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镐京,是陕西省省会。早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长达1100多年,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朝古都,有着6000

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秦中自古帝王州”距离兰州仅8小时车程的西安是我校历史系考古实习的理想地方。

3月20号早晨,历史系5个班约150名同学以及6位带队教师踏上去往先

的路程,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考古实习。到达西安火车站,迎面即使一堵气势宏

伟的城墙,在略显暗淡的灯光下带着历史的沉重感,让我对将要探索的城市充

满期待。途经繁华的市中心,我们到达了南郊的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公寓,我

们这一周的宿舍。

我们的第一天正式行程是西线的乾陵、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以及阳陵。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的最高峰——北峰上。梁山南

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

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现在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走

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接着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以及参加高宗

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61尊,石狮1对。“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

乾隆年间重建的。另一侧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唐代的帝王陵墓是以山为陵,经询问考古学老师得知乾陵还未被开挖,所以我

们只能登上山顶感受那恢宏的气势。即使无法亲眼目睹墓室,但已有外围感受

到大唐盛世的浮华和古人视死如生的心态。

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是为唐代公主仙蕙、太子李重润(死后按皇帝身

份下葬)所建,是乾陵的陪葬墓,它们的建制较乾陵小了许多,但格局布置却

是相同的。进入墓道内令我想起了上学期考古学概论中关于洞室墓的内容,首

先是倾斜的长长的墓道,两边绘满墓主人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雍容奢华,

顶上一排排的天井竖直而下,两边则是盛放随葬品的东、西便房,穿过甬道和

一座半人高的墓门就看见巨大的石椁几乎占了整个墓室,冰凉的棺椁上刻着精

美的人物以及线条纹饰,清晰可辨,精细非常。

最后我们去了汉阳陵,它是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异穴的合葬陵园,是中国

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

分之一大小,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

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

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阳陵占地也极大,并未被完全开挖,只能看见少数的外藏坑,大量的陶俑及实物陪葬品虽然相较兵马俑规模和数量上都要小,但也给我们思考的空间,汉景帝是否同《史记》中描绘的节俭?帝王将相所谓的节俭与我们普通百姓的理解还是有巨大差距的,统治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最顶层的皇帝的奢华生活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第二天的行程安排是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最能充分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仿古建筑的外观鳞次栉比与周围的现代建筑形成时空交错的鲜明对比。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从第一展厅的原始社会风貌到第二展厅的商周、秦汉器物再至第三展厅的大唐精品,处身在这样一座时空交错的长廊,仿佛历史从未远去,仿佛穿越了时空。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切切实实存在,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瑰宝。

第三天清晨,我们驱车去往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半坡遗址进行参观学习。

兵马俑可供参观的有四个坑道。通过导游的讲解我了解到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坑是面积最大陪葬坑,几乎有两个足球场大,埋有陶俑6000多个,目前已清理出1000多个。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呈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为军阵主体。左边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有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可惜木质手柄腐坏。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二号坑和三号坑面积相对较小,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 个。从三号坑的布局看,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这仅仅是秦始皇陵的一个外藏坑,出土秦俑数量之大,规模之宏伟,不愧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目前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

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 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 174 座、幼儿瓮棺73 座)

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精美的陶器和骨器以及刻画符号直观

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智慧。使我最兴奋的是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6000多年前的人类遗骸,并且保存完好。但有一处“李小孩墓”使我产生疑惑:为什么

她是唯一一个不采用瓮棺葬的小孩而且拥有数量较大的陪葬品?如果是因为身

份特殊的话,那么书本上“原始社会人人平等”的观念是否正确呢?

24号由于下雨的,改变了原有行程,我们就与隔壁宿舍的同学一起开启了

高校和西安市区参观之旅。我们参观了陕师大、西北政法大学等校区,感受了

不一样的大学风貌,也使我们对西安愈加向往。

第五天,原计划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以及爬城墙,但由于天气原因,仅参

观了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运使吕大忠等人为保藏因唐末五代战乱而委弃市井的唐《石台孝经》、《开

成石经》及颜真卿、柳公权等所书的著名石碑而兴建的,经金、元、明、清、

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

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林保存了中国最完整的一套石刻书籍,是唐

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的十二部经书,共114石,228面,刻六十五

万二百五十二字。这些经书,都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刻成于唐开

成年间,又称为《开成石经》。另外两座珍品则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

及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虽然对于书法艺术不甚了解,但是碑刻上严整的字

体以及各有特点是书法还是令我感叹不已,同时也深深反省自己在书写上的欠缺。

第六天的行程是参观大雁塔。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

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建于大慈恩寺中心。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

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又将塔高加为七层。大雁塔在

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

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

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

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站在塔内俯视西

安城时,周边大慈恩寺古朴的建筑以及严整的布局,仿佛间如亲眼见到大唐盛

世的错觉。

27号是考古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去到了张学良纪念馆即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占地7703平方米。院内有一辆年代悠久

但锃亮如新别克轿车,有三幢古朴优雅的三层砖木结构小楼,是策划西安事变

时周恩来、叶剑英等的住所。布设有“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和张学良旧居复原陈列等。但是陈列内容意识形态偏向过于明显,一些内容甚至与史实不相符,是否值得安排在考古实习的行程中还有待商榷。

为期一周的考古实习落下帷幕,但却值得细细回味。从六千年前的半坡,到秦兵马俑,汉景帝的阳陵,唐代的乾陵,再加上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西安事变纪念馆,在短短的七天时间里仿佛越过了历史千年的尘埃,不单是丰富了历史知识,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许多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一次难得的直观感受先人们创造的文化瑰宝和历史的广博的机会。西安考古实习之旅的结束,也是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的旅程的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