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

上海亲和源

上海亲和源老年社区由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投资兴建,2008年1月开始试运营。该社区位于上海浦东康桥小镇,一期工程占地8.33公顷,近10万平方米建筑。社区全部采取无障碍设计,内设老年公寓、健康会所、老年护理院、公共服务大楼、配套中心、景观花园等设施。

老年公寓设有838套居室,可为1600左右的会员提供居住服务。居住面积从45到90平方米不等,会员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选择入住。公寓内橱柜床椅、家用电器、电视、网络、电话等设施俱全,老人们可以“拎包入住”。

在社区配套方面,亲和源建有各种宜老设施。具体包括建筑的醒目立面色彩标识,风雨连廊,各种无障碍设施、高低扶手栏杆、轮椅通道等,在卧室和浴室装有红外线感应装置,亲和源还建有智能化总控中心,社区配有800多个摄像头和紧急呼叫按钮系统。除此之外,社区内游泳馆、健身房、棋牌室、会客厅以及各种老年人运动、休闲场所也都很齐备。

在运作模式上,亲和源采取的是会员制的管理模式,老年人以会员的身份入住社区,入住会员需要办理会员卡和缴纳一定的年费,具体资费标准如下:

低收入者以普通自住型老年住宅为主,中高端的收入者以老年公寓的和老年社区为主。目前我国老年住宅市场的发展刚刚起步,市场需求量巨大,前景发展光明,尤其是以老年公寓和老年社区为主的老年住宅。但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社保制度不完善,老年人经济承担力普遍较弱,真正的、有效的需求较少。建议投资者应正确认识市场需求,切不可盲目跟风,随意建设。

积极探索最有利的养老地产运营模式

目前国内养老地产的未来发展潜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共识,这从各大开发商都在积极试水养老地产项目就可见一斑,但是采取怎样的运营模式能够盈利,成为养老地产最大的难点。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运营模式:一是完成项目并进入良好运营阶段后,整体打包出售给社保、保险等追求低风险低收益的金融机构持有;二是部分出售房产产权,用于平衡资金;三是会员卡模式;四是集合股权模式。找到最合适的项目运营模式将是养老地产项目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建议由专业的运营团队来运作整个项目并且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听取他们的意见。

3.2.2 养老居住需求分析

3.2.2.1 对养老居住方式的需求

调查对象现状中与子女或第三代合住的老年人约 60%。而对养老居住方式的需求笔

者设置了两个问题,一个关于距离“您希望与小辈住的多近合适”,一个是关于居住建

筑位置“您认为哪类住宅更适合养老生活”。

前一个问题中(如图 3-5),选择与子女住在同一个小区的有 47%,选择相邻或者同

楼不同层的也有 35%,而选择与子女一起同住的占 12%,与子女远距离分开居住的只有

6%。从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愿意与子女相邻、同楼不同层或者同一个社区内居住,

说明老年人希望与儿孙辈有联系,但也越来越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后一个问题中(如图 3-6),选择老人公寓与养老院的比例 16%,选择新建专门老

年社区的比例 11%,选择社区原有住宅与混合老年社区的分别为 19%和占 54%,这个

结果印证了老年人对于独立老年社区和机构养老并不认同,而对于改造过的社区原有住宅和混合老年社区饶有兴趣。

而据有关研究者的调查研究,在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中,老年夫妇独自居住较之与

子女同住的老人对其居住状况更为满意。调查结果也表明,一旦有条件,老年人期待

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这种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表明混合老年社区在我国是非常有条

件的。

3.2.2.2 对社区选址的需求

对于社区选址的意愿中(如图 3-7),老年人选择无所谓的占 3%,远郊风景区的占13%,选择老城区、近郊区、新市区的分别占 25%、 38%和 23%,而一旦再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会发现自理能力受限制的老人选择远郊风景区的比例会下降。这个调查表明老年人还是非常希望居住在能够提供照护服务、周边设施完善的环境中。

3.2.2.3 对社区配套与服务的需求

在对社区配套与服务的需求调研中(如图 3-8),选择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保健医疗站、老年活动室、户外活动场地、家政服务设施、市场、图书馆、托老所、老年大学(如

图 3-8)。其中选择最多的就是保健医疗站,选择率达 92%;选择率超过 50%的的有老年活动室、户外活动场地、市场、家政服务;图书馆的占到 40%,托老所为 38%,其他的老年大学、老年食堂、小农场、钓鱼池和其他分别占到 27%、11%、16%、8%和

5%。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老年人对医疗设施的需求非常迫切,其次是文化娱乐、市场和家政服务设施。这个结果表明老年人对于居住社区的需求较之以往更为多样化,居住社区有必要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创造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居住生活环境。

3.2.2.4 对住房的需求

对老年人养老住房的需求分为老年人普通住房和入住老年公寓等集中养老建筑两种

情况分类进行问卷(如图 3-9、3-10)。如果是普通老年住宅,老年人选择两室一厅和一室一厅的分别为 42%和 38%,而选择三室一厅和一室户型的为 13%和 7%。而如果入住老年公寓等集中养老设施的话“关于是否乐意与他人合居一室的”的问题,69%的老人选择不愿意,只有 25%的老年人选择愿意。

3.2.2.5 对社会交往的需求

对社会交往的需求调研中也分为两个问题,分别是“与邻居和朋友的交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老人闲暇时的生活度过方式”。前一个问题中(如图 3-11),选择不愿意和邻居聊天的仅占 3%,选择很重视、一般愿意与邻居的交往的分别为 46%和 51%后一个问题中(如图 3-12),选择率超过 70%的包括和同伴聊天、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和体育锻炼,其他选择参加社区活动的占 35%,上网或听歌的占 25%,养花草或宠物的比例为 35%。

这两个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退休后闲暇时间增多,他们非常愿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譬如和老朋友交往、关注国家和社区活动、锻炼身体等来打发时间,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访谈中发现,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对社会交往的需求越高,期望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尊重。

