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性质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性质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性质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性质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性质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线型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具有独特的热行为,到某一温度时会发生相分离而产生沉淀,但降低温度时,它又可逆性地恢复到原来在低温下的状态。这一相变温度我们称之为最低临界溶解温度[或称为低相变温度——Low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LCST)]。

对PolyNIPAAm的研究始于1956年[ 1 ], 但当时这种聚合物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自从Scarpa[ 2 ]于1967 年首次报道了PNIPAAm 水溶液在31 ℃具有LCST , PNIPAAm 才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自Tanaka 等发现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PNIPAAm 水凝胶具有热敏现象并提出凝胶体积相变理论[ 3 ]以后,这种温敏水凝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

早期研究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LCST 转变的理论分析上,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转向了PNIPAAm 的应用。智能型的水凝胶、微球、乳液、薄膜、分离膜、涂料等材料相继被制备出来, 且有关化学的、物理的、生物学上的特性得到了研究。利用PNIPAAm 分子链在L CS T 附近可逆性地伸展和卷曲的特点, PNIPAAm 可以设计成分子开关, 制成水凝胶膜或接枝于多孔膜上;利用其分子链亲水性疏水性的反转的性质, 可对溶质进行吸附、脱附, 用于酶、蛋白质等的富集和分离。

本文主要对PNIPAAm的相转变、性质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1PNIPAAm 的LCST转变的理论分析

凝胶的膨胀度与凝胶的网络结构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凝胶的膨胀行为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1) 凝胶体系的混合自由能, (2) 高分子链的弹性压力, (3) 低分子离子产生的膨胀压力, (4)凝胶体系中特殊的相互作用力。当这些因素达到平衡时, 凝胶的膨胀呈平衡状态。一般说来,凝胶体积的变化与溶液的热力学性质成比例。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 凝胶会因溶液性质的微小变化而引起极大的体积变化, 即所谓的凝胶的体积相变。根据Flory-Huggins 的理论, Tanaka 研究小组[ 4 ]推导了凝胶的膨胀平衡公式, 并给出了理论曲线, 如Fig. 1 所示。f 是每条高分子链带有的电荷数, 当高分子链不带电荷或只带少量电荷时, 凝胶的体积随着归一化温度S的变化作连续的变化。但高分子链上带有的电荷数增大时, 凝胶的体积随着归一化温度S的变化作不连续的变化, 发生了体积相变。1987 年

Tanaka 研究小组[ 5 ]第一次从理论上解释了PNIPAAm 凝胶的不连续体积变化。由于对弹性参数的处理太理想化, 他们对非离子型PNIPAAm 凝胶的解释与实验不符。随后Prausnitz[ 6 ]提出了可压缩的格子模型并引入了氢键作用能, 解决了运用Flory-Huggins 的理论中的一些不足, 解释了非离子型PNIPAAm 凝胶的体积相变, 然而模型中的参数只适用于部分膨胀度范围。之后他们改进了弹性参数, 对离子型凝胶的部分实验事实作了解释。1990 年Cussler[ 7 ]发现凝胶的膨胀行为具有压力依赖性, 所以引入了与体系内聚能密度有关的相互作用能参数, 建立了基于可压缩格子模型的状态方程。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模型可以解释所有的实验事实。为确定体系中的作用力关系, 对凝胶的体积相转变行为还需进一步的实验表征。Prausnitz研究LCST 转变时仅仅考虑了聚合物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力——氢键力,而忽略了聚合物分子内部和聚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关系, 所以他们确定的参数不能在所有的温度范围内适用。实验发现, 当选择疏水性较低( 较高) 的烷基时, 聚(N-烷基丙烯酰胺)LCST 呈上升(下降) 趋势, 因此凝胶中高分子链之间的疏水性作用力不能忽视。Winnik[ 8 ]认为在L CS T 转变过程中上述氢键力和聚合物的疏水性作用力同样重要, 但Fujish ige[ 9 ]却认为聚合物的疏水性作用是LCST 转变的唯一驱动力。Yasushi Maeda[10]等用傅立叶红外光谱研究了PNIPAAm在水溶液中LCST之上和之下温度的光谱变化,证明了LCST以上脱水和异丙基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是线形PNIPAAm坍塌成球型的主要原因。

