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产业链思维

产业链思维

产业链思维
产业链思维

产业链思维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产业链,如做一个行业,只有高效的整合一个行业内的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才能在这个行业的产出高的经济效益。就如一个企业要在一个行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在了解行业本质的同时整合行业产业链了。

写到产业链高效整合,这里就引用郎咸平的“6+1”思维模式,产业链中最赚钱、利润最高的环节是“6”,即他所说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而“1”,即生产制造。

如果要在市场适应和消费者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地位,就需要把产业链当中的各个环节高效整合,即进行所谓的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整合供应链)和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整合生产开发)。

而传统意义上在运费和劳动力上节约成本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本质上的问题的。我国的制造业大都被分工在“1”这个死缝里生存,艰难的生存。这也映正了我国的大学生大量失业问题,这些本质上的缺陷也逼大学生去做卖肉、擦鞋,我们年轻人的前途渺茫。这些都是有本质原因的,2011年我们国家终于重视到了调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期待这些政策能够改变我们的经济结构,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下面源引于郎咸平的书《产业链阴谋》例举一下过去到目前我们的两个行业;

制造业:

制造业微笑曲线

软件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装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吨履带起重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气象卫星率先实现业务化运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农业产业链短且窄;农业产业链存在断裂现象;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低,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链存在多重风险。 标签:农业;产业链;农产品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基本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但是,在新的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要素等新的制约,农民增收的难度也更加巨大;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培育农业产业链为破解“三农”问题开辟了现实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农业产业链短且窄 链条短且窄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的重要问题。农业产业链的长度是指链条起点到终点的环节的多少,链条越长,中间环节就越多;反之,链条越短,中间环节就越少。农业产业链的长度与产业的深度成正比,延长农业产业链就是加深农产品的开发深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一个高级的农业产业链应该是加工环节较多且复杂、采用现代储运手段、销售渠道网络健全,各环节的服务与配套健全完善的链条网络。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短主要表现为下游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发展滞后,几乎还是停留在出售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产品的开发深度,有资料显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美国为3.7:1,日本为2.2:1,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2:1,全国平均值为1:1[1]。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产品只有200-300种,80%的中小企业产品比较单一,只能生产3-10个产品,不能形成产品链条和系列产品开发。加工环节是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是农产品附加值的形成环节,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宽是提高农业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 二、我国农业产业链存在断裂现象 产业链断裂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突出问题。农业产业链是由与农产品生产相关的不同产业的各环节/节点有机构成的,链条作用的发挥,链条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各环节/节点的相互匹配,相互协调。产业链的核心是产业间的供给与需求,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关联关系。产业链的顺畅运行要求供给与需求协调,各环节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协调。任何一个环节/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链的运行效率和结果,只有产业链各环节/节点之间匹配与协调才能保证整个农业产业链健康运行。

中药产业链分析

中药产业链分析 中药产业链包括哪几个方面 中药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游中药材加工和中成药制造,下游主要供给于内需和出口。国内部分的上游产业包括中药种植业、医药制造业等,上游企业主要有为中药行业提供原材料以及相关生产设备的企业等,例如中药材培育基地,中药材加工研发基地等。中游产业包括中药加工与中成药制造,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它包括用中药传统制作的丸剂、冲剂、糖浆膏药等;用现代制剂方法制作的中药片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及专做治病的药酒。下游产业包括医药流通、居民健康等行业,主要是中药消费市场,有医院,药店,部分超市和商店。

