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4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

5 对立关系: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

6 社会结构:社会主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7 人口资源: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8 人力资源: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产生生产能力。

9 人口数量: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10 人口质量:人口素质,使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1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1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四章

1 文化:(广义)人们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狭义)专指精神文化,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 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3 文化集丛:功能上相互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他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4 文化模式: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5 文化反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导向功能的作用相反的,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

5 习俗: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6 道德: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7 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8宗教:本质定义,从宗教是什么的视角下定义;功能定义,从宗教是作什么的视角下定义。

从本质上讲,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超人类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头脑里的歪曲反映。

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于一体的复合体。

9 文化交流: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10 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11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土文化的过程。

12 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相互排斥的想象和状态。

第五章

1 社会化: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的主动选择和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 人格: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3 生活技能社会化:人们通过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4 价值观念社会化: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人们逐渐接受和学习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6 行为社会化: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7 角色社会化: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8 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基本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9再社会化: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10 继续社会化:它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式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行为模式的过程。

11 正向社会化:上代人对下代的文化教化和传递的过程。

12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

13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14 社会化环境因素:影响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15 社会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六章

1 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2 拟剧论: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3 交换: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或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为。

4 合作: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5 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6 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的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7 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8 身体语言:是身体来代表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和方式。

9 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i。

10 社会网络: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

11相对稳固的形态:社会网络是由人和人的联合而产生的,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密切,稳定,那么这个网络就是~~~。

12 相对松散的形态: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

第七章

1 群体: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而联结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 人群:那些偶发聚集体,也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3 成员群体:也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相互影响。

4 参照群体: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5 家庭: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6 家庭类型: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

7 家庭生命周期: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8 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系统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厉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9 现代社会学的利益群体范畴: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权利系统中的利益地位相同,社会需要和利益相同的社会人群。

10既得利益集团: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第八章

1 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有计划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2 组织过程:组织的动态行为过程。

3 组织决策: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 组织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5 纵向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

6 横向沟通: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7 正式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方式进行传递,通常是成文的。

8 非正式沟通:通过内正式沟通以外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通常是不成文的。

9 组织控制: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来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的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10 预先控制: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11 现场控制:又称同步控制,是对正在进行实际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

12 反馈控制:针对组织成员的活动结果进行控制。

13 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14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组织同时并寸的非正式的小团体,也叫非正式组织。

15 公共部门: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16 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里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叫私有部门。

17 第三部门:在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他们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也不追求拥有者的利益,他们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

第九章

1 社会制度:基于一定家伙子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所遵守的规范体系。

2 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主体丢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

3 家庭制度: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套规范体系。

4 经济制度:社会用于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

5 教育制度: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的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的总和。

6 政治制度: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的,用以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

7 宗教制度:宗教观念,信仰,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的规范体系。

8 社会制度的周期: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第十章

1 社区: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 社区纵向格局: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

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

3 社区横向格局:一个社区中的各个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个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法来维持。

4 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5 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6 城市郊区化: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7 集镇社区: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联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度的形式。

8 社区发展:在城乡基层社区中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十一章

1 广义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差别,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2 狭义的社会不平等: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3 阶级: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4 阶层: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5 社会分层: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6种姓或种姓制度:以血缘,血统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等级的制度。

7 种族:人种,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

8 等级:按经济和政治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9 性别: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10 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11 垂直流动: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

12 水平流动: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

第十二章

1 偏差行为: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或差异行为等。

2 偏差行动: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

3 偏差习惯:个人因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4 偏差心理: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在、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5 偏差文化: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6 违法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7 违章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列的行为。

8 违规行为: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9创新者: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

10形式主义: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

11 退缩主义:即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

12 反叛: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与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代替。

13 主流文化:一定社会地位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14 亚文化:主流文化并存于社会的,但是非主导性的,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15 初级偏差:所有打破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不管是否已经贴上了偏差行为的标签。

16 广义的社会控制: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和制约的过程。

17 狭义的社会控制: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8 宏观控制: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

19微观控制: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

20 制度化控制:按照一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

21 非制度化控制: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共识来实现。

22 外在控制: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23 内在控制: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24 积极性控制: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

25 消极性手段:利用惩罚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26 社会过控: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27 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消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

