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1)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了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1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此实验说明_______。

(2)小丽等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①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②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

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丽同学采用: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后敲击音叉,然后再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小刚同学采用: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再敲击音叉,观察现象。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操作合理?________。理由是______。

【答案】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乒乓球被弹起跳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小丽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让乒乓球跳动起来,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起来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逐渐减少,声音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逐渐通入玻璃罩,声音响度会逐渐增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3][4]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跳动,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5]实验中利用乒乓球把音叉不易观察的微小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明显振动;

[6][7]小丽同学先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再靠近乒乓球,若乒乓球振动,则能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小刚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敲击音叉,若乒乓球振动,则分不清是因为人敲击使球振动,还是音叉引起球的振动。所以小刚的操作不合理。

2.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______。

(3)本探究实验中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 B C A D F80 1.02控制变量法

【解析】

【详解】

(1)[1][2][3]为了验证猜想一,即音调高低可能与横截面积有关,需要保持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不变,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A、B、C符合要求,它们的材料相同,都是铜,长度相同,都是60cm,只是横截面积不同;

[4][5][6]为了验证猜想二,即音调高低可能与长短有关,需要保持琴弦的材料和琴弦的横截面积不变,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A、D、F符合要求,它们的材料相同,都是铜,横截面积也相同,长短不同;

(2)[7]为了验证猜想三,即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

G、H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只是材料不同,和J作对比,只需要长度也是80cm、横截面积也是1.02mm2即可;

(3)[8]本探究实验过程中,三个变量,保持其中两个量不变,对比第三个量的变化与音调高低的关系,这是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3.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尺子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该同学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有关;

(2)又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快慢大致相同.实验发现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________越大,发出声音的________越大;

(3)在实验中会发现: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

【答案】低频率振动的幅度响度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解析】

【分析】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详解】

(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小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由此可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3)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所以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但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人听不到声音.

4.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音叉和示波器研究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关系。在该实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敲击频率为512赫的音叉,第二次用同样的力敲击频率为256赫的音叉,结果听到第一次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发声体振

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____ (选填“高”或“低”)。图 (a)、(b)为该同学观察到的示

波器上波形图的疏密情况,其中______________图为第二次实验时的波形图[选填“a”或

“b”]。

【答案】高(a)

【解析】

【分析】

根据“第一次敲击频率为512赫的音叉,第二次用同样的力敲击频率为256赫的音叉”可

知,本题考查音调,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求解。

【详解】

[1]由于第一次敲击频率为512赫的音叉,第二次用同样的力敲击频率为256赫的音叉,结

果听到第一次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所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示波器波形图上相等的距离内,(a)图波形稀疏,振动频率低,(b)波形较为密集,振动频

率高,第二次实验振动频率低于第一次实验,因此图为第二次实验时的波形图(a)。

5.探究影响音调的高低有关因素:

装置

事实

如图(1)所示,某小组同学在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入高度不同的水,来研

究“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小组同学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现甲、乙、丙、丁四

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fa(4)”“mi(3)”“ri”“do(1)”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接着小

组同学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do(1)”“ri

(2)”“mi(3)”“fa(4)”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由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

(1)同样的瓶子,如玻璃瓶甲,为什么向瓶口吹气发出“fa(4)”的音,而用橡皮锤轻轻敲

击瓶身则发出“do(1)”的音?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发现主要是由于______不同.

(2)小组同学由两次实验现象初步得出结论:______不同,音调不同.

(3)接着,小组同学又用示波器来显示敲击丙、丁两瓶身时的振动波形图,如图(2)所示,

其中图(a)是敲击______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图(b)是敲击______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同

时,小组同学还发现由于两次敲击时的用力程度不同,从波形图上能反映出瓶身发出的响度也

不同,其中敲击______瓶身的响度大(均填“丙”或“丁”)

评价

(4)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还得出可以用此实验的规律判断生活中一些实例的发声体.例如:吹

笛子时,用手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的声音,与上述______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提着水壶向

热水瓶里灌开水听到的声音会发生改变,与上述______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均填“向瓶口

吹气”或“用锤敲击瓶身”)

【答案】振动物体频率丙丁丁向瓶口吹气向瓶口歇气

【解析】

【详解】

[1]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的是由于瓶内空气的振动发出的,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子

的外侧,声音是由瓶子和瓶内水的振动发声,振动物体不同;

[2]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空气柱长度越短,其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

