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A.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伐檀》)*(2)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B.并列关系例如: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C.同位关系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梅花岭记》)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上面三种关系除外)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动宾)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主谓)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民生涂炭。(《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6. [客]一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大铁椎传》)*

7.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8.士兵德顺昌甚。(《五人墓碑记》)*

9.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0.瓮牖绳枢。(同上)

11.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

12.子墨衰絰。(《之战》)

13.妇抚儿乳。(《口技》)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曾皙后,诸越则桃李冬实、衣褐。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状语 1.副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口技》)

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

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

2、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3、使人先表澭水。(《察今》)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爱莲说》)

7、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童区寄传》)

8、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9、君子不齿。(《师说》)

10、昨日入城市。(《蚕妇》)

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3、出入必舆隶。(《苦斋记》)

14、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5、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梢宽。(《狱中杂记》)

三、名词带补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补语介词结构补语不省介词: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

省介词:秦伯素服郊次。(《之战》)

非介词结构补语: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促织》)

练习题:译句释活用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2、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栖会稽》)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之战》)

5、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6、与其饥死于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

7、少年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

8、方今唯秦雄天下。(《鲁仲连义不帝秦》)

四、要求和动词连用的一些特殊词语和名词连用,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一)、能愿动词带名词(或“后边的名词”)动用。(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能愿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二十几个,常见的有: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

练习题:译句释活用词语。

1、狼不敢前。(《狼》)

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4、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5、三岁贯女,莫我肯德。(《伐檀》)*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同上)

8、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吟留别》)

9、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10、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答韦中立论师

道书》)

(二)、“而”连接一个动词一个名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如动词。

译句释活用的词:

1、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

2、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3、夫一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1)

4、缇骑按剑而前曰。(同上

5、人流石蛇行而上。(《游黄山记》)

6、儿涕而去。(《促织》)

7、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8、武夫力而拘诸原。(《之战》)

9、夫子式而听之。(《我国古代的车马》引《檀弓》)

10、 [愈]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1、 [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三)、“所”字后边的名词用如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起义》)

2、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3、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杞供客乎?(《卖柑者言》)

(四)、要求带动词性宾语的动词,它的名词宾语也要变为动词。

1、晋于是始墨。(《之战》)

2、袍止响腾。(《石钟山记》)

3、何不望外遭此荼毒也?(《三元里抗英》)

4、平居望外遭齿舌。(《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五)、代词前边的名词用如动词。

1、一狼洞其中。(《狼》)

2、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3、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4、先主器之。(《隆中对》)

5、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6、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文言文中词类的活用现象

四川省资中县第三中学李由富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其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例如:

⑴“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亡:使……亡。《过秦论》);

⑵“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屈。《五人墓碑记》);

⑶“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王。《鸿门宴》);

例⑴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例⑵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例⑶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二、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例如:

⑴“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⑵“而耻学于师”(《师说》)。

在这里,例⑴中的“襟”、“带”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译作:“以……为襟,“以……为带”。例⑵中的“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译作:“以……为耻”。

三、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向东。《鸿门宴》)。

四、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例如:

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鸟张着翅膀那样。表示动作的行为、状态);

⑵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⑶“簊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簊畚:用箕畚。表示凭借的工具);

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内:在国内。表处所)。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

①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②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

(三)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本身就有两个词性。

古今汉语兼语式类举

谓语部分是连用的动词(有的后一个是形容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前一个谓语的宾语同时又作为一个谓语的主语,等于一个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连环在一起,当中没有语音停顿,这样的格式叫兼语式,其结构形式是“主语+谓语+兼语+谓语”。古今汉语兼语式的语法性质是基本相同的。

古汉语中的兼语式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使令类

使令兼语结构,在兼语前一般得有“使”、“令”之意的动词充当谓语,兼语后的谓语及其宾语,常表示主语对兼语的要求等。例如:

1.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皇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史官走上前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相会饮酒,秦王命令赵王弹瑟。

2.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船离岸了。

使令式兼语也有不用使令性动词的。如:

3.权即遣肃行。(《赤壁之战》)

孙权立即派遣鲁肃前去。

这种格式的兼语有时可省略。例如:

4.计末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商议还没有决定下来,要找一个能够派遣(他)去答复秦国的人。

5.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五蠹》)

人民爱戴他,就推举(他)统治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二、命名类

这类兼语格式,前一动词一般是“谓”、“名”、“号”、“称”等,后一动词一般是“曰”、“为”等。例如:

6.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

督。

(《出师表》)

向宠将军,性格品德善良平正,熟悉精通军事,以前曾经试用过,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担任中部督。

7.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唐朝慧褒和尚最初在山麓建筑庐舍定居下来,而且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称呼它叫“褒禅山”。

“命名式”的句中兼语有时也可省略,如:

8.林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促织》)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驯养着一只蟋蟀,自己叫(它)为“蟹壳青”。

三、“以……为……”类

“以”属于动词,“以……为……”含有“致使”之意,与现代汉语的“拿(用)……当作……”或“把……当作……”相当,这时,“以……为……”属于兼语式。

例如:

