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

王科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向深入,乡村问题又一次引起政学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乡村社会的全面紧张。如何在变动的时代环境中构建一种适应中国乡村的治理模式,已经成为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一问题在民国时期也曾受到高度关注。其时,各种力量都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包括政府、教会组织、大学、社会团体等等。据统计,在20世纪30年代全国就有600多个团体从事农村工作,有1000多处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中,由政府主导的“江宁实验县建设”尤为值得关注。

作为国民政府县政改革实验县试点之一,江宁实验县于1933年2月成立,实验期四年。实验期结束后,在政府的推动下,江宁实验县的多项举措在全国推广。

江宁实验县建设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第一,重构基层行政制度,废闾邻改村里,建立起县—乡镇—村里的基层行政体制;改组地方保卫团,整顿警政,全面提升基层的行政管理能力。第二,设立农民合作组织,救济农村金融;推广新式农业科技,改良蚕桑业、农林业及其他农村副业;提升农民现代意识,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第三,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修筑公路,兴修水利,先后疏浚河道50余公里,关系农田灌溉23万余亩;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在每一乡镇均设有一所学校,学生人数从1933年的3492人增加到1935年的21344人,入学率达到40.06%;全面推进乡村卫生事业,先后设立了4个卫生所和6个卫生分所,形成了一个融环境、医疗、学校、妇婴、宣传及防疫为一体的乡村卫生系统。

与之相应,江宁实验县建设也呈现三个重要特征。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是这一建设最显著的特征。江宁县不仅拥有较普通县政府更大的职权和更多的经费,而且其运作基本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正是由于有着政府力量的支持,江宁实验县才能够对旧有的县行政

组织进行重组,对区乡行政制度进行重新规划,对赋税征收制度进行新的变革,对乡村基础设施展开相当规模的建设。其他地区则因受限于政治力量在这些层面大多无所作为,因而也都努力寻求政府力量的支持。定县实验的领导人晏阳初就曾提到,“政府以法令行之,可以有种种的方便”。可见,其他力量对于政府主导所具有的某种优势也有着十分清醒而明确的意识。至于各种具体的建设举措,在充分的职权和经费支持下,江宁实验县所取得的绩效也是相当显著。以卫生事业为例,定县、邹平、兰溪都各有成绩,然而晏阳初先生在1937年回顾十年来的乡村建设时还是承认,“江宁县的乡村卫生事业,尤见成绩”。也正是由于江宁的卫生事业成绩斐然,江宁县的卫生实验后来也被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可见,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不仅是江宁建设的重要特征,同样也对其建设的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各种社会力量的有效积极参与是江宁实验县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江宁县政府组织的重组上面。从首任县长到各科科长、各股股长等各级官员,大多是中央政治大学的教师或毕业生,这对于县政的推行可谓一大便利。在全体职员中,大学毕业者48人,专科毕业者15人,大学肄业者5人,中学毕业者36人,职业学校毕业者5人,社会力量参与所带来的建设人才充足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在农业金融组织的建立中,借助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力量;在推广农林蚕桑新品种的过程中,与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分别开展技术合作;在展开户口调查、土地呈报等具体举措中,中央政治学校、江宁县中小学的教员与学生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很明显,银行、大学、青年学生等各种社会力量在江宁实验县建设实践中也发挥了政府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江宁实验县建设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以提高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切入点,推进乡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开展。只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民才会更积极更主动地投身于建设实践中。江宁实验县通过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使农民可以贷到条件不算太苛刻的低息贷款,从而将贷款用于购买农具等生产用途,对农业生产的改良也有一定的促进。同时,积极推广农产品优良品种的首要意义自然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

上扭转了农民的陈旧意识,更容易形成一种示范效应,使得农民对于新式品种和新式农业技术逐步趋于接受,从而有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大规模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改善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水利的兴修有利于农田的灌溉,卫生的改良则关系到每一个农民的健康。显然,以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才能形成农民投身建设实践的内驱动力。

毋庸置疑,江宁实验县建设也存在种种不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切身利益也有待改善。政府主导明显带有某种优势,但政府的主导性如果过强,往往又会导致农民的被动。而实际上很多的建设举措,都必须在农民的积极配合下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果。在江宁,各种建设举措基本上是由政府一手包办,民众的主动性既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更得不到充分地发挥。结果就会变成梁漱溟所说的“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不同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探索不可避免带有其时代特性,但亦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一定的共性存在。正是基于此点,反思江宁实验县的建设实践,对于当前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才更具意义。