子的外侧,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发声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3]由图(1)可知,丙比丁中水多,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子外侧时,丙中水多,振动的频率

低,由图(2)可知,(a)的频率低,则(a)是敲击丙瓶身的振动波形图;

[4]同理可知(b)是敲击丁瓶身的振动波形图;

[5]由图(2)可知,(b)的振幅较大,说明敲击丁瓶身的响度大;

[6]吹笛子时,用手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的声音,是靠改变空气柱的长度来改变音调的,与

向瓶口吹气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

[7]提着水壶向热水瓶里灌开水时,随着水的灌入,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

高,与向瓶口吹气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如图所示,小明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

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用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是为了比较______。

(3)为了研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______,重复实验。

(4)实验时,他应该站在______(选填“A棋子”或“B棋子”)侧观察棋子的像,移动

______(选填“A棋子”或“B棋子”),直到它与A的像重合。

(5)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6)把棋子A远离玻璃板,发现所成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7)小明选择两只棋子,而小华却选择了两支蜡烛,请你针对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他选择的理由______。

(8)若将显示时间为12:01的电子时钟放在平面镜前,则在平面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是______。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棋子A的位置 A棋子 B棋子不能

虚不变小华选择了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便于确定像的位置10:51

【解析】

【分析】

(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此实验中,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利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用相同的棋子进行比较,来获得物像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4)观察像时,眼睛要在棋子A的一侧,才能通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眼睛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5)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6)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

(7)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而两只棋子,大小严格相同,方便比较大小;

(8)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知道,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题中没有说镜子是直立放置还是水平放置,我们默认为是直立放置的,解决此题有规律可循,因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从像的后面观察即为物体真实的情况。

【详解】

(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所以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中的两棋子要求大小相同,这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所以应改变A棋子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

(4)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棋子A一侧观察,移动棋子B,直到它与A的像重合。

(5)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6)把棋子A远离玻璃板,发现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7)小华选择了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便于确定像的位置。(8)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12:01与10:51成轴对称,所以它的实际时间应是10:51。

【点睛】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做题过程中注意积累。

7.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李红对有关探究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如图A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两支______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①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合适。②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李红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

(2)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

①李红在一张卡片上挖了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如图B所示),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5cm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是正方形;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地面;前者光斑是由于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色散”)形成,后者光斑是_____(选填“太阳”或“孔”)的像。

②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李红设计了开有三角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C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卡片乙的过程中(孔到地面的距离使终保持不变)。李红将观察到的光斑形状和大小变化情况在图D中方格纸内画出(分别用序号甲、乙、丙、丁表示),其中最左边的光斑为移动卡片乙前出现的真实情况。根据你的观察,李红所画光斑中不可能会出现的真实情况是________(选填序号)。

【答案】相同 2mm 虚远离直接传播太阳乙

【解析】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以及便于判断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我们应该取大小相同的两支蜡烛,一支作为成像物体,一支用来靠近像与像重合;

[2]为了能够判断像与物之间的关系,我们选用透明的玻璃板做实验。玻璃板的两个面都会成像,为了使像不会出现重影,我们选择比较薄的玻璃板,所以选用2mm厚的玻璃板;

[3]光屏能够承接的是实像,承接不到的是虚像,李红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4]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时,当孔足够靠近光屏时,光屏上成的是与孔形状一样的光斑,而孔离光屏足够远时,成的是成像物体的像,所以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远离地面;

[5]前者跟方形孔形状一样的方形光斑是因为孔离地面足够近,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的方形光斑;

[6]后者是方形孔离地面足够远时,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经孔形成的像;

[7]在卡片到地面(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当孔较大时,在地面上形成的是孔的像,形状与孔的形状相同,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孔成的像(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相同,是圆形的,随孔的减小,光斑面积减小,圆形光斑减小,由图可知,不可能会出现的真实情况是乙。

8.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___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准确确定_______________;

(3)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选取两支____(选填“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蜡烛;

(4)无论怎样水平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

__________;

(5)判断平面镜成虚像的方法是:在B处放一个光屏,眼睛在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如果光屏上没有像,那么,所成像为_____像;

(6)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答案】反射像的位置完全相同不垂直B虚相等

【解析】

【详解】

(1)[1]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2)[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可以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3)[3]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这样可以通过对比蜡烛的像和另一支蜡烛的大小关系,从而知道这支蜡烛和蜡烛的像大小关系;

(4)[4]无论怎样水平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玻璃板所成的像在桌面的上方或下方;

(5)[5][6]判断平面镜成虚像的方法是:在B处放一个光屏,眼睛应该在B侧观察,如果在A 侧观察,会看到玻璃板反射的光线,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则不能,如果光屏上没有像,那么,所成像为虚像;

(6)[7]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9.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刻度尺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你该采取的操作是

__________.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次数∠i∠r

170°70°

245°45°

330°30°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___.

