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摘要: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要发挥利率在资金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不仅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利率水平和相对完整的利率结构,其中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至关主要。遗憾的是,维持银行业适当的净利差水平这一问题,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使得银行业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起伏不定。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给银行通过有效的风险定价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净利差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引入了计算净利差的一般方法,并对国际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及其变动原因进行了测量和讨论,进而研究了中国银行业净利差水平的变迁历史,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

净利率水平

经济周期

收益率曲线

目前国内对银行业净利差问题的研究关注不多,而事实上净利差水平是决定一国金融生态的关键因素。我们对国际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北美、欧盟和东亚区域内,稳定的净利差水平十分重要,在转轨国家尤其如此。对本土经营为主的银行而言,净利差的重要性并未随着国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上升而显著下降,同时净利差也和经济周期、融资体制安排呈相对较弱的关联关系。相比较而言,我们惊讶地发现,在2000年之前中国银行业基本没有明显的净利差,这也许是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变动有明显的周期性,这通常和景气下滑时,净利差水平也相应收缩,银行业承担经济衰退成本密切相关。我们的建议是,考虑到中国银行业先于利率市场化形成了全国性的竞争格局,银行业正处于转轨进程,又面临中长期的利率风险,因此维持恰当的净利差水平,是央行和银监会等职能部门应予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银行业净利差的计算方法及国际比较

(一)银行业净利差的计算方法

利差收入是银行业传统的也是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利差的概念又可分为毛利差和净利差两种:其中毛利差=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净利差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为直接法:净利差=银行利息净收入(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银行总资产。另一种为间接法:其测算方式是这样的:用

rL表示银行加权平均贷款年利率,rD表示加权平均存款年利率,假设该国银行利息类资产(总资产)和利息类负债(总存款)均为A,同时假设该国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为B。rN表示加权平均净利差。

rN=[rLA(1-B)-rDA]/A=rL(1-B)-rD!

"

由净利差和毛利差的计算公式可见,净利差相当于各期限(3个月期、6个月期、1年期、两年期等)毛利差的加权平均,再扣除不良贷款的影响。由于银行存在不良贷款,肆意并不能从所有贷款中获取利息收入,而银行却需要对所有的存款支付利息,所以“净利差”低于“毛利差”。一般来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净利差与毛利差的差距就越大。相对于毛利差而言,净利差更能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因此,比较各国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更有实证意义。

(二)国际银行业净利差的截面数据比较

鉴于适当的净利差水平是银行业存在的基础条件,因此有必要对国际银行业的净利差进行

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钟

沈闻一

表12004年世界6组区域主要银行加权平均净利差分类测量,并以此为参照系来考察中国的银行业状况。我们使用包括全球银行90%资产的bankScope数据库,并按收入水平和地区分为6组区域,就2004年的横向截面数据,以及1994 ̄2004年的纵向时序数据进行了测量。样本共包括了OECD的429家银行、欧洲的179家银行、北美的170家银行,拉美的29家银行、东盟的266家银行和转轨国家500家银行的数据。结果见表1。

从这6组区域主要银行的加权平均净利差可以总结出一些基本特征:(1)总体而言,拉美

的净利差最高,达到6.54%,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主要银行加权平均净利差普遍高于发达国家,而北美又明显高于OECD和欧洲。(2)OECD及欧洲以中间业务为主:OECD及欧洲的主要银行大多为发展较为成熟的跨国银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银行净利差空间不断缩小;来自中间业务的非利息迅速发展。如2003年,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瑞士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分别达到了占其总收入的48.3%、37.6%和64.1%。中间业务不断完善的盈利模式使得银行业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降低,给净利差提供了稳定收缩的空间。(3)转轨国家及拉美银行业高度依赖利差收入:银行业是所有转轨经济国家最重要的金融部门,在大多数转轨国家中,金融发展的许多要素都相对缺失,如非银行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利差收入是银行部门收入的主要来源,净利差一般较高。拉美国家由于拨备不足,运营成本比较高,同样维持着较高的净利差。

(三)国际银行业净利差的历史数据比较

除了横向截面数据以外,我们还可以从纵向时序角度,把6组区域主要银行的数据扩展到1997 ̄2004年,纵向考察这6组区域净利差的历史波动图,结果见图1。

从图1我们可总结国际银行业1997年以来净利差变动的一些基本特征:(1)各区域的净利差水平相对稳定。其中欧洲、OECD和北美3大区域在8年间的净利差波动分别只有0.19%、0.3%和0.69%,2000 ̄2004年波动更为微小;东盟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净利差有明显波动,但在其他年份则维持稳定的水平;转轨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净利差逐年缩减;拉美国家始终保持较大的净利差,但在个别年份有所波动。(2)除东盟外,净利差由大到小始终保持着拉美、转轨国家、北美、OECD、欧洲的顺序,且差额相对固定。总体上看,日益精微的风险管理、激烈的同业竞争和中间业务的蓬勃发展,虽然带来了国际银行业净利差的的缓慢下降,但在2002年之后净利差水平再度平稳下来。

二、国际银行业净利差的

历史波动及其相关因素

(一)影响国际银行业净利差变动的基本因素

国际上对于净利差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相关研究普遍认为,尽管在全球不同区域内部,各国利率水平不断调整,宏观经济有所波动,融资方式互不相同,但区域银行业净利差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土壤。净利差通常和以下基本因素密切相关:一是银行业运行的制度环境,或者说如果银行业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较为糟糕,那么通常要求较高的净利差,作为制度弱化背景下的风险贴水;二是银行业运行的外部监管,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以及以RAROC为核心的绩效评估体系,使得银行业要求获得更稳健的净利差水平;三是银行业的规模和竞争强度,银行规模集中度、竞争强度和净利差水平均为负相关,因此以大银行为主的区域市场中,往往净利差均处于较低水平。

就具体研究而言,Ho和Saunders(1981)通过建立交易者模型(dealermodel)发现,净利差水平依赖于银行的交易规模、市场结构以及利率波动!";Saunders和Schumacher(2000)把交易者模型应用于欧洲和美国的614家银行,发现监管要求和利率

注:(1)加权平均

净利差采用直接法计

算。(2)转轨国家包

括:捷克、爱沙尼亚、

匈牙利、立陶宛、波

兰、罗马尼亚、俄罗

斯、斯洛文尼亚。

资料来源:根据

bankScope数据库计

算整理。

图11997 ̄2004年6组区域主要银行加权平均净利差

资料来源:根据bankscope数据库计算整理。

图2大型跨国银行(左图)和大型非跨国银行(有图)的收入构成

波动对净利差有决定性的影响!"

