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麻疹调查报告

麻疹调查报告

麻疹调查报告
麻疹调查报告

麻疹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XX麻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XX麻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X年X月X日,XX医院报告一例疑似麻疹病例,该病例系XX散居儿童,县疾控中心于X年X月X日与X镇卫生院院长、防保组人员及X接种点村医开展病例现居住地、接种率调查、漏报调查、病例搜索、传播链的调查、密切接触者调查,情况及处置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病例报告诊断情况

该患儿X月X日因发烧,全身出现皮疹,由XX医院感染科治疗,无咳嗽、流涕、鼻塞等卡他症状,无结膜炎,无柯氏斑,无淋巴结肿大及关节疼痛,根据患儿家长的口述,患儿病情的进展情况,患儿的体征及症状,并组织防保科医师,主任医师会诊,诊断维疑似麻疹病例,并于当日联系XX疾控中心人员开展病例的个案调查,及时采集血液、咽拭子送往市疾控检验。

(二)、病例居住地基本情况

1、该病例居住在XX,总人口数XX人,去年0岁组儿童数XX,辖X个乡镇,下设行政村X个。X镇辖X个行政村,X个自然村,总人口X,去年0岁组儿童数X人,X总人口X人,去年0岁组儿童

数X人。

2、常规免疫服务情况:X镇设有X个接种点,X村从事免规工作人员X人,其中预防接种人员X人,实行的是定时定点接种形式,每月X日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接种人员由镇、村两级医生共X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包括通知,预检,接种,系统录入,资料上报等相关工作。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一)病例调查

1、病例基本情况:患者X,X,X年X月X日出生于XX医院,家住XX,母亲XX,患儿主要在XX接种点接种,接种免疫史情况如下:

免疫史来源于X,接种记录如下:XXXX

2、病例发病及就诊情况

XX,X医院根据病情的进展情况诊断为疑似麻疹病例,并收治于感染科隔离治疗。

(二)、常规免疫服务调查

在病例所在地X村调查儿童接种情况,分别调查1岁组与2岁组各5名儿童,各种疫苗调查接种率均达到XX%以上。详见表

1

1、在病例户籍地进行类似病例搜索:入户搜索XX户,共搜索到XX 人,其中X岁以下目标儿童X名人,均无类似发热出疹性症状出现。

2、医疗机构疑似病例主动搜索:搜索XX镇XX村接种点门诊日志

共XX人次,未发现类似发热出疹性病例漏报的情况。查XX卫生院门诊日志XX人次、出入院登记XX人次,未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漏报情况。查县医院儿科、内科、感染科及中医院内科、儿科、皮肤科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共XX人次,未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漏报情况。

四、其他调查

1、传播链调查

患者出疹前7-21天无外出史,一直在家中,密切接触者主要为家中父母亲,此外到访亲友的小孩有:XX/XX,密切接触者均无类似症状出现。

2、患儿出院后随访调查

患儿于X月X日无发烧,全身皮疹消退,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回到家中,X镇卫生院人员及X村卫生院人员对其进行了密切观察,并告知其家属不要带患儿外出,避免对其他人造成传染。X月X日,X疾控中心人员与X镇卫生院人员及X卫生院人员再次到患儿家中,未发现患儿有其他异常情况,病情痊愈,X疾控中心人员要求X卫生院人员继续对患儿及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五、处置措施

1、要求各乡镇卫生院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落实隔离传染源、环境消毒和医务人员防护措施,避免发生麻疹的医源性感染和传播。

2、要求各乡镇卫生院对新发病人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麻疹监测方案》报告制度报告病人情况,配合疾控中心做好各种调查、

采样工作。

3、安排XX卫生院防保科及村卫生室,对周围儿童进行21天内医学观查,一旦出现初期症状,及时报告,及时隔离治疗。

4、要求各乡镇加强常规免疫工作,加强流动儿童免疫管理工作,2 并开展了XX村8月龄-6岁儿童麻疹类疫苗的补种工作,同时安排XX镇其它村再次核对摸底工作,对漏种儿童给予及时补种,特别是对8月龄儿童给予立即接种,必要时开展上门接种工作,杜绝麻疹疫情的蔓延。

5、要求X镇认真核对0-6岁儿童摸底工作,对漏卡、漏种儿童立即进行补卡补证补种工作。

6、疾控中心认真做好麻疹监测常规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健康教育及麻疹防治知识宣传工作。

XX疾控中心

X年X月X日

3

篇二:疑似麻疹调查报告

托克逊县发生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调查报告

20XX年02月16日,我中心接到托克逊县人民医院通知报告

一例麻疹疑似病例。我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

查处理,现将调查处理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患者木斯塔帕,男,20XX年05月15日出生,居住于托克

