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述化走向

论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述化走向

论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述化走向
论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述化走向

2002年8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Aug.,2002 第22卷第4期 J our nal Tia nshui N or mal U niversity V ol.22N o.4

论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述化走向

郭富平

(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甘肃天水741001)

摘 要: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总体特点是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作为诗性材料,以叙述为主要言说方式。这是诗人

诗学立场转变的结果,也是对八十年代后期诗歌弊端的反拨与校正。

关键词:九十年代先锋诗歌;叙述;言说方式中图分类号:I 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71-1351(2002)04-0020-04

收稿日期:2001-12-24

作者简介:郭富平(1978-),男,甘肃通渭人,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

20世纪刚刚过去,九十年代尚未走远。也许,全面地考

察和总结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成败得失为时尚早。然而,如

果从这一时段具体的诗歌文本入手,进行认真剖析,我们还是能够梳理出一些基本的特征来。“叙述化走向”这一论点的提出正是如此。

进入九十年代,诗坛众语喧哗。不容忽视的是,一种诗歌现象正以新的姿态和独特的方式加入诗坛多声部的合唱。无论在处理生活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还是在具体的言说方式上,它都与以往诗歌相区别而呈现出了自身的特点与风貌。从外观上来看,诗人们把审美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琐屑具体的凡庸事物,自觉地把感性的细节化的日常生活经验作为主要的诗性材料。在言说方式上,它与此前的先锋诗歌一味地抒情不同,主要通过叙事(或叙述)来结构诗作,从而使题材和视角更趋明朗与朴素,使诗歌呈现出特定的现实感和客观化意味。但同时又绝非现实主义诗歌的简单回归。

伴随着某一诗歌现象出现的往往是与之互动的一种诗歌精神的生长。显然,这种被评论界称作“叙事方式”或“小说化倾向”的诗歌业已形成一种新的审美倾向。在其背后有一大批确定了写作立场且富有营构典范性诗歌文本意识的探索性诗人。对于困窘沉闷的当代诗坛总体格局来说,这一走向无疑为现代汉诗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性的道路。

一、现实背景

兴起于八十年代中期的后新诗潮是通过对朦胧诗的否

定与颠覆而取得诗坛上的席位的。从一开始,后新诗潮就处于一种异常复杂的历史语境之中,概括而言,主要是现代社会的市场化和西方文化话语的双重挤压,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构成了后新诗潮的真正起点,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诗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视点、方式、途径、态度等等。

在一个以经济为轴心市场为导向的时代,物质的极度膨胀和精神的极度贫乏是人们尴尬的生存境遇。中心旁落,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的同时又归于单一,作为创造主体的人有日渐丧失其主体地位而沦为物的附庸的危险。对于诗歌而言,

如何处理生活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所有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其他问题都可看作是由此引起的子问题。而在这一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先锋诗人们认为,没有经过主体感受体验过的具体的外在的现实生活是不可信任的“虚构”。诗人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断然弃绝这种“虚构”。他们只认可经过个体生命情感系统和感知方式加工处理后带有强烈主观意识和个人化色彩的心理现实。在他们看来,感知生活的方式无非是将所有的“外物”纳入自身的情感系统之中,实现经历向经验的飞跃。这样,诗人与现实之间形成的是一种紧张的对抗关系,诗人对待生活的基本立场就是倡导回到“纯粹”的心理现实。

综观中国新诗的流变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新诗本身就是“伴随着对西方文化话语的主动借读和被动接受而发展

的”。[1]

相对于市场化的社会现实的影响,西方思想文化对后新诗潮的影响更是全面深广的。这种影响集中地体现在诗人对语言的认识之上。后新诗潮诗人大多坚持语言本体论的诗学观点,认为诗歌完全是“神圣”的语言的艺术。毋庸讳言,这对打破僵硬的语言工具论(即语言作为形式仅仅是思想的简单载体或工具)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先锋诗人们那里,语言本体论又被推至极端地位。再加上近几年来西方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大量涌入,使得他们坚信:“语言即是一切”、“语言之外无他物”,甚至语言先于存在,写作的全

部问题便是语言的问题。[2]

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诗人们企图从语言入手,通过诗歌语言影响现实,进而“拯救”被文明异化了的人类。

后新诗潮诗人所坚持的极端化立场,直接导致了写作宗旨和写作原则的转变,即由以情感道义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写作转向了以知识和智力为中心的文化策略写作。使得诗人主体从复杂的生存语境中脱身出来而逃向个体生命、语言和知识,“造成了对个体生命中同样不可或缺的政治生活、历史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根本厌恶和彻底拒绝,……造成了一种新

的空白和虚假,失却了一个批判和反讽的对象。”[3]

在具体的操作上,语言自我繁殖、能指可以无限延伸而造成解读上的主观随意性,最终把诗歌引向了感觉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

沼。或者,“一首诗的诞生便是一切的诞生”[4]

(P 117)的形而

上构思模式,使得诗歌成了承载人生哲学的容器,这与五六十年代把诗歌作为时代政治的传声筒无本质差别。本真的自我伪饰后依靠读书而仿制的“书斋写作”,窒息了诗歌应具有的活力,充斥诗中的是西化知识的大量堆砌。还有,对语言的超度实验和迷恋,是诗人为自己设置的另一个“陷阱”,一味消费语言的结果不过是构筑了一座拒绝任何人进入的“语言迷宫”,而放逐了意义的诗歌无非是一只“空壳的气球”。总之,诗歌的发展道路愈来愈狭窄。当我们面对众多的诗歌文本时,“遇到了从未有过的解读的尴尬和命名的困难”。[1]正如一些诗人所言,其严重后果甚至是“整个诗歌系统的失衡和欠缺”。[1]