第十三章

1 社会问题: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2 特征: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的象征,标志。

3结构性问题: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

4腐败:权力的滥用,即不正当的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力和权威来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谋取利益。

5广义家庭暴力: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

6 狭义家庭暴力行为: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妻子对丈夫的暴力,但最常见是丈夫用武力或胁迫手段,侵犯妻子的人身权利,对其肉体和精神造成伤害的暴力行为。

7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是自然灾害问题,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

第十四章

1 社会变迁: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2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3 社会发展计划: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4社会现代化:现时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心理,文化等诸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名词解释

第一、二章

1、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2、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3、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4、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5、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

6、规范性功能:社会学者的规范性研究,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以及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7、社会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8、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9、社会批评功能: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这种研究我们称之为“社会批评”。

它的目的是通过对矛盾的分析,更好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10、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11、实地调查: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2、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

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类型有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标准实验、准实验和双盲实验。

13、非介入性研究:是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或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4、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社会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5、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四章:

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4、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5、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现实的资源,体系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6、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内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7、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8、自然资源:是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有三中类型:一是环境资源;二是生物资源;三是矿产资源。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称。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

11、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12、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13、文化模式:是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14、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15、道德:是已善恶评价的方式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道德是从习俗演化而来的。

16、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

17、宗教:从本质上讲,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和信仰,

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于一体的复合体。

18、文化传播:是某些文化元素随同社会的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19、文化采借:又译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20、文化融合: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是文化融合。

21、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过程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第五、六章:

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个人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3、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或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4、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

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5、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6、角色社会化:是人们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

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7、基本社会化: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8、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9、再社会化:就是使人们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10、正向社会化:是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11、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

12、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有助于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13、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环境因素,它是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14、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包括生产劳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等形式。

15、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和审美能力等。

16、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17、交换:是指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采取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18、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19、竞争: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中一种普遍可见的形式。

20、冲突:是合作的对立面,主要是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21、符号:是指被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22、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23、身体语言:是用身体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

24、个人空间: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25、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

26、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这是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区分的。有的社会网络比较排斥新成员的加入或对新成员的加入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旦进入这样的社会网络,也很难退出该社会网络,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封闭形态的,反之就是开放形态的。

27、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这是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联系的亲密程度的不同来区分的。社会网络就是人和人的联合产生的,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密切、稳定,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相对稳固形态的;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松散的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相对松散形态的。

28、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这是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的。在社会网络中,人们的交往往往都是以互惠互利为平等原则的,这也是个人愿意建立或维持某个社会网络的直接动因,这些互惠互利的平等原则使这些社会网络明显呈现出一种互利形态。在互补的社会网络中,互动的双方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通过信息、情感的交换,使各自的交往需求得到满足。

第七、八章:

1、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感情交流的集体。

2、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群体。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没各种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正式群体就是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

4、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联系的群体,就是外群体。

5、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相互影响。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6、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大群体是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小群体是指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7、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

8、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9、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一定的家庭由建立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10、利益群体:是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厉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11、既得利益集团是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12、组织: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13、组织决策:是指人们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的达到目标的过程。

14、组织沟通:是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已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从沟通信息的方向上看,组织沟通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纵向沟通是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横向沟通是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15、组织控制:是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组织控制有三个过程: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预先控制是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现场控制是对正在实际操作的组织成员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反馈控制是针对组织成员的活动结果来进行控制。

16、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之上,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17、合法统治的类型有三种:魅力性、传统型和法理型、魅力型是指建立在某个英雄人物、某位如有神授天赋的人物的个人魅力基础之上。传统型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于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基础之上。法理型统治建立在正式制订的规则和法令的正当性基础之上。

18、组织非正式结构:是指与正式群体同时并存的非正式的小团体,也称非正式群体。

19、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20、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为拥有,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服务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私有部门。

21、第三部门:除了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它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也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它们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一般统称为第三部门。

第九、十章

1、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

3、规范要素: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是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作为制度灵魂的价值要素是内在要素,是看不见的,必须外化为规范才能发挥作用,而且价值标准决

定和产生规范。规范是标准、规则和模式,是一系列有关角色行为的规定。规范分为公开规范和隐蔽规范。公开规范是群体、组织和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外显出来的规范。隐蔽规范是公开规范不禁止也不提倡,然而被人们默默遵守的规范。

