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3 第三课 彩线连彩点

3 第三课 彩线连彩点

3  第三课 彩线连彩点
3  第三课 彩线连彩点

冠县第二实验小学课时教案

课题:彩线连彩点

第三课 彩点连彩线

第三课:彩线连彩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运用点与线,自由表达,体验绘画与创作的乐趣。 2、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物体用点、线、面的形态进行重新连接组合,绘制成非具象的画面效果。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品欣赏导入 (二)讲授新课 1、作品欣赏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作品,你觉得你最喜欢这幅画的什么地方?生:我最喜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都是自己的真实的体会。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线的粗细不同、点的大小不同、色彩的不同、形状的不同,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会产生象音乐一样的节奏。这些美丽的艺术作品就是运用各种点、线、面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国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了解线的粗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节奏及其协调性。) 2、常见的线材料,线材料变成点材料

①教师出示准备的线状材料(绒线、纸条、绳子等等),请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②教师将纸条揉成纸团,把纸条、绒线和绳子剪成小段或碎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再是长长的,变成一点一点的。) ③将这些小点点摆一摆又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线(如:项链上的珠子)。 3、点和线连成画 ①出示范画,引导学生分析书中范画。 ②自己制造点和线连成画。你能画出或剪出和刚才不一样的点和线,并连成一幅画吗?我们自己也来创造各种各样的点和线,连成美丽的画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笔、材料,综合运用,随意造型。)三、作品展示 学生自评:画好的同学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一说为什么。师表扬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看学生的作品中能否用点线大胆的组合成一幅画。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画面所表达的意图。)

人教版小学美术1年级上册第三课 彩线连彩点 教案5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三课:彩线连彩点 教学目的: 1.理解生活中的点和线。 2.理解基本造型元素──点和线。 3.学会用各种绘画工具、纸材料创造各种点和线,实行平面美术游戏,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各种绘画工具、纸材料创造并感受各种不同的点和线。彩线连彩点 教学难点: 理解基本造型元素──点和线。彩线连彩点 教具准备: 绒线、纸条、绳子、纽扣、糖果、珠子、彩色水笔、油画棒、手工纸。 学具准备: 彩色水笔、油画棒、铅笔、手工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常见的线材料,线材料变成点材料 1.教师出示各种常见的线状材料(绒线、纸条、绳子),请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它们的名字,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形状都是瘦瘦长长条状的东西。不同点:不同的材料、有的直、有的弯曲,有粗有细,颜色不同。) 2.教师将纸条揉成纸团,把纸条、绒线和绳子剪成小段或碎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再是长长的,变成一点一点的。) 3.将这些小点点摆一摆又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线(如:项链上的珠子)。 二、生活中的点和线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点和线?找找教室里的点和线,找找自己身上的点和线。(教师展示其他的点状物和线状物。) 2.体验不同的笔,画出不同的点和线。 不同的笔在画纸上画出的点和线一样吗?试一试用彩色水笔、油画棒、铅笔在画纸上涂涂画画,看看不同在哪里? 三、点和线连成画

1.画家画里的点和线。 画家也用点和线来作画,看看下面画中都有些什么样的点和线。2.自己制造点和线连成画。 你能画出或剪出和刚才不一样的点和线,并连成一幅画吗?我们自己也来创造各种各样的点和线,连成美丽的画面。(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笔、材料,综合使用,随意造型。) 四、作业展示与评价 1.说说自己创造了些什么样的点和线,并欣赏同学的画。2.想一想,点和线在自己的画面中重要吗?如果没有了点和线画面会是什么样的呢?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6课人的呼吸教学设计