二、诗学立场

面对诗歌存在的弊端和缺陷,越来越多的诗人和诗评家不满于后新诗潮诗人的诗学观点。正直敏锐的诗歌研究者发出了疑问、呼吁和倡议。谢冕号召青年诗人要正视现实人心,关心历史时代;陈超倡导诗人要“深入当代”;程光炜提出“诗歌要面向生存”等等。但同时,他们的诗学主张为先锋诗人如何认识生活在文本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生活是丰富广阔的。文学艺术作为从灵魂深处闪射出的精神火花,最终都以生活为真正的源头。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诗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其精神指向性并不以放逐时代生活和丧失个体生命体验的鲜活性为代价或前提。而且,必须也必然建立在对具体的时代背景的省察与体悟之上。正如程光炜所说:“(诗歌)并不排斥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相反,它始终处于与政治、哲学、社会学包括世俗生活多种知识交叉性的争辩与对话之中。这决定了它对时代生活是负有责任的,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在场’”。[5]任何为了“艺术”而弃绝生活的做法,无疑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的人的荒唐举动。富有探索性的诗人孙文波也认为“诗歌与现实是一种对等关系。这种关系不产生对抗,它产生的是对话”,“诗歌不仅仅是‘乌托邦’的寄存地,它还带有对尘世生活的道德批判责任”。[6]从微观的细致处回到诗本身可以看作是新一批先锋诗人基本的诗学立场。按照现象学的观点,“世界无所谓现象与本质之分。现象即本质,本质即现象。故你抵达表象,你实际上已占有本质。逃离所有观念束缚和意义先置,在现象界漫游,就能够获得一种本真心态。……要使世界敞亮,最好的方法就是使世界静静地呈现出自己的一切。”[7]无论九十年代后期的一批先锋诗人们是否受到过现象学的影响,但以上阐释非常切合他们的创作实践。“诗人们弃置‘宏大叙述’,着眼于大量细小琐事,是因为他们深识生活与存在正是由这些无数‘细节’构成,每一件琐事都可以直陈当下现场,彰显‘价值’”。[7]一个最直观的特点是感性的细节化的日常生活经验大量地介入诗歌,诗人作为文本的创制者,以生活的“在场”者身份即生命机能周全的个体出发,用平视的目光打量生活,把诗意的摄取范围更多地规定于庸常的世俗生活,“回到当下的生命实在,回到本真,回到我们存在的表情、饮食起居和我们的生活环境”。[8]不是站在生活之上,以上帝的姿态俯瞰生活,进而对所谓的群体经验作思想缺席性的轮廓勾勒和宏观“总结”,而是更多地从微观的细致处入手来结构诗作。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这一诗歌现象获得了“中间写作”、

“感性写作”、

“具体写作”诸如此类的称谓。

这样,新的一批先锋诗人一反后新诗潮诗人从内心深处

寻诗的取材方式,把诗性材料的摄取范围扩大到无所不包的广阔生活。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于:他们更多地以“缓缓流动的、波澜不兴的、小片小片的世态凡心为主要题材”。[9]例如八十年代就声名远播的“他们”诗人韩东,所抒写的全是极普通极琐屑的生活体验,如《雨停了》、

《写这场雨》、

《温柔的部分》等等,从部分诗题中就可以窥视其诗学趣味。整首诗在他笔下就是叙述一个小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探索性诗人孙文波那里,无论是《地图上的旅行》、

《梦?铁路新村》这样的“大”诗题,还是《词语》、《信》这样的“小”诗题,在具体的结构方式上都以大量庸常琐碎司空见惯的事象和物象为材料。现实生存背景一旦在诗人面前敞开,诗歌的容量就空前地增大。先锋诗歌发展到九十年代前期,一个重要弊端就是诗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少数几个意象以固定的形式在不同的诗作中频繁出现。原因之一就在于取材范围的极度狭窄。在意义的呈现和意象的选择上,新一批先锋诗人大多拒绝那种在某几个意象之上蕴含深层意义使之具有象征隐喻功能的做法。对此,孙文波在一首诗中表明了姿态:“事实上,很多时侯,词,/只能回到它原始的意义上———雪/就是雪。妻子,就是妻子。‘妻子’/比‘雪’离我更近。离我的生命———更近。”[10](P177)也就是说,对一首诗的读解关键并不在于对某几个意象的意义追问与情感挖掘上,而在于整体的把握。况且,营构富有创造性的意象已不是这些诗人诗学追求的重心之所在。因此,在叙述化的诗歌中意象的密度大大降低,意象的数量大大减少。然而,如果从整体上把握,叙述化诗歌往往是一个隐喻,或者是超现实梦境,或者是哲理性寓言,直指生命本质,蕴含着深层意义。如富有个人特色的青年诗人叶辉近年来一直在诗歌中进行叙事的探索,以琐碎的日常生活经验为材料。他的诗作《遗传》、

《量身高》、

《胎记》都好像是絮叨一个个小故事,但在这不动声色的叙述背后往往潜藏着严肃的生命课题:过去对当下生命不可抗拒的规定与制约、成长的悲剧性……这也是叙述化诗歌的真正魅力之所在。其间,一个与之紧密相关的问题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接轨或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结合。

