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用书——文史要览(一) 中外文学基础知识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用书——文史要览(一) 中外文学基础知识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用书——文史要览(一) 中外文学基础知识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用书——文史要览(一) 中外文学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体】中外文学基础知识

年简答

中国古代文体的创作与演变,从先秦到晚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观念。

最早的文体,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歌谣是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的东西,自远古到秦统一,其数量无法估计。早期文学的另一重要类型是神话。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等几部不同类型的著作中。作为中国最早书面记载的甲骨卜辞,可视为中国散文的雏形。而从春秋中叶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呈现繁荣的诸子散文,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作。除了散文,诗歌在战国后期也得到了重大发展。《诗经》所收作品,大致到春秋中叶为止。相隔300多年的战国末期,在南方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主体的《楚辞》,把先秦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秦王朝历时很短,文学上出色的只有《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两者皆属散文。另外,秦代尚有“杂赋”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已失传。

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出现了汉赋(又泛称“辞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汉赋是从楚辞演变而来的。据班固《两都赋序》说,成帝时整理从武帝以来各种人士奏献给朝廷并且还保存着的辞赋,总数有1000余篇。东汉张衡更用“作者鼎沸”来形容他那时辞赋创作的情况。

文体的区分到了南朝愈趋精细。《文心雕龙》论及33类,《文选》列有37类。从对各类文体的细致分别中,发展为从总的性质上把它们归纳成两大类:“文”与“笔”。这种区分,使文学与非文学的分野逐渐明确。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诗歌的地位最为重要。阮籍和陶渊明两人的诗歌创作,给诗坛带来了新内容、新气派。晋宋之际,七言诗开始广泛流行,这是诗歌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化,对整个古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南宋晋末宋初开始,诗坛上相继出现了以谢灵运、谢胱为代表的“山水诗”派、以沈约等人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和以宫廷文人为创作主体的“宫体诗”。北朝诗歌多模仿南朝之作,只有庾信融合南北诗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北朝的乐府民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北地民族刚健质朴硬朗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除诗歌外,南北朝的民歌、散文、辞赋均有突出成就。同时,“志怪”和“志人”两种小说也初具规模。

经济、国力、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使之结下累累硕果,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唐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宋诗的发展是打散诗歌的节奏、语脉,比前人更多地引人日常口语及散文句法,使诗歌的意向变得自然亲切,意脉变得流动顺畅,意境变得平常冲淡。

除了诗歌,唐代文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传奇小说和变文。词是产生于唐代的又一种新文体。中唐以后,一些著名的文人也参与了词的写作,到了晚唐,则出现温庭筠这样大量写作词的文人。五代十国时期,文人词已经很兴盛。而散文方面,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的兴起。

在宋代,词的意境、形式、技巧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二晏、周邦彦、姜夔到吴文英等人的词作代表了宋代的词家正脉。而苏轼、辛弃疾则有意利用词在语言形式上的某些特点,在各个方面作自由畅达的表现,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言志”内容写到词中,而且把诗里业已出现的散文句式语词用在词里,使词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散文,特别是所谓“古文”,在北宋曾有很显著的发展。所谓“唐宋八大家”中占了六

位的宋人,全都生活于北宋中期,可见一时之盛。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与商业的发达更直接地激活了市民文学的兴盛。据宋人笔记记载,在以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为中心的城市中,普遍建有被称为“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演出各种各样的技艺,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说话。吴自牧《梦梁录》和耐得翁《都城纪胜》均载有当时的“说话四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说”和“讲史”。说话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发展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宋代也是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武林旧事》记录有宋官本杂剧戏目280种。另外,南宋时期在温州一带流行的南戏,也是中国戏剧的重要源头。

在元代传统的文体——诗、词、文,仍与知识阶层的生活与心理有密切关系,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通俗文学的冲击和影响,呈现某些新的特点。不过,在元代文学中,异军突起的是杂剧,它标志了中国戏剧的成熟。前人又把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与唐诗、宋词并举,各作为一代文学中最具有特色的代表。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作家,在宋金以来的杂剧、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出元杂剧这一成熟的戏剧形式。

白话小说在元代继续发展,并获得了新的成就。话本小说的广泛刊刻流行引起了一些也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的创作兴趣。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也具有较高的成就。

元代另一种饶有新鲜意味的文学类型是散曲。它和杂剧中的唱词使用同样的格律形式,具有相近的语言风格,是“元曲”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它既承继了传统诗词的某些因素,又鲜明地体现出元代文学的新精神。

到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成就。晚明的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到清代,词出现复兴的势头。从清前期到中期,以词名世的文人很多。

清初散文存在晚明小品的遗风,但骈文受到了重视。乾隆、嘉庆时期,骈文尤盛,形成与桐城古文相抗的局面。

戏曲和小说在晚明曾极为繁盛,这种势头一直延续到清前期。到了清代中期,沿着《金瓶梅词话》的写实传统,出现了中国小说史上两部伟大的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鸦片战争前后,诗坛上占据正统地位的是嘉庆以来逐步兴起的宋诗派。自同治后,宋诗派演变为“同光体”,后又出现了以黄遵宪为代表的具有变革意义的“新派诗”。“新派诗”引进新名词,反映新的文化知识,描绘中国以外的风土人情,大大改变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面貌。它虽然还是旧体诗的形式,但在推进诗歌变革上,还是起了较大的作用,并成为旧体诗到新体诗之间的一种过渡。

简答重点

文学的一大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诗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门类之一,它源起于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原始歌谣。《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意思是,在上古时代,人们拿着牛尾,一边跳跃,一边唱着乐歌。《吴越春秋》里记载着一首相传是神农时代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意思是:砍断竹子,做成弹弓,弹出土块,去打禽兽。歌谣叙述了制造工具并用它打猎的简单过程,歌颂了弹弓的威力。《礼记·郊特牲》里记载了一篇传说是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据说这是神农时代用于年终祭祀的祭辞,它以命令的口吻,叫土、水、草木都回到各自的领地上去,连昆虫也不许作孽。诗歌就是从这些远古歌谣的歌辞中慢慢产生的。歌谣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其数量之大无法估计,只是年代太久远了,流传下来的远古歌谣很少。

当然,从远古时代的歌辞到较为成熟的文学形式——诗歌,其问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诗歌本身所固有的特点逐渐完备起来,如思想感情的丰富饱满、表达的含蓄委婉、用字造句的精炼、语言的节奏感和句尾押韵等等。历史的车轮慢慢转到了《诗经》时代,成熟形态的中国古代诗歌宣告产生。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它鲜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段500多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形式以四言为主,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紧接着《诗经》,在南方楚地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它是在楚地的民间歌谣基础上逐步演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楚国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是其中的代表作。从体裁、句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与《诗经》比,楚辞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中,“风”、“骚”并称。《诗经》中的“国风”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就创作手法而言,它们二者分别开创了中国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汉王朝的建立,使楚地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楚辞逐渐向赋这种文体演变。同时,继承并发扬《诗经》优良传统的乐府民歌,开始出现在诗坛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虽然两汉时期文人诗坛比较沉寂,成就不高,但乐府民歌中产生了像《陌上桑》、《艳歌罗敷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为中国这个为“诗歌王国”增添了异彩。在民间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诗歌的句式日渐发生了变化。东汉末年,文人开始向乐府民歌学习,创作了不少五言诗,其中佚名诗人所作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诗歌的最高成就,对五言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到齐梁时期,钟嵘把五言诗确认为“居文词之首,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建安时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之一。这时涌现了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掀起了中国古代诗歌第一次文人创作的高潮。西晋建立后,诗歌开始走向重技巧、轻内容的路途。西晋末年到东晋的l00多年间,阐解老庄哲理的玄言诗盛行于诗坛。“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和东晋后期伟大诗人陶渊明两人的诗歌创作,给诗坛带来了新内容、新气派。晋宋之际,七言诗开始广泛流行,这是诗歌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化,对整个古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晋末宋初开始,流行了l00多年的空泛、神秘的玄言诗逐渐被山水诗所代替。谢灵运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人,以后谢眺等人也着力写山水诗,形成了一个诗派。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的“声病说”盛行,作诗不仅雕章琢句,而且讲究“四声”、“八病”,追求技巧的诗风和讲究声律的倾向结合,形成了“永明体”诗歌。汉魏以来形式比较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格律严格的诗称为“近体诗”。“永明体”这种新体诗是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梁简文帝提倡新体艳诗,宫廷文人则相互附和、推波助澜,于是又产生了艳丽绮靡的“宫体诗”,并在诗坛蔓延了100多年。北朝诗歌多模仿南朝之作,只有庾信融合南北诗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北朝的乐府民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北地民族刚健质朴硬朗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歌经过一千六七百年的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秀诗歌,而且从创作手法、体裁、风格到艺术表现方法,都有了丰富的积累。这一积累孕育着新的突破,这一突破终于在唐王朝到来。

唐代的诗歌创作空前繁荣。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诗人辈出,人才济济,阵容强大;诗坛上诗歌纷呈,繁花竞放,万紫千红。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多达900卷,有诗人2300多位,诗歌48900多首,而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诗有着极高的成就,它题材广阔、思想深邃、技巧高超、风格流派多样;它体裁丰富多样,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以及歌行体、新乐府等都盛极一时,并全面定型。唐代产生的杰出诗人、大诗人数以百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诗人。盛唐诗歌显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面貌,而白居易的诗歌则典型地代表了中唐诗歌的特色。晚唐时期,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反映在诗歌里,往往表现为无力的叹息中夹杂着愤慨和感伤。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李商隐、杜牧和温庭筠等人。此时间诗风渐趋纤巧,诗人更多地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宋诗是唐诗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作品,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宋代是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一个时代,异族的威胁伴随着整个赵宋王朝的统治,而宋王朝的统治者在异族的野蛮劫掠面前又显得极端腐败无能,这使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宋代涌现了许多爱国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成为宋诗的一个突出特色。在艺术表现上,宋诗出现了散文化倾向,更多地吸纳民间语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炼而自由,灵巧而泼辣。

元代的诗歌与唐宋比,显得黯然失色。元朝初年,南北方的诗依旧保持统一前的特色:北方的诗歌豪放自然,南方的诗歌清丽婉约。但南北诗人都开始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元中叶以后,开始形成南北统一的诗风,较著名的诗人有虞集、杨载等人。他们的诗歌呈现出明显的整一性,即讲求法度与形式的工整。元末,社会矛盾渐趋尖锐,揭露社会黑暗的诗歌逐渐增多起来。这时有名的诗人有杨维桢、王冕、顾瑛等人。他们对诗歌的美学特征、对性情的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强调,所作的诗歌带有城市文化色彩。

明代的诗歌创作形成盛极一时的复古主义倾向。明初的诗坛为台阁体所控制,所作大都是阿谀奉承的诗歌。只有刘基、高启等人写下了一些现实性较强的诗篇。成化年间后,相继出现了茶陵诗派、前后七子、公安派、竞陵派等,提出了各种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但所创作的诗歌没有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在技巧上大都模仿古人,所以成就不高。到明末,民族矛盾愈加尖锐,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等抗清英雄写下了大量悲劲苍凉的爱国主义诗篇,为明代的诗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清代诗人不满于元诗的绮弱和明诗的清浅,在技巧上学习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流派迭出,风格多样,其成就超过元明两代。清初诗歌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对人民疾苦的热切关注,诗人有顾炎武、屈大均、吴伟业等。他们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充实,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清朝中叶,出现了一些诗派,提出了一些诗歌主张,其中有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以及袁枚的性灵说。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清代,虽还有起伏波澜,并时有佳作,但总体上已趋于衰落。

诗歌本来都是合乐的,具有音乐的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汉语四声的相间运用和押韵上,形成抑扬疾徐的节奏和韵律。同时,诗歌又具有修辞和句式上的特点。这两方面的特点,在古体诗和近体诗之间有不同的表现。古体诗,指的是汉魏以来盛行的一种诗歌,它最初流行于民间,汉朝乐府机构把它们搜集起来,加以润色,成为最早的五言诗。这种诗体,形式上比较自由,句数、字数及平仄声调都没有严格的限制。这种诗体,五言的,简称为五古;七言的,简称为七古。近体诗,齐梁时代称为今体诗或新体诗。由于当时沈约等人对汉语四声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考虑诗句里四声的搭配,以形成抑扬顿挫的动听节奏,并把整齐的对偶句式和对称的形式运用到诗中,这就逐渐形成了近体诗的体裁。这种体裁到唐代最后定型。其特点是诗歌的句数、字数和平仄声调、押韵等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只能八句。每句五字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每首只能四句,每句五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绝句的平仄声调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来排列,每首诗只能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律诗八句,按照诗句前后顺序,每两句组成一联,共

