp) 由于压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改变是数值,为压力势(ψp) 12.重力势(ψg) 由于重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改变是数值,为重力势(ψg) 13.集流 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14.扩散 物质分子由高化学势区域向低化学势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扩散的动力均来自物质的化学势差(浓度差) 15.渗透作用 渗透是扩散的特殊形式,即溶液中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选择透性膜)的扩散 16.渗透吸水 由于溶质势ψs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是含有液泡的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以渗透作用为动力) 17.吸胀吸水

依赖于低的衬质势ψm而引起的细胞吸水,是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种子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以吸胀作用为动力) 18.降压吸水 因压力势ψp的降低而引起的细胞吸水。当蒸腾作用过于旺盛时,可能导致的吸水方式 19.主动吸水 由根系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过程。动力是内皮层内外的水势差(产生根压) 20.被动吸水 由枝叶蒸腾作用所引起的吸水过程。动力是蒸腾拉力 21.根压 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 22.伤流 如果从植物的茎基部靠近地面的部位切断,不久可看到有液滴从伤口流出。这种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中溢出液体的现象,叫做伤流(bleeding) 23.吐水 没有受伤的植物如处于土壤水分充足、天气潮湿的环境中,从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 24.萎蔫(wilting) 植物吸水速度跟不上失水速度,叶片细胞失水,失去紧张度,气孔关闭,叶柄弯曲,叶片下垂,即萎蔫 25.暂时萎蔫(temporary wilting) 是由于蒸腾大于吸水造成的萎蔫。发生萎蔫后,转移到阴湿处或到傍晚,降低蒸腾即可恢复。这种萎蔫称为暂时萎蔫。 26.永久萎蔫(permanent wilting)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精华版

组织由许多在结构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细胞核细胞间质所组 成的基本结构 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 的结构 系统: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被覆上皮被覆上皮是指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外表面的上皮 内皮与间皮内皮是指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 上皮 腺和腺上皮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是由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 细胞间质和基质细胞间质是位于细胞之间的非细胞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基质呈均质状,是细胞间质的组成成 分之一 白脂肪组织和棕脂肪组织白脂肪组织是指由单泡脂肪细胞组成的脂肪组织,棕脂肪组织 是指由多泡脂肪细胞组成的脂肪组织 胶原纤维与神经纤维胶原纤维是位于细胞间质内,由胶原蛋白组成的纤维状非细胞结构,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突起和神经胶质俩种细胞成分组成的纤维状结构

气血屏障 : 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包括肺泡表面的液体层、I 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 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总厚度为 0.2 ~ 0.5 微米 , 有利于气体交换能迅速进行。 HE染色 : 苏木精—伊红染色, 苏木素是碱性染料, 可使酸性物质着色;伊红为酸性染料, 可使碱性物质着色。 微绒毛 :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 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 , 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 : 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 起。 质膜内褶 :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内而形成的 许多内褶 , 该结构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 缝隙连接 : 又称通讯连接 , 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腺细胞 : 主要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 称腺细胞。 腺上皮 :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称腺上皮。 腺: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基膜 : 又称基底膜 , 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 一层薄膜。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19814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与细胞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研究植物环境刺激的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水势:相同温度下一个含水的系统中一摩尔体积的水与一摩尔体积纯水之间的化学势差称为水势。把纯水的水势定义为零,溶液的水势值则是负值。 压力势:植物细胞中由于静水质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增加的值。 渗透势:溶液中固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的值。 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伤流和吐水现象是根压存在的证据。 自由水:与细胞组分之间吸附力较弱,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渗透作用: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对于水溶液而言,是指水分子从水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束缚水: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不能自由移动、不易蒸发散失的水。 衬质势:由于衬质(表面能吸附水分的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淀粉等)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 吐水: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水,温,湿) 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 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效率:植物在一定生育期内所积累干物质量与蒸腾失水量之比,常用g·kg-l表示。蒸腾系数:植物每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g数,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又称需水量。抗蒸腾剂:能降低蒸腾作用的物质,它们具有保持植物体中水分平衡,维持植株正常代谢的作用。抗蒸腾剂的种类很多,如有的可促进气孔关闭。 吸胀作用:亲水胶体物质吸水膨胀的现象称为吸胀作用。胶体物质吸引水分子的力量称为吸胀。 永久萎蔫:降低蒸腾仍不能消除水分亏缺恢复原状的萎蔫 永久萎蔫系数:将叶片刚刚显示萎蔫的植物,转移至阴湿处仍不能恢复原状,此时土壤中水分重量与土壤干重的百分比叫做永久萎蔫系数。水分临界期: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缺水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一般而言,植物的水分临界期多处于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这个时期一旦缺水,就使性器官发育不正常。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可作为合理灌溉的一种依据。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植物的最大需水期:指植物生活周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 小孔扩散律:指气体通过多孔表面扩散的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或