3.3.1 混合老年社区的内涵

混合老年社区的整体构思是通过可持续性的规划实现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养老,表现在:社区内部的自循环体系,实现居民随年龄变化在不同居住形态中生活;能够满足不同家庭构成和身心状况老年人需求,使老年人得到持续照顾的整体结构。在落实规划布局和住宅建筑方面,以“大范围混居,小范围集居”为原则,在普通社区中设立老年居住组团,保持普通社区的基本环境,同时借鉴独立老年社区模式引入多种老年住宅并在局部范围进行一定程度的集中。

5.2.2.2 混合老年社区选址纳入居住社区规划

理论上讲城市居住社区用地由许多个“基层社区”组成(如图 5-2),居住社区相当于居住区,基层社区相当于居住小区,基层社区是指以居住功能为主,400~500 m为服务半径,人口规模控制在 7~1.5 万、配套服务设施比较完善,由自然地理边界或

城市主干道围合的片区。

5.2.2.3 以合适规模与普通社区混合

混合老年社区是一种解决老年人隔离问题的有效思路,但要在城市居住社区的层面普遍解决老年人养老居住问题还需要进行规划控制,寻找适合的方式实现混合老年社区均质常态的分布在城市居住社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①混合老年社区以合适规模与城市普通社区混合;②混合老年社区以合适媒介与普通社区连接。

一方面,在居住社区范围内混合老年社区以合适规模与城市普通社区混合,可以形成开放型空间网络,实现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常态化,同时也能够享受居住社区级别配套设施,适当减少自身配置和开发运营成本。单个混合老年社区的规模以基层社区的规模进行控制为宜(笔者将在后面进行深入分析),在“居住社区”的范围内与城市普通社区混合布置(如图 5-3)。由于混合老年社区自身已经实现了居住年龄阶层的混合,但在居住社区所占比率还需适当控制,譬如有研究者认为宜控制在 50%以内保持与普通社区良好的混合度。

5.3.1.2 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圈受到体能限制,诸如宅间绿地、组团绿地等住所周围的室外场所是老年人日常中使用频率最高、停留时间最长的区域,在这里老年人与亲友、邻居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交谈、聊天、休憩,容易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是城市老人出行活动范围的主要区域。有研究认为,以家庭为出行原点,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半径为 5 分钟的出行距离,大约是在 180~220m内,450m是老年人步行 10 分钟的疲劳极限距离,而 150m则是比较舒适的步行范围(如图 5-4)。这两个范围是分别与我国的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的范围大致相对应。

5.3.1.3 配套设施的服务规模

而在混合老年社区中,老年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健康、文体活动,因此考虑将老人医疗设施或者老年活动中心来代替参照。根据国外老年公寓、护理院等规模的经验数据,当老年人数量达到 250 人时,相配套的养老设施能够得到合理利用。

5.3.1.4 城市路网的间距

我国城市社区的用地范围通常由自然分界线或者城市路网来划定,因此决定社区用地规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城市道路间距。根据我国居住区规模的分级和路网结构,我国城市干道间距一般 600~1000 m、次干道间距一般 400~500 m,所限定的范围分别相当于居住社区和基层社区的用地规模;而支路路网间距一般为 200~250 m,所限定的范围相当于邻里社区用地规模。但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基层社区和邻里社区的路网间距需要适当缩减,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综上分析,可将 300~450 m 作为混合老年社区的服务半径,150~220 m 作为老年邻里组团的服务半径,最少控制在 130 m,以矩形来进行用地地块模拟,可以测算出混合老年社区的占地面积在 6~22.5 公顷范围内,老年人组团面积为 1.69~4.84 公顷(如图 5-5)。当然这种方法得出的只是一个为我们提供混合老年社区规划规模的参考值的理想模型。

5.3.2.2 国内外养老设施的规模控制

5.3.3.1 混合老年社区组团规模的控制

老年居住组团有两种形式:以集居为特征的老年集居组团和以老年户和中青年户

有机混合为特征的网络居住组团。

5.3.3.1.1 老年集居组团的规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推算出混合老年社区集居老年组团的老年人口合理值在 210~250 人之间,最少户数约为 140~166 户之间。那么可以推算出老年集居组团的建设面积= 老年集居组团的人口数*单位老年人居住面积= (210~250 人)*(20~40 平方米/人)= 4200~10000 平方米。

5.3.3.1.2 网络居住组团的规模

网络式居住组团的规模为 1 个老年人院落+3~4 个中青年户院落。

5.3.3.2.1 混合老年社区的用地规模

通过之前的分析,混合老年社区的服务半径宜控制在 300~450 m 的范围内,老年居住组团的半径可以控制在 150~220 m,笔者认为可以将 6~22.5 公顷作为我国混合老年社区理想用地规模的控制范围。

5.3.3.3 混合老年社区老年住宅建设量策略

前面根据老年住宅的比例 10%~15%进行推算,也就是说混合老年社区中的老年住宅建设量应该占住宅建设总量的 10%~15%左右。这些老年住宅可以包括网络式共居、同居和集居等形式。混合老年社区应建设 20%~25%左右的可变性住宅。

5.4.1.2 老年人居住建筑

而根据上面对老年人家庭结构的分析,反应到居住套型和组合方式上面,老年居

住建筑又分为:空巢式独居型(a和b)、家庭式同居型(c、d和e)、网络式共居型(f)

5.4.2 老年居住建筑规划

5.4.1.1 老年居住建筑布局

普通型老年住宅与普通住宅极为类似,但由于居住主体是老年人,在设计中应该不仅仅以健康老年人为标准,要设身处地的为老年人考虑,保证居住尺度的适应性,和无障碍设施的安全性,还要注重老年人对日照、通风的要求,卧室一般要朝南向,使老年人能有充足的光照。而在住宅设计方面保证老年人的居住质量,并要考虑与子女的居住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较为成熟系统的成果,笔者就不在此赘述。

公寓型老年住宅具有相对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老年人独立生活单元的集居化,由居住单元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和管理服务空间组成,多以单元楼栋的方式出现。譬如杭州绿城蓝庭的老年公寓(如图 4-30),一~三层为健康服务中心及社区门诊、洗护中心、食堂和文体活动中心,三四层为全护理型住宅,五层以上为普通公寓。