逊县夏乡7大队4队。

二、免疫史

因患儿8个月龄,20XX年2月6日接种过含麻疹成分疫

苗。

三、麻疹疫情核实及处理情况

经调查核实,患者,20XX年2月15日发热,最高温度为

38.9℃,2月16日出现皮疹后,到托克逊县人民医院就诊,以“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并立即隔离治疗。

四、防控措施

在开展病例调查的同时,为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流行与蔓延。

我院迅速采取了以下防控措施:

一、迅速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辖区内开展了病例主

动搜索,调查后发现无相关病例发生。对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避免与他人接触。

二、对病家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三、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由我中心组织专业人

员于2月16日下午对夏乡7大队4队患儿家长进行含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

四、对其所在村所有15岁以下儿童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

工作,确保麻疹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五、自患儿出现皮疹14天内,对与其接触的密切接触者进行

医学观察,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

症状和体征,要及时上报、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

离、早治疗”。

六、要求乡村医生加强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密切关注疫情

动态。

托克逊县疾控中心

二〇一五年二月十六日

篇三: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参考模板)

(省、市、县级暴发调查通用)

1.背景信息

简要概述本次疫情发生的背景情况。1.1当地基本概况

简要说明疫情发生地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总数、出生率、年龄构成(0-6岁、7-14、15-)、流动情况等。如发生在集体单位,说明人员职业构成。既往常规免疫工作开展情况。

1.2麻疹疫情历史概况

麻疹监测开展情况简要回顾。有麻疹疫情监测以来的历年病例数、发病率,周期性流行特征描述。

例图××地19××-20××年麻疹发病情况(发病数、率双轴线柱)2.病例定义

2.1搜索病例定义2.2病例分类原则

3.病例搜索、诊断分类

3.1病例搜索开展地理范围(县、乡、村?)、搜索单位(社区、医院?)、

徐州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徐州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工厂、幼儿园、学校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麻疹在江苏省广为流传,在使用疫苗前,麻疹是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隔2~3年全省出现一次大流行。1959年是有疫情记载以来疫情最高的一年,发病率高达1000.4/10万。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麻疹疫苗,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至1998年江苏省麻疹发病率降至最低,仅为0.87/10万。但近几年来,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出现麻疹发病大幅回升现象,全省年平均发病率在2~6/10万之间,一些市的麻疹发病率超过10/10万,并不时出现暴发疫情,对儿童健康威胁极大。 为及时发现我市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徐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 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疾控机构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或更高)。

(2014最全)医院感染知识题

医院感染基本知识试题 一、填空题 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医院感染率应分别低于(10%);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大于等于(97%)。 3、医院感染漏报率应低于(10%),医疗器具灭菌合格率(100%),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4、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5、预防手术感染部位使用抗生素的最佳给药时间是术前1小时,如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可再加用一次,手术后用药一般不超过3天。 6、提倡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应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力求做到有样必采,住院病人有样可采送检率力争达到60%以上。 7、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文献印发给各省、直辖市卫生局、环境保护局……,请遵照执行。 8、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9、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其医疗废物种类可分为五类(1)感染性废物(2)病理性废物(3)损伤性废物(4)药物性废物(5)化学性废物并依次注明每一种医疗废物的包装物,容器标记及颜色(1)(“感染性废物”黄色)(2)“病理性废物”黄色(3)“锐器”黄色(4)(“药物性废物”黄色)(5)“化学性废物”黄色。 10、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二、是非题 1、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3、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麻疹的表现及图片

麻疹临床表现预防及图片 麻疹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流行病学】 天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

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 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

【并发症】 (一)喉、气管、支气音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由于<3岁的小儿喉腔狭小、粘膜层血管丰富、结缔组织松弛,如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需行气管切开术。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二)肺炎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常在出疹及体温下降后消退。支气管肺炎更常见,为细菌继发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故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AIDS病人合并麻疹肺炎,伴有皮疹,常可致命。 (三)心肌炎较少见,但一过性心电图改变常见。 (四)神经系统 1、麻疹脑炎发病率约为1‰~2‰,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出现意识改变、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脑脊液改变为:轻度单核细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