构建适应中国乡村的治理模式仍是应对当前乡村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作为建设的推动者,在中国乡村治理模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是推进中国乡村向现代转型的主导力量。同时,乡村作为更广阔的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需要充分吸纳各种社会资源,整合有益力量,打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与外部社会的支撑发展,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构筑适应中国乡村的治理模式,更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关注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积极参与机制,让农民真正地“动”起来,在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充分激发乡村社会内部的活力和创造力。惟其如此,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省行政学院党史党建部)

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考察美国阿拉斯加州具有多元文化与充权色彩的乡村治理方案、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充满实验性质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以及欧盟研究中心对欧洲乡村治理经验的比较,归纳出中国当前乡村治理所要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尊重多元文化、增加地方居民参与基层政策决策机制以及凝聚力与动员乡村社区资本等建议。 「关键词」乡村治理/国际视野/基层组织 一、全球治理涵义的缘起及其观点解读 “治理”源自于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腊语的“引导领航”(steering)一词,原意是指统理(govern)、引导或操纵之行动或方式,经常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相互交叠使用。长期以来,“治理”一词主要被限用于与“国家事务”相关之宪法议题和法律活动,以及(或)限用于处理各类利害关系人的特定机构或专业单位[1].其中,世界银行在1989年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但现今治理已经超越政府运作范围,而强调权力关系、组织制度和公共事务管理等层面。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 )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明确指出:治理与政府统治不是同义语,它们之间有重大区别。他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政府统治相比,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机制. 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最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成立的初衷是要改善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所面临效率不高的问题,希望通过该委员会来增加联合国权限以解决日益纷争的经济与关税问题,讨论安理会否决权代表性,并增设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诉愿委员会、犯罪与国际法庭以及提升秘书长职权等议题,不过在2003年美国悍然出兵伊拉克,完全不顾联合国反对的行径,已经粉碎了联合国在全球治理议题中所做的努力。)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做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从以上关于“治理”的论述,可以看出,“治理”概念相对于以前的那种强调权威由上往下、命令的贯彻与服从以及具有公权力政府行为的“统治”来讲,它跳出了政府作为主体的框架,而赋予各种民间组织活动更多的空间,于是治理的范围较政府行政宽泛了许多。至于它和一般的“管理”概念相比较,则又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多了一些原则性的思考。 因此,在全球治理报告书的目标里,公民社会组织(CSOs)必须担任更大的责任来协助政府进行治理工作,其中各种非营利民间组织又成为了最具草根性的社会自治团体。于是,可由非政府组织(NGOs)共同分享和传递重要信息,运用象征和符号、故事和行动来使改革目标能让全球更多民众予以了解,并通过集体压力协助弱势团体对相关的政府、企业或国际组织产生影响力,以此来说服或迫使特定政府和其它权力对象改变其原有的立场和政策。 二、全球治理在农业部门的应用:乡村治理的崛起与实例 乡村治理是全球治理在乡村部门的具体应用。随着全球治理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乡村治理的实践形式也在居民生活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自治性。 (一)赋予农业新价值的乡村治理:欧陆可持续发展的传承

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

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 目录 摘要 绪论 (1) 1多元化经营概述 (1) 1.1多元化战略定义 (1) 1.2海尔集团多元化战略背景 (1) 2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原因以及海尔集团多元化战略 (5) 2.1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3) 2.2海尔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 (4) 2.3海尔集团多元化经营特点 (5) 3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问题与对策 (6) 3.1多元化经营分类 (5) 3.2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问题与对策 (6) 4 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 (10) 4.1 我国煤炭企业现状 (10) 4.2 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分析 (10)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如何壮大自身是所有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企业,尤其是国有特大型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走多元化经营路线。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元化战略是企业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企业多元化经营具有很多优点,也存在一定风险。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战略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问题与对策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 绪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理论由20世纪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大师安索夫提出。他认为当企业已不存在采取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与新产品开发战略的空间后, 要实现成长发展的目标, 就要考虑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主要有以下动因:范围经济效益、追求协同效应、缓解竞争压力和扩大市场控制能力。企业多元化经营可以使企业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改变单一的市场结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企业多元化战略与海尔集团的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战略又称为多角化经营战略(Strategy of Diversification),亦称多角化增长战略(diversification growth strategies)、、多样化战略或多产品战略。 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企业专业化经营而言的,其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本的多元化。 1997年5月的一天,中国政府正式宣布重点培植海尔等六家公司向世界500强迈进。 当新闻联播播出这条消息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坐在电视机前。尽管他早已得知这一消息,但此时他的内心还是一震。进军世界500强,是张瑞敏一辈子追求的目标。现在海尔集团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的心里除了骄傲,更觉得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_一个整体性视角_周雪光