;Angbazo(1997)使

用经验数据发现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取决于违约风

险和利率风险因素#";Demirguc-Kunt,Laeven和

Levine(2003)发现,一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例与该国净利差成反比。另外,一些外部制度因素,包括破产法的有效性、政府对银行的干预或监管程度、腐败的严重程度、以及经济自由度等,是解释各国

净利差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下面就稳定净利

差水平和中间业务发展、和经济周期、和融资体系安排者3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讨论。

(二)中间业务发展与银行业净利差水平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表明,市场竞争将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逐步缩小,从而使商业银行源自信贷业务的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例也逐渐减小。目前国外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包括佣金和费用收入、金融业务收入、证券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已经占到30% ̄40%,其收入来源已经完全突破传统的信贷领域,转而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综合型金融服务。举例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欧洲各国市场利率的不断走低,欧洲银行净利息收入不断减少。德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从1990年的82%持续下降到2000年的71.9%。与之相反,银行非利差收入则持续快速增长,1990年欧洲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6%,到2000年,达到了39%。非利息收入为银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型。

为了研究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关系,Han-weck(2005)把银行分为大型跨国银行、

大型非跨国银行(包括各种专业银行)。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银行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1)在跨国银行中,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非利息收入开始赶超净利息收入,到了90年代后期出现大幅增长,甚至超过了净利息收入,这与大型跨国银行积极开展国际业务,开发中间业务产品关系密切。(2)其他大型非跨国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始终远远超过了非利息收入,并且净利息收入维持在非常稳定的水平,成为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这在各种专业性银行中表现的更加

明显%"。

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

即便一国银行业体系当中,金融机构的多样性较为丰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较强,即便非利息收入对大型跨国银行而言具备持续增长的可能,利差仍然是大多数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对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利息收入更是维持其生存的土壤,维持必要的净利差十分重要。

(三)经济周期与银行净利差水平

国际银行业一般采用顺经济周期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在经济景气时期,政府较快的税收收入、企业较好的业绩表现和居民较快的收入增长,都导致银行业的存贷款业务增长较快,并且贷款损失较低。而在景气下滑时,政府、

企业和个人收入增长放缓、资金需求下降以及违约率的急剧上升,都会使得银行业也深受其苦,因此银行业也存在明显的景气周期,但实证研究表明,净利差与经济周期基本不相关,这也是净利差可以维持稳定的重要原因。

Demirguc-Kunt(1999)分析80个国家近7900家银行1988 ̄1995年的数据发现,一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对该国银行净利差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存贷利差不同并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引起的,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净利差水平也与该国(区域)的经济周期基本不相关,而与一些制度因素相关,如政府监管、破产法的有

效性及经济自由度等&"

这也可以由简单的经验分析来证明,以美国为例,虽然宏观经济有波动,但经济景气时,银行利率水平随着联邦基金利率的上升而上升,不景气时,银行利率水平随之则下降,但净利差水平却始终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总结出美联储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经验公式为:联邦基金利率=8.5%+1.4%×(核心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在上述公式中,核心通货膨胀率(CoreInflation)是

资料来源:GeraldHanweck,TheSensitivityofBankNetInterestMarginsandProfitabilitytoCredit,Interest-RateandTermStructureShocksAcrossBankProductSpecializations,FDICwork-ingpaper,January2005.

指剔除粮价和油价之后的物价指数,而失业率是按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这个公式对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变动的拟合效果相当不错(John.Taylor,1999)!"。结合观察图1,1997年至今美国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始终稳定地维持在3个百分点左右,既没有因为2000年之前新经济的高潮而飙升,也未因为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的持续调整而收缩。

(四)融资体系安排与银行净利差水平

以金融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虽然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这使得银行净利差有所收缩,但是直接融资体系是否对净利差水平存在替代作用,本文选取了欧洲和美国两个地区进行分析。

在欧洲金融市场,银行业历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是以银行为中介主体的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而美国的金融市场则较大程度的依赖于股票和债券市场,以直接融资为主。这可以通过衡量一个区域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各个部门系统所控制的金融资产比例得到其在其金融系统中所占地位。1999年底欧元区银行贷款占GDP的比例达到100%,是美国这一比例的2倍。从股票市场市值占GDP的比重来看,到1999年底,在欧元区,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为71.1%,而美国则为163.3%,欧洲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1999年6月,欧元区、美国债券市场市值占GDP的比例分别为88.8%和164.6%,可以看到欧洲债券市场市值占GDP的比例也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

图3表示了美国和欧洲从1997 ̄2004年的净利差水平,结果恰恰相反,美国的净利差水平始终高于欧洲,而且差距接近一个百分点。显然,美国和欧洲的净利差差异无法用融资方式来解释,这可能与银行的运营成本率有关,美国银行的运营成本率明显高于欧洲各国的银行。例如,2003年,美国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运营成本率(运营成本/总资产)分别为3.1%和2.7%,而同期英国汇丰银行和瑞士银行的运营成本率仅

为2.2%和1.8%。

由此可见,融资

方式的不同并不影响

净利差水平,无论是

以直接融资为主的美

国,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德国,银行净利差水平均十分重要。

三、中国银行业的净利差

变迁及其宏观效应

(一)中国银行业利差的历史变迁

我国1980 ̄2005年,利率变动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 ̄1989年,这个阶段是利率的调整阶段,其主要成果是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利率低水平状况;第二阶段是1990 ̄1992年,这一阶段利率变动引起利率结构的调整,其主要成果是简化了利率结构,初步理顺了利率关系;第三阶段是1993 ̄199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利率调整配合当时的宏观经济和汇率政策。第四阶段是1996 ̄2005年,这一阶段通过利率变动使利率体系合理化,利率逐渐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2005年之后,未曾再出现主动缩小银行净利差的金融政策。