2 PNIPAAm 的性质

Tanska[11]、[12]等在有阴离子、阳离子和两性离子相中性表面活性剂存在时研究了PNIPAAm水凝胶在水中的溶胀行为。研究发现,两性离子相中性表面活性剂不影响凝胶在水中的溶胀行为,而加入阴、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却有较大的影响,加入的浓度越高,水凝胶的LCST值越高,溶胀比越大,但当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LCST达到一饱和值。他们也研究了十二烷基磺酸钠与水凝胶或均聚物的缔合和非缔合情况,发现二者相缔合时LCST值升高,并且该缔合现象也是可逆的。Mukae[13] 等在25℃测量了NIPAAm及其共聚物水凝胶在醇(C1一C4)水混合液中的溶胀体积,发现纯水中溶胀的水凝胶加入少量醇以后先会发生收缩,加入更多的醇时又再度溶胀,且凝胶的溶胀行为与醇水混合液性质相关。他们检验了在水-乙醇溶液中线形PNIPAAm的酰氨基团间的氢键强度,发现PNIPAAm的羰基的伸缩振

动频率对与混合液中醇组分相关的氢键强度敏感。他们推想聚合物网中可能存在一个可压缩的构型。Otake[14] 也报道了酵加入使LCST降低,且随酵中碳链增加.LCST下降的更厉害。Inomata[15] 等研究了水中存在无机盐或有机盐时,对PNIPAAm水凝胶LCST的影响。发现无机盐对水凝胶LCST值的影响主要与阴离子的种类有关,而与阳离子的种类关系不大;但溴化四烷基铵盐对LCST值的影响却与其烷基链的长度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是因为聚合物链段对盐的吸附造成的。Ruth Freitag[16]等发现在盐浓度小于0.5M时,LCST随盐浓度为线型下降关系。Hoffman[17]等却发现了NaCl对PNIPAAm水凝胶转变影响较Na3PO4、Na2S04、NaSCN 特殊,PNIPAAm水凝胶在临界NaCl浓度时会突然收缩(Fig.2),而其它盐只能观察到典型的盐析现象,既当盐浓度提高时水凝胶逐步收缩。他们认为这种相变中氯离子起主要作用。Yoshika[18] ,Han[19] 分别报道了盐对PNIPAAm—PEG和PNIPAAm—AAc共聚水凝胶相转变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发现水凝胶的LSCT值受加入的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影响,当提高加入盐的浓度时,能造成盐析(salting-out)的盐类会降低LCST值,而能盐溶(salting-in)的盐类会提高LCST值。

Prausnitz[20]还发现PNIPAAm 的离子型共聚凝胶的体积相变同时有温敏性和pH 值敏感性, 实际上是pH 值影响了LCST 的大小。这样在某一温度下改变体系的pH值, 水凝胶的LCST 会在这一温度上下变动, 结果实现了凝胶的体积相变。陈瑜[21]等研究了pH值对P (NIPAAm - co - MAA )的影响,他们认为,MAA在水中发生离解, 生成高分子的多羧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抗衡离子) , 呈离解平衡状态。该平衡态受到溶液的pH 值影响, 当pH 较低时, 即抗衡离子浓度较大, 在聚阴离子链的外部与内部进行扩散, 使部分阴离子静电场得到平衡, 以致其排斥力作用减弱,共聚物链发生蜷曲, 尺寸缩小, 溶解性变差, 引起LCST 的降低; 当pH 较高时, 离解度增加, 聚合物链上的同性电荷(-COO ) 数增加而抗衡离子浓度很小, 阴离子之间的排斥力增强使得共聚物链在水溶液中呈伸展状态, 溶解性增强, 导致LCST 的升高。由这种pH 值变化引起的LCST 显著变化可知其具有pH 敏感性。

