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鲁教版】2018-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学案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快慢

【鲁教版】2018-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学案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快慢

【鲁教版】2018-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学案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快慢
【鲁教版】2018-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学案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快慢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快慢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3)表达式:v =Δc Δt 或v =Δn

V ·Δt

式中:Δc 为浓度的变化量,一般以mol·L -1

为单位; Δt 为时间,一般以s 或min 为单位。

(4)常用单位 mol·L -1

·s -1

或 mol·L -1

·min -1。 2.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在一个体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 2(g)+O 2(g)催化剂

△2SO 3(g),经过5 s 后,测得SO 3的物质的量

为0.8 mol 。填写下表:

(1)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具体的物质,因为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①定义式法:利用公式v =Δc

Δt 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也可以利用该公式计算浓度变化量或反应时间。

②关系式法: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例1 在1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4A(s)+3B(g)

2C(g)+D(g),经2 min 后B 的浓度减少0.6 mol·L

-1

。对此反应速率的正确表示是( )

A .用A 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 mol·L -1

·min -1

B .用B 、

C 、

D 分别表示反应的速率,其比值是3∶2∶1 C .在第2 min 末的反应速率用B 表示是0.3 mol·L -1

·min -1

D .在这2 min 内用B 表示的速率的值逐渐减小,用C 表示的速率的值逐渐增大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及应用 题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答案 B

解析 A 为固体,一般不用固体表示反应速率,A 项错误;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B 项正确;反应速率为平均值,并非2 min 末的速率,C 项错误;同一时间段内,用反应物、生成物表示的速率的意义是相同的,变化趋势也是一样的,D 项错误。 思维启迪

(1)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Δc =0,因此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3)同一时间内的同一个化学反应,虽然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不一定相同,但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可代表整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例2 反应:3A(g)+B(g)===2C(g)+2D(g),在不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v (A)=0.6 mol·L -1

·min -1

②v (B)=0.45 mol·L -1

·min -1

③v (C)=0.015 mol·L -1

·min -1

④v (D)=0.45 mol·L -1

·min -1

,则此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最快的是( ) A .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及应用 题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比较 答案 D

解析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v (A)∶v (B)∶v (C)∶v (D)=3∶1∶2∶2,则用A 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分别为①中v (A)=0.6 mol·L -1

·min -1

;②中v (A)=3v (B)=0.45 mol·L -1·min -1×3=1.35 mol·L -1·min -1;③中v (A)=32v (C)=32

×0.015 mol·L -1·min -1=0.022 5 mol·L

-1

·min -1;④中v (A)=32v (D)=32

×0.45 mol·L -1·min -1=0.675 mol·L -1·min -1

;所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

最快的是②,D 项正确。

方法规律——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方法

(1)归一法:若单位不统一,则要换算成相同的单位;若为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则要换算成同一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再比较数值的大小。

(2)比值法: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如a A(g)+b B(g)===c C(g)+d D(g),比较v (A )a 与v (B )b ,若v (A )

a

v (B )

b

,则说明用A 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大于用B 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探究反应物本身的性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2.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5.探究固体反应物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除浓度、温度、催化剂和固体表面积外,还有反应物的状态、压强、溶剂、光波等许多因素。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因素来调控化学反应速率。

CO2(g)2CO(g)进行如下操作(只改变该条件):①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②增加反应物C的用量;③缩小反应体系的体积;④减少体系中CO的量。上述措施中一定能使反应速率显著变大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题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综合

答案 D

解析①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反应速率显著增大,正确;②C为固体,增加反应物C的用量,反应速率不变,错误;③缩小反应体系的体积,CO2、CO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正确;④减少体系中生成物CO的量,反应速率不可能增大,错误,选D。

思维启迪——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质是改变体积,使反应物的浓度改变。

(1)压缩体积或充入反应物,使压强增大,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体积不变,充入不参与反应的气体。虽然总的压强增大,但反应物浓度不发生变化,故化学反应速率不变。例4CaCO3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生成CO2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4 min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

B.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减小的原因是c(H+)减小

C.反应在2~4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

D.反应在2~4 min内生成C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O2)=0.06 mol·L-1·s-1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题点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