世俗生活在很多人眼中是无深度可言的平面化生活。据此,有些人断定以世俗生活为主要材料的诗歌一定会造成精神的缺席和价值的空白。然而,真正成功的诗作并非如此。如叶辉的《量身高》,好像诗人只是讲述“我”和“两个恋人”玩“量身高的游戏”,可是这样的句子一旦出现,就产生了一种生命的沉重感与悲剧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会发现自己在缩小,并怀着退到/根部的恐惧”。“我知道每一棵树上都有/附近某人的生活,一棵树被砍掉了/但生活仍在延续”,生命历经磨难却异常坚韧、生生不息的存在状态被形象生动地表述了出来。叶辉的诗歌中有强烈的历史意识,有形而上的提升,意义是“立体型”的,情感的流动是递进式的,绝非仅仅停留在对某一事件的表层叙述上。在孙文波的诗歌中,“表现的生活是当下的、日常的、每天都要碰到的,……然而,却让人看到了日常生活的‘反面’,以及人在反面中可怕、羞辱的存在。”[11](P5)通过对成功之作的解析,我们不难发现,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着迷建立在对具体的生存语境的省察、探询和拷问之上,并没有弃绝形而上的提升和深层意义的实现,而是通过“最低真实”这一形而下来与形而上接头,因为“最伟大的形而上也一定是最伟大的形而下,没有过程与细节的占有和感受,诗歌的抒情甚至激情都是无助的”[3]。

总体上来看,这种以日常生活经验为题材的叙述化诗歌

非常冷静节制,抒情深藏不露,有一种客观化意味。意义的呈现不动声色又举重若轻,往往在平缓的节奏中自然流淌出来,所有这些外在特征与特定的言说方式相互关联。

三、言说方式

特定的诗性材料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言说方式,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同构关系。日常生活经验永远是感性的、具体的、零散的、不规则的。在诸种基本的表述方式中,灵活多变、包容量最大的叙事无疑最切合这样的特点。本文所论述的这类诗歌正是以叙事(或叙述)为主要言说方式的。

叙事性是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诗歌文本中,“叙事成份或加引号的带有叙事色彩的独语对话”[9]越来越加重了。即使从一些诗题中,也可以捕捉到这种信息,如《分行的随笔》、《伦敦随笔》、《叙事》、《叙事诗》、《聊天》、

《叙事与纪念》、

《信札》、

《另一种风景》……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大批诗人直接把叙事作为诗歌的主要言说方式,或者在诗歌中进行着叙事的尝试和探索,如叶辉、余怒、马永波、森子、臧棣、孙文波、肖开愚、张曙光、马莉等等,甚至像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翟永明这些在八十年代就很有影响力的诗人,在晚近的一些诗歌创作中也呈现出了叙事性的特点。至于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就以口语写作的第三代诗人如于坚、韩东、小海、丁当、唐欣等,在九十年代仍沿着既往的写作道路不断地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叙事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诗学问题,被研究者长期忽视。九十年代先锋诗歌之所以呈现出叙事性这一特点,首先是对后新诗潮诗歌一味抒情的厌倦与反拨。抒情泛滥一度成为后新诗潮诗歌的痼疾。我们在诗歌文本中看到的大多是没有真情实感无关痛痒的空抒情、滥抒情,极大地破坏了诗歌的美感。叙事成分的引入和加大纠正了这一偏差,同时,与日常生活经验结合,激活了日常俗语和口语的诗性,使得语型灵活多变,打破了僵硬固定的语言秩序。在总体感觉上,叙事性诗歌因为以日常生活经验为题材,文本内容大多具有实录性的场景感、事件感,视角更趋明朗与清晰,极大地增强了现实感、时代感。因此,在接受上也更容易为读者所认同。就叙事这一言说方式而言,正如程光炜所说,“叙事不是没有立场的,而是要对生活做更复杂的处理;叙事是要对无序的生活做用意深藏的编排,甚至有意把看似‘有序’的生活‘无序化’,从而达到对生活批判的目的;叙事是意在破坏人们期待性的视觉,象布莱希特所说‘造成读者的在场’。”[6]在《一个年轻木匠的故事》这首诗中,叶辉以一种不动声色且暗含诙谐幽默的态度,“讲述”了一个“不爱说笑,行事利索”的“年轻木匠”因木板被错划一根线进而改变原先的用料计划却“物尽其用”的故事:“木板锯开了,还是不对,尺寸比我想要的小/他拉起锯子变成两条腿/但矮了,又剖成四根档。现在行了吧。他说/……要是错了呢。那可以削成十六只楔子/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全诗都是用这些叙述化的语言和对话组成的,诗人主体没有进行直接的抒情而作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诗人好像是煞有介事地在叙述一个有关“浪费”的小故事。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这首诗毫无存在意义。故事的“结尾”当属“神来之笔”;“……接着他师傅来了/我说给他听,问他,这些经验是谁传给他的/师傅笑着说:是斧子”,仍然是冷静的叙述,但蕴含着深层意义。有了“斧子”这一工具之后,主体行为的随意

性,操作方式的为所欲为,行为后果的破坏性,都似乎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一种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从“叙述”的背面溢流了出来。安徽青年诗人余怒的短诗创作进行着叙事的尝试和超验性的历险,如《短诗(七)》:“盒子湿了/她把它/藏了起来/一天没有下雨/天还亮着/知道盒子里全是火柴/她哭了”。超验性决定了它的游移性,诗写得相当简单,但不明了,并且带有玄思意味。但同样采用了叙事这一言说方式。