3. PNIPAAm在药物控释系统的应用

当温度高于或低于PNIPAAm水凝胶的LCST值时,水凝胶分别处于收缩或溶胀状态,水凝胶的状态变化时,水中溶解的物质会随水分被水凝胶吸附和释放,因此使用PNIPAAm水凝胶能够实现通过温度调节对物质的吸附和释放进行控制。PNIPAAm水凝胶的这种性质使它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药物控制释放材料。利用它进行药物控制释放有二种模式。早期是将水凝胶在低温下放人药物溶液中溶胀以吸附药物,吸附了药物的水凝胶在高温发生收缩后向外排水,同时将药物排出,如图3所示[22]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当水凝胶处于溶胀状态时包容在内部的药物也会向外扩散,不能控制它不释放,而升温后水凝胶迅速收缩,药物又释放太快,不能达到所希望的缓释、长效、零级释放的要求。因而这种释药模式已基本被以下这种新的模式取代。

当在聚合物链中引入疏水组分后,PNIPAAm水凝胶具有另一种释药模式:当环境温度升到其LCST值以上时,水凝胶的表面会收缩形成一个薄的、致密的皮层,阻止水凝胶内部的水分和药物向外释放,即水凝胶处于“关”的状态:而当温度低于LCST值时,皮层溶胀消失,水凝胶处于“开”的状态,内部的药物以自由扩散的形式向外恒速释放,这就是所谓的药物释放的“开—关”控制模式,如图4所示[23]。

表面皮层开关种模式最初由Hoffman等人提出,他们[24]认为PNIPAAm 水凝胶对药物的控释属“泵出”机理, T < LCST 时凝胶处于膨胀状态, 药物以慢速自由扩散方式释放, T > LCST 时, 药物随着凝胶的脱水而快速释放。Okano[25]将疏水性的药物填充于PNIPAAm 水凝胶中, 释放方式与Hoffman 方式相反。T < LCST 时疏水性药物以慢速自由扩散方式释放, T > LCST 时疏水性药物由于与疏水性的PNIPAAm 分子链亲和性好而停止扩散。Yoshda[26][27]等发现在这种模式中药物不仅通过扩散也通过对流的方式向外释放。他们用曲折孔模型建立药物释放模式,模拟了不同压力下药物释放速度的几种情况。发现改变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温度梯度会诱导水凝胶产生不同的压力波动,影响释放类型的“开”与“关”状态的改变。还发现与NIPA共聚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烷基链长度是控制表面皮层的厚度和密度、控制药物的“开—关”渗透的一个重要参数。Kim[28]等用PNIPAAm 共聚水凝胶对肝素进行控制释放以防治血栓,发现肝素的释放动力学受凝胶组分和装填时的温度的影响,与凝胶的溶胀动力学相关,肝素的释放类型受凝胶表面皮层扩散能垒的温度依赖性影响。

总之,PNIPAAm 体积相转变的性质, 给设计药物控释系统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 例如可以设计成温度、pH 值或其他化学物质刺激响应型的药物控释系统。必将具有极其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 1]Sprecht E H,N euman, N eher H T. U. S. Pat. 2773063.

[ 2] Scarpa J S, m ueller D D, KlotzIm. J. Am. Chem.Soc. , 1967, 89: 6024.

[ 3] Hirokawa Y,Tanaka T. Chem Phys ,1984 ,81 (12) :6379 – 6380

[ 4]Tanaka T, N ishioI, Sun S T, et al. Science, 1973, 218:467.

[ 5] Hirotsu S, H iorkawa Y, Tanaka T. J. Chem. Phys. ,1987, 87: 1392.

[ 6] Beltran S, Hooper H H, Blanch H, et al. J. Chem.Phys. , 1990, 92: 2061.

[ 7] Marchetim , Prager S, Cussler E L. macromolecules,1990, 23: 3445.

[ 8]Winnik Fm. macromolecules, 1990, 23: 233.

[ 9]Fujishige S, Kubota K, AndoI. J. Phys. Chem. , 1990,94: 5154.