16.人的呼吸 【教材分析】 《人的呼吸》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的起始课,围绕“我们是怎么呼吸的“,”呼吸有什么作用“这样的本质问题,深入到人体内部寻找答案。本课的学习主要通过指导学生用澄清石灰水比较我们吸进的气体和呼出气体不同认识呼吸的意义。通过图片、文字说明等来指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作用,使学生对整个呼吸系统及其器官以及功能有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了解。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必要的知识。本课重点研究呼吸的意义,以此组织相关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感知呼吸。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但是呼吸时身体有什么变化,学生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白呼吸一次可以怎么测量,呼吸一次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第二:认识我们的呼吸器官并了解它们的作用。教材通过图片、文字说明向学生详细介绍了呼吸器官及其作用,使学生对整个呼吸系统及其器官以及功能有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了解。 第三:利用澄清石灰水,通过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是不同的。教材安排的一组对比实验操作简便,说服力强。教材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产生白色浑浊物的特点,证明吸进和呼出的成分不同。 第四:阅读资料。这里涉及的是碳循环,也就是空气在生物圈循环的过程。通过阅读让学生意识到爱护大自然,人类动植物和谐相处。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科训练,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年纪小,基础知识和能力还相当薄弱,科学的思维方式仍需加强,科学的记录习惯还待养成。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但是到底有哪些器官属于呼吸器官,它们的位置在哪里,气体在人体内是如何交换的、又是如何从人体内出来的,学生是不太清楚的,或者说他们的认识是不完整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呼吸一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 - 2.认识鼻腔、气管、支气管和肺等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科学探究: 1.掌握测量呼吸的方法。 2.利用澄清石灰水,通过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是不同的。 科学态度:

三年级数学上册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案 冀教版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能力教学点: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德育教学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情境图片、口算卡片、习题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复铺垫: 1.口算: 100-94 32+28 58-34 60×6 4×6+2×7 39÷3 24÷8 24×2 27÷3 100-40×2 2.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再计算: 30×5-100 79-40÷4 (12+24)÷9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出示情境问题: 1.师生谈话,引出问题: 通过以上的复习,老师发现同学们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各类运算,掌握了这些计算的本领,我们才能自己试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生活的小主人。比如“购买日常用品”——学校计划给每个班配置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桶。每个保温桶65元,每个垃圾桶17元。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钱?(相机贴示图片与价钱) 2.学生尝试自主解决: 指名完整口述所给信息和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决。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1.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教师相机板书。 65×6 = 17×6 = 65+17= 390+102= 82×6= 【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化解题思路的空间】 2.结合板书,鼓励学生将分步的几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65×6+17×6 (65+17)×6 【如果学生直接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教师及时予以表扬,但要追问其运算顺序与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一致。】 3.重点指导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65×6 + 17×6 (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 4.“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该怎样计算? 指名完整口述后,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彩线连彩点教学反思

彩线连彩点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三课,通过前边学生只是初步认识了美术的绘画工具,通过实物拼摆感受了造型的乐趣。这是第一节学习具体造型知识的课。点和线是最具体的造型语言,在这节课中学生了解什么是点什么是线,学会应用点和线进行造型练习是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在这节课中只是初步对点和线的形态进行了解,并运用它组织出一幅具有抽象美感的画面。在这节课中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在生活中进行发现,从点和线的单一训练到训练学生想象力的角度,欣赏大师的抽象作品,让学生一开始接触大师的美术,从小就接收非传统的现代绘画理念,从而初步建立现代审美观的审美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的造型游戏,是造型与游戏为一体的美术活动,活动不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像来进行造型。活动主题由儿童自己根据材料特征或具体情景想出来的。在这种活动中,儿童获得快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选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点和线的组成,这些点和线的存在美化了我们的生活;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亲自尝试了解点和线的相互转化;欣赏艺术作品中点和线,体验点,线构成的乐趣。绘画是学生的情感和观念的表达最直接和最有有效的方式。在这节课中主要运用绘画这一方式并努力营造自由表现,大胆创造,设计以学生感受、体验和游戏为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看、画、做、玩中学习知识。 美术的学习不仅要抓牢“审美”的主线,更不能丢弃对“术”科的学习,本课教学内容就是“美”和“术”需要高度和谐统一却又最难适时把握的典型课例之一。“点”和“线”的概念既简单又抽象,而一年级儿童却又是以具象思维为主,如何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具体抽象到绘画中的“符号表现”从而又不失其学习的乐趣是最为困扰我的一大难题,于是我采用了以点线为符号代表,融入故事情节的表现方法来把这一难点进行突破,同时也不失儿童趣味,让孩子们凭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把要学的知识进行一个有效的链接,然后再通过欣赏名家克利的作品提升美感情愫,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再有一个美升华的过程,从而实现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和表现。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课教学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让学生在观看“点”的变形舞一环节中,背景音乐音量太小,本来打算让学生放松心情去学习的,结果由于音乐感染力的不够而未能让孩子们的情绪完全释放开来,成为对后面教学和师生互动环节产生影响的不利因素,孩子们在情绪上的跟进不是十分理想。通过此课教学,进一步让我感受到了要把美术课上好让学生得到美感熏陶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培养和塑造,如果把美术课仅仅上成技术课或是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推敲如何才能在每一节课中体现出美术“审美育人,传播文化”的主题思想,为进一步切实提高自己课中质量而努力。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6课《它们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6课《它们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第五课,本课安排了“水位会上升吗”和“气体也占据空间吗”两个探究活动和一个实践活动“小魔术“浸不湿的纸”来进行教学。活动一是通过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课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把小石头加入半瓶水中水位变化情况。证明固体和液体都能占据空间。活动二是指导学生用剪去了底部的塑料瓶,罩着浮在水面上的小纸船 , 保持瓶子垂直向下压入水底,观察小纸船的情况。证明空气也能占据空间。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小魔术,让塞在杯子里的纸不会被水浸湿。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经过了对本单元中有关固体、液体、气体相关知识的学习后再学习本课应该是没有很大难度的,而且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对解决活动一、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这个实验,学生会觉得很新奇,但当他们明白了空气也能占据空间的科学道理后,对于进行实践活动就不成问题了。 三、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用证明固体和液体能占据空间。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听故事《乌鸦喝水》,从而亲身经历把小石块加入半瓶水中,并观察加入前后瓶内的水位变化情况,让其思考为什么水会上升呢?这个问题。从而总结出固体和液体能占据空间。 2.指导学生用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用证明气体也能占据空间。 在课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好实验用的材料,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剪去塑料瓶底部和折小船的准备老师要在课前完成。在课堂上要引导好学生清楚做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安全,卫生等,实验成功的和不成功的都应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案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混合运算”第70~72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安排的整数混合运算的最后一个学习单元。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以及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并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复习学过的两步计算混合运算。 1、口算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请看大屏幕: (1)80÷10 = 8(2)5×4 = 20 8 + 12 = 2027–20 = 7