编者按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变迁,尤其是政治生态充满弹性变化的今天,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之路日益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这需要我们对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刻思辨,以自己的智识、勇气和情怀“给养”这一深具历史意蕴的话题。本专题四篇文章聚焦中国国家治理诸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真切而有深度的思考。 当下中国语境中的国家治理(专题讨论) 内容提要 国家治理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周雪光的《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 一个整体性视角》将中央与地方关系与国家与民众关系这两条主线放在一起加以考虑,从一个整体 性视角审视了国家治理的不同模式及其背后的机制与作用。任剑涛通过《国家的均衡治理:超越举 国体制下的超大型项目偏好》,反省了举国体制下的超大型项目偏好所导致的国家治理失衡及顾此失 彼的连锁反应,并提出了审慎思考。席伟健的《“建制议程”与请愿权:信访制度宪法化及其链接》 试图从国家治理的实用角度刷新信访制度与宪法秩序的关联,并探索将其导入宪法之请愿权的可能。 刘正强的《人民调解:国家治理语境下的政治重构》基于对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及中共传统执政理 念的政治分析,倡导增进人民调解政治凝聚、道德净化、社会动员的功能,从而使其成为疏通国家 政治与民间生活的优质执政和治理资源。 关键词 整体性视角 均衡治理 超大型项目 建制议程 人民调解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2014)10-0005-28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 周雪光 “国家治理”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曾有庞大精细的官僚运作机制,也伴随着周期性的组织失败和运行困境。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全能国家结构,既有卡理斯玛常规化的内核,亦有运动式治理的持续冲动。今天,中国政治结构一方面不断注入现代价值理念,尤其是技术化的治理愈益凸显;另一方面,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紧张不断衍生出国家治理的复杂生态。理解国家治理及其限度,需要有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本文将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与民众关系这两条主线放在一起加以考虑,从一个整体性视角来审视国家治理的不同模式及其背后的机制作用。 一、国家治理:一个整体性视角 近年来,“治理”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公共政策界乃至实务部门的讨论中频繁出现,但其含义纷杂不一。本文使用“国家治理”这一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应对其疆域内民众间或不同领域中各种事务、挑战和危机时稳定重复的举措和过程。古今中外特别是在近代民族国家兴起以来,任何国家的生存都面临着对外保护疆土完整、对内维系民众群体间相安共生的基本使命。但不同国家在制度安排、日常过程运行和处理危 5

2019届高三模拟政治

兴海中学高三模拟政治试卷一 一、选择题(48分) 12. 201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改变相关商品的供求关系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若用S、D分别表示供给和需求曲线,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其传导路径的是() A.①→③ B.④→③ C.①→④ D.②→③ 13.我国央行决定,从2019年1月起,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其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体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影响路径正确的是() ①向市场释放增量资金②防范金融风险③减轻民营企业融资压力 ④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⑤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⑥提高金融机构盈利能力 A.①→④→③→⑤ B.④→⑥→③→⑤ C.⑤→①→④→② D.④→③→②→⑥ 14.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个人所得税迎来自1980年出台以来的第七次修订。此次修订将个税起征点由3500元/月提高至6万元/年(5000元/月),优化调整税率结构,对四项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同时,设立专项附加扣除。本次个税改革带来的影响有() ①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强消费能力②扩大个人所得税征税的范围 ③大幅减少我国的税收收入④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5.2018年11月5-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通过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①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实现合作共赢 ②能让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展示贸易投资领域的发展成就,发挥比较优势 ③践行了开放发展理念,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重要战略支撑 ④有利于推动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某区借助乡贤评理堂,依托乡贤评理员,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乡村善治。乡贤评理员从群众中来,由群众推选,进得了家门、坐得下板凳、拉得起家常、建得起感情。乡贤评理堂让“大事共议、实事共商、好事共办”,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结合,打造乡贤评理堂() ①为创新乡村治理提供鲜活经验②有利于发挥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③赋予基层群众更多的民主权利④有利于挖掘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潜能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7.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安庆市委高度重视改革试点工作,市、县(市区)均成立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2018年1月7日下午,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市监察委员会。至此,全市及10个县(市、区)监察委员会全部挂牌成立,实现了反腐败力量的有效整合,将对全市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延伸() ①表明该机构将由同级党委选举产生,并对党委负责 ②有利于整台反腐败的资源力量,扩大监察的覆盖面③有利于通过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④表明监察委是代表党、国家行使监督权的国家机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18年7月15日,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被发现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涉嫌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规定。国家药监局会依法对涉案企业进行调查,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这说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A.严格做到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 B.履行经济职能,依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C.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依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D.依法打击经济违法犯罪,切实维护司法公平正义 19.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宣布,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五战五捷,连战连捷”。现在,我们在太空中真的看到了着陆器“嫦娥”、巡视器“玉兔”、中继星“鹊桥”。我国以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或标志性符号来命名航天器或空问探测器的做法() 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②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④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0.近来,《平“语”近人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热播。总书记的用典实例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也为我们树立了坚定文化自信的行动表率,在观众和网友中引发热议。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是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主要途径②文化坚定了人的理想信念增强人的精神力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沃土④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国家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随着卫星科技的进步,我国气象部门对恶劣气象的预测也越来越准确。2018年9月13日,我国气象部门对超强台风“山竹”16日晚登陆粤西到琼东部的提前预报,为我国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重要帮助,减少了人民财产的损失。这说明( ) ①现代科技的进步是人们认识发展的重大动力 ②对自然界深入的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决定因素 ③利用现代科技,便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规律免遭自然灾害的伤害 ④借助现代科技,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2.《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后,如何利用各种环保高科技帮“毒土”刮骨疗伤,成为环保业聚焦的重点。日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已经给江苏指定了216个点位,先行开展土壤重金属修复的试点工作。由此可见( ) ①做事情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世界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古人教诲我们要慎独、慎微、慎初,其实身处团队最难做到的还有“慎众”。有时候,在众人脚步的裹挟下,我们往往会在相互映衬的善恶含混中迷失自我。怎样“慎众”?要永存善念,不为众人裹挟,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内心始终有盏“良知”的明灯。材料表明( ) ①正确的价值判断往往来自多数人的意志②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个人的内心 ③坚守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排除外界的不良干扰④团队成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对团队建设十分重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视频商务多元化运营模式的一种选择