[10] Yasushi Maeda,* Tomomi Higuchi, Langmuir 2000, 16, 7503-7509

[11] Zhang Y Q,Tanska T, Polym Mater Sci Eng.1992,66:269

[12] Kokufuta Z、zhang Y Q.Tanaka T.et al.Macromolecules.1993,26(5):1053

[13] Mukae K, Sakurai M, Kim S W, et al. J phys Chem,1993,97:737 – 741

[14] Otake K, Inomata H, Macromoleculuses,1990,23:283 - 289

[15] Inomata H, Goto S, Otake K, et al. Langmuir,1992,8(2):687 – 690

[16] Ruth Freitag、Fre′de′ric Garret-Flaudy Langmuir 2002, 18, 3434-3440

[17] Park T G, Hoffman A S. Macromolecules. 1993,26: 5045-5048

[18] Yoshika H, Mikami M,Mori Y A.J M Sure Appl chem,1994.A31(1):121 - 125

[19] Shibayama M, Han C C. J chem. Phy, 1996,105(10):4358 – 4366

[20] Beltran S, Baker J P, et al. Macromolecules, 1991, 24:549.

[21] 陈瑜、陈明清等,胶体与聚合物. 2001,19(3):5 - 7

[22] Hoffman A S et al. J. Controlled Release, 1986, 4: 213

[23] Afrassiabi A, Hoffman A S, Cadwell L A. J. Membrane Sci., 1987, 33: 191

[24] Afrassiabi A , Hoffman A S, et al. J. Membr. Sci. ,1987. 33: 1191.

[25]Okano T, Bae Y H. Makromolek. Chem. Rapid Commun. 1987, 8: 481

[26] Yoshida R, Okano T, Sakai K et 'al. Ind. Eng. Chem. Res., 1992, 31(10): 2339

[27] Yoshida R, Sakai K, et al. J. Biomater. Sci.Polym. Ed., 1992, 3(3): 243

[28] Gutowska A, Kim S W, et al. J. Controlled Release, 1992, 22(2): 95

药物理化性质和药效的关系

药物理化性质和药效的 关系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解离度和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在对于结构非特异性药物,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活性。药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有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解离度。 一、药物的溶解度和分配系数对药效的影响 在人体中,大部分的环境是水相环境,体液、血液和细胞浆液都是水溶液,药物要转运扩散至血液或体液,需要溶解在水中,要求药物有一定的水溶性(又称为亲水性)。而药物在通过各种生物膜(包括细胞膜)时,这些膜是由磷脂所组成的,又需要其具有一定的脂溶性(称为亲脂性)。由此可以看出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的过高或过低都对药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药学研究中,评价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大小的标准是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用P来表示,其定义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由于生物非水相中药物的浓度难以测定,通常使用在正辛醇中药物 的浓度来代替。C org 表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或正辛醇中的浓度;C W 表示药 物在水中的浓度。P值越大,则药物的脂溶性越高,为了客观反映脂水分配系数的影响,常用其对数lgP来表示。 药物分子结构的改变对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影响比较大。影响药物的水溶性因素比较多,当分子中官能团形成氢键的能力和官能团的离子化程度较大时,药物的水溶性会增大。相反若药物结构中含有较大的脂环等非极性结构时,则导致药物的脂溶性增大。 各类药物因其作用不同,对脂溶性有不同的要求。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需通过血脑屏障,应具有较大的脂溶性。吸人性的全身麻醉药属于结构非特异性药物,其麻醉活性只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有关,最适lgP在2左右。 二、药物的解离度对药效的影响 有机药物多数为弱酸或弱碱,在体液中只能部分解离,以解离的形式(离子型,脂不溶)或非解离的形式(分子型,脂溶)同时存在于体液中。通常药物以非解离的形式被吸收,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后,在膜内的水介质中解离成解离形式而起作用。

