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刑事诉讼法学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法学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法学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法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刑事诉讼:在我国,刑事诉讼是指公检法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查证、核实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是否应当受到刑罚处罚以及应当受到何种刑事处罚的活动。

2、刑事诉讼法:国家制定的调整公检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所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3、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或者参与该案的其他诉讼活动的行为。

4、被害人: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益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

5、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人。

6、送达:公安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件送交诉讼参与人以及有关单位的活动。

7、犯罪嫌疑人:在立案侦查和审查阶段中,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

8、被告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被检察机关或自诉人正式向审判机关提起诉讼,要求审判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人。

9、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10、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针对控方面的指控,根据事实和法律,从实体上和程序上,提出有利于被指控人的证据和意见,论证控方的指控不能成立,维护被指控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免受不公正对待和处理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总合。

11、立案管辖:立案管辖,又称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

12、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

13、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等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

14、诉讼证据:公检法、当事人等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

15、证据力:是指证据依法能够成为法律上的证据的资格和条件。

16、证明力:,又称证据的证明能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和功能,亦即证据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采性。

17、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

18、书证:就是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的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

19、原始证据:凡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

20、视听资料: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设备储存的信息正经案件情况的资料。

21、直接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

22、诉讼证明:诉讼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23、证明对象:是指司法人员和诉讼当事人及其律师在诉讼中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的各种案件事实。

24、证明责任: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收集或者提供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者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应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

25、强制措施:公检法机关为了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26、拘传: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方法。

27、取保候审: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28、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查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不得离开指定的区域,依法对其人身自由加以限制并对其实行监督的一种强制方法。

29、反诉,是指自诉案件的被告人作为被害人,控告自诉人犯有与本案有联系的犯罪行为,要求人民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诉讼。

30、鉴定结论,是指受公安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书面结论。

31、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在遇有法定的紧急情况下依法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32、逮捕: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进行妨碍刑事诉讼的行为,或者发生社会危险性,而依法剥夺其人身自由,将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33、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或者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

34、立案: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查证、核实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是否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以及应当受到何种刑事处罚的活动.

35、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36、侦查实验:为了去顶与案件有关的某一事件或者事实在某种条件下能否发生或者怎样发生而按照原来的条件,将该事件或者事实加以重演或者进行试验的一种侦查活动。

37、搜查:侦查人员对于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和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索检查的一种侦查活动。

38、扣押:侦查机关依法强行扣留和提存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和文件的一种侦查活动。

39、通缉:是指公安机关通令缉拿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侦查活动。

40、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移送起诉或者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将犯罪嫌疑人作为被告人提请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一项诉讼活动。

41、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阶段,为了确定经过侦查终结的刑事案件是否应当提起公诉,而对侦查机关确认的犯罪事实和证据、犯罪性质和罪名进行审查核实,并作出处理决定的一项诉讼活动。

42、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经审查认为不应或不必对犯罪嫌疑人定罪.从而决定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一种诉讼活动。

43、第一审程序:人民法院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公诉、自诉人的自诉案件,依法进行第一次审判应当遵循的步骤和方式、方法。

44、终止审理: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过程中,遇到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导致审判不应当或者不需要继续进行时候终结案件的诉讼活动。

45、延期审理:是指在法庭审判过程中,遇有足以影响审判进行的情形时,法庭决定延期审理,待影响审判进行的原因消失后,再行开庭审理。

46、中止审理: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过程中,因为发生某种情况影响了审判的正常进行,而决定暂停审理,待其消失后,再进行开庭审理。

47、判决: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处理决定。

48、决定:公检法在诉讼过程中,依法就有关的诉讼程序问题所作出的一种处理方式。

49、裁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和判决执行过程中,对于诉讼程序问题和部分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出决定。

50、第二审程序: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人或人民检察院因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而提起上诉或抗诉的案件,依法进行重新审判的程序。

51、上诉: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所作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一审判决、裁定或评审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声明不服,提请上一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活动。

52、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或发现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提请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并予以纠正的审判监督行为。

53、期间:时间的期限。

54、死刑复核程序:是指对经过普通程序一审、二审审结后判处死刑的案件,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和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进行审查核准的一种特别程序。