师:上面每组有联系的两道算式能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吗?请大家在练习纸上写一写,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上题答案:(1)80÷10 + 12(2)27–5×4 师:我们来看,第一组,可以合并为……,第二组可以合并为……,同学们都写对了吗?那这两道算式分别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电脑出示下划线)你们看,算式中的划线部分要先算,像这样的算式要先算乘或除法,后算加或减法(电脑揭示板书:1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图略)。 师:下棋是同学们喜爱的一项活动。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我们学校的张老师准备组织一个“棋乐无穷”社团,“棋乐无穷”社团一共有5个小组,张老师正在文体商店为大家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请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最后的问题吗?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练习纸,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完成练习纸。 3、小组汇报、交流 4、师:这是一道三步混合运算式题。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出示课题:三步混合运算)。 5、师:像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应该怎样算呢?同学们能根据我们以前的学习经验自己算一算吗?请大家在自备本上先试一试,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6、小结算法 师:同学们的算法一样吗?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那请你比比看,哪一种计算过程更简便?简便在哪里呢?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6课《金色的草地》教案

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

金色的草地)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自由读,检查生字: (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这片草地在哪里?草地是金色跟什么有密切关系? 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第三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乘除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它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知识,把两个加减法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做了有力的铺垫。 说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解答问题,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简单的三步四则运算。(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依托情境,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

彩线连彩点教案

第三课彩线连彩点 (谢巧炜:一年(2)班、一年(6)班)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点和线。 2.学会用各种绘画工具各种点和线,进行平面美术游戏,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各种绘画工具创造并感受各种不同的点和线。 教学难点:合理运用点和线创造出一幅作品 材料准备: 教师:绒线、纸条、绳子、纽扣、糖果、珠子、彩色水笔、油画棒。 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等。 引导阶段:: 一、常见的线材料、点材料,形成对线和点的初步概念 1.我给大家带来几种生活物品,你认识它们吗? 教师从口袋中取出各种常见的线状材料(跳绳、筷子、飘带、铁丝、),请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请仔细观察这些不同的东西,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形状都是瘦瘦长长条状的东西。) 教师归纳:在美术中我们把这种细长感觉的造型叫做线。