(5)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______(选填“在”或“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

【答案】量角器 C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不在

【解析】

【详解】

(1)[1]实验中需要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需要用到量角器;

(2)[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当入射角是70°时,反射角是70°,当入射角是45°时,反射角是45°,当入射角是30°时,反射角是30°,由此可推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这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5]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由于法线不在倾斜的纸板上,那么反射光线不会在纸板这一平面内.

10.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如果有3mm厚和1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他可以将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小明在此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

(3)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几组物与像的位置。该步骤的实验目的是_____.

(4)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__呈现蜡烛的像(填“能”或“不能”);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5)有同学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清晰的像的稍后方还有一个较模糊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另一组同学用跳棋代替蜡烛,在方格纸上实验(如图乙).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说一点)?_______.

(6)如图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会(________)

A.水平向右 B.水平向左 C.竖直向下 D.竖直向上。

【答案】确定像的位置 1 不需要像与物大小相等替代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总结普遍规律不能像与物无法完全重合玻璃板太厚能更好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C 【解析】

【详解】

(1)[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能成像的同时,还能看到后面的蜡烛,所以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玻璃板的两个面都能成像,为了实验顺利进行,应使两个像尽量靠近,减小影响,所以如果有3mm厚和1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薄的,即1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2)[3]实验时前面点燃的蜡烛A成像,,蜡烛B不需要点燃,将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4]完全重合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像与物大小相等;

[5]用蜡烛B来替代蜡烛A的像,故在此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替代法。

(3)[6]规律性的结论不能根据一次实验得出,一次实验有偶然性,所以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几组物与像的位置,总结得出结论,目的是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总结普遍规律。

(4)[7]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镜面反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虚像,所以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8]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实验时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则像和物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怎样移动蜡烛B,像与物都无法完全重

合。

(5)[9]因为玻璃板的前后两个表面都能成像,故应用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实验时看到在清晰的像的稍后方还有一个较模糊的像,说明实验时使用的玻璃板太厚;

[10]用跳棋代替蜡烛,不会因燃烧而变短,能更好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另外在方格纸上实验,不需要再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更方便。

(6)[11]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特点,当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时,在平面镜中的像竖直向下运动,故C符合题意。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图甲的实验装置中还缺少的一件测量器材是________,实验时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________(均匀/不均匀).

(2)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

(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晶体/非晶体).

(4)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________(a/b).

【答案】秒表均匀 46 晶体 a

【解析】

(1)本实验中需要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和秒表,由图知该实验缺少的器材为秒表;实验时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

(2)由图知,该温度计的每一小格表示1℃,故该温度计的示数为46℃.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第4min到第8min,该物质的温度保持在48℃不变,故该物质为晶体.

(4)a图中有一段图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a为晶体的熔化图像,b图中的图线温度不断升高,为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故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a图.

故答案为(1)秒表;均匀 (2)46 (3)晶体 (4)a.

12.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 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_____℃。

(2)在“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观察到图(d)、(e)所示的两种情景,你认为_____图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里记录的数据,请你在下面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沸腾图象________。

(4)从水的沸腾图象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说明当地气压__________(大于或者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__________。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及烧杯底部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48℃ d 见解析 97℃小于不变

【解析】(1)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温度计的液泡碰到烧杯的底部了,这样测量结果不准确。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③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零刻度以上,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40+8=48℃。(2)d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所以是沸腾时的情景;(3)根据表中数据描点,然后用直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4)从水的沸腾图象可以看出,5分钟后水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此时水的沸点是97℃,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说明当地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变。

13.回顾实验和探究:

(1)探究固体加热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图甲是给某固态物质加热的装置,该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①图丙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②该固体是______(选晶体或非晶体),图乙是其______图象(填熔化或凝固)。

③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④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

⑤组装图甲中的实验器材时,应______组装(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

(2)探究声音的特性:

① 如图,把钢尺紧按在桌而上,拨动其伸出桌面端,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实验现象;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做几次实验。实验发现,音调由物体振动的