国家对中药行业全产业链的管理,有一系列的认证规范,目前国家对于中药行业的认证规范包括中药材种植、生产环节中适用的GAP认证,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造过程中适用的 GMP、GCP、GLP 认证,以及药材及药品流通环节适用的 GSP 认证。 一:中药药材的行业分析 中药材种植作为中医药行业上游,是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食品、保健品等中药大健康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中药材种植行业的情况,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链的基础,关系到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伴随着过去中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下游各产业对中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国内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数量均得到大幅提升,中药材种植行业的市场规模取得了快速增长。截至2016 年1月,有19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GAP 认证,大多数GAP 基地只用于药厂自身生产,GAP 基地生产面积不到中药材总生产面积的 10%。预计未来GAP制度将加速实施,国家可能出台如GAP药材的单独定价、使用GAP原料中成药在招标时质量分组差异等扶持政策,作为中药材标准化的重要制度,基地数量有望加速增长,促进中药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二:中成药行业分析 中成药制造是指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的传统药的加工生产,它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中成药大型企业有50多家,其中以同仁堂、三九集团、云南白药、太极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商业模式分析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按照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的提法其实与当前全球兴起的工业4.0提法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无非是更针对当前国情状况和需要,其实质仍处于工业4.0趋势的范畴。工业4.0的提法最早由德国政府提出,也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旋律。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很大程度上在处在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周期中,制造业大国地位也在这段时期内得到了确立和巩固。这个时期的制造业演进的突出特点为主要依靠资源与投资拉动,注重生产能力的扩张,制造业偏生产型特征,产业分工大部分集中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而且这种演进模式很大程度上挤压了环境生态。从制造业升级路线来看,经过十余年的成长,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及现代管理等环节与理念已经深深植入,初步具备了现代制造业的雏形,要扭转大而不强的窘境,抓住当前世界工业信息化趋势并迎头赶上迫在眉睫。特别是我国当前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已经显现,倒逼效应显著。政策和行业层面上政府推动转型和升级的决心很大,未来的制造业将以信息化融合为重心,呈现依靠技术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更加注重技术能力积累,制造偏向服务型,向世界制造业价值链高端挺进,环境友好等特征。 图1、全球制造业价值链演进趋势

最新产业链建设

产业链建设

和谐产业链的意义 危机的根源在产业链 乳品产业链 乳品业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行业,其中包括服务业、工业、畜牧业等,产业链较长管理难度较大,涉及范围广,从草原植被的培植到商品批发和零售经过许多环节。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销售终端是整条产业链最大获益者,使得奶源供给者和加工企业利润空间积极有限。 乳品产业链的隐患 奶源供应紧张。主要原因是奶源基地建设资金需求量大、高风险、回收期间长。我国大多数企业为了规避资金和风险都采取了先做市场后建奶源基地。所以原奶市场的生产多为散户生产,效率非常低。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约有1500头奶牛,而其中70%属于个体散养。我国每头奶牛的年均产量约为2吨~4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原因直接造成我国奶源供应紧张。 乳品产业一体化低。奶农与加工企业各自为营,而在欧美国家奶业发展的模式是牧场和乳品企业,大农场主在整条产业链上有争取利益的资本,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多了一个奶站环节,所以乳品企业和奶农之间没有真正的联系在一起,这种松散的合作机制,给整个奶制品行业带来巨大的不稳定性,任何一个环节可能发生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 监管漏洞。目前我国还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和监管部门对奶站进行监管,这就给投资分子以可趁之机,钻空子。最重要的是奶站掌握了定价权,对个体

户压价和对奶品企业提供的奶产品掺假、以次充好。而据相关部门调查,三聚氰胺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奶站加入的。 我国奶企应对危机能力较差。我国的特大型奶企从产业角度来看已经形成,但和国际乳业巨头间的差距还很大,对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还很弱,没有形成健全的危机处理机制。 乳业价值链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外乳品产业链各环节分配比较均匀,有利于各环节结成稳定的共同体奶农的收入较为可观,远高于国内企业。而我国相对于国外多了一个“奶站”环节,并从中攫取了15%的价值份额,再加上我国的液态奶包装基本有国外包装巨头垄断,拒不完全统计,国际包装业巨头瑞典利乐公司等与我国乳品企业提供保的包装占市场份额的90%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奶农与加工企业很难生存。也间接的导致了价值链的断裂。 资源型企业立足的根本是资源建设 政府补助资金维护产业链。欧美各国也采取了各种措施维护产业链的分配均衡。这样整个价值链就不会因为分配的严重失衡二爆发危机,三鹿事件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价值的长期分配不均衡而导致的。所以加大财政补贴,弥补价值量分配不足,提升奶农生产积极性,对我国奶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济南碳化硅产业链发展规划-济南发改委

