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世纪地球物理发展和展望_0

新世纪地球物理发展和展望_0

新世纪地球物理发展和展望_0
新世纪地球物理发展和展望_0

新世纪地球物理发展和展望

目录

新世纪地球物理发展和展望 (1)

目录 (1)

1 新世纪的地球物理 (3)

2 新世纪的地震数据采集 (5)

3 地震信号处理新千年展望 (7)

4 地震成像 (11)

5 地球物理反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6)

6油藏地球物理 (22)

7 对地震属性的理解 (29)

8 地震岩性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 (30)

9 地震各向异性 (36)

10 多分量地震学-下一次浪潮 (38)

11 时延地震油藏监测 (39)

12 新世纪的工程和环境地球物理 (44)

13 世纪之交的重力与磁力勘探 (52)

14 新世纪的电磁勘探 (55)

1.新世纪的地球物理https://www.sodocs.net/doc/1e8143735.html,rry Lines等著,严建文译(1)

2.新世纪的地震数据采集..........................................Steve Roche著,严建文译(2)

3.地震信号处理新千年展望.........................................Peter Cary著,赵改善译(3)

4.地震成像............................................................Samuel H. Gray著,方伍宝译(6)

5.地球物理反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Sven Treitel等著,高林译(10)

6.油藏地球物理..........................................Wayne D.Pennington著,严建文译(15)

7.对地震属性的理解.........................................Alistair R.Brown著,杨勤勇译(21)

8.地震岩性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John P.Castagna著,王炳章译(23)

9.地震各向异性....................................................Leon Thomsen著,朱成宏译(28)

10.多分量地震学-下一次浪潮............................Thomas L.Davis著,严建文译(30)

11.时延地震油藏监测........................................David E.Lumley著,杨勤勇译(31)

12.新世纪的工程和环境地球物理.....................Don W.Steeples著,朱海龙译(35)

13.世纪之交的重力与磁力勘探...................................R.O.Hansen著,曹辉译(41)

14.新世纪的电磁勘探...............................Karen R.Christopherson著,曹辉译(44)

1 新世纪的地球物理

Larry Lines,John P.Castagna和Sven Treitel著严建文译

进入21世纪,我们注意到在地球物理领域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本文所要描述的那样,通过各种定量方法(如3D地震革命)来进一步提高地球物理数据的质量和实用性仍然是大势所趋.从更大范围来看,这种变化是与计算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计算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得即使是在我们的模型不断地逼近于真实地质模型的条件下,我们也能够有效地实现各种地球物理方法,不断地提高我们对这些方法的理解水平。因此,与过去任何时候相比,地球物理方法现在能够提供更大距离处的具有更高信噪比的更为清晰的图像。相应地,勘探人员的工作效率要远远高于是10年前。地质资源在不久的将来会枯竭的预测仍然被证明是错误的,由于地球物理进步的影响,情形并不如某些预言家所预测的那样。我们期望这种发展的趋势一直延续到21世纪,并且在我们的前面有许多令人鼓舞的方法出现。要注意的一点是,尽管研究的推动作用暂时不会体现出来,但目前关于研究的经费投入不足,这会导致未来地球物理数据改善的速度降低,从而最终导致较低的勘探成功率。不知道未来的投资者是否意识到,“产量”的降低是目前研究领域的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但这种结果我们会看到的。

本专辑的目的就是阐述勘探地球物理的现状:我们已经达到什么水平,我们正处在什么水平,在新的世纪里,前景是什么。我们向各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征集了13篇论文,这些文章论述了地球物理研究和开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向,文章的题目是:

(1)地震成像(Samuel H. Gray)

(2)地震信号处理--新世纪展望(Peter Cary)

(3)地球物理反演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新世纪分析(Sven Treitel和Larry Lines)

(4)油藏地球物理(Wayne D.Pennington)

(5)新世纪的工程和环境地球物理(Don W.Steeples)

(6)新世纪开始时的重磁法(R.O.Hansen)

(7)新世纪的电磁勘探(Karen R.Christopherson)

(8)地震各向异性(Leon Thomsen)

(9)地震岩性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John P.Castagna)

(10)对地震属性的理解(Alistair R.Brown)

(11)多分量地震学--下一次浪潮(Thomas L.Davis)

(12)时延地震油藏监测(David E.Lumley)

(13)新世纪地震数据采集(Steve Roche)

如所有的预测那样,有些预测可能是错误的、出乎意料的,有些甚至会发生不可预测的革新,这就是技术发展的特征,它使得地球物理成为一个刺激人和吸引人的领域。我们期望读者从这些文章中能受到启发。

2 新世纪的地震数据采集

Steve Roche著严建文译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时,地震数据采集处于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与油气工业下降趋势有关的地震采集队伍过剩,采集技术实质上被“冻结”在其应有位臵上。以前活跃在地震数据采集研究领域的一些公司已经限制其研究活动了,或干脆取消了研究。与通过改进采集方法来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有关的一些提议正在研究中,但它们对直接带来采集效益的提高具有更好的效果。

在烃类油藏的经济生命周期中,与地震数据采集有关的花费是工程中最早的,也是很显著的。因此通常都有降低地震数据采集费用的压力。地震数据的价值是难以量化的。在2D到3D地震成像的的发展中,我们所得到的经验就是地震数据在勘探和油藏开发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显而易见的是,地震数据的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高地震数据价值的证据很多。钻井仍存在着不确定性,不是所有的钻井在商业上都是成功的。油藏模拟研究会生成非唯一的结果。如果地球物理学家利用3D地震数据,那么就能进一步改善油藏模拟模型和结果,并且提供关于油藏内孔隙度和有效渗透率空间分布的更为精确的模型。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R&D)缓慢增长的时期,采集R&D 的进步可分为效率的提高(成本下降)或分辨率的提高(价值的提高)。分辨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都是由数据采集开始的。但直接面向地震数据采集的研究资金有限,这样也许在降低成本的效果上短期会产生效果,但实际上通过不断地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将会获得长期的效益。

在下列三种条件下可获得更多的地震数据:(1)烃类需求的增长使目前的技术和地震数据采集是最有效的,同时提交的数据达到目前所能接受的分辨率水平。(2)提高降低地震数据采集成本的能力使得更多的项目经济上可行。(3)地震数据分辨率的提高明显地使较昂贵的地震数据通过提高钻井成功率从而节省更多的成本。第三种情况使得地震数据的价值得到提高。

用于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也是提高地震数据价值)的采集技术包括陆上多分量技术,海上多分量(4C)技术,井中多分量技术以及设臵永久地震检波器。这些方法都不是新方法。地球物理学家已经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了解综合利用P波和S波信息来更好地确定地下弹性岩石特性的潜在价值。阻碍多分量地震方法经济有效地应用的一些因素最终将由于技术的进步而得以克服,技术的进步包括计算功能的提高、计算容量的小型化、功能需求的降低(规模和负载的降低)、数据遥测能力的提高、以改进的矢量保真性进行数字传感和光导纤维传感器。

因此,当我们进入新的世纪时,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不考虑地震数据分辨率的空间采样仍然是一个讨论的焦点,窄方位角和宽方位角地震数据采集的考虑存在着一些积极的争论。这仅仅是一个争论,由于经济的压力,在空间采样上必须有一个折衷的方法来降低数据采集的成本。降低成本也好,提高经济效益也好,但都得有较好的空间采样和较宽的方位角分布。但更为

困难的问题是什么呢?点接收和点震源的优点能胜过目前地震排列接收所提供的资料信噪比方面的优点吗?目前地震数据的全矢量波场记录的努力能导致多分量技术的成功地和经济有效地应用吗?或者说我们面临的更大挑战就是我们如何利用地震频率的更高和更低倍频程来记录、处理和解释地震数据?

3 地震信号处理新千年展望

Peter Cary著赵改善译

地球物理学家Oz Yilmaz在介绍其出版的SEG教科书《地震数据处理》时,选择了反褶积、共中心点叠加和偏移作为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中最主要的三个处理步骤。自从Yilmaz的著作于1987年首次出版后,石油物探界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会议报告,内容涉及到了地震处理的各个方面。但是,在21世纪初的今天,我想仍然是这三个处理步骤主导着地震资料处理的处理流程。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地震资料处理的各个方面没有取得什么大的进步,也不是说我们没有采用更先进的处理流程处理过一些数据。相反,我们对我们行业中那些真正的先驱者们极为赞赏,他们逐步引导着我们关于地震资料处理的思想不断前进,从野外模拟记录的检查,到通过反褶积、叠加、偏移等处理形成用计算机生成的关于地下模型的清晰图像,他们发明的那些算法或非常类似的算法,仍然是当今全世界进行常规处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我们常把Carl Friedrich Gauss看作最伟大的地球物理学家,因为他在1823年发表的最小化误差平方和的方法几乎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方面面,从反褶积到偏移。

因此,如果很久以前就已经取得所有基础性的进步,那么是什么促使地震处理人员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呢?一个可能的回答是,处理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又是一个老掉牙的回答。实际上,如果你听一个地震成像专家来介绍的话,你可能会得出这样一种印象:很快就不会再需要数据处理员了,因为将来的偏移成像会包含我们目前称为处理的所有内容。包括定比、静校正、反褶积、反Q滤波、波场分离、叠加,当然也包括偏移在内的所有这一切,将从野外原始记录到完成处理得到最终结果的庞大的反演程序中的一部分。然而,从目前地震资料处理的工作中我并没有看到这种变化会在不远的将来发生。

我更相信,隐藏在我们不断变革的背后可能会有某种更为不同寻常的东西,它会大大改进地震资料的处理。在此让我来回顾一件我还是一个研究生时发生的事,这件事事实上使我对地震信号处理产生了长期的兴趣。那时一个地震处理“专家”对我表达了一个特别率直而认真的结论,大意是“地震处理基本上没有什么新东西可研究的了”。说这话的人肯定熟悉我的性格,因为我立刻被吸引住了。一个真正的处理员听到这个玩世不恭的结论一定会把它当成一个挑战,并竭力去证明它是错误的。我认识的大多数经验丰富的处理员不会只看地震剖面而不对它品头论足并加以改进的(包括对他或她自己的剖面)。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癖好,希望从地震记录中挖掘出比记录本身自愿输出的更多的信息,通常这是一件无益的商业活动,就象要从骨头里榨出血一样。但是,我们偶而确实能取得真正的进步,这使我们陷入一种圈套。

