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

A.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

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

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3)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

1.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2.炎帝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

3.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5.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农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2)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南方以农业为主,秦汉长城以北的地区以游牧业为主等。

(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6.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自三代以来,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也包容地区的文化精华,还长期的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即使对于外域文化,中国文化也敞开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重性。

传统的民本思想,科学技术等早熟导致文化的保守性格。

7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中国专制制度的主要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起点早,持续时间长

(2)经济基础深厚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4)君权高于神权

(5)对人身的严密控制

8.血缘宗法制度:

(名词解释)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在宗族内部区分高低贵贱,长幼尊卑,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法规。

(1)血缘宗法制度的根基------宗族

宗族:同一父系的人们群聚而居,有共同的土地财产,共同的宗庙,祭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一个血缘群体。

(2)血缘宗法制度的实质

就在于族长对宗族的政治,经济,祭祀活动等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力,也就是对于整个宗族或成员实行着家长制的统治。

(3)血缘宗法制度的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A.嫡长子继承制宗子制

B.封邦建国制 =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农奴)

是由宗法制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进行的。

周天子按照血缘亲疏,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卿大夫之家,

卿大夫再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作士。

?周天子与诸侯有一系列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关系:

天子对诸侯有巡守权、命官权、迁爵权;诸侯对天子有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义务。

C.宗庙祭祀制: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天子七庙,左宗右社)

9.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家天下的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

(2)封国制度不断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4)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10.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积极作用: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提倡“民胞物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做人问题上,表现为:“慎独”,“自省”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提倡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节;

在行事上,表现为脚踏实地,积极入世,自强不息,木讷刚毅的民族精神

●负面价值:

A.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

B.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

C.“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正面价值: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中华民族在心理上,

文化上的认同,文人学士经世致用的思想等,从而成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源泉。

●负面价值:培植了国人严重的迷信权力,服从权威,缺乏自信心的心态,以

及文人的影射传统等。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政治型范式

A.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B.文化上表现为: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突出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形成,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其妙用是以伦理修养来沟通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1.《易经》的内容很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

2.殷商时代文化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尚鬼、嗜酒、宗天。

3.卦辞是说明整个卦的含义,乾卦卦辞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

4.【什么是周易?】

A.《周易》是一种筮占之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B.《易经》(《周易》古经),成书于殷末周初。周朝贵族向神灵占卜问吉凶的经文汇编,占筮的内容十分广泛。

C.它是一部迷信典籍,但可以从中窥见周代人丰富的社会生活,又直接反映了周代人居安思危的精神风貌和辩证思维的思想。

D.又是一本哲学书。《易传》(《周易大传》成书于战国秦汉),“大传”古称“十翼”,即十篇文章。

因此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5.解释乾卦爻辞的意思:(15分大题)

A.九,潜龙勿用

译:潜藏的龙,无法施展。潜龙:有才能而隐居的君子

B.九二,见龙在田

译:龙出现在大地上,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

大人:有道德,有作为的人;见:现,显现,出现

C.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有才德的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晚上戒惧反省。虽然处境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乾乾:健而又健;惕:警惕;无咎:没有灾难D.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龙也许跳进深渊,没有灾难。渊:深潭

E.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飞腾在空中,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大人:指有道德并且居于高位的人(区别于九二)

F.上九,亢龙有悔

译:升腾到极限的龙会有灾祸之困。亢:过甚,嫉妒,此处形容龙飞到极高的程度。

G.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群龙出现在天空,看不出首领,吉利。----尽管没有首领,但是每一条龙还

是各尽其职,做好分内的事情,这是吉祥的。其实这也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用:通常指全部

6.比较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点

●今文经是西汉朝廷收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成定本,作为传

述依据。(且这些经书都是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

●古文经是武帝末年,刘馀,张苍、刘德等通过各种途径所发掘的儒家经书。

(用古籀文撰写)

依据典籍版本记载的文字不一样,在学术观点及研究的原则、方法上也存在差异:(1)对孔子和六经的看法不同

今文经学:以孔子为政治学家和教育家,尊称孔子为“素王”。认为六经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乃治国安邦之道;

古文经学:以孔子为史学家,尊孔子为先师。在他们眼中,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六经也是他记录下来的历史材料。

(2)学说的核心不一样

今文经学:以专讲“微言大义”的《春秋公羊传》为学说的核心

古文经学:以记载古代礼仪的《周礼》为学说的核心

(3)学术源流上的差异

今文经学:讲求“师法”。斥责古文家不溯学术之源,古文经传为刘歆伪造。

古文经学:讲求“家法”。斥责今文家抱守秦火之残缺。

(4)学风上的差异

今文经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大讲阴阳五行,福瑞灾异,谶纬迷信,学风空疏荒诞。

古文经学:注重训诂考据,学风朴实平易,但往往失于繁琐。

7.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8.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建立了统一的文化,具体表现在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几个方面。