援助型老年居住建筑与老年公寓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极为相似,居住单元可分为独居老人单元和老人夫妇单元,但是在套型单元上较普通老年住宅小。在援助型老年居住建筑中,休闲养老是主要内容,以图书馆、休闲活动室、餐厅等公共活动空间为中心布置居住和辅助性功能单元。若干内部配置一定比率服务空间的居住组团共同组成居住单元,多个组团又共同形成邻里街区式的半公共空间。这种功能布置方式可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的邻里交往活动空间。

与援助型老年居住建筑不同的是,护理型老年居住建筑增加了护理、医疗功能,强调护理功能与居住单元、公共活动空间的有机组织。出于管理效率的考虑,在建筑布局上以“护理组团”的概念进行配置,指的是职工配置的一种模式,利用白天,傍晚和夜间的不同工作班组的转换,可以营造一种以“邻里街区”为基础的护理单元。

通常情况下,护理型或援助型老年居住建筑必备有照顾护理服务,为了提高护理效率,常把走道作为联通建筑内部的关键,布局通常为 L 形、E 形、工字形、风车型或鱼骨形等(如图 5-10),在保证南向房间最多的情况下兼顾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整体布局上,老年居住建筑以“空间整合,布局分散”的原则整合各功能空间,通常分为院落式或集中式(如图 5-8)

5.5.1 配套服务设施的内容

5.5.2 配套设施的配置

5.5.2.1 良好的可达性,并考虑与其他社区的布局关系

良好的可达性是老年配套服务设施布局的首要原则,包括两个层次:老年人使用公共设施的通达和老年配套设施与社区其他配套设施之间的通达。

老年配套设施在混合老年社区中的布局归纳起来有三种方式,分别是①位于组团、社区的中心;②位于组团、社区的一侧;③位于组团、社区的一角;④位于组团、社区的周围。

如图 5-9 示。

5.5.2.2 合理分级,适当集中

结合老年人身体情况和使用频率,供社区所有居民使用的老年配套设施宜设置在社区中心,而针对性服务的配套设施可以分散到各类型老年住宅内,这样既可以方便老年使用,还可以有效利用服务设施。笔者根据社区内配套服务设施涵盖的服务功能对混合老年社区的配套服务进行层级配置。

5.6 混合老年社区的室外环境规划5.

6.1 混合老年社区的空间结构

混合老年社区空间结构主要由老年居住建筑的分布来决定。依据老年人对社区公共服务半径设施的依赖程度,理想情况下是将集居老年住宅布置在社区中心,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集中布置,再外围混合布置网络居住组团的老年住宅,中青年普通住宅布置在最外围。下图是对不同类型住宅在社区中的大概位置进行的混合老年社区空间结构的模拟和示意。

5.6.2 混合老年社区的道路交通

.6.2.1 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

对于混合老年社区来讲,老年人的出行主要以步行为主,为了给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便捷、安静的人性化空间,设计时应采用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尽可能减少车行和步行的干扰。若不能完全实现分流,可以用景观手段、限制车速等手段进行人车分离,从而限制小汽车的通行。

一般认为,以 5 分钟为老年人步行的最理想时间,且速度一般是 20~30 m/分,步行10 分钟则需要稍事休息。因此,每隔 130~150 m,街道可适度扩展人行道平面,并设置休息、交谈空间和厕所。

因此,老年人的步行空间设计应充分结合老年人步行特征:道路设计应全面实现无障碍设计,完善步行系统;步行线路简明畅通,规避复杂的设计手法;步行距离不宜过长,应考虑间隔一定距离(大约 30 米)设置老年人休息座椅。

5.6.2.3 静态交通的设计

我国智慧养老的运营模式

我国智慧养老的运营模式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智慧养老的 模式、案例 一、人口老龄化 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超过4200万失能老人和超过2900万80岁以上老人 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预计,目前中国养老市场商机约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元 二、什么是智慧健康养老 三大内涵:智慧助老、智慧用老、智慧孝老 三大特征:大数据收集存储、需求发现与智慧化决策、服务从供给端精准投放到需求端 三点共识:发展前景优越;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进行探索;政府扶持力度大,发展势头迅猛 三、健康养老产业的运作方式

机构养老方面,要关注跨行业准入与合作 居家和社区养老方面,关注资源整合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PPP模式助力健康养老产业的综合发展 四、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示例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说,“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曾提到,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等典型特征,养老问题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最严峻的矛盾和问题之一。 养老产业的产能是不足的,商机也是无限的,在许多西方国家已经贡献了超过10%的GDP,

带来数万亿产值。但养老产业不是暴富行业,需要有战略眼光,有长期、理性、智慧的投资者参与。 0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 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2017年全国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到2030年,占比将达25%。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

CCRC: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

CCRC: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 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5亿,到2050年将超过4亿,我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国家,日益增长的养老护理服务需求与有限的养老护理服务资源供给之间矛盾突出。 为应对这一矛盾当务之急是寻求一种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分配养老护理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满足养老护理服务需要的养老服务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一种全新养老服务模式——持续养老照料社区(CCRC),在部分西方国家逐渐兴起,它结合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优点,并有效避免其不足,该模式日益被我国养老产业界所关注。接下来,本文将系统介绍CCRC的前世今生与运作模式。