有必要进一步澄清的是,这种叙事性诗歌绝非是现实主义的简单回归,与五六十年代或此前的叙事诗如《漳河水》、《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有着内在的差异。传统的叙事诗都是描摹性的、反映式的,事件或场景作为诗歌的构筑材料,呈现出来的较多是其外在特征或客观运动过程,主旨的表现多半外在于事件或场景,要么太直白,要么太生硬。与此相反,我们现在所论述的叙述化诗歌的一个本质特征在于:主客体的融合,即客体的主观化与主体的对象化。诗人在创作之前总是将诗性材料纳入自身的情感系统之中进行主观化的加工处理,使之完全成为主体自身的一部分。然后,以貌视客观的姿态加入诗歌文本的营构。诗性材料上有着主体情感的参予和渗透,是呈现性的,“这些陈述与叙事,并不是简单地说出一种事实,而是要在一种事实中发掘出生活中的某些左右和支配人的潜在势力或思维方式。”[12]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现代主义的各种修辞手法如象征、隐喻、通感等等都没有排斥而被大量运用。可以说,现实性与现代性的完美结合与统一是其显著特点。

抒情性永远是诗歌的本质特征。叙述化诗歌虽然主要以叙事为言说方式,但仍未背离这一基本特性。叙事并不是写作目的,仅仅是写作策略而已。只不过在这类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潜藏在语言的背后,而抒情总是含而不露,不动声色的。

四、结语

毋庸讳言,这种写作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处理的大多是当代题材,且此类诗歌较易模仿,因而容易沉溺于生活流中而被“淹没”,其结果是平面化、复制化的歪诗、非诗、口水化诗歌的泛滥。所以,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增强与坚守仍是每位诗人的责任。再者,一味的叙事有可能导致文本的过于庞杂与繁复,势必会与诗歌语言的精练与简洁相矛盾。或者,线性的展开使诗歌的弹性与张力萎缩,会在另一方面破坏诗的美感。同时,这仅仅是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一种走向,因此没有必要将其盲目地推至“经典”地位。所以,正如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所说,“诗歌的写作过程永远是一种期待”。

参考文献:

[1]林茶居.高傲的审美[J].诗歌报,1998,(1).

[2]张清华.另一种陷阱或迷宫[J].诗刊,1998,(10).

[3]长征.关于集约实验的对话[J].诗歌报,1997,(10).

[4]李振声.季节轮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5]程光炜.我以为的九十年代诗歌[J].诗歌报,1997,(3).

[6]程光炜.诗歌面向生存[J].诗歌报,1998,(7).

[7]陈仲义.日常主义诗风[J].诗探索,1999(2).

[8]雪松.有关诗的片言只语[J].诗歌报,1998,(2).

[9]杨远宏.读〈诗歌报〉97年10月号兼谈当代诗歌有关问

题[J].诗歌报,1998,(1).

[10]孙文波.地图上的旅行[A].孙文波诗选[C].北京:改革

出版社,1997.

[11]程光炜.叙事及其它(代序)[A].孙文波.孙文波诗选

[C].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12]叶橹.各辟蹊径共享秋色[J].诗歌报,1998,(12). [责任编辑 王小风]

On Na rrative Trend of Pioneer Poems in1990s

GU O Fu-pi ng

(Dep art me nt of Chinese,Tia nshui N or mal U niversity,Tia nshui Ga nsu741000,China)

Abst ract:The pioneer p oe ms of1990s have t he ge neral f eat ures of ta ki ng t rif li ng daily matters as p oetic materials,wit h na r ration as t he mai n mode of exp ression,w hich result f rom t he cha nge of p oetic sta nd2 p oi nt of p oets,as well as t he ref utation a nd rectif ication t o t he p oe m def ects i n t he late1980s.

Key words:pioneer p oe ms i n1990s;na r ration;mode of exp ression

(上接第13页)“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八十章)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历来人们指责得最多的一章,但凡认为老子消极无为者无不以这一章为有力的证据。也有些对老子爱得不浅的学者,

,但证据显得脆弱牵强,其实这是完全没必要的。无可置疑,这是一种消级的主张,而且我们结合实际分析,完全可以理解。在当时,各诸侯国为自己的利益,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国愈大,民愈多,贪欲越大,所以他希望国小民寡;民众往来频繁,但都是为一己之利奔忙,尔虞我诈,所以他希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可以看出,面对人类社会已有的纷争,老子是持回避态度的。他的这种消极态度是为保全生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总之,老子人生态度,是把人的生命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一前提之下,仍然主张积极入世,只是在“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6](七十三章)这样的冲突之下,主张退却回避流于消极。

参考文献:

[1]吕希晨.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31

[2]陈鼓应.老子注释与评价[A].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史向前.老子无为精神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1):25.

[6]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徐复视.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王小风]

A Peep at L ife Attit ude of L ao Tzu

GAO Xue-we n1,WU Xi-ca ng2

(1.Dep art me nt of Politics a nd Hist ory,Tia nshui N or mal U niversity,Tia nshui Ga nsu741001,China;

2.N o.O ne Middle School of Zhua ngla ng County,Zhua ngla ng Ga nsu744000,China)

Abst ract:The ort hodox viewp oi nt a round Chi na aca de mic circles rega r ds L ao Tzu’s(a ncie nt p hilosop her) lif e attit ude as p assive a nd idle.However,it is a misconcep tion.B ased on t he conscie ntious st udy of”Tao Te Chi ng”by L ao Tzu,t he aut hor explores L ao Tzu’s lif e attit ude f rom t hree asp ects,a nd has a r2 rived at t hree conclusions w hich a re:(1)L ao Tzu believes t hat lif e is t he most lof t y t hi ng.(2)The mai n p a rt of L ao Tzu’s lif e attit ude is p ositive.(3)There a re some p assive ele me nts i n his lif e attit ude.

