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复习总结(第二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复习总结(第二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复习总结(第二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复习总结(第二版)

第三章过程检测技术

目的:为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首先必须对生产过程的各参数进行可靠地测量。

要点:学习和掌握过程测试及应用;正确地选择测试原理和方法;组成合适的测试系统。

第一节测量与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基本知识

一.测量的概念

1.概念测量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取得数量概念的一种认识过程。或者说测量就是为取得任一未知参数而做的全部工作。

4.测量的基本方程式u

x/

X

5.测量过程三要素

(1)测量单位;

(2)测量方法;

(3)测量仪器与设备。

二.测量单位

1.概念数值为1的某量,称为该量的测量单位或计量单位。

三.测量方法

(一)测量方法的分类

1.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2.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3.接触测量与非接触测量

4.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

(二)直接测量法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直接比较测量法

2.微差测量法

3.零位测量法(又称补偿测量法或平衡测量法)

(三)间接测量法

1.定义通过对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它量进行测量,才能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4.组合测量法

四.测量仪器与设备

(一)感受件(传感器)

(二)中间件(变送器或变换器)

(三)显示件(显示器)

误差基本知识

一.误差基础

(一)测量误差及分类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

3.粗大误差

(二)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1.精密度

2.准确度

3.精确度

(三)不确定度

概念用测量值代表被测量真值的不肯定程度。是测量精确度的定量表示。(四)仪表的基本误差限

1.绝对误差

2.相对误差

3.引用误差

二.误差分析与处理

(一)随机误差的分析与处理

1.统计特性(随机过程)

2.算术平均值原理

(1)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最佳信赖值)。

(2)剩余误差

3.随机误差的标准误差估计(贝塞尔公式)

4.置信概率与置信区间

(二)系统误差的分析与处理

1.系统误差的估计

(1)恒定系统误差指误差大小和符号在测量过程中不变的误差。

(2)变值系统误差它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可分为

a.累积性系统误差随着时间的增长,误差逐渐增大或减少的系统误差。

b.周期性系统误差误差大小和符号均按一定周期变化的系统误差。

2.系统误差的消除

校准法、零示法、替代法、交换法、还有对称法、微差法、比较法等。

(三)粗大误差的检验与剔除

(1)拉依达准则(3σ准则)

(2)肖维奈(Chauvenet)准则

(2)格拉布斯(Grubbs)准则

(四)误差综合

1.随机误差的综合

2.系统误差的综合

3.总误差的综合

三.仪器仪表的主要性能指标

仪表的性能指标主要有技术、经济及使用等三方面的指标。

仪表技术方面的指标有:误差、精度等级、灵敏度、变差、量程、响应时间、漂移等。

仪表经济方面的指标有:使用寿命、功耗、价格等。

仪表使用方面的指标有:操作维修是否方便,运行是否可靠安全,以及抗干扰与防护能力的强弱,重量体积的大小,自动化程度的高低等。

(一)量程与精度

(二)静态性能指标

灵敏度、线性度、迟滞误差、漂移、重复性

四.实验数据处理初步

(一)有效数字及运算

(二)测试结果的表示

1.实验结果的图形表示法

2.实验结果的列来表示法

3.实验结果的方程表示法

第二节传感器概述

没有传感器也就没有现代化的自动测量和控制,也将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传感器基本概念及组成

(一)传感器基本概念

是将被测非电量(物理量)信号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电量(信息)输出的器件或装置。或者说把从被测对象中感受到的有用信息进行变换、传送的器件。

(二)传感器的组成

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测量电路与其它辅助部件组成。

二.传感器分类

(一)按输入物理量分类

(二)按工作原理分类

(三)按能量的关系分类

(四)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

三.传感器特性及标定

四.新型传感器介绍

(一)光纤传感器

(二)激光传感器

(三)仿生传感器

(四)霍尔传感器

(五)气、湿敏传感器

(六)数字式传感器

(七)智能式传感器

(八)其它新型传感器

1.酶传感器酶作为敏感材料已经走出实验室,并且已有产品进入市场。其后科学家们又相继研究了酶热敏电阻。

2.微生物传感器其实质仍属于酶类生物传感器,它是多酶系统化的复合酶系,但是两者性质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3.免疫传感器它几乎与微生物传感器同时被研究,现仍处在实验阶段。