JX-06麻疹病毒IgM抗体检测细则

规范本中心样品(人血清或血浆)中麻疹病毒IgM抗体的测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血清、血浆中的麻疹病毒IgM抗体测定。 3.职责 3.1 检验人员按照本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并登记。 3.2 科室负责人负责检验的质量控制和综合管理。 4.操作步骤 4.1本试验由抗人IgM(μ链)包被的微孔板和酶标记风疹病毒抗原及其它试剂 配套组成,以酶联免疫捕获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抗风疹IgM抗体,适用于风疹病的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4.2 将试剂盒打开,在室温平衡30分钟。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0 倍稀释。 4.3样品1:100稀释:将样品稀释液1ml加入一洁净小试管内,加10ul待检样 品,充分混匀。 4.4将板条固定于板架上,剩余的板条用不干胶密封并放入密封袋中保存。每孔 加入稀释后样品100ul。阳性对照加1孔、阴性对照孔3孔,100ul/孔。另留一孔不加任何液体为空白对照,置37℃60分钟。 4.5甩净孔中液体,洗板3次,每次停留1分钟后甩净拍干,除空白对照孔外每 孔加酶标记物50ul(1滴),置37℃60分钟。 4.6甩净孔中液体,同上洗板3次,拍干后各孔滴加显色液A、B各50ul(1滴), 置37℃避光30分钟,每孔立即加入终止液50ul(1滴),混匀后用酶标仪450nm读数判定结果 4.7 样本要求:本试验用血清或血浆进行检测,用量为10ul,血清或血浆勿使用染菌、脂血或溶血样品。按照标准方法收集血清,室温保存样品不要超过8小时,若在8小时以后进行,需将样品保存在2~10℃,如保存超过1周则保存在-20℃ 4.8 结果判定:酶标仪设定波长450nm,先用空白调零,然后测定各孔A值,如 阴性对照A值平均值﹤0.07,按0.07计算;如阴性对照A值平均值≥0.07,则按实际值计算。计算S/N值,S/N值=样品A值÷阴性对照A值平均值,S/N≥2.1,则判为阳性。S/N﹤2.1则判为阴性。 4.9 注意事项 4.9.1操作前必须先将试剂盒平衡至室温

官渡区1080例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

官渡区1080例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健康人群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后体内麻疹IgG抗体水平,评价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效果,及时发现区域差异,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发病率,为麻疹防治和规范免疫接种提供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方法定量检测2013年–2015年官渡区大于8月龄健康人群共1080份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浓度,通过对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并做SPSS统计学分析。结果:麻疹抗体 阳性率为95.2%,保护率为66.7%,几何平均抗体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为1322.6 mIU/ml。不同年份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护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护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街道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之间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份、不同年龄组和不同街道的几何平均抗体浓度之间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官渡区麻疹抗体阳性率达到消除麻疹目标(95%),保护 率较低,各街道麻疹保护率差异较大,应继续做好麻疹监测工作,特别应提高保 护率。 【关键词】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的来源根据《昆明市官渡区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方案》,采取分 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区接种过含麻疹成分疫苗的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采集静脉 血大于1ml,分离血清,每个年龄组样本量均为135人。 1.2试剂与方法试剂为珠海海泰麻疹IgG抗体检测试剂盒,所有试剂均在有 效期内,并按要求存放于2-8℃冰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麻疹 诊断标准【WS296-2008】附录A(规范性附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实验成立和结果判定的条件均相同。 按质量控制要求所有仪器均在检定有效期内 1.3判断标准抗体浓度≥250 mIU/ml为阳性,抗体浓度≥800 mIU/ml为有 保护性[1,2]。 2 结果 2.1 年龄特征本次共采集了1080人静脉血液,连续3年分别采样360人; 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8个月;8个年龄组各年龄组均为135人,各占12.5%。 2.2地域特征官渡区九个街道,各个街道均抽取120人,每年随机对3个街 道进行采样监测。 2.3 检测结果 2.3.1不同年份人群麻疹抗体水平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5.2%,保护率为66.7%,平均抗体浓度(GMC)为1322.6 mIU/ml。经统计,不同年份麻疹抗体阳性率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68,P>0.05);不同年份麻疹抗体保护率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x2=104.02,P<0.05);不同年份GM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9.03,P<0.05)。见表1。 2.3.3不同街道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不同街道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83,P<0.05);不同街道麻疹抗 体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38,P<0.05);不同街道GM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1.52,P<0.05)。

传染病疫情流调报告案例一

传染病疫情流调报告案例一 [案例一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号签发人:× × × 关于×县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报告 ××××(主送机关) 我中心于×月×日接到×县卫生防疫站报告该县×镇发生麻疹局部暴发疫情后,非常重视,于×月× 日派出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调查组深入疫区,协助×县开展疫情调查与控制工作。经调查,证实为麻 疹局部暴发,发病574例、住院×例,无死亡发生。事件发生后,×及时开展调查处理工作,目前该疫情 得到基本控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北部,属丘陵地区,离县城约75公里,207国道从其中通过,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频繁。 全镇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51426人,学龄前儿童4981人,小学生8122 人。镇卫生院在职职工93人,其中防保组6人。全镇有村医生58人。 本次疫情从×月×日~×月×日共发病574例,住院治疗7例,无死亡。疫情累及3个乡镇12个行政村。 二、疫情发现及报告:×年×月×日×市卫生防疫站接到×医院报告收治了1名来自×县×镇×村的麻疹患儿后,当即前往进行个案调查。经调查,患儿邻居儿童也有类似病例,该信息当天被反馈到×县卫