Key words:lif e attit ude of L ao Tzu;exploration;t hi nki ng

古代形容美女的经典诗句-中国古代形容美女的词语

古代形容美女的经典诗句-中国古代形容美女的词语

1,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2,.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3,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4,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5.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6,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7,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忆儿家。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8,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7,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9,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0,梨花一枝春带雨 11,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13,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 14,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15,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 瓠犀发皓齿,双蛾颦翠眉。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 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 16,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17,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18,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温泉水滑洗凝脂 双眸剪秋水,十指拨春葱 渐消酒色朱颜浅,欲语离情翠黛低 其形也,,婉若游龙,荣雎秋菊。华茂春松兮若轻云之蔽日;飘飘兮若流风之日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渠出鸿波。 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 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花开花落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硕人》中描写庄姜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服饰装扮,印象最深的是《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梳妆那段,“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009届毕业论文题目: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点:青海贵德函授站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6级 姓名:王春燕 指导教师:陈良煜 教研室主任:高斌 成教院院长:蒋东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李白,正是站在这顶峰上的一颗奇松。 就个性而言,李白是酷爱自由、任侠放纵,崇尚自然,蔑视权贵的人,他的思想较复杂,儒、佛、道、仙、侠等对他有影响。他又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对自己的才能极为自信,这就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逸、洒脱不羁的特点。 他运用诗较多,且最有个性的是古题乐府,歌行及绝句。李白的乐府虽用古题,却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借古题写现事,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二是用古题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类诗中李白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与情绪融入诗中。除了古题乐府外,李白写得最能体现其特点的还有歌行体(或称七言歌行)。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将叙事与抒情结合,把抒情诗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其特点是感情强烈,一气直下,纵笔挥洒,淋漓酣畅。李白的绝句,大都写得清新自然,而又含蓄丰富,有无尽情思。 关键词:浪漫主义;意象;清新

目录 一前言―――――――――――――――――――――――――1 二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1 三想象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相结合―――――――――――――3 四意象的壮美和优美―――――――――――――――――――5 (一)李白诗的壮美意象――――――――――――――――5 (二)李白诗的优美意象――――――――――――――――6 五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7 参考文献―――――――――――――――――――――――――9

学先锋人物 做先锋少年

学先锋人物做先锋少年 —401班主题队会 中队辅导员:张海芳一、活动时间 2013年4月19日(星期五) 二、活动范围 博文学校401中队 三、活动名称和形式 “学先锋人物做先锋少年”主题中队会 四、主题确认 为了让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旨在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身边这些优秀的、乐于奉献的先锋人物,懂得什么是先锋,如何成为一名先锋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现在开始做一名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先锋少年。 五、活动准备 1、制作主题班队会多媒体课件。 2、制作《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曲课件。 3、制作《学习雷锋好榜样》课件。 4、搜集班队会的有关资料。 5、确定男女主持人各一名。

六、活动实录 中队长:全体起立争章会准备开始,各小队准备报告人数全体立正 生(全):一二 中队长: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 第一小队长:报告中队长,第一小队有少先队员()人 出席( )人,报告完毕 中队长:接受你的报告 (第二—四小队报告人数) 中队长:报告中队辅导员本中队有少先队员()人,出席()人,队会一切工作准备完毕,请您参加, 并给予指导,报告完毕 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参加你们的活动,并祝你们的主题中队会圆满成功! 中队长:全体立正 生(全):一二 中队长:出旗敬礼唱队歌(播放音乐) 中队长:全体请坐 博文学校401中队“学先锋人物做先锋少年” 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请主持人上台 (学生鼓掌欢迎)

女: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 男: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 女: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 男:像许多花儿开放。 女:每当我唱起这支歌,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们。 男:每当我唱着这支歌,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为了祖国繁荣昌盛而默默工作的先进模范们。 女:今天我们就以这些先锋人物为榜样,开展争先锋章为主题的队会。 男:那你说什么样的人物才能称为“先锋人物“呢? 女:革命英雄、劳动模范、时代楷模、在各行各业有突出成就的人都可以称为“先锋人物”。 男:那就请第一小队为我们展示他们自己带来的先锋人物事迹吧,大家掌声欢迎。 生1:我知道战斗英雄—黄继光。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了,在紧急关头,他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 住了敌人的枪眼。 生2:焦裕禄—人民的好书记,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们的好公仆”。

叶赛宁叶赛宁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俄罗斯诗歌翻译家

叶赛宁-叶赛宁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俄罗斯诗歌翻译 家 顾蕴璞。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 俄罗斯诗歌翻译家。第一届全国文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得者。2016年获得俄罗斯作家协会颁发的“莱蒙托夫奖章”。 中文名,顾蕴璞。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31年。职业,北京大学教授。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主要成就,“莱蒙托夫奖章”获得者。代表作品,《莱蒙托夫诗选》。《叶赛宁诗选》。 人物简介。顾蕴璞。男。1931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成员。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51年后历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实习研究

员。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文学教研室主任。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编著《莱蒙托夫全集》。叶赛宁《普希金精选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苏联诗歌卷》。《叶赛宁研究论文集》。《莱蒙托夫作品精粹》。《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 译著《圣经故事》。《莱蒙托夫抒情诗选》。《莱蒙托夫诗选》。《普希金抒情诗选》。《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选》。《苏联当代诗选》。《叶赛宁诗选》。《叶赛宁书信集》。《叶甫盖尼·奥涅金》。论著《莱蒙托夫》等。译著《叶赛宁诗选》获1991年北京大学文科科研奖。《莱赛托夫全集》第2卷获1995年-1996年鲁迅文学奖。 “莱蒙托夫情结”。“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俄罗斯19世纪伟大诗人莱蒙