药用植物学答案

《药用植物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 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特征是 A黄酮类 B强心苷 C皂苷 D生物碱类 E酚类 2.马兜铃花的特征是 A花被管基部球形 B花被管顶端向一侧扩大 C花被管顶端3裂 D雄蕊12 E雄蕊6 3.具有单性花的科是 A马兜铃科 B蓼科 C小檗科 D葫芦科 E天南星科 4.具有托叶的科是 A豆科 B木兰科 C桑科 D罂粟科 E 蓼科 5.蓼科植物的特征是 A木本植物 B草本植物 C花两侧对称 D花辐射对称 E托叶形成鞘状 6.何首乌花的特征是 A花被外侧3片背部有翅 B花被5裂 C花被6裂 D花被外侧3片背部无翅 E花白色 7.百合科植物的果实是 A瘦果 B蒴果 C胞果 D浆果 E核果 8.商陆科植物的特征是: A单叶互生 B全缘 C单被花 D重被花 E子房上位 的特征是: A草本 B单叶 C复叶 D特立中央胎座 E中轴胎座10.为Campanulaceae的植物是 A太子参 B党参 C沙参 D华山参 E人参11.具有两侧对称花的科是 A毛茛科 B百合科 C豆科 D天南星科 E唇形科12.属于Ranunculaceae的属是 A天南星属 B乌头属 C铁线莲属 D百合属 E黄精属13.花两侧对称的科或属是 A乌头属 B唇形科 C百合科 D木兰属 E忍冬科14.沙参属的特征是 A有白色乳汁 B花钟形 C具心皮柄 D聚合果 E蒴果 的特征是 A草本 B灌木 C雄蕊离心式发育 D具有花盘 E聚合果16.小檗科的特征是 A草本 B灌木 C聚合果 D单雌蕊 E单性花主要特征是 A含有皂苷类化合物 B常为木质藤本 C花单性 D雄花的雄蕊通常6 E伞形花序 属的特征是 A藤本 B乔木 C单性花 D辐射对称花 E浆果19.具油细胞的科是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48482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1.HE染色:是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是用苏木精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是碱性染料,能和苏木精结合的称嗜碱性,呈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和伊红结合的称嗜酸性,呈红色。 2.PAS反应: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AS反应,是组织化学方法中的一种,用于显示多糖和粘多糖。PAS反应阳性时呈红色,表示有糖原和多糖的存在。 3.生物膜:包裹在细胞外表面和细胞器及细胞核的表面,化学成分主要是脂类、蛋白质和少量糖类。在电镜下可见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一层电子密度低。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是脂类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排列成的液态膜。生物膜的功能主要为物质交换、屏障、细胞识别、细胞分化等。 4.细胞器:是分散在细胞质内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有形成分。包括核糖体、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微丝、中心粒、中间丝、微量网格。它们能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细胞的各种功能。 5.核仁:具有制造核糖体的功能。核仁呈球形,多为1~2个。核仁位置不定,数量及大小常随细胞类型及功能状态而改变。核仁由蛋白质、RNA和少量DNA构成。 6.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包膜共同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其内含有许多纵行微丝。在光镜下为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其功能是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7.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薄膜共同向外伸出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其内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纤毛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其功能是能快速、定向和有节律的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等向一定方向推送。 8.缝隙连接:又称通信连接,呈斑状。相邻细胞间有2~3nm间隙,有许多连接点。冷冻蚀刻复型法相邻细胞膜上有许多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每个连接小体由6个亚单位围成,中央有小管。相邻连接小体对接,小管相通。其功能是进行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细胞间交换、传递化学信息、协调细胞功能及降低电阻,有利于细胞间传递电冲动。 9.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PAS反应呈阳性。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和网板。基板由细丝状物和细颗粒状物组成,由上皮细胞产生。网板由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基膜的化学成分为IV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硫酸乙酰肝素和纤连蛋白。