答案 D

解析随着反应的进行c(H+)减小,而前4 min内反应速率变大,根据反应是放热反应,可推出前4 min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A、B项正确;在2~4 min内n(CO2)的变化量最大(或曲线的斜率最大),可判断出平均反应速率最大,C项正确;由题意及图可知,该题不知道容器体积,故不能计算出反应速率。

思维启迪——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分析判断

(1)在内因不相同的情况下(即反应物不相同),只能根据反应事实及实验现象定性分析反应的快慢。

(2)在内因相同的情况下(即反应物相同),可根据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定量判断反应速率的大小。例5已知FeCl3和MnO2都可做H2O2分解制O2的催化剂,为了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答案 D

解析当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必须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再改变温度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方法规律

研究某种因素对同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固定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种条件研究该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B.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性质

C.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某物质的质量的多少来表示

D.化学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有mol·L-1·s-1和mol·L-1·min-1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及应用

题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答案 C

解析 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来表示,而不采用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2.已知合成氨反应的浓度数据如下:

N 2(g)+3H 2(g)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 3(g)

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化学反应的速率时,其速率为( ) A .0.2 mol·L -1

·s -1

B .0.4 mol·L -1·s -1

C .0.6 mol·L -1

·s -1

D .0.8 mol·L -1

·s -1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及应用 题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答案 B

解析 v (NH 3)=0.8 mol·L -1

2 s

=0.4 mol·L -1·s -1

,B 项正确。

3.把下列四种X 溶液分别加入四个盛有10 mL 2 mol·L -1

盐酸的烧杯中,均加水稀释到50 mL ,此时,X 和盐酸缓慢地进行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 A .10 ℃ 20 mL 3 mol·L -1

的X 溶液 B .20 ℃ 30 mL 2 mol·L -1的X 溶液 C .20 ℃ 10 mL 4 mol·L -1的X 溶液 D .10 ℃ 10 mL 2 mol·L -1的X 溶液 考点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题点 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在化学反应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本题中要综合考虑浓度和温度的影响。先比较浓度的大小,这里的浓度应该是混合以后的浓度,由于混合后各烧杯中盐酸的浓度相等,因此只要比较X 的浓度即可,X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因为反应后溶液的体积均为50 mL ,所以X 的物质的量越大,浓度就越大。通过观察可知,混合后A 、B 选项中X 的浓度相等,且比C 、D 两项的大,但B 中温度更高,因此B 的反应速率最大。

4.实验室用锌粒与2 mol·L -1硫酸溶液制取氢气,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 .用锌粉代替锌粒

B .改用3 mol·L -1

硫酸溶液 C .改用热的2 mol·L -1

硫酸溶液 D .向该硫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水

考点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题点 化学反应速率定向变化措施的确定 答案 D

解析 A 项,用锌粉代替锌粒,增大表面积,速率加快;B 项,改用3 mol·L -1

硫酸溶液,浓度增大,速率加快;C 项,改用热的2 mol·L -1

硫酸溶液,温度升高,速率加快;D 项,向该硫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水,浓度减小,速率减慢。

5.(2017·枣庄高一检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CO(g)+Fe 2O 3(s)=====高温

3CO 2(g)+2Fe(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增加Fe 2O 3的量反应速率加快

B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不一定变化

C .再充入CO 反应速率加快

D .充入N 2使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 C

解析 Fe 2O 3为固体,增加固体的量,浓度未变,反应速率不变,A 项错误;温度对任何反应的速率都有影响,B 项错误;充入CO 后,c (CO)增大,反应速率加快,C 项正确;恒容充入N 2,虽然压强增大,但并未引起c (CO)的变化,反应速率不变,D 项错误。

6.把在空气中久置的铝片5.0 g 投入盛有500 mL 0.5 mol·L -1

硫酸溶液的烧杯中,该铝片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可用如图所示的坐标曲线来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时间由O →a 不产生氢气的原因是

,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时间由a →c 产生氢气的速率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3)反应时间从c 以后,产生氢气的速率逐渐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 (1)硫酸首先与铝片表面的氧化铝反应,不产生氢气 Al 2O 3+3H 2SO 4===Al 2(SO 4)3+3H 2O (2)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 (3)硫酸的浓度减小使反应速率减小

解析(1)在空气中久置的铝片表面有氧化铝薄膜,因此,硫酸首先和氧化铝反应,不产生氢气。

(2)a→c段,虽然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但是该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反应,反应进行中溶液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3)反应时间从c以后,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成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化学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对点训练]