55、审判监督程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出并由人民法院进行重新审判的诉讼程序。

56、诉讼中止:办案机关在立案以后到案件审结的过程中,因为发生了某种情况而将正在进行的诉讼暂时停止,待到中止的障碍消除后,再恢复诉讼。

57、执行:公检法及刑罚执行机关等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依法付诸实施以及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变更执行等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58、暂予监外执行: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图形、拘役的罪犯因为出现某种法定特殊情形不适宜在监内执行,暂时将其放到监外由公安机关执行的一种变通方法。

59、证明标准:是指法律要求公安司法人员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

60、两审终审制,是指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即告终结,第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定是生效的判决和裁定,法律规定的上诉人不得再对其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也不得再按照上诉程序对其提出抗诉。

1、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处理刑事案件的活动,即国家的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贪污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惩罚犯罪分子的活动。广义(法院审判、公诉机关的起诉和侦查机关的侦查等活动的总称)

2、刑事诉讼历史类型:是以某种标准为依据,对历史上存在过的和现代的刑事诉讼所作的划分或分类。

3、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的有关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诉讼参与人:是参加刑事诉讼活动,享有一定诉讼权利,并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司法人员以外的人。(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5、当事人:是在诉讼中处于追诉(原告)或被追诉的地位,执行控诉(起诉)或辩护(答辩)职能,并同案件事实和案件处理结果具有切身利害关系的诉讼参与人。(自诉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6、自诉人:是指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方当事人,通常也就是该案件被害人。

7、被害人: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8、犯罪嫌疑人:是侦查起诉阶段被怀疑犯有某种罪行,并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当事人。

9、被告人:即被有起诉权的公民个人或机关指控犯有某种罪行,并被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当事人。

10、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是向司法机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赔偿其因犯罪行为而造成的物质损失的人。是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一方。

11、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是对犯罪行为赞成的物质损失依法负有赔偿责任并被司法机关传唤应诉的一方当事人。

12、其他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以外的诉讼参与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13、法定代理人:是依照法律规定对被代理人负有专门保护义务的人。(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有责任机关团体代表。)

14、诉讼代理人:是受被代理人的委托或法院的指定依法参加诉讼的人。

15、证人:是直接利害冲突双方以外的向司法机关提供自己感受到的案件情况的诉讼参与人。(是自然人,不是法人)

16、鉴定人:是受司法机关聘请或指定后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事实的某个专门性问题提出书面鉴定意见的诉讼参与人。

17、翻译人员:是受司法机关聘请或指定在诉讼中从事语言文字翻译工作的诉讼参与人。

18、辩护人:是依法接受委托或指定参加诉讼并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辩护的诉讼参与人。(律师、亲友、监护人等)

19、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等进行刑事诉讼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或基本行为规范。

20、侦查权:是搜集证据,揭露、证实犯罪,查获犯罪分子和采用强制性措施的权力。

21、审判权:是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的权力。

22、检察权:对法律的执行与遵守进行专门监督的权力。

23、审判公开: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的过程和判决的宣告,都公开进行,允许公民旁听,允许新闻界依法公开采访、公开报道。

24、两审终审制:是一个案件最多经过两级法院的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25、无罪推定原则:任何人,在未经法院依法做出的确定判决或生效判决宣告有罪前,都应当被推定为无罪。

26、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指控进行申辩和辩解,说明自己无罪、罪轻或者认为应当减轻、从轻、免除处罚,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

27、管辖: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方面和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部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方面的分工或权限范围的划分。

28、立案管辖: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29、审判管辖: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30、级别管辖:指上、下级法院之间即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 31、地区管辖:是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

32、专门管辖:是专门法院同普通法院之间及专门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

33、回避:规定同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的侦查、检察和审判等人员不得参与处理西安的一项诉讼制度。

34、自行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和审判等人员,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认为自己不应当参与本案的处理而提出的回避要求。

35、申请回避: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认为承办本案的侦查、检察、审判等人员,有依法应当回避的某一情形,而向其提出的回避要求。

36、指令回避:是具有法定应当回避情形的人员本人并未自动提出回避要求,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并未申请要求回避,有权决定回避的个人和组织发觉后,也应当进行审查并作出应否回避的决定。