9. .汉代真正建立起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是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和以刘安为领袖的淮南学派的《淮南子》。

10.西汉时,“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 东汉时,发展为“七经”,再加上《孝经》和《论语》

● 到唐朝,《礼》分为《仪礼》、《周礼》、《礼记》

《春秋》分为《左传》、《公羊传》、《古梁传》,共九经(西汉基础)

● 宋代以后,“九经”复加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合称十三经

11.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12.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因研究阐发《老子》、《庄子》、《周易》这三本书玄理而得名。

13.玄学的特点:

(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

(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6)以“辩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方式。

14.玄学的三个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

(1)正始玄学:三国魏正始年间出现的玄学思潮,在哲学上以发挥老子思想为主,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学说:主张名教和自然的统一。

(2)竹林玄学:以发挥庄子思想为主,主要代表人物: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史称“竹林七贤”。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对儒家思想及伦理道德的批判精神。

(3)元康玄学:晋惠帝元康年间出现的玄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裴頠、郭象。裴頠提出了“崇有”论。郭象提出了“独化自足”论。

他们关于名教自然的观点:名教即自然。

15.理学,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理学=新儒学)

(1)理学:由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或“天理”为核心,以“理”为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关怀人生的新儒学。

(2)新儒学:理学虽以儒家礼法和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髓中被加以改造,具有焕然一新的面貌。

(3)现代新儒学

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连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力图客观而

同情地理解传统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16.北宋五子:周敦颐(被奉为理学的开山祖师)、邵雍、张载、程颐、程颢

17.理学四大派------张载的关学、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

18.张载的气本论和人性论 & 横渠四句

(1)气本论:太虚即气

人性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开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9.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理一分殊”【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1)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程序是:博学—积累—贯通—推类这四个步骤。

(2)理一分殊:

理一是指天体万物只有一理,即太极,是本。

分殊是指各种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是末。

20.陆九渊的“心即理”和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

(1)陆九渊思想核心就是“心即理”。

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理与心既然是完全统一的,那么宇宙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

●王阳明心学思想:

A.主张“心即理”。心是一种主观精神,是意识活动的主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B.“理”就是道。宇宙是最高的原理(我们现在谈的是关注内心)

●“致良知”

A.致良知:良知是固有之知;良知是先验的知识;认识事物就是致良知。(致有

两层含义:一是去蔽;二是推致,就是将发于良知之是非好恶推致于事物之间。)

B.致良知的途径:静处体会;事上磨砺

C.知行合一:“真知即是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

是知之成。

D.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

恶是格物。

21.鹅湖之会

●时间:淳熙二年(1175年)地点:信州鹅湖寺

●目的:婺学代表人物吕祖谦意欲调和朱熹、陆九渊两派的争执,邀请朱、陆

两人和两派学人到鹅湖寺聚会。

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人格追求

1.忠恕之道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自己要站得住脚,就要使他人也要站得住脚;自己想要实现的,就要帮住别人也实现。能够从身边那一件事情作为例子,推广开去,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推己及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我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别人。

(3)从人我的关系来看,忠恕就是为仁之道。

2.无为(老子)----(名词解释)“治大国若烹小鲜”

(1)无为:即无违自然,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2)“无为”即自然。

(3)顺应天道,崇尚无为的价值追求。一方面: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无为,就会打击,贬损积极进取精神。

3.柔弱胜刚强(老子)

(1)水的哲学

A.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B.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婴儿的哲学

A.“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B.骨弱筋柔而握固。

4.儒家如何追求仁义:

(1)以仁为思想核心

A.从政治作用上来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合一。

B.从主体的道德修养来看,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C.从宗法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D.从人我的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2)以义为价值准绳

A.“义”者,宜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民间俗语,“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D.正确的义利观应该是将人民的利益和全体人员,国家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将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统一起来。

5. 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 |庄周蝶化,象征着人与外物的契合交感。

(1)无待:真正的自由是一切主体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自由行动,

无我:无我是一种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不允许一切限制,连同主体本身都彻底否定了。

(2)将自我、个人变形而为蝴蝶,以喻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3)人生如梦。

评价:

(1)是一种自我精神安慰,是一种以洒脱清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高雅精神胜利法。