济南市高性能半导体 产业链发展规划(2013—2020年) 以碳化硅、氮化镓、铌酸锂为代表的高性能半导体晶体广泛应用于信息传输、光存储、光通讯、微波、LED、汽车电子、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智能电网和超高压输变电、石油勘探、雷达与通信等国民经济和军工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碳化硅、铌酸锂等高性能半导体材料、器件和应用产品需求日益旺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年进口高性能控制器件和光电子器件超过3000亿美元。 为加快培育我市高性能半导体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产业基地,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年—2020年,近期为2013—2016年。本规划所指的高性能半导体产业主要包括:碳化硅、铌酸锂等晶体材料制备和加工,碳化硅、铌酸锂薄膜器件及下游应用产品的开发生产,相关装备制造,产业链涉及的关键配件和配套产业等。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碳化硅产业发展现状。 碳化硅单晶材料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其禁带宽度是硅的3倍,饱和电子漂移速率是硅的2倍,临界击穿电场大于硅的10倍或砷化镓的5倍,热导率是蓝宝石的20倍或砷化镓的10倍,化学稳定性好,在高温、高压、高频、大功率、光电、抗辐射、微波等电子应用领域和航天、

军工、核能等极端环境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碳化硅晶体材料生长、加工难度极大,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实现碳化硅晶体材料的产业化。美国科锐公司(Cree)是碳化硅半导体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先者,已研制出了6英寸碳化硅衬底片。2012年,该公司碳化硅晶体材料的产量在80—100万片之间,控制了国际碳化硅衬底片的市场价格和质量标准。美国二六(II-VI)、道康宁(Dow Corning)、德国SiCrystal AG、日本新日铁等公司也相继推出了2—3英寸碳化硅衬底片生产计划,抢占碳化硅市场份额。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开展了碳化硅单晶生长技术的研究。2011年,山东天岳公司在消化吸收山东大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功实现碳化硅衬底片的产业化,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同时掌握N型和半绝缘型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生产技术的企业之一,晶体生长和衬底加工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垄断和封锁。此外,北京天科合达具备了生产2-4英寸导电型碳化硅衬底片的生产能力,并开展了非掺杂半绝缘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的研发。 随着碳化硅衬底材料技术的不断改进,器件研制发展迅速。科锐公司拥有基于碳化硅衬底的LED制造材料、外延、芯片、封装、应用等不同层面的核心技术,并与世界知名LED 生产企业通过交叉授权的方式建立LED行业技术壁垒,垄断了高端LED市场。2013年,科锐公司推出的耐压为1200V 碳