4.有机物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它们在上述几类之后才被人们所研究。与此同时,也交叉研究了酶免疫传感器、酶免疫热敏电阻、酶发光传感器和免疫发光传感器等。

5.生物电子学传感器它是生物学和电子学的结合,也是最新型的生物传感器。例如酶场效应管(FET)和酶发光二极管等。

6.超导传感器是利用某些材料,当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时,其电阻几乎为零,在其上施加电流时,电流将会无限止地流动下去的这种超导特性而研制的一种传感器。

五.传感器选用

(一)对传感器的技术性能要求

(二)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1.按测量方式选

2.按测量要求选

3.按使用方便选

4.按性能价格比选

六.传感器发展动向

(一)传感器采用新原理

(二)传感器的固态化和小型化

(三)传感器的集成化和多功能化

(四)传感器的智能化

(五)仿生传感器的研制

第三节压力测量

一.概述

1.概念: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为帕斯卡Pa(N/m2)。

3.压力与工程大气压、标准大气压、毫米汞柱、毫米水柱等的换算:

4.压力测量常用压力名词术语:

5.常用压力测量仪表种类:

(1)液柱式压力计:将被测压力转化为液柱的高度来进行测量的一种仪表。

(2)弹性式压力计:利用测量弹性敏感元件在压力作用下产生的弹性变形的大小来测量压力的一种仪表。

(3)电测式压力计:将被测压力转化为电量进行测量的方法。

6.气流的静压和总压:

7.探针:

二.液柱式压力计

(一)U型管压力计

(二)单管压力计

(三)微压计

三.弹性式压力计

弹性元件种类:弹簧管、膜片、膜盒、膜盒组和波纹管等。

(一)弹性元件特性

(二)弹簧管式压力计

四.压阻式压力计

1.测量原理:根据半导体的压阻效应来工作的。

(一)半导体的压阻效应

(二)压阻式压力计

五.压电式压力计

1.测量原理:利用某些晶体的压电效应来测量压力。压电效应指晶体在承受压力(或拉力)时,表面产生电荷的特性。

(一)石英的压电效应

注意:压电特性与切割方向有关。

(二)压电式压力计

六.压力计的选用

1.选用的主要参数:类型、量程范围、精度和灵敏度。

第四节温度测量一.概论

1.温度概念: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测量的方法:一般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

3.分类:

(1)利用物体的热膨胀来测温;

(2)利用导体(半导体)的热电效应来测温;

(3)利用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来测温;

(4) 利用物体表面辐射与其温度的关系来测温。二.热膨胀式温度计

测温原理: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一)液体膨胀式温度计

(二)固体膨胀式温度计

三.热电偶测温仪表

测温原理:利用热电效应原理制成的测温仪器测温。(一)热电偶温度仪表工作原理

(1)热电效应:

2.热电势:接触电势和温差电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二)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1.匀质导体定律

2.中间导体定律

3.中间温度定律

4.标准电极定则

(三)常用热电偶测温系统

2.几种测温线路:如图3-24所示。

热电偶反向串联可以测两点的温度差;

热电偶正向串联可以测多点温度之和;

热电偶并联可以测量多点温度的平均温度。

(四)热电偶冷端温度的影响及处理

1.恒温法

2.示值修正法

3.冷端温度补偿电桥法

(五)热电偶的结构型式(可以找一些彩图)

4.热电偶的结构:可分为普通热电偶、铠装热电偶、特殊热电偶。四.热电阻测温仪表

(一)测温原理及特性

(二)常用热电阻

常用的热电阻主要有铂热电阻、铜热电阻和镍热电阻。

(三)热电阻的结构

五.测温仪表的选用

表3-5 测温仪表的选用

2.正确安装:

第五节流量测量

一.概述

1.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截面的流体数量的多少。

2.流量表示方式:

(1)体积流量:用符号Q来表示。单位为:立方米/小时(m3/h),升/小时(l/h) (2)质量流量:用符号M来表示。单位为:吨/小时(t/h),千克/小时(kg/h), 千克/秒(kg/s)

3.常见的流量计:压差式流量计,转子式流量计,电磁式流量计等。

二.压差式流量计

结构

测量原理

三.转子式流量计

结构

测量原理

四.电磁式流量计

结构

测量原理

五.流量测量仪表的选用

选用流量计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考虑流体的性质和状态;

2.考虑工艺允许的压力损失;

3.最大最小额定流量;

4.注意使用场合的特点,测量精度的要求,显示的方式。

第六节液位测量

一.概述

1.液位:指容器内液体介质液面的高低。

2.液位计分类: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直读式、浮力式、静压式、电容式、光纤式、

激光式、核辐射式。

二.浮力式液位计

浮力式液位计是根据浮力原理对液位进行测量,可分为恒浮力式和变浮力式两

种。

(一)恒浮力式液位计

(二)变浮力式液位计

三.静压式液位计

(一)测量原理Array静压式液位计是通过测量某点的压力或该点与另一参考点

的压差来间接测量液位的仪表。

(二)静压式液位计的结构形式

1.玻璃管液位计

2.压力式液位计

3.压差式液位计

四.电容式液位计

电容式液位计由电容式液位传感器和测量电路两部分组成,它的传感部件结构简

单,动态响应快,能够连续、及时地测量液位的变化。电容式液位计应用广泛,适用

于各种导电、非导电液体的液位测量。

(一)电容法测液位原理

电容器由两个同轴的金属圆筒组成,两圆筒半径分别为R、r,高为L。当两筒

之间充满介电常数为ε的介质时,则两筒间电容量可由下面公式表述:

)ln(20r R L

C πε=

(二)导电液体电容液位计 (三)非导电介质电容液位计

五.光纤液位计

如图所示,在两根石英光纤的端部粘上(或烧结加工而成)石英棱镜,其中一根与光源相连,另一根与光电元件相连。

当探头置于空气中时,光线在棱镜中发生全反射,光源所发出的光经过如图所示的光路传送

至光电元件。当探头接触液面Ⅰ时,液体的折射率与空气不同,一般均大于空气,则临界角α0增大,从而破坏了棱镜

中全反射,部分光线漏射至液体中,这样送

至光电元件的光强度极大地被减弱了。若探头再深入至Ⅰ-Ⅱ界面时,由于两者折射率的不同,从而临界角α0又一次发生变化,同样送至光电元件的光强再次变化。从上面分析来看,探头每进入不同介质(不同折射率)时,送至光电元件的信号就要发生变化,从而可以确定出液面位置。

六.液位计的选用

表3-6 液位计的分类与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总经典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一、学习要点 1.自动控制基本术语: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被控量、输入量、干扰量、受控对 象、控制器、反馈、负反馈控制原理等。 2.控制系统的基本方式: ①开环控制系统;②闭环控制系统;③复合控制系统。 3.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由受控对象和控制器组成。 4.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常有: 恒值系统与随动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定常系统与时变系统等。 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快、准。 6.典型输入信号:脉冲、阶跃、斜坡、抛物线、正弦。 二、基本要求 1.对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和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了解。 2.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理解对自动控制 系统稳、准、快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3.了解控制系统的典型输入信号。 4.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画方框图的方法。 三、容结构图

四、知识结构图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学习要点 1.数学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形式