______决定,钢尺伸出桌面端越短,发出的音调越______。

② 如图,先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状况;再重敲此音叉,观察现象。实验可

得,声音的响度由发声体的______决定;两次实验中,音叉发声的音调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答案】63 晶体熔化液 80 从下往上频率高振幅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1]图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63℃。

②[2][3]由图乙可知,0-3min,温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升高,属于熔化图像,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不变,故该物质是晶体,

③[4]由图乙可知,第10min时,该物质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④[5]由图乙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80℃,该物质的凝固点等于熔点,为80℃。

⑤[6]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铁圈,能够利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然后再调整上面铁圈的位置,使试管完全接触水,并且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故从下往上安装。

(2)①[7][8]由实验现象可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②[9][10]先轻敲音叉,再重敲此音叉,小球摆动的幅度变大,说明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两次实验中,音调不变。

14.如图甲是小雨同学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

(1)小雨如图甲所示位置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_______,若按小雨的读数方法,读出的数据比实际值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读数时发现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A点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影响读数,因此按图乙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3)图丙是小雨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①在实验室中测得水的沸点为_______,可以推测实验室当时的大气压______(填“等于”或“不等于”)标准大气压;

②在水沸腾过程中,若将加热用酒精灯拿走,水会______(填“停止”或“继续”)沸腾,能表述该方法的成语是______。

A.扬汤止沸 B.釜底抽薪 C.人声鼎沸 D.沸沸扬扬

【答案】相平偏大液化 98℃不等于停止 B

【解析】

【详解】

(1)[1][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雨的读数如图甲所示,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按小雨的读数方法,读出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大。

(2)[3]读数时同学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因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液化为小水珠。

(3)①[4][5]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是沸点,由图丙可知测得水的沸点为98℃,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故实验室当时的大气压不等于1标准大气压。

②[6][7]在水沸腾时移去酒精灯,水会立刻停止沸腾,能表述该方法的成语是釜底抽薪。

15.小华在电视节目里看到,在气温低于0℃的寒冷冬季,为保障交通安全,交警在积雪的路面上撒盐,路面的冰雪就会融化;在煤撒盐的道路上,汽车反复碾压也会使积雪融熔化,她对上述积雪熔化的原因作出如下猜想:

A.加盐可能使冰雪在低于0℃时熔化

B.汽车碾压增大了压强,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

C.汽车碾压使冰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

为验证她的猜想,同学们用冰块模拟冰雪进行了如下探究:

(1)在气温较低时,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到有些冰块已经熔化,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温度计示数低于0℃,证明猜想A是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同时观察到罐底出现了白霜,这是发生了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2)如图所示,在气温低于0℃的室外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过一段时间后,甲、丙上的钢丝都陷入到冰块中相同的深度,乙上的钢丝未明显陷入冰块.

通过比较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中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使冰发生了熔化,此时冰的熔点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0℃,说明猜想B是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比较甲和丙则可说明猜想

___是错误的.

(3)探究结束后,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晶体的熔点均受压强的影响,当冰熔化成水时密度__,体积___(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才会出现(2)中的现象.【答案】正确凝华增大低于正确 C 增大减小

【解析】

【分析】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0℃;故证明猜想A是正确的;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白霜,同时会放出热量;(2)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由于铁的密度大于泡沫的密度,所以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实心铁块的质量大于泡沫块,则其重力也大于泡沫块,对冰块的压力也大,因此通过比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和丙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增大,当冰受到压力变大时,熔点都会降低;从而说明猜想B是正确的;甲的厚度大于丙的厚度,比较甲和丙,可知冰层变薄熔点降低,故说明C、汽车碾压使冰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是正确的;(3)根据公式ρ=可知,质量不变,密度变大时,体积变小,所以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但水的密度变大,所以体积变小.

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学习小组用图1中甲所示的圆柱形纸质套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1)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①类比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时,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光斑越大越暗的现象,可判断猜想1是________的.

②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中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

③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圆孔的直径/mm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清晰清晰清晰清晰清晰清晰

像的明亮程度……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________.

(2)学习小组对像的清晰度与亮度问题作进一步探究,如图丙所示:

①在纸筒底部中心开一小孔a,又在a上下等距的位置再开两个小孔b、c,光屏上观察到三个像.在b、c两孔处放置两相同的三棱镜,移动光屏到图丙位置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清晰的更亮的像.则b、c两小孔处三棱镜放置的方式可能是________.

②他们设想在b、c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所成的像都与b、c 两孔处三棱镜所成的像重合,则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要________(选填“大”或“小”)

③若只用a孔替代凸透镜,在图丙位置光屏上所成的像与该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亮度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__.