生防疫站。×月×日×县防疫站业务人员到疫点及相邻村屯进行调查,并于×月×日向×市防疫站报告在 3个行政村发生疑似麻疹病例7例,现已痊愈。×月×日晚11点×县防疫站再次向×市防疫站报告有6个行政村近段时间出现麻疹疫情,初步掌握发病人数有35例。×月×日防疫站立即要求该县马上以传真 方式向上级报告。 三、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 (一)流行病学调查 1、流行特征 时间分布:×年×月×日首例病例出现于×村×组,其后陆续出现新病例。其中1月份发病37例,2月份发病273例,3月份发病253例,4月份9例,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2、3月。3月25日开始进行麻疹应急接种后,病例逐渐减少(附件1、2)。 地理分布:本次疫情波及××县×、×和×× 3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其中×2例,×2例,病例主要集中在X镇,该镇13个行政村除×3个行政村没有病例报告外,其余10个行政村皆有病例发生,罹患率 为11.12‰,其中最高的×达69.74‰。,最低×村为2.34‰。(附件3)。 年龄性别分布:572例病例中男283例,女289例,男女性别比为1:1.02,年龄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2岁,发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0~6岁发病423人,占发病总数的73.95%,学龄儿童罹患率为77.23‰, 其中1~4岁儿童2、临床表现:多数病人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出疹 后部分有糠麸样脱屑等。

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文章目录*一、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二、如何预防艾滋病传播*三、艾滋病的危害有哪些 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1、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之男 性同性恋者 包括双性恋者,由于肛交,所以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但同性恋不等于艾滋病。 2、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之吸毒者 经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约占全部艾滋病病例的15%~17%,主要是因为吸毒过程中反复使用了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其中被艾滋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具造成了艾滋病在吸毒 者中的流行和传播,使吸毒者成为第二个最大的艾滋病危险人群。滥用成瘾性药物和毒品是艾滋病多发和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3、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之血友病患者 第三大易感人群为血友病患者,在所有艾滋病患者中,因血 友病而感染病毒的占1%左右。因为血友病是一种因体内缺乏凝 血因子Ⅷ(Ⅸ)(还有其它因子缺乏者,主要且最多的发病者是因 子凝血因子Ⅷ或Ⅸ)而得的疾病,如果不输入外源性凝血因子Ⅷ(Ⅸ),则病人可以在受轻微外伤后就流血不止。 4、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之梅毒感染者 梅毒是由苍白(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VD,STD)。绝大多数是通过性途径传播,临床上可表现为一期梅

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和潜伏梅毒,它是一种常见的性病病种,据研究发现它与艾滋病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报道,该研究纳入了52例被诊断为一期或二期梅毒的男性HIV感染者,其中30例(58%)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结果显示,梅毒感染可使HIV病毒负荷显著增高,并使CD4+细胞数显著降低,而在梅毒感染治愈后,HIV病毒负荷和CD4+细胞数可恢复至感染前水平。已知感染梅毒的HIV感染者更容易发生HIV传播,但其中原因却不清楚。一项研究对此做出了解答:梅毒感染可导致HIV病毒负荷增加和CD4+细胞减小,从而导致HIV更易传播。 如何预防艾滋病传播1、避免与他人口腔(亲嘴等)接触如果口腔溃疡的一方牙齿弄破了另一方的皮肤黏膜,就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主要是口腔接触容易使双方的皮肤黏膜破损。 2、预防艾滋病的性传播 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使人们了解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等。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避免不洁性交,尤其是避免与艾滋病病人发生性接触。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男同性恋者之间的性行为,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因此很容易损伤出血。所以,如果对方含有病毒的精液经破损的地方进入体内,会引起感染。 3、小心消毒剂引起的艾滋病