其具有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10.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液体,内含有营养物质、氧和电解质等小分子物质,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细胞的代谢产物经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液。组织液对维持组织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11.分子筛:是由长链透明质酸借蛋白质与其他糖胺多糖结合而构成有许多微小孔隙的网状结构。小于孔隙的水、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则不能通过,构成局部可限制性扩散的防御屏障,可防止细菌等蔓延。 12.肥大细胞:是结缔组织细胞的一种,常沿小血管分布,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中含异染性颗粒,内含祖胺、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当受到刺激时,颗粒内物质释放,导致过敏反应。 13.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主要分布于长骨的骨密质中,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密质的主要支持性结构单位。骨单位是由中央管和数十层骨单位骨板所构成的圆筒状结构。中轴为中央管,内含穿行的血管、神经等,其周围有4~20层呈同心圆环绕排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2)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2. 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如叶片等),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3. 水分临界期——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缺水最为敏感,最易受害的阶段 4. 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5.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通称为矿质营养 6. 必需元素——指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为直接的效果、如果缺乏时则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以及去除时植物表现出专一的、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症状的一类元素 7. 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有害作用的现象 8. 离子对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来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叫离子对抗 9. 平衡溶液——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盐溶液,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的溶液 10. 还原氨基化——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 11. 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12. 通道蛋白——在细胞质膜上构成圆形孔道的内在蛋白 13. 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养分的需要虽然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多;但有很迫切的时期,如供应量不能满足植物的要求,会使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很难弥补损失 14. C3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初产物为PGA三碳化合物的光合途径16. C4途径——以PE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的初产物是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15. 交换吸附——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的过程,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它离子所置换,所以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 17. 光系统——能吸收光能并将吸收的光能转化成电能的机构。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 18. 反应中心——进行光化学反应的机构。由中心色素、原初电子供体及原初电子受体组成的具有电荷分离功能的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 19.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由第一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 20. 磷光现象——当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和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磷光现象。