视频商务:多元化运营模式的一种选择互联网、报纸、电视,是当今三大媒体,传统报纸、电视的媒体传播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有个不争的事实是:互联网作为新媒体,开始撼动传统媒体的地位,并且有着势不可挡的趋势,网络营销、视频商务和电子商务的时代已经到来。 但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中,哪怕有用户凑巧进入了某企业耗资制作的网站,也很难停留几分钟。更有统计显示,95%以上的访问者(潜在客户)在浏览企业网站后,并没有主动与企业联系。有数据表明,我国的中小企业大约有一千多万家挣扎在单一、枯燥、孤立的企业网站形式宣传中!一方面,中小企业没有大资金开展网络铺天盖地的广告;同时,他们也认为宣传之后,自身网站知名度无法得到提升,或者即使得到提升,也没有较高的在线停留率。这就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投吧,前期的基本算是白投;投吧,效果不明显。在蹉跎犹豫之时,网络商机又不断流失。那么,企业和商家又该如何应对?可视化商务视频网站提供了解决之道。aliqq 闹心的运营模式 目前,多数网站都已涉足了视频领域:09年2月,央视开始筹办国家级网络电视台,一个网络集成平台;7月28日,百度也表示有意进军视频领域,而百度TV的成功也已经为此做下铺垫;8月5日搜狐宣布推出高清视频平台,在高清视频上下足功夫。可见网络视频已经成为3G时代"全业务竞争"必争之地。

很多企业网站也都把电视广告放了上去,供经销商和消费者点击欣赏。但当问及如何通过视频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招商效果,甚至是品牌效果时,几乎所有人都"不太清楚"。就目前而言,虽然视频随处可见,但大多是定位于娱乐消遣,真正把视频技术应用在商业用途,还是比较少见;而专们开辟视频商务平台的,更是一片空白。现在,互通科技集团的IZO企业电视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对整个视频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视频网站的运营模式本就脆弱,并且受内容版权不清晰等问题的影响,许多品牌商家和广告主在视频分享网站上的投放都谨小慎微。虽然视频分享网站一再声称自己拥有庞大的用户流量和市场占有率,可是对于广告主而言,由于担心非法版权内容可能对自身品牌形象造成伤害,最终使这些流量变成了无法让他们产生兴趣的垃圾流量。 就在上月,搜狐、激动网等公司起诉优酷、土豆、风雷等主要视频网站,诉其侵权的同时,还将广告主同时列入被告行列,这立即引发优酷的反诉,更引起业界的广泛讨论。可想而知,广告主的痛楚与无奈,势必打击其继续在视频分享网站投放广告的积极性。目前,各视频网站都在努力消除盗版,但因为需要对用户上传的内容进行监管,这显然还需要一个过程,在此阶段,广告主能否放心的在视频网站上完成投放?视频网站的广告增长之路面临着严重的阻碍。aliqq 多元化运营的选择 纵观网络视频的发展经营模式,广告主似乎是他们唯一的奶娘。而如今,面对网站的混乱模式,广告主对在网络视频的投放却望而却步。这时,网络