但是,激发资料处理人员的因素很多,在过去的10年或20年里,我们真正取得了些什么?无疑,一个该领域的专家一定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列举《GEOPHYSICS》杂志上发表的大

量论文、每年SEG年会上宣读和张贴的500多篇文章,来说明近年来地震资料处理方面所取得的所有进展。但是,在我15-20年的技术生涯中,我大多数时间都是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因此我更喜欢用15或20年前与现在我们怎样处理资料之间存在的实际差异来衡量地震资料处理所取得的进步,我认为这样的分析结果比调查学术文章更加实在。

地震资料处理员的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差异是跟计算机打交道比跟地球物理打交道多。我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计算机,我相信我可以代表对使用那些麻烦的

机器还记忆犹新的处理员表达我们的感受:我们庆幸那些日子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我们处理用的机器要好得多—彩色大屏幕用来对数据和流程进行显示和交互操作,磁盘和磁盘驱动器、磁带和磁带机可以容纳海量数据,运行更加可靠(至少大部分时间如此),内存比我们20年前做梦梦到的还要大,当然,我们今天每台台式机的计算能力比“美好的过去”整个公司用于资料处理的计算能力还要强。是的,关于“美好的过去”最好的事情已经在我们身后了。

计算机硬件上的这些发展对我们地震资料的处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地震数据采集所用的道数更多,面积更大,而处理周期却大幅度压缩,同时最后的处理结果的质量却大为改善。在过去的20年中,即使我们不考虑地球物理算法的改进,就是操作简便这一点就已经使解释人员大受裨益。因为处理操作简便,如观测系统定义和错误检查、初至拾取和检查、静校正解的试验、参数测试、速度拾取及修正等等,使处理人员提交成果的质量明显改善。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三维地震勘探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处理算法和软件也随之发展,以便能处理新的空间维数。对于象带通滤波等单道处理算法当然没有问题,但对象DMO、f-k滤波、偏移等多道算法就不是那样简单了。虽然海上三维测量采用多缆、多震源方式采集数据,其工作效率非常高,但由于震源枪的选择性点火方式而导致的空间采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三维测量比对传统的二维测量更糟。这就使得处理员面临新的如叠前炮内插问题,要用新的处理方法(如方位时差校正)解决电缆羽状化问题。

三维采样对多道算法的影响,对于宽方位角的陆上勘探和窄方位角的海上勘探是不同的。一个炮点间隔等于四到五倍检波点间隔的典型二维叠前陆上数据集可以被描述为稀疏采样的三维函数(时间、沿线炮点位臵、沿线检波点位臵),一个三维叠前陆上数据集是一个稀疏采样的五维函数(时间、纵测线和横测线炮点位臵、纵测线和横测线检波点位臵),这就产生了怎样应用二维和三维算法的一个根本性差别。例如,用于单独的二维炮点道集的叠前偏移算法,就不能应用于绝大多数陆上三维数据,即使作了三维修改也不行,这是因为三维炮点道集无论是在纵测线还是在横测线上都存在严重的假频现象。只是最近几年“十字排列(cross-spread)”这个词(炮线和检波线相交叉采集地震数据)才进入了我们的词典,以期能解决这些空间采样问题。十字排列是宽方位角全三维数据集的采样充分的子数据集,每个子数据集可以单独成像。所以,从成像的角度看,十字排列是二维测量中炮点道集的三维模拟。

最近几年曾经开展过关于三维空间采样和三维测量设计对处理算法与最终处理结果影响的辩论,辩论是很有启发作用的,充满了朝气。参加辩论的地球物理人员中,有喜欢稀疏采样、低覆盖次数三维测量的,有喜欢规则采样、高覆盖次数三维测量的,有倾向于根据重迭十字排列设计三维勘探的,还有主张随机采样以减少采集痕迹的,认为稀采样和密采样得到的分辨率一样的,主张窄方位角而反对宽方位角的,等等。通过这场辩论我们受益匪浅,这是学术健康的标志,我们可以就我们不同的观点进行公开辩论。我相信,未来对问题将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许不同观点会取得更大的一致。地球物理毕竟是一门科学,所以不会象宗教和政治辩论那样,我们的辩论最终会对问题得出一个客观的解答。但是,围绕着这场辩论还存在许多复杂的问题,所以可能会继续一段时间。

就20年前完全没有预见到的进步来说,那么位居最突出进步前两位的是双传感器(2C)海底地震数据采集以及最近的四分量(4C)海底地震数据采集。2C和4C海底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出现,都引起了一系列的活动和兴奋,程序员、处理员和解释人员都在抓紧学习如何处理这些不同的数据。因为我们的行业正在向如何获得现有油藏越来越详细的信息方向迈进,时延(4D)4C 地震勘探将成为我们未来处理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实,现在4D地震已经成为现实,许多公司已经对老的和新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和重新处理,以解释其中的差异,研究储层特征的变化。

在压制多次波方面最近取得的重要进展是一种称作与地表相关的多次波压制技术。

这种技术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结果,特别是对海上数据,它克服了严重限制了老式预测反褶积技术应用的关于地下介质的一维假设。但这种方法今天还没有普遍应用,使用成本还较高,不能简单地推广到三维数据,没有考虑诸如电缆羽状化、横向倾斜等三维效应。但不管怎样,与地表相关的多次波压制技术肯定会成为多次波压制武器库中一种较常用的武器。

在过去的15年中,采用抛物线或双曲线拉冬变换压制多次波已经成为一种最常用的技术,尽管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抛物线拉冬变换压制多次波以后,没有多长时间就压倒了基于一次波与多次波时差不同原理的其它方法,如先出现的f-k扇形滤波技术。值得注意的是,拉冬变换的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方法相对易于使用、很早发现了一系列窍门使其运行速度快这样一个事实。当然,新方法的效果好,这对于该技术被接受也是至关紧要的。但这样的规律今天仍然存在,即新的处理技术,哪怕它的处理效果明显好,但如果计算速度太慢或使用不方便,也难于普及。

尽管有许多压制随机噪声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方法仍然是普通的叠加,今天f-x反褶积的方法也很普及。此外,该方法是另外一个重要新进展的基础,即f-x插值,它不用任何先验信息就可以内插出多个假频和非假频同相轴,只要单个同相轴的假频在f-k空间不互相覆盖。十年以前我们大多数人肯定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不提及反褶积,那么关于数据处理的讨论就不能算是全面的。相对一二十年前,现在运用地表一致性限制条件提取反褶积算子(和振幅恢复因子)越来越普及,叠前和叠后谱白化应用更加自由,除此以外没有什么新东西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直到子波处理的出现。尽管有些孤立的证据说明了确定性反褶积方法的优点,但统计性反褶积仍然占优势。由此可以推论,我们的地震数据的相位在一定程度仍然不确定,无法将它与由测井资料导出的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匹配。

21世纪的地震数据处理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相同点会多于不同点。我们没有必要去研究更多的新问题,因为我们还有许多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我相信:从现在起二十年内,我们仍然在努力改进反褶积、静校正、多次波和噪声压制、采样和插值等等。对此我们没有理由沮丧,只要“地震资料处理中还有新东西可研究”,就没有理由失去信心。

4 地震成像

Samuel H. Gray著方伍宝译

引言

在地面记录的未经偏移的反射地震能量(例如共偏移距记录)通常可提供地下构造的强相干图像。尽管是强相干的,但该图象是不正确的,原因在于它受到几种畸变作用的影响,最显著的影响是来自地质界面截断的绕射波和倾斜界面上反射点与地面位臵间能量的横向移动。地震成像就是校正这些畸变影响的地震处理手段。

在常规处理中,地震成像是众多处理手段的最终阶段。全部地震处理过程包括能量增益化、反褶积、静校正和速度分析、NMO和DMO、叠加,最后到主要用于构造成像的偏移。根据偏移数据体绘制地震构造图,然后在构造图上布臵钻探目的层的勘探井位。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但是偏移后的数据已逐渐被用于后续进一步处理的输入数据。例如,当地质学家和工程师们联合攻关已做过3D地震工作的油田的油气开发问题时,他们把偏移后的地震数据体用作地震属性分析处理的输入数据,诸如瞬时相位或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处理中。通过已知井与建议井位处地震属性特征的对比,我们就能预测出建议井位处的岩性特征。例如,倘若在几口井中某一属性可能都与孔隙度观测值的相关性很好,那么这个属性就可用于估算其它井位处的孔隙度。多年来,地球物理学家都在用地震数据在比地震波长小得多的尺度上估算岩石物性特征,但直到最近他们才对偏移数据实施这种处理,它代表了偏移应用的一个全新领域。这也促使我们在偏移中要非常重视象振幅这样的参数的应用。

时间和深度、叠后和叠前、2D和3D

地球物理学家习惯使用时间域记录的地震数据。以往,他们乐于解释时间记录,甚至是偏移后的时间记录。这就与在深度域工作的地质学家和油藏工程师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同时也给许多通过设计偏移算法来摸索地球物理学规律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带来困惑。尽管深度域的解释结果明显会更正确,但迫使地球物理学家这样做会妨碍他们解释地震数据的能力,例如在资料质量差的地区,在偏移前后剖面上难以确定一一对应的反射波同相轴。所以,就有了时间域偏移(时间偏移)和深度域偏移(深度偏移),它们之间的差异远不是表面上的。通常时间偏移比深度偏移更容易实现,且已证实时间偏移对偏移速度的精度要求比深度偏移要低得多。这样,在精度要求和投入成本低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时间域偏移而非深度域偏移方法。另一方面,当我们试图利用偏移不仅生成地下图像,而且还要估算地层速度时,时间偏移就不如深度偏移有效了。