脊索动物 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胚胎纲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羊膜,所以合称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纲、鸟纲与哺乳纲的其他脊椎动物。只可在水中产卵。 ?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使身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脊索: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分内外两层,纤维且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椎:脊索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髓。 ?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背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的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 ?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咽鳃裂: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孔列,直接开口于体表或心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陆栖高等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被囊类: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 ?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没有形成脑,称无头类。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亚门合称原索动物。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有集中的脑,称有头类。 ?无颌类:圆口纲无上下颌,故又叫无颌类。 ?有颌类:鱼纲心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超过背神经管的最前方。 ?脊椎动物: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分为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复杂结构的脑,称为有头类。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3、咽囊和鳃裂:水栖脊椎动物鳃裂终生存在,作为呼吸器官,陆生脊椎动物发展了肺呼吸。 4、出现了完善的捕取食物的口器。 5、完善的循环系统。 6、排泄系统出现了集中的肾脏。 7、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 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六个纲。 各纲之间特征上有显著差别,但身体器官一般可分为十大系统和感觉器官: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内分泌、生殖和感觉器官。 ?肝盲囊: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称为肝盲囊,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药用植物学习题集

药用植物学习题集 药用植物学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 复习思考题: 1.植物的细胞是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 2.质体可分为哪几种?各有什么功能? 3.淀粉粒有几种类型?怎样区别单粒淀粉与复粒淀粉及半复粒淀粉? 4.草酸钙结晶有几种类型?如何区分草酸钙结晶与碳酸钙结晶? 5.细胞壁的特化有哪些类型?如何区分木质化细胞壁与木栓化细胞壁? 6.什么叫初生壁、次生壁、胞间层、纹孔、纹孔对、胞间连丝?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植物的组织?可分为几种类型? 2.什么叫分生组织?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3.气孔轴式有哪几种?如何确定气孔轴式的类型? 4.什么叫周皮?周皮与表皮有何不同? 5.什么叫气孔?气孔与皮孔有何不同? 6.腺毛与非腺毛在形态与功能上有什么区别? 7.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有哪些不同? 8.导管有哪几种类型?如何鉴别各种类型导管? 9.导管与筛管分别存在于植物维管束的什么部位,各有什么功能?

10.分泌腺与分泌细胞的形态及存在部位有什么不同? 11.什么叫溶生式和裂生式?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 第一节根 复习思考题: 1.根的外形特征有哪些? 2.什么叫定根?由它组成的根系叫什么根系?哪些植物具有这种根系?3.什么叫不定根?由它组成的根系叫什么根系?哪些植物具有这种根系?4.根有哪些变态? 5.根的初生构造有什么特点? 6.什么叫内皮层?何谓凯氏点? 7.根的次生构造与初生构造相比较有什么区别? 8.中药材中所说的“根皮”是指哪些部分? 9.根的异常构造有哪些类型? 第二节茎 复习思考题: 1.从外部形态上怎样区分根和茎? 2.茎有哪些类型?各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3.比较块根与块茎、根与根状茎、块茎与小块茎、鳞茎与小鳞茎的区别点。4.解释下列术语:叶轴、合轴分枝、节、皮孔。 5.双子叶植物茎与根的初生构造有何不同? 6.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次生构造有何特点?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1、细胞:是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增殖分化的结构基础 2、组织:是由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细胞群体 3、嗜酸性:伊红为酸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称嗜酸性 4、嗜碱性: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称嗜碱性 5、异染性:有的细胞或组织在染色时,会出现与染料颜色完全不同的情况 6、生物膜:又称单位膜,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不仅包在细胞表面形成细胞膜,而且将细胞内部分隔成细胞核与细胞质两部分 7、细胞骨架系统: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 8、细胞周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由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历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9、微绒毛: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突向腔面形成的细小指装突起,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10、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向腔面的能摆动的小突起 11、基膜: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是一薄层均质半透明的薄膜,使上皮组织牢固地附着于结缔组织上 12、腺上皮和腺: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为腺 13、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桥粒三种结构,其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共同存在时,称为连接复合体 14、分子筛:指具有均匀的微孔,其孔径与一般分子大小相当的一类物质。 15、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多为2~8个成群分布,它们是由一个细胞分裂增殖而成 16、网织红细胞:为有核红细胞刚失去核阶段的未成熟红细胞 17、肌原纤维:骨骼肌纤维的肌浆内有大量细丝状的肌原纤维。光镜下,每条肌纤维是由明带和暗带都整齐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使肌纤维纵切时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 18、肌节:是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包括一个完整的暗带和与其相邻的两个1/2明带 19、横小管:基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与肌原纤维长轴相垂直的小管 20、三联体: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 21、润盘:相邻心肌纤维的两端连接成阶梯状的粗线,称为润盘 22、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细胞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23、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与包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24、神经: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经纤维所构成,而本神经纤维身构造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外被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其中许多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25、郎飞氏结:相邻两个结间段之间的狭窄处,无髓鞘包裹,称为郎飞氏结 26、血-脑屏障: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可限制血液中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入中枢神经内,以维持神经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7、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微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28、心传导系统: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纤维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29、抗原呈递细胞:又称免疫辅佐细胞,指参与免疫应答,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30、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1、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离开次级淋巴器官进入淋巴及血液循环后,又可穿越淋巴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