中国乡村治理的层级及其变迁

中国乡村治理的层级及其变迁 [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县以下乡村治理的层级及其变迁进行历史的考察, 指出传统的帝国时代, 县以下也存在多级组织与管理层级, 王权通过这些组织对乡村保持一定的监控。传统的乡村治理的常态既非“自治”, 也非“专制”, 而是实行“官督绅办”的体制。这是一种节约成本的制度安排; 二十世纪以来, 国家权力不断向乡村基层延伸并最终实现乡村组织与管理的国家化、行政化和官僚化。这也是一种代价高昂的方式。二十世纪末的村民自治改革中, 国家才开始从乡村一定程度地退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未来乡村体制改革及基层组织设置过程中, 国家对乡村社会的资源吸取能力、社会控制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都是基本的影响因素。当前人们争论乡镇政权是否退出乡村或者是“强化”还是“弱化”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从历史和现实来看, 乡镇政权组织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与功能如何改革, 哪些组织和功能应强化、哪些组织和功能必须弱化。 在当前乡村体制的改革中, 关于乡镇体制和村级组织改革的方向存在严重的分歧。有的学者提出应“撤销乡镇”, 有的则强调应“维持现状”, 有的认为应实行“乡镇自治”或“乡派镇治”, 有的则建议实行“乡公所制”。在村级组织的建制问题上,“撤村并组”、“乡派村治”及“乡治村政”种种主,不一而足。①不同的主源于人们对于乡村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的不同认识和判断。不过, 乡镇及村组的撤并直接涉及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的规模与层级, 对农村治理体系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乡镇规模扩大化及其限度》一文中, 笔者曾对乡镇村规模问题进行过专门讨论。②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组织层级的历史考察, 分析我国农村治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和在特征, 探讨农村治理体系演化的逻辑及值得吸取的历史经验,

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基于Y村的历史社会学考察 一、冲突促成“整合”:传统社会的村治模式 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即使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拥有庞大的官僚集团和体系,也难以直接统治乡村,即所谓的“政不下县”。而不得不依靠士绅地主和宗族制度来实施乡村治理,上传下达,维持秩序。这个处于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乡绅阶层,具有承上启下的职能。于建嵘在对清末乡村社会政治的研究中也指出:“传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是,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组织为基础,以绅权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传统的乡村治理由三部分组成,保甲制度的政府、家族权利和中间的地主乡绅,三者结合将乡村的各个层次衔接起来,实现了乡村社会的自治。 而这是传统乡村社会的普遍治理模式,但是一般之内必然存在着特殊。本文研究对象Y村是一个佃户村,也是一个移民村,村落建立的时间很晚,而且姓氏复杂。因此,它不像许多大的村落一样拥有一个主体的家族,尽管各个姓氏的家族意识很浓烈,但不能构成左右该村政治的大的家族权力,因此也就失去了乡级政权在此的统治基础。对这一时期的情形,一位村里九十三岁老人回忆: 记得俺十来岁的时侯,咱村人哪有这么多,住的也没这么

近,一个姓把着一个村角,不像今儿住得这么乱哄哄的。那时候谁也不欺负谁,都给地主种地,各家子(家族)自己解决。咱村人自来就生硬,现在也是有距离。 当时的村庄有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而在大姓的传统村庄里则不一样,一个村基本上就是一个家族,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家族制是按家长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族长视宗子为一族之尊,掌管全族事务,对不守家法、违背教训者,随其轻重处罚。这种族权在明清时期与封建政权配合,起着基层政权的作用。而在Y村的宗族制度并没越过族界,成为一种村庄的政治权力,仅仅在各自的族内履行其职责。村里的老支书说: 以前咱村里人经常窝里斗,不像咱南村(南面的邻村),人家村里受欺负了那个团结。咱村的人还不打架,都在背后算计你。有人受欺负躲得老远,只有一家子的人才出来管管。据老人说,当时村里也没什么官管,地主就是头,而且听说还挺毒。村里人只有对付地主的时候才拧起绳来。 Y村的历史很短,而且村民大部分都是租种土地的佃户,文化水平很低,甚至大部分都是文盲,在这样一个村庄里基本上没有绅士阶层,从而也失去了与乡级政权沟通的渠道。中国传统村治的几个重要权力组成部分在这里基本都不存在,从而地主的权力突显出来了,本来作为一个单纯的经济阶层,而此时将权力与经济,甚至社会事务集于一身。在相