4、组织要素: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组织要素包括组织领导、职能机构和组织成员。

5、设备要素: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设备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象征性的物质设备;另一类属于运行性的物质设备。

6、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根据社会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本源制度,是指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包括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派生制度是建立在本源制度基础上的其它一切制度,如政治制度、教育科学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等。

7、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8、经济制度:是社会用以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主要由经济法规、条令、经济组织条例及其职能和性质的规范等方面构成,是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

9、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的,用以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

10、教育制度:是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的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的总和。

11、宗教制度:是包括宗教观念、信仰、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的规范体系。

12、社会制度生命周期:是指某一具体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13、社区:一般地说,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4、社区纵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

15、社区横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法来维持。

16、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17、城市社区:也称都市社区,是指以非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18、集镇社区: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农村基层政权机构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集中地,能够为周边农村提供各项生活服务。

19、社区发展:是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的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2018.10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顼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中,科学的最高层次是 A.天文学B.数学C.物理学D.社会学 2.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 A.20年代 B.30年代C.40年代D.50年代 3.交换理论的建立者是 A.霍曼斯B.科塞C.达伦多夫D.帕森斯 4.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来自于 A.奥地利B.英国C.德国D.法国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是 A.谭嗣同B.康有为C.严复D.章太炎 6.在费孝通提出的“五脏六腑”说中,属于“五脏”的是

A.学术会议B.学会组织 C.社会学课程D.研究方法 7.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被称为 A.预测性功能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8.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被称为 A.访谈法B.观察法C.个案研究D.典型调查 9.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A.实地研究 B.问卷调查C.实验方法D.统计调查 10.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称为 A.人口结构 B.社区结构 C.环境结构 D.社会结构 11.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被称为 A.文化采借B.文化互斥C.文化冲突 D.文化排斥 12.重新社会化也称为 A.再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 C.二级社会化D.文化反哺 13.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 A.知识积累B.社会实践C.观察学习D.角色扮演 14.某公司几个合伙人之间的合作,属于 A.契约式合作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自发性合作D.指导性合作 15.在霍尔提出的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中,距离最长的是 A.亲密距离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D.公众距离 16.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利己形态和利他形态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7.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学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 1.建立在个人的顺从动机基础之上,即让人出自内心地感到这样做是对的。奖励、赞扬、记功、晋升等,这属于()控制的措施。 A.消极控制 B.个人控制 C.积极控制 D.内在控制 2.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A.费孝通 B.吴文藻 C.严复 D.康有为 3.“现代化”是()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新术语。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4.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要求个体放弃原来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接受一套对他本人完全是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个过程属于()。 A.基本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反社会化 5.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为()。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6.所有社会制度中最普遍、最悠久的制度是()。 A.军事制度 B.家庭制度 C.福利制度 D.政治制度 7.在关于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中,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的观点属于()。 A.生物学解释 B.心理学解释 C.社会学解释 D.文化学解释 8.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9.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0.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A.“手段——目标论” B.“差异交往”说 C.亚文化群理论 D.标签论 11.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这种控制形式是()。 A.内在控制 B.外部控制 C.内化控制 D.他人控制 12.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属于社会制度的()。 A.概念系统 B.规则系统 C.组织系统 D.设备系统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全国2020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供参考)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注:题干后标注的页码为《社会学概论》官方指定教材2012年版的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C)。【P40】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A)。【P42】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D)。【P44】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B)。【P46】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A)。【P48】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D)。【P50】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P58】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D)。【P64】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C)。【P71】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A)。【P76】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C)。【P79】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A)。【P89】