37、辩护制度: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指控他们的犯罪事实,自己或者委托他人依法进行辩护,证明自己无罪、罪轻或者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制度。

38、证据:是指侦查、检察、审判等人员依法收集和查对核实的,同刑事案件有关并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39、物证: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的物品或物资痕迹。(以其存在外部特征和性能等对案件起证明作用的)

40、书证:是指以其记载或表达的思想内容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文字材料和其它载体。

41、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直接或间接感受到的有关案件事实的某些情况向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

42、被害人陈述:是指被害人就案件事实的有关情况向侦查人员、检察人员或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

43、供述: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侦查人员检察人员或审判人员承认犯有某种罪行所作的交待。

44、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侦查检察或审判人员提出的否认犯罪或反驳控诉的申辩和解释。

45、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受司法机关的指定或聘请,就案件的某些专门性问题鉴定后制作的书面意见。

46、视听资料:是指储存在磁带等物质载体中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音响、图像资料。

47、直接证据:是指凡能够单独直接说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48、间接证据:是指凡不能够单独直接说明案件主要事实,必须与其他证据联系起来才能说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49、刑讯逼供:是指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强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招供的一种审讯方式。

50、证明责任:是指对于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犯罪情节轻重,应由谁提出证据并加以证实的责任。

51、证明对象:是指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的案件事实的范围。

52、威胁:是指以使被讯人或被询问人的个人利益受到某种损害相恫吓,迫使其按照办案人员的要求进行陈述。

53、引诱:是指以满足被讯人或被询问人的某种个人利益为诱饵,使其按照办案人员的愿望进行陈述。

54、欺骗:是指用编造不能实现的情况的方法,对被讯人或被询问人进行诱惑或者施加压力,以使其按照办案人员的愿望进行陈述。

55、审查判断证据: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鉴别证据的真伪,确定证据的证明力并依据查证属实的证据对整个案件的事实作出结论的活动。

56、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障侦查和审判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强行剥夺或者加以一定限制的方法。

57、拘传: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于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其到指定的地点接受讯问的一种方法。

58、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以保证其在取保候审期间不逃避侦查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59、监视居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方法。

60、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予以羁押,并进行审查的一种最严厉的方法。

61、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输直接受理的案件中,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在法定的紧急情况下,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予以羁押,并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

62、羁押:

63、附带民事诉讼:就是司法机关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的活动。

64、期间:是指法律对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时间期限上的要求。是司法机关或诉讼参与人完成某些诉讼行为应当遵守的法定期限。

65、羁押期限:是指将被拘留逮捕的人收押于看守所监管,灵活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期限。

66、送达:是司法机关依一定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件送交收件人的诉讼活动。

67、直接送达:是指将传票通知书和其他诉讼文件应当送达交给收件人本人。

68、间接送达:是指将诉讼文件交给他的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的负责人代收。

69、留置送达:是指收件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绝接收或者拒绝签名盖章的时候,送达人可以邀请他的邻居或其他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把文件留在他的住处,在送达证上麎拒绝的事由送达的日期,由送达人签名。即认为已经送达。

70、委托送达:是指委托收件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代为送达。

71、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根据事实和法律,决定是否作为一个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

72、控告:是指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主动向司法机关告发犯罪人,并要求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

73、举报:是指被害人以外的个人或单位,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出于公民的义务或者责任心,而主动向司法机关反映犯罪情况的行为。

74、侦查: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和军队保卫部门等依法进行的专门调查和采取有关强制性措施的活动。

75、勘验、检查:是侦查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或人身等亲临查看,了解与检验,以发现和固定犯罪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和物品的一种诉讼活动,是获取第一手证据材料的一个重要途径。

76、搜查:是指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对有关的人身、处所、物品等进行的搜索和检查。

77、扣押物证书证:是指侦查人员在勘验搜查中,对发现的可用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无罪的物品、文件、依法予以扣留的一种侦查措施。

78、鉴定:是指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聘请、专门知识的人进行科学鉴别的一种方法。