理想情况下,应该对采集到的全部地震道实施偏移,而且我们也正朝着这个目标快步迈进。但是,即使在几年之前,全部采集道的偏移——叠前偏移——几乎是一个梦想,很简单的原因在

于成本太高难以实现。直到近来提出了一个标准的处理步骤,即在偏移前通过叠加减少数据体的大小,那就是对大量的道实施动校正和倾角时差校正,然后将这些道相加成一个以地表某一位臵为参考的单道。许多道叠加成一道的处理过程模似了这样一种试验,即用零偏移距替代多偏移距,由此获得偏移成本大为降低的数据体。多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叠后偏移处理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在构造适度复杂地区的成像。另一方面,我们早已认识到在一些射线弯曲严重的地区并不服从叠加处理中的假设条件,

以致地震成像质量很差。换句话说,横向速度变化很大的地区,在叠前就应该进行偏移处理。需作叠前偏移的典型例子是墨西哥湾的盐体之下的构造,由于墨西哥湾地区的速度变化极大,在叠后偏移处理出的结果中几乎见不到盐下反射同相轴。

需作叠前偏移的这些盐体还须做三维(3D)的成像。如果能采集到穿过径向形状盐丘的一条单倾向地震测线,通过二维(2D)偏移就能正确成像;但是如果未能较好地确定倾向或走向方向,则穿过沉积围岩的扭曲流状深根型盐体往往被偏移成一扁平走向的盐体。利用2D偏移方法时,盐下构造成像不能完全消除来自采集面以外的能量,且由于波传播到采集面之外而使得采集面内缺少成像所需的反射能量。

叠前时间或深度偏移代表了当今最新的应用水平。海上地震采集主要是3D采集,可以说目前开展三维叠前偏移的大多数工作量是作海洋资料偏移。与陆上采集条件正好相反,海上采集主要受地下成像目标的控制,而受海面条件限制较少。所以,我们一般对陆地数据是作2D成像,特别是山区数据;当地下变化剧烈时,则应作3D成像,因为2D叠前偏移不能解决问题。但采集3D陆上数据时,往往因为经费紧张而使得采集的数据集没有足够的覆盖次数来完成合适的静校正或速度分析。其结果是我们从陆上地震数据得到高质量成像的能力通常落后于海洋数据。

偏移方法

大多数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对偏移做什么都有所了解,且许多地球物理学家知道哪几种方法可用于偏移,但只有很少的地球物理学家熟悉偏移方法的本质特征。描述所有实用的偏移方法已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所以,我们将仅介绍当今对地震数据成像有较大影响的几种代表性的方法。Gardner(1985)曾详细论述了所有这些方法;在其论著的再版卷中讨论的大多数方法为叠后偏移。叠前偏移方法远非仅仅是叠后方法的“拓展”,而且涉及到其自身概念上的重大难度。在叠前偏移中这种难度与需要处理两个波场有关(对于某个炮记录,一个波场来自炮点位臵,另一个波场来自记录排列的所有检波点位臵),而叠后偏移仅处理单个波场(零偏移距未偏移剖面)。

为了描述这些方法,我们需要指出支撑偏移的模型的线性性,即仅考虑一次波的声波或弹性波方程。假定没有发生多次散射(多次散射为地震能量从震源传播到一个地下绕射点,再到第二个绕射点,最后到检波器),在下面的两种方式中就可以观察到这种线性性。第一种方式是将地下

看作为一组分离的散射点,而连续的反射层是由这些反射点的集合构建起来的。在这种方式下,很容易看到如果另外增加一个散射点到地下层位上,那么在未偏移记录中就会另外增加一个确定的散射同相轴。这样,在考虑散射成像时,一个时间只用一个散射点。第二种可观察到线性性的方式是将未偏移的地震记录看作为一组分离的尖脉冲信号,而连续反射同相轴则由这些脉冲的集合所构成。每一个脉冲都来自地下一个连续反射层,根据从震源到反射层的任意点再到检波点的双程旅行时等于脉冲的记录时间来确定成像位臵(例如,在常速介质中,产生未偏移响应脉冲的点的集合是一个旋转的椭球,其焦点在震源和检波点位臵)。增添一个尖脉冲到未偏移记录中,将导致另一个偏移“脉冲响应”被加到偏移剖面中。令人吃惊的是,波动方程提供的数学手段能消除所有偏移画弧的噪声,仅留下未扭曲的地质图像。

最熟悉或许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是Kirchhoff偏移。这种方法是在原有的空间—时间域内处理地震数据,且在作一些初始的滤波后,直接地实施前述两种方式的任意一种。Kirchhoff偏移能用于时间偏移或深度偏移,且它是非常灵活的,即能够将未偏记录的任意一组采样偏移到偏移记录上的任意一组采样。由于3D叠前偏移非常之依赖于这种能力,因此在现行的多数大规模偏移中,它仍是优选的偏移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叠后偏移中最精确、最快捷的方法。Kirchhoff偏移能用于高陡倾角构造的成像,但是在三维偏移中选用足以对陡倾角构造成像的大偏移孔径时,其高昂的处理成本也是无法接受的。

在叠后偏移中仍旧流行的早期数字偏移,产生于对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近似,即只允许波场向下传播(相对于可向上、向下传播的全波动方程而言)。现有几种采用显式和隐式数值计算的有限差分偏移方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波场向下延拓(并不象Kirchhoff偏移那样选道偏移),即对单程(向下传播)波动方程采用有限差分近似,波从记录面穿过一个中间厚度层再到成像深度点。这些方法能在时间域或深度域中实施。当倾角适度时,这些方法相当精确,但当倾角很陡时则就不那么精确了。

最快捷的偏移方法是在f—k(频率—波数)域运行的。这些方法将记录波场分解成平面波分量,并分别偏移每个分量。象有限差分法一样,f—k方法也是从记录面到成像深度向下延拓波场。这些方法对波动方程不采用有限差分近似,而是采用相移法实现向下延拓。即使在倾角很陡的情况下这些方法也很精确,但是它们不能很好地适合横向速度变化很大的情况。而将其扩展到适应横向速度变化情况是可能的,但此时则不再是最快而变成了最慢的方法之一。

最后,一种采用全波场双程波动方程的偏移方法称作逆时偏移。从记录到的波场开始,将某个时间的时间切片逆时传播进入地下,即依据波动方程,波场从切片时间点反向传播。通过这种方式,逆时偏移构筑了地球内部每个时间步的完整波场,以至于我们能看到能量快照从记录面向反射点移动。相对其它方法而言,逆时偏移对地震波传播方程的近似较少,因而它是现有最精确的偏移方法。很遗憾的是,通常它也是最慢的方法。然而,它已经成功地用作为标定其它偏移技

术的概念模型,以及作为具有很好速度控制情况下极度复杂地区的最终偏移手段。

我们看到似乎有太多的偏移方法。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方法呢?在这里我们仅介绍了其中的几种,此外还有其它许多常用的方法。如此多的偏移方法在迷惑了许多地球物理学家的同时,也已证实在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种成像问题时是很有用的。一些方法适合于高陡倾角复杂地质构造的成像,而其它方法更适合于低成本的高分辨率地层成像。由于Kirchhoff偏移的灵活性,它适合于处理很多问题,但是对于许多偏移问题来说,它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精确的方法。我们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偏移方法?”或换句方式问“较少的方法是否会更好些呢?”考虑到我们面对着大型成像项目的高额经费投入,和由于成像失败而导致干井的巨大资金浪费,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必须是强有力的“不!”

速度估计

为了实现地震数据的成像,偏移处理需要已知从震源和检波点到地下位臵的旅行时,而要确定旅行时就需要速度。通常时间偏移是利用地面位臵和成像位臵间的一种平均负载速度,也可称之为成像速度;而深度偏移则是利用一种更详尽的层速度函数。对于叠后偏移,这些函数通常完全能够从叠加速度分析得到的速度可靠地估计出来。对于叠前偏移就不能采用叠加速度了,而必须利用其偏移处理本身来估算速度。对于这种处理,深度偏移比时间偏移难度要大得多。已经提出了几种用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层速度估算方法。这些方法的最简单方式是在每个水平位臵按垂直方向修改速度,即假定某个地下位臵的偏移后数据仅与其位臵正上方的速度有关。常用的最完善的速度估计技术为地震层析成像,即在每个成像位臵求偏移后记录间的代数最小误差。象偏移方法一样,每种求取速度的方法都有其用途,即简单的方法适合于弱至适度横向速度变化的地区。然而,没有一种方法能非常适合于数据质量差和速度剧烈变化的地区,而恰恰我们最需要很适应这些复杂地区的速度估算方法。

面向未来

地震成像比其它大多数地震处理的计算量要大得多,故它一直紧随着计算机硬件技

术的发展而进步。至今我们仍在对大量的叠后数据作偏移,这就意味着叠前偏移的计算成本仍然太高,因而我们还需要具有更大内存和更快磁盘存取的高速计算机来降低处理成本。然而,我们已经从在特制的阵列计算机上运行2D叠后偏移就需要花费数天的时代前进了一大步;我们永远告别了第一代偏移,那时的偏移是用量尺和罗盘来机械地实现的。

过去几年里,地震成像已在主体标量计算机、向量阵列处理机、向量超级计算机、并行超级计算机和工作站上运行和应用。再过几年,我们将会看到在个人计算机上完成的偏移处理工作量将与日俱增,甚至可作大规模的3D叠前偏移,因为现在的个人计算机具有10年前超级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且内存更大得多。偏移处理能力的提高应促使我们更有效地解决偏移速度的估算问题

(常常为各向异性),以避免因偏移迭代次数多而增加成本。随着偏移处理能力的提高和速度估算技术的改进,3D叠前偏移将由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王国(10年前)过渡到常规处理王国(几年后)。

正如前文所述,地震偏移成像正逐渐被用作后续处理的输入数据,即用其估算3D数据体中基于地震属性的岩石性质。随着对这项技术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就会意识到成像方法中保持地震振幅的重要性。这将使我们既能分析诸如反射系数随偏移距变化这类的简单属性,又能分析比现在更可靠、更复杂的新属性参数。