由中国历年一年期存贷利率图和历年不同期限的存款、贷款利率可以看到不同阶段的利率变动趋势,利率水平和利率期限结构趋于合理,1996年前,央行着重对利率水平进行调整,对利差则关注不够,因此一年期存贷毛利差空间狭小,1989年和1993年甚至两次出现了毛利差为零的情况;1996年后,央行在下调存贷款利率的同时逐步增大存贷利差,改善了银行业生存环境,获得了盈利基础。

在调整利率水平的同时,中国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也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本文使用间接法计算了1980 ̄2004年中国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由于各种不同期限存贷款权重数据的缺失,本文使用简单平均存贷款年利率代替了加权平均存贷款年利率(在一国主要银行利息类资产规模差别不大时,一国主要银行的加权平均净利差与简单平均净利差应该比较接近),另外,2002年后中国银行业才开始使用5级分类法。因此,根据经验数据,2002年以前的不良贷款率粗略地统一估算为25%进行计算。

图4历年一年期存款、贷款利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存贷款利率手册》各期。

图3

表22004年国际银行业资产利润率(%)

得到的中国银行业净利差曲线图,是符合宏观经济和利率政策实际情况的。

对中国银行业净利差水平的历史考察,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之前,中国银行业基本没有正的净利差,在1989年和1995年两次达到历史最低点。这一阶段,在金融改革中对银行是否以盈利为目标难以定位,银行成为“第二财政”,充当了渐进改革成本支付者,国有企业的“埋单人”;在调整决策上,对利差的合理区间缺乏科学依据,注意力聚焦于利率水平,造成利差杂乱无章;在具体实施上,始终出现负利差,其中1993 ̄1994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银行业出现“深度负利差”。第二阶段1996 ̄1999年,虽然有净利差,但是十分微小而不稳定,加上剧烈的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中国银行业亏损较为严重。2000年之后,中国银行业才有了一定水平的净利差,首次突破2%,有了起码的生存土壤。近几年金融改革重大措施之一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银行以利润为目标和市场经营定位至此明朗;2000年以后,净利差稳中有升,商业银行收益开始逐年增长。

(二)净利差水平对中国银行业的决定性影响中国银行以国有银行作为主导地位,占到总资产的75%,另外有100多家各类银行,包括地方政府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其他一些比如外资银行。中国的银行业的基本现状应该是可以概括为不良贷款比例高、资本金低、营利能力差。

从2004年国际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比较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业业绩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远远低于拉美和转轨国家,另据前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的披露,在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资产利润率仅

0.13%,中国农业银行为0.01%,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0.14%。而同年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分别达到1.50%和1.7%。

根据1999 ̄2001年度四大银行的损益平衡表,

国有银行体系的收入来源依次是:利息收入(69%),金融机构往来收入(17%),国债收益(10%),手续费收入(2%),汇兑和其他营业收入(2%)。

而支出依次是:利息支出(57%),营业费用(22%),各项准备计提(10%),金融机构往来支出(6%),固定资产折旧(3%),其他营业支出(2%),可见中国国有银行体系高度依赖于存贷利差。如果是这样,中国银行业的低利差和低业绩应该存在一种正向的相关关系,另外,银行业绩还可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物价因素或GDP增长率。为了研究净利差水平和经济波动周期之间的关系,我们还以中国银行业96家银行在1997 ̄2004年净利润总额作为因变量,同期

CPI指数及作者自行计算的净利差水平NIM作为自变量,进行了简单的线性回归,结果相对令人满意,其中:净利差与CPI对于银行业利润的相关性为0.882,方程的拟合度较好,R2为0.778,自变量净利差的显著性为0.032,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CPI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证明CPI对银行业业绩的影响并不显著。如果采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回归结果则剔除了CPI变量,证明净利差水平是解释中国银行业业绩的最主要因素。我们试做的银行业利润与净利差的散点图也显示,净利差的高低对于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维持适当的净利差水平成为货币政策决策的难点

基于前文对国际银行业净利差水平的研究,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1)净利差水平的相对稳定,是决定银行业生存的关键土壤,这对转轨中国家的银行业而言尤其如此。(2)尽管跨区域比较时净利差水平呈现差异性,但就区域内银行净利差水平而言则相对稳定,如北美、欧盟等区域内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均相对稳定,东亚银行业只是在危机时出现过净利差水平的异动。(3)中间业务重要性的上升,使得利息收入的重要性平稳下降,但对大型跨国银行而言,利息收入仍然有举足轻重的意义。(4)维持适宜的净利差水平,和一国的经济周期无关,也和该国的融资体制安排无关,货币政策通常不把净利差水平的调整作为宏观调控手段。(5)对中国银行业的分析表明,2000年之前由于净利差

图5中国银行业净利差曲线图

注: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

资料来源:根据bankScope数据库计算整理。

水平低下,导致中国银行业几乎缺乏市场化生存的土壤。以上结论对中国货币政策有何政策含义?

第一,适当的净利差是银行业金融生态的最基本土壤,这始终未能成为央行决策中应予关注的重要指标,这一状况虽然近两年来略有改观,但重要性尙未得到广泛关注。长期以来,货币政策的调整很少考虑到维持适当的银行净利差的必要性,这从2000年之前中国银行业几乎不存在净利差就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使得银行业缺乏必要的生存基础。通过对中国利率水平经过20世纪80年代至今4个时期的梳理,虽然通过利率改革实现了利率体系合理化,利率逐渐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与之相适应,“净利差”的概念也开始得到正确认识,1996年,净利差水平开始由“负利差”乃至“深度负利差”转为正利差并逐年上升,真正成为银行业盈利的主要来源。另外,利差水平与一国的金融生态和发展阶段有关。利差合理与否,要与发展程度相当的国家进行比较。现阶段,我国的存贷款利差与欧洲相比稍高(仍低于北美国家),使我国的金融生态状况不容乐观,