托夫的诗歌通过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顾蕴璞的翻译再创造。跨越时空。在中国觅得众多知音。83岁高龄的顾蕴璞日前获颁俄罗斯作家协会“莱蒙托夫奖章”。以表彰其在俄罗斯语言及文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莱蒙托夫奖章”是俄作协为纪念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而设。这一荣誉对于顾蕴璞可谓实至名归:在翻译莱蒙托夫作品道路上长达52年的坚守。 完成460多首的译作。“我一生中有两个难以割舍的情结:一个是俄语情结。另一个就是莱蒙托夫情结。”他说。顾蕴璞出生于江南名城无锡。1955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北大俄语系学习。他在课余时间主动大量阅读俄罗斯文学精品原著。听各种讲座和走访校内顶级外语专家。像海绵一样汲取着各种新的知识。大学毕业后。顾蕴璞留校执教。并在工作之余阅读并翻译俄罗斯诗歌。自此。他开始迷上了莱蒙托夫的作品。他认为。没有创作冲动。便不会产生文学原著。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古诗词中有关美女的描述

古诗词中有关美女的描述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摘自曹植《洛神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摘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摘自李白《清平调1》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摘自李白《清平调2》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摘自李白《清平调3》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 1

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摘自《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人列传》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皎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摘自曹植《美女篇》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摘自《诗经·硕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摘自《诗经·蒹葭》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摘自《月出》

诗歌的历史就是英国的历史

1.怎么了解学术动态和最新学术成果? 常用的网站和经常查阅的书籍有哪些? 诗歌的历史就是英国的历史 《哥伦比亚英国诗歌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British Poetry”总算在买了之后的近两个月里陆陆续续的给看了个大概。当初知道这“哥伦比亚”文学史系列是因为其独特的编排体系。和一般分章节排序,一条脉络一贯至底的传统文学史写法不同,全书由26篇专论组成,由26个不同的作者从各自独特的角度阐述文学现象。于是这种基于个体的集体叙事方式使得《哥伦比亚英国诗歌史》包含“多部相互重合、相互竞争的诗歌史”。 中国传统的英国文学史教材,包括比较经典的陈嘉先生的四卷本《英国文学史》,或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罗经国的《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亦或是最近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界比较有影响的新四卷本《欧洲文学史》和五卷本《英国文学史》,采用的都是强调观点一致、线性发展的传统文学史写作模式。此《哥伦比亚英国文学史》成书于后现代主义思潮风行的八九十年代,先前的那种模式开始受到质疑,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不同的叙述,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史论。其姐妹篇《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的导论里有这么句话:“历史学家不是真理的昭示者,而是故事的讲述者。”那么“英国文学历史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很多个不同的故事。” 虽然说本书的体系不强调一致,但还是脉络清晰,也算给我重新温习了一下整个英国诗歌的发展史。我总觉得我是个厚古薄今的人,学历史,学文学都是比较了解先前的,而对20世纪及当代的东西了解甚少。阅读此书,则让我对相当代英国诗歌有了个更深入的理解。 英国诗歌从古英语及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算起,迄今已有1500多年。最早的诗歌如同欧洲文学整个的发展一般,总是以记载英雄事迹的史诗为代表。法国的《罗兰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 西班牙的《熙德之歌》Cantar de Cid, 日耳曼的《尼伯龙根之歌》Das Nieblungenlied,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都差不多代表了这些民族最初文学的成就。英国最初的诗歌当然还包括Caedmon 的宗教诗,和一些Bede的歌谣,但最重要的同样也是史诗,即《贝奥武甫》Beowulf。这次还收到一朋友送的原文的Beowulf,当然有古今英语对照,现代英语译本的大学时候念过,但明显无法体现古英语头韵的力度,只不过要读懂原文,估计得先学好德语。中古英语时期的韵文作品就显得丰富的多:民谣,抒情诗等极富法国特色的作品随着诺曼人的入侵在英国盛行起来。法语在英国的崇高地位,使得英语在这个阶段拉丁化极其明显。英语的这个阶段的屈折形式大大减少,语法现象简单化,语法格和性基本消失。词汇方面则从法语,拉丁语大量引进新词,扩大了英语的词汇量。到乔叟时代,英语重新开始得到英国上层的接纳。而乔叟Chaucer本人对于英国诗歌的贡献,使得后人尊为“英国诗歌之父”。 文艺复兴时期是戏剧的时期,但这些戏剧家本身也是伟大的诗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传诵至今。其前129首是写给一个美男子的,很明显是有同性恋倾向的诗:)其他的诗人包括Edmund Spenser(其《仙后》的词藻特别华丽妖艳,我喜欢,哈哈),Philip Sydney等。17世纪的英国诗歌比较多样化,一方面有善

俄国诗歌的太阳

俄国诗歌的太阳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之父”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了更多了解普希金,暑假里,我读了卢永选编的《普希金诗选》。并且搜集了关于他的有关资料。 资料中显示:在俄国革命如火如荼的背景下,他被沙皇流放,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同样,在遇到困难时,他像老师一样鼓励我,影响着我,轻轻地对我说:“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是在星期五的下午,放学后,我依旧去车棚取车,可到取车的地方,我看见车子倒了,于是我跑过去扶。推车子时,我感觉不对劲,原来是车带没气了,我悻悻的推着车走出了学校。本来打算去修车,但是学校附近根本没有修车摊,哎,只好推着回家了。 学校离家很远,不知道要推多长时间呢!但推着推着,心里感觉平静了很多,突然想起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当时,我是全班第一个默写是默完的,并且这首诗简单寓意又深刻。于是,我轻轻地默念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 就这样,我默念了数十遍,终于到了修车摊,我让师傅修了修车,然后骑上车,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分析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告述我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悲伤苦恼时想一想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让心里所有因为苦恼激起的波澜变得风平浪静。诗人心儿永远向着未来,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 自此,我爱上了普希金的诗,它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力量! 又由老师的介绍,我们感受到普希金笔下的俄罗斯美丽风景和优秀的妇女形象,点燃了我的诗情和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培养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强化了我性格中善良、坚贞的一面。同时,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论宋词中的女性之美