海尔多元化战略阶段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 年只有冰箱,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谁是张瑞敏多元化战略的真正敌人? 这是一个没有太多悬念的问题,20年前,张瑞敏面对一个投资方的威胁,说出了一句狠话:我们现在惟一害怕的是自己。20年后的今天,海尔全球营业额已突破1000亿元,张瑞敏的这个“内部敌人”也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这个“内部敌人”出现在组织能力、企业文化、价值创新等公司内部的各个毛细血管里,它会凭借惯性对公司的创新行为产生阻挠,一些具体症状如大企业病、官僚主义、创新的惰性等,而张瑞敏的老师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则花费了巨大精力以对付这个“内部敌人”。 事实上,既有远见,又拥有极强危机意识的张瑞敏并没有轻视这个所谓的“内部敌人”,20多年来,张瑞敏的重大变革都跟“人”有关。1998年,张瑞敏提出了“内部模拟市场化”的组织革命,推行SBU策略,想把海尔的树万名员工,都变成一个个“小老板”;2005年,张瑞敏再次提出“海尔模式即人单合一”,强调人和市场的统一,速度和准确度的统一。2006年,张瑞敏再次号召管理层学习《世界是平的》一书,如何因应扁平化时代的挑战。 张瑞敏的担心也是目前高科技业的噩梦。那些凭借创新而领先的公司,比如英特尔、戴尔、柯达等,都在遭遇困境。他们的挑战并非来自外部竞争,而是来自“内部敌人”,一个致命的影响就是“创新的惰性”。硅谷著名的管理学者杰弗里·摩尔认为,惰性是创新的隐性伴侣,和惯性结盟,也是人们的短期自利习性造成的,如果这样的人足够多,就会排斥异己,走向反面。这个话题在《数字商业时代》第9期封面文章有过专题讨论。 在本刊采访海尔期间,一些海尔员工就透露,海尔用人上就存在着不少问题。张瑞敏自己也承认“到了2006年,海尔是越做越难做。”并认为海尔进入了“高原期”。张瑞敏及其海尔能否顺利度过“高原期”,最大的悬念仍在内部,至少,海尔仍有几大内部悬念: 1、能否因应数字时代的速度经营?在数字时代,对企业组织能力的最大考验是速度经营难题,即如何以更快的速度迎合市场、顾客的变化,从而使公司内部也进入10倍速的时代。 2、张瑞敏能否自我颠覆?张瑞敏自己多次表示:不断地要自我审视,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自我战胜。很多创新经验表明,领导人的光环有时也是阴影,而领导人退位往往成为组织变革的引爆点。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 王科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向深入,乡村问题又一次引起政学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乡村社会的全面紧张。如何在变动的时代环境中构建一种适应中国乡村的治理模式,已经成为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一问题在民国时期也曾受到高度关注。其时,各种力量都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包括政府、教会组织、大学、社会团体等等。据统计,在20世纪30年代全国就有600多个团体从事农村工作,有1000多处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中,由政府主导的“江宁实验县建设”尤为值得关注。 作为国民政府县政改革实验县试点之一,江宁实验县于1933年2月成立,实验期四年。实验期结束后,在政府的推动下,江宁实验县的多项举措在全国推广。 江宁实验县建设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第一,重构基层行政制度,废闾邻改村里,建立起县—乡镇—村里的基层行政体制;改组地方保卫团,整顿警政,全面提升基层的行政管理能力。第二,设立农民合作组织,救济农村金融;推广新式农业科技,改良蚕桑业、农林业及其他农村副业;提升农民现代意识,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第三,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修筑公路,兴修水利,先后疏浚河道50余公里,关系农田灌溉23万余亩;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在每一乡镇均设有一所学校,学生人数从1933年的3492人增加到1935年的21344人,入学率达到40.06%;全面推进乡村卫生事业,先后设立了4个卫生所和6个卫生分所,形成了一个融环境、医疗、学校、妇婴、宣传及防疫为一体的乡村卫生系统。 与之相应,江宁实验县建设也呈现三个重要特征。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是这一建设最显著的特征。江宁县不仅拥有较普通县政府更大的职权和更多的经费,而且其运作基本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正是由于有着政府力量的支持,江宁实验县才能够对旧有的县行政