79、通缉:是指公安机关对应当逮捕而在逃的人,通令缉拿归案的一种侦查措施。

80、侦查终结:是指侦查机关经过一系列的侦查活动,获得了充分、确实的证据,犯罪嫌疑人已经查获,认为案件事实已经查清,可以对案件作出起诉、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结论时,即可终结侦查工作。

81、公诉:是指有公诉权的国家专门机关向审判机关提起刑事诉讼,要求对被告人定罪科刑的一项诉讼活动。

82、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83、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起诉的诉讼活动。

84、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具有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可免除刑罚的,以及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一种决定。

85、出庭支持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在法院开庭审判公诉案件时,派员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依法追究犯罪的活动。

86、审判: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是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合称。

87、审理:是指人民法院采取开庭的形式在控辩双方的参加下,对案件的事实证据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对,并听取诉讼双方对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意见。

88、裁判:是指人民法院以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为根据,以法律的有关规定为准绳,对案件的实体问题和某些程序问题作出处理决定。

89、审判组织:是指人民法院审理具体案件的法庭组织形式。(独任庭和合议庭)

90、独任制:是指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的制度。其审判组织形式称为独任庭。

91、合议制:是指由审判人员数人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的制度。

92、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第一审案件进行审判应当采取的方式方法和应当遵循的顺序等。

93、公诉案件:

94、法庭审判:

95、法庭调查:是指法庭在开庭阶段结束后,通过公诉人举证,辩护人质证,以及辩护人提出证据,公诉人进行质询等方式,方法,当庭全面审查证据和查明案件事实情节的活动。

96、法庭辩论:是在审判长的主持下,由控辩双方就证据和案件情况,当庭发表意见,并可以互相进行辩论和反驳的活动。

97、中止审理:是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因出现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情形,而决定中止审理。

98、评议:是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对法庭审理情况进行讨论,根据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被告人有罪还是无罪等实体问题,并对案件作出判决的诉讼活动。

99、刑事判决:是指人民法院解决案件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也就是对被告人是否定罪处刑的决定。

100、刑事裁定:是指人民法院解决诉讼程序和部分褓问题所作的一种决定。

101、自诉案件:是指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102、简易程序:是基层人民法院某些案件进行审判时所采用的,比第一审普通程序简便快捷的方式方法等的总称。

103、第二审程序: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或人民检察的抗诉,对于下一级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重新进行审理的方式方法和应遵循的顺序等。

104、上诉:是指当事人(被害人除外)或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刑事判决或裁定,依法请求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诉讼活动。

105、抗诉:是指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错误时,在法定抗诉期限内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审理的诉讼活动。

106、书面审理:是指不传唤当事人和通知证人,鉴定人,辩护人等到庭,不进行法庭调查和辩论,只根据第一审法院上报的全部案卷材料,合议庭便进行评议并作出裁定的审理方式。

107、调查讯问式审理: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在审查案件书面材料的基础上,提审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对,在查明事实核实证据后,经合议庭评议,进行裁决,不再开庭审判的一种审理方式。

108、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审查核准所应遵循的特别审判程序。

109、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时,予以提出并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的方式方法和应遵循的顺序等。

110、提审:是指上级人民法院认为某案由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不适宜,依法提归自己审判。

111、执行:是指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的其他组织,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所确定的刑罚等内容付诸实施,以及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112、监外执行:是指对本应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机关内执行的罪犯,由于有某种法定的特殊情形,而将其暂时放在监外,由其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负责执行判处的刑罚的一种执行制度。