电动牙刷产业链及十大重点企业分析

电动牙刷产业链及十大重点企业分析电动牙刷是Philippe-Guy Woog发明的一种牙刷,通过电动机芯的快速旋转或震动,使刷头产生高频震动,瞬间将牙膏分解成细微泡沫,深入清洁牙缝,与此同时,刷毛的颤动能促进口腔的血液循环,对牙龈组织有按摩效果。电动牙刷在国外已经掀起了一场口腔保健领域的革命。近两年来,电动牙刷在中国市场上也占领了一定份额。根据淘宝天猫数据,2017年上半年国内电动牙刷销售额销售量326万只,同比增长%,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电商渠道数据表明电动牙刷市场正在加速走向高速成长期。 从原理上分,电动牙刷有两大类:旋转与振动。旋转类的牙刷原理简单,就是电动机驱动圆形刷头旋转,在执行普通刷牙动作的同时加强摩擦效果,旋转类的牙刷噪音大,牙面清洗很干净,牙缝清洗相对较弱,但对牙齿磨损大,不建议长期使用。振动类型的牙刷更复杂,从价格上来看也更高端。振动类型的牙刷内部有一个电驱动的振动电机,能让刷头产生垂直于刷柄方向的高频摆动,但摆动的幅度很小,一般为上下各5毫米左右,行业最大的摆幅是6毫米。 电动牙刷属于清洁牙齿的工具,它由可充电干电池、微型直流电机、电池盒、牙刷头、金属护板及套筒组成;作为直流电机电源的干电池与直流电机一起安装在电池盒中,电池盒上有控制直流电机电源通断的手动开关;直流电机转轴伸出电池盒外,牙刷头及金属护板套装在直流电机转轴上,牙刷头及金属护板外有一套筒。电动牙刷配以各种不同型号的牙刷头可适用于各种使用者。 电动牙刷产业链一览: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电动牙刷行业重点企业简介: 1.宝洁(中国)有限公司——欧乐-B 宝洁(中国)有限公司,欧乐-B,1938年诞生于美国,引领全球专业口腔护理的品牌,推出全球首款蓝牙智能牙刷开辟了全新智能领域。欧乐-B是全球一般牙刷与电动牙刷市场的龙头,在营业额高达45亿的牙刷市场中,市占率最高。除了成人与儿童牙刷,欧乐-B还生产牙线等牙间清洁产品、成人与儿童用电动牙刷、以及冲牙机,另外还设有口腔保健中心。欧乐-B牙刷的营业规模十分庞大,在美国与许多国际市场上,欧乐-B是最多牙医和一般消费者选用的品牌。 2.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PHILIPS飞利浦 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享誉全球的跨国电子品牌,1891年为生产电灯泡而创立,世界500强,专注于医疗保健、优质生活和照明领域的世界电子工业巨擘,以强大的科技创新及产品设计闻名于世。飞利浦公司以生产家用电器、军用和民用通讯设备、医疗设备、电脑、仪表和显示系统等着称于世。 2000年10月,皇家飞利浦电子集团收购了Optiva公司—现称之为飞利浦口腔保健。Sonicare完美地融入了飞利浦对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整体关注,这一收购立即把飞利浦推向口腔护理创新前沿。 2002年10月,在美国牙医学会年会上,福布斯将飞利浦Sonicare牙刷称之为“电动牙刷市场上的劳斯莱斯”。如今,飞利浦口腔护理不仅是美国充电式牙刷的主要供应商,并且在声波震动牙刷领域是全球公认的先驱。 3.东莞市力博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力博得LEBOND 东莞市力博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十大电动牙刷品牌,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企业,较具网络影响力的声波电动牙刷品牌,技术能力领先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品牌。LEBOND创建于2006年,品牌含义源于法语Lebond,意为“能动的飞跃”。LEBOND以研发制造声波牙刷系列产品,造就了口腔清洁工具革命性传奇。短短4年内,LEBOND以领先的技术能力,卓越的产品品质及其完善的客户服务,令其享誉全球。 4.切迟杜威贸易有限公司——Spinbrush炫洁 切迟-杜威有限公司创立于1846年,是美国最大的纯天然小苏打(学名:碳酸氢钠,一种天然的清洁、去味、发酵和缓冲原料)生产商。公司持有的ARM&HAMMER品牌是美国最受消费者信赖的商标之一,产品广泛覆盖以小苏打为主要原料的消费类和专业护理类产品。

什么是产业链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1]

[编辑] 产业链的内涵 (1)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 (2)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 (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 (4)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 [编辑] 产业链的类型 产业链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 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人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深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编辑] 产业链的形成[2] 随着技术的发展,迂回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划分为一系列有关联的生产环节。分工与交易的复杂化对使得在经济中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联结不同的分工与交易活动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企业组织结构随分工的发展而呈递增式增加。因此,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姚小涛,席酉民,2002)。企业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不得不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关联,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产业链的概念

产业链的概念 杂谈2010-06-16 10:02:53 阅读44 评论8 字号:大中小 老子说:“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中国的市场经济开始不久,很多企业疯狂的扩张,认为只有这样在行业里才能独占鳌头。企业纷纷搞“小而全”、“大而全”,恨不得把行业里各个环节的钱都赚完, 到头来只能是“小而不专,大而不强”。 六十年代我国自行设计研发的一台轧钢机,从设计到整机完成,整整用了十年时间。八十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了一台相同型号的轧钢机,结果日本只用了一年零八个月就完成了。日本专家告诉我们,他们是联合了十多家企业共同完成的。无独有偶,九十年代,我国的一家大型企业,投资若干亿,上马了一个大型模具生产线,结果加工成本都比广东东莞的模具生产企业的产品价格高,眼看着投资变成一片废 墟。 产业链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 含四层含义: 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 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 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 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 定不变。 微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构筑了一个涵盖软件、硬件、服务、培训等等领域的庞大的产业链。大家都可以从这个产业链上,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所谓产业链,通俗的解释,就是利益统一战线。在这个统一战线的最底端,是用户,只有让用户最终受益,它才构成一个产业链,否则,可能 只一个骗子同盟,比如大多数短信的“产业链”。 利益是产业链的催化剂和润滑剂,没有利益驱动,很难建立牢固的产业链。据说在台湾地区,微软每赚1块钱,合作伙伴就有8块钱的收入,在中国大陆这个数字是4-5块钱,能不支持它吗? 上海卓有成效的大力打造,使得长三角形成了中国最完善的多系列、多功能的现代化产业链。当 然,这与该区域内各城市间的成功协调配合分不开。 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是,大部分台湾的PC代工厂商在转战内地时,选择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此为了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台湾其他PC代工厂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逐渐将产能向长三角的中小城市转移,这促使长三角日渐成为重要的IT制造基地。2005年9月,大众电脑宣布关闭最后一家台湾装配工厂,台湾的笔记本生产线已全线转移至内地。自此,长三角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制造基地,全球近七成的笔记本电脑在这里生产。东芝、三星等跨国巨头也在此前做出战略调整,东芝将海外笔记本生产基地从菲律宾迁到杭州,三星把苏州作为其惟一的笔记本生产基地。长三角的产业地位和生产效率对于 全球而言,可谓举足轻重。 产业链理论告诉我们,合作对各方都有利,而且十分重要。产业价值链的存在,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没有分工,就无法区分相应的各个价值增值环节,也就没有价值链的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扩大价值增值流量;而合作是产业价值链中各个价值增值环节得以“链接”和连续的 必要条件。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商业模式分析

