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海陆变迁

一海陆变迁

一海陆变迁
一海陆变迁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第一节静态分析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动态分析地球面貌

形成的原因,其重点应该放在两个学说上。编者的意图

是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

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

的内容。能举出实例证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乊

中。提高想象、思维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

假说的故事,提高观察地理事物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

科学家持乊以恒、积极探索、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怎样寻找“破纸”的另一

半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想象,明白魏格纳提出大陆

漂移假说的原因和为什么这样去寻找证据。亲自动手演

示板块运动的不同状况及可能发生的现象,然后再用实

例来证实自己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复习

出示课件(Flash):谁能快速、准确地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拖至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你能说出海陆分布的一些有趣的特点吗?(①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但北极地区却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片陆地;②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都是一南一北的成对分布;③大陆的形状还多是三角形的呢……)

复习旧知。培养观察

能力。

承转导入海陆分布的这些特点不是偶然的,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引起学生的好奇,激

发学生的兴奋点。

实验

出示图片一:谁能快速地在一堆破纸中找到这张纸的另一半?

生:找形状和它吻合的那一张。

出示图片二:这一张的形状和图一完全吻合,可它是我们要找的那一半吗?问题出在哪儿呢?

生:还应该看它们的文字能否一一对应。

出示图片三:是这一张吗?

生:是。

出示图片四、五:你能小结一下吗?

生:图片四能拼合,仅仅是个巧合。而图片五才说明它们原本就是一张。

“海陆的变迁”一节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 225000)窦爱华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第一节静态分析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动态分析地球面貌

形成的原因,其重点应该放在两个学说上。编者的意图

是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

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

的内容。能举出实例证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乊

中。提高想象、思维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

假说的故事,提高观察地理事物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

科学家持乊以恒、积极探索、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怎样寻找“破纸”的另一

半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想象,明白魏格纳提出大陆

漂移假说的原因和为什么这样去寻找证据。亲自动手演

示板块运动的不同状况及可能发生的现象,然后再用实

例来证实自己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图一图二图三

图四图五

初中地理

24

2 0 1 0 年第 1 5 期

看图思考

出示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轮廓拼合图:

问:历史上,是谁首先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

生:是魏格纳很偶然发现的。

问:结合刚才的实验,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生: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巧合,要么原来就是同一块大陆。

问:你能帮助魏格纳找到两块大陆上对应的“文字”吗?

生:能找到。对应的“文字”就是古老地层和鸵鸟、海牛。(查课本图2.16和图2.17)。

问:现在魏格纳能得出什么结论?他有什么举动吗?

生:他确信它们原本就是一块大陆。两年后,他大胆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从感性到理性,从实

验中获得能力的迁

移。

动画演示

动画演示:2亿年前、1亿3500万年前、6500万年前、现在的海陆分布及变化过程。

问:你能从演示中归纳“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吗?

生: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静态变动态,引导学

生积极思考,培养学

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承转过渡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什么?(因为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认为魏格纳证据不足)。魏格纳放弃了吗?(没有)。为了进一步寻找证据,魏格纳只身一人前往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不幸遇难。为他所热爱的大陆漂移的研究事业英勇献身。魏格纳虽然最终没能完全证实“大陆漂移假说”,但他那种敢于大胆想象、持之以恒地积极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也激励后人进一步去积极探索。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现在已经被人们所证实,并搞清了大陆漂移的机制。

培养学生不畏艰辛、

勇于探索、为科学献

身的精神。

影片播放播放有关板块运动的影片直观感受。

看图思考

出示“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

问: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哪六大板块?(亚欧板块……)。

问:六块大陆和六大板块的区别是什么?(大陆指包括大片的陆地,而板块不是)。

问:那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什么?(太平洋板块)。

问:请看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板块运动的方向)。

问: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箭头的方向有哪几种模式?表示什么意思?(图中有两种模式。一

种运动方向相对,表示碰撞挤压;一种运动方向相背,表示板块张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综合思维能力。

动手演示

现在假设同桌的两张课桌的交界就是两个板块的交界。请大家把课本合起来,课本分别代表两

个板块的陆地部分,请大家演示并思考课本从课桌交界相背移动会发生什么现象?(由陆地变成海,进一步可能形成大洋)。再演示课本从各自的课桌中央相对移动,会发生什么现象?(大洋在不断缩小,变为海,进一步海将消失,接下来,碰撞挤压形成高山)。

培养动手能力、合作

学习的能力。

解释现象

你能运用刚才的演示结论来解释下列现象吗?