题组一化学反应速率及计算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B.化学反应速率通常表示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C.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1·s-1是指1 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1

D.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应用

题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答案 D

解析A项,化学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不一定越明显,如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B项,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一般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C项,0.8 mol·L-1·s-1表示1 s的时间内,某物质的浓度变化了0.8 mol·L-1;D项,化学反应速率就是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2.将5.6 g 铁粉投入足量的100 mL 2 mol·L -1

稀硫酸中,2 min 时铁粉刚好完全溶解。下列有关这个反应的反应速率表示正确的是( )

A .铁的反应速率=0.5 mol·L -1

·min -1

B .硫酸的反应速率=0.25 mol·L -1

·min -1

C .硫酸亚铁的生成速率=0.5 mol·L -1

·min -1

D .氢气的反应速率=0.5 mol·L -1

·min -1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应用 题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答案 C

解析 根据反应速率计算公式,需要计算2 min 时间内各物质浓度的变化量。在反应Fe +H 2SO 4===FeSO 4+H 2↑中,溶液中溶质浓度发生变化的只有反应物硫酸和生成物硫酸亚铁。5.6 g Fe 的物质的量= 5.6 g

56 g·mol -1=0.1

mol 。参加反应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生成FeSO 4的物质的量=0.1 mol 。H 2SO 4的消耗速率=FeSO 4的生成速率=0.1 mol 0.1 L×2 min

=0.5 mo l·L -1·min -1

3.已知4NH 3(g)+5O 2(g)=====催化剂

△4NO(g)+6H 2O(g),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 (NH 3)、v (O 2)、v (NO)、v (H 2O)表示,则正确的关系式为( ) A .4v (NH 3)=5v (O 2) B .5v (O 2)=6v (H 2O) C .2v (NH 3)=3v (H 2O) D .4v (O 2)=5v (NO)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应用

题点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 在同一化学反应里,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A 选项应为5v (NH 3)=4v (O 2);B 选项应为6v (O 2)=5v (H 2O);C 选项应为3v (NH 3)=2v (H 2O)。 4.在2A(g)+B(g)

3C(g)+4D(g)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 (A)=0.5 mol·L -1

·s -1

B .v (B)=0.3 mol·L -1

·s -1

C .v (C)=0.8 mol·L -1

·s -1

D .v (D)=1 mol·L -1

·s -1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及应用 题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比较 答案 B

解析 用反应速率判断反应快慢时,首先把各物质的反应速率除以其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A 选项

v (A )

2

0.25 mol·L -1·s -1

,B 选项

v (B )

1

=0.3 mol·L -1·s -1

,C 选项

v (C )3=0.8

3

mol·L -1·s -1

,D 选项

v (D )

4

=0.25 mol·L

-1

·s -1

;然后比较大小,B 选项最大。

5.某温度下,浓度都是1 mol·L -1

的两种气体X 2和Y 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 。反应2 min 后,测得参加反应的X 2为0.6 mol·L -1

,用Y 2表示的反应速率v (Y 2)=0.1 mol·L -1

·min -1

,生成的c (Z)为0.4 mol·L

-1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A .X 2+2Y 2===2XY 2

B .2X 2+Y 2===2X 2Y

C .3X 2+Y 2===2X 3Y

D .X 2+3Y 2===2XY 3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应用 题点 确定化学方程式或化学计量数 答案 C

解析 用X 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 (X 2)=0.6 mol·L -1

2 min =0.

3 mol·L -1·min -1。用Z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 (Z)=

0.4 mol·L -1

2 min =0.2 mol·L -1·min -1

。根据X 2、Y 2和Z 反应速率之比即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

比,则v (X 2)∶v (Y 2)∶v (Z)=0.3 mol·L -1

·min -1

∶0.1 mol·L -1

·min -1

∶0.2 mol·L -1

·min -1

=3∶1∶2。根据原子守恒,可确定Z 的化学式为X 3Y 。故可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 2+Y 2===2X 3Y 。 6.(2017·陕西咸阳校级期末考试)在2 L 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B(g)

2C(g)+D(g)。若最

初加入的A 和B 都是4 mol ,在前10 s A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 mol·L -1