论宋词中的女性之美 摘要:宋词中的女性,都是被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描写的不管她们的身份如何,都是那么的千娇百媚,妖娆多姿。她们简直就是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本文从容貌、体态、服饰、情态、技艺之美论述了宋词中女性的美。 关键词:宋词;女性;美 女性美既是一种美,又是社会现实中崇高的美,它是文学作品经常涉及和表现的对象,而以诗歌来描写女性、歌咏女性之美,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描写女子的体态之美的作品,如“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有女同车》)等,虽然写得比较简单,但却为后世所称道。《诗经》以后的《楚辞》、“汉乐府”中均有一些多姿多彩的女性主人公,对美女的铺陈描写在诗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然而,女性之美在诗歌中并没有普遍出现。魏晋以来,描写女性渐成诗坛风尚,特别是南朝出现的“宫体诗”,第一次将女性放到了诗歌的表现中心,这是诗歌创作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宫体诗”对女性美的着力描写,其意义在于,开启了“为女性写作”的新风气,开辟了新的文学审美领域。它不仅使女性美大规模地进入了文学的创作领域,而且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对中晚唐五代出现的以“香奁体”为代表的艳情诗以及“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的曲子词的创作都产生了自接的影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与男女艳情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而在以柔情风月、思恋别怨为内容的宋词中经常浮动着女性的身影。在女性的描写上,宋词既与“宫体诗”、“花间词”一脉相承,又比其更为丰富,这是因为词体更具有得人独厚的优势“词之为体,要吵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1]词不同于诗,它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并且具有一种女性化的美感:“好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受。”[2]与诗歌相比,词更适宜于表现女性的美。旱在词的原生阶段的作品敦煌民间词中,就有对女性美的细致刻画,如:“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唯闻兰麝香”(《竹枝子》)等。而就文人词来说,温庭筠则是第一个着意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其艳情之作中的抒情主人公绝大部分都是美丽而孤独的女性,“词中所展开的对女性美的高度专注的境界,在广义的诗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3]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人对后来的两宋词人对女性的描写影响很大。 宋词中的女性,都是被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描写的不管她们的身份如何,都是那么的千娇百媚,妖娆多姿。她们简直就是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这种女性之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综观词作,便可发现,词中女性之美既是整体的, 又是局部的,整体的女性之美是从容貌、体态、情态、歌舞技业等局部的美体现出来的,而这些局部的美,正是宋词中的女性美的构成因素。因此,可以从局部的美来了解宋词的女性美 一、容貌、体态之美 女性的容貌、体态是女性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女性较好的容颜和美妙的身姿,总是引人注目的。当然,这对那些风流多情的才子词人来说,不仅会使他们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而且也往往能够触发他们将其再现于笔下的兴致。于是,打开他们的词作,就很容易看到诸如此类的描写: 身材儿,早是妖晓,算风措,实难描。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妍歌燕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是中国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在李白的诗歌作品把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采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他的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在学习、研读、欣赏李白的诗歌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抓住李白诗歌的特色。李白诗歌有哪些方面的艺术特色呢?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诗歌除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出傲世独立的气概和人格力量。他在《行路难》中说:“行路难,行路难”说明作者面对眼前的现实的时候,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岐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使作者感到自已前途一片茫然。但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由于他有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最终使他再次摆脱了岐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将会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此诗句在气势上波澜起伏,跳跃纵横,既显示了诗人对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苦闷、愤郁和不平,又突出表现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使李白诗抒情方式有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这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宣州谢眺楼饯别》: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流水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追求功名是李白一生的理想。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中,腐败王朝的江河日下,李白被权贵排挤出朝来。诗人感到徒有回天之志,却毫无用武之地。只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把浓烈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君不能狸膏全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满腔忿慨喷薄而出,滚滚滔滔。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强烈愤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白应永王李璘的招聘加入永王幕府。本想以平叛立军功,却不料永王被肃宗认定为叛乱。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以“附逆”被判流放夜郎。在《与史郎中钦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诗歌精选摘录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诗歌精选摘录 1、也许我爱的已不是你,而是对你付出的热情。就像一座神庙,即使荒芜,仍然是祭坛。一座雕像,即使坍塌,仍然是神。——莱蒙托夫 2、南方的明眸,乌黑的眼睛。我从目光中阅读爱情;自从我们相遇的那一刻,你是我白天黑夜不落的星。——莱蒙托夫《乌黑的眼睛》 3、我感谢你,为了一切,一切:为如火激情的秘密磨难,为泪中的苦,为吻中的毒,为仇敌的报复,朋友的诬陷,为虚掷沙漠的满腔热血,为生活中欺骗过我的一切……但求你安排妥帖,好教我不必再长久地向你致谢。——莱蒙托夫《致谢》 4、我可以一连二十次把自己的生命甚至名誉孤注一掷,可是决不出卖自己的自由。——米·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5、也许我爱的已不是你但是对你付出的热情就像一座神庙即使荒芜仍然是祭坛即使坍塌仍然是神——莱蒙托夫《无题》 6、意志不可强迫——莱蒙托夫 7、没有爱的愉悦,分手也不会忧伤——莱蒙托夫 8、一件事情既然以不平凡的形式开始了,那么它也必定以同样的形式结束——莱蒙托夫 9、没有奋争,人生便寂寞难忍。——莱蒙托夫 10、自己脑子里只装满着自己,这种人正是那种最空虚的人。——莱蒙托夫 11、我深深的被你吸引,不是因为我爱你,而是为我那渐渐逝去的青春( 【闪+&点】情话网)。——莱蒙托夫 12、我们已经分离了但你的肖像我还深深地保留在我心中如同最好年华的淡淡幻影它在愉悦着我的悲伤的心灵我又把自己交给了新的热情想要不在爱它了但我却不能正如同破落的殿堂依旧是庙一座被掀翻的圣像——莱蒙托夫《无题》 13、帆下,水流比蓝天清亮,帆上,一线金色的阳光……而叛逆的帆呼唤着风暴,仿佛唯有风暴中才有安详!——莱蒙托夫《帆》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沉郁顿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一、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人民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他敢于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洗兵马》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诗人在担任左拾遗时,更是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如《春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在《蜀相》中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壮志未酬的悲伤。《诸将》五首和《秋兴》八首,痛感朝廷没有远见,将帅平庸无能,并对藩镇拥兵割据的现实深怀忧虑,悲叹自己“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疾。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