第二,中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银行竞争格局,导致银行金融服务的差别定价举步维艰,因此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基本完成转型之前,央行和银监会等职能部门应当把维持净利差水平视为极其重要的转型条件。在推进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国银行业开始努力形成贷款资助定价,目前在新增贷款中,执行基准利率水平90% ̄100%的占比为22.9%,执行基准利率的占比为28.2%,执行基准利率100% ̄130%的占比为29.3%,其余贷款利率上浮在30%以上!"#。之所以说先有全国性的银行竞争格局,后有利率市场进程,使得贷款自主定价相对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国银行业的利率水平基本上还是由政府制定的,而不是由市场和银行的利润最大化需要决定的。目前虽然利率市场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先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银行业面临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难以有效地进行差别定价。二是银行的政策性负担导致不良贷款率高,毛利差和净利差之间的落差过大。渐进式改革的成本是沉重的,而国有银行恰恰充当了该成本的支付者。过去几十年来在金融系统内部累积的不良贷款,积重难返,大大降低了中国银行业的净利差。如过去几年里我国银行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高于美国银行,但我国银行的净利差远远低于美国的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美国银行。

第三,从2006年第4季度开始,中国银行业面临从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向流动性过剩基本消除,但利率风险日益严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净利差的稳定十分重要。从2003到2005年底,银行业存贷差分别为4.9万亿元、6.5万亿元和9.2万亿元,连续两年居民每年储蓄增长在3万亿元以上。截至2006年5月底,人民币存款余额比贷款余额多10.27万亿元,存贷比仅为67.3%,流动性过剩带来了两个现象,一是中国银行业一度出现了短期利率倒挂的问题,严重冲击了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二是金融市场上的固定收益产品收益曲线的变动令人担忧,图6是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到2005年底,中长期利率的低迷不振没有好转,基准曲线也整体下移。在这样的格局下,既要维持一个正常的基准利率,又要维持银行净利差水平的稳定,同时为促使汇率基本稳定,还需要兼顾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适当利差水平,多重约束决定了或者提高贷款利率,或者取消活期储蓄利率也许是相当必要的。

不过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正在迅速好转,货币市场资金收益率也持续走高,过去12周大约每周走高4个基点,目前1年期央票中标利率突破了2.4%,是2005年3月15日以来的新高。困扰银行接近一年的短期利率倒挂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货币市场收益率的上升,必然从短端向长端传递,导致收益率曲线由短及长开始整体上移,债市的全面调整不可避免;考虑到货币市场收益率上升0.5个百分点花费了3 ̄4个月的时间,长债收益率的上升可能相对滞后一些。但是目前剩余期限7年到19年的国债收益率仅在3.36% ̄3.60%之间,国债等长债品种的价格下跌,必然使商业银行持有的5万亿元国债和其他2.2万亿元债券面临严峻的利率风险。在中国银行业可能面临持续的利率上升的风险下,如果不注意维持净利差水平,有可能使得银行业盈利水平急剧收缩,甚至重新出来资产不良率的上升。

第四,维持适宜的净利差水平的另一个理由,在于目前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有恶性竞争带来的过低定价问题,而来自境外机构的业务收入对大多数中国银行而言又微不足道,因此导致中国银行十

分依赖利差收入,这种状况短时间难以改变。大型跨国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有着强大的优势,所以尽管净利差维持在低水平,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但是,即便如此,在非利息收入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利差仍然是大多数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在中国表现得更为明显。根据各银行的年报,2003年,花旗银行的非资产业务收入是其总收入的48.3%,美洲银行的非资产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3%,汇丰银行的非资产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37.6%,瑞士银行的非资产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64.1%,而中国银行的非资产业务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23.4%,中国建设银行的非资产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0.8%,中国工商银行的非资产业务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8.3%,我国银行非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的比例很低,意味着我国银行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依靠存贷利差。同时,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也因为过度竞争导致定价混乱,有必要进行厘清。

第五,通过银行净利差的国际比较,以及对中国初步的实证分析,显示出维持适当的银行业净利差应该成为货币政策决策工具中应予以考虑的关键因素,如果在景气下滑时收缩净利差水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限于篇幅,我们给出的政策建议是:(1)高度关注经济周期和净利差之间的关系,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形成机制显示出,未能很好处理景气下滑和净利差水平往往使得银行业在经济波动中受到较大伤害。因此以牺牲银行业的稳健性来维持景气是不可取的。(2)考虑到中国银行业处于加速改制和对外开放的转型时期,因此央行和银监会规范存款性机构之间的竞争秩序,完善市场基准收益曲线相当重要,否则银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会导致利率风险的严重扭曲。(3)完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流程和风险定价能力。(4)关注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避免短期利率的倒挂,同时也应当对银行业持有的巨额国债的利率风险予以警惕。(5)通过引入利率掉期、资产证券化等工具帮助银行业增强通过市场分散风险的能力。

(作者单位: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沈闻一,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责任编辑:蒋东生)

注释

!"李波:《银行存贷利差的比较经济分析》,《比较》第18辑2005年,第181页

#"Ho,ThomasS.andAnthonySaunders,1981,“TheDetermi-nantsofBankInterestMargins:TheoryandEmpiricalEvidence”,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16(4),pp.581 ̄600.$"Saunders,AnthonyandLilianaSchumacher,“TheDetermi-nantsofBankInterestRateMargins:AnInternationalStudy”,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19(6),pp.831 ̄832.%"Angbazo,Lazarus,“CommercialBankNetInterestMargins,DefaultRisk,Interest-RateRisk,andOff-BalanceSheetBank-ing”,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1(1),pp.55 ̄87.

&"Demirguc-Kunt,Asli,2003,“LucLaevenandRossLevine,Regulations,MarketStructure,InstitutionsandtheCost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mimeo.

’"GeraldHanweck,2005,“TheSensitivityofBankNetInter-estMarginsandProfitabilitytoCredit,Interest-RateandTermStructureShocksAcrossBankProductSpecializations”,FDICworkingpaper,January.

("Demirguc-Kunt,Asli&HarryHuizinga,1999,“Determi-nantsofCommercialBankInterestMarginsandProfitability:SomeInternationalEvidence”,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13,pp.379 ̄408

)"John.Taylor,1999,“AnHistoricAnalysisofMonetaryPoli-cyRules”,inJohn.Taylored.,MonetaryPolicyRules,ChicagoU-niv.Press.