·s -1

,则10 s 时,容器中B 的物质的量是( ) A .1.6 mol B .2.8 mol C .2.4 mol

D .1.2 mol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应用 题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答案 B

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v (B)=0.5v (A)=0.5×0.12 mol·L -1

·s

-1

=0.06 mol·L -1·s -1,则Δc (B)=0.06 mol·L -1·s -1×10 s=0.6 mol·L -1,Δn (B)=0.6 mol·L -1

×2 L

=1.2 mol ,故10 s 时容器中B 的物质的量为4 mol -1.2 mol =2.8 mol 。

题组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7.(2017·平顶山高一检测)相同温度下,有关反应速率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1 mol·L-1盐酸和0.1 mol·L-1硫酸与2 mol·L-1 NaOH溶液反应的速率相同

B.大理石块和大理石粉与0.1 mol·L-1盐酸反应的速率相同

C.等量的镁粉、铝粉和0.1 mol·L-1盐酸反应的速率相同

D.0.1 mol·L-1盐酸和0.1 mol·L-1硝酸与相同形状和大小的大理石反应的速率相同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题点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A选项是酸碱中和,硫酸的H+浓度是盐酸的2倍,所以速率不同;B选项中大理石块与盐酸接触面积小,反应慢;C选项中Mg比Al活泼,反应速率快。

8.在反应C(s)+CO2(g)===2CO(g)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

①增大压强②升高温度③通入CO2④增加碳的量⑤用等量炭粉代替焦炭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题点化学反应速率定向变化措施的确定

答案 C

解析因为碳是固体,只增加它的量,不能加快反应速率,但是若用炭粉代替焦炭,能增大与CO2的接触面积,所以反应速率加快。

9.下列各组反应(表中物质均为反应物),反应刚开始时,放出H2的速率最大的是( )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题点利用图表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金属与硝酸反应不产生H2,排除A项;Fe不如Mg活泼,排除C项;其他两项中只比较c(H+)即可,显然3 mol·L-1盐酸中c(H+)小于3 mol·L-1硫酸中c(H+),因此D项放出H2的速率最大。

10.某实验探究小组研究320 K时N2O5的分解反应:2N2O5(g)===4NO2(g)+O2(g)。如图是该小组根据所给表格中的实验数据绘制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Ⅰ是N2O5的浓度变化曲线

B.曲线Ⅱ是O2的浓度变化曲线

C.N2O5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O 2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题点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

答案 C

解析结合表格中N2O5和O2的初始浓度可知曲线Ⅰ、Ⅱ分别是O2、N2O5的浓度变化曲线,A、B项错误;利用表格中数据进行计算,无论是用N2O5的浓度变化,还是用O2的浓度变化得出的反应速率都随着反应的进行而减小,而随着反应的进行,N2O5的浓度减小,O2的浓度增大,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1.一定温度下,反应N2(g)+O2(g)2NO(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措施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

①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②恒容充入N2③恒容充入氦气④恒压充入氦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①②都能增大物质的浓度,所以能使反应速率增大,③无影响,④使容器体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12.(2017·淮北高一检测)为了说明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甲、乙、丙、丁四位学生分别设计了如下A~D四个实验,你认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相同温度下,将大小、形状相同的镁条和铝条与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时,两者速率一样大

B.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大理石块和大理石粉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大理石粉反应快

C.将浓硝酸分别放在冷暗处和强光照射下,会发现光照可以加快浓硝酸的分解

D.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其中一支试管中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产生氧气的快慢不同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题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答案 A

解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外界条件除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主要因素外,还有光照、固体颗粒大小、超声波等。镁和铝由于活泼性不同,决定了镁和盐酸反应比铝和盐酸反应要快得多,反应物的性质是影响反应速率大小的决定因素,A项错误;等质量的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大,B项正确;光照可以加快反应速率,C项正确;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D项正确。

[综合强化]

13.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I2(g)+H2(g)2HI(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起始时,n(H2)=a mol,n(I2)=b mol。只改变表中列出的条件,其他条件不变,试将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填入相关的表格中(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题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综合

答案(1)增大(2)增大(3)增大(4)减小(5)不变

解析(1)不论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升高温度都会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2)若无特别说明,通常所说的催化剂即为“正催化剂”,加入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再充入a mol H2,c(H2)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4)扩大容器的容积,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5)在密闭容器中通入Ne(g),保持容积不变,并未改变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14.(1)在反应A(g)+3B(g)===2C(g)中,若以物质A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2 mol·L-1·min-1,则以物质B表示此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mol·L-1·min-1。