9.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必须用长安君做人质,兵才派出来。

10.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赤壁之战》)

于是(孙权)用周瑜、程普当正副统帅,率领军队同刘备联合起来迎击曹操,用鲁肃当参谋长,帮助谋划作战的方针策略。

这种格式的兼语结构,“兼语”有时可以省略,例如:

1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论语?季氏》)

颛臾,从前周天子让(他)作主祭东蒙山神的人。

四、“拜……为……”类

文言中的“拜……为……”类兼语结构,前一动词一般是“拜”、“立”、“封”、“迁”、“留”等,后一动词一定是“为……”。例如:

12.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个才能的大夫,出使诸侯国家能不被欺辱,便提升相如做上大夫。13.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十天不回来,就请让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

这种兼语结构,兼语有时省略,有时省略后一动词”为”.例如:

14.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相如功劳大,拜(相如)为上卿。

15.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

安帝平素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特地派公车征诏他,任命他做郎中,又升迁(他)做太史令。五、“有”、“无”类

“有”、“无”类兼语结构,兼语前固定为动词“有”或“无“,兼语后为其它动词。例如:

16.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七八岁,也蹦跳着前去帮助他们。

17.且籍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本纪》)

我率领江东父老的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军,现在竟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六、“有……者”类

文言中有用“有……者”构成的兼语式,动词“有”的宾语又作后边成分的主语,这类兼语式中“有”字引进一个新提出的人或事物,“者”字通常用来表示提顿。例如:

1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享有这种(捕蛇抵税)好处已三代了。

18.客有吹筒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

有个吹筒箫的客人,倚歌声吹筒箫应和。

七、原因类

原因式的兼语结构,兼语前后没有固定的词语,但兼语后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兼语前谓语的原因或理由,此种情况不常见。例如:

19.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南村的孩子们欺我年老无力,忍心当面抢劫象盗贼。

现代汉语根据谓语间表明作用的不同,兼语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使令类

前一个谓语常常是含有“使令”意思的动词,后一个谓语表明前一个谓语的目的或结果。前一个谓语常用“叫”、“让”、“请”、“使”、“派”、“命令”等,例如:

20.你叫他进来。

21.校长请你去谈谈情况。

22.这小姑娘让我坐在炉前的小凳子上。

此外,也有许多句子前一个谓语是“叫”、“让”、“使”、“请”等以外的动词组成的。例如:23.校长吩咐大家照顾他。

24.雷锋精神鼓舞我们不断前进。

二、称谓类

前后谓语都是表示称谓的,前一个谓语常用“称”、“叫”等动词,后一个谓语一般说来都是“做”、“是”、“为”等一类动词。例如:

25.人们都叫他做老愚公。

26.人们称他为“当代雷锋”。

有时这类兼语式中后一个谓语也用名词充当。例如:

27.大家叫他“铁罗汉”。

28.人们称她“铁姑娘”。

三、举荐类

前一个谓语通常是“选”、“选举”、“推荐”、“推选”等。例如:

29.学校推荐他到师大推举。

30.老师们推举校长去。

31.张老师介绍小王入了党。

四、爱憎类

此类结构的特点是前一个谓语多是有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的动词。如果不是表示心理活动的,也是含有奖惩意义的动词,后一个谓语表明前一个谓语的原因。例如:

31.谢谢你们帮助我。

32.他怪我想得不周到。

33.王老师喜欢他诚实。

34.大家责备他不守信用。

五、有无类

前一个谓语一般是“有”、“没有”等动词,表示存在或消失,从而进行陈述。例如:

35.工厂有人要闹事。

36.有几个学生在操场上练单杠。

37.寝室里没有同学讲小话了。

六、数量补充类

后一个谓语表明数量,补充作说明。例如:

38.每亩产粮九百八十斤。

39.李总务为学校节约人民币五十八元。

这里的数量词和前面的名词间没有语音停顿,同时又能对它进行陈述,故应看作是后一个谓语,而不看作定语后置。

高一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字词整理: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如: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 ..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 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食齐宣王朝见秦楚之君,相反的,是齐宣王是秦楚之君朝见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例:(1)早.出暮.归。《促织》 (2)草.行露.宿。(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勾践灭吴》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例:(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 ..于此。《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促织》 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导读: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 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A.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伐檀》)*(2)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B.并列关系例如: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C.同位关系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梅花岭记》)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上面三种关系除外)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动宾)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主谓)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民生涂炭。(《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6. [客]一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大铁椎传》)* 7.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8.士兵德顺昌甚。(《五人墓碑记》)* 9.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0.瓮牖绳枢。(同上) 11.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 12.子墨衰絰。(《之战》) 13.妇抚儿乳。(《口技》)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曾皙后,诸越则桃李冬实、衣褐。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状语 1.副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口技》) 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 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 2、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3、使人先表澭水。(《察今》)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爱莲说》) 7、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童区寄传》) 8、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9、君子不齿。(《师说》) 10、昨日入城市。(《蚕妇》) 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3、出入必舆隶。(《苦斋记》)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课文言文词类活用 提示语:本练习为人教版初中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同学们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七年级(上)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A、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山市》) 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山市》) 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降低。 6、太傅寒雪日集。(《咏雪》) :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7、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太丘与友期》)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8、天雨.墙外。(《智子疑邻》) 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9、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0、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 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靠近、接近。 11、家富.良马(《塞翁失马》) 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有很多”。 七年级(下)1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异: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1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伤仲永》)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1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1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1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策: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7、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善于 18、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如何辨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如何辨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 (一)词类活用常识 古代汉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1、A、衣.锦还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B、草菅 ..人命童子隅.坐而执烛。 C、富.国强.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神.出鬼.没侣.鱼虾而友.麋鹿选A 2、A、朝.秦暮.楚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B、祸.国殃.民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C、风.餐露.宿春风风.人,春雨雨.人 D、幕.天席.地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选B 3、A、先礼.后兵.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 B、入.不敷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息.事宁.人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有口皆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选D 4、A、不胫.而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兵不血.刃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C、千金 ..一刻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虎.视眈眈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选C 5、A、百废.俱兴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B、川.流不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C、正.本清.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D、不耻.下问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选D 二、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8分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云青青兮欲雨. 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 C.规.行矩.步 D.草.行露.宿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华.秋实 B.袖.手旁观

文言文词类活用

作业: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并解释意义和用法必修一 名词作状语 1. 夙兴夜寐 2.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 孔雀东南飞 4. 卿当日胜贵 5. 黄泉共为友 6. 勤心养公姥 7. 手巾掩口啼 8. 乌鹊南飞 名词作动词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2. 纫秋兰以为佩。 3. 来吾道夫先路。 4. 夫唯捷径以窘步 5. 谢家事夫婿 6. 交广市鲑珍 7. 自名秦罗敷 8. 脉脉不得语 9. 鼓瑟吹笙 10. 冬雷震震 11. 夏雨雪 动词的使动用法 1.逆以煎我怀 2. 天下归心 形容词作名词 1. 三岁食贫 2. 不抚壮而弃秽兮 3.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形容词作动词 1.杂申椒与菌桂兮 2.千万不复全 3.又非君所详 4. 暧暧远人村 5. 潜(qián)虬(qiú)媚幽姿(妩媚→怜惜)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2.便利次月内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足以荣汝身

2.白日丽飞甍(méng) 数词作动词 1.士贰其行 2. 二三其德 《阿房宫赋》 1.名词活用为动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朝歌夜弦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族秦者,秦也 辞楼下殿 2.名词作状语 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骊山北构而西折 廊腰缦回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日益骄固 3.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4.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赤壁赋》 1.名词的活用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歌窈窕之章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侣鱼虾而友麋鹿 2.动词的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哀吾生之须臾

文言文词类活用

关于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其实只包括三类词语:名词、动词、形容词。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作状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5、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8、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9、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0、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1、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1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为动用法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概念:“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造福人 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 语法特点: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当然,这里所说的动词,也都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这是无用赘述的。 四种类型:“为动”的“为”读作去声,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为说明方便起见,我们把为动用法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例如: (1)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祝之”译为“为她而祈祷”。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祝”的目的。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 “死节”译为“为(坚持)气节而死”。宾语“节”是动词谓语“死”的目的。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例如: 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陈寿《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 “便苦咳嗽”译为“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咳嗽”是“苦”的原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例如: (1)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译为“给我起(这个)名字”。名,这里作动词用,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 (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精品文档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 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3、天雨墙坏(雨,下雨)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 5、其家甚智其子(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8、愿为市鞍马(市,买)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 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为动用法

概念:“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造福人 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 语法特点: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当然,这里所说的动词,也都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这是无用赘述的。 四种类型:“为动”的“为”读作去声,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为说明方便起见,我们把为动用法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例如: (1)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祝之”译为“为她而祈祷”。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祝”的目的。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 “死节”译为“为(坚持)气节而死”。宾语“节”是动词谓语“死”的目的。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例如: 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陈寿《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 “便苦咳嗽”译为“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咳嗽”是“苦”的原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例如: (1)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译为“给我起(这个)名字”。名,这里作动词用,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 (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关知识,一起来了解下。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 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 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 《李济雪夜入蔡州》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 《伤仲永》 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4.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超好

【语法知识】 (名词)(副词)(动词)( 形容词) ( 名词)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宾语 词类活用的现象包括哪些? 名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状语三、使动用法四、意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一、作名词二、使动用法三、为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一、作名词二、作动词三、意动用法四、使动用法 数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名词三、作形容词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规律: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名词/数 (能愿动词如能、可、足、欲、会、当、该、须、愿、要、肯、敢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种植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踢

规律: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吾师道也《师说》学习 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驻军 规律: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动宾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名+名/代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使眼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称王 规律四: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规律: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就活用为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规律:数词直接处在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施动者+ 动词+ 受动者使字句 1.名词的使动用法。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如果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就是使动。如果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就是意动。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名+名/代) 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因便乘利 2.动词的使动用法。 规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一般用作使动。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施动者+ [使……动词] + 受动者 ()使(受动者)降武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规律: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