瑞士Rathausstrasse住宅和养老院 一、CCRC的来龙去脉 1CCRC的来龙去脉 CCRC是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的英文缩写,最直接的翻译是:提供连续性照护服务的退休老人社区。 具体是指在同一个居住社区中,为老人提供多种可选择的生活方式,包括独立生活、协助生活和专业护理等。 并为老人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其中包括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康复理疗、健身中心、医疗保健等。 目前该养老社区服务模式已被世界广为采用,但各国对于CCRC的提法略有差异。在我国。 有人译为“一站式养老服务社区”,也有人译为“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日本与我国叫法大致相同;在韩国,称之为“银色之城”,我国台湾省译为“持续关怀退休社区”。 2CCRC的起源 CCRC起源于美国教会创办的组织,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二战后,美国出现大量鳏寡孤独者,致使公众对长期护理照顾需求增加,长期护理机构得以发展。这些机构主要是国家资助兴建的护理院,属于国家福利政策的一部分,其运营管理方式效仿医院,一度成为医院的复制品。 20世纪60年代,老年人口激增,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使护理院得以快速发展。然而其弊端也日渐凸显,照护质量、患者权利、康复还未引起应有重视,同时缺乏自身独特的运营服务模式,使长期护理机构发展遭遇瓶颈。 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的福利政策矛盾重重,政府无法继续履行全面承担提供社会福利功能,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兴起。 福利产品供给者逐步从政府拓展到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家庭。很多由教会、医院、企业和私人创办的长期护理机构也纷纷出现。CCRC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且多由护理院改建而成。 它有效解决护理院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区别于医院的照护模式,将服务重点转移到为普通人群提供包括居住、生活、医疗等综合服务上,而不仅局限于提供医疗照护,同时建立经营标准和监管机制,保证服务质量。 3CCRC的发展历程 CCRC无论从数量,还是提供服务多样性上,都得到稳步发展。CCRC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1)70年代至80年代初:CCRC开始提供多种新型服务,吸引客户。此阶段由于借贷机制不成熟及经营者缺乏经验等问题,导致CCRC财政出现赤字,发展缓慢。

最新养老服务产业的商业模式

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之一已是不可忽视的事实。然而,商业化养老产业经过数年的发展,仍在摸索一套成功模式,大批的资本在喊出进军养老产业的口号后往往陷入“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境地。如何能抓住养老产业迅速发展这一市场机遇,实现自身发展,是众多试图在养老服务产业中占有立足之地的大小企业亟需回答的问题。 在中国复杂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这个问题没有普适的解答。企业须从自身能力和资源出发,确定适合的商业和运营模式。在商业模式层面,企业首先应明确其目标客户,根据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设计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并决定盈利的模式。而在运营模式层面,企业应灵活选择自主经营或寻求适合的合作伙伴,以达到资源利用最优化。 市场潜力巨大 如同数十年前的西方社会一样,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人口红利消失,社会步入老龄化的结构性转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此外,老年人口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这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然而,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复杂形势下发生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床位不足、职业资格护工短缺、老年人产品缺乏等问题突出。例如: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进入机构养老的标准,2011年,中国有650万个床位缺口;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按照国际上5∶1的护工需求量,缺口将近1000万个。 据推算,2015年中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未来中国老年人服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成熟,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养老机构资质良莠不齐,社会目前对养老服务行业存在着一定的信任危机。有关养老院安全状况堪忧、服

15种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15种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转] 转载:15种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分析2013-11-8 11:58阅读(4)转载自默默走下去?赞(664) ?评论 ?转载(4340) ?分享(2334) ?复制地址 ?收藏夹按钮收藏 ?更多 已经是第一篇 | 下一篇:2013-11-2 我国正值养老地产开发热潮,各大房地产企业、保险业等纷纷试水养老地产,但具体到落实层面往往会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例如应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开

发建设,产品类型和建筑形式应怎样选择等等。 近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对于养老地产的开发模式也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尝试提出了15种适应于当前国内市场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为便于说明,我们将这15种开发模式划分为五个类别,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类:与社区共同建设 在目前国内的养老地产项目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开发形式是建设养老社区,或依托社区建设各类养老居住产品。例如专门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在普通社区中配建养老组团或养老公寓等。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4种模式: 模式1:专门建设综合型养老社区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的居住社区。社区中除了有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筑之外,还

会有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配套设施。其开发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民营企业,也可以是由政府投资进行建设。 综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应考虑老人在居住过程中会不断老化这一因素——老人最初入住时可能身体较为健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会逐渐产生护理需求。因此在开发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设计出相应形式的居住产品,以满足老人从自理到不能自理各阶段身体状况下的居住需求。例如当老人健康自理时,可以居住在一般的养老住宅中;当需要较为全面的护理时,可以选择入住护理型养老公寓或养老设施。

特色小镇养老特色小镇:旅居养老新模式案例分析

特色小镇养老特色小镇:旅居养老新模式案例分析 旅居养老最早由中国老年学会副秘书长程勇提出,是“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融合体。旅居养老是“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融合体,老人们会在不同季节,辗转多个地方。这种养老方式是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积极养老的方式。当前中国老年人出游的比例已占中国旅游市场20%。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养老模式再也不能满足健康活力型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以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团为主,不能满足老年人休闲养生、精神文化、心理慰藉等多元化需求。而作为健康旅游时代的一个新概念,旅居养老追求旅游目的、旅游行为、旅游效果的健康、环保和舒适,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除了慢节奏的旅途,旅居养老对老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价格和服务。“旅游+养老”模式的推广,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予以规范,需要社会养老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也需要老年人不断更新养老消费理念。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正经历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 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2050 年将达到峰值4.87 亿,由此将催生出一个354 万亿元的巨大市场。眼看着一批有钱有闲的老

年高端消费群体迅速成长,国内各大城市对于“旅居养老目的地”的争夺也开始进入白热化。继海南三亚、广西巴马、云南大理之后,今年1月,江苏省首个异地养老联盟——太湖国际异地养生养老联盟在无锡成立。来自江苏、北京、海南、广西等地的30多家养老机构携手入盟,承诺在联盟内部通过异地互换、轮流居住的方式,满足老年人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的需求。与国外相比,国内旅居养老模式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发展旅居养老,一个好的自然环境是必备条件,但专业化的服务才是决定因素。”南京邮电大学潘金洪教授曾经系统考察过美英等国的旅居养老模式。在他看来,国内在专业化养老服务方面与国外还有不小的差距。“国内的高端养老院大都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外,老年人出行不便;养老机构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匮乏;各地医保制度不衔接,老年保险制度不完善,旅居风险难以把控。”为什么新兴的旅居养老让众多老人叫好?究其原因,旅居养老是“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融合体,老人们会在不同季节,辗转多个地方。这种养老方式是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积极养老的方式。除了慢节奏的旅途,旅居养老对老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价格和服务。如安徽徽旅集团面向嘉兴地区推出的服务:旅居养老期间,老人入住徽旅旗下的酒店,3天左右的旅程,人均只要300元左右,较市场价低很多。在全国其他许多地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GDP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