(2)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N2和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 s后测得N2的物质的量为1.9 mol,则以H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3)将10 mol A和5 mol B放入容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某温度下发生反应:3A(g)+B(g)2C(g),在最初2 s内,消耗A的平均速率为0.06 mol·L-1·s-1,则在2 s 时,容器中有 mol A,此时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及应用

题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答案(1)0.6 (2)0.05 mol·L-1·s-1

(3)8.8 0.08 mol·L-1

解析(1)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关系:v(B)

v(A)

3

1

,v(B)=3v(A)=3×0.2 mol·L-1·min-1=0.6 mol·L-

1·min-1。

(2)解法一:3 s内消耗的N2的物质的量为2 mol-1.9 mol=0.1 mol,根据化学方程式N2+3H2高温、高压

催化剂2NH3,

可以计算出3 s内消耗的H2的物质的量为0.3 mol,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v(H2)=0.3 mol

2 L×

3 s

=0.05 mol·L-1·s-1。

解法二:先计算出用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N2)=2 mol-1.9 mol

2 L×

3 s

1

60

mol·L-1·s-1,再根据化学方程式

的计量数关系,计算出用H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H2)=3v(N2)=0.05 mol·L-1·s-1。

(3) 3A(g) + B(g) 2C(g)

起始浓度/mol·L-1 1.0 0.5 0

转化浓度/mol·L-10.06×2=0.12 0.04 0.08

2 s时浓度/mol·L-1 1.0-0.12=0.88 0.5-0.04=0.46 0.08

则2 s时,n(A)=0.88 mol·L-1×10 L=8.8 mol,

c(C)=0.08 mol·L-1。

15.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用相同质量的锌和相同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到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锌的形态反应温度/℃收集100 mL氢气所需时间/s

Ⅰ薄片15 200

Ⅱ薄片25 90

Ⅲ粉末25 10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对锌和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2)实验Ⅰ和Ⅱ表明,化学反应速率越大。

(3)能表明固体的表面积对反应速率有影响的实验编号是和。

(4)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盐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速率的影响: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题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答案(1)固体表面积温度(2)温度越高(3)ⅡⅢ(4)在相同的温度下,采用相同形态的质量相同的锌片与两种体积相同但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

解析(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固体表面积、温度、催化剂、浓度,对气体来说还有压强等。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锌有薄片和粉末两种状态,反应温度有15 ℃和25 ℃,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固体表面积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实验Ⅰ和实验Ⅱ中锌片的形态相同,温度不同,温度高的

收集相同体积的氢气所需时间短,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大。(3)探究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温度相同。(4)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其他条件相同,故设计的实验方案为在相同的温度下,采用相同形态的质量相同的锌片与两种体积相同但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

16.某温度时,在2 L 容器中的X 、Y 、Z 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

(1)由图中的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开始至2 min 、5 min 时Z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

(3)5 min 后Z 的生成速率与6 min 末Z 的生成速率相比较 (填“大”“小”或“相等”)。 答案 (1)3X +Y

2Z (2)0.05 mol·L -1·min -1

0.04 mol·L -1

·min -1

(3)相等

解析 (1)由图可知,X 、Y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Z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所以X 、Y 为反应物,Z 为生成物。反应进行到2 min 时,Δn (X)∶Δn (Y)∶Δn (Z)=(1.0 mol -0.7 mol)∶(1.0 mol-0.9 mol)∶(0.3 mol-0.1 mol)=3∶1∶2,X 、Y 、Z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2。又因为5 min 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反应为可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 +Y