【答案】正确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小孔越大,亮度越亮 C 小更暗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根据题意知道,当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出现光斑越大越暗的现象,则说明像的亮度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故可判断猜想1是正确的;

②要探究像的亮度与小孔的形状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形状,而图乙中既改变了孔的形状,也改变孔的大小,所以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

③分析表格的实验数据知道: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

(2)①光屏上原本三个像,在b、c两孔处放置两相同的三棱镜,移动光屏到图丙位置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清晰的更亮的像,说明该经过透镜组折射后把三个像重叠在一起,那么三棱镜组合相当于凸透镜的作用,所以C选项中的组合合理;

②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越靠近光心的光线经折射后汇聚于凸透镜的焦点其偏折程度小,所以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要小.③若只用a孔替代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成像,但要损失一部分能力,所以在图丙位置光屏上所成的像与该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亮度变暗,但大小不变;

17.小明和小亮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目的:______;

(2)如图所示,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动,像的大小将变______;

(3)小亮认为:凸透镜成实像时,不但像与物上下是颠倒的,而且左右也是相反的。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方法验证小亮的观点______。

【答案】确保蜡烛火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左变小将蜡烛换成字母“F”的LED灯【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三心同高的目的是确保蜡烛火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2][3]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光屏左移,像变小。

(3)[4]将蜡烛换成字母“F”的LED灯,光屏上可以呈现上下左右都相反的像,即可证明。18.丁丁用一个焦距未知的透镜和相关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只需将凸透镜向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到适当位置即可测出凸透镜焦距;

(2)丁丁把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此时只需调节 ______(填“蜡烛”或“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光屏上便会出现______(填“正立”或“倒立”)、

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此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______(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3)若器材的位置仍如图乙所示,丁丁只需要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也可以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答案】左光屏倒立放大投影仪凸透镜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可知,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光屏上的光斑将变小,当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该点为凸透镜的焦点,测量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2)[2][3][4]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5cm,图乙中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为45cm,小于4倍焦距,所以只移动凸透镜,在光屏上不可能出现实像;图乙中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等于15cm,小于1倍焦距,所以只移动蜡烛,在光屏上不可能出现实像;图乙中凸透镜到蜡烛的距离等于30cm,大于1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而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较小,所以只移动光屏到适当位置,光屏上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5]图乙中此时成像在光屏后,相当于远视眼,所以在像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焦

距合适的凸透镜,也可以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19.小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如图乙所示,光屏上能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的实像,其实际应用是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3)保持蜡烛在10cm刻度处和光屏在55cm刻度处不动,若想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移到_____刻度处;

(4)实验过程中小华不小心用手挡住了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蜡烛的像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5)老师摘下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他向后移动光屏再次找到了清晰的像,请问老师的眼镜是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老师是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答案】10.0 放大投影仪 40cm 完整凹透镜近视眼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在光屏上形成最小最亮的点,即凸透镜的焦点,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

f=-=

60.0cm50.0cm10.0cm

(2)[2][3]由图乙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光屏上能呈现清晰的像,所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投影仪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4]根据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此时物距应处于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25.0cm10.0cm15.0cm

u=-=

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v=-=

55.0cm25.0cm30.0cm

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凸透镜移到物距等于像距等于30cm,即40cm刻度线处。

(4)[5]实验过程中小华不小心用手挡住了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挡住了部分折射光线,会使像变暗,但是蜡烛的像依然完整。

(5)[6][7]向后移动光屏再次找到了清晰的像,说明像距变大了,物距没变,则只能是光发散了,所以老师的眼镜是凹透镜,可以使近视眼的老师能够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20.在某次光学实验活动中,小明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甲所示。

①蜡烛放在A点,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________;

②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小明将自己的近视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并靠近凸透镜,若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小明应该向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

③小明又把蜡烛放在B点,继续观察蜡烛所成的像,此时眼睛应在_______(填“蜡烛一侧”或“光屏一侧”)观察;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乙所示。

①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大白纸,玻璃板应______放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支外形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两支蜡烛外形相同是为了验证像与物