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颈联都要求对仗。

简答重点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古代散文发展脉络

散文形成的历史,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从片言只语到成段成章,再到中心明确、结构严谨的篇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殷代的甲骨文,是王室占卜的记录。其中的卜辞包括序辞、命辞、占辞、验辞等部分。也有些非卜辞的关于狩猎与战争的记事,大多是些零散的句子。这是记事散文的源头。商周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铜器铭文,也称金文,也十分简单。到商晚期,才出现较长的铭文,但也没超过50字的,内容多是因赏赐而作纪念先人的祭器以示荣宠的记录。到西周,铜器铭文达到全盛,篇幅加长,内容也更加丰富。许多铭文不仅有韵,而且多用整齐的四字句,但叙事部分则直陈其事,很少修饰。到《周易》的卦辞,多数已有中心、有层次,用韵的约占三分之一,部分近似民歌。有些描写细致,运用比喻、起兴、衬托等表情达意,颇为生动形象。真正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是《尚书》。这是上古史官所作的一部官方历史文献,其中《盘庚》三篇和《周书》中的《无逸》,可算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论说文,而《周书》中的《顾命》可算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记叙文。《尚书》之后,古代散文分别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从春秋中叶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呈现繁荣的诸子散文,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作。因为它是在论辩争鸣的风气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逻辑愈严密,使用的修辞手段也愈丰富,甚至引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通过语言的美化和感情的抒发直接打动读者。而先秦的历史散文,如《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这些历史著作,随着时间的后延,其语言表达越来越成熟。特别是作为叙事性作品,它们所包含的情节安排、人物描绘、气氛渲染,乃至某种程度上的虚构等多种因素,都具有显著的文学性。秦朝文仅为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及一些秦刻石。《吕氏春秋》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李斯的文章揆(kuí)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气势,而在文辞的修饰整齐、音节的和谐流畅等方面,又是汉代政论文和辞赋的先声。秦刻石形式上摹仿雅颂,是四言韵文,多以三句为韵,文学价值不高,但对后代的碑志文有一定影响。汉初文士有战国游士的余风,关心国家和社会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促成了政论文的发展。这时最为著名的政论文作者是贾谊和晁错。他们的文章议论宏阔,说理畅达,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对唐宋以后的散文创作有明显的影响。自汉武帝至西汉末,散文的主要成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开创了纪传体文学的先河。西汉末,桓宽的《盐铁论》和刘向的奏疏,继承了汉初政论文的传统,内容充实,说理明畅,表现了作者匡救时弊的热情。班固的《汉书》是东汉史传文学的代表。其中有一些人物传记,详赡严密,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东汉政论文有王符的《潜夫论》、崔是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王充的《论衡》等。其中《论衡》是一部“疾虚妄”的书,对当时的神学迷

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也批判了当时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并正面提出了一系列文学主张。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政治极为动荡的时期,此时期文章的变化发展也颇为纷繁复杂。汉末的文章逐渐走向骈俪。魏初虽在曹操的影响下,出现了语意明了的质朴之文,但华丽之文最终还是占了上风。然而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各种散文文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风格也不尽相同。魏晋之际,玄风极大地影响了文风,说理的文章有所发展。但在礼法和名教的统治之下,又出现了与之对抗的竹林名士如阮籍、嵇康等人,写出了“师心”、“使气”的文章。到了西晋,文人学者慑于正始、竹林之祸,不再触犯名教,文章重归于清谈玄理。西晋散文的突出特点是骈偶化越来越严重。骈文作为一种文体这时已臻于成熟。这一风气在东晋又有所发展。因此,精于名理、善于议论、极于骈偶,是两晋文章的共同特点。不过,晋人的志铭、表疏、书信、哀吊诸文写得颇有特色。另外,东晋王羲之、陶渊明的文章也是独树一帜。南朝之文,是文章由散体向骈体发展的高峰。齐梁之时,文章专讲音律文采。这主要是,一方面,到南朝宋代,文学开始独立成科;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几乎每个帝王都不仅重视文学,而且身兼作者。但骈俪走向极端,物极必反,裴子野的仿效古体文章,就是文章复古的一个先兆。北朝的文章深受南朝影响,如温子升、魏收所作,大抵模仿南朝的沈约等人。但北朝庾信、颜之推、郦道元等人的著作,则崇尚真实,又讲文采,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隋唐五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扬六朝余波,有讲究辞采的骈文;一方面革六朝旧习,有散行流畅的古文,开辟了宋、元以后散体文的发展道路。初唐文章已出现由骈人散的倾向,魏徵、李百药、王勃等人在理论上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盛唐到中唐前期,相继出现了一批崇儒复古、谋求革新的散文作家,萧颖士、李华、元结、粱肃等,都提倡散体,反对骈文。中唐后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使古文达到了全盛阶段,并一直发展至唐末五代。不过,隋唐五代,骈体文始终流行,但文风已有所改变,大多思想雅正、用典平易、语言有力,并和古文渐相接近。中唐陆贽不受骈俪拘束,自由发挥政论。唐代是骈文向散文靠拢的发展阶段,到宋代便成为用古文方法写骈文的“宋四六”。

宋代的散文和骈文都有显著的成就和特色。北宋初期的散文,仍沿袭五代浮靡之文风。柳开首先提出革弊复古,尔后倡导古文的有穆修、尹洙、石介、欧阳修等人,其中欧阳修是宋代古3c/.x_动的领袖,在他周围聚集了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等人,使宋代散文有了空前的发展。南宋的散文充满了极为浓郁的爱国激情。李纲、岳飞、胡铨、陆游、陈亮、文天祥等人的作品,慷慨激烈,道与文、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结合得相当完美。骈文方面,宋初的大家有徐铉、刘筠等人,作品典雅庄重。到了欧阳修,随着古文运动的胜利,骈文也作了很大的改革。欧阳修等人首倡以古文的气势,运骈文之词句,促使骈文散文化。北宋末和南宋的骈文逐渐打破了四六格式,多用长句,从而也更为散文化了。

金代较有名的文作者有党怀英、赵秉文、王若虚、元好问等人。元代的散文处于衰微之中。由于和程朱理学纠缠在一起,思想贫乏.绝大多数缺少情致。世称元代古文二大家的姚燧和虞集,也多碑志和应酬之作,文字虽典雅,但特色并不显著。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多是由元人明者。他们经历了社会动乱,创作上较注意现实,代表性的有宋濂、刘基等人。但随着明王朝的政治巩固,文网日渐严密。散文创作逐渐失去应有的生机,歌功颂德的台阁体流行文坛。成化以后,茶陵诗派、前七子的散文创作成就虽不高,但在变革台阁体文风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这时期较有名的散文作家是马中锡、王守仁、杨慎等人。之后,唐宋派的散文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朴素自然,有较高的成就,使明代的散文创作出现了一个高潮。明后期,李贽、袁宏道等人强调童心和性灵,散文创作题材多样,形式也很活泼。格局虽小,但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说理谈天,都信笔直书,流畅隽俏。他们的

作品,通称为晚明小品。

清代散文比明代有较大的发展。它上承秦汉唐宋,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和特点,作家辈出,佳作甚多,流派分明,在古代散文史上有重要地位。晚明散文,毕竟境界狭小。清初的钱谦益力图转变明文的格局,形成清文风尚。其后散文的发展分“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两派。前者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强调文、道、学的统一,所作境界开阔,风骨高扬,有大家气度;后者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称“清初三大家”,讲究规矩法度,所作凌厉雄健。清中叶之时,清朝统治渐趋稳固,程朱理学重又抬头。散文方面,出现了桐城派,其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他们文章的特点是结构和语言严密雅洁,重阴柔之美。刘氏的弟子钱伯炯,曾传桐城之学于阳湖人恽敬、张惠言。他们提出既要崇奉唐宋文,又要兼法秦汉六朝文,合骈、散两体的长处,以健茂的气格,救桐城派的单薄,世称“阳湖派”。晚清曾国藩等人的散文与桐城派有渊源关系。此时于“桐城”之外,还有笔法通达的章学诚和行文恣肆酣畅、机趣横生的袁枚二人。其后龚自珍的散文,糅合了子、史和佛家言,力求生新奇奥、声光璀灿,为清文的一大变化,开了近代散文的先河。

中国古代散文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一方面决定于它的性质: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性;另一方面决定于它的生存环境:基本上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相始终。古代散文的特色主要有:(1)注重实用性。中国古代散文大部分离不开实用,不管是其产生还是其发展,不管是从甲骨文算起,还是从史官的记录算起,都是为着实用。重实用,既是古代散文的优点,又是它的缺点。(2)强烈的政治性。与政治直接关连的政论、奏疏自不用说,连那些只叙个人经历的传记、墓志、祭文等,也表现出对政治的强烈关注。即使是记叙建筑、地理、农田水利等的文章,也大多出于对政治的关心而写。还有一些具有抒情意味的游记散文,也与政治相关。(3)由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所产生的文以载道理论,贯穿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始终。在这一理论影响下,古代散文家一直以发扬六经之旨,维系世道人心为创作的最高理想境界,很重视重大题材的写作,这就促成了古代散文主题的严肃性。古代散文中的政论、史论、战争论、人物传记等特别多,原因就在于其容易载道传旨。(4)散文的文体繁多纷杂。刘勰《文心雕龙》分文体为34种,萧统的《文选》分文体为37类(刘萧均内含赋、诗、骚三种文体)。到明代分得更细,仅散文就多达l00多种。清代的曾国藩又对之作了分门归类。现今通常把古代散文归为四类:记叙文.包括叙事、传记、游记、杂记、笔记等体式;论辩文,包括论、辩、议、说、解、原等体式;讽谕文,包括寓言、杂文等体式;实用文,包括书信、赠序、碑志、哀祭、公牍等体式。

文笔

中国古代对文笔的理解有: (1)泛指文章、文辞。如东汉王充《论衡·超奇》里,以文章为文笔。《北史·刘瑶传》:“少好读书,兼善文笔。”后又称文章的写作技巧为“文笔”。如:文笔犀利。(2)六朝人区分文体为文、笔。把无韵的文章称为“笔”,有韵的作品称为“文”。刘勰《文心雕龙·总述》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萧绎(梁元帝)《金楼子·立言》则泛称有情采的诗赋为“文”、议论叙述一类的文章为“笔”。后人论文也有区分文、笔的,如清代阮元主张有韵偶者为文,无韵散行为笔。

韵文

泛指用韵的文体,同散文相对。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lěi)等。

骈体文

文体名。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此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唐宋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被“古文”取代。

骈体文在语言方面有三个特点:(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骈偶又叫对仗。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因此,骈体文在晚唐被称为“四六”,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2)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平仄是与“四六”对仗有关的。平即平声,仄即非平声,包括上声、去声、人声。在对仗的时候,应该以平对仄,以仄对平。这是后期骈体文的特点,发端于齐梁,形成于盛唐。(3)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用典古人叫用事。魏晋以后,骈体文逐渐以数典为工,以博雅见长,形成满纸典故的特点。骈体文用典的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炼。骈体文用典,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剪截融化。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

一般来说,骈体文总是追求形式美,而内容往往较为平庸和贫乏。

语录体

文体名。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与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hào)、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古体诗

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汉魏以来盛行的一种诗歌。它最初流行于民间,汉朝乐府机构把它们搜集起来,加以润色,成为最早的五言诗。这种诗体,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形式上比较自由,句数、字数、对仗及平仄声调都没有严格的限制。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等。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

近体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律

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律诗

诗体名。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人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第一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为五律、六律、七律。第二是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最后两句为尾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第四便是声

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在定型化过程中,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近体诗成熟后,也有作者有意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称为“拗体”。

绝句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绝句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则大约起于南朝。《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下·刘昶传》载刘昶奔魏,“在道慷慨为断句”。