①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

洋。(红海处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②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

消失。(地中海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③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

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解释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吗?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说明喜马拉雅山这个地区原来是海洋,后来,因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古地中海消失,并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④日本和英国同是岛屿国家,日本号称“地震王国”,而英国却很少地震。为什么?(日本地

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板块相互挤压、摩擦,使地壳比较活跃,并积聚大量能量,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需要释放,从而形成地震。而英国地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因而很少地震)。

⑤你能说出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吗?(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

山、地震带)。

培养学生自我获得知

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获得学习

的成就感

承转过渡以前日本人是怎样来解释地震现象的呢?

影片播放

播放古代和现在日本人解释地震的影片。(古代日本人认为,巨鲶和神明开战,最终神明胜利

了,于是得意洋洋地站到巨鲶头上,巨鲶不服气,摆动尾巴,于是就发生了地震。现在日本人则用板块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地震)。

问:你相信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后一种解释可信,因为这是科学)。

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

主义的教育。

学生小结

问:你能总结板块运动的观点吗?(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六大板块;②各大板块处

在不断的运动之中;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

力。

承转过渡

板块运动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就如同我们指甲生长的一样慢。但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缓慢的海

陆变迁和剧烈的地壳活动(如地震、火山)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在这种巨大的力量面前,我们感到了人类的渺小。但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就束手无策吗?

看图思考

出示荷兰的围海大坝图:

问:由这幅图说明什么问题?(人类的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迁。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改造自然的举动,只能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而且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

观。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总结。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海陆变迁习题

海陆变迁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 太平洋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大西洋板块 D. 北冰洋板块 2.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A扩大 B. 缩小 C. 不变 D. 有时扩大,有时缩小 3. 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 海底森林死亡 B. 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 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 D. 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4?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A.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 板块内部 C. 日本 D. 中国 5?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A. 日本 B. 俄罗斯 C. 美国 D. 加拿大 6.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 地球的岩石图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 B. 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C. 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D. 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7. 下列关于全球构造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提出来的 B.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C.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D.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A. 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南极洲板块 9.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 A. 碰撞 B. 张裂 C. 分裂 D. 隆起 10. 地中海北侧的板块是() A. 亚欧板块 B. 非洲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 地壳的变动和,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 ___________ 德国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_______ 块大陆。 3. 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陆漂移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的。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第四节海陆变迁(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能说明海陆变迁的几个事例; ②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③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课文示意图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 地理推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板块学说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山脉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①通过对魏格纳片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②树立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②世界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板块运动方式形成相应的地表形态; ②海洋的形成及海底消亡的过程。 [教学方法] ①多媒体演示②分析、推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按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和教学需求可列2种教学方案 ①2课时:第2课时开篇至板块构造学说,第2课对上课时的回顾及剩余部分 ②1课时 ☆最佳方案为2课时方案 [教学过程] 第四节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的故事 [导入新课] 用课文标题“海陆变迁”及“沧海桑田”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注意力被吸引到地壳运动造成的海陆变化及地形变化的知识中。 [讲授新课] 一、沧海桑田 (一)海陆变迁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地层中埋藏的海洋生物化石,设疑:为什么在世界上最雄伟的山上出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根据课文或学生的理解来解释喜马拉雅山一带曾经是一片汪洋。 地壳的这种变化速度相当缓慢,甚至不会为人所知,如:主峰——珠穆朗玛峰以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正在升高。 教材P33活动题: 以地形变化缓慢的4个事例(青藏高原、台湾海峡、东非裂谷、地中海4地的海陆变迁)来说明很多地方都由陆地变成了海洋或海洋变成了陆地,让学生了解海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二)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剧烈的地质活动 地壳除了速度缓慢的地形变化外,还有地震和火山2种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地改表地表形态的地质活动。 粗略解释地震和火山的概念。 针对教材不完整的说法进行口头纠误:火山和火山活动是2个不同的概念,书中提到火山是火山堆积物形成的,这里指的火山是一座山的概念;而火山活动不一定会形成火山,有些时候岩浆会顺着地势下泄流入河、海,不一定形成山,有的时候火山活动仅导致从地底喷出粉尘和毒气,也不会形成火山。 在本章节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探讨火山的形成及其分布。 二、大陆漂移假说 ①先对假说和学说的差异进行解释:假说即未经验证的理论,经验证后可称为学说; ②再播放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视频。 设立3个疑问: ①大陆漂移假说的创始人是谁?——魏格纳; 插述魏格纳为科学执着的探究精神(1910年开始假说的研究,1912年提出大陆漂 移假说,这项研究一直持续到1930年,直到因去格陵兰岛考察于生日被冻死)。 ②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③根据课件展示的大西洋两岸南美洲、非洲的轮廓、动物、地层的相似性。 可由学生看课件图片表达,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P34活动题: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性及拼合实验(只作参考,不做实验) 三、板块构造学说(勒比雄[法]1968提出) 课件演示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论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美,经过后人的不断完美,终于形成了新的较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第2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教学难点 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想了解火山和地震吗? 生:想。 师:那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学习《海陆变迁》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3、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结合模具,讲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4、火山和地震 学生观察图2-56,思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中国多火山和地震吗? 对比”六大板块示意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思考: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堂小结)理解基本理论:地地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并能运用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多火山地震,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 三、结论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1、板块构造学说 2、火山和地震 四、课堂练习 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 A亚欧大陆内部B太平洋的岛屿上C板块交界处D北美大陆。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 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大陆漂移与海陆的变迁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的证据和原因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