可以预计,弹性波成像的应用将会与日俱增。朝这一方向努力的第一步是实现转换波成像。有关的工作已获得了一些成功,例如在那些P波记录上很模糊的气云区中用转换波数据成像获得了成功,但我们还需要开发满足全波动方程的矢量波场方法。未来必将证实,当今最慢的声波(单分量)偏移方法——逆时偏移,将成为矢量波场成像的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

5 地球物理反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Sven Treitel等著高林译

引言

自从我们这个行业诞生以来,地球物理学家就一直致力于求解反演问题。在地球物理勘探中,解释人员总是基于地面观测数据如地震记录或势场记录来推断地下特性。他们事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粗糙的反映地面记录形成过程的模型,解释时通过这个粗糙的模型根据实际观测到的地面记录重构地下特性。按现代的说法,这种根据观测数据推断地下特性的工作就是求解所谓的“反演问题”。相反,“正演问题”就是在给定地下特征和特定的物理定律成立的前提下确定所能记录到的数据。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地球物理反演才真正在地球物理学家的头脑中扎下了根。从那时开始,人们就尝试开展定量的和通用的地球物理反演,所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求助于理论的扩展,另一方面借助于计算机的能力将这些理论付诸实际应用。应该指出,理论和计算机算法无论如何不可能替代最终裁决人——地球物理解释人员来决定最终反演结果是否有意义。或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写第22世纪的评论文章时会谈到机器在没有人的干预下已经解决了反演问题。但就目前而言,所谓的“无监督地球物理反演”仍然是一个梦。

按照上述很广义的反演问题定义,我们在处理中心应用的那些熟悉的算法都可以看作地球物理数据的转换程序。例如,地震偏移就是试图根据地震记录重建实际的地下地层形态(Gardner,1985)。地层反射系数的反演可以通过预测反褶积衰减多次波反射来实现(Peacock 和Treitel,1969),或通过地层脉冲响应中一次波和多次波的模拟来实现(Lines 和Treitel,1984)。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A VO)(Castagna 和Backus,1993)处理包括地面振幅测量结果的岩性反演等等。反演能处理不同类型的地球物理数据。由此,人们能够将不同的地球物理数据集(诸如地震、势场和井中数据)与同一个地层模型同步地或顺序地进行拟合(如Lines等,1988)。其它反演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在每一种情况下,我们都假定物理定律是成立的。例如,在地震反演中这个定律就是波动方程或是其某种近似。这样,基于物理定律的算法就使我们能够将观测到的数据转换成地下特征,这些特征都曾在其特定的位臵上对观测结果产生过影响。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很广义的反演定义,不会与一般文献雷同,尤其不会与勘探地球物理文献重复。概述了反演方法的理论背景后,我们再讨论一些勘探地球物理中更为流行的方法,它们通常被确定为“反演方法”,然而,需要重申的是,这些确定常常是模糊的,实际上我们的日常工作很多都与地球物理反演有关。

理论背景

反演可以定义为一种方法,借助于这种方法,人们可以获得精确描述所观测到的数据集的地

下模型。以地球物理数据为例,我们的观测结果包括那些可称之为地下构造的物理特征信号,即由地震震源或电磁源激发产生的构造反射(或散射)波场,或构造异常重力场或磁场等。有关现代反演方法的理论基础在Backus 和Gilbert的早期(1967,1968,1970)著作中可以找到。

反演处理与正演模拟密切相关。正演模拟利用数学关系如波动方程来合成地层模型的激发响应,例如地震能量脉冲。地层模型是由一组参数如层速度和层密度等来定义的。这里,如何选择能精确描述观测结果的正演模拟方法肯定是十分重要的。在地震勘探中,

正演模拟是用一种生成合成地震记录的算法来实现的,这些算法有地震射线追踪法、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波动方程解法等。在重力勘探中,正演模拟方法包括根据假定的地下密度分布计算重力场的规则。除了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外,了解应该使用多少模型参数和哪些参数最有效也是很重要的。“正确”模型的选择取决于所面对的勘探问题。例如,水平层状模型可能对堪萨斯中部的地质情况合适,但肯定不适用于怀俄明逆掩断层带和阿尔伯特山前带。

反演或“反演模拟”试图根据给定的一组地球物理测量结果重建地下特征,重建工作以模型响应“拟合”测量结果的方式进行,拟合工作通过某种误差测量方法来完成。因此,选择“好”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但即使模型选择得很充分,仍然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事实上,Jackson (1972)曾将反演中肯地描述为“对不精确、不充分和不一致的数据进行的解释”。

在回答这方面的一些问题中,采用符号注释可能更方便些。我们将正演模拟过程表示为变换f=T(x),这里f是模型响应,x是一个包含地下模型参数集的矢量,T是某种线性或非线性变换,我们假定它能以数学方法描述某种被观察的物理过程。在地震勘探中,T以合成地震记录的形式产生一个模型响应。这样,反演方法可以被写成x′=T-1(y),式中,x′现在是一个包含由数据矢量y(数据空间)导出的地下模型参数集(模型空间)的矢量。这样,算子T-1就表示从数据空间到模型空间的逆变换。

尽管模型选择(或T的选择)在物理上是有意义的,但仍存在大量的问题。首先,T-1或许是不可确定的。其次,所要求的数据可能有“盲点”,例如,地震震源可能没照射到地下给定的部分,因此根据记录数据没有办法重建该部分。此外,实际数据总会受到噪声的污染,除理论情况外,可以预料在给定的测量误差范围内将有不止一个地下模型满足所观测到的数据,换句话说,反演是非唯一的。对这些问题理论研究人员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用他们的话说,反演问题是“不适定的”,即解矢量x′中的微小变动就能在模型响应f中产生很大的变动;观测数据y中微小的变动就能在解矢量x′中产生很大的变动。

人们尝试用合适的最优化算法进行观测地球物理响应与理论地球物理响应的匹配。设计这些算法的目的是使观测数据与计算数据之间的某种差异测量达到最小。大多数方案都是首先对模型参数作初始估计,据此可计算出初始模型响应。然后,用最优化算法产生一组调节或修正参数的估计值;接下来将这些修正参数“插入”理论模型,由此得到的新理论响应应该(有充分希望)

改善数据的匹配。如果情况是这样,就说明反演是收敛的;否则,尽管已知的方法总是无效的,但有大量的替代方法来达到收敛的目的。因为模型响应通常是模型参数的非线性函数,所以有必要以迭代的方式完成这些运算;这就是说必须多次重复执行上述过程,直到理论响应和记录到的地震响应之间的吻合程度满意为止。

这两种响应之间的良好匹配为我们提供的是使运算收敛于地下实际情况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前所述,我们获得的解是非唯一的。事实上,可以证明,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有一系列的解满足这些数据(Cary和Chapman,1988)。幸运的是,我们能够约束这些解,使之向地下参数的先验知识靠近。这类约束可能是“硬的”(如,在某一上、下层面之间密度和速度是确定的),也可能是“软的”,可以用多维概率密度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里,概率密度函数的维数等于描述给定模型参数的个数。描述模型参数先验知识(或偏见)的先验概率密度可以与所谓的“似然率函数”结合使用,似然率函数主要依赖于模型响应与观测数据之间的失配。高斯曲线(钟形)是先验概率密度函数的简单的一维例子,其峰值对应于给定模型参数的最可能值,其宽度是对该模型参数可能值范围的先验估计结果的量度。这样我们就获得了给定反演问题的解的所谓后验概率密度分布。最后得到的多维后验概率分布的峰(可能是多峰)将揭示模型参数值的最可能分布。这些值转过来又应该在给定误差范围内产生满足观察数据的模型响应。

Tarantola(1987)就是这种反演哲学的早期提倡者之一。他的思想是在英国教士和统计学家Thomas Bayes(1973)的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产生的。更新的文献将该方法称为“Bayesian反演”。有关这方面的深入探讨参见Duijndam(1988a,b),Gouveia和Scales(1997,1998)的文章。Scales和Snieder199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已对Bayesian反演的更广泛的含义作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Bayesian反演在勘探地球物理界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未来前景会更加广阔。

反演计算的结果既取决于正演模型(其响应应该与观测数据相匹配)的选择,同时也取决于合适的最小化误差原则的选择。常规的方法是建立在累积最小平方误差(LSE)和累积最小绝对偏差(LAD)的基础上的。除误差标准的选择之外,通常也可采用光滑约束来避免解矢量中的虚假振荡(Constable 等,1987)。

一般情况下,(广义)非线性问题是用给定最优化算法的迭代使用来求解的。问题是为了达到收敛于“正确”地下模型的目的,初始推测必须“接近”实际情况。更为常见的是,在分辨率与噪声抑制之间存在一种折衷:只有以降低噪声抑制效果为代价才能获得较高分辨率的解,反之亦然(Jackson,1972;Treitel和Lines,1982)。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在解的分辨能力与其响应拟合观测数据的能力之间寻求一个折衷。所以,目前已有不少人以极大的兴趣开发所谓的“全局优化”算法,这种算法起码在理论上能够产生使其响应与观测数据拟合得很好的模型。在这些方法中我们特别提一下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法(Smith等,1992;Sen和Stoffa,1995),以及蒙特卡洛搜索法(Cary 和Chapman,1988)。近些年来,人们用人工神经网络求解反演问题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

(Calderon-Macias等,1998)。

勘探地球物理中一些流行的老反演方法

大量地震数据的处理都是以一维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为基础的,即基于局部地质情况可以用一叠水平均匀平行地层(各层具有特定的密度、速度和厚度)来近似表达的前提。这种简单的地质模型允许人们用Dix公式根据观测到的地震反射时间和已知的震源、接收器位臵来估算层速度。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确定(根据观测到的旅行时)层速度用Dix公式求解地球物理反问题。Dix 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的事实说明了简单1D地下模型的能力和通用性。