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它的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说:“五言绝始汉人小诗,而盛于齐梁。七言绝起自齐梁间,至唐初四杰后始成调。”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后两句有对偶的绝句相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前两句有对偶的绝句相同于律诗的后四旬,四句成两联对偶的绝句相同于律诗的中间四句,四句都不对偶的绝句相同于律诗的首尾两联。所以唐人所作近体绝句在诗集中也有归属于律诗的,如李汉编韩愈的《昌黎集》。

由于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宜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所普遍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至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的五分之一。除盛唐的李白、王昌龄,晚唐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的手笔。

另外,由于唐时模仿古乐府之作已不合乐,唐代诗人大多采用绝句形式写作配乐歌唱的歌词,如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乐府

“乐府”是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培训乐工,搜集歌词,整理民歌俗曲。“乐府诗”是指这个机构为配制乐曲而由文人制作或从民间采集的诗歌。这些诗歌主要是用来人乐的,但并不全部入乐。魏晋时期开始把“乐府诗”简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也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乐府诗在西汉时多是杂言,也就是说在一首诗里,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如《上邪》就是一首杂言体的乐府。到东汉时,乐府诗基本上都是五言。汉代以后,沿袭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而写的诗歌,也叫乐府,如李白的《行路难》。唐代自居易曾发起新乐府运动,创造新的题目,写当代的事情,叫新乐府,如《杜凌叟》。另外,唐、宋、元以后出现的新诗体,像词、曲之类,因为是配乐演唱,也称为“乐府”,比如苏轼的词集便称为《东坡乐府》,近人所辑的马致远的散曲叫作《东篱乐府》。

年简答

文体名。“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左传》里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赋’’是诵说的意思,不指文体。《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也是指这个含义。《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有“六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之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据郑玄的注解,“赋”是铺的意思,即“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也不指文体。不过《诗经》中铺陈言志的手法对于赋体的形成是有影响的。所以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苟况的《赋篇》,其中分别铺写了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

关于赋的发展,简要地说,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苟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就是赋的渊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搞文,指赋的形貌。这就是说,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搞文”的意思。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谨严、流动而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赋体(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骚赋指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调绵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韵。

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汉赋的特点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章法上多采用问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的气息大为减弱。

骈赋也叫俳赋,孕育于汉魏之际,流行于两晋南北朝,是汉赋的变体。骈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络绎奔会,写得花团锦簇;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较为固定;四是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总的说来,骈赋由于注重形式华美,趋向绮丽,辞藻益茂,内容上的意义相对地削弱了。

到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

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

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

简答重点@@@@@

又叫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有词牌,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不可随意。要想填词或解决词方面的问题,就要熟悉各种词牌的格律,否则是无法办到的。词虽然在内容上无法分类,但按着字数的多少又可划分为:58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59~90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91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等。词除了有上面这些形式上的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也是有讲究的。词因其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词有“令”、“引”、“近”、“慢”等。

“令”一般比较短,在文人创作中盛行比较早。如《捣练子令》、《浪淘沙令》等。“引”和“近”一般较长,如《望云涯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等。“慢”又比“引”、“近”长,它虽在唐五代时已有,但盛行在北宋中叶以后。如《雨霖铃慢》、《木兰花慢》等。随后又出现“小令”、“中调”、“长调”的名称。

词有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首先是由词调决定的。词调是指作词时所依据的腔调,也就是乐谱。乐谱的确定就是由宫调限定乐曲音阶的高下,所有能唱的词都分属于一定的宫调。宫调的构成较为复杂,包括七音十二律。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看,词的体制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结构上要分阕,这是乐曲分段在填词上的体现。词体共有一、二、三、四阕四种,通常习惯上把只有一阕的词称为“单调”,两阕的称为“双调”,三阕、四阕的称为“三叠”、“四叠”;二是采用长短句的句式,从而表现出一种灵活性。词的基本句式包括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三是句法参差多变。词的句法的特殊之处,是有领字句,即以一个字、两个字或三个字领起全句,如“对——长亭晚”、“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领字句在词中起着调节语气、节奏以配合乐曲歌唱的作用,同时又限定着词意的表达。在声韵格律上,词的平仄格式从总体上说是接受了近体诗的声律格式,但词由于句式参差不齐,平仄的格式和种类更加繁杂多样,几乎有多少个词调,就有多少种平仄格式。因此词在平仄格式上更富于灵活性而缺乏规则性。另外,词的押韵既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一韵到底的,指在词韵各部中任选一韵,全首词只押同一韵部的韵。换韵比较常见的是一词二次、三次、四次换韵,换韵次数最多的词是《梅花引》,一首中换韵多达八次。但是词无论是押平声韵、仄声韵还是转韵,都要根据词调的要求来作。

简答重点@@@@@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词是唐代民问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在唐代,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人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做“曲子词”。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新体歌辞,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

燕乐中有很多曲调是民问歌谣的曲调,其有曲有辞,歌辞有着长短不一或用衬字的形式。近代在敦煌发现的钞本曲子词,有很多是便是因乐作辞的。这些歌辞在结构上有长篇联章的,也有单独成篇的;句式有长短不齐的,也有比较整齐的。各种曲调的篇幅也是或长或短。可见,这些歌辞都是配合或依照音乐演唱要求而变化其形式的,这说明因乐写词的燕乐歌辞是词的一个源头。词的另一个来源是文人的诗歌。唐代某些乐曲的曲拍声调与诗尤其是绝句相合的不少,如《竹枝》、《浪淘沙》、《杨柳枝》等曲调的歌辞,与格律诗并无多少区别。不过,以诗人曲也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等。据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释,在唱这些齐言的歌辞时,还需要加入“和声”、“泛声”,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这最终导致文人直接按曲拍作词。诗人曲,促成了曲子词的抒情趋向。从曾人乐的诗歌看,以五言、七言绝句为多,内容大多是吟咏山水、抒情发志,或反映朋友情谊、离愁别恨的,这使词逐渐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点:内容以抒写日常生活的情感为主,意境比较细巧,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语言比较凝炼精致。

流行于初盛唐期间的民间词,是词的萌芽阶段。盛唐文人所写的曲子词基本上都是整齐的五言、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到中唐,文人开始认真地倚声填词。元和年间后,文人填词逐渐增多,词正式成为一体。但是,此时文人运用曲调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就现存资料看,他们常用的是有限的十几个曲调,如《一七令》、《忆长安》、《调笑》、《三台》等,不过在语言上,他们开始引入近体诗的语言,写来精致凝炼、细腻华美。这样,文人诗的语言及

思想感情便开始渗入词中,使词逐渐脱离原来的淳朴真挚、朴素生动但又粗糙简陋的原始状态,形成一种正式的文人文学体裁。到晚唐,温庭筠的词以浓艳的色彩、华丽的词藻、细腻的手法来描绘形象和刻画心理,形成了一种香而软、密而隐的艺术风格。这是文人词趋于成熟形态的一个标志。

温庭筠之后,写词的文人越来越多。到五代十国时期,倚声填词更尉为成风。西蜀与南唐二地,经济文化最为发达,成为词人汇集的两大基地。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收集在《花间集》里。西蜀花间词人中,以韦庄的成就最高;而南唐词人中则以冯延巳、李景、李煜最为出色。

词人宋,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北宋词的主流依然是沿袭晚唐五代,吟风弄月,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如二晏、张先等。他们刻意求精,使词的形制更加丰富、词的语言更加精炼、词的意境更加深婉、词的风格更加细腻,特别是使词的音律更加精美合乐。但北宋还有另一些词人,如苏轼、柳永等,从词风词境人手,着意词体的变革。北宋初年,范仲淹的《渔家傲》和王安石的《桂枝香》,大笔淋漓,墨浓意酣,词调慷慨苍凉,境界开阔悲壮,感情抑郁深沉,揭开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作的序幕。之后,苏轼有意利用词在语言形式上的某些特点而自由畅达地表现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感慨,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言志”内容写到词中,而且把诗里已经出现的散文句式、语词也用在词里,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了变化。另外,在苏轼之前,音乐是词的生命,音乐的特性重于文学的特性,因此协律合乐是填词的首要条件。苏轼第一次使词从重乐的框框中摆脱出来,使词与音乐初步分离,使词首先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而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庸,从而使词在文学史上有了独立存在的地位。

南渡后的词作者,在各自不同的创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为宋词的继续发展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李清照的词是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生活际遇、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变,相应地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也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宋词人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中期之后,一代之雄辛弃疾和姜夔等人,形成了宋代词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尤其是辛弃疾,不仅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开禧北伐的失败,是南宋词的一个转折点。这时词的创作,题材以吟咏日常生活的情怀、流连自然风光为多,情调转向带有伤感的恬淡。但这并不是简单地对传统的归复。词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许多词人在众多方向上的探索,在吸收了诗歌及散文的表现手法后,这时又面临着一次总结的时机。南宋后期的词人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虽然比较注意传统,但同时也对过去各种词人的各种手法进行了筛选整理,在词的形式、语言技巧方面作出了新的总结。他们的作品虽然气势不够雄大,境界不够开阔,但对于词的发展,却作出了重要贡献。

元词上承两宋词的余绪,虽成就难以继盛,但出现了许多词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句。元词的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包括出生于元一统前蒙古时期词人的创作。此阶段的词人有元好问、赵孟烦、陆文圭、张之翰、刘敏中等,由于他们大多有着亡国和战乱的经历,所以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表现由人世变迁引起的荆棘铜驼之感的词作。第二阶段包括出生于兀一统之后到元亡之前词人的词作。此阶段的词人有虞集、王旭、张雨、萨都剌、张翥等,他们大抵出生于忽必烈改元之后,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乱,议论行藏出处和企慕半隐半俗的生活,是他们词作的主要内容。此外,元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道上词,约占总数的七分之一。这与金元时期新道教的隐修会性质及道士大多与知识分子联系密切有关。这些词的成就也不高。总的看,元词思想艺术俱臻上乘的数量很少,整个创作局面呈露衰微之状。

明代词依然处于衰微之中。不过,词坛上也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词人,留下了一些较好

的作品。明初之时,刘基、杨基、高启等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所作的词自成家数,各具特色,尚存宋元遗风。刘基的词,有的感喟激昂而又表现得十分凄婉,有的于委婉摹写中并寄深意;杨基的词有的带有托意,所感甚深,颇为缜丽并有一种清气行乎其间,值得玩味;高启的词或以疏旷见长,或极缠绵之至,有宋元风韵。明中叶后,词风日下。杨慎、王世贞、汤显祖等人多所创作,却都不是当行词家。杨慎等人的创作,与乐章多有不谐,实际上已将明词引上了歧途。此时,词的创作已渐凋敝。到了明末,由于社会发生变革,才给词的创作带来一线生机。陈子龙、夏完淳在抗清中以身殉国。陈子龙的词托体骚辨、寓意甚深,早期所作风流婉丽,婀娜韶秀出于刚健之中,后期所作绵邈凄侧,神韵天然而又有不尽风味。他是转变词风的第一人,可算是明词的大家。夏完淳的词也慷慨淋漓,颇为凄苍。与陈子龙同时,人清后犹有创作活动的屈大均、王夫子、金堡等人也能作词。这些人的出现,使得明末词坛焕发光彩,不仅挽救了一代词运,而且也为清词中兴开了风气。

词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传统习惯上,词和散曲相比于诗而言都较为轻松,贴近日常生活和鲜活的情感。而词与散曲相比,又要显得雅一些,散曲的语言以尖新、浅俗、活泼为胜,接近口语。元、明词衰,实际是散曲取代了词的结果。对于性情收敛、爱好雅致趣味的清代文人来说,散曲的语言风格又显得不合适了。另一方面,清诗虽然多种风格并存,但从清初开始,重学问和理智化的趋势就很明显。这也造成了诗在抒情功能上的缺陷,而需要从其他文体中得到弥补。而词的兴盛,正是对诗的弥补。清初主要的词人是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但当时在陈维崧周围还汇聚了一些与之词风相近的词人,如任绳隗、曹亮武、蒋景祁、陈维岳等。他们互相唱和,并编有《今词苑》、《瑶华集》等词选,一时颇有声势,以宜兴古名称“阳羡派”,但很快趋于衰微。朱彝尊提倡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清空、幽雅的词风,注重格律。他选辑唐至元人词为《词综》,借以推行其主张。这一主张为许多浙西词家所接受,后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本人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浙派”.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的词坛上占统治地位。此派词的缺点是境界不够开阔,语言有时流于纤碎。乾隆后期及嘉庆时期,出现了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取代了浙派在词坛的地位。它的影响历经清中叶直到近代,比浙派深远。常州派强调词的比兴寄托,追求淳厚之美,进而推尊词的地位。到清末,词学很盛。词作较多地保持了艺术本身的特色,写作技巧较高,但其致命的弱点是缺乏全新的创造。综观清词,有四个显著特色:一是作者多,据近年南京大学编纂的《全清词》收集,词作者已近10000人,大大超过了以前各代;二是立论高,像常州词派在词的创作与批评方面的理论都有较高的眼界;三是词派面目纷繁,有云间派、阳羡派、浙西派、常州派等,这是前代所没有的;四是功夫细,清代词人,无论取法哪一家、哪一派,都不完全局限于此,而是博参约取,用功细密,不以模拟为满足,力求出新变化,有所创造。他们的词在意境上受到种种局限,没有取得更大成就,但在艺术技巧方面的细微功夫,在词的发展史上,不愧为后来居上。

