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巢宗祺: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巢宗祺: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巢宗祺: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巢宗祺: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

巢宗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情况

二、“修订稿”对“实验稿”的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

三、语文课程修订的基本思路

四、语文教学中的若干关键因素

五、语文课程实施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六、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中的作用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情况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方面是依据全教会确立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努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改革创新的目标。另一方

1、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进行了修订,修订幅度有所不同。

2、从课程标准的构成部分来看,改动幅度大的地方主要是:

(1)“前言”

导语完全重写;

“课程性质”的表述有重要的补充;

“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也有较多的修改。

(2)“课程目标与内容”

“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在内容方面和语言表述方面也有较多修改。

(3)“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增加了比较多的具体建议;

“评价建议”也补充了具体建议,结构上有较大的调整;

“教材编写建议”有所补充。

(4)“附录”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比“实验稿”增加15篇,在具体篇目上略有调整;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例举的书目有所增补和调整;

新增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5)结构体例与标题

课程标准的结构体例和标题也作了一些调整,尽可能和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取得一致,如,“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的标题及相关内容(比较:实验稿的“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实施建议”四个部分的排列顺序。

但有的地方,语文课程还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来安排,课程标准中未设“内容标准”这一类,不强求与别的学科保持完全统一,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内容”与“目标”融在一起;标题则采用“课程目标与内容”,下面一级标题未采用按内容划分的“分目标”的名目,而是按学段提出“目标”,称为“学段目标与内容”;“总目标”则称为“总体目标与内容”。

二、“修订稿”对“实验稿”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特别的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更应该着力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课程的灵魂。

语文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实践性课程,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宗旨,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渗透的方式,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

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并努力把它有机地渗透到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与学科教学尽可能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着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长久以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近些年,许多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作出明确的回答。

这些意见是正确的。这一次的修订,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2011)

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

4、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广大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修订,最突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在一些具体的内容上,并且希望,设定的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增强可操作性。

修订工作组深入研究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了解到的问题,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经过系统的梳理之后,着重考虑对相关内容的目标、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

5、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改革力度。

关于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这一、二两个方面的问题,既存在于中小学生之中,也存在于成人之中。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强调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调整了有关“目标”,还根据字表的设计,补充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与评价的建议。

三、语文课程修订的基本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坚持了“实验稿”中的基本思路,同时又根据需要,有所补充和发展。

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如何看待古代经典、“国学”,写字与书法,等等)

全面的语文素养,三个维度的目标,不能只顾知识、能力这一部分

3、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实验稿”基本理念

人文性特点(与自然学科的差别:主观、具体、模糊,不确定性、熏陶感染)实践性特点(感性特征、实际运用——不同于对知识系统清晰理解条件下的运用)

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资源、情景)

汉语言文字特点(规则的例外,对规律的把握,语感,整体把握)

课程标准修订,在课程性质部分进一步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二)

三、语文课程修订的基本思路

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3、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4、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

“对话”,激发、引导、点拨,

评价——发现问题、促进教学,主体多元,方式多样

语文课程的目标,应当包含“人文修养、创新能力”

获得这种“修养、能力”的途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5、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

语文素养,是多方面要素的集合,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方面的体现。

“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养成”,多方面信息,多种方式和力量,多渠道,自我建构、生成。

这一理念,和党中央关于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个方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相符。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读书,经典—诵读

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方法,相应的概念及话语体系

读书,感悟;积累,梳理;运用实践;熏陶感染

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固步自封,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

继承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选择、吸收引进、更新调整

四、语文教学中的若干关键因素

小学、中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黄金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很可能“语文发育不良”的状况会伴随终身。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一些关键的因素和环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1、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弊病:

(1)脱离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谈论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和建议

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品味、咀嚼,探索文本的意蕴;

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在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

(2)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透”,教师“讲课”考虑的重心在于把学生给“讲懂”了,忽视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

讨论和建议

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学生还应该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

中小学生学习语文与中文系大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差别。

(3)立足于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点的落实,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用力不够讨论和建议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功夫,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对所接触的材料“有感觉”、“能判别”;

在感性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抽象提升的条件,不过多增加学习成本),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是要使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

课程的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课程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2、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

“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建议”中指出: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课程标准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作了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重点课文熟读、背诵

引导阅读长篇名著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三)

四、语文教学中的若干关键因素

1、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2、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

3、注重日常的积累

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

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习惯

指导学生在语文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

4、努力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

在学生对原有的学习内容、方法等产生审美疲劳之前,就设法提出新的目标,引进新的内容,调整学习方法。

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须讲究实际效果,要反对花哨的表面文章。

语文运用包含了对积累的温习、复用和创新。

5、引导学生适时梳理学习的重点内容

边学边温习,联系新的内容,温故知新

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温习、归类存档,领悟知识、经验和各种新信息之间的联系,把握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规律。