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如何应对? 新浪科技 | 2015年01月31日阅读(12429) 最近几天,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忽然间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1月27日晚,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东城区某大厦暴发麻疹疫情,截至28日,北京共报告麻疹病例142例。数天前的22日,美国加州同样爆发麻疹疫情,其中42人被证实直接在迪斯尼乐园感染。 美国15年前就宣布已经消灭了麻疹,近日竟然卷土重来。我们每人小时候都接种过麻疹疫苗,而这次东城区的疫情中,却有这么多成年人中招。这不禁让我们想知道,麻疹到底是怎样一种传染病? 历史悠久的病毒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根据记载,我国古代医书(一说即为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早在公元196-220年,即有关于麻疹叙述;在1023-1104年,已认识到此病为一种传染病,并能与天花初步区别。“麻疹”这一名称的首次提出,则是在1576年,那是已认识到其流行性及具有一定的免疫性。 国外关于麻疹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公元九世纪,当时阿拉伯的医学家认为麻诊是一种轻型天花,至1675年才认识到是一个独立的疾病。1864年对法罗群岛麻疹流行病学作了第一次确切的描述,并证实麻疹系在人和人之间经呼吸道传播。 1864年,贝纳肯定了麻疹是通过呼吸道播散,由人传给人的疾病,潜伏期为14天,可获终生免疫;1911年,哥特贝格等证实了麻疹病原是一种滤过性病毒。 麻疹暴发史和症状

1959年,我国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报告发病数约1000万,报告死亡人数约30万,年报告发病率高达1432/10万,病死率约为3%。 我国过去民间一直有“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的俗语,痘指天花,疹就是指麻疹。麻疹疫苗使用以前,我国麻疹发病水平很高。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1950-1965年,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10万。 “烧三天疹三天退三天” 麻疹症状包括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咳嗽、眼结膜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等,病情严重时可引发肺炎。 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常伴有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声音嘶哑,眼结膜发炎、充血、流泪、怕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体温升高,有时甚至可以高达40℃。 患病第2、3天,脸颊内侧粘膜上可以看到白色针尖样斑点,斑点周围有红晕,会逐渐增多、融合;范围可扩展到口唇内侧,常持续2天左右消退。 出疹3-5天后,按出疹顺序消退,从红色慢慢变为棕褐色,会有色素沉着,表皮有糠样脱屑。 艰苦卓绝的抗争:疫苗研制 麻疹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强,易被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灭活;耐寒不耐热,4℃可存活5个月,-15℃存活5年;而20~37℃仅存活2小时,56℃30分钟即被破坏。 但是,在特异性免疫预防问世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受母传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病后免疫较持久;且由于易感者初次暴露几乎均表现为显性感染,发病率特别高,几乎与出生率相当。人类与麻疹的斗争一直处在被动地位。 1930年,勃来兹应用鸡胚培养麻疹病毒成功;1954年,恩多等用人胚肾及人羊膜细胞培养病毒成功;1963年,美国成功地应用了经鸡胚羊膜腔适应和鸡胚单层细胞传代的减毒株制备了疫苗。

麻疹的并发症

麻疹并发症 (一)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1.原发性肺炎由麻疹病毒侵犯肺部引起。多发生在前驱期及出疹期。患者可有轻度气促,肺部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部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粗,点片状浸润。疹退后上述症状也渐消失。细胞免疫缺陷者,可形成麻疹巨细胞性肺炎(Hecht’s giant-cell pneumonia),死亡率较高。 2.继发性肺炎易发生于营养不良,体弱儿童,病原菌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多见,也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肠道病毒引起。常为皮疹出齐后体温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复升,咳嗽加剧,呼吸急促紫绀,肺部罗音增多。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心力衰竭或循环衰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易致脓胸、脓气胸、肺脓肿、心包炎,病死率较高。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喉炎易发生于1~2岁的儿童,病程各期均可发生,可为麻疹病毒所致,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时发生,表现声嘶、喘咳、失音、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发绀,烦躁不安,甚至窒息死亡。 (三)心血管功能不全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常发生在出疹后5~14天内。由于毒血症、高热、代射紊乱、肺炎缺氧、心肌炎,心肌营养不良等原因所致。临床特点为患儿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气急发绀、心率增速,心音低钝,四肢厥冷,脉细速,肝进行肿大,皮疹隐退,心电图可见低电压,T波低平,传导异常。 (四)脑炎发生率为0.01~0.5%。系麻疹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对麻疹病毒抗原超敏反应。多发生于出疹期,也偶见于前驱期和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惊厥,昏迷,少数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及肢体瘫痪。脑膜剌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脑脊液与一般病毒脑炎相似,少数也可完全正常;多数经1--5周痊愈,约30%左右患者留有智力障碍、瘫痪等后遗症,15%患者在一周内死亡。麻疹脑炎多见于2岁以下幼儿。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incephalitis SSPE)本病少见。大多在2岁前有麻疹病史;少数有麻疹活疫苗接种史,但这些儿童先前有无亚临床麻疹感染尚不清楚。本病系慢性神经退形性变。发病原理可能是麻疹急性期病毒未被彻底清除,潜在某些细胞呈抑制状态,以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病毒在急性期潜伏于脑部,呈慢性感染状态。目前研究认为,与患者脑细胞不能合成M蛋白,造成缺损麻疹病毒持续感染有关。从麻疹到本病的潜伏期为2~17年,发病初期学习下降,性格异常,数周或数月后出现智力障碍,嗜睡、言语不清,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运动不协调及癫痫样发作,最后痴呆失明、昏迷、去大脑强直。血液及脑脊液麻疹抗体明显升高,但缺乏抗-M蛋白抗体。脑电图出现慢波节律,每秒2~3次,多数病人发病数月至数年后死亡,也偶有自行缓解者。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20XX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况,判断是否构成疑似麻疹暴发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麻疹暴发疫情后,应立即在麻疹监测