国外养老模式研究

探索争鸣 2013年7期(上) 61 国外养老模式研究 符敏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 湖南 同德 415000) 摘 要:在西方社会中,与中国社区养老最相近的做法是“社区照顾”。主要是指通过动员社区资源并运用社会人际关系资源对老年人开展服务,使老年人不脱离所生活的社区,在社区内接受养老服务。本文针对西方典型国家的养老模式进行分析,并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对中国的社区养老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区;养老模式;西方发达国家 养老服务的社区照顾模式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随后被众多的欧美发达国家所借鉴,成为了解决养老问题的首选模式。养老方式正逐渐从机构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转变,一些国家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非常高,其中英国为95?5%,美国为96?3%,日本为98?6%,菲律宾为83%,越南为94%。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在国外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英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践行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即“社区老年照护服务”。到70年代,社区照顾在英国已经成为养老的普及模式。90年代初期,英国政府颁布了照顾白皮书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这些法令都强调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供养人们”。西方所推行的居家养老是以社区照顾作为居家养老的补充,西方学界主张大力发展社区助老服务,从而为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应该设法让年长者能够尽量在自己的家里和社区独立生活,并且建议社会福利服务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向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服务,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强调,以社区为单位,让老人尽可能长期在家里居住。在国外,社区养老不仅强调理论创新,而且强调实践应用;不仅把老年人作为群体关注,也把老年人作为个体关注;不仅有宏观层面的指导理论,也有微观层面的操作方法;不仅重视被照顾者,也同样关注着照顾提供者。 二、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 (一)英国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 英国人的平均寿命在上世纪时,男性为49岁,女性为52岁。而全英老年人仅为180万,老龄人口比重只有4.7%。目前,英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0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7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70万。面对逐日庞大的老年人群,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启动了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 英国关于社区照顾有明确的法令指出,为使老年人尽可能的独立要在社区内为养老群体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照顾。主要是指老年人在家就能接受由家人或者邻居或养老志愿者提供的养老帮助。具体包括:第一,物 质支持,如提供所需食物、安装保健设施、税收减免等。第二,生活帮助,如打扫卫生、帮助老人购物、照顾不方便老人的起居等。第三,专业培训,如教老人了解及学习简单的治病、护理知识及传授养生之道等。第四,整体关怀,指以改善养老群体的整体生活环境为目标、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从运行模式看,英国社区照顾的主要特点是依托社区、官办民助或民办官助。不管哪种方式,政府都发挥着主导作用。表现为制定社区照顾的相应法规政策,并组织予以实施;兴建社区照顾设施及维护,聘请养老服务人员,开展社区照顾工作;为民间社区照顾事业提供财政支持、监督检查民间组织和私人机构开展社区照顾的工作情况等。除此,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发挥着骨干作用,它们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承担社区照顾任务,并组织广大志愿者无偿低偿地开展社区照顾活动。此外,英国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大量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老人服务机构,以弥补社区照顾模式的不足。社区照顾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对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的优点,更强调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和照顾,在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的同时,真正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二)美国的居家养老援助模式 在20世纪,美国老年人口迅速增长,1999年,美国65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数迅速升至3460万。同期,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1/25跃升至1/8。在1990至2020年期间,年龄在65一74岁之间的人口数预计还会增长74%,美国百岁老人的人数显著增长。1990年,美国有37306名百岁老人,2010年将增至131000人。 美国于1981年正式实行以医疗服务为重点的社区服务计划,为符合医疗补助资格在家养老的弱势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该计划主要包括病历管理、成人日间照顾、家庭健康扶助、个人照料、杂务服务等。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家庭保健中心,美国的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家庭保健中心为在自己家中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及护理服务,收费标准视服务项目而定。第二:托老所,这种机构都是非盈利的社会福利事业,由市政府委托社区管理,其日常活动通常是以恢复性训练为主。美国的托老所与其他行业一样竞争激烈,办得越好,社会的声望越高,以此吸引人们的捐款。该机构为那些与子女或其他亲属住在一起,但白天要照看的老人或残疾人士设置。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及关怀,供应早午两餐,开放时间一般为周一到周五,上午8点至下午5点,收费每日5一65美元不等,或根据低收入者的收入酌收一定比例的费用。第三:老人活动中心,除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午餐外,还组织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活动。第四:免费教育,各社区大学都有义务接收65岁以上老人的免费进修,但没有学分,不发毕业证。第五:志愿者服务,大多数社区都向老年人提供充当志愿者的机会,老年人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去帮助他人。美国政府还帮助社区建立志愿者工作方案,老人的社会福利服务的实施主要由志愿者来完成。此外,一些大中城市的私营公司开始建造居家援助式老年公寓,供家境比较富裕的75岁以上的能够自理老人选择,入住老人不需要24小时的医疗照顾,有专门的服务人员上门打扫室内清洁,或提供穿衣洗澡和膳食服务。 (三)德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德国的老年护理方式首选家庭护理。护理经费由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和支付,除少数人外,所有参加医疗保险的公民都要投保长期护理保险。此保险分为社会保险和私人保险两类,分别覆盖人口的90%和10%。保险资金由政府、企业、个人和医疗保险机构四方负担,政府负担1/3以上,企业与个人负担较小。护理服务由独立的盈利或非营利性机构提供,两者约各占50%。凡申请家庭护理或入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须由本人或家属提出申请,保险公司根据老人身体系统功能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进行评估,并定出护理级别。护理机构根据不同级别提供相应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有基础护理服务、家政服务、陪伴服务、暂息服务、医疗器械提供、房屋改建等。其中,凡从事家庭护理的人员必须是老年护理培训学校毕业并具有“老年护士证书”的护士,或为护士学校毕业并具有护士执照的护士,具有专业知识水平。 (四)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日本的社区老年服务工作由市政府设 061