水平层状介质模型还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共中心点(CMP)叠加方法的基础,在CMP叠加中,对分享同一炮检中点的一些地震道进行正常时差校正求和,产生一个逼近1D层状介质垂直入射平面波响应的求和道。本着这种数据,形成了一种由介质反射系数(即地下垂直入射反射系数序列)与震源子波褶积给出的地震道模型,这在勘探地球物理界广为流行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1D反演方法的目标就是从CMP道中恢复反射系数的估计值,以及地层厚度和各个界面上的阻抗差。

层状介质垂直入射反射系数的估计几乎都是以Goupillaud模型(Goupillaud,1961)为基础的。这种模型包括一个所有地层都具有相等双程旅行时的分层体系。后来,Kunetz(1964)用Goupillaud 模型提出了一种反演方法,根据层状介质脉冲合成地震记录产生了反射系数估计值。不幸的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是相当不稳定的,实际上,它是大多数反演问题解法中固有的不适定性的早期受害者。在当前的实践中,反射系数估计值是用更复杂的反演算法获得的。首先,人们对野外叠加地震道进行去混响处理,以衰减多次反射能量,然后进行信号反褶积,以获得垂直入射反射系数。在这个过程达到卓有成效的程度后,由Lindseth(1972,1979)、Lavergne和Willm(1977)提出的阻抗估计技术接着流行起来,变成了常规地震道反演方法。Lindseth将这个方法命名为“Seislog”(拟测井),因为它能由观测到的CMP道产生连续的速度测井估计值。Oldenburg等(1983)曾对“块状”或参数型拟测井做过介绍。实际上,对于许多应用地球物理学

家来说,拟测井方法与地震反演是同义的。但正象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实际地震数据是有限带宽的和含有噪声的,而拟测井往往打破了这些限制。但有趣的是它的确也获得了许多成功。

勘探地球物理中一些新的反演方法

过去几十年中,反演理论在全球地球物理界获得了广泛成功的应用。但我们自己的勘探地球物理领域对这些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还是不如人愿的。如果将地震偏移看作地球物理反演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它应该是!)的话,那么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除地震偏移方法外,我们还要讨论地震旅行时反演(通常称为地震旅行时层析成像)和地震全波形反演等新方法。在旅行时

反演中,人们对一组观测(拾取)旅行时与由一合适的正演模拟算法获得的旅行时进行迭代拟合,直到两者之间的一致性达到满意的程度为止。用于这种旅行时计算的正演模拟算法主要是2D或3D射线追踪方法。目前这些算法有声波和弹性波两种形式,它们也能用来处理地震各向异性问题。业已发现,旅行时层析成像在井间地震测量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井间对某些给定的地层进行重复测量,就能动态监测两口或多口井间的透射速度层析图像,从而显示连井平面上的介质速度的详细变化。这些层析图像是所谓“时延”或4D储层监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行时反射层析成像还与地震偏移方法广泛地结合运用,以获得地震偏移速度的迭代估计结果。

全波形反演显而易见是旅行时反演的推广。这里,不是将观测的拾取旅行时与计算旅行时相拟合,而是将全波形合成地震图像与全波形记录数据相拟合,无需进行旅行时反演情况下冗长的单个同相轴拾取。对于实际问题,全波形反演的运算量即使对现代计算机而言也显得过分庞大,这项激动人心的技术还得在勘探地球物理领域寻找日常的用途。Gouveia和Scales最近(1997,1998)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运算方面的障碍一经克服,全波形反演将会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将给定模型响应与数据的噪声分量相拟合是危险的,这是全波形反演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尽管这对所有的反演方案都是一个问题,但对全波形反演尤为严重(见Cary和Chapman的文章)。

至此,反演的含义就是,用一个正演模型(选择来模拟生成记录的特定物理过程)对各地球物理数据集进行转换。如此,重力模拟算法可能生成一个与一组实测重力读数相匹配的合成重力场,地震波传播模拟器同样可以生成一套与一组地震野外数据道相匹配的合成地震记录,等等。很显然,反演就是对地球物理数据集进行转换,以获得额外的地下信息。问题是对多种地球物理数据的转换是联合进行好还是顺序进行好。在前一种情况下,地震数据和重力数据被同步拟合到其相对应的数据集;在后一种情况下,将从初始地震反演计算得到的构造信息作为确定重力场的构造模拟的输入,依此类推。在联合反演情况下一个重大的不可解问题是要给予各个数据集以相对的权数,目前尚无实现这一目标的客观方法。因此,这种权数选择必然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Lines等(1988)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讨论,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举例说明。

展望未来

前面,我们阐明了现行地球物理处理技术中大多数都可以看成是解普遍存在的反演问题的尝试:我们有地球物理数据,我们有这些数据产生过程的抽象模型,进而,我们寻求能够对模型参数进行转换的算法。随着地球物理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反演方法在理论和运算方面的问题将显得更为重要。在当今勘探工业界,迭代地球物理反演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其原因是计算资源很少能满足这一要求。就象3D叠前深度偏移今天终于成为经济可行的方法一样,上述新的反演算法走向繁荣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它们将使

地球物理学家不仅能够将观察结果转换成地下的构造形态,而且能够更详细地了解地下的物

47首养生音乐

首养生音乐 .养心音乐 紫竹调纯音乐素手云筝集 心脏出问题,常出现失眠、心慌、心胸闷等情况,从而导致胸痛、烦躁等表征. 最养心曲目:养心气最需要地是平和,所以推荐地最佳曲目为《紫竹调》.这首曲子中运用属于火地徵音和属于水地羽音配合很独特,补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过旺,补火又可使水气不至于过凉,利于心脏地功能运转. 最佳聆听时间::-:.中医最讲究睡子午觉,所以一定要在子时之前就要让心气平和下来. .养肝音乐 大胡笳陈成勃琴怀 肝不好常常出现抑郁、易怒等情绪,而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则是外在表征. 最养肝曲目:肝顺需要木气练达,适合欣赏地曲目为《胡笳十八拍》.这首曲子中属于金地商音元素稍重,刚好可以克制体内过多地木气,同时曲中婉转地配上了较为合适地属于水地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养木气,使之柔软、顺畅. 最佳聆听时间::-:.这是一天中阴气最重地时间,一来可以克制旺盛地肝气,以免过多地肝气演变成火,另外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旺盛地阴气来滋养肝,使之平衡正常. .养脾音乐 十面埋伏传奇乐坊民乐合集 长期地暴饮暴食、五味过重、思虑过度等都会让脾胃产生不适,腹胀、便稀、肥胖、口唇溃疡、面黄、月经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宫下垂都是常见地症状. 最养脾曲目:《十面埋伏》.脾气需要温和,这首曲子中运用了比较频促地徵音和宫音,能够很好地刺激我们地脾胃,使之在乐曲地刺激下,有节奏地进行对食物地消化、吸收. 最佳聆听时间:在进餐时,以及餐后一小时内欣赏,效果比较好. .养肺音乐 阳春白雪传奇乐坊传奇乐坊琵琶曲演奏 吸烟、过度疲劳、呼吸道疾病、厨房油烟、汽车尾气、滥服药物、饮食不当都是引发肺部疾病、甚至致癌地诱因.咽部溃疡疼痛、咳嗽、鼻塞、气喘、容易感冒、易出汗,都是肺不好地表现.最养肺曲目:《阳春白雪》.肺气需要滋润,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地宫音和属于火地徵音,一个助长肺气,一个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地商音,可以通过音乐把你地肺从里到外彻底梳理一遍. 最佳聆听时间::-:.太阳在这个时间段里开始西下,归于西方金气最重地地方,体内地肺气在这个时段是比较旺盛地,随着曲子地旋律,一呼一吸之间,里应外合,事半功倍. 养肾音乐 梅花三弄传奇乐坊传奇乐坊萧演奏曲 肾乃先天之本,经常熬夜、过度劳累、喝酒喝浓茶都会伤肾.面色暗、尿频、腰酸、性欲低、黎明时分腹泻,都是肾不好地表现. 最养肾曲目:《梅花三弄》.肾气需要蕴藏,这首曲子中舒缓合宜地五音搭配,不经意间运用了五行互生地原理,反复地、逐一地将产生地能量源源不断输送到肾中.一曲听罢,神清气爽,倍感轻松. 最佳聆听时间::-:.这段时间在一天里是气温持续走高地一个过程,人和大自然是相互影响地,在这个时间段,太阳在逐渐高升,体内地肾气也蠢蠢欲动地受着外界地感召,如果此时能够用属于金性质地商音和属于水性质地羽音搭配比较融洽地曲子来促使肾中精气地隆盛.

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策略

你比你想象的更强大① 【摘要】试图通过实际的经济数据及具体个例来证明发展中国家是能够在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同时探究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策略 【关键词】经济发展理论VISTA五国比较优势 就像不成熟的少年,犯了错往往会嘟哝几句外部环境的恶劣以及归因于各式各样的原因;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常常抱怨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对其经济发展的桎梏。而又不像不成熟的少年,尽管常常抱怨和犯错,终究能长大成人,渐懂人生之真谛;这些发展中国家忙于内斗和抱怨,一边享受和依赖着“帝国主义”的援助和恩惠,一边蒙着眼睛,掌控着国家这辆大车的方向盘,还叫嚷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②”。呵,这越说似乎越像斯德哥尔摩综合征③了。 所谓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无非就是弱者对强者的控诉及抱怨,什么霸权主义啊、强权政治、掠夺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凡此种种,这总让我想起托克维尔所说的“弱者总是试图将强者扯到和他们一样低的位置上。” 旧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真是发展中国家取得发展的主要障碍吗?发展中国家真的如同菲利普·凯里④一样在不利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中茫茫然,永远试图而不能突破自身发展的枷锁吗?弱国永远只是强国的陪衬和附属吗? 想必不是。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繁华都市的衰亡与弱小城邦的崛起,雄辩地说明了一个结论:好景从来不久长。”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伟大的成就往往都是由卑贱无名的弱者所创造,让我也“受雇于伟大的记忆⑤”一次,在此记录一下恒河沙数般弱者突破旧的政治经济秩序的逆袭:第一次统一中国的并非是强大的齐楚,而是默默无闻厉兵秣马偏居一隅的秦国;征服整个地中海的罗马人,原来也是不受重视的蛮族。让我们把历史的望远镜拉得更近一些:18世纪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兴起在英国,而不是当时最富贵繁华的法兰西;时间往后一个世纪,达到帝国兴盛顶点的英国却不得不将深入进行工业革命的领袖地位转让于过去一直处于沉睡之中的德国与遥远的美洲前殖民地——美国。让历史的长河再驰骋一会吧,叫嚷着“日本可以说不”⑥的日本携“亚洲四小龙”突出重围,首次证明了新兴国家的活力;紧接着,中国出现了,人们否定上述问题的信息也越加越足了。 从宏观方面:VISTA五国⑦ 中国的成功有目共睹,已经证明了发展中国家是能够突破旧的经济政治秩序,取得经济的发展的跳跃。BRIC四国情况类似,这里我将选取VISTA五国,在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大致情况不改变的前提下,观察这几个比较典型的发展中的发展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来得出相关结论。 两点说明: 1.由于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不能很好的量化,我只选取几个关键的时点来考量大概的经济政 治秩序的变化:70年代石油危机;89年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1991年美国发动海湾 ①引自于刘瑜:《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②《诗经》:《蒹葭》 ③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④菲利普·凯里:威廉·毛姆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主人公。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⑤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七二年十二月晚》 ⑥盛田昭夫:《日本可以说不》 ⑦VISTA五国:及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是继金砖四国后,最有潜力的下一代新兴国家。