手足口病易感染人群

手足口病易感染人群 文章目录*一、手足口病易感染人群*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三、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 手足口病易感染人群手足口病在暴发流行时,任何年龄段的人均可感染发病。 最易感染发病的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3~6岁)的免疫系统并未发育完善,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较成人差;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是这些儿童聚集密度最大的地方;且卫生习惯仍较差,玩具用品等经常共享;加之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和前驱期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诊;因此手足口病容易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中迅速蔓延。 成人感染也有发病的风险:成人大多以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免疫力较差的成人也会像儿童一样发病。成人手足口病的皮肤症状和儿童相似,有些症状甚至比儿童会更严重。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发病地区分散,主要在农村地区。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传播 粪便、皮肤皮疹或水疱破损处以及口腔中的病毒可直接污染所接触到的人。 2、经消化道传播 粪便、皮肤皮疹或水疱破损处以及口腔中的病毒可污染环境中的物品,被肠道病毒污染过的毛巾、水杯、奶具、餐具、玩具、衣物、床品、食物、水源等,都可经手—口传播病毒。 3、经呼吸道传播 患者通过大声说话、咳嗽、喷嚏等方式将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在空气中,当空气中病毒达到较高浓度时,就会传播给同一环境中的健康易感者。 4、医院交叉感染 收治过手足口病患者的诊室或候诊区,若通风条件差,公共设施无法及时消毒,易造成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因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引起感染手足口病的也有报道。 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麻疹处置

附件: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地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的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内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况,判断是否构成疑似麻疹暴发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麻疹暴发疫情后,应立即在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将同属一起暴发疫情的病例赋予相同的“暴发编码”进行病例关联,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疫情调查 (一)个案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开展完整的个案调查,病例姓名、出生日期、性别、现住址、每一剂麻疹/风疹疫苗接种日期、出诊日期、报告日期、调查日期、标本采集日期、感染来源等10个关键变量要核实清楚,尤其要获取详细准确的含麻疹、风疹成分疫苗免疫史信息,15岁以下儿童病例须以接种证、接种卡、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为准,准确记录接种剂次和接种时间。调查感染来源尤为重要,若为输入病例还需补充调查2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出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2013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

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

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40例中,男175例,女子65例,年龄最大51岁,平均28岁。按季节发病情况:春季84例,夏季42例,秋季19例,冬季95例,所有病例的诊断符合《传染病学》麻疹的诊断标准[1]。 1.2 临床表现:24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39℃者31例,39℃~40℃者191例,>40℃者18例,热程3~9天,平均3~6天,有咳嗽240例,畏光流泪214例,结膜充血221例,有腹泻症状179例,发热3~4天出疹192例,1~2天出疹15例,5~6天出疹32例。出疹顺序:172例自颜面部,46例自胸背部,22例自四肢。斑丘疹199例,猩红热样皮疹41例,无出血性皮疹,有麻疹黏膜斑者187例。 1.3 预防接种:240例中有麻疹疫苗接种史者165例,不详75例。 1.4 并发症:合并支气管肺炎93例,合并喉炎5例,支气管炎36例,无心力衰竭者。 1.5 辅助检查:189例血细胞正常,26例低于正常,25例高于正常,ALT 增高者108例。麻疹IgM抗体检测阳性者213例,其余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X 线胸片:95例可见片状阴影,141例双肺纹理增多。 1.6 治疗与转归:全部病例采用综合疗法,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痰热清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第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4天。 2 讨论 麻疹曾经是严重威胁小儿生命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1960年我国研制成麻疹减毒活疫苗并实施计划免疫后,小儿麻疹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我市近年来成人麻疹比例明显增加,并且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又有了新的特点:(1)发病季节不仅限于冬春季,夏秋季病人并不少见;(2)合并症较多,且ALT升高者108例,占全部病例的45%;(3)出疹顺序与典型麻疹不一致;(4)疹型多样性,但仍以斑丘疹为多;(5)伴腹泻者179例(75%),大便化验均为病毒性改变,未经治疗,随其它症状好转而自愈,推测与麻疹病毒感染有关[2]。造成成人麻疹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考虑为:(1)计划免疫施行之初免疫体系不够健全,疫苗接种率不高,存在一定的漏种现象,当时出生的人现在正是20~30岁,如今发生感染是这部分易感人群的积累;(2)随时间的延长,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