(2)是对时代环境的曲折反应。

(3)具有消极作用,引导人们逃避现实,反对积极进取。

6.简单阐述达到“无我”境界的方法:【破、忘、守、游】

(1)破(破除,否定)

(2)忘(忘超越,有超越才有自由)

(3)守(排除杂念的一种精神方法,不予外界)

(4)游(放空)

7.比较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认为人应该爱人。

不同点:

(1)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儒家的仁爱是“爱有差等”

(2)墨家讲相爱,强调互相之间的义务;儒家讲相爱,主要是尽义务,借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是不需要对方回应的一种道德境界的自我升华。

(3)墨家讲的兼爱,与物质利益相关。兼爱的目标是“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

儒家讲泛爱,以“谋道不谋食”为标榜,与物质利益无关,并往往以牺牲物质利益来成全其“爱”。

8.简单阐述法家的法术势【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1)论法

法就是法令。指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政策法令。韩非子认为要实现法治必须坚持几个原则:

A.“以法为教”

B.“法不阿贵”

C.“以刑止刑”

(2)论术术就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韩非子关于术的运用表现有四:

A.自神术。

B.无为术。“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乎下”

C.听言术

D.制驭术。一方面“循名责实,参验群臣”

(3)论势

势就是国君的威势,权势权利,权力就是地位,势就是位。

韩非子是君权绝对论者。在他看来,君主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君权是不可侵犯的,一切权力归君主。

第十章中国古代宗教

1.教外人对道教的道士和道姑一般都可以统称为道长

2.全真道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阳于全真庵讲道的时候创立的。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家之风。

3.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的早期道教有两个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A.五斗米道又称米道,鬼道,天师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陵在鹤鸣山创立,是符箓派的一种。

B.太平道也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东汉灵帝时,张角创立。因信奉《太平经》,故得名“太平道”。是符箓派的一种。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是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太平经》是道教信仰和道教原始理论的形成的标志。

4.中国远古宗教起源于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

5.道教的修炼方法有内丹,外丹,斋法和斋蘸

6.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7. 佛教四圣谛的重要内容

(1)苦谛:使之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包括人生的全过程,都是无量之苦。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2)集谛:产生痛苦的原因。

佛教称苦的原因为集,集谛就是对苦因的推究。

(3)灭谛:佛法指出只有信奉佛法最后达到涅槃,才是彻底实现苦的消灭的唯

一出路。(涅槃:灭度,圆寂)

(4)道谛:是佛教给信奉佛法者达到涅槃、实现灭苦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方法。

释迦牟尼把这些方法归结为八种,即为“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8.三法印

(1)诸行无常:指世界万物是变化无常的,一切都变动不居,人生无常,一切皆苦。

(2)诸法无我:即使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是暂时的、相对的,没有主宰者。

(3)涅槃寂静:指脱离一切生死轮回,进入熄灭一切烦恼、内心寂静的涅槃世界。

9.缘起性空:是佛教的理论基础。

A.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B.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C.所谓"缘起性空",是指人的一切机遇与得失乃至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缘起),都是人类自己主观意志的结果,而非真实存在的(性空)。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缘是指关系或条件,一切事,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由于缘起。

10.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的“宗经”

11.禅宗的主要教义

A.“见性即佛”:即人心为万物产生的根源,佛性就在人心之中,只要认识了自我意识这个本体,就认识了佛性,也就完成了佛的工夫。

B.“言下顿悟”:无需经过长期修行,而凭自己的智慧去把握佛教真理,突然觉

悟而成佛。

C.“无念为宗”:即在与外界接触时,对外界的一切不动心,不受其影响。这样,身处尘世而心在尘世之外,精神能够得到解脱,进入极乐世界。相反,如果执着于外界,则必生妄念,陷入地狱。这种理论实际上要求人们安于现状,去除物欲。

12.禅的经典是《坛经》

13.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14.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是:不发达性,实用性和兼容性。

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圣经》

普化宗教:是指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并没有什么系统的教义,也没有成册的经典,更没有严密的教会组织,而是信仰的内容经常与一般日常生活混合,而没有明确的区分。

15.理想人格是指人的内在精神风度与外在行为举止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成为世人效仿的楷模。

16.儒家理想人格的具体表现

仁爱精神、济世情怀、中庸的品质、注重节气操守富有献身精神。

总体特征:内圣外王

17.内圣外王

A.内圣:主体的道德修养已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B.外王:圣人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向外发散,把主体修养所得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活动之中,是整个社会变成道德控制下的“王道之世”。

C.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

18.道家理想人格的类型

A.真人:指存养本性,悟得大道的人

B.至人:基本表现是“无己”。

C.神人:超于一切世俗事物之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过着绝对自由的生活。

19.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顺任自然、长生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