(1)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2)数学工具—拉氏变换及反变换; (3)传递函数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4)脉冲响应函数及应用。 2.数学模型的图形表示 (1)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梅逊公式的应用;(2)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的应用。 二、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对系统的相似性、简化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输入变 量、输出变量、中间变量等概念,要准确掌握。 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及小偏差线性化的方法。 3、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并对解的结构、运动模态与特征根的关系、零输入 响应、零状态响应等概念有清楚的理解。 4、正确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熟练掌握由传递函数派生出来的系统开环传递 函数、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传递函数等概念。(#) 5、掌握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两种数学模型的定义和绘制方法,熟练掌握控制系统的结构 图及结构图的简化,并能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6、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 1)直接法:由微分方程直接得到。 2)复阻抗法:只适用于电网络。 3)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用梅逊公式。 4)信号流图用梅逊公式。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 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 2H 2 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点燃 通电 通电 电解水口诀: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什么就是自动控制?(填空) 自动控制:就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得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就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得变化规律去变化得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得两种常用控制方式就是什么?(填空)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3、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得概念? 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 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得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得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得结构。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各自得优缺点? (分析题:对一个实际得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得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得定义?(填空或判断) (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得振荡倾向与系统恢复平衡得能力 (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得 (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得终值之间得差值来表征得 第二章 1、控制系统得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了解微分方程得建立? (1)、确定系统得输入变量与输入变量 (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得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得微分方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 (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将与输入量有关得项写在方程式等号得右边,与输出量有关得项写在等号得左边 3、传递函数定义与性质?认真理解。(填空或选择) 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得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得拉普拉斯变

高一物理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2. 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每个力的产生必然同事联系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3.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图示:力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5.力的分类 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二.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不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就能产生作用的,称为非接触力。 三.弹力 1.接触力:接触力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弹力和摩擦力,他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 2.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者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 形变。有些物体在撤去力之后形变可以恢复,称为弹性形变。3.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 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与物体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 4.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 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称作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结构决定。 四.摩擦力

(完整版)课程总结与反馈

模块五课程总结与反馈、 主题一:在这几个模块学习中,您做了哪些事情? 在这几个模块学习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我阅读了在线学习里的相关内容,认真研读《教育技术参考手册》,不但丰富了自己的教育技术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软件操作能力。 2、阅读了教材中提出的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学习积极认真完成了各个模块的必修活动和作业上传,包括案例分析、制作研究性学习方案、制作教学网站、开通博客、运用Excel 制作教学评价量规表、模块讨论、模块测评和制作行动计划等等。 3、我按照要求注册了windows spaces live博客,对主题,模块,模式等进行了设置,并将两篇小散文发表在博客上。还上传了一些风景图片。在博客中连接了我好友的博客,并向他发起了邀请。最后,在课程讨论区,我将自己思考的有关应用博客工具进行教学反思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4、认真阅读了其他学员发表的意见,并积极回帖,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讨论。 5、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勇于在“教师答疑”和“学友互助”中提出新问题,并积极发表培训感言。 主题二;学完了整个课程后,您有哪些收获? 答:学完了整个课程后,我获益良多: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我了解了个别化学习的概念及特点、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等知识。我还知道了怎样申请博客,如何设置博客的标题、添加日志、链接好友等。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运用博客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泛的空间,我的教育技术知识丰富了不少,同时,也提高了软件操作能力。其次,通过阅读大量的教学案例和参与讨论,使我更明确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对我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再次,通过独立制作研究性学习方案、教学网站和教学评价量规表及开通博客,使我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最后,通过制定行动计划,使我进一步积极思考教学工作,为完成教学任务做准备,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主题三:学完了整个课程的内容后,您对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答:学完了整个课程的内容后,我深有感触,总的来说,感觉很好。今次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的过程和内容都非常适合我们一线教师。但我个人认为还有些地方需要改进一下:一、督学和助学应给我们学员更多且更清楚的学习指引和帮助。比如:在Frontpage制用网页时应该给我们指导。二、有些知识难点应有多一些视频观看,我们通过观看视频明确每一步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去了解知识点、 课程总结与反馈 主题一:在这几个模块学习中,您做了哪些事情?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D x x f y ∈=,把使0)(=x f 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D x x f y ∈=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x f y =的零点就是方程0)(=x f 实数根,亦即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0)(=x f 有实数根?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x f y =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o\ac(○,1) (代数法)求方程0)(=x f 的实数根; 错误!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x f y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 ①正比例函数(0)y kx k =≠仅有一个零点。 ②反比例函数(0)k y k x = ≠没有零点。 ③一次函数(0)y kx b k =+≠仅有一个零点。 ④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 (1)△>0,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20(0)ax bx c a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⑤指数函数(0,1)x y a a a =>≠且没有零点。 ⑥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且仅有一个零点1. ⑦幂函数y x α=,当0n >时,仅有一个零点0,当0n ≤时,没有零点。 5、非基本初等函数(不可直接求出零点的较复杂的函数),函数先把()f x 转化成()0f x =,再把复杂的函数拆分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函数12,y y (基本初等函数),这另个 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就是函数()f x 零点的个数。 6、选择题判断区间(),a b 上是否含有零点,只需满足()()0f a f b <。 7、确定零点在某区间(),a b 个数是唯一的条件是:①()f x 在区间上 连续,且()()0f a f b <②在区间(),a b 上单调。 8、函数零点的性质: 从“数”的角度看:即是使0)(=x f 的实数; 从“形”的角度看:即是函数)(x f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1