____________;

③多次实验后,小明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______。

次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1010

21515

32020

【答案】照相机远离光屏一侧垂直的大小关系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甲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___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 m/s,比较AC段与CD段的平均速度得v AC_____v CD(选填“>”“<”或“=”);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经过某点时的速度 s AB=0.3m t AB=0.5s v AB=0.6m/s v B=1.2m/s s BC=0.9m t BC=0.5s v BC=v C=2.4m/s s CD=1.5m t CD=0.5s v CD=3m/s v D=3.6m/s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作出了v-t图像,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甲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______ m/s。 【来源】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评价物理试题 【答案】 s v t =加速 1.8m/s < 4.8m/s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为 s v t =。 [2]由图甲可知,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2)[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BC段的平均速度是 BC BC BC 0.9m 1.8m/s 0.5s s v t ===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 上册全套精品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套

第七章力第1节力 P1 情境导入 游泳是世界体育比赛项目之一,也是极好的健身运动。游泳时,手用“力”往后拨水,脚用“力”向后蹬水,身体就会向前行进。那么,什么是力呢?向后拨水、向后蹬水为什么能使身体向前行进呢?学习了这一节的知识,相信你就知道了,那就让我们快快进入这一节的学习吧! 目标解读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习过程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一、力是什么 1. 活动一: 体验力 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体会】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 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的。 讨论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三、力的作用效果 讨论思考 你是怎样知道拉拉力器的同学是否用了力呢? 1.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2. 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改变。 加油站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小结 1.我学到的知识: 2.我用到的方法: 3.我的感悟和体会: 4.我还想知道…… 课堂检测 1.力的单位是() A.牛顿 B.千克 C.毫米 D.秒 2.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 4.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5.请判断:“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 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这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小车从B 到C 的距离是:________ (4)小车从A 到C 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全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 (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的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来源】广西来宾市兴宾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教学质量检测) 【答案】v= s/t 小 0.48m 3s 0.29m/s 大 【解析】 【详解】 (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是根据公式s v t =进行测量的;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3)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 ,由B 到C 小车的路程: 6.00dm 1.20dm 4.80dm=0.48m BC s =-= ; (4)由图知,小车从A 到C 的路程:10.00dm 1.20dm 8.80dm AC s =-=, 3s AC t =, 则全程平均速度是8.80dm 2.9dm/s=0.29m/s 3s AC AC AC s v t ==≈; (5)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s v t = 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 s v t = ; 小 ;0.48m ; 3s ; 0.29m/s ;大。 2.如图所示,是小华和小明两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 (1)如甲图所示,小华将木块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两边各用一段细绳通过定滑轮悬挂一定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练习(Word版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3)斜面倾角不变,小车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底端,则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由图观察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所测量的路程是____cm,平均速度____m/s; (5)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下图中能反映本实验中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______(选填“A”或“B”)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v=s t 时间小于 65.0 0.1625 B 【解析】【分析】【详解】 (1)[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到速度的公式v=s t 。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3)[3]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4)[4][5]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的路程是65.0cm,运动的时间是4s,平

均速度 v= 65.0cm 4s s t ==16.25cm/s=0.1625m/s (5)[6] A图为s-t图象,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A不符合题意;而B图为v-t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故图B 中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 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进行测量的; (2)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G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DE两点间距离为______cm,在DF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小球在_______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来源】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学业水平考试) 【答案】 s v t =变速 1.50 0.08 FG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s v t =进行测量的。 (2)[2]从照片中可看到,在相同的0.2s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路程是不相同的,那么可知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3]D点对应的刻度是2.60cm,E点对应的刻度是4.10cm,那么DE两点间距离是 4.10cm-2.60cm 1.50cm DE L== [4]F点对应的刻度是5.80cm,那么DF两点间距离是 5.80cm-2.60cm 3.20cm0.0320m DF L=== 则DF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0.0320m 0.08m/s 0.4s DF DF DF L v t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版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探究“气泡的速度”实验中,小雪选用长80 cm、内径10 mm的均匀玻璃直管进行实验,在管内注满水,在管的下方用注射器注入小气泡。测量小气泡在管内上升过程中的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小雪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小雪的实验数据,请你用“实心圆点”在图中标出不同时刻气泡的位置,并将这些点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_________) 时间t/s路程s/cm 00 412 824 1236 1648 2060 (3)分析以上探究过程,小气泡的运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晓彤在小雪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利用10cm长的试管做实验,用注射器分三次向试管内注入不同的小气泡,获取相关的数据后,画出图像如图所示,并求出速度的平均值。请你对晓彤的实验进行合理评价 ___________。 【来源】2020年中考一轮复习专题机械运动