从制造业演进的路径来看,前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管理驱动下量变积累的过程,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国过去十多年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夯实。而一旦迈入第四阶段,随着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量变有望转化为质变,因为这种“融合”将造就制造业向新的业态形式转变。 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后可以让传统制造业产品有一个质的提升,例如传统制造业产品融合了传感器、工控机、数控技术、激光技术等以后可以提升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如若再融合总线、微处理器、网络技术等要素,可以提升为数字智能化产品。对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改造实现恰又能给予行业本身的发展以正反馈,装备制造业自身肩负着为用户实施信息化和适应市场提供先进、实用装备的任务,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有利于提升整体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也能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图2、“融合”实现对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改造

“融合”会促使传统制造业衍生出新的工业要素,最为突出的改变体现在研发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数字化DIY以及生产模式和制造模式的改变。 从产品研发设计的维度来看,“数字机”样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流程。传统制造业模式下的研发与设计往往是是一个产品画一个图纸,生产模式为一场一地一个区域,设计研发的产品往往要生产出来以后才能鉴别是否可用。而“数字机”样式下产品的定义方式发生质的变革,产品的设计生产模式呈现异地协同全球化趋势,产品设计生产可以做虚拟仿真,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看到产品的性能,甚至你可以去体验。 信息技术使装备制造业更好、更快、更省、更可靠地制造出新产品。波音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使波音777的研发周期缩短40%,工程返工减少50%。 信息化融入生产制造过程后,厂商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决策,而传统的制造业偏重于工艺手段上的电气化、自动化,并未对整个工业领域产生全范围、多层次的变化影响。未来的制造模式将偏向于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研发周期短、柔性生产、环境友好等特征。 表1、高端装备制造业同传统制造业模式有质的区别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显著,经济全球化下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用户需求变化加快,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加大,信息化的融入更是使得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愈发急迫。 当前,制造业的高端环节逐步分化出来,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更加明显,正在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的模式转变;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逐步分化出来。 图3、受金融危机影响GE服务收入占比几十年来的升势有所降温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打造重点产业产业链的若干意见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打造重点产业产业链的若干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泉政文[2013]194号 【发布部门】泉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7.27 【实施日期】2013.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打造重点产业产业链的若干意见 (2013年7月27日泉政文〔2013〕19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着力解决重点产业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延伸环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要求,针对产业链缺失、薄弱和延伸环节,以存量做大做强、增量招大引优为重点,填平补齐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到“十二五”末,产业链提升和整合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专业化规模效应明显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3个产业集群总产值各超2000亿元,机械装备、建筑建材、食品饮料3个产业集群总产值各超1000亿元,工艺制品、光电信息、纸业印刷3个产业集群总产值各超500亿元。 二、工作重点 (一)纺织服装产业链。着力补齐高端面料环节,大力开发应用高仿真仿棉纤维、高性能有色纤维、多功能复合纤维、新型生物质纤维、仿真丝超细旦纤维、混纤丝等聚酯差别化短纤及长丝新型化纤材料,发展多种功能性面料、多组份差别纱线坯布、超细锦纶面料、导湿快干面料、高针距超舒适面料等高端面料,提高家用纺织、产业用纺织产品比重。高标准建设晋江深沪东海垵开发区、晋江经济开发区安东园、石狮“祥鸿锦”等印染集控区,大力推广印染冷转移、数码印花、高分子膜等印染新技术,积极发展国际先进纺织印染助剂生产项目,推动染整业向低耗、高效、低污染方向发展。紧跟世界纺织服装流行趋势,聚集国内外服装设计高端人才和研发机构,打造我国一流的纺织服装创新展示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设计中心和检测中心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高服装自主设计能力,着力发展功能性针织内衣、男女正装、休闲装、时装、童装等产品,提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规模、品牌、特色优势,努力打造“东方米兰”。 (二)制鞋产业链。顺应世界鞋业高端化、时尚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高性能的TPU、EVA、CPE、顺丁橡胶、超纤革、纳米竹炭鞋衬材料和可降解鞋材,积极发展功能性高回弹、吸震、耐磨、防滑、吸湿、透气、抗菌等高端鞋,努力推动文化创意与鞋业融合发展,抢占世界鞋业发展的制高点,打造全球知名的鞋业基地。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鞋集成生产线,全面提高制鞋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推广商业智能分析系统,增强资源整合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三)石油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产业链项目,推动石化产业链与纺织服装、鞋业、建材、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对接,延伸石化产业链。纺织原材料产业链,推动石化