2Z 。

(2)2 min 内v (Z)=0.3 mol -0.1 mol 2 L×2 min =0.05 mol·L -1·min -1

;5 min 内v (Z)=0.5 mol -0.1 mol 2 L×5 min

=0.04 mol·L

-1

·min -1

(3)5 min 时,反应达到了平衡,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不再改变,故5 min 后Z 的生成速率与6 min 末Z 的生成速率相等。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案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2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学习目标: 1.知道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2.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3. 认识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体会科学的研究程序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旧知回顾]1.钠和钠的氧化物具有哪些性质? 钠能与非金属单质、水反应,钠的氧化物与CO2、H2O反应。 2.在研究钠的性质,钠的氧化物的性质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那些研究方法? 分类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 3.通过上面对钠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几种基本方法有所了解。回忆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我们是按什么样的程序来研究钠的性质呢? [讲解] [过渡]一般来说,我们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都是通过这样的几相关步骤[板书]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板书]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投影] [过渡] 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程序来探究氯气的性质。 教学环节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观察] 取一只盛满氯气的集气瓶,瓶后放一白纸,让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稍打开玻璃片,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的氯气飘进鼻孔,闻气味。 [演示实验]氯气的溶解性实验:取一支盛满氯气的试管,将其倒扣在水槽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总结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可溶于水(常温下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解释及结论 用比较法归纳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观察物质的外观 预测物质的性质 可以运用分类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或利用有关反应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 验证预测并作出新的预测 实验和观察 发现特殊现象,提出新的问题 进一步研究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完整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版),推荐文档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二、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1.物质的量n 单位-摩尔(mol) ①n= N/N A N:微粒个数N A: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 mol-1 2.摩尔质量M ②n= m/M m:物质质量 M:摩尔质量,单位g?mol-1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四、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②聚沉③电泳 3.胶体提纯:渗析 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定义: 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金属氧化物;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反应则不共存,下列离子间不共存: 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不共存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等不共存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如H+与ClO-、F-、S2-等弱酸酸根离子不共存; OH-与NH4+等弱碱阳离子不共存; HCO3-与H+、OH-均不共存。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Fe3+、MnO4-、ClO-、NO3-(H+); 还原性离子:Fe2+、S2-、SO32-、I-等 5、离子检验: NH4+、Fe3+、Fe2+、Mg2+、Al3+、Cu2+ CO32-、SO42-、Cl-、Br-、I-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讲义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围之,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提纲)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提纲)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 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 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 O(g)△CO(g)+H 2 (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 2·8H 2 O+NH 4 Cl=BaCl 2 +2NH 3 ↑+10H 2 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 、CaCO 3 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 2=CO 2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 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 2·8H 2 O与NH 4 Cl的反应是吸热 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Ba(OH) 2.8H 2 O与NH 4 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 2 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 2与O 2 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 △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硫的转化》.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硫的转化》 一、选择题 1. 绿色植物是空气天然的“净化器”,研究发现,1公顷柳杉每月可以吸收160kg SO2,则1 公顷柳杉每月吸收的SO2的物质的量为 A.164kg B.2.5mol C.2500mol D.2500g/mol 2. 二氧化硫和氯气均有一定的漂白作用,前者是因为它与水生成的亚硫酸可与有色有机物加 成得到无色物质,其过程可逆:后者是因为它与水作用生成的次氯酸具强氧化性氧化有色物,其过程不可逆。若将相同条件下等体积的这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到溶有品红和硝酸钡的水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溶液很快褪色 B.溶液不褪色 C.出现白色沉淀 D.无明显现象 3. 为了提高SO2的转化率,通常通入过量的空气,使SO2充分和O2反应,则从接触室导出的混 合气体含有 A.SO3、O2B.SO3,O2,N2 C.SO3,SO2,O2,N2D.SO3,N2 4. 除去SO2中的SO3,并得到纯净的SO2,最好使混合气体通过 A、水 B、NaHSO3饱和溶液 C、NaHCO3饱和溶液 D、98.3%浓硫酸 5. 为了降低硫氧化物造成的空气污染,可以在含硫的燃料中加入生石灰,这种方法称为“钙 基固硫”,则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固硫”反应为 A. B. C.D.