*"FIBVandECBCalculations,MarketCapitalizationintheU-nitedStates:NYSEandNasdaq;Japan:Tokyo;EuroAreaandotherEUCountries:SumofMarketCapitalizationintheRespectiveCoun-triesasreportedbyFIBV.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1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http://www.pbc.gov.cn。

参考文献

(1)Angbazo,Lazarus,“CommercialBankNetInterestMar-gins,DefaultRisk,Interest-RateRisk,andOff-BalanceSheetBanking”,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1(1),pp.55 ̄87.(2)Demirguc-Kunt,Asli,2003,“LucLaevenandRossLevine,Regulations,MarketStructure,InstitutionsandtheCost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mimeo.

(3)Ho,ThomasS.andAnthonySaunders,1981,“TheDetermi-nantsofBankInterestMargins:TheoryandEmpiricalEvidence”,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16(4),pp.581 ̄600.(4)John.Taylor,1999,“AnHistoricAnalysisofMonetaryPol-icyRules”,inJohn.Taylored.,MonetaryPolicyRules,ChicagoU-niv.Press.

(5)Saunders,AnthonyandLilianaSchumacher,2000,“TheDe-terminantsofBankInterestRateMargins:AnInternationalStudy”,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19(6),pp.831 ̄832.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 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

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城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分析

银行业动态跟踪:政策调控较为密集、信贷控制仍为主要标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新增信贷低于市场预期。2011 年1 月末M1、M2 增速分别回落至13.6、17.2分别较2010 年年末下降7.6 和 2.5 个百分点。这显示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企业活期存款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项措施的作用下1 月人民币新增贷款 1.04 万亿低于市场预期的1.2 万亿这表明了央 行信贷控制有所成效。银行业基本面较为稳定息差提升可期。2011 年新增信贷增速将较为平稳银行业贷款平均余额的良好增长仍是推动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在2011 年经济增长较为稳定的预期下我们认为银行的净息差将在加息周 期中受益具体的提升幅度将根据通胀的发展以及加息的频率、方式等因素而定。2011 年经济基本面较为稳定预计行业资产质量将保持整体稳定的态势。行业监管政策调控较为密集价格型调控工具对银行业中性偏利好存款准备金率 和动态差别准备金率调整对银行构成利空。预计 3 月份政策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将保持平稳后续政策持续大幅收缩的 空间预计有限。银行业基本面较为稳定估值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市场普遍预期2011 年上半年通胀压力较大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将压制行业估值修复进程随着银监会相关监管 政策的进一步明确预期未来年报、季报披露行情或将成为股价较好表现的时间窗口。银行业未来估值修复可期具备了中

长期的投资价值维持行业的“增持”评级。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在全国率先实现刷银行卡“打的” 2011 年05 月27 日13:28 来源:大连电视台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据大连电台报道,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分行与大连市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今天正式启动打车刷银行卡便民工程,今后凡持有各家银行“银联卡”的市民,不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都可刷卡付费,不用再付现金了。因而,大连也成为全国首个“刷卡打的”城市。请听报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大连出租汽车公司“蓝灯的士”在全国率先实行计价器收费,此举闻名中外。如今,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打车市民越来越多,乘车交现金已不适应现代“打的”需求。为了方便市民和外地游客在大连“打的”,大连出租汽车公司便与银行联手实行刷卡打车。记者看到,安装在蓝灯的士上的消费终端机与计价器连接,不但可以受理各家银行发行的普通“银联卡”,还能识别“芯片银行卡”和“手机信用卡”,也就是说乘客既可刷卡、插卡付费,也可以挥卡“闪付”。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银行卡中心总经理钱景秀告诉记者,这种刷卡方式时间很短,特别是挥卡闪付和挥机闪付它的交易时间从原来的接近 1 分钟的时间能够缩短到0.2 秒。目前,大连市共有1200 辆蓝灯的士,大连出租汽车有限公司正分批对车辆进行银行卡受理改造,今年内使公司的“蓝灯的士”陆续加装消费终端,受理银行卡支付业务。公司党委书记许建红表示,公司现与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金融学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 世界上较早从事竞争力研究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 , 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IMD)。WEF和IIMD是从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研究竞争力的, 并于 20世纪 80年代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国家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国内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对企业竞争力也展开了系统研究。其中以金碚(2003)的成果较有代表性。金碚指出: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而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还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其研究的学者们各存己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焦瑾璞(2001)指出,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 朱新国和唐正科(2002)提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及银行家合理的运用银行内外资源,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市场营销,提供市场和客户所需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和客户,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张新宇(2004)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其充分利用包括外部环境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彭晓寒(2005)认为:(1)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其对企业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我国对外贸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2)我国金融业的自身改革与发展方向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必要性。(3)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形势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紧迫性。 二、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1.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对商业竞争力的评测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设计的评价指标及其评测、标准普尔评价方法、《银行家》等杂志的银行排名。

中国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2004年度中国某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某银行竞争力研究中心 ■立足现实,着眼以后,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的强弱,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关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进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从综合竞争力看,招商、民生、浦发为第一档次;建行、中行、兴业、华夏、交通、中信为第二档次;工行、光大、深进展、农行为第三档次。 中国某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竞争力研究差不多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性的学术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其中关于竞争力最权威诠释是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WEF)和瑞士洛桑国际治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要紧从事国不间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竞争力方程,涉及8个领域(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治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治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素养)的近300个指标;其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越来越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认可,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 WEF将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为"比其竞争对手制造更多财宝的能力".不难看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要通过盈利来体现。某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专门企业,制造价值能力也应成为其竞争力表现的核心。 故此,我们将某银行竞争力定义为:某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阻碍,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宝的能力;是某一银行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转换为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能力。 依照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 竞争力=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全国银行业概况 1、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4.41万亿,位列全球第二。2012年至2016年GDP的年均复合名义增长率达8.64%,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国内银行业市场格局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中国银行业亦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 行数据,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与存款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42%和14.35%。下表列示了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和外币的贷款和存款数据: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 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类金融机构等。