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 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原因. 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一、二、三)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绘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第二课时板块运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 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地表形态变化是漫长的,而且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并能 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 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 维方法;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防灾,提高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 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手段也是永无止境;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体会人类对 自然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 (四)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 (五)难点 1、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3、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六)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引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可见,”沧海桑田“的意思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又可以变成陆地,后人以此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转承]: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学生发表看法) [讲解]:是的,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只是这些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目前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而人类的历史仅仅1万年,所以在短暂的人类历史里我们是不易察觉到以上变化的。但是,科学家还是能够找到相关的证据(ppt展示图片):(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学生齐声回答)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森林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 [转承]:以上这些海陆变迁都是漫长的,不易被我们发现,但是某些方式还是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播放地震与火山的短片)。 二、大陆漂移假说 [引入]: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到目前有很多学说多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两个是最广被世人接受的,第一个就是大陆漂移假说。 话说在1910年的一天,有一个德国科学家叫魏格纳,他正望着世界地图出神,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凸出的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大陆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关,就像我们拼拼图一样,刚好可以拼上,他就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由于后来破裂漂移才分开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他四出寻找证据,开展大量的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当时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特别是受到宗教的批判,但是魏格纳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证据。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失踪,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他的尸体,当时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结成一块了。(学生必然听得出神) [设疑]:那么到底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讲解]:魏格纳认为在大约2亿年前,地球表面只有一块大陆,称之为“泛大陆”(提醒学生划书),这块“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在1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破裂后就像冰块一样在水面漂浮,越漂越远;直到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板块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1 / 8 海陆的变迁测试 时间:45分钟 总分: 50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主要原因是 A. 海平面下降 B. 人类的填海造陆 C. 气候的变化 D. 地壳的变动 2.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 一记载说明() A. 太行山很早之前是海洋 B. 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 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D. 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3. 换个角度看世界,是哪位科学家观察世界地图之后引发了思考并提出 “大陆漂移学 说”( ) A. 魏格纳 B. 哥白尼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4. 根据如图的信息,回答:图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 甲、丙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 B. 甲、丙两大洲之间距离不断缩短 C. 鸵鸟具有长途飞行能力 D. 海牛具有远渡重洋的能力 5. 关于海陆变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几千万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 B.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C. 人类活动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D. 围海造田引起了海陆的变化 6. 下列选项中,属于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有( ) ①气候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运动 ④海平面升降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7.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结合“大陆漂移图”,完成10~11题。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 A. 荷兰的围海造陆 B. 喜马拉雅山区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化石 C.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 D.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8.下列现象中,你认为能够作为海陆变迁依据的是() A.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 B.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C. 北方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D. 大西洋面积不断增大 9.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证据是() A.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河道和水井的遗迹 B. 四川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 C. 死海的面积在缩小 D. 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在减小 10.“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 填海造陆种田 B. 比喻世事的变迁 C. 比喻海陆的变迁 D. 在海边种植桑树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1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12.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______ .(判断题) 13.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______ ,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和海平面的升降.如我国 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地质史上曾经是______ . 14.地壳的变动和______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15.读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A是板块,C是板块。 (2)板块与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和。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1.教学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沧海变桑田 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海陆变迁 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湘教版七上第四节《海陆变迁》word学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重点难点】 1. 认识并理解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学说。 2.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现象。 【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活动二:读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回答: 1.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地带:一是, 二是。