6、坚持“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7、重视汉字教育

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

关注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课程标准(实验稿)》只在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中关于写字姿势和习惯的要求,修订稿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修订稿“教学建议”中指出“按照规范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写字过程的重视,也反映出了对写字教学功能的深入认识,也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第一学段降低写字量的要求,关注写字过程,强调书写质量;

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适当降低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在教学建议中继续强调“多认少写”的做法。

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

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功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供依据。

“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过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普遍是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使劲,往往每学一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以上。实际

上,不同的字学习难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统计,2500个左右的汉字可以覆盖95%以上的现代阅读材料,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早期先学习这一部分字,有利于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的表一,就是要求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先安排学习这些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3500个常用字,将这一学习要求的内容具体化,这一字表可以给教科书编写和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估提供参考。

每天安排练字时间,分学段细化识字写字的评价建议。

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有教师关注学生的练习过程和写字质量,及时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书写技能。

五、语文课程实施中值得关注和讨论的几个问题

这里谈到的是,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和特别强调的内容,还有一些在认识上有分歧的问题。

1、关于“训练”

有人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化“训练”。其实语文课程改革并不排斥训练。不过,“训练”这一概念在过去的语文课程和现在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出的位置的确是有所不同。

“能力”“训练”,是过去一个时期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它们现在同样也存在于现在的语文课程中,但是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模型中,所以“训练”一词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

有一些基本的技能、规范、习惯,是需要通过训练来培养的。

有一些多元化的目标追求,好奇心、审美趣味、创造精神等,是要靠鼓励激发、点拨诱导、浸润熏陶,让学生在自我建构中养成的。

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和实施策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这一次修订课程标准,又在教学实施方面补充了更多的提示和说明,“训练”的举措包含在内。原来感到不习惯的教师,将来在观念上和做法上应该能够逐步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关于“语文知识”

有人建议课程标准拟出一个语文知识序列,以便于教师讲授。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的语文知识内容已包含在课程目标里。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像其他一些学科的《标准》,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个部分,而是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结合在一起。

针对这方面的意见,修订工作组组织了力量进行专题研究,试图对有关语文知识及相关建议尽可能“细化、系列化”,将课程标准各学段目标中所涉及的语文知识整理出来,把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扩充为《语文知识要点》,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后来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一些老师指出这样做可能存在新的风险,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

关于语文课程中“知识”的内容和学习、教学的方法,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继续探索。

3、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例如,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文本”的新要求: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所谓“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等。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生活在信息时代,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的有关建议中提出:

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

4、努力改正和防止语文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偏差

语文学习过程不是“直线增长”的过程,可能有一段时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但只要看准目标,持之以恒,功夫到时,必定会迎来一个飞跃。

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与“教”的关系。不能首先考虑这一课如何“讲”,那一课如何“表演”。应将学生的“如何学”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掌握这一阶段应该学到的内容,并且学到语文学习和运用的方法。教师的“教”须根据学生的“学”来定位。

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些偏差,课程标准的修订,特别强调要加以改正,例如: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也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再如,课程目标中关于“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如何做到“有感情”?“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指出: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六、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中的作用

1、语文教师的职能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也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

前些时候关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的争论中,实际上存在着对于“学生是语文学习

主体”这一命题的误解,特别是出于对“以学生为主体”提法的认识,不少人把“主体”理解为“教学过程中以谁为主”。

主体:①事物的主要部分;②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③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国家。

“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里的“主体”应该是指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实践的人,不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主要,谁次要的问题。

说“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意思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自己建构有关语文的“认识”,通过自己的实践,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不是靠外在的力量,给他们安装进去一套设备。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的主体”去认识,去实践,自主地把握、掌握。

2、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语文课程的发展(改革和建设),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标准对教师方面特别从观念和知识更新、使用好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运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共同构成了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包括他们的学养、教育教学的技能、对语文课程理念的认识和语文教育的研究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有对语言文字与语文作品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语文教育教学技能。

语文教师需要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学习,转变观念,改变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工作方式和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语文教师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学会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十年实验的基础上完成修订,在这新的起始点上,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催促之下投身于大规模改革的,各方面的准备都还不够充分。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在今后语文课程的实施中,也必然会滋生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

一次重大改革,遭遇种种复杂问题,自然不可避免。经济、社会的改革是这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如此。我们只能毫不犹豫地投入改革的洪流,边实践,边建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我们必须正视面前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使课程改革能够更加健康、平稳、顺利地向前发展。

(巢宗祺,男,1944 年9 月出生,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

(2020年整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年版)》解读(一).doc

专题讲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XX 年版)》解读(一)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 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 北京师范大学林秀艳 一、强调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XX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340 页。)对话,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对话,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具体说来,上课伊始,可以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导人新课,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阶段,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感知文本的内容;精读阶段,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交流感受。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doc