全国2016年10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6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 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 .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 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C ) 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 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A) 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 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A.文案法B.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D)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 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A) 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实地研究D.非介入性研究 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 A ) 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整体性社会结构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A.人口素质B.人口规模C.人口结构D.人口分布 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C) 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C.文化震惊D.文化排斥 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D ) 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 12. 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被称为(A) A.先赋角色 B .开放性角色 C .首要角色D.表现性角色 13.在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被 称为(A ) 14.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社会学概论复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 A.《实证哲学教程》 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 D.《实证社会学科学教程》 2、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其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是() A.有否劳动报酬 B.劳动的二重性 C.劳动对象 D.消耗脑力还是体力 3、开创了以小城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的是() A.英国林德夫妇 B.美国林德夫妇 C.美国学者伯吉斯 D.中国学者费孝通 4、社会控制最早是由谁在其《社会控制》(1901)一书中所提出并加以阐述的?() A.美国谢尔顿 B.美国罗斯 C.意大利隆布罗索 D.美国默顿 5、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缩影,以及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是()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6、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 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B. 社会变革的需要 C.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 研究者的兴趣 7、社区与一定社会群体或组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社区() A. 以一定行为模式为基础 B. 以特定人群为基础 C. 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 D. 以特定的文化为基础 8、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 社会物资需要和利益冲突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9、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和社会生活的开拓者是() A. 集体 B. 群众 C. 人 D. 组织 10、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指的是() A. 经济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环境问题 D. 社会问题 11、在冲突理论中,刘易斯*科塞提出的理论被称为() A. 阶级斗争理论 B. 辩证冲突论 C. 功能冲突论 D. 结构冲突论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社会学概论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孔德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 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学科的大体设想 2.孔德不但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的 基本想法,因此他被称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3.社会学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启蒙运动、工业革命。②思想条件,西方近现代 以来的社会思想、空想社会主义。③学术条件,文艺复兴后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4.孔德:法国他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他对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的区分 和研究对象的概括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认为社会的进化同生物的进化一样存在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著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法国第一个获得任命的社会学教授著有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韦伯:德国社会学家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提出理解类型的观点及价值中立的主张5.1873年萨姆纳在耶鲁大学讲授社会学课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形成了社 会学的芝加哥学派 6.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 万木草堂讲授群学 1897年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出版,定名为群学肄言 严复中国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7.197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学要尽快补课 8.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

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9.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最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0.多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①整体性观点②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③科学性④应用性 ⑤建设性和批判性 11.社会学的功能/意义:①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②有利于制定 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③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④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⑤促进科学的社会治理 12.社会的含义:①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 人的社会。②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③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13.社会实在论/唯实论:认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 理论是社会实在论的代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将社会实在论做了具体论述。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的行动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成。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认识个人韦伯 14.社会的构成要素:①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②社会关系(血缘、地 缘、业缘) ③社会行动 15.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器物和其 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社会学概论》考试卷A卷

《社会学概论》考试卷 A卷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 2、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生存、、发展。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在1891年。 4、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5、人类生存环境包括和。 6、组织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模式,一种为集中决策模式,一种为模式。 7、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权力。 8、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变异性、、阶级性。 9、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 10、道德是靠人们的、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1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关系。 12、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再生产不相适应。 13、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14、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 。 15、1963年,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并指出四化的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二、判断(请在每小题括号内打√或×,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 2、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一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 ) 3、时尚的特征是新奇性或非常规性、流行时间短、显示与炫耀。( ) 4、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是由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决定的。( ) 5、家庭具有:生产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消费功能、娱乐和享受功能。( )

6、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外部事物。环境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 7、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 8、一切社会控制都具有社会秩序的保障,维持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 9、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病态,但存在社会问题又是社会的常态。社会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 10、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 三、简答题(共34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五种需要是什么?(5分) 2、什么是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有哪些因素?(7分) 3、什么是城市化?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7分) 4、社会保障有哪些功能?(5分)

2018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涂尔于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人中国之时,酋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8.康有为 C.严复 I).章太炎 6.孪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社会与文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 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 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社会制度 第九章:社区 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 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 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 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 二:社会学的现象力 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 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 社会学的科学性 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社会学没有大多数自然科学那样先进。不过,社会学还很年轻,它的研究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就“科学性”而言,社会学并不比自然科学有任何逊色。 难道社会学真的只是转述了常识早就告诉我们的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科学的归纳、解释和预言,靠的是对可以验证的事实进行细心、系统的分析,而非科学的常识性解释则以人们的相信为基础,因而科学方法对现实的解释比常识所作的假象更为可靠。常识是未经系统分析而获得的对某种情况表象的粗浅的感知,而社会学知识是透过社会现象看到社会变迁的规律和真理。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从社会学家和社会著作来看;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 2.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 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和群体生活的科学 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制度、社会过程和社会组织的科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