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

912 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3 贺 雪 峰 内容提要 本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概括出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对每一个层面主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三大主题之间的关系。本文尤其强调中观层面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农村本身的非均衡性及其对自上而下政策的不同涵义,我们才能为不是一刀切的政策提出有用的建议,才不致不考虑具体情况地将一个地方的经验搬到另一个地方,也才可能具体理解自上而下政策在某一特定农村区域实践效果的原因。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研究主题 研究方法 中观理论 中国国情 一、引 论 当前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低水平重复,一是田野调查缺乏新材料和新视野,二是理论讨论缺乏基本沟通,难以形成学术积累。造成乡村治理研究低水平重复的原因,既与多学科介入乡村治理研究,而不同学科话语形式及话语体制不同的现实有关,也与乡村治理研究本身一直没有在学术方面形成集中的主题有关。本文试图通过对已有部分乡村治理研究的总结,提出若干乡村治理研究的主题,从而为乡村治理研究的推进作些基础性的工作。 在讨论具体主题之前,首先对乡村治理研究本身作出定位。乡村治理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乡村治理,一是学术研究。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或中国乡村如何可以自主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乡村治理这个词有两个偏向性的所指,一是强调地方自主性,一是强调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学术研究是指进行可积累的概念化且学科化的工作,这种研究的材料可以是经验性的,核心却是概念化,并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学术推演,从而可以进行学科对话和学术积累的。综合起来,乡村治理研究的目的是推进农村自主发展,这种研究既不同于纯粹的经验调查,也不同于一般的政策研究,而是以经验调查为基础,以理解农村政策实践后果,从而改善农村政策实施为目的的研究。 乡村治理研究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征,一是具有对中国农村发展强有力的实践关怀;二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尤其以对当前中国农村乡村治理实践的调查作为研究的基础;三是注重对中国乡村治理现实的理论提炼,尤其是概念化的工作,以为乡村治理研究的学科化作出准备;四是注重形成学术积累,因此注重提炼乡村治理研究的主题。 笔者曾在“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提纲”一文中提出九个研究命题①,这些命题虽然也关照到3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我国农村与农民问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古代乡村治理基本模式及历史变迁

古代乡村治理基本模式及历史变迁[申精 【摘要】中国古代曾经长期实行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为代表的乡村治理制度。乡村治理制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变迁阶段,即乡官制时期、转折时期和职役制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封建专制的强化,传统的乡村治理受到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自治色彩逐步减弱,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被清末地方自治所取代。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里制度;保甲制;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中华民族崇尚大一统,自古即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观念,中央集权的封建皇权专制体制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与之相适应的是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等为主要类型的乡村治理制度。乡里制度萌生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滥觞于井田制[1],至清末依然实行之。保甲制度自宋代王安石变法后断断续续实行,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才结束。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制度规定和具体实践,乡村治理组织称谓多变、功能各异,其自治色彩也各有不同,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中国封建集权制度的强化,传统的乡村治理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色彩逐步减弱,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回顾和总结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历史和特点,对于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乡村体制改革将不无裨益。 一、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第一阶段:乡官制模式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典型形态是乡里制度,乡官制是乡里制度早期的具体形态与模式,这一时期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商周二代已出现“里正”、“族尹”等官名,《周礼》一书详尽记载了当时划分细密、职官赅备的乡里区划。这一时期的乡里制度,在区划上为“六乡六遂”[2]。乡设于“国”即西周国都地区,遂设于“野”即国都以外的地区。据《周礼》记载,国中“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贝周;五州为乡,使之相宾”,野中“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六乡分别设置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等职,六遂则设有邻长、里宰、酂长、鄙师、县正、遂大夫等职。此外,西周还初步确立了什伍之法:“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当时,乡、党、邻、里是四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其中乡这一级也成了两千多年来经常沿用的行政区划形式。但是,与其说它们是一种基层组织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和军事编制与户籍编制相交杂的居民管理形式。而且西周时期的乡的层级高于州县的行政建制,遂的层级亦高于州县,从治域范围和所处层级看,其时的遂更相当于

海尔公司多元化经营模式问题研究 (2)

黑龙江大学 本科生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海尔公司多元化经营模式问题研究 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年级:2013级 专业:工商管理 姓名:张诗煜张权孙振南高忠月王雪婷 指导老师:于丽艳

摘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多元化经营模式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多元化经营模式是目前企业常见的战略选择。针对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并以海尔公司多元化经营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对海尔公司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海尔公司多元化经营模式存在的财务风险、环境风险、营销渠道风险、人力资源问题、影响品牌声誉、选择盲目性问题。总结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普遍原因,并对企业如何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多元化经营海尔公司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过去那种坚持一个行业,为客户提供单一的产品与服务的业务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中,多元化的业务增长模式已成为全球大型企业必然的选择。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是由著名的“产品 - 市场”战略大师安索夫在20世纪中叶提出的。自1960年以来,多元化的业务模式作为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为许多国际大公司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全美最大的500家跨国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的约占90%,而日本制造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约占74.7%。理论和实证研究多元化经营模式正在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课题。论文写作目的就是研究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并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多元化业务模式。以海尔集团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发展为例,分析我国很多企业多元化发展失败的原因,并为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国内企业成功应用多元化经营模式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框架,使企业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认清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了解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条件和基础,从而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企业专业化经营而言的,其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本的多元化。多元化战略又分为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两类。相关多元化包括一体化战略与同心多元化战略。非相关多元化主要是指集团或整体多元化,即在企业中增加新的产品或事业部,但这些新增加的产品或事业部与企业原有产品或事业不存在关联关系。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时持续发展必然面临的现实选择。 一理论基础 (一)多元化经营战略 1.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中经营,向不同的行业 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2.横向多元化 横向多元化,也称水平多元化,即企业利用现有市场向水平方向扩展生产经营领域,进行产品、市场复合开发。 3.纵向多元化