昌乐县 2018—— 2019 学年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良好习惯和综合性语文素养为主旨,依托教材,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品质,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内容。其中,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作为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语文学习做到听、说、读、写和思并重,一般来说,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字真经,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把语文基础打牢。 二、教学遵循的原则 (一)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中,教师要把语言文字和它反映的客观事物结合起来,要善于为学生提供理解语言文字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知识,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二)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通过教材,形成语文能力、正确思想和

良好道德情操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是先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体会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和特点。学生只有深入领会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才算真正读懂了课文。在教学中既不要脱离课文的思想内容讲解字、词、句、篇,也不要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空洞的思想教育,要把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操的熏陶感染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每一环节中。 (三)语言训练与发展思维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形成各种语文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训练,使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有机结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上,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线。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不断求知的愿望;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的“精讲”要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服务;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班级教学、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提倡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 (五)教学的整体性和训练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主要通过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小学阶段的总的教学要求体现出来,而各年级具体要求以及相邻年级组成的低、中、高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则体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各年级、各学段的教学是为实现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服务的,所以小学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包括 篇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说明、句段。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技能要高、要全面。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

的技能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 以下技能: 1、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目标和要求。针对该班的学生情况,针对教材,设计好内容。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乐学、爱学。 2、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必须不断加强语言的修养。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语言表达能力,含有声语、文字和态势语三种。三种形式合起来才能传递出更准确的信息。书面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组织、书写。写好字同样是老师素质的一种体现,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我们在强调语言科学性的同时,也要讲究口头语言的艺术性。 3、阅读与习作指导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大量阅读,大量储备知识,给孩子示范带头,声情并茂把孩子带入课文,这样孩子也会读书了;情感也丰富了。作为语文教师自己还要多多习作,明确每次习作的要求,会指导孩子写作,会评审孩子的作文。一个思维敏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思维也敏捷。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弓|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楷体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 【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去掉“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 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8—2019学年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基本要求 认真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语文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标精神,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本学年完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至六年级语文(上、下册)的新课教学以及复习迎接期末检测。 三、教学规划 (一)四年级——六年级教学进度与检测范围 (二)期末检测时间 2018年秋期(上学期):2019年1月9日——1月11日。 2019年春期(下学期):2019年6月27日——6月28日。 (三)考试时间、分值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00分钟。 2.全卷总分:100分。 3.试卷结构: 听力测试(5分)、积累运用(35分)、阅读理解(30分,含古诗文阅读和课内阅读18分、课外阅读12分)、表达展示(四年级:30分,含口语交际5分,习作展示25分; 五、六年级:35分,含口语交际5分,习作展示30分)。全卷25个题左右。 题型设置: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仿写题、习作题 (四)检测与命题 4~6年级上、下学期由市教科所组织命制试题,县(区)根据情况选用。市抽测年级由市教科所统一组织阅卷并进行成绩分析;非市抽测年级由县(区)统一组织阅卷并形成成绩分析报告上报市教科所。 四、实施策略建议

(一)学习语文课标,把握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依据。课程标准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对老师来说,有了课程标准,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习起码应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了依据,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每位教师不论教哪个学段,都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髓,让课程目标意识更加明确,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 (二)强化课程目标意识,扎实用好部编教材 语文教师要强化目标意识,认真学习和把握语文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学期教学目标,做到每一课时都有教学目标,通过每一个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三)研读《教学基本要求》,保证基本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纲领性文件,较为宏观。如果没有对课标的进一步解读,教师们在教学时难以准确把握每一个点的教学要求。 为了帮助全市小学语文教师把握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语文课标,2018年7月,宜宾市教科所组织专家对2011版课标进行解读,结合我市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重点研读部编本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教科书,制定《宜宾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及编写体例以语文课标为依据,按语文课标学习模块和教材内容顺序划分为四个模块(一级主题),并针对每一主题的“内容标准”逐条进行细化分解,提出较为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并给出适当的教学建议。 《教学基本要求》下发后,各区县师训机构、学校语文教研组要要高度重视,要通过教材培训,专题研读、课例呈现等形式,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要使《教学基本要求》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教学的重要参考。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把握同一基本要求,使得基本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四)面向全体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教师要根据每一册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握每一册学生应达到的语文素养目标,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教师要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巢宗祺: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 巢宗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情况 二、“修订稿”对“实验稿”的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 三、语文课程修订的基本思路 四、语文教学中的若干关键因素 五、语文课程实施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六、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中的作用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情况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方面是依据全教会确立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努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改革创新的目标。另一方 1、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进行了修订,修订幅度有所不同。 2、从课程标准的构成部分来看,改动幅度大的地方主要是: (1)“前言” 导语完全重写; “课程性质”的表述有重要的补充;