HEFEI UNIVERSITY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 系别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专业自动化 班级 09自动化(1)班 姓名 完成时间 2011.12.29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 前言 自动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造、农业、交通、航空及航天等众多产业部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人们的劳动环境,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今天的社会中,自动化装置无所不在,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学期我们开了自动控制原理这门专业课,下面主要介绍下我对这门课前五章的认识和总结。 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传递函数的定义: 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是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1)零极点表达式: (2)时间常数表达式: 2.信号流图

(1)信号流图的组成 节点:用来表示变量或信号的点,用符号“○”表示。 支路:连接两节点的定向线段,用符号“→”表示。(2)信号流图与结构图的关系 3.梅逊公式

其中:Δ=1-La+LbLc-LdLeLf+...成为特征试。 Pi: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第k条前向通路的总传递函数 Δi:在Δ中,将与第i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路所在项除去后所余下的部分,称为余子式。 La:所有单回路的“回路传递函数”之和 LbLc:两两不接触回路,其“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 LdLeL:所有三个互不接触回路,其“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回路传递函数”指反馈回路的前向通路和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只积并且包含表示反馈极性的正负号。 二、线性系统的时域分 1.ζ、ωn坐标轴上表示如下: (1)闭环主导 极点:

当一个极点距离虚轴较近,且周围没有其他闭环极点和零点,并且该极点的实部的绝对值应比其他极点的实部绝对值小5倍以上。(2)对于任何线性定常连续控制系统由如下的关系: ①系统的输入信号导数的响应等于系统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导数; ②系统对输入信号积分的响应等于系统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积分,积分常数由初始条件确定。 2.劳斯判据: 设系统特征方程为 : 劳斯判据指出: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劳斯表中第一列系数都大于零,否则系统不稳定,而且第一列系数符号改变的次数就是系统特征方程中正实部根的个数。 劳斯判据特殊情况的处理 ⑴某行第一列元素为零而该行元素不全为零时——用一个很小的正数ε代替第一列的零元素参与计算,表格计算完成后再令ε→0。 ⑵某行元素全部为零时—利用上一行元素构成辅助方程,对辅助方程求导得到新的方程,用新方程的系数代替该行的零元素继续计算。 3.稳态误差 (1)定义: (2)各种误差系数的定义公式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课程总结与反馈范文