西方音乐发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爵士乐 一、爵士乐的起源爵士乐(Jazz)以其极具动感的切分节奏、个性十足的爵士音阶和不失章法的即兴演奏(或演唱)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音乐领域各界人士的认可。它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为源头,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自从1917年第一张爵士唱片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世纪初的新奥尔良爵士乐、30 年代大乐队演奏的摇摆乐、40年代的比博普爵士、40 年代末的冷爵士、50年代的硬博普、60 年代的自由爵士、70 年代以后的摇滚爵士,而后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爵士放克...... 一张张不同风格的爵士唱片汇成了一部爵士乐发展史。 1、爵士乐的来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布鲁斯(Blues) 布鲁斯是南北战争后,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 拉格泰姆(Ragtime) 拉格泰姆是美国流行音乐中第一次出现真正有全国影响的音乐形式。它最初 是一种钢琴音乐,盛行于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爵士乐的发源地 新奥尔良(New Orleans)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南部城市新奥尔良...... 二、早期爵士乐(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中期) 1、新奥尔良爵士乐 一般认为,新奥尔良爵士乐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但是历史上的第一张爵士 唱片问世于1917年,是由"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在新奥尔良录制的...... 2、芝加哥爵士乐 三、摇摆乐 20世纪30年代,一种由大乐队(Big Band)演奏的带有黑人风格,并极具舞蹈性的爵士乐--摇摆乐(Swing,例7)开始在纽约发展起来...... 四、比博普 ......比博普的旋律很不连贯,有时却又连续不断地往外迸射;节奏是支离破碎的;拍子是含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定义 发展中国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应该说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准确、统一、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定义。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消失的“后冷战"时代就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 从国际组织来看,从来就没有一个国际组织明确提出过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并在法律上予以确定。联合国明确认定了49个国家为最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则通过承诺更多的国际义务,或不寻求某些特殊的待遇而确立自己发达国家的地位。在国际上有一种共识,某个国家一旦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便被认为是经济发达国家,但随着一些取得良好发展绩效的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和韩国)的加入,使这种共识在实际操作中变得难以把握。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也没有给发展中国家下过明确的定义。由于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发展中国家做出划分,通常的做法是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现改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参数。这种做法虽然简单易行、也比较有效,但单纯的GNP(CNI)或GDP难以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状况。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法律文本中同样也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明确概念。《WTO协定》中的发展中国家条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型条款,即成员”自称“为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国内经济和贸易政策时自主享有《WTO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灵活性;另一类则是被动型条款,即一成员认定某些成员为发展中国家,并在其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给予这些成员以更为优惠的差别待遇。由此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富权威的国际组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认定或划分,也大多是出于处理国际事务和便利贸易往来需要的技术性规定,而没有在理论上给出明确的概念界定。 发展中国家是与发达国家相对的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又称不发达国家。通常指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许多战略要地,无论从经济、贸易上,还是从军事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过去一般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向外扩张、侵略,把世界10亿以上人口的大部分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经过长期的反帝反殖斗争,这些国家取得了独立,有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但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国家虽然在政治上获得了民族独立,但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剥削。旧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彻底摧毁,一些经济命脉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国际垄断资本手里。发展中国家虽然根本改

1.1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1.1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教学设计 一、本章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兴趣越来越浓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同时又是充满迷惑和挑战的未知世界。本章是高中生命科学的开篇,通过回顾生命科学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展望新世纪的美好前景,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 本章包括《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界》和《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两节。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命能够科学技生命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使之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更加自觉地学好这门课程。同时使学生了解什么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激励学生走进生命渴望学实验室,为高中阶段《生命科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本节教材分析: 本节《走进生命科学的诗集》包括“生命科学发展简史”和“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两部分内容,这一节教学关键在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即激发学生持续的内在兴趣,并让学生注意科学家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学习科学地思维,领略科学思想。 关于“生命科学发展简史”,教材首先介绍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贡献,同时介绍了《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等科学巨著。然后,按照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历程,以及从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两条主要线索介绍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历程。教材特别强调了细胞的发现、DNA 双螺旋结果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伟大成就。本教材注重介绍研究手段,强调了技术的发展对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于生命科学发展简史要通过一个个事例和科学家前后相续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课本知识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家的工作是从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中“猜出”本质与联系。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便是观察前人的观察,以便将来自己也成为世界的观察者和问题的解决者。 关于“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教材侧重于现代生命科学的成就与未来的发展前景。教材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介绍生命科学在21世纪将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中包括正在研究的课题,如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环境保护等,也有至今未解之谜。强调生命科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与健康的重大影响。 引导学生放眼看世界,自己体会和思考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作为社会的一员,自己现在能做什么,将来能做什么。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高中(高一)的同学。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生物的基本知识,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得生物学基础。对于刚刚步入高中校门的学生而言,生命科学史的介绍和研究成果的简介是他们接触到的生命科学的第一课,作为教师,如何引导他们带着兴趣走进生命科学这门学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鉴于生命科学史的内容比较枯燥,涉及到一些时间、人物、研究成果的记忆性知识,单纯的讲解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会采用一些图片资料、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介绍中,因为涉及到一些学术性较强的科学知识,因此我会在课前将这些知识作一定的简化处理,以更加形象生动的通俗的语言给学生介绍一些学术性较强的科研成果。

新世纪音乐介绍

新世纪音乐介绍 不知道你是否已经听腻了无病呻吟的流行音乐,是否已经对这种矫揉造作的表演感到厌倦。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是否想过要换换口味呢。对你来说,新世纪音乐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在这里将要介绍的是所谓的New Age Music,通常被译作新世纪音乐,也有译作新纪元音乐的,不知道对你来说这算不算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其实New Age Music时常在我们的周围响起,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开始用New Age Music作为背景音乐;很多电视片也倾向于用新世纪作为自己的结尾曲;各大商场也发现,用新世纪代替原先的流行音乐效果更好。如果再仔细寻找的话,你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音乐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小时候喜欢看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而对这片子的开始曲总是念念不忘,直到长大了才发现原来这就是正宗的新世纪,曲子名叫《Westay》,可以在《The Future Sound Of World》这张专辑中找到。顾名思义,新世纪音乐是个非常新的类别,关于她的起源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音乐形式的出现不会早于70年代。那时候出版的牛津音乐词典也没有New Age这个条目。在1973年的旧金山,一群素昧平生的音乐家在某个音乐节上相会,这些人忽然发现虽然他们以前没交流过,可是互相之间的音乐却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的音乐都是从冥思和心灵作为出发点而创作的,这种类型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种音乐,因此命名为New Age 。在这里还有个小典故,New Age 又指The Aquarian Age (宝瓶座时代),西方神秘学家认为人类正在进入宝瓶座时代,象征了人类将从物质的追求过渡到对自己内心的探索,虽然在物质方面人类有人种、肤色、语言、宗教信仰等等的不同,但人类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共同点。正因为这一点,所有人都是同宗同源的,平等的。正如Secret Garden的主创罗夫兰(Loveland)所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神秘园。你可以在这里寻求慰籍。当你一个人静下心来聆听《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时,就会知道此言不虚了。 粗听上去,新世纪音乐介于古典乐和轻音乐之间,但新世纪更富于变幻,因为她并不是单指一个类别而是指一个范畴,她包括了几乎所有不同以往,象征着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之改良的音乐。因此,你会发现能被称为新世纪的音乐是如此丰富,一切自然界的声音都可能出现在音乐中,所有种类的乐器在此一视同仁,其中的人声更是丰富,从歌唱家到土著乐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就一般而言,新世纪还是有其特点的: 其一,新世纪音乐很少有强烈的节奏(但ENIGMA的音乐却有很明显的节奏),这点同饶舌和摇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两者几乎通篇就是各种打击乐,除了节奏还是节奏。对于新世纪而言,有了节奏就可能受限制。 其二,新世纪的旋律感常常很少。这点不同于流行乐,流行乐需要优美易记的旋律,以便于让每个人都能唱。有时候听了好几遍某首新世纪乐曲,还是记不住她的旋律,这便是新世纪赋予大家极大想象空间的原因了。 其三,新世纪音乐总是避免使用刺耳与急促的声音,因为这会增加音乐的压力,从而破坏聆听者的感觉。