中国未来理想养老方式

中国未来理想养老方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成了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设计并介绍了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前医后院的养老院模式,即前门店建医院,店后建养老院。这种模式为老人提供了两个条件,一是基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照顾,二是充分的医疗保障。这样的养老院在中国养老市场还没有先例,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比较能够更好地解决老人的医疗问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更强的竞争力,必将成为未来养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前医后院模式的介绍与描述,我们设计出专门的调查表,针对居家式养老、独立养老院养老、前医后院养老等三种养老模式,对24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调查结果。 标签:中国未来养老;养老院与医院 1 社会理论分析 1.1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人到了65岁就进入了老年生活,但在我国大多数70岁左右的老人只要身体健康,他们不仅不需要年轻人照顾,相反还承担起了照看孙子,承担家务等一系列的体力工作,堪称一个劳动力。因此出现身体健康70岁以下的老人不会去养老院养老的问题。 1.2 什么样的老人需要到养老院养老 ①子女不在身边的高龄老年人(空巢老人)。②孤寡老人(没有子女)。③老两口一方已故,身体有病的独居老人。④子女没有时间照看,身体不健康,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的老年人。可见,去养老院的老人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身体不是太好,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 1.3 去养老院养老的老人有什么需求 ①需要有基本的居住条件,一日三餐基本营养,生活照看和护理。②慢性疾病的用药方案制定和督促服药等。③定期疾病体检和制定治疗方案。④老人出现紧急情况下的住院治疗和生命抢救。 1.4 什么样的养老院能够迎合老人需求 ①具备普通养老院基本条件。②具备医疗,护理和慢性病管理经验。传统的养老院只解决了老人吃住和生活上的照看,而没有解决老人慢性疾病和住院治疗的需求,而医疗服务恰恰是老人最最需要的服务。

我国养老模式分析

我国养老模式分析 一、养老市场分析 中国老年学学会养老与护理专业委员会最近对北京市场开展了老年养老需求的社会调查,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 在个人情况方面: (1)性别比例:男性占46.57%,女性占53.43%。男女比例基本协调; (2)婚姻状况:有配偶所占比例最高,83.2%;排在第二位的是丧偶,仅占14.5%;最后是离婚和未婚,各占1.7%和0.5%。在所调查的总体样本中,大多数老人还是有配偶的; (3)文化程度:中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所占的比例依次增加,分别为11.9%、21.8%、23.3%和4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样本的43%,这说明调查中目标群体的选择还是比较恰切的;(4)家庭同住人员:配偶、儿子、女儿、孙子/女、其他、保姆和亲友所占比例依次下降,应答人数百分比分别为40.4%、23.7%、16.7%、13.1%、3.4%、1.8%和0.9%。配偶同住的比例最高,这就与图1.2中有配偶的比例最高相一致; (5)包括自己在内的家庭人数:家庭总人数中,三人、二人、五人及以上、四人和一人所占的比例依次下降,分别为26.9%、25.9%、25.2%、19.4%和2.6%; (6)健康状况:健康状况一般所占的比例最高,达44.6%;其次是

比较好,占37.8%;然后是不好,占9.1%;最后是非常好和很差,分别占7.8%和0.6%。大多数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介于一般和非常好之间,只有不到10%的老人的健康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7)自理情况:完全自理、需要一定的照顾和基本不能自理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7.9%、11.1%和1.1%; (8)现住房类型:板楼高达64.3%;其次为塔楼,占20.9%;最后是其他和平房,各占7.5%和7.3%。大多数老年人住在板楼和塔楼中,只有很少数住在平房或其他类型的房屋中; (9)现居住面积:现在居住面积为50平米以下、50-70平米、70-90平米、90-110平米和110平米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6.6%、36.6%、22.8%、13.9%和10.2%。可见70%的老年人现在的居住面积在50-110平米之间; (10)现在个人月均收入:1000-1500元的最多,占31.1%;其次为1500-2000元和1000元以下,分别占19%和18.2%;最后是依次递减的2000-2500元、2500-3000元、3000-3500元、3500-4000元和4000元以上,分别为13.5%、9.9%、5.2%、1.9%和1.2%。50%的调查对象的月平均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2000元以上的占30%左右,只有18.2%在1000元以下; (11)现在家庭户月均收入:家庭户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2500元、2500-3000元、3000-3500元和3500元以上的分别占回答总数的2.63%、16.25%、17.89%、16.47%、11.09%、9.66%、7.68%和18.33%。

养老新模式-居家养老: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

养老新模式-居家养老:适合中国国情的养 老方式 居家养老同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并称我国养老三种方式,在我国目前家庭养老能力下降、机构养老总体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居家养老的优势更为突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养老方式。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居家养老模式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根据有关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约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如何把养老服务延伸到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满足他们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我国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数量巨大。这部分人多数分散居住在各自家庭中,其养老不仅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问题,更有医疗护理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具有一定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 与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同,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阶段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典型的“未富先老”特征。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绝大多数老年人收入水平更低。居家养老服务费用较低,适合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事实上,近十年来,在为老人提供全面生活的机制上,政府和民

间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但是,由于有限的资金和用地,机构养老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少养老机构建在偏远地区,老人远离家庭社会,生活不习惯,造成了床位空置现象。那么,什么才是解决中国养老的最好办法?对此,业内逐渐提出了居家养老,基本上,90%的老人愿意在自己家里养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一系列智能化设备让居家养老成为可能,发达的信息化技术让居家养老的风险大大降低。 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既不同于家庭保姆、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家政服务的独特养老方式。它与传统的以房养老方式不同,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1、居家养老服务是专业性强的服务;2、居家养老服务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服务;3、居家养老服务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服务。 最后,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近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1200万人。居家养老还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更容易为老人接受,有助于应对银发浪潮的冲击。在“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模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应该紧跟信息化发展前沿,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标准化和信息化两翼齐飞。 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1、医疗服务。西方国家一般推行社区医疗机构与城市医院相结合的办法。较为普遍推行的,一是建立“专门”