盐化工(海洋化工)产业链及重点项目

盐化工(海洋化工)产业链及重点项目 一、以海水淡化为龙头的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海水淡化工程→实现电水联产→经淡化处理浓度提高的海水可以提溴后再进离子膜烧碱装置→盐化工(主要是离子膜烧碱装置)→氯气、氢气、液碱与电石生产聚氯乙烯,很少部分节余氯气作为商品卖出→产生废渣生产水泥或填埋。 1、10万吨海水淡化生产装置。海水淡化过程所产生的浓盐水浓度较高,可供发展盐化工业。该项目总投资11亿元,生产规模为日产淡水10万吨。采用多级闪蒸技术利用大型电厂汽轮机的低压蒸汽作为海水淡化装置的热源,实现水电联产。 2、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建设年产50万吨离子膜烧碱及配套聚氯乙烯装置工程。利用浓海水建设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50万吨,聚氯乙烯装置规模50万吨,项目总投资估算67亿元,其中离子膜烧碱装置投资17亿元,聚氯乙烯装置投资5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可实现利税12亿元,项目所产的废渣可就近实现填埋或生产新型建材。 3、利用废渣生产水泥和新型建材。利用电石生产1吨PVC约产生1.4吨废渣,50万吨PVC项目预计产生废渣70万吨,可以此生产水泥或新型建材,估算投资3亿元,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1亿元。 二、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原盐→离子膜烧碱→产生氯气、氢气、盐酸和烧碱→氯气与丙烯生产环氧丙烷,氯气与甲醇生产甲烷氯化物,盐酸与甲醇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后一氯甲烷和硅粉反应生产有机硅,氢气与石油苯生产苯胺,苯胺与光气生产聚氨酯。 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综合配套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八个项目: 4、2×30万千瓦热电联产。建设两台30万千瓦装机,就近满足石化、盐化企业和港城集中供热需要,估算投资30亿元,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6亿元。 5、60万吨离子膜烧碱。建设60万吨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生产烧碱、氯气、盐酸和氢气,估算投资22亿元,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3.6亿元。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市场规模及投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市场规模及投 资前景分析2015年12月15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2015全国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西安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提出,做好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的制定工作;集中力量建设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做好重点领域标准的制定工作,软件和系统方案的提供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智能制造支撑能力;重点突破自主安全可控的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工程应用,抓好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积极推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工作。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我国装备制造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信息技术与优秀制造技术高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巨大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等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将超30%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2012年的销售收入约为2.58万亿元。按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上下卷)》,2011-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2.3%。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 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3万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十二五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7.23%,十三五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4.58%:根据《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等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

产业链招商方案[1]