(1)大型商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是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其在中国银行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的主要融资来源。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37.29%,负债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37.21%。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2)股份制商业银行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共有12家股份制商 业银行。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把握有利的市场机遇,取得持续较快发展,市 场份额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12月31 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和负债总额的18.72%和18.99%。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体系解读

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体系解读 巴塞尔协议Ⅲ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其出台必将引发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影响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在我国,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应该说,巴塞尔协议Ⅲ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全面提升银行业风险控制水平。金融危机之后,银监会提出需要对金融危机的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推进全面改革,在金融监管国际场所,银监会也强调监管改革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在资本定义、反周期超额资本、流动性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和过渡期安排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我国的明确观点。而在国内,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际,银监会及时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及时进行了跟进,构成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 划分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进行差异化监管。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形成的一个广泛共识是,“大而不倒”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起事前和事后的一整套解决措施。为此,国际监管界引入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概念,要求将其放到国际的平台上监管,由国际组织进行运行稳定性评估、同行评议。目前,针对我国实际情况,银监会正在研究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具体的监管方法。这项工作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银监会将改变目前按照资产规模划分银行为大中小型银行的做法,转而在银行资产规模的基础上,再考虑复杂性和内外关联性等,将银行划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针对两类银行分类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相应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实施新监管工具要求、过渡期要求等将会实行更严格的监管。此前业界传闻各国有大型银行、中信、招商银行等被划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从严等,虽然这一消息随后被否认,但银监会统筹考虑,将对不同系统重要程度的银行实施差异化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思路已然确立。实际上这些工作一直在进行。如从2010年起,银监会对大型银行新增了附加资本的要求,高于小银行;另外,未 来新的监管规定,如扩大风险资产的覆盖面等,将首先在大行上推进,大行的时间表要先于小银行;以及对大银行设立控股子公司,对大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过分复杂进行监管等等。这些监管举措显示了监管部门“对于大而不倒”机构的监管思路和安排,将对不同规模和类型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提升资本充足率要求,实行全新的资本监管制度。应该说,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资本协议确定8%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基于最优资本结构理论计算的结果。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显示,银行按照8%计提的资本远远不能覆盖吸收危机期间所遭受的实际损失,更不能充分反映银行被动地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社会成本,包括倾销资产的连锁反应、信贷收缩阻碍经济复苏等。金融危机后提高银行资本监管标准已成为国际共识。目前,英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将资本充足率标准提高至12%~16%。“十二五”期间,我国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分析-共17页

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摘要 2006年12月11日,在经过五年的过渡期的之后,我国银行业正式完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但是2019年的次贷危机再一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学习榜样的国际活跃金融机构并没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不是巨亏,就是破产,这也再一次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应该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同时,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才能真正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的建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目录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只注重于业务和市场的扩张速度,反而忽略了质量的控制;注重贷款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出现时间本来就比较晚,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的职位,这种情况即使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即使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也都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急需改进的状态,对商业银行的运作起不到作用,现在又步入了急速发展期,近些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引发的事件的出现频率有增无减,闹得人心惶惶,显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1.1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由2019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呈现,发人深思。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体系不完善,开放程度不够,和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次贷金融危机的发生,短期来看,貌似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从我国金融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不容忽略!例如,国内外经济下滑导致客户违约增加,银行信用风险加剧;持续降息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市场风险凸现;信贷扩张及新产品开发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大等。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是不容忽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彻底地分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改进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2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通过不断地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保持其运作,从而实现资金从盈主到缺主的流通和转换,实现资金的调剂,资源的再分配!若商业银行的每笔业务,每个投资项目的决策都经过相应的

银行中间业务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 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sodocs.net/doc/1d9557486.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义上讲“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项传统业务中,银行是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参与;而中间业务则不同,银行不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扮演的只是中介或代理的角色,通常实行有偿服务。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主要研究分析了银行中间业务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并对银行中间业务行业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报告首先介绍了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的相关知识及国内外发展环境,并对银行中间业务行业运行数据进行了剖析,同时对银行中间业务产业链进行了梳理,进而详细分析了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竞争格局及银行中间业务行业标杆企业,最后对银行中间业务行业发展前景作出预测,给出针对银行中间业务行业发展的独家建议和策略。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给客户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发展建议,使其能以更强的能力去参与市场竞争。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的整个研究工作是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是相关银行中间业务企业、研究单位、

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 一、我行储蓄业务发展的总体概括 1、截止18年10月31日,平湖市分公司时点余额34.41亿,年增-1.67亿,同 比净增-3.67亿,其中活期时点余额7.24亿,净增-1.18亿.,同比净增 0.49亿,定期时点余额27.0亿,净增-0.3亿,同比净增-4.1亿。本年 有6个网点余额保持正增长,其中4个城区网点,2个农村网点。 2、近年来市占率发展状况: 15年市占率6.96%、16年市占率8.36%、17年市占率8.92%、2018年10月储蓄余额市场占有率8.31%,本年-0.61%,同比-0.4%,环比0.2%; 3、近年来全市银行个金总存款发展情况: 15年全市个金存款360亿,年增14.5亿,其中邮政3.4亿,本年新增市占率23.34%,工行-2亿,农行6亿,中行2亿,农商行3.7亿; 16年全市个金存款388亿,年增26.08亿,其中邮政7.5亿,本年新增市占率28.87%,工行1.94亿,农行5.3亿,中行1.3亿,农商行7.3亿; 17年全市个金存款403亿,年增14.8亿,其中邮政3.4亿,本年新增市占率22.73%,工行1亿,农行2亿,中行-0.3亿,农商行4.5亿; 18年10月全市个金存款4.14亿,年增10.9亿,其中邮政-1.56亿、工行4.93亿、农行0.38亿、中行-0.3亿、建行-0.7亿、农商行-0.95,其他小商业银行8.83亿元占了今年新增存款的80%,其中中信银行2.72亿、浦发银行0.68亿、兴业银行0.6亿、平安银行0.76亿、绍兴银行0.65亿、泰隆银行0.49亿。 二、其他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及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 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进展的加速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入WTO之后的中国银行业,面对跨国金融集团逐步入境的“狼群效应”,如何在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原有的市场,维持并进展现有的地位,已成为国内各大银行的当务之急。 本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银行的网络调查,就消费者对各大银行的中意度,需求类型等作了全面的综合调查。 此次调查范围包涵了国内的各大银行以及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具有专门强的代表性和可参性。下图为部分调查结果:

据调查显示,目前最常光顾的银行排名前四的均为国有商业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69.65%的支持率排名第一。由此能够看出,在加入WTO后对外资银行尚未完全取消监管的前三年,国有银行凭借着在国内长久以来建立的营销网络和深入中国消费者心中的信用观念,在外资银行未完全适应中国市场之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更应该看到的是,在今后的几年金融市场逐步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庞大的资金实力,成熟的经营模式,规范化的治理服务,以及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对国有银行来讲将是强有力的竞争威胁。 消费者经常办理的业务决定着银行业以后进展的方向,同时对潜在需求的开发也是构成银行竞争力一个重要因素。

由上图能够看出,目前中国内地市场需求要紧集中在日常储蓄,生活费用的缴纳及异地汇款上,分不占到84.86%,39.74%和41.92%。这是传统国有银行建立在经营网点资源基础上的优势,但要看到的是,随着内地市场发育日益成熟,需求结构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传统的金融服务项目在银行的利润空间中所占比例将日趋缩水;相反,信用卡业务,投资性贷款的需求将不断上升,这些业务的开展较传统业务需要更高的技术及人才储备,而这些恰恰是外资银行在全球扩张的竞争优势,作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应该在看到自身优势的同时,把眼光放到长远的金融进展方向上去,做好与跨国金融集团同台竞争的预备。 在银行业的竞争中,客户对服务的中意度是构成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外资银行强调标准化服务的要紧缘故,下图是以中国工商银行和汇丰银行为例消费者服务评价的调查: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

银行业的竞争力研究报告(doc 6页)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入WTO之后的中国银行业,面对跨国金融集团逐步入境的“狼群效应”,如何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原有的市场,维持并发展现有的地位,已成为国内各大银行的当务之急。 本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银行的网络调查,就消费者对各大银行的满意度,需求类型等作了全面的综合调查。 此次调查范围包涵了国内的各大银行以及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参性。下图为部分调查结果:

据调查显示,目前最常光顾的银行排名前四的均为国有商业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69.65%的支持率排名第一。由此可以看出,在加入WTO后对外资银行尚未完全取消监管的前三年,国有银行凭借着在国内长久以来建立的营销网络和深入中国消费者心中的信用观念,在外资银行未完全适应中国市场之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更应该看到的是,在今后的几年金融市场逐步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庞大的资金实力,成熟的经营模式,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以及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对国有银行来讲将是强有力的竞争威胁。 消费者经常办理的业务决定着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对潜在需求的开发也是构成银行竞争力一个重要因素。 由上图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内地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日常储蓄,生活费用的缴纳及异地汇款上,分别占到84.86%,

39.74%和41.92%。这是传统国有银行建立在经营网点资源基础上的优势,但要看到的是,随着内地市场发育日益成熟,需求结构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传统的金融服务项目在银行的利润空间中所占比例将日趋缩水;相反,信用卡业务,投资性贷款的需求将不断上升,这些业务的开展较传统业务需要更高的技术及人才储备,而这些恰恰是外资银行在全球扩张的竞争优势,作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应该在看到自身优势的同时,把眼光放到长远的金融发展方向上去,做好与跨国金融集团同台竞争的准备。 在银行业的竞争中,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是构成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外资银行强调标准化服务的主要原因,下图是以中国工商银行和汇丰银行为例消费者服务评价的调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文档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文档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文档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 三、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 四、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 五、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六、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制定现场检查程序,规范现场检查行为;

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并表监督管理; 八、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 九、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十、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十一、开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有关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十二、对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 十三、对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撤销; 十四、对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账户予以查询,对涉嫌转移或者隐匿违法资金的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阻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通过多年的进展,中国的银行业差不多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进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专门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担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埋伏着庞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埋伏着庞大的风险。依照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要紧由银行内部治理不善、风险操纵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要紧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操纵失衡、流淌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治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操纵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治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操纵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要紧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形,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专门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形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都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有三个犯罪团伙伪造假银行承兑汇票102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doc 9页)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doc 9页)

2004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中心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的强弱,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从综合竞争力看,招商、民生、浦发为第一档次;建行、中行、 兴业、华夏、交通、中信为第二档次;工行、光大、深发展、农行为第三档次。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竞争力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性的学术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其中关于竞争力最权威诠释是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事国别间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竞争力方程,涉及8个领域(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素质)的近300个指标;其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越来越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认可,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 WEF将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为"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不难 看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要通过盈利来体现。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创造价值能力也应成为其竞争力表现的核心。 故此,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影响,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的能力;是某一银行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转换为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能力。 根据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 竞争力=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这里所谓资产说的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概念,即竞争力现实的表现。由此可见,竞争力研究主要考察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的,二是这一存在的进程是怎样实现的。其中存在着因果的分析的过程。我们据此来设计研究框架。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要特别要强调与现有的银行信用评级以及银行绩 效评价相区别。 竞争力评价与银行信用评级区别:一是研究目的不一样,银行信用评级是减少投资人与债券发行人信息不对称,对象是投资人,目的是揭示风险、风险管理。竞争力评价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对象是银行,目的是帮银行找问题。二是研究方法也不一样。 竞争力评价与现有的银行绩效评价区别:银行业绩评估只是银行竞争力的外部表现,即银行基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资源,在过去和现在的市场竞争中的结果和地位。主要集中于银行财务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两大类。然而,仅仅这两类指标不可能全面反映银行竞争力的真实内涵。因为财务指标反映的是银行过去和现在的竞争状况和业绩,可以用来分析和评估以前的行为和决策,

金融机构划分

关于金融统计中各类金融机构划 分的最新通知 境内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城市信用社(含联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含联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财务公司以及三大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境内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公司和货币经纪公司。 境内证券业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具备从事证券业合法资格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 境内保险业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国保险业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具备从事保险业合法资格的金融机构。包括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公估公司和企业年金。 境内交易及结算类金融机构:是指为金融交易提供交易场所、服务以及安全环境等活动,并具备一定监督管理职能的金融机构。包括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