6. 接触法制硫酸中,进入接触室的气体必须净化、干燥,其主要原因是 A.防止催化剂中毒 B.提高反应效率 C.提高SO2转化率 D.防止环境污染7. 工业上生产硫酸,回收尾气中气体,选用的试剂是 A. B. C. D.浓 8. 在工业生产硫酸中,在吸收塔内用来吸收三氧化硫的是 A. B.稀 C.浓 D. 9.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左表所示。 浓度限值/(mg·m-3)分组第一小组第二小组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抽气次数100120 0.150.500.70SO2含量/(mg·m-3)0.0640.53 该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分成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当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记录抽气次数和结果如下(假设每次抽气500mL)。 小组的测定结果正确。 A.第一B.第二C.都正确 D.都不正确 10.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左表所示。 浓度限值/(mg·m-3)分组第一小组第二小组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抽气次数100120 0.150.500.70SO2含量/(mg·m-3)0.0640.53 该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分成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当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记录抽气次数和结果如下(假设每次抽气500mL)。 判断该地点的空气中SO2的含量属于级标准。 A.一级B.二级C.三级 D.四级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重点汇总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重点汇总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 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 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 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3、胶体: (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与其 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 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 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 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固态电解 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 守恒。如:Al2(SO4)3=2Al3++3SO42-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水。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②拆:把易溶的强电解质(易容的盐、强酸、强碱)写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 △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方程式大全,推荐文档