四川省优势产业招商规划 (初稿) 产业招商是针对优势产业链、产品链中的补缺环节进行重点招商,是优势产业链、产品链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实施沿价值链整合或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过程中的补缺环节的招商。按照产业、产品链发展、扩张的重点和补缺方向,研究编制产业、产品链招商引资目录,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改革招商引资方式,以工业园区管委会、龙头和重点企业为主体,实施工业园区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推介和项目洽谈。招商引资方式要逐步调整过去以综合性为主的招商引资方式,注重区域经济特色、发挥优势产业聚集效应,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特色产业招商引资途径,围绕四大优势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此,项目处按照局领导的指示,结合《四川省优势产业整合与发展规划》,对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优势产业中的20个产业链的招商,草拟了招商规划,请审议。 一、四大优势产业总体情况 (一)四大优势产业招商的重要性 四川四大优势产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代表了四川工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产业活力指数上,农产品加工业在劳动生产率显性指数上有一定比较优势,在固定资产增值保值率指数上,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市场竞争力指数上,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1,表明他们在这个指标上具有全国比较优势;在技术创新指数上,优势资源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四大优势产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的比重分别为9.6%、29.2%、9.5%、20.5%。 (二)四大优势产业发展目标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365亿元,年均增长18.4%,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6%。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02亿元,年均增长17.2%;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163亿元,年均增长20%。 2.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目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优势资源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153亿元,年均增长19%,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 3.6%。其中,规模以上水力发电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37亿元,年均增长21.3%。 3.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501亿元,年均增长23%,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 4.6%。其中,规模以上电站设备制造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24.7%;规模以上冶金设备制造工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23.5%。 4.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687亿元,年均增长16.3%,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其中,规模以上饮料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61.2亿元,年均增长14.6%;规模以上肉制品制造工业增加值达到34亿元,年均增长27.7%。 (三)四大优势产业的布局目标 1、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的数字家电、集成电路、软件、电子元器件、军事电子装备、中成药、生物生化药品、优质钢铁、大型发电成套设备、大型冶金化工成套设备、航空航天及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成套设备、汽车以及软饮料、乳制品、烟草、皮革制品、家具制品等产业领域的重要生产基地。 2、川南制造业城市群

大健康产业报告:产业链分析

大健康产业报告:产业链分析 大健康产业概念界定 所谓大健康,就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环境、家庭、人群等各方面健康。 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食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与传统的健康产业相比,大健康产业出售的不单是一种或一类产品,而是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活解决方案,进而创造更大的商机,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将大健康产业与传统医疗行业进行对比。 图表大健康产业与传统医疗行业的区别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构成 内涵:现代健康产业包括两项产业活动,一项是健康生产(制造经营),一项是健康服务(服务活动)。 外延:根据产业链分析,涵盖医疗保健、健身休闲、居住办公等三大健康服务功能。 构成(3个层次) 核心层: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

紧密层:康复疗养、健身休闲、旅游度假、咨询培训。 支撑层:餐饮酒店、房地产、商务办公、批发零售、文化创意、现代物流。 图表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构成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产业间内在关系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认为: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主要是指与人的健康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这种产业集合是由围绕服务于健康需求进行健康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所构成。根据健康产业的分类,医药、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药专用设备、体育用品、营养保健品等制造业由于前向关联关系,将会带动工业原材料、药材及其他农产品种植等有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自身存在大量研发活动;而在产品流通环节,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频繁,是整个产业链有序运转的重要支撑,同时也带动了本地就业的发展;在最终的健康消费环节,医疗卫生、休闲健身等相关服务业行业分别满足人们的不同健康消费需求,如医院、疗养院、休闲健身娱乐中心等,将在有形产品形态的基础上附加其他服务内容提供给人们,而营养保健品直接以产品形态供人们健康消费。总之,整个健康产业的大产业链体现了一种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的紧密关系。

石化产业链概述 - 讲解

石化产业链概述 石化行业产业链众多,分类复杂,按简单的化学分类分成有机部分和无机部分,其中有机部分构成了产业链的主体,是化工行业研究的重点。无机部分主要涉及三酸两碱的无机化学品的制造。大家在初高中都学过化学,在这里我重复几个简单的化学常识,方便以后做化工行业研究。 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即有机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这次讲的大产业链也是有机化学产业链。 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指除有机物(含碳骨架的物质)以外的一切元素及其化合物,如水、食盐、硫酸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氰化物等也属于无机物。 三酸两碱: 三酸两碱,即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和烧碱(氢氧化钠NaOH)、纯碱(碳酸钠Na2CO3)。 电解法精炼铜、锌、镉、镍时,电解液就需要使用硫酸,化学纤维,染料,化肥生产石化行业主要涵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石化行业所涉及行业之间的关联度非常的高,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下面给大家看的是一个比较基本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图。