【答案】 s v t =匀速直线运动不合理。 用10cm长试管做实验,气泡运动时间短,实验误差较大。由图像可知不同气泡的速度各不相同,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量物体速度的原理就是速度的计算公式 s v t =。 (2)[2]由表中数据在图中标出对应点,然后用圆滑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3)[3]通过描点、连线作出的图像可知,气泡在相同的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都相等,所以气泡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4)[4]晓彤的实验中选择的试管太短,气泡运动时间太短,不便于测量,误差大,而且从图像中可以看出,三个气泡的速度本来就不相同,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到达A、B、C三处的电子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刻度尺分度值1cm)则: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电 子 教 案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提升篇)(Word版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小明同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____(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3)如图所示,斜面长1.6 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 s。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 s。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为___________m/s;(保留两位小数)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来源】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停表 s v t 小长 0.29 变速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就是速度的计算公式 =s v t 测量路程和时间需要的仪器是刻度尺和钟表; (2)[4][5]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下滑的速度变化较慢,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这样便于测量时间; (3)[6]如图所示,斜面长1.6 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 s。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 s。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为 2 0.8m ===0.29m/s 2.8s s v t (4)[7]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需要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2.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做分组实验时,老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下面是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单(摘要)。请你将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_______ (实验器材)小车、_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 测量的物理量AB段BC段AC段 路程s/cm4556101 时间t/s3 2.8 5.8 平均速度v/(cm·s-1)________________17.4 (实验分析) (1)小车全程做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 【来源】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检测物理试题 【答案】v= s t 刻度尺停表 15 20 变速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 s t 。 [2][3]实验器材,除小车、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外实验还需测量路程用的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用的停表。 [4]小车在AB段的路程为:s AB=45cm,t AB=3.0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v AB=AB AB s t= 45cm 3.0s =15cm/s AB段的平均速度为15cm/s。

[5] 小车在BC 段的路程为:s BC =56cm ,t BC =2.8s ,则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 v BC =BC BC s t =56cm 2.8s =20cm/s BC 段的平均速度为20cm/s 。 (1)[6]由上面实验知AB 段的速度小于BC 段的速度,故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2)[7]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2.这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小车从B 到C 的距离是:________ (4)小车从A 到C 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全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 (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的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来源】广西来宾市兴宾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教学质量检测) 【答案】v= s/t 小 0.48m 3s 0.29m/s 大 【解析】 【详解】 (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是根据公式s v t =进行测量的;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3)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 ,由B 到C 小车的路程: 6.00dm 1.20dm 4.80dm=0.48m BC s =-= ; (4)由图知,小车从A 到C 的路程:10.00dm 1.20dm 8.80dm AC s =-=, 3s AC t =, 则全程平均速度是8.80dm 2.9dm/s=0.29m/s 3s AC AC AC s v t ==≈; (5)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s v t = 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 s v t = ; 小 ;0.48m ; 3s ; 0.29m/s ;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精编试题18份大合集

第七章力单元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物体中物重最接近1N的是:() A* 一袋方便面B* 一张学生课桌C* 一枚大头针D* 一块砖 2* 下列测量工具中,能够直接称量物体重力的是:() A* 天平B* 弹簧秤C* 杆秤D* 磅秤 3* 小慧用手推小车,使车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 A* 地球和小车B* 地面和小车C* 小慧和小车D* 小车和小慧 4* 在航空领域,常常发生小鸟撞毁飞机事件。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小鸟受到的力大B* 飞机受到的力大 C* 小鸟和飞机的受力一样大D* 主动撞击的一方产生的力大 5* 如图7* 1-1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块秒表的重力时,使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力是:()A* 秒表的重力B* 秒表和测力计的总重力 C* 秒表对弹簧的拉力D* 弹簧对秒表的拉力 6* 如图7* 1-2所示的事例中,属于运用了重力方向的是:() 7* 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而推课桌的上部,则课桌可能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A* 与力的大小有关B* 与力的方向有关 C* 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 与受力面积有关 8* 如图7* 1-3所示,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9*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没有必要的是:() A* 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歪斜B* 使用前指针要“校零” C* 使用过程中,弹簧、指针不得与外壳有摩擦D* 拉力不得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值 10* 关于力的说法,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只有接触的物体间才可能相互施加力B* 力可以离开物体独立存在 C* 静止的物体不受力,运动的物体才受力D* 受力的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的物体 11* 航天员在完全失重的太空舱中进行体能锻炼,下述活动可采用的是:() A* 举哑铃B* 在跑步机上跑步C* 用弹簧拉力器健身D* 引体向上 12* 足球离开脚面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使足球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施 力物体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3)斜面倾角不变,小车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底端,则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由图观察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所测量的路程是____cm,平均速度____m/s; (5)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下图中能反映本实验中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______(选填“A”或“B”)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v=s t 时间小于 65.0 0.1625 B 【解析】【分析】【详解】 (1)[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到速度的公式v=s t 。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3)[3]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4)[4][5]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的路程是65.0cm,运动的时间是4s,平