名词解释@@@

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说白及动作指示),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

从金人人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人,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些外来音乐相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北曲”。在北曲酝酿成熟的过程中,金代的说唱艺术“诸宫调”对于音乐的整理定型和文字表达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成为“散曲”,并由于文人的参与而进一步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学样式。

散曲分为散套、小令两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

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互异,有别于散套。又有以两支或三支曲调为一个单位的“带过曲”,也属于小令的一体。散曲有两点特性:在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l:3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r-1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

名词解释

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

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剧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折”相当于一场戏,但在一折中,场景却可有所变换。“楔子”的篇幅比较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它是四折一本形式的重要补充部分。个别杂剧亦有突破四折一本的形式的,如《赵氏孤儿》为五折。一般说来,一本为一剧,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厢记》即为五本。杂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的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白”有韵白、散白;还有“带云”、“背云”、“内云”等名目,各起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人物问交流的作用。元杂剧是一种歌舞剧,因而“科介”包括人物动作、表情、武打、歌舞以及音响效果等内容。唱词是杂剧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音乐上采用联套方式,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一折一套。至元代后期才出现南北曲联套的形式。曲的排列有一定格式,但又有多样的变化,要求每一支曲子的音乐前后必需衔接。曲文要协律,符合曲牌规定的格律,平仄要和谐。押韵以当时北方话为准则,方式为全套通押一韵,但可四声通协,韵字亦可复用。此外,曲文中可加衬字,并可利用丰富的对仗形式:偶句对、鼎足对、连璧对、隔句对、连珠对等等,以增加曲文的修辞色彩。

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旦、净。每类中又可根据人物身份分为正末、外末、小末;正旦、外旦、搽旦等等。杂剧采用一人主唱方式,由正旦或正末为主角,全部唱词都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一般没有唱词。根据主唱人是正旦还是正末,杂剧又分为“旦本”和“末本”。但一人主唱并不等于一个角色主唱,正旦或正末根据剧情需要,在某一折中可以改扮另一角色,担任主唱。

简答重点@@@@@@@

中国古代戏剧又称为“戏曲”,这是因为曲的演唱在其中占有中心地位。我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舞。远古敬神时,常合乐歌舞并奏,这是戏剧的滥觞。不过,虽合奏而歌舞却并不相应。春秋时代已有关于优伶的记载,但那时的优伶仅为娱乐帝王贵族,以愉快的、滑稽的行动和锋利机警的言谈,引其发笑或自省,他们属于“弄人”之流。到唐代始有“大面”、“参军戏”及莲花镞歌舞者的演变,所舞与歌者所歌之词,开始有所相应。到宋赵德麟作《商调鼓子词》,西厢传奇开始有内容,但还没有演白。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曲中夹白、弹奏、念唱,统归一人.但这时仅是坐唱,并无扮演。发展到《连厢》,有司唱一人,而和以琵琶、笙笛各一。优人登上舞台,男的称末流,女的称旦儿,并有其他人相伴,跟随唱词而表演。不过,这时依然舞者不唱,唱者不舞。到了元剧,将司唱者取消,登场的伶人边唱边舞,动作与唱词全归一人,并且在歌唱时有相关的音乐伴随,于是真正的戏曲终于产生。也是在金末元初之时,才有可考的戏曲作家和剧本。

唐代的戏剧有两种:一种以歌舞为主,一种以滑稽嘲笑为主。所演者均为一种故事,其中已有装扮脚色的痕迹,如踏谣娘等。

宋代宫廷和瓦舍勾栏都有杂剧的演出,脚色已增至四人或五人,其表演虽以“滑稽唱念”

为主,但已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比唐代的“参军戏”有了明显进步。《武林旧事》记录有宋官本杂剧戏目280种,只是没有剧本留传下来。宋初,设有教坊四部,他们所奏的有所谓18调、40大曲的名目。宋太宗通晓音律,亲自制曲,据称有300多种。仁宗承续此体,徽宗更是擅长乐曲,对于艺术的奖进和保护,不下唐明皇。南渡以后,杂剧依然盛行。朱熹曾讥评当时诗风如村里杂剧一般,可见那时的杂剧已流行乡村了。明代的祝允明曾在《猥谈》中说到:“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这时的杂剧,不像北宋的单纯、仅限于滑稽嘲笑,而是要表演一个故事,有唱曲,有说白,已开金元杂剧的先河了。

鼓子词是北宋末赵德麟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因合鼓而歌,故称鼓子词。他截取元稹的《会真记》作为散序,赋《商调蝶恋花词》十阕,前后又加二阕,以述其著作的缘由。散序诵而不歌,词曲合乐器而歌唱,没有白和科,不仅以滑稽嘲笑为主,还要扮演一个首尾一贯的完整故事,是近代戏曲的始祖。鼓子词到南宋时盛行于民间。

宋代乐曲流人金的,就是元代北曲的先驱;流人江南的,即为明代南曲的源流。早在金太宗灭北宋时,金人就把汴京的伶官乐器收拾北归。金熙宗时曾设教坊,安置乐工254人。世宗、章宗时,院本杂剧开始兴盛。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曾记载金院本名目700多种,可惜没有一部流传下来。所谓院,即行院倡伎的居所,专为倡优演唱之用的底本,称为“院本”。

简答重点@@@

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所以称为“诸宫调”。它多用琵琶等乐器伴奏,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用歌唱和说自相间的方式。诸宫调继承了唐代变文韵散相间的体制,发展了以同一词调重复多遍并间以说白的鼓子词,以一诗一词交替演唱并与歌舞结合的“转踏”和集合若干同一宫调的曲调为一套曲的结构。与转踏等相比,它篇幅更大,结构更加宏伟,可以表现更为复杂的内容。一方面,它可使故事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它的部分唱词又兼有代言体特征,能造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由于它交替使用具有不同宫调、声情的曲子,又为表达比较丰富的感情内容提供了条件。它是由说唱、歌舞到戏曲的演化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据载,北宋已有诸宫调,宋代王灼《碧鸡漫志》有熙宁元祜间“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之说。南宋时,诸宫调已相当流行,《武林旧事》提到当时的诸宫调演员有高郎妇等四人以及这些演员所演唱的官本杂剧《诸宫调卦册儿》、《诸宫调霸王》两种。流传至今的诸宫调有金初无名氏且残缺的《刘知远诸宫调》,演绎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发迹变泰的故事。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迄今惟一保存完整的诸宫调。此作题材取自《会真记》,但在情节上做了一些改动,新增了张生闹道场、莺莺探病、长亭送别、梦中相会等情节,从而使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个性更为鲜明。它曲白都有,为叙说体,一人一面奏弹,一面念唱,是一种琵琶上弹奏的故事,不能在舞台上扮演。这两种诸宫调所用宫调与宋教坊所用比较接近,显示出音乐上与宋代伎乐有继承关系。宋金诸宫调的内容涉及烟粉、灵怪、神话、历史等,题材相当广泛。元代,诸宫调仍较流行,但音乐上已有所发展,并与元曲相互影响,如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所用宫调、曲调及曲子的套联方式,均与元曲接近。到元末,诸宫调趋于衰落。诸宫调对元杂剧有直接影响,如元杂剧分为旦本、末本,一本由一个角色主唱到底,套曲的组织方式等,都直接吸纳于诸宫调。

元代戏曲的创作十分繁荣昌盛。曲以元称,可见其中缘由。元代戏曲包括元杂剧、散曲和南戏三种类型。杂剧最初流行于山西、河北一带,元初发展到其他地区,元灭南宋后又流人杭州等地。这个剧种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及诸宫调等前代戏剧、曲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剧本的科白部分承袭院本体制,曲辞的组合则主要受启于诸宫调,基本上是歌舞剧。元杂剧

的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元代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而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商人和妓女的形象尤为突出。元杂剧中有清官断案剧、历史故事(水浒故事等)剧、隐逸题材剧和不少神仙道化剧。元仁宗延祜二年(1315),恢复科举考试,并专立“德行明经科”,于是元后期杂剧中宣扬封建道德的气息颇为浓厚,创作也趋于衰微。

到了元代,众多的文人加入进来,形成了散曲的繁盛。散曲常用作宴会歌伎唱词,因而大多是艳曲,但也有不少写景抒情、怀古叹世的小令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南戏原是浙江温州一带的剧种,也叫永嘉杂剧。其唱词早期是宋词和俚巷谣曲杂凑起来的,结构松散,科诨较多,艺术粗糙。后北杂剧传人杭州,互相沟通,南戏吸收了北杂剧的优点,唱词采用联套方式,减少科诨,集中刻画人物性格。宋代咸淳年间,《王焕》戏文在杭州流行一时。到元代,南戏有所发展,演员有龙楼景等人,专工南戏。据记载,当时有l60多种剧本。到元顺帝时,高明写出《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发展的高峰。

明代初期的戏曲创作在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下,有着较浓的歌功颂德倾向,如朱有敦的31种杂剧,邱氵睿的传奇《五伦全备记》和邵灿的传奇《香囊记》等,这些剧作成就有限。但此时产生了两部重要的戏曲文献,一是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一是贾仲明的《录鬼薄续编》。从成化年间始,传奇戏曲创作有所转机,那种点缀升平、宣扬礼教的作风逐渐被人们摒弃,陆续出现了《连环记》、《精忠记》、《双忠记》、《千金记》、《金印记》等较好的作品。嘉靖以后,戏曲创作十分繁荣,晚明社会新思潮深刻地影响了戏剧创作。这一时期剧作数量多,取材面较广,产生了大量的现实时事剧,讽刺剧有所发展,爱情剧更加丰富多采。在爱情婚姻剧中,主情反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十分突出。戏曲形式更加多样化、灵活化,有许多新创造;传奇杂剧长则很长,短又很短;剧作家更为注意剧作结构的完整精巧与谨严,注意关目的紧凑和悬念的安排,使剧作更富于舞台效果和观赏价值,这是戏曲进步与成熟的一个标志。由于戏曲的繁盛,关于戏曲艺术形式的理论探讨进一步深入,产生了一些专门著作,如沈琮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徐渭的《南词叙录》、王世贞的《曲藻》、魏良辅的《曲律》、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王骥德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等,还发生了戏曲史上有名的所谓吴江派与临川l派之争。另外,在戏曲作品的整理与出版方面,这一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藏懋循的《元曲选》、毛晋的《六十种曲》、沈泰的《盛明杂剧》,都是古代最重要的戏曲作品集。还有许多书坊刻印的专收当时流行折子戏的选集,如《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等,这些对后来戏曲的发展,均具有深远的影响。

清代戏剧以前期为盛,是明代戏剧的延续。清初吴伟业的《秣陵春》、李玉的《牛头山》等,抒写国家衰亡之痛;李玉等人合作的《清忠谱》,揭露宦官当政的黑暗;朱素臣的《十五贯》和叶时章的《琥珀匙》以及李渔的剧作,这些都具有较高的成就。康熙时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在某些方面继承了晚明戏剧的精神,但情绪上有一种浓厚的空幻迷惘之感。乾隆时,高级士大夫蓄养家伶的风气和文人对戏剧创作的兴趣都开始减退。此时,尽管作品的数量不少,但大多缺乏创造力和新鲜感,形式上多冗长、堆砌,趋于僵化。乾隆以后,值得一提的戏剧作品更是微乎其微。清后期虽还有少数文人从事这方面的创作,如黄燮清、杨恩寿等,但已无足称道。清朝末年又产生过一些以传统戏剧形式宣传政治变革的作品,但在艺术上也未获得成功。