把一根皮带绷直,问“这是什么线?”(直线)把皮带卷曲起来,问“现在变成什么线?”(螺旋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虽然它们都是线,但是他们有粗细、长短不同、形状不同。你们还认识什么线呢?(学生回答各种线)。教师随机用油性笔在纸上进行示范:直线、曲线、波浪线、粗线、细线。 2.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糖果、扣子、小石头。) 他们还能叫做线吗? 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对比较小的形状叫做点。那你们觉得还有什么能叫做点呢? (点可以是圆形的,还可以是五角星的、心型的、萤火虫、蚂蚁、眼睛等等,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3.现在老师考考大家,当老师站直时是点还是线?(线)当老师蹲下时是点还是线?(点) 老师再考考大家,教师出示贝壳项链,同学们帮我想一想,这是点呢?还是线呢? 学生归纳出,一颗珍珠就是点,一串珍珠就是线。点排列起来就会形成线的感觉。线是由点连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彩线连彩点。 二、认识生活中的点和线 1、刚才我们一起认识的点和线这两位好朋友,他们早就迫不及待的跑到大家身边去了,请大家瞪大眼睛把他们从我们的身上、衣服上、桌子上把他们找出来。 学生寻找身上的点和线,教师鼓励他们细心观察: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学过美术的人,就是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点和线,真是比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还要厉害 2、请同学们找一找在老师身上有没有点和线呢?

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3课彩线连彩点》word教案 (4)

课题:彩线连彩点 教学目标: 1、用点、线大胆组合成一张完整的彩线连彩点画面。 2、运用不同的点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彩线连彩点画面。 3、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彩线连彩点以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完整的画面。 教学重点:能按自己意愿,大胆地涂绕出不同的形象。 教学难点:线条变化的丰富性。 课前准备:油画棒或彩笔,铅画纸。 教学工具: 1、学生准备蜡笔、水彩笔、色彩笔等工具。 2、教师准备同样的丰富材料,并准备各种欣赏的范例图片。学习领域:造型表现彩线连彩点 教学方法:游戏法、欣赏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多种工具描绘出的各种点、线、面。 A、你觉得这些点、线、面有趣吗?彩线连彩点 B、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呢? 学生欣赏,感受。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揭示课题:彩线连彩点 你觉得彩线和彩点连在一起会是怎样的呢? 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感想。 二、欣赏作品 1、教师展示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 你从画中看到了那些东西? 他们是怎样组合排列在一起的? 学生欣赏归纳,大胆归纳,表达自己的感受。 2、展示儿童有关于“彩线连彩点”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 学生感受同龄人运用点和线的组合。彩线连彩点 三、造型和表现 1、请学生思考: A、你想用点、线、面来表现画面吗? B、想一想,你准备用他们来表现哪些东西?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分小组尝试运用点、线、面来表现自己想表现的画面。彩线连彩点 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 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各种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进一步了解线的组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构图…… 3、组织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并对创作的难点重点“画面要完整”

2018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

2018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 【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家门前的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蒲公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也随之变色。“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课文的语言清新活泼,比喻生动形象,充满童趣。 【学情分析】 结合学生年龄小,以形象直观认知为主的年龄特征,教学中我准备利用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另外,三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积累语言的方法。学生习作训练才刚刚起步,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就成了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 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2、教学难点:草地变颜色的原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研学稿。 【教学过程】 *课前研学* 一、回顾旧知,诱发参与 1.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a 、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b、把你见过的蒲公英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 c、出示蒲公英的图片(蒲公英开放,学生描述。) *课中导学*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2 、从读课文中你体会到了“我”的什么感情?(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3、“我”和弟弟为什么那么开心啊?先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再自己说说。 4 、那“我”和弟弟是不是一直都在做这个游戏啊? 5、指导学生读课文第2部分(第3、4自然段) 6、作者有什么新发现?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完成语文天地中“图示蒲公英的变化”) 三、内化练习,巩固新知 小组交流任务二

三步计算式题

二步计算式题 宜黄县水北新区小学范莉玲 一、说教材。 三步计算式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三步计算式题和两步计算文字题等内容。此知识是在学过的三步式题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课学习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中的判断能力。 2、能正确计算含有两级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及可以同时进行计算的简便运算式题,提高计算技能技巧,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品质。 3、培养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本课教学重点是运算顺序的掌握,难点是每一步计算准确无误,关键是提高计算技能技巧,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品质。 二、说教学过程。 设计的教学思路,突出了以下两方面。 1、贯穿全课的读式训练,以往传统教学对于混合运算只是纯计算技能教学而忽视正确的读式训练,这样对于数学文字的训练和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是很大的漏洞,故我在本课复 习、新授、练习中都加上了读式训练这一项,让学生用准确无误的语言