均速度 v= 65.0cm 4s s t ==16.25cm/s=0.1625m/s (5)[6] A图为s-t图象,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A不符合题意;而B图为v-t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故图B 中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 2.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__。 (3)在AB段运动的路程s AB是________dm;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AC是 ________m/s; (4)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速度偏________。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s v t =小便于准确定位、计时 4.00 0.3 小 【解析】【分析】【详解】 (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s v t =; (2)[2]实验中,斜面应尽量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3]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4][5]由图示可知 s AB=10.00dm-6.00dm=4.00dm s AC=9.00dm t AC=15∶35:23-15∶35:20=2s=3s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套2021精编校对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2021最新版 第七章力第1 节力p1 情境导入 游泳是世界体育比赛项目之一,也是极好的健身运动。游泳时,手用“力”往后拨水,脚用“力”向后蹬水,身体就会向前行进。那么,什么是力呢?向后拨水、向后蹬水为什么能使身体向前行进呢?学习了这一节的知识, 相信你就知道了,那就让我们快快进入这一节的学习吧! 目标解读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习过程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一、力是什么 1. 活动一: 体验力 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例手搬桌子手搬桌子 1 2 3 4 【体会】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 我的体验: 力(force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的。 讨论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三、力的作用效果 讨论思考 你是怎样知道拉拉力器的同学是否用了力呢? 1. 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甲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斜面应保持___________(选填“较小”或“较大”)坡度; (3)由实验测量可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表明小车做的是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 (4)实验过程中某一时刻秒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读数为___________s。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学业质量检测物理试题 【答案】 s v t =较小小于加速 337.5s 【解析】【分析】 (1)实验的原理是 s v t =。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4)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详解】 (1)[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s v t =。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3][4]由实验测量可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 (4)[5]由图可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偏向“6”一侧,说明大表盘的读数应读大于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复习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复习练习(Word版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是小明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小明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________(选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 (3)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先计时再放开小车,则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填“大”或“小”) 【来源】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质量监测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秒表小长变速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在做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时,根据实验原理 s v t ,需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 量,故需要的对应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 (2)[3][4]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使小车在斜面上缓缓的滑下,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长一些,便于我们测量。 (3)[5]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会越来越快,故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4)[6]实验时,如果先计时再放开小车,这样记录的时间比实际运动的时间偏长,故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偏小。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 (2)实验中使斜面坡度_____(选填“较小”或“较大”),目的是_____(选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减小测量误差; (3)若停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c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来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v=s t 较小延长 12 小于 C 【解析】【详解】 (1)[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 t ; (2)[2][3]实验中,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这样可以减小误差; (3)[4]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 s1=60cm, 所用时间 t=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160cm 5s s t =12cm/s; [5]上半程的时间 t AB=3s, 下半程的时间

通用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汇总

(共27套)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 册)教案汇总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 系。 2、会用表测时间 3、知道什么是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过程与方法: 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停表的使用和测量时间。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2、停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停表、时钟、蚊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长度单位及长度的测量,在生活中时间的测量也经常用到,咱们这节课就学习时间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自学 1、时间的单位

请同学们看课本13、14页,知道时间的单位有哪些,如何使用表测时间完成学案(一)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2、时间的测量 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完成学案(二) (二)学生活动 活动1、知道了停表的使用方法,下面同学们练习使用停表,测量 自己脉搏跳动十次所用的时间是多少?一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动的次数 是多少? 学生开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2、时间的估测 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短 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 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 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活动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学习了时间的测量,请同学们想一想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怎样 测量,请结合所测时间的特点,找出合适的测量方法,小组内可进行交 流。 学生讨论测量方法,教师指导,完成学案(三) 测量方法:①直接用手表测量; 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 (三)自学 生活中我们的测量值和实际的真实值总会有差异,这就是误差,误差可 消除吗?可减小吗?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4页误差, 2、看课本15页科学世界,了解国际单位的统一,解决学案(四) (四)小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