20.对道家理想人格的评价

A.道家理想人格显然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

B.道家的人生理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结构和人生观造就产生的积极影响。

C.消极影响:其中厌世、避世、遁世的倾向,虚无感伤的情调,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在历代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人生观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 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 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 (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 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 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 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 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 (1)孔子成就 A.创立儒家学说 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 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 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 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仁的内涵: 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 B.礼制思想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 a.将周礼的肯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更理论化了 b.强调道德教化注:礼的辩证看法P49 C.认识论思想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 一、单选题 1.____,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 B、黄河文化向各地幅射 C、长江文化向各地幅射 D、南方文化向各地迁徒 2.“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 A、贵族政治 B、古代民主政治 C、古代官僚政治 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 3.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____。 A、存异 B、趋同 C、守一 D、无异 4.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A、自然景色 B、文化景观 C、奇异地貌 D、沙漠绿洲5.中国文化的进化是____,遣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 A、直线性 B、跳跃性 C、渐变性(传承性) D、突变性 6.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特征是____。 A、智圆行方 B、行规守矩 C、极尽浪漫 D、融汇贯通 7.中国文化充满理性,这是一种“制天命而用之”的____。 A、分析理性 B、实用理性 C、非实用理性 D、创造性 8.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儒家治理 B、家国同构 C、宗族关怀 D、宗产继承 9._________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A、贵族制 B、世袭制 C、宗族制 D、宗法制 10.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__朝的____。 A、魏九品中正制 B、秦三公九卿制 C、唐三省六部制 D、宋三省六部制 11.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___时代。 A、殷周 B、近代 C、宋明 D、先秦 12.人性论是中国__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A、道德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本主义 13.战国时的墨家和名家提出的理论,标志中国曾出现____。 A、形式逻辑 B、辩证逻辑 C、伦理学 D、自然哲学 14.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____。 A、道德观 B、逻辑观 C、阴阳观 D、五行观 15.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__。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 B、分化为大、小乘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 A.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 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 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 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4.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认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6.文学理论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 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第二章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1.马克思建立“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 2.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3.艺术生产论: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揭示文学发展的奥秘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5.艺术交往伦: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2.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 第三章 1.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 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1.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2.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3.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4.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5.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4.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堆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伦、再现论由此而来 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 5.《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纸质所职业,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作者做了谱系学的研究 6.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概念 兰塞姆创造术语:文学本体论 7.弗雷泽:《金枝》

《中国传统文化》(本科)复习资料及答案

期末练兵多选题 1、天人之辩的主要观点(ABCD ) A、重人事,轻天道 B、天道自然 C、天人相分 D、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2、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ABC ) A、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追求 B、重言志,追求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 C、圆融贯通的表现手法 D、较强的功利性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ABCD ) A、以人为本 B、强大的延续力 C、以和为贵 D、重道德 4、造成中国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原因主要有( ABCD ) A、腐败的专制制度和残酷的经济剥削 B、腐败专制的官僚政治 C、禁海锁国,画牢自封 D、文化专制,扼杀异端 5、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ABCD ) A、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B、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C、有助于祖国统一、振兴中华 D、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6、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包括( ABD )

A、实用功利性 B、辨证整体性 C、科学实践性 D、经验直观性 7、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ABCD ) A、侧重于人生哲理的探讨 B、哲学与政治、伦理含融不分 C、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D、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较少做细部论证;注重对道理的直觉体悟,而较少做逻辑分析 8、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ABCD ) A、天台宗 B、唯识宗 C、华严宗 D、净土宗 9、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 ABCD ) A、造纸术约在唐朝中期传入西亚,再到欧洲 B、火药13、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很快被应用于军事 C、中国美术、绘画、陶瓷对欧洲人来说不仅实用,而且是有价值的艺术品 D、在学术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由传教士传播到欧洲 10、中国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包括( ABCD ) A、求实精神 B、惩恶扬善的批判精神 C、以史为鉴的经邦致用精神 D、融贯诸学,吸纳百家的会通精神 1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A、仁爱孝悌、谦和好礼 B、诚信知报、精忠爱国 C、克己奉公、修己独慎 D、见利思义、勤俭廉正 12、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哪些方面( ABC )