发达国家的双重危机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成本转嫁--温铁军

1、发达国家的双重危机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成本转嫁 董筱丹薛翠温铁军 一、发达国家全球金融资本与现代化政体的双重危机 2008年西方金融资本核心区“华尔街金融海啸”次第引发了全球危机和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引发了海内外理论界和政策界的广泛关注。这场全球危机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相关性,本质上是由西方主要国家的政府扩张信用造成的。从迄今为止的演变进程来看,主导国家的金融衍生品泡沫破灭不仅引发了金融危机,也暴露了具有全球普遍意义的、愈演愈烈的财政(政府债务)危机。 正是由于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都是政府独有之政治强权创造的信用体系 危机,我们才说这场全球危机不仅是经济的,其实质也是源于西方的现代上层建筑的政体危机,或称现代政治危机;其所以引发西亚、北非的政治动荡,则可归因于这种政治体制的泛意识形态化的普世价值,在危机爆发时直接地、显著地作用于高成本上层建筑的逻辑结果。 (一)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特征 渐次暴露出来的发达国家债务危机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这是一场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与以往人们较多讨论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差异显著,却内在具有同源性;另一方面,从新世纪第一个10年西方政府不断增加债务的演化情况看,西方债务危机并未结束,进入第二个10年仍然在不断地蔓延、发酵,有些情况下还可能激化、恶化。

1. 发达国家的政府负债规模。 根据2009年9月《经济学人》杂志设立的“全球政府债务钟”,到2009年底,全球各国负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2010年8月底全球债务已达到39.6万亿,直逼40万亿大关。与发展中国家过去的债务压力相比,发达国家今天的负债局面更为严峻。2009年全球债务中,前10个债务最高的国家负债总额占全世界全部债务79.09%,除中国和印度外,其他8个均为发达国家;这8个国家的政府债务总额达到28万亿美元,占全球全部债务的74.4%。也就是说,当前的全世界政府债务中,绝大部分债务是发达国家的。 从债务的相对规模来看,北美、日本及欧元区国家的负债状况最为严峻。日本的政府债务无论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最大,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190%;债务规模居次的美国这一比重为51.9%,意大利为115.2%。2008年底全球中、低收入国家的外债现值为3.4万亿美元,其中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外债总和约为2.1万亿美元,而日本一国2009年底的政府债务就已达到9.49万亿,美、德、意、法、英等国的债务规模也都达到了万亿美元的规模。 2. 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的扩张趋势。 与一般债务不同,政府的债务并不是有借有还,而往往是在政府发行的新债中更高比例地用以支付旧债,从而也就内生性地助推了政府债务信用的扩张。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救市”需求,西方国家自2009年以来所采取的转嫁危机代价的宏观政策中,短期有效但危害最为深远的措施,仍然是大规模增加政府债务。 在危机压力下,明显具有饮鸩止渴性质的、体现资本主义内生的“竞劣机制”的国家竞争中,仍是以美国为甚——政府债务规模迅即增至高达14万亿美元(2011年1月数据),与5年前相比翻了一番!

如何做好一名新时代教师

如何做好一名新时代教师 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现将从教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

各种音乐介绍

Rock(摇滚)一词,是到60年代,当早期的摇滚乐(Rock & Roll)比较成熟,并发展成流行音乐中的重要潮流时,才有的一个涵义很广的名词。 它与当时一般的流行音乐(Pop)有几个主要的不同点: ①摇滚乐多半以12小节为单位,加以反复,布流行歌曲则以8小节、16小节为单位。或坚守一首歌32小节的模式。 ②以节奏来说,摇滚是由早年Boogie Woogie每小节8拍发展而来,它的重音是在后半拍,它对贝司的重视超过鼓。 ③以和声来说,摇滚多半用旋音而少用全音,用变调而少用7个全音阶。 ④Pop用最动人的旋律来吸引观众,然而摇滚乐是强调精神与感觉,用延长音的效果, (回授、滑音、哇哇器等)来“扩大知觉,解放自我,并发觉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ock & Roll(摇滚乐)一般人早已清楚的知道, Rock & Roll这个词,是50年代时在克利夫兰地区的电台节目主持人艾伦佛利德(Alan Freed)所创。 不过后来,他的声势被比尔海利与彗星合唱团(Bill Haley & his Comets)所唱的“挠钟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取代。 这是比尔海1952年出版的“Rock-A-Beatin Boogie”的延伸。 歌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大家都来摇、摇、摇,大家都来滚、滚、滚。” 那时,这两个字代表了有一段好时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9年,巴弟琼斯(Buddy Jones)录唱一首“摇滚妈妈”(Rocking Rolling Mama), 其中他有一句大吼着:“我爱你摇滚的模样儿”(I Love the Way You Rock and Roll) , 1944年,对猫王曾有极大影响的亚瑟“大个儿”克鲁德甫(Arthur “Big Boy”Crudup), 录唱“RockMe , Mama”歌词中也有类似的词。 1947年,狂人摩尔比尔(Wild Bill Moore)录唱了“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 到50年代,也至少有三首有摇也有滚的歌, 1950年,李尔森杰克逊(Lil Son Jackson)唱的“Rocking and Rolling ”, 1951年,多明诺合唱团(Dominoes )唱了“Sixty Minute ”,歌词中主唱以低音唱出“I Rock em , I Roll eu , an Night Long”, 1952年,M·Waters有一首歌叫“All Might Long”的歌,其中有着:“Rock Me Baby, Roll Me, Baby ,Roll You , Wagou Wheel”, 由此可见,这两个字过去的使用率算是相当高的。 然而,主持人艾伦可以说,他用了Rock+Roll这个词,并且使年轻人音乐一下子红遍各地。 1952年,他把原名Record Re ndezvous(与唱片约会)的KYW电台节目,更名为the Moondog Rock & Roll House Patry“月下摇滚舞会”, 他之所以敢那么做,是因为他看到不少年轻人在他的节目唱片行购买黑人的R&B歌曲唱片, 于是艾伦试着在他的节目中,播放黑人歌曲,他只想看看大家反应如何,没想到是出乎意外的受欢迎。 约1954~1956年间,R&R取代了R&B,艾伦推出的演唱会门票也卖光,听众已经不在乎演唱者的肤色了! 历史上第一张摇滚乐畅销唱片是1954年,先由The Chords 唱红,再由Crew Cuts 重唱的Sh-Boom(Life Could Be A Dream), 由于Chords是黑人,美国一些5万瓦以上的发射力的电台,拒绝播出黑人的R&B歌, 所以,便宜了白人乐团Crew Cuts,同一首曲子的重唱版本,反而得到了流行歌排行的冠军。 1955年,比尔海利的Rock Around the Clock,仿佛是摇滚乐的警报拉起,一次革命展开了! 猫王Elvis在1956年出现,那年,他唱的Hound Dog,是1953年Big Mama Thorn Ton的老歌,成为那年最

发展中国家正在转变角色

从“观众”到“配角”再到“要角” 发展中国家正在转变角色 崔寅 2013-05-21 06:27:00 来源:《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21日 23 版)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制图:蔡华伟 近年来,随着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越来越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选获得国际组织关键职位。巴西人阿泽维多担任世贸组织总干事,便是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整体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扩大对世界经济秩序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未来应如何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就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记者: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整体提升,它们在世界秩序重塑进程中的话语权有所增加,主要表现在哪里?

王友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发展中国家研究部主任):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频频进入全球事务的最高议事场所,它们在二十国集团、8+5会晤机制、气候大会等多边机制中加强合作;二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提升;三是发展中国家人士陆续进入全球重要治理机构的决策层甚至担任要职。阿泽维多担任世贸组织总干事是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世贸组织被认为是重要性仅次于联合国的多边组织。 张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国际机构中关键职位由发展中国家人士担任,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现任秘书长,是WTO前总干事、来自泰国的素帕猜;2008年林毅夫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成为首位在国际金融机构担任要职的中国人;2011年朱民正式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职位,成为首位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管理层的中国人;目前WTO四位副总干事中有3 位分别来自智利、印度和卢旺达。 记者: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提升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胡必亮(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总体呈现下行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乏力,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势头远超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并由此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结果是,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与西方发达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实力此消彼长。 高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提升是以其经济活力为物质基础的。如今,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和资源供给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世界大部分新增贸易来自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市场规模将继续壮大,并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在这样的世界经济背景下,发达国家均希望促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重视新兴市场建设对拉动全球经济和帮助本国经济复苏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提升是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正在向多极化趋势转变。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在区域经济与合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地区政治影响力的提升,使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国际影响力总体上升。

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发展趋势_赵国屏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8日/第005版 观察 “会聚”范式与转化型研究 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国屏 生命科学的发展必然带来生物产业的革新。在我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的关键时刻,生命科学也迎来了研究范式的转型和研发平台的创新。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认识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调整未来的战略和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会聚”范式推动对生物复杂系统和生命复杂过程运动规律的研究从“定性观察描述”发展为“定量检测解析”乃至向“预测编程”和“调控再造”的跃升,由此带来生命科学研究的革命。 随着各类实验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研究范式阶段。20世纪中叶,基于一系列生命分子结构功能关系的研究,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第一范式阶段。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一系列“组学”研究的成功,使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以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第二范式阶段。最近20年来,高通量低成本的新一代组学技术、单分子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以及与数理科学“定量概念”、工程科学“设计概念”、合成化学“合成认识概念”等思路和策略的进一步交叉融合,生命科学开启了以系统化、定量化和工程化为特征的“多学科会聚”研究范式,为更深入系统地认识生命、更精准有效地改造生物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基因组与表型组结合,大尺度、跨物种宏观进化研究与物种内微观进化规律探索的结合,有望从整合和系统生物学角度解析动植物分化发育等复杂性状的成因,为人类疾病防治、动植物经济性状改良和功能仿生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对植物基因与基因组的冗余性及相关遗传多样性、以光合作用为主要特征的生理与代谢以及生长发育调控和环境互作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为生命复杂体系的解析、农林业与生态环保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渠道。 研究细胞内超大复合体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是在原子水平阐明生命机器运转机制、破解生命奥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创新药物研制的基础;探索细胞活动的分子运动及信号转导规律,是揭示细胞“生老病死”调控机制的关键,也是认识生命复杂系统与过程的重要节点。 脑科学与数理、信息等学科领域的结合,正在催生脑—机交互技术,有望描绘人脑活动图谱和工作机理,揭开意识起源之谜,极大带动人工智能、复杂网络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促进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脑疾病防治策略的进步。 合成生物学的出现,引入了“自下而上”系统设计、模块合成、定量测试的工程化研究概念;开发了对基因组“解读、书写、编辑和重构”的使能技术和相关平台,为探索生命起源进化之谜、解析生命分子结构功能提供了通过“人工合成”认识“自然复杂体系”的新思路、新手段和新策略。 其次,转化型研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创新的主要平台,由此决定生物产业在生物技术“会聚”研发工程化理念指导下高效率、广覆盖的发展趋势。 转化型研究将促进科研成果从“单向技术转让”的传统产业转化模式转变为生物科技源头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的“双向互动高效发展”新模式。它以解决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问题为目标,开展“会聚”工程化研究,将科学知识与创新技术高效率地向多种应用领域转化,涵盖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人口健康、资源环境、食品安全和公共安保等诸多问题,孕育和催生