113、延期审理:是指在法庭审判过程中,遇到影响进行审判的情形时,决定休庭,顺延时间继续审理。

语言学名词解释整理

Morphology 形态学,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造规则 如colorful,由color和-ful两部分构成,由此概括出一条规则:名词词尾加上-ful可构成形容词 Morpheme, 语素,不能再简化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如boys,由boy和-s构成 Morph 语素的具体形态 Allomorph 语素变体 英文单词illogical,imbalance,irregular和inactive有着共同的语素in-。换句话说,im-,ir-是语素in-的变体。 Free morphemes 能单独出现,独立构词的语素称为自由语素。如work,boy Bound morphemes 不能独立出现,必须附着在其他语素后才能构词的语素。如distempered中,dis-和-ed是黏着语素,temper是自由语素 Bound roots 不能独立出现,只能被词缀附着后出现 如refer中的-fer,consist中的-sist Content morphemes 包含语义内容的语素(包含简单词和能改变词根意义的词缀),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如work Function morphemes 通过联系一个句子中的其他词提供语法功能的语素 如介词、连词、冠词 at,for,a,but Inflectional 曲折,生成同一语素的不同形式 -s,-‘s,-ing,-en,-er,-est,-s Derivational 派生,生成新词,通常可以改变词汇意义 Cat,caty Compounding合成 如Girlfriend Reduplication 重复 Abbreviation or shortening 简写 Blending 混合 Motor+hotel=motel Breakfast+lunch=brunch Alternation Man men Suppletion不规则 Go went Syntax句法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复习 相对价格: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所交换的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体现交换双方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实际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一国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 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倾销: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构成依据:1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致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2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3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产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持续性/掠夺性 最佳关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条件: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幼稚产业:某种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的产业。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转移: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对进口国是福利损失。 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主要目的:使政府当局了解本国(地区)的对外经济交往状况,从而为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公式表述为ηx+ηm>1,这一条件表明,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条件下,如果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就能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但结果却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0理论相反。 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美元需求的不断增长,美国必须保持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以使美元持续流入外国,但是这又必然导致各国对美元清偿能力信心下降;如果美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币值,又不能满足国际经济交易对美元的需求,世界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 套期保值:交易者配合在现货市场的买卖,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品种、数量相同,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Chapter 3 1.Absolute advantage(绝对优势):A country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a production of a good if it has a lower unit labor requirement(aLW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than the foreign country in this good. https://www.sodocs.net/doc/1e13456670.html,parative Advantage(相对优势):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 3.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oses in terms of computers is the number of computers that could be produced with the same resources as a given number of roses. 4.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the number of hours of labor required to produce one unit of output, such as aLW (wine) and aLC (cheese) 5.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 of an economy shows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good (say wine) that can be produced for any given amount of another (say cheese). Chapter 4 1.Abundant factor: the resource of which a country has a relatively large supply(labor in home,land in foreign) 2.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he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shifts out much more in one direction than in the other. 3.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when Home and Foreign trade, the relatives prices of goods converge. This convergence, in turn, causes convergence of the relative prices of land and labor. 4.Heckscher-Ohlin theory: It show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influenced by 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 (refers to countries) and Relative factor intensity (refers to goods)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5.Scarce factor: in that country, and the resource of which it has a relatively small supply( land in Home, labor in foreign)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序论部分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 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语言学。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如:炊烟代表人家。语音部分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和各种变形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记音符号。语音的生理属性:指语音的动力、发音体和发音方法。 语音的物理属性: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振动,形成音波,音波传入人耳,使鼓膜发生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长、音重、音质。 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交际功能,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汉语的声调。音重: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语音的强弱与气流量的大小和发

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

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1、语言学:①~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②从方法上分为历史…、比较…、历史比较…、描写…;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和普通…; ③19世纪初的历史比较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2、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3、小学:指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学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虽然我国古代没有语文学,但一般认为…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4、训诂:是解释字义和研究它的演变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从词义方面来解释古书的文字。 5、专语语言学:以某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称为…。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根据语言体系的稳固和变化,把语言研究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研究,共时…研究的是在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固的语言体系,如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历时…研究的则是描写语言体系的历史演变,如对汉语发展史的研究。*普通语言学:是对人类语言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称为…。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叫…。 6、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7、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言语:是说的行为和结果。 *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8、语言层级性(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上层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语言的线条性: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或者作为符号的形式的声音,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绝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或两个声音。 *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音义之间交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它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是约定俗成的。 *依存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9、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 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 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 1、【语言学】语言学是把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语言学是抽象应用性学科,语言学为语文教学服务,语言学为国家语文政策服务,语言学促进现代化建设 2、【具体语言学】以某一种或一些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叫做具体语言学+具体语言学都是研究有关个别语言(或语系、语族)的特殊规律的。 3、【理论语言学】把具体语言研究的成果总结起来,找出语言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理论语言学(或普通语言学)。+它在具体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般规律,再用来指导具体语言的研究,理论语言学提供语言学的基本概念、有关语言的一般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通常包括语言结构的分析和描写的种种原则。它的内容应该适用于所有或多数语言。 4、【历时语言学】也叫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阶段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语音、语义或词汇、语法等从古到今的发展。 5、【共时语言学】也叫断代语言学,它研究某一时期的具体语言的结构状况。 6、【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是应用语言学成果于各种有关语言文字实际运用的学科。+它包括语言教学、机器翻译、人机对话、情报检索、人工智能、词典编纂、文学创作技巧、失语症治疗等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研究。 7、【各种类型的语言学】研究语法构造的叫语法学;研究词汇的叫做词汇学;研究语音的语音学;研究语义的叫语义学;研究如何加强语言表现力的是修辞学;研究文字的是文字学。