年简答已考

中国小说的发展,经过了~个纷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既体现在小说内部自身的生成和演进上,也体现在小说与散文、诗歌、戏曲等其他体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复杂关系上。小说,是一种特定的叙事文体。它以想象、虚构等艺术手段再造一个既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社会生活的“第二自然”。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大略可分为三个阶段:(1)先秦至唐代的孕育形成期;(2)

宋元至明中叶的嬗变发展期;(3)明中叶至晚清的成熟繁荣期。

小说的孕育形成期

我国古代神话,是远古先民以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不自觉地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进行加工的产物。它是整个华夏文化的源头,它对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在意态结构方面,也即它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联想、想象、虚构等以心造事的方式上,启迪着小说家的艺术创造。但神话与小说在体式上没有传承关系,孕育我国古代小说的母体是史传文化。中国史官文化早熟,而且异常发达。构成小说的因素大多是在正史和野史逸闻的母体中孕育出来并在它们巨大阴影的庇护之下发展完善的。《吴越春秋》、《燕丹子》等虽记史事,但其中大量采录传说,因“异”而有趣。即使如《左传》、《国语》、《战国策》一类正史,其中历史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尽管写得凿凿有据,也不能排除史家们酌情依理的虚拟因素。正是这些传说异闻和虚拟的因素皆以“史”的面目出现,才使小说能在史传母体中蓄积基因,产生萌芽,并最后获得出生的权力。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其含义指的是不关道术而以强饰为高名美誉的卑琐无价值的言谈,并不具备文体意义。中国古代小说萌芽于汉代的笔记小说。

西汉武帝“颇好方术”,东汉光武帝“尤信谶chèn言”,这对笔记小说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张衡在《西京赋》中说道:“匪惟玩好,乃有秘书,小说九百,本自虞初,从容之求,实俟实储。”其中“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就是指小说始创于汉代武帝时以虞初为代表的方士之手。《后汉书·方术传》小序更明确地说道:“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后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趋时宜者,皆驰骋穿凿争谈之也。”这时的方士为了干禄,为了博得帝王贵族的欢心和信任,往往挟奇书秘籍以自显,于是也刺激了不甘寂寞的文人染指方士小说的热情。《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家l5人,共1380篇,但至梁时已仅存《青史子》一卷,至隋亦佚。鲁迅曾从《大戴礼记》、《风俗通义》等书中辑得三篇。依据《汉书》注文、《青史子》残篇和古籍中的引文及评论推测,这类用古文书写、以笔记体形式面世的小说,是一种记录见闻、搜集逸异、尚奇重譬、长短随宜的笔记体作品,故通称之为古小说或笔记小说。

从史的角度看,汉人的笔记小说有这样一些特点:(1)它是借时空的间隔和一些固有传说创作出来的,或称引荒漠之世,或妄称绝域之外,或以吉凶休咎惑人,或以奇诡怪异悦人,皆具有虚构性;(2)因其“皆为妄作”,尚奇重譬,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形象性和文学性;(3)它已具有文体意味。桓谭在《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们说的“小说”一词显然具有文体的内涵。笔记小说虽仅仅是小说的萌芽,远未具备应有的格局,但它以正史羽翼的身份取得了生存的权力,以满足人们嗜奇逐怪的心理欲求,激起了文人搜集、仿作的热情和读者欣赏的兴趣。这为小说进一步发展和挤进文坛构建了一条狭窄的通道。魏晋时代的方士、文人正是在这条通道上创造了小说的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与笔有了区分,文学观念逐渐明确。部分文人开始突破传统小说观念,用文学笔法创作小说,写出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志怪志人小说,《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的发展是艰难的。一种传统一旦形成,要突破创新便很不容易。此时的小说创作,仍以“尚奇书,贵异数”为指导思想,这便局限了小说家的头脑和视界,写出的作品仍是神鬼怪异之事和溢出生活常理常情常轨的奇闻逸事。可能还因为依附于诗歌乃至辞赋的形象思维,因而虽有理论概括和具体描述,但实践运用能力还相当孱弱。所以,小说作者一旦离开累积型传说异闻,便布置不成局面;偶有心造,也只是在已成之局上添枝加叶而已。这使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多为片断和梗概,仅是记事型作品。

但是,此时的小说毕竟已从“医巫厌祝”转向了人间世界,产生了如《世说新语》那样

记叙生活中人物言行风貌、使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即使是专写鬼怪仍被收入《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的《搜神记》,写得也颇具人情,富于文采。此时的写作虽然仍以“征实逐妄”为原则,旨在“发明神道之不诬”,即使追踪时风、以资谈助记述逸闻趣事,也不有意设幻,更不轻易虚构和作典型概括。但为使作品“情灵摇荡”而具有文学性,作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史传文学的艺术经验、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使作品虽为片断或梗概,却很有力度和深度,具有一种历史的深邃感和文化的厚重感,迥异于“浅薄”而“悠缪”的前期笔记小说。它的许多故事成为后世小说作家深入加工的“母题”,其代表作品《搜神记》和《世说新语》受到后世文人的激赏,成为反复把玩的案头之作,是很自然的。

隋时,小说的内涵与历史文化地位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隋书·经籍志》舍弃了《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出于稗官”之说,直接界定为“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明确肯定了小说文体客观存在的事实,把“道听途说”指实为周官诵训和训方氏所执掌的内容,使小说概念有了略微明确的内涵。这提高了小说的历史地位,扩大了小说写作的取材范围,增强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消解了被舆论讥诮的顾忌,为小说的诞生开出了合法的“出生证”。由隋至唐,效“搜神”、仿“世说”的作品不少,然而多不脱六朝志怪的流风,但也有意越出已有范式求得生长和发展的作品问世。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就属于这一类。它们的篇幅明显加长,虽然是缀凑许多异事而成。开元天宝以后,小说的作者蔚然涌现,代表作品有沈既济的《枕中记》、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将防的《霍小玉传》等等。此类作品因源于志怪,被正统文人訾贬为“传奇体”。

传奇小说兴于唐初盛于开元天宝以后,它的产生与兴盛是小说文体演进过程中自身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质的飞跃。唐代文人“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自觉或不自觉地移植了辞赋“伪立客主,假相酬答”的虚拟之法,为小说初步确立了具有文体特质的灵魂和骨架。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道:“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指明了唐传奇融史、诗、文于一炉的艺术特点:史,标示着其所由来;诗与文,体现其对相关文学体式营养的吸纳和融会。鲁迅也说道:“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代传奇的出现,翻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史的第一页:由自发到自觉,由客观记述到主观表现,由“粗陈梗概”到结构完整,由依附到独立。

唐传奇是一种融通、综合雅文学和俗文学的文章小说。由于作意好奇而“不离搜奇记逸”,局限了小说的取材;施藻绘、扩波澜.虽可悦“文心”却无法人俗眼。因此,传奇小说虽然在唐代取得得了辉煌成就,但很快衰落并让位给通俗的文言小说。

文言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在唐代异峰突起后,便迅速衰落,在宋、元、明三代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直到清初蒲松龄创作了《聊斋志异》,才迎来了新的高峰,为文言小说作了光辉总结。

松龄凭传奇之文思、借志怪之特异,自铸伟词,无遮无拦地弛骋想象,替百姓写心,为自己抒发“孤愤”。他在唐人传奇基础上,为文言小说的生存和发展,向前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大步:为文言小说确立了想象、虚构等质的规定性,摆正了内容与形式、雅文学与俗文学的相互关系,完成了由文章小说向文学小说的质的飞跃,使文言小说融人了小说发展的主流。

小说的嬗变发展期

说话艺术的介入,使小说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姿貌。说话艺术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到汉魏六朝或者更早。至唐代,因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说话技艺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名副其实的话本小说,如《庐山远公话》、《叶净能诗》、《韩擒虎话本》、《唐太宗入冥

记》等。至宋仁宗时,说话艺术大兴其道,产生了更多的话本小说。此后,话本小说逐渐从说话艺术中独立出来。

话本虽具文体形式,但仅是通俗小说的雏型。初始阶段的话本是说话的附庸,但却是小说由口头文学通向书面文学的桥梁,也是传承文言小说艺术经验的载体。在传奇小说衰落的宋代,话本小说便应运而兴,宋元间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宋刊话本今已无从见到,今所见到的话本,以讲史话本居多,有《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大宗宣和遗事》。此外也有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小说话本,元刊本《红白蜘蛛》只剩一页,明刊本《清平山堂话本》只是残本,还有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中的《崔待诏生死冤家》、《一窟鬼癞道人除怪》、《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及《古今小说》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和《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等。

话本小说,大抵以诗词起以诗词终,叙述中又经常杂以诗词、骈文和韵语,故又有诗话、词话之称。其中部分作品以六朝以来文言小说为“母题”演绎而成。话本小说虽大部分相当简略,但它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鲁迅语)。它挣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小说创作引向广阔的新天地:(1)克服了小说发展的内在矛盾,注重情趣,自觉虚构;(2)理顺了小说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在辞采上逞能而在内容上用力;(3)沟通了市井民众和士子文人的思想情感,开卷即能悦“文心”,说演可娱“俚耳”。话本小说是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融合的结果。它不断地文学化,于元明之际引发了文人模仿的热情,出现了在话本小说基础上创作出的通俗小说。

元末至明中叶,先后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大长篇小说。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由嬗变进入了发展期。这些小说都是在话本小说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通俗小说,虽然打着“话本”的胎记,但进步却是明显的:文体上,完成了由故事型向小说型的转化,即由讲说故事变成了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叙事方式上,由讲述型变成了表现型;语言表达方式上,由说话的程式化语言变成了进一步贴近生活的口语化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上,也由单一的观念化人物变成了或叠加或递进的类型化人物,有的人物形象甚至有了某种程度的多重性格特点。由此体现了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此外,在文本继承关系上,元明通俗小说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它继承了话本小说的通俗易懂和外部形态特点,却基本克服了媚俗的倾向和行文重复、拖沓、冗杂的毛病,表现出一种俗而能雅的艺术追求。它还吸收、消化了散文、历史、文学、戏曲和诗歌的艺术营养,接受了诗论、画论的理论影响,为我国古代小说初步确定了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

小说的成熟繁荣期

明后期,李贽极力推崇、热情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等通俗文学作品,从而使文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诗文作家普遍重视通俗文学,通俗文学作家也写诗文。雅俗文学进入了共存互融的历史时期。随着理论上的自觉,思想文化出现了多元化倾向。评点小说渐成风气,小说理论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创作论、本体论、功能论等方面皆有开拓性的进展。这一切都为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明嘉靖时期,《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开始广泛刊刻和流传。万历年间,《西游记》出现了现存最早、最完善的刊本,《金瓶梅》也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开来。晚明短篇通俗小说也取得了重大收获,出现了“三言”和“二拍”,代表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至此,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形成了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为典范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四大主潮。这四部作品的续书很多,《水浒传》的后续者有清初陈忱的《后水浒传》、道光时俞万春的《荡寇志》等;英雄传奇类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说岳”、“说唐”和“说杨”三大系统。“说岳”系统有明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清钱采的《说岳全传》等;“说唐”系统有清初康熙年间褚人获的《隋

唐演义》和雍正年问的《说唐演义全传》(简称《说唐》)等;“说杨”系统有《杨家通俗演义》等;神魔小说类作品有《后西游记》、《西游补》,及受《西游记》影响的《封神传》、《三宝太监西洋记》等;世情小说类作品有《续金瓶梅》、《玉娇李》、《平山冷燕》、《好逑传》、《玉娇梨》等。明清之交,世情小说演成两脉:狭邪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清中叶,出现了代表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最高成就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和世情小说《红楼梦》。在《儒林外史》的影响下,晚清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这四部小说作者都作了赶超《儒林外史》的努力,其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确实各有各的可取之处,但终不免受到后人“东施效颦”的讥评。原因是他们没有吴敬梓那样洞悉世态人情的“常醒的理解力”和娴熟到与内心体验融为一体的艺术技巧。《红楼梦》续书极多,有《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后梦》、《红楼复梦》、《红楼补梦》、《红楼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等等。由明及清,特别是清中叶后,四大主潮之间交互影响、彼此渗透,又产生了一些新类型的小说。脱胎于英雄传奇,吸纳“神魔”,“接宋人话本正脉”,为市井市民写心,而出现了公案侠义小说,代表作品是《三侠五义》;借“神魔”之玄诞,受考据世风的影响,产生了玄学小说,代表作品是李汝珍的《镜花缘》;以神仙异迹为线索,也涉世情,产生了颂仙济世小说,代表作品是《绿野仙踪》和《济公传》。