境内金融控股公司: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拥有或控制一个或多个金融性公司,并且这些金融性公司净资产占全部控股公司合并净资产的50%以上,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独立企业法人。包括中央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金融控股公司。 境内特殊目的载体(SPV):是指为持有特定资产而对外发行新金融工具,并合法拥有该特定资产,具备完整独立账户的金融实体。包括证券投资基金、资金信托计划、代客理财项目、资产证券化项目。 境内其他金融机构:除上述机构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

银监发〔2005〕28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 (银监发〔2005〕28号2005年6月6日) 各银监局: 为加强对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银监会制定了《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意见》。现将这两个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请将这两个意见转发给辖内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 二○○五年六月六日 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 为促进农村合作银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法合规经营,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及有关规章制度,现就加强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监管原则与目标 (一)监管原则 按照“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和“明确目标、区别对待、分步提高”的基本原则,2007年以前,参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标准对农村合作银行实施监管,参照商业银行监管标准实施影子评价。从2007年起,在风险监管领域,按照商业银行监管标准与要求,对农村合作银行实施监管;在部分监管指标及监管指标计算口径方面,要考虑农村合作银行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实施有效监管。 (二)监管目标 1.2006年底以前,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口径计算,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应始终保持在8%以上;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比例实现“双降”,按五级分类口径,平均不良贷款比例达到8%以下。 2.2007年底,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计算,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按五级分类口径,多数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达到5%以下。 3.2007年底,其他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基本达到商业银行监管要求;在全国银行系统综合评级中处于良好水平。 各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农村合作银行测算主要经营指标,制定分期达标规划与措施。监管部门应每半年就达标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二、资本监管 (三)强化资本充足率考核 资本监管是增强农村合作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约束资产扩张冲动、控制风险程度的有效手段,是防范金融风险、增强社会信誉、完善市场约束的必经之路。农村合作银行应按“五级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步骤,对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2号)、《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资本充足率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通〔2004〕18号),完成各项工作,达到资本监管要求。考虑到农村合作银行资金运用的

中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银行保险业务开始逐渐成为国内金融市场的亮点。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刚刚起步,银保产品开发的风险、保险公司内控中的风险、与银行合作过程中的风险、法律法规的缺失和监管的真空等都给银行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许多风险。文章通过对国内银行保险风险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结合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情况,将银行保险的风险进行分类,得到我国银行保险风险管理的结论,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保险;风险分析;风险管理 一、引言 银行保险,也有人称之为银保融通,浅层意义上来说,是指保险公司通过银行平台销售产品,深层意义上来说,是指保险公司与银行采取相互融合的策略,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和保险相关的金融服务客户销售渠道共享,以满足客户多种多样的需求。 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自1995年以来,共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95年至1999年)。这段时期的银保形式主要是银行代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产品单一,还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银保市场。 第二阶段:高速成长阶段(1999年至2005年)。在这段时期,银行保险市场的主体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出现,我国进入了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高速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深层次合作阶段(2005年至今)。《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我国通过以后,银保合作混业融合的态势开始出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开始从简单变为高级。 就目前而言,许多学者都已经研究了银行保险的产品设计与开发、销售环境、发展模式、问题与解决方式,这些都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研究结果,但是对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及管理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仍然很少,尤其是基于保险公司视角。故此,本文将从保险公司出发,整体研究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相信这将会是我国这方面研究的理论补充,对于实际操作会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二、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概述 银行保险业务在进行过程中,从保险公司设计险种,通过银行进行销售,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所产生的风险多种多样。在业务中,与银行保险有直接关系的是保险公司、银行、消费者、政府等。 (二)银行保险产品设计中的风险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基于上市银行的分析剖析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基于上市银行的分析 随着上市银行交出三季度“答卷”,银行业的情况真的不容乐观了。数据显示,16家境内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已放缓至2.1%,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9.7%。与之相应的则是不良资产率的快速提升,这两个指标的一降一升,被认为是银行业入冬的信号。同时,网上有文字称,2015年内已有近40位银行高管出走,而基层员工也出现“排队”离职现象。有人将银行高管离职和2015年银行惨淡的前三季度成绩单联系起来,似乎更让人体会到银行业严冬的阵阵寒意。 其实,在经历了十多年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之后,在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之后,银行业冬天的到来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早在前两年,银行股票估值一直较低,而且从2014年中国信达、2015年前不久中国华融这两家不良资产处置公司在港发行上市受到追捧之事也反映了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悲观预期。 资产质量继续恶化 不良资产上升和资产质量恶化的问题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从沿海到内地逐渐蔓延。2015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更加严重。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已经承受了巨大压力,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绝对额均出现了明显上升,商业银行整体的拨备覆盖率大幅降低,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减弱。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

良贷款余额达11864亿元,比年初增加3438.4亿元,增幅达到40.80%,不良贷款余额连续第四年上升,且增加额、增幅持续扩大;不良贷款率达 1.59%,在连续三年保持基本稳定后较2014年同比上升了0.39个百分点。 也许从上市银行的角度,我们能看得更清楚一些。目前,在境内上市的银行共有16家(其中部分还在香港与境内同时上市),仅在香港上市的中小银行五家(重庆农商银行、重庆银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和盛京银行)。上市银行结构中,基本上有五家大型银行、八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六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后两者可以合称为区域性中小银行。由于上市银行占有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因此,他们的情况基本上代表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情况。可以这样说,如果他们表现较好,全国银行业不一定好;但他们情况不好,其他银行就好不到哪里去,可能会更差。 从已披露三季度报的16家境内上市银行和两家香港上市银行(重庆农商行和重庆银行)的情况来看,除宁波银行的不良率略有下降并在0.88%外,其他银行的不良率都呈上升趋势。当然上市银行的1.33%的平均不良率仍然优于整体水平的1.59%。从单个银行来说,除了农行超过2%,招行和兴业分别超过1.5%之外,其他银行都在 1.5%以下,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重庆农商行以及重庆银行的四家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率仍在1%以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