8、【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同其他社会科学相交的边缘学科,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的根本目的是要研究人们使用着的活生生的语言是什么样子,随哪些因素而起变化,有什么规律,因此它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另一方面,还可以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在语言中的反映。 9、【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相交的边缘学科,20世纪50年代既已建立。+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语言的习得,语言的发生,语言的理解,语言与思维、智力的关系等。心理语言学还对大脑结构、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制约关系进行探索,但目前有关的若干问题已成为又一门新的学科--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10、【数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是数学与语言学相交的边缘学科,是用数学方法研究自然语言及其运用的一门新兴学科。数理语言学因研究的目的、对象等的差异又分为代数语言学和统计语言学。 (二) 11、【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以语音为表现形式,以语义为内容,是一个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受制于社会(具体语言中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由社会决定的),又服从于社会需要。语言的活动范围最为宽广,能够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个方面的交际需要。语言具有基础性、广泛性、适应性、全民性、无阶级性。有声语言是划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是民主社会集体创造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本身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文化的其他领域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也因此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标志。 12、【言语】言语是运用语言(说话)和运用语言的结果(说的话)。在运用文字的情况下,言语是写作和写下来的话。+平常听到的一句句话都是言语,言语是社会本质和个人本质的结合。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导言 1.语言学: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言及其应用的现象,来解释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2.语文学: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之前的语言研究,这时的语言研究尚未独立,语言学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而存在,语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古籍和语言教学,从而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或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服务。 3.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由于汉语书面语使用的文字——汉字的特点,中国传统语言研究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4.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理论语言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具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5.共时语言学:以同时的、静态的分析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状况,是从横的方面研究语言。 6.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向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做历时语言学,如历史语音学,历史词汇学,历史语法学等;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 7.索绪尔: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被人们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提出语言是符号体系;符号由能指所指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的,一旦形成以后又是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内部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他的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始,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20世纪的各个语言学派。 8.布龙菲尔德: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它的主要贡献是将语言学从哲学理念建设成为一门科学。早期的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刺激—反应论来解释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的过程。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经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9.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著有《句法结构》。最出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来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了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成为“乔姆斯基革命”,对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成了巨大影响。 10.韩礼德:英国语言学家,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以弗斯为首的伦敦学派的基本理论,并吸收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的某些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和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语法功能论》等著作。他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看做“社会符号”,其包括功能系统、层次和语境等概念,在语法中认为系统中存在连锁系统和选择系统,在功能语法中他用功能的配置来解释语法结构,提出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20世纪70年代后,他将注意力转移到语言与社会学、符号学的关系上,对社会语言学进行研究。 11.赵元任:字宣仲,江苏常州人,生于天津。赵元任是“中国语言学之父”。他将科学运用于语言学研究的结果:用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说明语言问题;用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记录和分析语音;把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引入语言学;引入科学的描述事物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等等。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在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学者的努力下,逐步走向现代化。 12.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是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研究,弄清了世界上很多语言的同源关系,建立了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为语言学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历史比较语言学也有局限:他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13.结构主义语言学: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给语言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 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两种商品的资本劳