四川省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四川省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了解四川省人群中麻疹抗体水平,评价免疫策略的效果,为针对麻疹的免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年按照麻疹发病率分层随机抽取6个抽样点(8个县区),共调查1 269人,检测血清麻疹IgG水平。结果被检测人群中,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3.07%,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为1 775.30 (95%CI: 1701.10-1849.80)。1岁以上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浓度均较高;婴儿在3月龄后抗体阳性率下降明显;8~11月龄儿童接种首剂次麻疹疫苗的抗体阳性率为86.57%;育龄妇女的抗体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巴州区的14岁以下人群标准化抗体阳性率低于90%,发生了麻疹暴发疫情。结论四川省1岁以上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高,但婴儿抗体水平衰减较快,加强育龄期妇女接种对控制婴儿发病的作用比较有限;有必要及时接种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 麻疹是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力极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较大。现我国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于2012年消除麻疹。四川省按照《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要求,于2007年、2008年分2批次完成了全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了解四川省人群中麻疹抗体水平,评价免疫策略的效果,及时为免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于2010-04/10开展了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监测对象根据2007-2009年全省麻疹报告平均发病率,分层随机抽样选取了6个抽样点(8个县区),分别为自贡市自流井区、绵阳市盐亭县、宜宾市长宁县、雅安市荥经县、巴中市巴州区、阿坝州(黑水县、汶川和茂县)。 在6个抽样点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排除发热出疹性病例),分<1岁、1岁~、3岁~、5岁~、7岁~、15岁~、≥20岁7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约30人(阿坝州黑水县、汶川和茂县各县每组10人),共计1 269人作为监测对象,各县区抽样情况见表1。 1.2方法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每个监测对象采集静脉血3~4ml,并由经过培训的疾控中心人员,问卷调查记录其基本信息和免疫史,无菌分离血清,并冷藏送至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检测试剂采用virion\serion生产的麻疹IgG试剂。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判定:IgG抗体大于200 mIU/ml为阳性,150~200 mIU/ml为临界值(该研究作为阴性处理),小于150 mIU/ml为阴性。各地报告麻疹病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按发病日期查询获得。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2.结果 2.1各年龄段人群抗体水平检测对象中,麻疹IgG抗体阳性(>200mIU/ml)的有1 181人,抗体阳性率为9 3.07%,平均抗体浓度为1 775.30 mIU/ml (95%CI: 1 701.10 mIU/ml~1 849.80 mIU/ml)。1岁以上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平均浓度均较高,1岁以下(0~7月和8~11月)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较低。对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基本完成后的3岁以上各年龄组(即)进行分析,各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F=1.375,P=0.241),且年龄与麻疹抗体水平未呈现出线性回归关系(R2=0.01,P=0.32)。 20~49岁育龄期女性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2.05%,抗体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其抗体浓度同2~19岁非育龄期女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409,P=0.683)。 因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在8月龄,故小于8月龄的婴儿无法直接通过疫苗接种来进行预防。调查共检测61名8月以内婴儿,其中,小于3月龄婴儿的麻疹抗体阳性率较高,3月龄以后婴儿抗体阳性率发生明显下降。小于3月龄和4~7月龄婴儿的抗体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 2.2 免疫史对0~4岁儿童的免疫史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剂次免疫史儿童的抗体

艾滋病的传染源和易感人群

第4课 艾滋病的传染源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一个人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死亡期间内,都可以通过体液交换方式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他人。 到目前为止,已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尿液、脑脊液、唾液、眼泪和乳汁中分离到艾滋病病毒,理论上来说接触任何这些液体者均有可能感染HIV 病毒,但在实际情况中唾液和眼泪中HIV病毒的含量非常低,至今尚未发现任何关于接触唾液和眼泪后发生HIV感染的报道。 传染源在艾滋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其传染力不同。 窗口期: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到血液中产生足够量的、能用检测方法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之间的这段时期,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虽检测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含有大量的艾滋病病毒,因此,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无症状期:处于无症状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含有艾滋病病毒,具有传染性,但是相比窗口期,感染者体内病毒含量少,传染性降低。但处于无症状期的感染者在外观上与正常人没有明显区别,因此无症状期相对艾滋病的其他各期具有更加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临床症状期:HIV感染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其体液中的病毒因机体免疫系统破坏而大量繁殖,此期的传染性也非常大。但是因为此期的病人与周围人群的接触变少,甚至没有任何接触,限制了其作为传染源的作用。 无症状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一方面,感染者没有症状,如果没有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别人和他(她)本人都不知道,性伴或共用注射用具的吸毒伙伴根本就不会防范。另一方面,无症状潜伏期相当长,可以数月至十余年不等。还有,绝大多数感染者是青壮年,处在性活跃期,活动范围广,流动性大。 二、易感人群 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于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16