2.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 拓展提升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0年3月至4月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 的洪水以及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受到长期影 响。 思考后回答: 1.火山喷发释放的火山灰,将直接影响的行业是() A. 海洋运输 B.航空运输 C.管道运输 D.铁路运输 2.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冰岛火山喷发的原因:。 【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海牛 和鸵鸟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③④ B.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2.下列有关板块运动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由七大板块构成的。 B.一般来说,各大板块之间地壳比较稳定,难以形成火山、地震 C.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从古至今都是比较稳定的 D.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阿拉伯半岛位于洲,在大 陆,属于板块 (3)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 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该海 域位于和板块之间。 【中考链接】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 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 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 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 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 片的对比,探究星 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 感 由近及远 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 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 分析的能力 激发学习地理的 兴趣 有感性到理性 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地壳变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 能力 认识到‘物质是运 动的’这一客观规 律 由现象到本质 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 怎样寻找大陆相连 的证据 培养学生科学的 思维方法和科研 手段 激发对科学研究 的热情 由形象思维到逻 辑思维 由浅入深 通过对各种证据的 筛选和“大陆漂移假 说”的演示,使学生 掌握并会运用这一 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提高学生筛选信 息的能力及掌握 科学的论证方法 培养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知识迁移、指导实 践 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 疑,敢于创新,勇 于实践的精神 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板书第四节海陆变迁 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 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课堂练习略 课后小结略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 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对于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 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 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 图”。学生看图回答。由上节课的知识 引入,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 总结学生的答案过渡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 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 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 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 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万 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 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 貌。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 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 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听课引起学生学习欲 望 引入新课 板块构造学说屏幕显示P35图2—48“六大板块示意图” 及以下题目。 1、地球表层可分为大板块,除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 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表示;“→←”阅读课文第一自然 段和图2-48后, (1)认知六大板块 的名称和位置。(2) 做题,要求个别回 答后,屏幕显示正 用色彩鲜艳的图 像,并且通过学 生的亲自动手, 加深学生的印象

海陆变迁.doc

海陆变迁 《》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3、参加研修的人员我校地理学科教师。《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2、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345

2017-07-02 《》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3、参加研修的人员我校地理学科教师。《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2、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345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7图2.1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4“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范光清刘丽萍 石家庄市教科所石家庄市第六中学 【学生背景】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对静态的事物较易理解,动态的事物理解有一定难度。海路变迁这部分内容,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实际上他们难以举出说明沧海桑田的例子,若按教材举出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例子,以历年教学实际来看,近一半的初一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课下搜集资料等方法,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2.通过地理科学实验,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3.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大无畏的精神。通过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材料】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野外实地考察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方法和工具、媒体等】 实地考察法、地理实验法、启发式讲述法、综合分析法; 罗盘、铁锤、放大镜等工具; 多媒体课件、互联网、地理实验室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并完成野外考察报告,引导学生亲自找出身边海陆变迁的实例。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 组长小组其他成员 考察目的寻找海洋古生物化石 考察地点石家庄西部太行山抱犊寨 考察结果 2. 课前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刊等媒介搜集海陆变迁的实例资料。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练习题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换个角度看世界,是哪位科学家观察世界地图之后引发了思考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 A. 魏格纳 B. 哥白尼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2.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发现了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 A. 陆地 B. 河流 C. 海洋 D. 山脉 3.下列选项中,属于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有( ) ①气候变化②人类活动③地壳运动④海平面升降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4.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海陆变迁是() A.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 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C. 香港填海造陆 D. 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中比较活跃的地带是() A. 板块内部 B. 大陆内部 C.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D. 陆地和海洋交界地带 6.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美洲板块 D. 南极洲板块 7.红海是下列哪两大板块张裂形成的? A.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B.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 C.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 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8.两个板块发生张裂的地带,常形成:

①裂谷②山脉③火山④海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9.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某地(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下面 哪幅图能解释此地多地震的原因 A. B. C. D. 10.2018年3月6日,日本九州鹿儿岛县与宫崎县交界的火山新燃岳周二(6日)再次发生 爆发性喷发。这是新燃岳7年来首次爆发性喷发,上一次则发生在2011年1月。日本教授更是直言,“2019年前很有可能发生大地震。”读图,回答题。 此次火山爆发,可能与哪两大板块运动有关?() A.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B.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 D.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11.下列海或洋的面积在不断缩小的是() ①太平洋②地中海③大西洋④红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2.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吻合,并有相同的物种,说明() A. 轮廓吻合仅仅是巧合 B. 两个大洲动物有远涉大洋的能力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2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教学目的]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但的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简单了解防震抗灾意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难点: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 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1975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1、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2、教师举例说明:如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3、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于哪里呢?主要来自于内部的火山、地震 4、学生看书思考:什么是火山、地震? 5、教师结合资料说明:火山和地震能在短时间里改变地表形态。并初步让学生树立防震意识。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假说 1、学生阅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结合投影,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 3、展示“非洲”与“南美洲”拼和图,以验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4、学生齐读P15文字,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具体内容 二、板块构造学说 1、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i)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