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线():新旧均衡点的连线,向右下方倾斜 偏向出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 偏向进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纯粹的增长利益:在不考虑贸易条件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一国福利的改善 转移支付利益:贸易条件的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这不扽利益一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享有 悲惨增长():如果转移支付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前提:偏向出口部门增长、大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 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When I was preparing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NNU(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me of these following concepts had been tested,but there's no specific or clear explanation in the textbook required by the university.As in preparing the second-round examination I read them in other relevant books, I wrote down here for your reference.Hope they are useful to some of you. 1. Acculturation(同化过程)is a process in which members of one cultural group adopt the beliefs and behaviors of another group. 2. Adjacency pair(相邻语对);a sequence of two utterances by different speakers in conversation. The second is a response to the first, such as question/answer sequences and greeting/greeting exchange. 3. affix: a bound morpheme that is attached to a stem and modifies its meaning in some way. 4. agreement (concord)(一致): a grammatical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form of one word in a sentence is determined by the form of another word which is grammatically linked to it. E.g. in the sentence The boy goes to school every day.There is an agreement in number between boy and goes. 5.articulators(发音器官): the tongue,lips,and velum, which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vocal tract to produce different speech sounds. 6.aspect(体): the grammatical category representing distinction in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an event. English has two aspect construction---the perfect and the progressive.(完成体和进行体) 7.aspiration(吐气); the puff of air that sometimes follows the pronounciation of a stop consonant. E.g. /p/ in the word pit. 8.consonant(辅音); a speech sound produced by partial or complete closure of part of the vocal tract, thus obstructing the airflow and creating audible friction. Consonants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voicing, place of articulation, and manner of articulation. 9. convers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义):meanings that are explicable in the light of converational maxims. https://www.sodocs.net/doc/1e13456670.html,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 the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appropriately in social situations. 11. constituent(成分): a syntactic unit that functions as part of a large unit within a sentence; typical constituent types are verb phrase, noun phrase, prepositional phrase and clause. 12.case(格):the grammatical category in inflectional languages by which the form of a noun or noun phrase varies for grammatical or semantic reasons. English has only one case distinction in nouns—the genitive case(所有格), but English pronouns have three forms that correspond to three of the six cases in Latin. 13.clause(小句): a grammatical unit that contains a subject and a predicate. It may be a sentence or part of a sentence. 14.closed class(封闭词类): 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mbership is small and does not readily accept new members. 15.coinage(创新词): the construction and addition of new words. 16.distribution(分布): the set of positions in which a given linguistic element or form can appear in a language. 17.duality(双重结构): a type of double-layer structure in which a small number of meaningless units are combined to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meaningful units. 18.entailment(包含);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sentences where the truth of one(the second)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自考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1、口语: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相对于书面语是第一性的。 2、书面语:书面语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之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相对于口语是第二性的,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3、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4、言语:是个人说的行为(说话)和结果(所说的话)。 5、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6、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 7、所指:是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9、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指语言符号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10、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11、组合关系:在语言结构的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12、普通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 13、理论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以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一般语言学。 14、应用语言学: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可分为狭义应用语言学和广义应用语言学。 15、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6、结构主义语言学:指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它旨在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 17、语音的生理属性:指发音器官发音动作、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8、语音的物理属性:指物体受外力的作用,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震荡,形成一种音波。音波传到人的耳朵里,使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可从音高、音长、音强、音质四个方面分析。 19、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20、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21、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22、音位的条件变体: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23、音位的自由变体: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24、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语音特征。 25、调位: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6、重位:利用音强等方面的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7、时位: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8、音渡: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联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联接方式,这些方式叫做音渡,又叫音联。 29、元辅音分析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如把以元音作为核心的音节他为V、C —V、V—C、C—V—C四种基本类型,所采用的就是这种分析方法。 30、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按照这种分析法,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31、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3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 33、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的现象。 34、韵律特征:又叫做“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 35、连续变调: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的现象。 36、语汇的任意性: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如汉语管某一种东西叫“书”(shu),英语管书叫“book”这都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7、语汇的理据性:指语言中有相当多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和“复合词”。同源词如“帐”“涨”“胀”等与“张”不但语音近似,且意义有某种联系。复合词如汉语的“雨衣”是“下雨时穿的衣服”,英语的“raincoat”就是“rain”“coat”组合的意义。它们都是可以论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