的根源:一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深了杜甫的忧虑。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主题。杜甫虽然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圣,野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但仍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企望,希望通过皇帝“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使国家走向强盛。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人民。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这样的宏愿。 二、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一)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石壕吏》描述了动乱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

《宋词中的女性之美》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宋词中的女性之美 宋词中的女性,都是被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描写的,不管她们的身份如何,都是那么的千娇百媚,妖娆多姿。她们简直就是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 美女性美既是一种自然美,又是现实中崇高的美,它是作品经常涉及和表现的对象,而以诗歌来描写女性、歌咏女性之美,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描写女子的体态之美的作品,如“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虽然写得比较简单,但却为后世所称道。《诗经》以后的《楚辞》、“汉乐府”中均有一些多姿多彩的女性主人公,对美女的铺陈描写在诗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女性之美在诗歌中并没有普遍出现。魏晋以来,描写女性渐成诗坛风尚,特别是南朝出现的“宫体诗”,第一次将女性放到了诗歌的表现中心,这是诗歌创作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宫体诗”对女性美的着力描写,其意义在于,开启了“为女性写作”的新风气,开辟了新的文学审美领域。它不仅使女性美大规模地进入了文学的创作领域,而且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对中晚唐五代出现的以“香奁体”为代表的艳情诗以及“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的曲子词的创作都产生了自接的影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与男女艳情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而在以柔情风月、思恋别怨为内容的宋词中经常浮动着女性的身影。在女性的描写上,宋词既与“宫体诗”、“花间词”一脉相承,又比其更为丰富,这是因为词体更具有得人独厚的优势。“词之为体,要吵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词不同于诗,它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并且具有一种女性化的美感。与诗歌相比,词更适宜于表现女性的美。旱在词的原生阶段的作品敦煌民间词中,就有对女性美的细致刻画,如:“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唯闻兰麝香”(《竹枝子》)等。而就文人词来说,温庭筠则是第一个着意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其艳情之作中的抒情主人公绝大部分都是美丽而孤独的女性,“词中所展开的对女性美的高度专注的境界,在中国广义的诗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人对后来的两宋词人对女性的描写影响很大。 宋词中这种女性之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综观词作,便可发现,词中女性之美既是整体的,又是局部的,整体的女性之美是从容貌、体态、情态、歌舞技业等局部的美体现出来的。 女性的容貌、体态是女性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女性较好的容颜和美妙的身姿,总是引人注目的。当然,这对那些风流多情的才子词人来说,不仅会使他们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而且也往往能够触发他们将其再现于笔下的兴致。打开他们的词作,就很容易看到词人们从脸、眉、发、眼、手、肌肤、腰肢等多样的视点着墨,对女性的容貌、体态进行了形象的描绘,词中的那些女性被词人们写得妩媚动人、婀娜多姿,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而华艳精美的服装和饰物,不仅能够衬托出人体之美,而且与美丽的人体相配,更能产生相得益彰的审美效果。词人对女性服饰的描写,主要突出其浓艳、华贵、富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些被绣衣金缕、罗裙缓带、翠锢宝钗装扮起来的“模特”,个个都是柔婉修美,风姿绰约。女性容貌、体态、服饰之美,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美,而风情姿态之美则是一种动态美,给人的美感更为生动鲜明。宋词中的女性,不但形体美丽,而且情态也是多姿多彩的。词中所描写的哪怕只是女性的一刹那间的神情、动作,但却使人感受到她们那种可爱迷人的仪态和风情,同时,也形象地传达出女性的娇羞、喜悦、依恋、忧愁等复杂的心绪,留给人们许多美感和回味。 另外,她们的歌舞技艺也令人陶醉。特别是那些青春美丽的歌妓。她们歌声动人,舞姿优美,词人在与她们的流连盘桓中,对她们的歌舞技艺赞叹不已。宋代歌坛重女音、尚婉媚,要求词的歌唱者是念奴一般有姿色、善歌唱的女子。加上她们风情万种的仪态、轻盈美妙的舞姿,就更令人沉迷倾倒了。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 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着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艺术特点: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 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春望》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诗人有关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