中国传统文化 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大题及解答 By 杨林一.什么是文化?谈谈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西汉以后“文”和“化”方合成一词。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即“大文化”和“小文化”。通常又把文化结构分为四层: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而民族性和国度性是文化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以中华民族为例,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而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创造主体。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学习中国文化可以更加准备而深入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备而深入地认识我们当前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 二.谈谈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中国的自然条件几千年来总体变化有限,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在中国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不同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生活在海滨的人民致力于海上交通和与海外的联系;西域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以商业著称于世。地理障碍同样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因为与中原地区被崇山峻岭所阻隔而在历史上很长时间由越族文化占主要地位。因为可以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开放和封闭是相对的,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三.宰相制度演变及君权相权的矛盾 (我不想管这个问题了。。。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复习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_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题题型及要求: 1.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 2.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 3.案例题(1题,30分) 4.拓展题(2选1, 30分) 复习重点: 道德无为礼乐仁义兼爱 名士外儒内法孝法隐 琴棋书画意境茶中庸君子和恕恭敬佛禅 市民文化洋务运动“五四”西学东渐 《中国文化导论》资料 一、单选题(按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排列) A 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 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 C 3、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人本思想)。 5、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外儒内法)。 6、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宋元时期)。 7、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南方亚文化圈)。 8、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9、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蜕变时代)。 10、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洪秀全)。 D 1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人的作为)。 13、“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宋代)。 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15、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董仲舒)。 1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F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和弘扬 目录 摘要: (1)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 1.1孝道文化的内涵 (1) 1.2孝道文化的产生 (2) 1.3孝道文化的发展 (3) 2孝道文化的历史两面性 (4) 3孝道文化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5) 3.1一些重要德目已成文化糟粕 (5) 3.2当代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对孝德的“悖行” (6) 3.3当代学校德育对孝德的淡化 (6) 3.4当代价值观念对孝德的冲击 (7) 4吸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推动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7) 4.1在孝道文化观念层面 (7) 4.2在孝道文化德目层面 (8) 参考文献 (10)

摘要: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是传统德育理 论之基,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关键词:孝道文化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难以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失去了方向,以致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逐渐沦丧。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1孝道文化的内涵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教学文案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

第一讲绪论 1、名词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答: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与“新文化”相对】 2、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两者有何区别? 答:文化本义:文,纹理。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化,教化,使人与人和谐融洽。 文化定义: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总之,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3、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A、时代性——承传与变异B、地域性——差异性C、民族性——与地域性紧密相连D、阶级性——E、同一性——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4、文化有哪些作用?请简单分析。 答:A、满足需要的功能。B、认知的功能。 C、规范的功能。 D、凝聚的功能。 分析,暂略 5、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请简单阐释。 答:(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内倾性、重乡土情谊 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

《周易》的哲学观 名词解释:《周易》 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 2、《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 答:《易经》和《易传》 3、《周易》卦形中的两种基本符号及其代表意义。 答:阴阳二爻 阴(--)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阳(——)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阴阳爻象的形成,本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4、《周易》的核心思想及其变化观是什么? 答:变化观: 1、矛盾观 2、发展观 3、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 核心思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并在阴、阳的作用中向前发展。“三易”:变易、简易、不易 (上面四个小问题,可以成为该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 5、“三才”指什么? 答:天—人(君子)—地 1、人取法天地之性,与自然相融合。

传统文化答案整理

传统文化答案整理

绪章: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1.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B) A. 崇德重义 B. 以人为本 C. 载道化成 2.“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A) A. 《周易.贲》 B. 《周易.震》 C. 《周易.艮》 3.“文”不包括(D) A. 人文 B. 地文 C. 天文 D. 物文 4.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 A. “易”、“道” B. 儒、释、道三家并列 C. 儒道互补 5.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B) A. 中庸之道 B. 中和为美 C. 阴阳五行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仁为本 C. 以民为贵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长幼有序 B. 朋友有信 C. 夫妇有别 D. 君臣有义 E. 父子有亲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B.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C.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D.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A) A. 天人合一 B. 辩证逻辑 C. 天人感应 D. 形式逻辑

C.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D. 神性义 1.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A) A. 董仲舒 B. 孟子 C. 孔子 D. 老子 2.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3.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D) A. 慎独 B. 穷理 C. 尽心 D. 仁礼的统一 4.荀子提出过:(A) A. 制天命而用之 B. 天人交相胜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17.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A.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过分追求粮食生产 C.过度拓宽湖泊面积D.大片地围湖造田

文学概论复习纲要

文学概论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 1、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3、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地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4、流派风格:所谓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7、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8、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追求理论著作的可读性和趣

味性。 9、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10、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它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11、共鸣:共鸣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12、净化: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13、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4、文学批评的标准:所谓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或准绳。 15、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简答题 1、文学形象有什么特征? 答:文学形象有如下基本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2、叙事的构成有哪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