课程总结与反馈范文 模块五课程总结与反馈、 主题一:在这几个模块学习中,您做了哪些事情? 在这几个模块学习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我阅读了在线学习里的相关内容,认真研读《教育技术参考手册》,不但丰富了自己的教育技术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软件操作能力。 2、阅读了教材中提出的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学习积极认真完成了各个模块的必修活动和作业上传,包括案例分析、制作研究性学习方案、制作教学网站、开通 __、运用Excel制作教学评价量规表、模块讨论、模块测评和制作行动计划等等。 3、我按照要求注册了windows spaces live __,对主题,模块,模式等进行了设置,并将两篇小散文发表在 __上。还上传了一些风景图片。在 __中连接了我好友的 __,并向他发起了邀请。最后,在课程讨论区,我将自己思考的有关应用 __工具进行教学反思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4、认真阅读了其他学员发表 __,并积极回帖,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讨论。 5、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勇于在“教师答疑”和“学友互助”中提出新问题,并积极发表培训感言。主题二;学完了整个课程后,您有哪些收获?

答:学完了整个课程后,我获益良多: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我了解了个别化学习的概念及特点、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等知识。我还知道了怎样申请 __,如何设置 __的标题、添加日志、链接好友等。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运用 __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泛的空间,我的教育技术知识丰富了不少,同时,也提高了软件操作能力。其次,通过阅读大量的教学案例和参与讨论,使我更明确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对我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再次,通过独立制作研究性学习方案、教学网站和教学评价量规表及开通 __,使我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最后,通过制定行动计划,使我进一步积极思考教学工作,为完成教学任务做准备,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主题三:学完了整个课程的内容后,您对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答:学完了整个课程的内容后,我深有感触,总的来说,感觉很好。今次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的过程和内容都非常适合我们一线教师。但我个人认为还有些地方需要改进一下:一、督学和助学应给我们学员更多且更清楚的学习指引和帮助。比如:在Frontpage制用网页时应该给我们指导。二、有些知识难点应有多一些视频观看,我们通过观看视频明确每一步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去了解知识点、

湖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精辟)

自动控制理论(一)复习指南和要求【】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复习指南与要点解析 要求: 根据系统结构图应用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或者应用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方法不同,但同一系统两者结果必须相同) 一、控制系统3种模型,即时域模型----微分方程;※ 复域模型 ——传递函数;频域模型——频率特性。其中重点为传递函数。 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式之比)和性质。 零初始条件下:如要求传递函数需拉氏变换,这句话必须的。 二、※※※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 实际上,也就是消去中间变量求取系统总传递函数的过程。 1.等效原则:变换前后变量关系保持等效,简化的前后要保持一致(P45) 2.结构图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如果结构图彼此交叉,看不出3种基本连接方式,就应用移出引出点或比较点先解套,再画简。其中: ※引出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G s 。(注意:只须记住此,其他根据倒数关系导出即可) 引出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1/()G s 。 相加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1/()G s 。 相加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G s 。 [注]:乘以或者除以()G s ,()G s 到底在系统中指什么,关键看引出点或者相加点在谁的前后移动。在谁的前后移动,()G s 就是谁。 例1: ) 解法 1: 1) 3()G s 前面的引出点后移到3()G s 的后面(注:这句话可不写,但是必须绘制出下面的结构图,) 2) 消除反馈连接

) 3) 消除反馈连接 4) 得出传递函数 123121232123()()()() ()1()()()()()()()()() G s G s G s C s R s G s G s H s G s G s H s G s G s G s =+++ [注]:可以不写你是怎么做的,但是相应的解套的那步结构图必须绘制出来。一般,考虑到考试时间限制,化简结构图只须在纸上绘制出2-3个简化的结构图步骤即可,最后给出传递函数 () () C s R s =。。。。) 解法 2: 1()G s 后面的相加点前移到1()G s 前面,并与原来左数第二个相加点交换位置,即可解套,自己试一下。 [注]: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其最终传递函数 () () C s R s =一定相同) [注]:※※※比较点和引出点相邻,一般不交换位置※※※,切忌,否则要引线) 三. ※※※应用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 梅森公式: ∑=??=n k k k P P 1 1 式中,P —总增益;n —前向通道总数;P k —第k 条前向通道增益; △—系统特征式,即Λ+-+-=?∑∑∑f e d c b a L L L L L L 1 Li —回路增益; ∑La —所有回路增益之和; ∑LbLc —所有两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LdLeLf —所有三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k —第k 条前向通道的余因子式,在△计算式中删除与第k 条前向通道接触的回路。 [注] :一般给出的是结构图,若用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则必须先画出信号流图。 注意2:在应用梅森公式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漏项。前向通道总数不要少,各个回路不要漏。 例2: 已知系统的方框图如图所示 。试求闭环传递函数C (s )/R (s ) (提示:应用信号流图及梅森公式) 解1) [注]