高一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方程式 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反应: 1、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 Na 2O 2 钠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4Na + O 2 == 2Na 2O 2、Na 与H 2O 反应:2Na +2H 2O == 2NaOH +H 2↑ 3、Na 2O 2与H 2O 反应: 2Na 2O 2+2H 2O == 4NaOH +O 2↑ 4、Na 2O 2与CO 2反应: 2Na 2O 2+2CO 2 == 2Na 2CO 3+O 2 氯气的相关反应:1、实验室制Cl 2 : 4HCl(浓)+MnO 2 == Cl 2↑+MnCl 2+2H 2O 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 2 == 2FeCl 3 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 2 == CuCl 2 4、钠与氯气反应:2Na + Cl 2 == 2NaCl 5、氯气与氢气反应:Cl 2 + H 2 == 2HCl 6、氯气与水反应: Cl 2+H 2O == HCl +HClO 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 2 + 2NaOH == NaCl + NaClO + H 2O 8、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 2HCl + O 2↑ 9、工业制漂白粉: 2Cl 2+2Ca(OH)2 == CaCl 2+Ca(ClO)2+2H 2O 10、漂白粉漂白原理: Ca(ClO)2+H 2O + CO 2 == 2HClO +CaCO 3↓ 11、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 2O + CO 2 == CaCO 3↓ + 2HClO 2HClO == 2HCl +O 2↑离子检验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 2++ SO 4 2— == BaSO 4↓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 2+ + CO 32— == CaCO 3↓ 3、银离子的检验: Cl — + Ag + == AgCl ↓铁的相关方程式 1、铁和稀盐酸Fe +2HCl == FeCl 2+H 2↑ 铁和稀硫酸Fe +H 2SO 4 == FeSO 4+H 2↑ 2、铁置换金属铜Fe +CuCl 2 == FeCl 2+Cu 铁置换金属银Fe +2AgNO 3 == Fe(NO 3)2+2Ag 3、铁和非金属反应:3Fe +2O 2 == Fe 3O 4 Fe +S == FeS 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H 2O 氧化亚铁与稀盐酸:FeO +2HCl == FeCl 2+H 2O 磁性氧化铁和稀盐酸:Fe 3O 4+8HCl == FeCl 2+2FeCl 3+4H 2O 5、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 2 + Cl 2 == 2FeCl 3 点燃 光照△△点燃点燃光照点燃点燃加热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 O 2 B . Na 20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 高速公路关 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 . 溶液 B .悬浊液 C . 乳浊液 D . 胶体 3.能用 H + OH H 2O 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 .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B . Ba(OH) 2 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 . 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 D . 一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 . C I 2T c 「 B . Zn i Zn 2+ C . H 2^H 2O D . Cu? CuCI 2 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 C .物质中某元素失去电子,则此物质是氧化剂 D .还原剂中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 6. 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 K +、Mn04「、Na +、C 「 B . K +、Na +、N03「、CO 32 C . Na +、H +、N03「、SO 42一 D . Fe 3+、Na +、C 「、SO 42- 7. 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 可能是置 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③ C .①② D .③④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 CaCO 3+2HCI=CaCI 2+CO 2 f + H 2O C . 2H 2O 2 ; 2H 2O+O 2 f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 Cu 2++Fe=Fe 2++Cu B. 稀 H 2SO 4与铁粉反应:2Fe+6H +=2Fe 3++3H 2f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 H 2SO 4反应:Ba 2++SO 42一 =BaSO 4j D.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 32 一 +2H +=H 2O+CO 2f 10 .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 5NaBr+NaBrO 3+3H 2SO 4=3Br 2+Na 2SO 4+3H 2O ,与该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 . 2NaBr+Cl 2=2CaCI+Br 2 B . AICI 3+3NaAIO 2+6H 2O=4AI(OH) 3 J +3NaCl C . 2H 2S+SO 2=2H 2O+3S J C . NaClO D . FeSO 4 B . CaO+H 2O=Ca(OH )2 D . CaCO3 '' CaO+CO2f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 碱含氧酸 ↓↓ 盐盐 3、氧化物的酸碱性: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 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 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 +(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 2====2Na 2O ②2Na+O 2====Na 2O 2 ③2Na+Cl 2====2NaCl ④2Na+S==== Na 2S (2)与水反应:2Na+2H 2O====2NaOH+H 2↑现象:浮:Na 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 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 2↑ (4)与盐反应:①2Na+2H 2O+CuSO 4====Cu(OH)2↓+Na 2SO 4+H 2↑ ②6Na+6H 2O+2FeCl 3====2Fe(OH)3↓+6NaCl+3H 2↑ ③4Na+TiCl 4(熔融状)高温Ti+4NaCl (5)Na 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Na ?→?2O Na 2O ??→?O H 2NaOH ???→?O H CO 22,Na 2CO 3·10H 2O ??→?风化 Na 2CO 3 4Na+O 2====2Na 2O → Na 2O+H 2O====2NaOH → 2NaOH+9H 2O+CO 2====Na 2CO 3·10H 2O → Na 2CO 3·10H 2O 风化Na 2CO 3+10H 2O ↑ 3、Na 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Na 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二)Na 2O 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a 2O+H 2O====2NaOH (2)与酸反应:Na 2O+2HCl====2NaCl+H 2O (3)与非金属反应:Na 2O+CO 2====Na 2CO 3 3、Na 2O 的用途:制NaOH ,Na 2CO 3 (三)Na 2O 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Na 2O 2+4HCl====4NaCl+2H 2O+O 2↑ 3、Na 2O 2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向NaOH 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加热溶液后生成气体。 2NaOH+CO 2====Na 2CO 3+H 2O+O 2↑ → 2NaHCO 3加热Na 2CO 3+H 2O+CO 2 ↑ 【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加热溶液后生成沉 淀和气体。 Ca(OH)2+CO 2====CaCO 3↓+H 2O → CaCO 3+H 2O+CO 2===Ca(HCO 3)2 → Ca(HCO 3)2加热CaCO 3↓+H 2O+CO 2↑ 点燃 点燃 点燃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CO2和CaO分别与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 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检测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检测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3锦州中学月考)下列有关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贮存着大量的能量 B.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山石墨制金刚石是吸热反应,故石墨能量比金刚石能量低 D.燃料燃烧时只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2013山西大学附中月考)下列关于反应能量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需加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3.(2013山东师大附中期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能量守定律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的 C.氢氧化钞!晶体与氯化钱固体反应是吸热的 D.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光能等 i一的H100niL6mol-LS0跟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4. (2013重庆八中期中)42度下,要想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乂不影响生成的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A?适量浓HSO B.硫酸钾固体42 D?硝酸钾溶液C.酷酸钠固体 5?有一新型燃料电池,是用两根金属做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向X极通入CH4,向Y极通入02,关于此燃料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入CH4的X极是负极,通入02的Y极是正极 B.放电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减小 C?在标准状况下,通入5.6 LO2,完全反应时有1.0 mol电子转移 D.放电时,通入屮烷一极附近的pH升高 6.在如图所示的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 9 /I 2第二章单元检测高中化学必修 Win jo■悔軼 H" O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下列关于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后剩余的钠粒可放回原试剂瓶中 B.用一般的化学还原法不能制取金属钠 C.自然界中无游离态的钠存在 D.钠在自然界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取一小块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钠先熔化②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得到浅黄色固体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①③④ 将一块钠投入到盛有煤油和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 B.钠停留在煤油层中不发生反应 C.钠在煤油中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钠在煤油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上下跳动 下图A、B、C、D、E、F六种物质中除D为单质外其余均是常见的化合物,E和F的水溶液均呈碱性,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D的化学式A ,B ,D 。 (2)E和F可相互转化,图中己标明F向E转化的关系,请写出E转化为F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H2O CO2Na2O2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