8个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模式

【振兴参考】8个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模式,带来怎样的启发?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走完西方主流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之路,城乡生存与发展环境产生巨大落差与不平衡。那么,发达国家的乡村振兴又是怎么做的呢?乡村是如何在发达国家变成与城市和谐存在的呢?以下8个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成功模式,也许可以给我国带来些启发。 1、因地制宜型:日本造村运动 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来发展和推动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 繁荣,以日本的造村运动最为典型。 1月4日 东阿智库

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提升社会发展的速度,实行了一套城市偏向政策,注重发展城市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求快速推动整个国家的繁荣。在这种策略引导下,势必会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农村发展的落后。 为了振兴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率先在全国发起了以立足乡土、自立自主、面向未来的造村运动。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形成了为世人称道和效仿的“一村一品”。 首先,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的地形特点、自然条件状况,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譬如水产品产业基地、香菇产业基地、牛产业基地等。 其次,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采取对农、林、牧、副、鱼产品实行一次性深加工的策略。再次,充分发挥日本综合农协的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建立产业链,促进产品的顺利交易。

接着,通过完善教育指导模式,开设各类农业培训班、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补习中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知识。 最后,政府对农业生产给予大量补贴和投入,支持农村发展。造村运动振兴了日本农村经济,促进了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日本经验总结: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非常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通过整合和开发本地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优势,从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找到适用于各地区的标准化乡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乡村治理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效益。 2、自主协同类型:韩国新村运动

能人治村”的乡村治理模式

“能人治村”作为一种近些年来存在于村庄社区中的政治现象,渐渐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可取的治理模式,“村庄能人”能通过个人魅力和个人威望提升公共权威的影响力,减少决策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并且通过个人能力和社会资本,获得为社区公共事务发展所必备的丰富的经济资源,从而提高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效率。 农村社区的公共品供给和公共事务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能人治村”对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的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使得其现实意义日渐凸显,因此对它的理论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已有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试图更清晰的去了解“能人治村”的作用。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固定在一个具体的“能人治村”的村组典型上,通过对该村组公共事务的发展的描述,并以该村组内农民文化中心这一项公共品的供给为实例,分析在“能人治村”的背景中,村庄能人对该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发展的影响,以及在村庄公共品供给中的具体行为对供给效率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致力于对现实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若干政策建议,笔者认为对现实状况的准确描述,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很有益处的。 关键词:能人治村;公共事务;农民文化中心供给

ABSTRACT "Influential Member in Rural Governance" as a political phenomenon that prese nt in the village com mun ities in rece nt year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desirable model of governance in China's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n flue ntial Member"ca n upgrade the in flue nee of Public authority through pers onal charisma and personal prestige, reduce the costs of decision-making,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collective acti on. And through their pers onal abilities and social capital, they can accessto the necessaryeconomic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ublic affairs, the n improve the efficie ncy in rural public affairs man ageme nt. The supply of rural public goods and the developme nt of rural public affairs have bee n concerned about all the time in academic area, and the "I nflue ntial Member in Rural Governance"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ffairs, which makes its practical sig nifica nee in creas in gly prominent. So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it is very n ecessary. Based on the existi ng theory of the study, I attempt to un dersta nd the "I nflue ntial Member in Rural Gover nan ce" more clearly. Therefore,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ill be fixed on a specific village, in which the "I nflue ntial Member in Rural Gover nan ce" is typical. Through the descripti on of the public affairs developme nt in the village, and tak ing the supply of the Rural Cultural Cen ter as an example, I will an alyze the impact of Rural In flue ntial Member on the developme nt of public affairs, and the impact of his specific acts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on the supply efficie ncy. It is worth no ti ng that, this paper is not committed to raise a nu mber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xisting issues in reality, I believe that the accurate descripti on of the situati on itself is very useful for the settleme nt of the issues. Keywords: In flue ntial Member in Rural Gover nan ce; Rural Public affairs; Supply of the Rural Cultural Ce nter 摘要....................................................... 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