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欧洲古典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主要作品《十二平均律》、《托卡塔及赋格》;也称清唱剧大师,主要作品《水上音乐》、《皇家烟火》等;的维瓦尔弟(小提琴),主要作品《四季》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 第二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代表人物,有、莫扎特、等,这三人一起被后人称为“”。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而在这一时期贝多芬是最著名的代表。他在音乐上的成就非常之大;是古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主要的代表著有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第六《》、第九《》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歌剧《》等大量作品。 第三个时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 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这个时期的音乐背景比较复杂,特征主要是作曲形式多样化,有了一定改革,音乐表现有些委婉、抽象,且有号召力,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第四个时期近代主义乐派 代表人物有斯特莱文斯基、格什温、等,作品特征和声配器丰富,旋律性不太强,内涵深,有的还带有风味,这个时期的作品较难理解,其方法必须多次反复欣赏,多阅读相关资料;掌握演奏者的再创作,必须要了解世界上著名的、演奏家、著名乐团的基本情况和风格,如:指挥家、伯恩思坦、、小择震尔等,著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他们的指挥与演奏风格。有选择性地购置录音带、CD,要选择著名唱片公司、著名指挥 家和乐团的作品,而且多了解他们再创作过程背景和个性。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场景时,可以想象一群长着翅膀如少女在宁静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现,也可想象一群天鹅在湖面上轻轻地、慢慢地游荡。总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三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多听著名作品,感觉是美的东西就去欣赏、去思考,就会进入欧洲古典音乐欣赏最高层次。

新世纪音乐的特点

新世纪音乐的特点 魅力 NewAge最大的魅力就是赋予聆听者一个极大的想像空间,你可 以不受形式限制,自由地在无限的想像空间中驰骋。粗听上去,新 世纪音乐介于古典乐和轻音乐之间,但新世纪更富于变幻,因为她 并不是单指一个类别而是指一个范畴,她包括了几乎所有不同以往,象征着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之改良的音乐。因此,你会发现能 被称为新世纪的音乐是如此丰富,一切自然界的声音都可能出现在 音乐中,所有种类的乐器在此一视同仁,其中的人声更是丰富,从 歌唱家到土著乐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节奏 NewAge的节奏很多是存在于音乐自然的律动与音符的强弱之间。其实,大部分NewAge之所以要摒弃传统的节奏,是因为有了鼓、贝 司与打击乐器,音乐的形态就会被限制死了,新世纪音乐很少有强 烈的节奏(但ENIGMA的音乐却有很明显的节奏),这点同饶舌和摇滚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NewAge是自然而自由的,有着风一般的流线 姿态。后两者几乎通篇就是各种打击乐,除了节奏还是节奏。对于 新世纪而言,有了节奏就可能受限制。 旋律 NewAge的旋律就与流行乐完全不同,其即兴演奏的味道很浓。 聆乐者不仅很难记住旋律,而且更不知道旋律会在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终止。新世纪的旋律感常常很少。这点不同于流行乐,流行乐 需要优美易记的旋律,以便于让每个人都能唱。有时候听了好几遍 某首新世纪乐曲,还是记不住她的旋律,这便是新世纪赋予大家极 大想像空间的原因了。 和声

NewAge所用的和声大部分是相当和谐的,不协和音在NewAge里 使用甚少。基础是是合音与和谐音,她摒弃了爵士和摇滚的发声方式,因为这会带来不和谐与不悦耳的感觉。这也是为何NewAge听起 来予人非常祥和之感的原因。 音色 NewAge的音色是透明的、神秘的,充满朦胧氛围,新世纪音乐 总是避免使用刺耳与急促的声音,因为这会增加音乐的压力,从而 破坏聆听者的感觉。老实说,听NewAge听到深处时,最大的享受之 一便是音色的变幻。 60年代末期,德国一些音乐家将电子合成器音响的概念融入原 音演奏或即兴表演方式,启迪了许多新进音乐家运用更多元的手法 开拓新的领域。该时期的音乐己具备了NewAge的发展雏形。到了1973年,在旧金山一群素昧平生的音乐家在某个音乐节上相会,这 些人忽然发现虽然他们以前没交流过,可是互相之间的音乐却有很 多共通之处。他们的音乐都是从冥思和心灵作为出发点而创作的, 这种类型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种音乐,他们把这种非流行、非古典、具有实验性质的乐风取名为NewAge,它指的是一种“划时代、新世 纪的音乐”。90年代的今天,NewAge音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风貌。 音乐界已形成一股百家争鸣、各拥其妙的新势力。正因如此,NewAge不只是一个单纯界定乐风区别的名词,而是象征着时代的演变、精神内涵改良的世纪新风貌。 60年代末期,一些音乐家将电子合成器音响的概念融入原音演 奏或即兴表演方式,启迪了许多新新音乐家运用更多元的手法开拓 新的领域。该时期的音乐具备了NewAge的发展雏形。 到了70年代,在一群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NewAge得以正名, 他们把这种非流行、非古典、具实验性质的乐风取名为NewAge,它 指的是一种“划时代、新世纪的音乐”。 如今,乐界形成一股百家争鸣、各拥其妙的新势力。正因如此,NewAge不只是一个单纯界定乐风区别的名词,而是象征着时代的演进、形而上精神内涵改良的世纪新风貌。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对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还可以为我们重构中华民族的当代学术范式与文化价值体系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就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概述。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应站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体系上,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及各种人文科学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研究。同时,西方大量存留的艺术家、艺术流派作品更有助于我们对同时期音乐思想史的研究。因为西方自古希腊以后,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的。公元前 6 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数来测量琴弦的长度,发现弦长的比例越简单,发出来的声音就越和谐。通过音的和谐来自于数的比例这一主张,来探讨音乐美的本质。和谐是来自于宇宙规律,音乐作为天体中的规律,对人的内心具有“净化”的所用。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代表柏拉图也将“和谐”理论推广发挥,在他的美学思想中,音乐的美都源于道德和心灵,这也进一步延续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观,提出“音乐美育” 。音乐对青少年性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亚里士多德也在音乐美学的研究领域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认为音乐作用于情感,所以可以达到“音乐美育”的作用。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音乐具有重要的调节功用。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

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中世纪教会教父用音乐来宣扬教义,影响人的情感,同时又禁止世俗人民自由表现情感的音乐,因此,这时期对音乐美的认识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在音乐的实践方面,经常可以发现宗教神权与世俗音乐的对立。波埃修就谈到:“有三种音乐:宇宙音乐,宇宙的'和谐'或次序;人体的音乐,高尚的、健康的身心次序;以及应用的音乐,人们所做的,可以听到的音乐。”前两种音乐都无法用人耳去感知,只有第三种应用的音乐才有赖于乐器表现为人耳能捕捉的音响。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中世纪长达千年的宗教对艺术的束缚,将艺术带入到普通民众中去。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意识,所以,这时期的音乐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和声写作尚未建立功能体系;复调音乐写作手法已形成规模;器乐音乐逐渐上升超过声乐音乐占主导地位。音乐家将音乐审美当成激发情感的艺术,从音乐感性物质材料的属性上来激发人们对音乐的和谐感,也就是从音乐的和声、旋律、调式、节奏等形态来谈。此时期的音乐发扬了古希腊人本主义精神,为主调音乐、歌剧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西方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新时代教师标准.

新时代教师标准 “新教师”显然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他应该扮演4个“者”:教育专业者、学校生态的建构者、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信念的传播者。 1. 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努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心灵进化。现阶段,必须敢于投身课改,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做教育大任和使命的担当者。 2. 教师要成为一个信仰者,服务人类,奉献教育,热爱学生。 3. 专业者,应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专业化的支撑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就是基于“人本”对学生的尊重、研究、认识。教师专业化水平,主要取决于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要具备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教师必须清楚,教学不是灌输和表演,从“教中心”到“学中心”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勇气,而且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高度和境界。 4. 必须“认识”学生,一切“从儿童出发”。 5. 捍卫学生主体,保卫学生的好奇心和展示欲,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6. 教师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理解和宽容学生,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营造一个温暖、自然、信任的场所。 7. 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可越权、盛气凌人甚至扮演某种权威。 8. 不随意布置作业,不侵占学生的生活隐私空间。 9. 激励和奖励学生,敢于让学生超过自己。 10.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成就学生、发展自己。 解读:我们一直不厌其烦地倡导教育必须是基于对人的“信仰”。从狭义的教育学角度,这个信仰应该是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遵顺”,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我们应该用“四新”概念承载这样的教育认识: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 “四新”的关键在新教师,核心在新课堂,唯有新教师才能有新课堂,有了新课堂才可能有新学校,只有新学校才能培养新学生。我们所说的“新教师”与工作年限、学历、年龄、性别甚至知识水平都关联不大,也不是指新入职的教师,而是指具备“三观”的教师。所谓“三观”,一是教育观:教育即“人学”,是“从儿童出发”的对学生的尊重、发现、认识、接纳、包容;二是教学观:以“学中心”来围绕学、设计学、服务学;三是学生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是“第一”教学资源;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 按照教育部最近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条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理念,即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新”在内涵发展、教师评价和教育价值指向上完全符合条例要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这种有效性的获得,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而且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