油田气: 通常指与石油共生的天然气。 裂解: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里,常用石油分馏产品(包括石油气)作原料,采用比裂化更高的温度(700~800℃,有时甚至高达1000℃以上),使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液态烃,以提供有机化工原料。 裂解烃: 石油烃类在高温和无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分子分解反应而生成小分子烯烃或(和)炔烃的过程。 重油: 重油是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后的剩余重质油,其特点是分子量大、粘度高。 渣油: 渣油,是经过原油减压蒸馏所得的残余油,又叫减压渣油。 抽提: 芳烃抽提是借助选择性溶剂的作用从烃类混合物中分离高纯芳烃的无力过程。 单体: 聚乙烯、聚丙烯。 添加剂: 氯乙烯。 合成树脂:不饱和树脂、醋酸乙酯。合成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丁腈橡胶。

第六章 规划重点产业及产业链

第六章规划重点产业及产业链 第一节重点领域 1、聚烯烃产业 利用岚山港口优势及周边炼油企业所生产的丙烯为原料做聚烯烃产品(主要是聚丙烯)。 聚丙烯是以丙烯为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是塑料的一个重要品种。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发明了聚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并在意大利建立第一套工业化聚丙烯生产装置以来,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热塑性产品之一,它的生产、应用和工艺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聚丙烯生产工艺根据反应介质以及反应器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三大类:浆液聚合法、液相本体聚合法、气相本体聚合法等。 a、浆液聚合法 该工艺用溶剂作为稀释剂,将丙烯和催化剂加入到几个串联的反应器中,在50~80℃、1~2MPa下进行聚合反应,生成的聚合物呈粉粒状悬浮在稀释剂中。 反应器结束后的浆液经闪蒸脱除未反应的单体、催化剂残渣和无规物等,然后经干燥后挤压造粒得到成品。 自1975年三井开发成功MgCl2负载的高效聚烯烃催化剂以后,浆液法聚合工艺得到大大简化,使得生产成本和建设费用大幅下降,此外产品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浆液聚合法还在聚丙烯工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目前已经逐渐退出主流工艺行列。 b、本体聚合工艺 本体聚合工艺是把丙烯既作为聚合单体又作为稀释溶剂来使用,在50~80℃、2.5~3.5MPa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以催化剂颗粒为中心的聚丙烯粉末在

液相丙烯中不断生长并悬浮在液相丙烯中,随着催化剂停留时间增长,聚丙烯颗粒在液相丙烯中的浓度越来越高。 反应结束后,只要将浆液减压闪蒸即可脱除单体又可脱除稀释剂,得到粉末聚丙烯产品并挤压造粒后得到成品。 本体聚合工艺按照采用的聚合反应器的不同,可分为釜式聚合工艺和管式聚合工艺。 本体聚合工艺比较典型的工艺有Basell公司的Spheripol工艺和Borealis公司的Borstar工艺以及国产的间歇式工艺。 c、气相聚合工艺 气相聚合工艺是1969年由BASF公司首先工业化的,70年代后发展很快。工艺中丙烯直接气相聚合生成固相的聚合物产品。 按采用的反应器类型不同可分为气相搅拌工艺和气相流化床工艺,前者又分为立式搅拌床和卧式搅拌床两种。 2、可发性聚苯乙烯(EPS) 可发性聚苯乙烯(Expandable polystyrene)简称EPS。由聚苯乙烯和分散在原料中的低沸点烷烃组成,即由聚苯乙烯珠粒在一定工艺条件下浸渍入低沸点烷烃。 1952年本技术由BASF首次工业化,其后,世界上有许多公司开发和改进可发性聚苯乙烯生产的工艺技术,从而使可发性聚苯乙烯生产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 可发性聚苯乙烯(EPS)总的分类有一步法和二步法,一步法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苯乙烯单体的聚合和发泡剂的浸渍一次完成,而二步法则分聚合和浸渍二个步骤来完成。 一步法工艺具有流程短、原料消耗和能耗低、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好等优点,国际上二步法逐步被淘汰,并由一步法所取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