养老综合体——未来养老新形式

养老综合体—未来养老新形式 当下中国主流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但是随着“421”(4个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家庭模式的持续扩大、国人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受到工作压力逐渐增加的影响等,已经对传统的养老方式形成极大的冲击。 截止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人,蕴含养老商机达到4万亿元。伴随着养老地产的兴起,使得很多开发商、房企纷纷涉足养老产业。并且社会上已经有有很多房地产企业有了自己的探索发展之路,比如将养老形式社会化,建设大量的社区养老中心、福利院、养老院等方法,但是山合水易研究发现,无论是社会化养老机构还是房企开辟的养老地产,都在硬件、设施上虽有相应无障碍的配套,但是这些配套设施并不能尽如人意。毕竟养老产业的核心是在于养老的人性化,而不是设施上的完善。 蕴含4万亿元的养老市场,使得每一个产业都试图分一杯羹所以当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企业家要涉足养老产业,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养老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养老呢?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人作为特殊的生命存在,步入老年阶段时亦可说是另一种生活状态的开始,其需求不仅仅是有衣有食,更是综合生理、心理、社会、宗教、医疗、包括最后临终关怀等各方面的需求,故此,山合水易研究后认为,养老问

题的解决,必须同时满足老人各方面的需求,而这些需要通过养老综合体来实现。 那么什么是养老综合体呢? 一、从总体看,是一种养老、养生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是由养老院、医院、购物中心、食品基地、酒店、学校、公园、宗教场所、公寓等相互作用、高度集合的,并以养老养生为主题的,一个满足养老需求的建筑群体。 二、从纵向看,其服务链包含整个生命周期,从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专业护理区、老年痴呆照顾区一直到临终关怀区。 三、从覆盖面看,则包含所有养老功能:中医、食疗、运动,兴趣爱好、宗教场所、养生养身等,一应俱全。 养老综合体是一种养老、养生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养老综合体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综合体就是覆盖中医、食疗、运动,兴趣爱好、宗教场所、养生养身等各种功能于一身,以此来解决错综复杂的养老问题。根据养老需求上不同层次上的划分,养老综合体也会有不同层次的功能定位。

中国新兴养老模式分析报告

中国新兴养老模式分析 一、长庚养生文化村 是社区,又像医院;是医院,又像社区,这就是最新推出的房地产概念——养生文化村。 这个集养老、医疗、生活、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养生文化村是“经营之神”、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的创意。它以长庚医院雄厚的医疗资源为后盾,延伸出“银发族”养生服务,今年3月楼盘一推出即被抢购一空,非常受客户欢迎。 据介绍,该文化村占地34公顷,有养老住宅3600多户,今年10月,第一期706户入住,一旦全部入住,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银发社区之一。养生村的健康服务容包括:设立社区医院,提供居民特约门诊、康复及照顾护理等医疗服务;定期健康检查、防疫注射与体能检测;配备专业人员,提供周详用药管理服务;规划居民个人健康计划,并提供养生处方;建立个人健康资料库;设置全天候监控中心并结合长庚医疗体系,确保高效率的紧急医疗救护功能;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养生咨询等。 村的养生休闲生活也多姿多彩,包括运动养生(太极拳、乒乓球、台球等)、娱乐交谊(麻将、棋类、卡拉OK、电影欣赏等)、艺文技艺(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民俗活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禅修法会、礼拜弥撒、回教聚会等)。村绿地广阔,甚至还可提供种菜的菜地。村里还拥有完整的社区功能,设有超市、银行、书店、图书馆、餐厅、体育馆、水疗池等;

如有家属来探访,也有招待所可供住宿。村里还提供有偿工作,老人如有园艺农艺指导管理、简易水电维修等专长,都可通过为大家服务而按劳取酬。 养生文化村的入住资格是:年满60岁、配偶年满50岁且接受长庚医院身体检查证明健康状况合格者。至于管理费标准,一房一厅(面积约46平方米)的单人价为每月1.8万元新台币,一房两厅(面积约73平方米)的单人价为每月2.6万元新台币,双人价再略增,膳食费及水电费按实际消费结算。这种价格在被视作平价。 台塑集团初步规划,除林口之外,还将在嘉义、宜兰建设第二、第三个养生文化村,三地的初步投资总额超过400亿元新台币。 模式点评: 第一,长庚养生文化村以高质量的服务定位,重视优质、尊荣、休闲与健康等条件,区别于老人院、疗养院等在大众心中的负面刻板印象,强调安全、人际及健康管理; 第二,长庚医院完整的医疗护理,而且平价但高级的定位,为其它银发住宅所不及的; 第三,强调以长庚医院为基础的医疗系统,为高龄者健康的把关,并首采连续式的照护让高龄者不至于受迁移之苦,能在不同的身体状况下接受不同的照护,以作为和其它业者比较的最大优势; 第四,透过房屋中介、媒体、讲座等,让消费者了解银发住宅所要传达的精神。 二、太申祥和山庄

养老产业模式与利弊

养老模式研究和利弊分析 摘要:进入老龄化社会,却同时面临着未富先老,孤独空巢的窘境。 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老年抚养比为14.3%;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17.17 %,老年抚养比将上升至16.9%。而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这些老人中,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 与此同时,中国虽然GDP总量居全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却在80名以外,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赤裸裸的数据直观地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却同时面临着未富先老,孤独空巢的窘境。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成为了当下关注度最高,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方向。 在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内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养老模式: 一、居家养老 1、定义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传统的生活习惯,选择与家人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或养老社区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2、服务内容 还处于最原始的“养儿防老”的状态,基本没有医疗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协助护理和老人的自我护理,广泛存在于中国广大的农村、普通的家庭中,是目前中国最常见的养老方式。 3、优点 (1)以家庭亲缘为纽带,满足中国家庭三代同堂、承欢膝下的美好夙愿,保留了传统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加之,当前中国养老“未富先老”的现状决定绝大部分长者退休收入较低。因而,中国长者大多选择居家养老模式。 (2)养老支出少,对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是很大。 4、劣势 (1)老年人缺失专业的健康服务和护理服务