明中叶到晚清,是我国古代小说丰收的季节。其中的优秀作品代表了古代小说成熟、体现民族特点的范本。它们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划上了辉煌的句号,成为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所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给后世作家以无限的启迪。

这些优秀作品,之所以是我国古代小说成熟的标志,是因为由它们最后完成了小说发展史上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文体上,由话本小说、通俗小说,最后成为亦俗亦雅、文备众体、专供案头阅读的文学小说;创作方式上,完成了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转变,作家可以依据自己独特的视角、心理体验、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按照艺术规律进行自由的艺术创造;创作重心和叙事角度由客观叙说故事逐渐移向了主观表现;塑造人物上,体现出的审美观念,也由以善为美变成了以真为美,塑造出的人物也随之由体现道德观念的类型化人物逐渐出现了体现作家审美理想追求的具有个体生命意识和多重性格特点的个性化人物;功能上,由实用而娱乐、教化,逐渐地进入了对社会真理和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探索。明中叶以后的小说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对社会和人生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描写,揭开了重重惟幕,暴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官吏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纳妾制度、等级制度、封建正统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种种不合理性,提出了朦胧的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人性学说和人际关系的道德理想,谱写了一曲曲肯定个体生命、张扬个性、尊崇真善美和才学识的赞歌。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主要是先秦的“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统称为笔记小说,其作品主要有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3)唐代出现了唐传奇,标志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传奇有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 (4)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6)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此时期,古代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按照不同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种类:按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及微型

计算机基础作业ID38021北京大学答案

作业ID:38021 -------------------------------------------------------------------------------- 1. 鼓励独立完成作业,严惩抄袭。(第一章)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采用的电子器件是______。 A. A. 大规模集成电路 B. B. 集成电路 C. C. 晶体管D. D. 电子管正确答案:D 2.(第一章)计算机的通用性使其可以求解不同的算术和逻辑问题,这主要取决于计算机的____。 A. A. 高速运算 B. B. 指令系统 C. C. 可编程性 D. D. 存储功能正确答案:C 3.(第一章)能够为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是______。 A. A. 文字 B. B. 数据C. C. 数字 D. D. 图形正确答案:B 4.(第一章)根据冯·诺依曼1946年提出的计算机的程序存储原理而设计了现代的计算机。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A. 要求计算机完成的功能,必须事先编制好相应的程序,并输入到存储器内 B. B. 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数据,都用十进制数表示 C. C. 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数据,可以用二进制也可用十进制数表示 D. D. 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容量太小,不能事先输入程序正确答案:A 5.(第一章)在微机的各种设备中,既可输入又可输出的设备是______。 A. A. 磁盘驱动器 B. B. 键盘 C. C. 鼠标 D. D. 绘图仪正确答案:A 6.(第一章)微型计算机的微处理器芯片上集成了____。 A. A. CPU和ROM B. B. 控制器和运算器 C. C. 控制器和RAM D. D. 运算器和I\O 接口正确答案:B 7.(第一章)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方式有______。 A. A. 仅串行方式 B. B. 串行方式或并行方式 C. C. 连接方式D. D. 仅并行方式正确答案:B 8.(第一章)对输入到计算机中的某种非数值型数据用二进制数来表示的转换规则被称为______。 A. A. 编码 B. B. 数制 C. C. 校检D. D. 信息正确答案:A 9.(第一章)下列英文中,可以作为计算机中数据单位的是______。 A. A. bite B. B. byte C. C. bout D. D. band 正确答案:B 10.(第一章)既可以接收、处理和输出模拟量,也可以接收、处理和输出数字量的计算机是______。 A. A. 电子数字计算机 B. B. 电子模拟计算机 C. C. 数模混合计算机 D. D. 专用计算机正确答案:C 11.(第一章)在对磁盘及其驱动器的叙述中有许多专用术语,而与其无关的是______。 A. A. 密度 B. B. 磁道C. C. 扇区D. D. 光标正确答案:D 12.(第一章)与十进制数4625等值的十六进制数为______。 A. A. 1211H B. B. 1121H C. C. 1122H D. D. 1221H 正确答案:A 13.(第一章)各种计算机中,字符的ASCII码不完全相同。在用一个字节编码的ASCII码中的,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A. 阿拉伯数字的序号较小,英文大写字母的序号较大,英文小写字母的序号界于二者之间 B. B. 阿拉伯数字的序号较大,英文大写字母的序号较小,英文小写字母的序号界于二者之间 C. C. 阿拉伯数字的序号较大,英文小写字母的序号较小,英文大写字母的序号界于二者之间 D. D. 阿拉伯数字的序号较小,英文小写字母的序号较大,英文大写字母的序号界于二者之间正确答案:D 14.(第一章)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它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还包括______。 A. A. 内存容量 B. B. 显示器尺寸 C. C. 机箱类型 D. D. 绘图机的图纸幅面大小正确答案:A 15.(第一章)目前广泛使用的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软件,应属于计算机应用分类中的______。 A. A. 实时控制 B. B. 科学计算C. C. 计算机辅助工程 D. D. 数据处理正确答案:D 16.(第二章)Windows中文输入法的安装按以下步骤进行______ 。 A. A. "控制面板"->" 区域和语言选项"的顺序操作 B. B. "控制面板"->"字体"的顺序操作 C. C. "计算机"->"系统"的顺序操作 D. D. "计算机"->"字体"的顺序操作正确答案:A 17.(第二章)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选定文件后,打开“文件属性”对话框的操作是______。 A. A. 选择“文件”→“属性”菜单项 B. B. 选择“编辑”→“属性”菜单项 C. C. 选择“查看”→“属性”菜单项 D. D. 选择“工具”→“属性”菜单项正确答案:A 18.(第二章)在Windows中,想同时改变窗口的高度和宽度的操作是拖放______。 A. A. 窗口角 B. B. 窗口边框C. C. 滚动条 D. D. 菜单栏正确答案:A 19.(第二章)在Windows中,关于"快速启动"区中的"快速启动"按钮,正确的说法是______。 A. A. "快速启动"按钮可以添加,但不能删除 B. B. "快速启动"按钮可以根据需要删除或添加 C. C. "快速启动"按钮可以删除,但不能添加 D. D. 由系统自动产生的"快速启动"按钮,既不能删除,也不能添加正确答案:B 20.(第二章)启动操作系统时,要进入安全模式应按键______。 A. A. Shift + F8 B. B. F8 C. C. F5 D. D. F4 正确答案:B 21.(第三章)Word 2010处理的文档内容输出时与页面显示模式显示的____。 A. A. 完全不同B. B. 完全相同C. C. 一部分相同 D. D. 大部分相同正确答案:B 22.(第三章)在Word的编辑状态,要在文档中添加符号☆,应该使用的命令所属于的菜单名为____。 A. A. "文件" B. B. "编辑" C. C. "插入" D. D. "格式" 正确答

中国传媒大学XXXX版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艺术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0版〕: 艺术学 (专业代码:0504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思想政治上,要求博士生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恪守科学道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和诚挚合作的工作作风,有为科学事业奋斗和献身的精神。 2、业务上,要求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高度综合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并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该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艺术传播学 2、艺术美学 三、培养年限与学分 全日制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为3-4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8年),分为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三大环节。 博士生在其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具体制订其本人的《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原则上必须在第一个学年内完成《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要求。 博士生进入具体科学研究工作前,须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必须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举行。 博士生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

四、培养方式 为保证培养质量,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个人学习计划。在以课程学习为主的阶段,对博士生学习的指导和检查,每两周至少一次;在以科学研究、论文工作为主的阶段,应拟订周密的指导计划,及时研究和解决博士生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定期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此记录单可从该网址下载 https://www.sodocs.net/doc/1d8225834.html,。 五、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1、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共分为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和补修硕士生课程等共7类,具体见课程设置附表。 2、选课要求 ①第一外国语必修语种应与博士生入学考试语种一致。 ②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必修。博士生应必修所学研究方向指定的专业课。 ③同等学力的博士生必须补修2门以上硕士阶段的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或指定研究方向课程)。 3、课程学习要求

2013年北京大学624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北京大学624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共5道,每题24分 1.简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城邦衰落的原因。 答: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城邦普遍衰落,具体原因是: (1)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希腊城邦奴隶制发展起来,大奴隶主日渐增多,贫富分化加剧。公民中的小农和独立手工业者处境困难,破产日多。广大贫民与大奴隶主的矛盾日趋尖锐,城邦内部的阶级斗争高涨。 (2)随着贫民的增多,公民武装日趋薄弱。雇佣兵兴起,使得城邦政治有名无实。希腊奴隶主深感城邦无用,而把目光转向王权统治。 (3)希腊城邦间的争霸斗争愈演愈烈。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公元前395年~前387年爆发了科林斯战争,雅典、科林斯、底比斯、麦加拉等竟在波斯暗地支持下联合起来向斯巴达宣战。波斯的插手使小亚各地的希腊城邦又接受了波斯的统治,小亚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果实丧失殆尽。 (4)科林斯战争后。公元前371年,强盛的底比斯率领彼奥提亚同盟击败伯罗奔尼撒同盟。雅典趁机与斯巴达联络,瓦解了底比斯的霸权。但雅典对盟邦的霸主架势又引发了同盟战争。各邦的混战和同盟的分合层出不穷,城邦体制的生命力已濒枯竭。 (5)马其顿王国兴起想,马其顿的王权政治,让一些希腊奴隶主看到了希望,他们转向马其顿,希腊城邦危机更加严重。 2.简述黑死病给欧洲带来的影响,和欧洲是如何摆脱黑死病的肆虐的。 答:(1)黑死病的影响

黑死病在1347年~1353年横扫欧洲,夺走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种传染病在各地不时爆发,使更多的人丧生。对欧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①黑死病给欧洲人口带来了巨大损失。其中,城镇中的死亡率要高于农村,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也从30岁缩短到20岁。 ②欧洲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由于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且价格昂贵,大量农场主由经营农田变为经营牧场,变种植谷物为饲养绵羊。 ③由于城镇人口较高的死亡率,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起起伏伏,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又由衰转盛的过程。 ④政治上对1350~1450年间城市和农村下层的一连串暴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引发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如英法百年战争等)。 ⑤天主教的威信受到极大打击,动摇了宗教桎梏,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复苏,文艺复苏的萌芽开始孕育。 (2)黑死病消失的原因 黑死病肆虐欧洲,每天都是大量的人死亡,在埋葬的过程中,人们摸索到有效的措施,如焚烧死者的病衣和被褥,将死者掩埋并喷洒碱液来控制疫情;黑死病的蔓延,使公众对传统学院派医学产生很多质疑,一些医学研究转入其他临床领域,如解剖学;俄国人哈夫克伊纳研发了第一个鼠疫疫苗。这些医学发生和欧洲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最终使欧洲摆脱了黑死病的肆虐。 3.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答:默罕默德·阿里,因在抗法战争中战功卓著,1805年5月被推举为埃及总督,土耳其皇帝被迫封他为“帕夏”。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增强国力,阿里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

中国传媒大学 336《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艺术基础》是报考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所属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科基础课,考试内容为艺术的基本原理。本考试的特点是基础性强;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当代艺术的热点现象和动态。 二、考试的内容 1.概述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考生对艺术基本理论中常见观点及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考试时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形式出现。 2.考试范围 ●艺术的构成 艺术活动的构成要素:艺术家(artist)-艺术品(work)-观赏者(audience)-宇宙(universe)(艾布拉姆斯:四要素) 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言(语言)-象(形象)-意(意蕴) ●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 艺术的本质: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 艺术的功能:审美娱乐、审美教育、审美认识 ●艺术的分类 实用艺术,审美艺术 再现艺术,表现艺术 动态艺术,静态艺术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综合艺术)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文学艺术,综合艺术 ●艺术家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艺术家的修养与能力 ●艺术思维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1d8225834.html,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 ●艺术的至境形态 艺术意象 艺术意境 艺术典型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内容:主题,题材、情节 艺术的形式:语言,结构、技巧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艺术风格、流派、思潮 艺术风格 艺术流派 艺术思潮 ●艺术的接受 艺术接受性质与社会环节 艺术欣赏的性质、过程及效果 艺术批评的观念及效用 ●艺术的起源 摹仿说 表现说 游戏说 巫术说 劳动说 ●艺术的发展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1d8225834.html,2