“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也有较多的修改。 (2)“课程目标与内容” “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在内容方面和语言表述方面也有较多修改。 (3)“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增加了比较多的具体建议; “评价建议”也补充了具体建议,结构上有较大的调整; “教材编写建议”有所补充。 (4)“附录”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比“实验稿”增加15篇,在具体篇目上略有调整;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例举的书目有所增补和调整; 新增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5)结构体例与标题 课程标准的结构体例和标题也作了一些调整,尽可能和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取得一致,如,“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的标题及相关内容(比较:实验稿的“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实施建议”四个部分的排列顺序。 但有的地方,语文课程还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来安排,课程标准中未设“内容标准”这一类,不强求与别的学科保持完全统一,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内容”与“目标”融在一起;标题则采用“课程目标与内容”,下面一级标题未采用按内容划分的“分目标”的名目,而是按学段提出“目标”,称为“学段目标与内容”;“总目标”则称为“总体目标与内容”。 二、“修订稿”对“实验稿”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特别的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更应该着力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课程的灵魂。 语文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实践性课程,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宗旨,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渗透的方式,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 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并努力把它有机地渗透到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与学科教学尽可能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着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长久以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近些年,许多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作出明确的回答。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

人民路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测试题 姓名: 得分: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3 8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与 (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 )、 ( )、( )、 ( )。 3、课程目标根据(度设计。三个方面( )、( )、( )、( ),注重( )三个维 )的整体提 高。 4、小语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汉字( )个,其中( )个要求会 写;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个,其中( )个会写;第三学段要求 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 ) 个,其中 ( )个左右会写。 5、语文教学应在( )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 )是语文学习的主 人,( )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6、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 )的话,写( )的 事物。 7、 3至 4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 )、( )和( ),注意表现自 己觉得新奇有趣的、 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 与他人分 享习作的快乐。 根据表达的需要, 使用( )、( )。课内习作每学年 ( )次。 8、 5至6 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 ),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 字。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 )与( )、( )与( )的不同用 法。背诵优秀诗文 ( )篇(段)。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 ) 万字。 二、选择。(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 A 、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 、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 、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阅读教学过程是: ( ) A 、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 、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 、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D 、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 ) 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③表演读④默读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任务计划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迅速提高我校的语文成绩,抬升学校的综合地位,特此制定学校的语文教学计划。本计划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基础,以解放思想、一心一意抓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干事创业、放开手脚抓质量为突破口,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真抓实干,扎实工作,狠抓作文教学和写字教学,为我校语文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与指导,掌握一定的语文学科渗透主题的方法,特色教学落实得更好。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突出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构建作文“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高教师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能力。继续加强大阅读,课内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确立大语文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品位,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三、工作内容 1、本学期语文组要加大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研究新教材的力度, 结合本校存在的问题,有重点的组织专题性学习。

2、继续加强研究新课改下的课堂创新,这学期我们也要走出校门,借鉴他山之石,研究小学语文精读课,略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法、学法和评课标准。 3、继续抓好作文教学,搞好同上一节作文课的活动。同时也抓好活 动课教学.语文活动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外阅读,课外写作,听说活动和参观访问活动等。 4、继续加强大阅读,课内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5、结合学科特点,建立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学科评价方案,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的改革创新. 四、工作措施: 1.狠抓课堂教学。坚决反对教师逐段讲解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权 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精讲点拨,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气氛要活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避免死气沉沉。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解决好识字、朗读、口语表达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识好字、写好字,把课文读好,多看书、多背书,增加语言积累,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好基础,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解决好阅读和写作,扎扎实实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2.加大教材的钻研力度,要求所有的语文教师尽快熟悉小学阶段自 己所教的各年级的语文教材及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全局,脑中有整体,从而准确、全面的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预防出现教学的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关于去青岛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精讲解读高效课堂 教学引领研讨活动”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本次活动是由国家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聘请北京市各个学校相关特级教师组成培训团到全国各地讲学。参加与会人员有山东省各个市县教师和兴安盟各旗县教师,此次讲座的教师,都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培训团专家。一、二年级是乔亚孟老师主讲的,乔老师是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主要讲新旧课标区别与联系)。三年级:张红教师主讲的,张老师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作文教学有独特方法)。四、五年级:陈延军老师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主要讲国际教育方面内容美国教育注重尊重教育、日本个性化教育和生命教育)。六年级:武琼老师是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讲如何把握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实践)以上四位教师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会期2天,27日报到28、29日两天学习,学习地点在青岛市航天疗养院。下面我就把这次学习主要部分汇报一下: 一、2011版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国家教育部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从小学一年级

开始。2011年版的制定实在实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本版主要是占在国际上、国情上、实际上角度来修订的,来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回应社会关切热点、焦点问题背景下出台的。 二、 2011版的出台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2、关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继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切实落实2011版课程标准中减负的要求。 三、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