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

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篇一首先我们由衷的感谢老师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经过这四周的学习,本次课程设计即将结束,总的来说,经过这门课的学习收获还是相当大的。回顾这段时间的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万分。的确,从选材到开始制作,从理论到实践,在四周的实训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们都更加懂得并亲身体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发现自己对之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有待加强。 生活就是这样,汗水预示着结果但是也见证着收获,劳动是人类生存、生活永恒不变的话题,通过实训,我才真正领略到“艰苦奋斗”这一词的真正含义。我想说,设计确实有些辛苦,但苦中也有乐,在如今单一的理论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能有实践的机会,但我们可以。而且设计也是一个团队的任务,一起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有说有笑,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多少欢乐在这里洒下。我想说,之前的时间确实很累,但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做的劳动成果时,心中也不免产生兴奋。也许有人不喜欢这类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编程的工作有些枯燥,但我们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人生活的有意义就够了,而且这也是最主要的,社会需要我们,我们也可以为社会而工作。 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团队需要个人,个人也离不开团队,必须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某个人的离群都可能导致整项工作的失败。实训中只有一个人知道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每个人都知道,否则一个人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团结协作是我们实训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而这次实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精心总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二)、清未“新政”及其破产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新政”的内容:一、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二、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钦定宪法大纲》。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的矛盾。清政府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下半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1895年10月孙中山决定发起广州起义,由于消息事先走漏,起义失败。 1900年10月孙中山又在惠州起义,最终失败。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使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地传播开来。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有能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重要的有黄兴—华兴会,蔡元培—光复会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政治革命)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 非电解质 :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 强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 2、NH 3、CO 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 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 4全部电离,故BaSO 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 离子的速率 和离子结合成 分子的速率相等 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 、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 、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 、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 减弱 电离。 D 、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用可逆符号 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6、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 表示酸,Kb 表示碱。 ) 物质 单质 电解质 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如SO 3、CO 2、C 6H 12O 6、CCl 4、CH 2=CH 2 强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HCl 、NaOH 、NaCl 、BaSO 4 弱电解质: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HClO 、NH 3·H 2O 、Cu(OH)2、 混和物 纯净物