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参考模板) (省、市、县级暴发调查通用) 1. 背景信息 简要概述本次疫情发生的背景情况。 1.1 当地基本概况 简要说明疫情发生地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总数、出生率、年龄构成(0-6岁、7-14、15-)、流动情况等。如发生在集体单位,说明人员职业构成。既往常规免疫工作开展情况。 1.2 麻疹疫情历史概况 麻疹监测开展情况简要回顾。有麻疹疫情监测以来的历年病例数、发病率,周期性流行特征描述。 例图××地19××-20××年麻疹发病情况(发病数、率双轴线柱) 2. 病例定义 2.1 搜索病例定义 2.2 病例分类原则 3. 病例搜索、诊断分类 3.1 病例搜索开展地理范围(县、乡、村?)、搜索单位(社区、医院?)、时间范围。搜索方法(回顾性、前瞻性、监测系统报告、是否零报告等)。 3.2 实验室诊断情况 采集血清学标本病例数、开展检测的单位、检测所用试剂、IgM阳性数。病原学标本采集及检测情况。 3.3 流行强度及病例分类 描述本次疫情发病率,病例数,病例分类情况。 疑似病例数、实验室确诊病例数、流行病学联系病例数、临床诊断病例数、排除病例数。

例图:麻疹病例分类情况 3.4 病例临床表现 基本临床表现、并发症、转归死亡数,病死率。 4.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所有分析均基于病例发病时间,如需要可单独分析发病日期和报告日期(审核日期)的关系。 4.1 时间分布 流行曲线文字描述。 例图××地20××年××-××麻疹病例周分布(按发病日期) 4.2地区分布 地区分布文字描述。并辅以表格、或发病点图、发病率地图表示。 例表××地××年××-××日辖区麻疹发病情况 辖区单位人口数病例数发病率死亡数病死率 合计

麻疹疫情处置报告--

子疾控发〔2015〕48 号 麻疹疫情处置报告 卫生局; 2015 年5 月28 日—6月22 日,我县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9例,经市实验室确诊病例18 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暴发疫情判定标准,我县两所学校属于麻疹暴发疫情,经报市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局,启动了应急预案。史疫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现将处置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截止6月22 日12时我县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19例(外地报告本地1 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8 例,本地报告18 例(县医院7 例、中医院11 例),外地报告1 例。本地报告18 例疑似病例均采集了双份样,并送市疾控中心进行实验室判定,样品采集率100%。同时对18 例病 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率100%。 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一)、时间分布: 5 月 28 日—— 6 月 22 日发病累计报告 18 例。 病例主要集中在实验小学,共报告 7 例。二完小 3 例,其余 7 例为散 发儿童 ,1 例成人。发病时间分布图: 子洲县麻疹疫情时间分布 二)、人间分布 散居儿童 8例,托幼机构学生 2例,在校小学生 8 例,成人 1例。 子洲县麻疹疫情人间分布 三)、地区分布 19 例病例,其中 8 例散居儿童分布在 4 个乡镇, 8 个行政村;成 人 1 例,一个乡镇一个村;托幼机构、学校 10 例,分布在实验小学 7 人数 ? 月 6 ?月 6 ? 月 6 ? 月 6 ? 月 6 ? 月 6 日9 月 日7 月 日5 月 日3 月 日1 月 ? 月 5 ? 月 5 11%

例,二完小3 例, 子洲县麻疹疫情地区分布 (四)、传染病疫情分析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县这起麻疹疫情属于输入性。首例病例既往无免疫史(属于过敏体质),病人姓名:李萱嘉、女,是子洲县二完小托幼儿童,本儿童曾在榆林一院儿科和父母看望朋友小孩,回家后出现麻疹相关症状和体征,发病后在后马台个人诊所就医。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18 例病例中,除外地报本地1 例,1 例散发病例,1 例输入性病例,其余15 例病例存在相互关联性(见附件1)。 二、疫情控制措施我疾控中心接到第一例病例后,就立即向县卫生局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启动了应预案,开展了相应的控制工作。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确诊病例进行了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对现症病人入院隔离治疗和居家休息治疗,治愈后隔离21 天后,由县疾控中心出具 相关证明可返校上课。 (2)、对发生暴发疫情的两所学校进行了消毒。 (3)、对发生暴发疫情的两所学校进行了含麻疹类疫苗应急接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