来读题,这样既加深理解题意,又强化了计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文字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参与发现,实现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使学生在参与中实现再创造,故本课的设计有这几层。 A、巧妙转换,引发新知。 在复习题中我特意安排这样两道口算题:70+20 X3、(440-280) X 40 口算完要学生把70+20 X3中的20用两数的商的形式表示。(440-280) X 40中的40用两数的差表示出来。从而有计划出示例 1、例2 ,继而问两道口算题与引发的新题74+100弋X3、(440-280) X300-260)在形式上运算顺序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很自然地引发新知。 B、说说议议,解决新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爱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为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创设一个民主、自主、和谐的氛围,更有利新知的解决,首先针对口算题与改编题,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意义有什么不同,从而突出三步计算式题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说74+100 * 5X3的运算顺序,通过数据的情节性变换方法,使学生更快知道应先算

【K12学习】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 算》教案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情境图片、口算卡片、习题板、。 教学过程:

一、检复铺垫: 口算:100-9432+2858-3460×64×6+2×7 ÷324÷824×227÷3100-40×2 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再计算: 0×5-10079-40÷4÷9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出示情境问题: 师生谈话,引出问题: 通过以上的复习,老师发现同学们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各类运算,掌握了这些计算的本领,我们才能自己试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生活的小主人。比如“购买日常用品”——学校计划给每个班配置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桶。每个保温桶65元,每个垃圾桶17元。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钱? 学生尝试自主解决: 指名完整口述所给信息和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决。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教师相机板书。 5×6= ×6=65+17= 0+102=82×6=

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息烽县石硐小学黄孝国 ,例1及练一练,练习十一1-4题。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 70-7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利用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1.300-200+50= 45÷9×5= 40×3-20= 40+20÷10= 2.回忆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算式里既有乘或除,又有加或减的,要先算乘或除,后算加或减。 (出示简单的计算题,目的是复习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不耽搁时间。)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新课: (一)、创设情境 自从我们学校少年宫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都积极参加,参加象棋、围棋兴趣小组的同学越来越多。所以学校原来准备的棋不够了,于是就到超市去购买,让我们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新知 (一)引入 1.出示情境,让学生观察理解图意。 2.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提问:你能算一算一共要付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计算解答。 展示学生作业交流: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 (1) 12×3=36(元)(2)15×4=60(元)15×4=60(元) 12×3=36(元) 36+60=96(元) 36+60=96(元) 4.教师提问:你们能列出综合式是吗? 5.学生列出综合算式指明板书:12×3+15×4 6.揭示课题:这是一道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这样的算式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呢?

三年级数学下册《三步的混合运算》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三步的混合运算》教 案 课 件www.5y https://www.sodocs.net/doc/1e9790928.html, 教学内容:三步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园https://www.sodocs.net/doc/1e9790928.html,]的归纳、综合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 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设伏: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XX年奥运会要在中国北京举行,青岛作为北京的合作伙伴开展了许多与奥运有关的活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青岛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在心修建的海滨栈道上举行的全民健行活动的热闹场景吧。

二、探究新知: 、出示情景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都想到了什么? 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说师板书)学生可能会提出: (1)、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米? (2)、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离5000米海有多远? (3)、小强一家离500米还有多远? (4)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2、师:我们还是来关注一下老爷爷吧。 谁来为第一个问题列算式呢?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说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 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写完之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意见? 70×30=2100(米) 0000-70×30-60×30 60×30=1800(米) =10000-2100-1800 0000-2100-1800=6100(米) =7900-1800