康复型养老服务新模式

康复型养老服务新模式 松伦 摘要 养老机构(社区)开展康复医学,符合养老机构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分析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与康复医学服务结合开展的情况,探讨养老与康复的有机结合的最佳形式,我们对、、几家养老机构开展的康复医学服务进行了系统调研,对康复养老型服务的目标、服务畴、开展形式、做法及其意义、效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 关键字: 康复养老 正文 养老机构(社区)利用自身的患者资源、技术力量和服务特点开展康复医学,符合养老机构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分析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与康复医学服务结合开展的情况,探讨养老与康复的有机结合形式,我们对、、几家养老机构开展的康复医学服务进行了系统调研,为方便表述,我们把养老与康复结合的服务称为康复型养老服务,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我们对、、几家养老机构(均有医疗资质)进行了调研,据统计,上述机构除了承担一般性养老服务功能外,还收治了康复病人724人次。从病种分布上看,骨科创伤术后或骨性关节病40例,截瘫22例,脑外伤44例,脑卒中140例,高血压病160例,冠心病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颈椎病26例,其他为老年退行分散病种导致的日常生活技能减退共272例。 二、康复型养老服务的定义、目标 定义:康复型养老服务是养老和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医学科技和康复工程等手段,与养老服务相互配合,改善因伤因病因衰老致残或生活功能减退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整体功能,达到全面康复,适应或重返社会的目的。 目标:老年康复治疗在高龄者的健康照护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功能恢复为主。包括: 1、恢复因伤、病致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为主要的基础,就是恢复老年人的躯体、心理或者社会上的一些功能。 2、减少发生久病卧床和老年痴呆的机会。 3、减轻老年病人对家庭的负担和对社会的压力。

中国养老机构类型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中国养老机构类型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模式分析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口结构以及家庭结构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4-2-1”的家庭结构日益普遍,家庭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养老的社会化趋势不可避免。二是预期寿命明显提升,老年人口高龄化程度提高,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日益增多。三是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以及一些意外因素,空巢老人、失独老人显著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机构养老不可或缺,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根据机构养老服务业的经营性质和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可以将机构养老服务分为基本的养老服务和高端的养老服务两个类别,两者在投资主体、主要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及水平、服务收费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一、基本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 基本的机构养老服务主要是指政府或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重点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要求实用适用,避免铺张豪华,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总之,政府投资办的、公办的养老机构职能定位主要是“托底”,其他的都应放手支持社会力量去兴办。对于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政府应同样给予土地、税费、补贴、购买服务等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主要有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复机构、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当前的政府财力状况,基本的机构养老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项目。①生活照料。设施应符合无障碍建设要求,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②康复护理。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条件,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③紧急救援。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

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规划研究与实践

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规划研究与实践 式的内涵进行解释与分类。分析探讨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以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核心区为例,提出从设施配套、市场运营、活动体系三方面进行的创新实践。总结得出养老产业城模式在满足老年人多样需求及产业发展方面都较为理想,应是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 1.医养结合成我国健康养老发展新趋势 1.1高龄化、空巢化的老年人口发展趋势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的及以上人口人总数为1.18亿,占人口总量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其中85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总数约为2000万,占总口总量的1.57%,比2000年的人口普查上升0.62%。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2014)表示,“2000-2010年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65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数量,将由目前5000万增到2050年的近2亿。”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人口发展高龄化、空巢化现象正逐渐加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失能的风险逐渐上升,对护理型养老机构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2医养结合成解决养老难题新思路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等政策文件发布以来,“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备受关注。传统养老模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人一旦患病,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负担。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助于解决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的“硬伤”。 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内涵 2.1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特征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强调老年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并将医疗放在更重要的位臵上。区别于传统的生活照料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日常起居、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需注意的是,“医养结合”中的医疗必须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不是简单地打针吃药的医疗服务,而是应当达到一级医院及以上的医疗水平,要具备健全的科室和诊疗项目,硬件上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上有足够具备资格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护士。 2.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分类 2.2.1“医养融合”模式 一般由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演变而来,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模式,分为医疗区和养护区两大功能。老年患者在疾病的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医疗区接受治

智慧养老模式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智慧养老模式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老龄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六十岁以上人口在中国已经超过了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大致每年新增一千万老年人口,而中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位老人有一个看护护理,远落后发达国家的7到8个护理人员。随着通信、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日新月异,“智慧养老”将成为新一代养老模式。2014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 当前国内在养老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养老资源匮乏:特别是在农村、不发达地区,空巢老人比例较高,家庭养老存在困难,与此同时,养老机构、人力资源、配套设施等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基础资源建设,才有可能解决养老市场供不应求的根本问题。 (2)养老机构、行业缺乏规范化管理机制:导致养老服务参差不齐、养老需求不均衡释放、资源利用率低下,因此,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是未来推进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石,是更好地提供为老服务、加强行业管理的准则和依据。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事关行业健康发展和广大老年人的切身利益,是关系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长远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3)养老模式单一,效率低下:现有养老服务机制大多采用传统的养老模式,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前提下却不能达到高效率养老。养老信息化建设滞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提高养老服务效率、实现智慧养老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所谓智慧养老,以统捷关爱为例,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面向养老群体的服务系统与信息平台,目标是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智慧养老能够显著提升养老机构的效率,并使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成为可能。但要实现智慧养老,首先需要建立信息化的养老体系,将传感技术、远程监控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应用到日常养老中去,实现养老体系信息化以及相关信息的实时获取,随时了解老年人状态;其次通过公关服务平台使养老信息能够互联互通,使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呈现,从而能够统筹人力、设施等有限的养老资源来提供高效的养老服务;最后,需要制定相关养老服务标准,通过技术标准来规范信息管理、信息共享的方式,通过行政管理标准来规范养老机构、社区等的操作流程,以便统一监管和问责。 在以上前提下,未来的养老模式将变得多样化、人性化、高效化。例如,不论养老机构、社区和居家老人都可通过传感设备实时监控身体状况,并记录位置信息,形成物联网。每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