本课程内容和心得体会

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 本书主要介绍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与管理中常用的现代试验设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包括误差理论、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因子设计、正交试验设计、稳健设计、模式识别、分形、人工神经网络、蒙特卡洛模拟等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软件应用的介绍。 误差理论就是科学地、确切地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的理论。掌握误差理论的有关知识,可以对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做进一步的理解,并对测量结果作出科学的评价。若所进行的测量具有一定的精度,则需要根据测量误差的需要来确定如何安排测量、需要几次测量、对测得值如何进行处理、用什么形式给出测量结果的最佳表达式等。方差分析是试验设计中的重要分析方法,应用很广泛。它将不同因素、不同水平组合下的试验数据作为不同总体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找出对试验指标影响大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主要有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和双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是研究相关关系的一种数学工具,它提供了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近似表达,即经验公式,可以用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的。因子设计是一种有效地设计方法,通过考虑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效果来进行方差分析,从而判断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试验指标的影响。有2k因子设计和3k因子设计。假设试验中共有k个因子,各因子均为2个水平,则有2k个不同组合,若每个组合下取一个观察值,总观察值共有2k个,因此叫做2k因子设计。以上为试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正交设计解决了在不影响试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的减少试验次数的问题。就是利用正交表合理的安排试验,尽快有效的获得最优方案。其特点为:避免作全面试验,在多因素、多水平试验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搭配。学习了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法及正交试验效应分析法。稳健设计就是通过调整设计变量及控制其容差使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当与设计值发生变差时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一种工程方法。换言之,若作出的设计即使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产品质量也是稳定的,或者用廉价的零部件能组装出质量上乘、性能稳定与可靠的产品,则认为该产品的设计是稳健的。 数学模型法也是一种指导实验的方法,它不是作一般化的简化,而是在认识并剖析对象之后,在对对象作分析和简化,即对简化的过程作出数学描述。它修改方便,容易运算处理,能描述各种类型的问题,如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天文等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些优点使得数学模型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是一种自动的从大量可供选择的变量中,选择对建立回归方程重要的变量的方法,它是在多元线性回归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算法技巧。相对与其他一些回归分析方法,逐步回归方法的一个优点在于它不需要预先的实验设计,一起的数据都可以拿来用。模式识别就是在一定的度量或观察基础上,将某个模式划分到魔种模式类别中去的操作,或者说模式识别是一种借助于大量信息和经验进行推理的方法。它大致有一下几类:统计识别模式,句法识别模式和图形识别模式。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神经元广泛互联而成的自适应非线性网络系统,它具有学习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各种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分为三大类:前向网络、反馈网络和自组织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的运行分为两个阶段:训练或学习阶段和预测阶段。遗传算法采用简单的编码技术来表示各种复杂的问题,并通过对一组编码表示进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遗传操作,来知道学习和确定搜索的方向。由于采用群体的方法组织搜索,所以它可以同时搜索解空间内的多个区域,特别适合大规模并行处理。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 1、两类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我国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优势具体表现 储量丰富探明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7年生产规模计算,可开采430年 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有煤田分布 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煤田煤种特点用途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燃料发电 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低硫、低灰、抗碎强度大、抗磨性好冶炼钢铁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起止点铁路名称起止点大秦线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京包线北京-内蒙古包头 神骅线陕西神木-河北黄骅港太焦线山西太原-河南焦作 焦日线河南焦作-山东日照石太线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 3、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2000年后,晋电外输增长迅速,此举对山西省的有利影响是:①缓解运输压力;②减轻 大气污染;③提高经济效益。 4、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 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 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山西内蒙古东部储量(占全国比例) 1/3 1/10 矿种齐全单一 特点煤质优良,埋藏浅煤质中等,埋藏浅 开采条件优越,适宜露天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区位我国中部紧邻东北重工业基地邻近工业中心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铁路线京包、石太滨州、京通、通霍 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 根源所在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废渣(煤矸石:用于发电、 供热和填充矿坑及塌陷区;煤泥:经干燥除尘后再利用);废气:做好消烟除尘工作;废水: 沉淀净化;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自动控制?(填空)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什么?(填空)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3.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 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 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各自的优缺点? (分析题: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的定义?(填空或判断) (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 (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的 (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 e来表征的 ss 第二章 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 (1)、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入变量 (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 (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将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式等号的右边,与输出量有关的项写在等号的左边

3.传递函数定义和性质?认真理解。(填空或选择) 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5.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化简。三种基本形式,尤其是式2-61。主要掌握结构图的化简用法,参考P38习题2-9(a)、(e)、(f)。(化简) 等效变换,是指被变换部分的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在变换前后保持不变。串联,并联,反馈连接,综合点和引出点的移动(P27) 6.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重点是给定作用下)、误差传递函数(重点是给定作用下):式2-63、2-64、2-66 系统的反馈量B(s)与误差信号E(s)的比值,称为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分为给定信号R(s)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和扰动信号D(s)作用下的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