彩线连彩点教案+课后反思

第二课彩线连彩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点和线。 2、认识基本造型元素──点和线。 3、学会用各种绘画工具、纸材料创造各种点和线,进行平面美术游戏,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4、能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地涂绕。 5、能按自己意愿涂绕出不同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 1、用各种绘画工具、纸材料创造并感受各种不同的点和线。 2、认识基本造型元素──点和线。 教学难点:点、线变化的丰富性,从生活中的物品到点,线的转换。 材料准备: 教师:彩带、皮带、硬币、纽扣、糖果、贝壳项链或其他常见的点线生活元素。 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设计: 引导阶段: 一、常见的线材料、点材料,形成对线和点的初步概念 1、师:“我给大家带来几种生活物品,你认识它们吗?” 从袋子中取出各种常见的线状材料(皮带、彩带、筷子),请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其实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运用周围的东西更加直观,学生的积极性更高)生:“彩带,皮带,筷子。”(回答的时候加上,黄色的彩带,橙色的皮带,加上颜色,与课题彩线联系更加紧密) 师:“大家都非常聪明,那谁再来告诉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都长长的。”(可以将皮带进行卷曲,变成螺旋线,同学们能更加直观的看到线的变化) 师:“对了,像这样长长的东西,我们在美术里面称它们为线。” 2、师:“上节课陈老师也带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线,那我们现在来复习下,大家都认识些什么线呢?” 生:“直线、曲线、波浪线、粗线、细线、螺旋线、虚线······” (老师同时板书画出这些线)(板书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彩色粉笔来表达彩线) 3、师:“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糖果、扣子、小石头),他们还能叫做线吗?” 生:“不能。”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对比较小的形状叫做点。” 师:“点除了小圆点,还可以有许许多多形状的点,那大家来说,老师来画。” 生:“爱心、五角星、正方形、三角形······” 4、师:“现在老师有个难题要考考大家,老师这边有串贝壳项链,那它到底是线还是点呢?哪个小朋友可以告诉老师?” 生:“线···点。”(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请不同意见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金色的草地》教案

16 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 学习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 学习本课的生字。 【教学难点】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课件、蒲公英的实物、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傍晚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指名读,评读。 (3)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一年级美术上册《彩线连彩点》教案

一年级美术上册《彩线连彩点》教案 本文为word格式,方便下载后编辑,模块丰富,可灵活组合

一年级美术上册《彩线连彩点》教案课题:彩线连彩点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点与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体验绘画与创造的乐趣。 2、 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字母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的形态进行重新组合,绘制成非具象的画面效果,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点线面作画教学准备: 师生课上要使用的:蜡笔、水笔、色彩纸。 供学生欣赏的相关计算机图像、中国画资料。《康定斯基作品选》。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导阶段: 1、欣赏《康定斯基作品选》、计算机图像资料和中国画资料中各种由点、线组成的画面。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具象描写思维模式,用点线自由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从中感受到绘画与创作的

乐趣。 2、通过欣赏引导学生用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了解线的粗 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节奏以及其协调性。 3、岀示各种常见的线材料,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 比一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形状细长。不同点: 材料不同、有的直、有的弯、有粗有细、颜色不同。) 4、线材料变成点材料:教师把纸条揉成团、把纸条、绒线和绳子剪成小段或碎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形状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引申:再将点材料拼摆成线材料。 (2)发展阶段: 1、体验用不同的笔画成不同的点和线; 2、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3、鼓励学生选择各种点线面组成新的画面。利用手中 的各种工具试着绘制一至两张与众不同的画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金色的草地》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金色的草地》原文及教案 【原文】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苏联的普里什文,译者茹香雪,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 教学要求: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三步混合运算方法

从“易错题”入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三步混 合运算》教学反思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老师要允许学生犯错,但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 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一些极小的错误经常出现,却不易发觉。我们老师不能忽视这些小错误,因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关键之处。因此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孩子计算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正因为纠错在计算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教学中,针对易错题型,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题是改错题。 下面的运算对吗?不对的改正过来。 87+(510-150×3) 140+20×5+35 =87+510-450 =160×40 =597-450 =6400 =147 从这组错题中,让学生体会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有哪几种运算;然后说说运算顺序,可以在先算的那一步下划上横线,然后再计算。 学生通过改错题,进一步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极大的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有些学生学了简算后,不管碰到什么样的计算题,都想方设法地进行简算。从而许多学生为了简算而简算,形成思维定势。为了避免这样的思维定势,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目:600÷25×4+70 有些学生为了算起来简便这样计算: 600÷25×4+70 =600÷100+70 =6+70 =76 我随即让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和正确计算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通过观察两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从错误处发现“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明白,这道题是不可以简算的。 在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会诊”,达到了既“治病”又“预防”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