、_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新闻学基础试题与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新闻学基础试题与参考答案 新闻理论(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舆论监督 【参考答案】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称之为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2、新闻客观性 【参考答案】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根据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其二是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 二、简答题(15分) 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 【参考答案】新闻自由是新闻传播领域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言论自由、广播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展开批评的自由。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产生于阶级社会,因而它本身也是一个阶级的概念,事实上也总是为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占有。当然,被统治阶级也总是利用这一手段来争取自己的解放和权利。因此,超阶级的新闻自由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在阶级社会中从来是不存在的。任何社会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要受到当时的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受到各个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制约。新闻自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阶级社会中,“人”不是超越阶级国界的,而是属于一定阶级和国家的人。人的任何权利包括作为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言论出版自由,都是阶级的权利,都是有鲜明阶级性的。新闻自由的性质,是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向着当权者争夺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进行的斗争,新闻出版自由历来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特权。
三、论述题(25分) 试论当前我国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义。

2020北大软微学院867计算机基础综合专业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分数线

1.院系简介 学院于2002年3月成立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学院(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两个学科(软件工程学科、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学科)、四个基地(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北京)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工程化基地、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综合性软件与微电子人才培养实体。目前,学院以培养软件工程、集成电路工程、项目管理、电子与通信工程4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为主体。学院以脱产、在职的培养方式,发展至今,形成了每年可为国家培养1000名左右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规模。 2.考试科目 计算机技术前七个方向都考867计算机基础综合 01.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02.智能计算 03.云计算与服务工程 04.网络与系统安全 06.增强与虚拟现实 07.自然语言处理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1 数学一 ④867计算机基础综合 3.参考书目 867计算机基础综合 《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操作系统》汤子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 参考资料:王道四本单科书+王道8套模拟卷+天勤8套模拟卷 复试参考书 专业:C++、JAVA、PYTHON、数据库、汇编、算法数据结构等等 301数学一 高数教材:《高等数学》——同济版;

线代教材:《线性代数》——同济版、清华版; 概率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江大学盛骤版 考研数学复习全书推荐的有: 《数学复习全书》——李永乐; 《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李永乐; 《高数18讲》——张宇 考研数学真题、习题类推荐的依次有: 《数学历年真题解析》——李永乐; 《数学基础过关660题》——李永乐; 《全真模拟经典400题》——李永乐; 4.分数线 计算机技术:总分/政治/外语/数学一/专业课 2019年:340/55/55/90/90 2018年:310/50/50 /80/80

中传广播电视艺术学几个方向该如何选择

中传广播电视艺术学几个方向该如何选择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广播电视艺术学七个方向的初试考题基本一致。分数线也基本一致。在报考选择时,考生需针对自身的兴趣、工作发展目标、想跟的导师等等综合决定。 学制:01、07方向2年,02、03、04、05、06方向3年。从考试录取概率的角度来说,7个方向都差不多。 1.电视艺术理论方向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本方面培养的硕士生,能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中去,以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势态下,成为高层次的电视艺术人才。导师有吴辉、徐舫州、张静滨、胡智锋、周文、王黑特、张国涛。复试要求理论性较强,同时喜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生。kathy提示:此方向属于实力很强的电视系,一般来说,学制2年,就业去电视台做编导的居多,CCTV很多。 2.电视策划方向[2006年首次招生]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本方向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学习策划理论的同时,参与一定的实践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本方向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艺术造诣、拥有节目创作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电视策划人才。导师有关玲、苗棣、许行明、郑月。复试喜欢综合能力强,有电视策划思维的考生。kathy提示:此方向自开始招生以来,就年年火爆,因为电视台现在很缺少具有策划能力的编导。 3.广播电视文艺方向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直系为本科的文艺编导。是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王牌方向。本方向以广播电视文艺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文艺节目、文艺栏目、文艺频道等节目形态为对象,深入研究其创作特征、创作规律、创作风格和创作走向,以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广播电视文艺理论体系。导师有蔡卫、何晓兵、陆健、游洁、张育华。复试喜欢具有文艺特长、有文艺节目从业经验的考生。 4.电视剧创作与理论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本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电视剧理论素养与业界实践能力,能胜任电视剧领域的创作制作、调查研究、政策管理、宣传及教学等相关工作。导师有戴清、李胜利、刘婷、刘晔原、卢蓉、秦俊香、吴素玲、王利丽、彭文祥、吴秋雅。由于导师较多,报名和录取人数也较多。复试喜欢通晓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考生。kathy提示:这个方向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热门,导师也多,适合那些避开热门的同学选择。 5.电视艺术与技术方向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本方向的学生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理论研究、画面创作及美学鉴赏等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要不断的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毕业时能够在电视节目创作中或视频媒体节目创作或平面媒体创作中独立的完成摄影、照明、后期制作、以及设计、策划、编导、编辑、剪辑、电脑特技等工作。导师有李兴国、毕根辉、

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与标准答案点评

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及其答案点评 一、填空 1、名画《向日葵》是荷兰画家凡高的代表作。 2、画风被誉为“吴带当风”的唐代画家是吴道子。 3、我国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二胡代表作为《二泉映月》。 4、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 5、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为《桃花扇》。 6、《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作品。 7、我国影片《天云山传奇》的导演是谢晋。 8、影片《野草莓》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 9、1958年播出的我国第一部电视剧是的《一口菜饼子》。 10、《悲剧心理学》是我国美学家朱光潜早期著作。 二、简释 1、赋、比、兴 【概述】 《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表现方法。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周礼·春官》。后有《毛诗序》承袭了这种说法,将三种内容体例(风、雅、颂)和三种表现方法(赋、比、兴)混为一谈,提出了“诗有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称:“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将三体与三法比较准确地区别开来,这一看法沿用下来。【分释】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风出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转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大多在诗的开端。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再如《孔雀东南飞》里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引出下文焦刘的爱情悲剧。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

北京大学历史学研究生复习经验

北京大学历史学研究生复习经验 你一定要坚强,即使受过伤,流过泪,也能咬牙走下去。因为,人生,就是你一个人的人生。 ======================================================================== ==== 北京大学历史学研究生复习经验 成昱臻博仁2012级学员北京大学世界史 今年终于考上北大世界史了,北大今年通过了13个人参加复试,最终要了7个,总体还是不错,复试完了,终于可以放松一段时间了,大概就讲一下怎么复习好了撒。跨考……嗯。 一、英语:70+ (原本四六级都是勉强过线的水平。。。。)英语真题很重要,这个重要性几乎所有人都在强调。我只上过考研英语辅导班,老师们基本就强调翻译真题。这个工作虽然最初做起来有点麻烦,但是真的很有用。关于真题选择我用过黄皮书和绿大本,都不错按照自己喜好选择就好。黄皮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试卷独立成册,一个是按照专题编排阅读理解模块,把试卷打乱。关于真题单词方面个人喜欢绿大本,基本就是肚子里的蛔虫,不会的单词几乎全有备注。 阅读:我真题的阅读理解前前后后翻译了三四遍,包括阅读理解后面的选项。每一个错误的选项都标出错误点在哪里,属于哪一类,例如:该选项的某关键词保留但是关键词的修饰成分与原文相反、细节不够全面、文中未提错误延伸等等。每篇阅读理解后写一个几句话的小tips,提醒一下自己哪些情况是做题的时候容易忽略的,如何处理关键词信息等。另外,阅读理解的真题是积攒写作句子的好来源。不要求多,但要求精。

翻译:推荐一本考研翻译书,很详细很全面当然正确度相当高。(不是打广告,看过其他同学用的各种机构翻译书后的真心推荐。。。。。。)水平和我这样英语一般般的同学还推荐用一本高教版的《单项训练阅读理解A、B》韩鹏主编吧。题目难度适宜,与真题的出题点模拟度相对较好。但是貌似没有答案解答小小的遗憾。 再来说说作文,其实我觉得作文不用投入太大的时间,但是一定要自己去写。我作文最后一个月才看,估计大小作文在24分上下,用的是王江涛的作文讲义,十篇大作文十篇小作文,大概跳了三四个种类背了背,仿写了几篇。建议在答题纸上写,这样到考试的时候便心中有数,每段布局,写到什么地方合适。(特别是小作文,经验是字要写的小然后把那块小区域填满字数才勉强够。你要是写的很大老师看一眼就知道你字数不够,就先在心里扣分了。)最好形成比较固定的写作模式,第一段3-4个句子,第二段6-7个句子,第三段3-4个句子。其实作文不难,但是千万不能被懒惰的情绪渲染。一定要练习。我一般都是去吃饭的路上捏着抄下来的一边范文念一念~~~~或者~~~你懂得~~~大家早上都要去卫生间待一段时间的。 最后说说大家最头疼的完形填空吧,经常悲剧的发现文章中出现的单词都认识,但是就是选不出来正确答案。所以小建议不要纠结了,适当练习保持感觉就好。当然真题还是要认真分析一下的。 二、政治:75+ 懒到不爱背书的孩纸们都看过来吧,给你们介绍个好方法不知道有没有效。总之经验小谈啦。我也不爱背书,我考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研究生,历史有那么多要记得,再背政治,~OMG饶了我吧。当然,不背书你再不看书天上不会掉下来分数砸你脑袋上哒。所以一本红宝书,你就看吧看吧看吧看到地老天荒好了。那些什么什么背诵版什么什么狂记版都比不上你与红宝书的地老天荒。每天中午饭后一个半小时,晚饭后一个半小时,晚上一个小时足矣。当然建议一开始一边看一边画个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历年文史综合考试题目分类汇总【1990-2012年】

中国传媒大学历年文史综合考试题目分类汇总【1990-2012年】 一、名词解释 1、现代汉语规范化【1991年】【2004年】、语言规范化、通俗化、口语化【1997年】 2、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91年】【1997年】 3、建安文学【1991年】 4、狂飙文学【1991年】 5、西周井田制【1991年】【2000年】【2003年】【2006年】 6、洋务运动【1991年】【1997年】【2004年】 7、词牌、词题【1992年】 8、话本、拟话本【1992年】【1997年】、宋元话本【2001年】 9、激流三部曲【1992年】 10、荷马史诗【1992年】 11、谥号【1992年】 12、两税法【1992年】 13、传奇小说(须列举两篇以上代表作)【1993年】 14、“孤岛”时期文学【1993年】 15、中日甲午战争【1993年】 16、三省六部【1993年】 17、四声(古今义)、平仄【1994年】【2002年】 18、先秦散文【1994年】、先秦历史散文(须举作品)【1995年】 19、鸳鸯蝴蝶派【1994年】 20、《格萨尔王传》【1994年】

21、勃朗特姐妹(举两部代表作)【1994年】 22、王安石变法【1994年】【2012年】 23、军机处【1994年】 24、唐、宋古文运动(须举代表作家)【1995年】【2001年】 25、文学研究会【1995年】【1999年】 26、《十日谈》【1995年】 27、贞观之治【1995年】 28、戚继光【1995年】 29、散文(古今义,略述发展过程)【1996年】【2002年】 30、先秦寓言(略举二例)【1996年】【1998年】【2006年】 31、白话文学【1996年】 32、《四世同堂》【1996年】 33、希腊神话【1996年】 34、精兵简政(党史上的史实)【1996年】 35、美西战争(美国/西班牙/世界史史实)【1996年】 36、《春秋》和“春秋三传”【1997年】【2002年】 37、租庸调【1997年】【2007年】 38、小品文【1998年】【2004年】 39、均田制【1998年】【2005年】 40、林则徐【1998年】 41、创造社【1998年】 42、人间喜剧【1993年】【1998年】

中国传媒大学2012《电影艺术基础》真题

中国传媒大学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电影艺术基础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第一部分:共同题(共90分,各方向均必答)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是袁牧之在1936年编导的《都市风光》。 2、日本电影《楢山节考》是导演今村昌平的代表作品。 3、中国电影《国风》(1935)是罗明佑和朱石麟联合导演。 4、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日本影片《告白》(2010),获得多项日本学院奖以及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初选。 5、凌波因为出演李翰祥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获得第二届金马奖“最佳演技特别奖”。 6、纪录片《风的故事》是尤里斯·伊文斯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 7、1979年大陆导演张暖忻与学者李陀发表《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 8、《电影的本性》的作者是德国的克拉考尔。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罗明佑 中国电影事业家。1918年入北京大学法学院,1919年在北京东安市场组建真光影戏院,放映加字幕外国影片,任经理,后又扩大和建立了中央影戏院、天津皇宫、河北影戏院,组建华北电影公司。1929年他在华北、东北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余家影剧院,基本上控制了北方电影市场。在此期间曾以华北影片公司的名义拍摄了《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等故事片,并任影片《天伦》导演。 之后在国内外权贵的资助下组建了联华影业公司,他组织拍摄了《义雁情鸳》、《野玫瑰》、《桃花泣血记》、《三个摩登女性》、《如此英雄》、《城市之夜》、《天明》、《清白》、《小玩意》、《出路》等影片。1933年提出“挽救国片,宣扬国粹,提倡国业,服务国家”的四国主义,编导了影片《国风》宣传新生活运动。1937年导演影片《慈母曲》(合作)。抗战爆发后去香港,主办《真光》电影半月刊,后成牧师。 2、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了大批默片和有声片,之后,他前往好莱坞谋求发展,并与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了英国国籍。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希区柯克共拍摄了超过五十部电影,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 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再也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而希区柯克著名的那个人头侧像剪影,也不仅只是单纯的剪影,它还成了这“希区柯克精神”的一个图腾意向。这位世界所公认的恐怖大师,事实上也是由他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这一电影类型。 希区柯克1939年在好莱坞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成名作《蝴蝶梦》,他拍摄的其他著名影片有《西北偏北》、《艳贼》、《深闺疑云》、《爱德华大夫》、《美人计》、《惊魂记》、《绳索》、《后窗》、《电话谋杀案》、《精神病患者》、《(群)鸟》、《第三十九级台阶》、《谍影疑云》等。 3、金焰 原名金德麟,生于今韩国首尔,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团长,定居中国后加入中国国籍。从1929年出道,到1962年告别影坛,在这33年时间里,他共出演了46部影片。周恩来总理曾亲切地称他为“中国的附马”。1927年赴上海,入民新影片公司当学员,1928年入南国艺术剧社任舞台演员。1929年,在明星影片公司任记录员时,被导演孙瑜看中,在影片《风流剑客》中扮演角色。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综合笔记

中传考研综合考试{艺术学}综合 综合考试{艺术学} 填空(作品、作者) 1分x10 艺术学概论 艺术理论 拉德.费德勒艺术学之父,主张艺术学从美学中分开"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德"鲍姆加通-美学之父,《美学》: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科学)。 黑格尔《美学》"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完整的美学体系。" 李泽厚《美学四讲》:研究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 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法丹纳《艺术哲学》种族、环境、时代决定艺术发展" 英克莱夫.贝尔" <艺术>有意味的形式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客观说: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德古典美学"黑格尔:美是理念(内容)的感性显现(形式)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文以载道(自然、圣贤之道、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主观说: 德尼采"唯意志论,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 宋严羽“妙悟说”;明袁宏道“性灵说” 克罗齐直觉说" 伯格森/科林伍德" 摹仿说: 朴素唯物主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游戏说 席勒(德)-斯宾塞理论(英)席勒《美育书简》" 巫术说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英弗雷泽《金枝》" 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岩画" 表现说 古代文论《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 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亚里士多德艺术三功能:教育、净化、快感" 先秦《乐记》乐者乐也" 美育概念的首次提出"席勒《美育书简》德智体美 我国提倡美育的清末王国维/北大校长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美育核心是艺术教育/苏"斯托洛维奇 美奈斯比特《大趋势》:需要借艺术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 英泰勒《原始文化》知信艺道法习综合体" 美"克鲁伯+克拉克洪《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二十世纪的文化定义 苏卡岗:艺术仿佛一面镜子" 唐王昌龄《诗格》物/情/意境"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分类整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分类整理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专业: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考研真题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1.NGN 2.样式主义 3.电影电视的时值 4.数字长镜头 5.移动多媒体广播 二.简答 1.现代主义设计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关系 2.以视频网站为例,阐述流媒体应用的特点 3.与数字媒体技术创作有关的计算机软硬件更新速度加快,分析其原因并解释对创作和传播的影响 三.论述 1.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在艺术发展历史上的联系与价值 2.(材料分析题,材料我没记清楚,取材于《数字化生存》那本书的两段文字) 论述数字时代的特征以及可能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3.论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特点记忆在创作中如何实现创新 【真题】2009艺术学综合回忆题目 一。十个填空题 1.杜丽娘是汤显祖()中的主人公 2.自新大陆交响曲是捷克作曲家()的作品 3.《第七封印》导演 4.《卧虎藏龙》配乐() 5.《西藏组图》作者() 6.第一部有声电影() 7.60年代万籁鸣到的取材《西游记》的动画片() 8.《美学散步》作者() 9.根据王朔小说改编,导演鲁晓威拍摄,主演张凯丽,李雪健,的电视连续剧() 10.

二。名词解释顺序不记得 1.留白 2.谢晋 3.南黄北焦 4.波普艺术 5.摇滚乐 三。简答 1.卡西尔说的一句话,说形式至上,"形式主义倾向”问题,这样的观点你同意不同意。 2.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句对艺术创作方面说说自 己的看法之类的举例子说明 3.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论述题 1.艺术中的“丑”是如何实现其审美价值的? 2.结合你报考的专业谈一下新技术如新材料新工具新媒介等等说一下其对于艺术创作的影 响 2010数字媒体真题回忆版 一(六选五作答)每题6分 1、微博 2、3G 3、数码全息立体投影 4、SP服务 5、巴洛克艺术 6.富媒体 二、(四选三)每题10分 1、数字媒体艺术语言特征 2、草根文化的利与弊 3、艺术娱乐取代内容的趋势,分析艺术娱乐化产生的背景、以及对今后艺术发展的影响 4、简述IVR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三、论述题:(三选2)每题45分 1:数媒产业发展影响及趋势 2:对目前艺术创作领域的"娱乐大于内容"现象你怎么理解 3:数字媒体在社会中如医疗,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令人瞩目.它的社会功能已经远远超过其艺术功能,试论数字媒体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适用于2019年软微最新专业】2018年北京大学867计算机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如何备考

大家好,我是姜老师。 今日有话说: 现在已经是九月份了,很多考生比较担心自己的学习进度,甚至去花什么时间去证实自己的进度慢还是快,虽然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包括报考的学校难度也不一样,但是因为回答了很多学生的问题,所以给一个大概的进度情况: 9月份之前专业课所有参考书应该至少完成一遍并做好笔记; 9-11月份文科类的专业必须背诵3-4轮,理工类的专业课做题至少2遍。 11-12月必须刷题,真题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要发动你的所有能力去搞到真题答案。 这些,我们都有! 所以今天也是给大家整理的最重要的真题! 关于:这个真题有啥用 北大软微有了很大的变化,2019年最新的招生目录也出来了,昨天给大家把所 有的专业变动以及如何备考都整理出来了,今天给大家整理的是2018年的软微计算机基础真题,去年适用专业是计算机技术数一方向(包括软件工程、金融大数据、大数据云安全等等),今年虽然代码改为了867计算机基础综合,但内容相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此真题仍适用于软件工程以及计算机技术数一方向,招生目录给大家在下方列出来。

2018年北京大学软微822计算机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选择题(30*2’) 有点多,很多实在记不太清了,欢迎大家一起补充。自己印象比较深的: 单缓冲,求大量数据条件下单个时间为多少,那道题的BD选项一样。 最后一道单选题问浏览器和邮件服务器建立的什么连接,两个邮件服务器之间传送用的什么连接。 RIP、OSPF、BGP的传递协议分别是什么。 大题 第一题,给出一个前序序列、中序序列,要求画出二叉树,并且画出后序遍历的线索树。 第二题,给出一个边的集合,要求写出邻接矩阵,写出邻接表,写出Prim和Kruscal算法的生成树; 第三题,给出一个顶点集及相应的权值,要求画出哈夫曼树,并计算WPL; 第四题,有四个作业,给出分别到达的时间、作业时间,使用多级反馈队列进行调度,共4个队列,Q1~Q4优先级递减,时间片分别是24816,每个队列内使用FCFS算法,要求给出整个调度的过程; 第五题,叙述屏蔽中断和嵌套中断的原理;叙述中断发生的过程; 第六题,1)文件目录的顺序结构有什么优点?2)文件目录的哈希结构有什么优点?有什么局限性? 第七题,A向B发送了三个帧,第一个帧序号300,第二个帧序号500,第三个帧序号580; 1)第一个帧发送了多少字节 2)B接收到第一个帧后,发回的确认号多少 3)第二个帧发送了多少字节 4)如果第一个帧丢失,第二第三个帧到达,B发回的确认号多少 第八题, 1)为什么有些协议(BGP、STMP等)要用TCP,而有些协议(RIP、DNS等)要用UDP? 2)路由选择协议中,为什么BGP和RIP是在应用层,而OSPF是在网络层?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美术学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美术学专业介绍 1.影视美术方向 美术学作为艺术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涵盖了视觉造型创作与美术史论研究的广泛领域,是艺术学领域的支柱学科之一。影视美术是结合美术与电影电视的一个研究方向,它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美术学专业的新兴研究领域和方向。 影视美术方向主要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去研究电影、电视的视觉之美,主要包括场景、灯光的造型设计理论与实践、人物形象、电视画面等方面的造型设计理论与实践等。本研究方向在我校已有多年历史,已经逐步形成了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注重并强调对该领域新材料、新技术发展的前沿性研究及培养特色。本方向在利用和研究三维动画、虚拟场景、多媒体等新兴的、多元化的设计方法的同时,致力于发展传统的影视美术观念,拓宽影视美术研究的范围。 本方向依托于影视艺术学院强大的学术背景,培养研究生具有系统的影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基本理论研究能力和在影视美术领域具有较强的设计创作能力。研究生通过学习和研究实践,将成为影视美术领域在影视场景设计和研究、人物造型设计和研究等领域的高素质专门型人才。 2.当代美术创作与新媒体艺术方向 当代美术创作与新媒体艺术是美术学专业适应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的方向之一。它在传统美术创作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定位并展开相应的研究,探索当代美术创作的语言形式和方法,研究新媒体艺术等新艺术形式的创作规律和要求,是当代美术创作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方向立足于研究当代美术和新媒体艺术在当前的发展,在注重传统造型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充分了解当代艺术的语境,关注文化、关注传统、关注生活;强调探索未知的领域,强调调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和形式,强调与边缘知识的融合,强调对文化和语言的反省。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光学媒介、电子媒介以及数字媒体为基本表现手段和艺术语言的创作规律研究。本方向依托于传媒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学科优势,将传统美术创作与新媒体艺术结合起来探讨当代美术发展中的新形式、新领域,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本方向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着重于艺术创作实践;创作研究中形成了厚基础、重技术、新观念的特色,在新材料、新方法与传统造型艺术相结合等方面来展开系统研究。 本专业本方向研究生应具备现代视觉艺术的观念,掌握最新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能够独立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和新媒体艺术创作、设计。本方向培养在当代美术创作和利用新媒介、新媒体进行艺术创作的高级创作性人才和相关研究人才,主要面向艺术市场、美术教育和公共美术设计等领域培养人才。 3.美术史论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美术的历史和理论,是美术学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方向致力于建筑、雕塑、绘画等领域的历史研究和造型艺术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在当代美术批评、美术传播与市场等领域展开研究。 本方向主要培养中国美术历史、美术理论、现当代美术等研究领域的硕士研究生。本方向在研究中注重研究生基本研究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视研究生在美术文献、艺术调查等方面的功底和能力培养,同时注意结合社会实践来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本方向依托于中国传媒大学在艺术学、文艺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下来展开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研究,以美术交流与传播、美术鉴藏、美术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