化学品理化性质检测

化学品理化性质 闪点的测定 快速平衡闭杯法 ISO 3679-2004 闪点EC440-2008.A.9 自燃温度(固体)固体相对自燃温度EC440-2008 A.16 熔点 化学品测试方法102熔点/熔点范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4,ISBN7-80163-712-7)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102 熔点/熔点范围 EC440-2008 A.1熔点/冰点 沸点 化学品测试方法103沸点(国家环保总局2004,ISBN7-80163-712-7) 沸点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 103 沸点EC440-2008 A.2 相对密度(固体/液体) 化学品测试方法109液体和固体密度(国家环保总局2004,ISBN7-80163-712-7 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109液体和固体密度 相对密度EC440-2008 A.3 蒸气压 蒸气压EC761-2009 A.4 蒸气压OECD 化学品测试准则104 化学品测试方法104蒸气压(国家环保总局2004,ISBN7-80163-712-7) 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EC440-2008 A.5 水溶液的表面张力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115 化学品测试方法115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国家环保总局2004,ISBN7-80163-712-7)表面及界面张力测定方法 SY/T5370-1999 分配系数(正辛醇/水)—摇瓶法 分配系数EC440-2008 A.8 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107分配系数(正辛醇/水)—摇瓶法 化学品测试方法 107分配系数(正辛醇/水)—摇瓶法(国家环保总局2004, ISBN7-80163-712-7) 水溶解度 水溶解度EC440-2008 A.6

药物化学重点总结

药物化学重点 重点 第一章绪论 1药物的概念 药物是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同时又要了解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的生物转化等化学内容。为了设计、发现和发明新药,必须研究和了解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分子在生物体中作用的靶点以及药物与靶点结合的方式。 (3) 药物合成也是药物化学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一、巴比妥类 1 异戊巴比妥 H N N H O O O 中等实效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 【体内代谢】巴比妥类药物多在肝脏代谢,代谢反应主要是5位取代基上氧化和丙二酰脲环的水解,然后形成葡萄糖醛酸或硫酸酯结合物排出体外。 异戊巴比妥的5位侧链上有支链,具有叔碳原子,叔碳上的氢更易被氧化成羟基,然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易溶于水,从肾脏消除,故为中等时效的药物。 【临床应用】本品作用于网状兴奋系统的突触传递过程,阻断脑干的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质细胞的兴奋性下降,产生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久用可致依赖性,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二、苯二氮卓类 1. 地西泮(Diazepam, 安定,苯甲二氮卓) 【结构】

N N O Cl 结构特征为具有苯环和七元亚胺内酰胺环并合的苯二氮卓类母核 【体内代谢】本品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途径为N -1去甲基、C -3的羟基化,代谢产物仍有活性(如奥沙西泮和替马西泮被开发成药物)。形成的3-羟基化代谢产物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排出体外。 第三节 抗精神病药 1. 盐酸氯丙嗪(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结构】 . HCl N S Cl N 【体内代谢】主要在肝脏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氧化代谢,体内代谢复杂,尿中存在20多种代谢物,代谢过程主要有N -氧化、硫原子氧化、苯环羟基化、侧链去N -甲基和侧链的氧化等,氧化产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通过肾脏排出。 【临床应用】本品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神经递质多巴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发挥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大剂量时可用于镇吐、强化麻醉和人工冬眠。主要副作用有口干、上腹部不适、乏力、嗜睡、便秘等。对产生光化毒反应的病人,在服药期间要避免阳光的过度照射。 第五节 镇痛药 盐酸美沙酮(Methadone Hydrochloride) 【结构】 N O . HCl 开链类氨基酮 【临床应用】本品为阿片μ受体激动剂,镇痛效果强于吗啡、杜冷丁,其左旋体的作用=右旋体的20倍。适用于各种剧痛疼痛,并有显著镇咳作用。但毒性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安全性小,成瘾性也小,临床上主要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

目录 目录 (1) 表1涉及化学品目录 (2) 表2 丙酮物质特性表 (3) 表3 盐酸物质特性表 (4) 表4 硫酸物质特性表 (5) 表5 过氧化氢物质特性表 (6) 表6 次氯酸钠物质特性表 (7) 表7 1,1-二氯-1-氟乙烷的特性 (8) 表8 聚乙二醇物质特性表(以PEG200为例) (9) 表9 乙二酸(草酸)物质特性表 (10) 表10 亚硫酸氢钠物质特性表 (11) 表11 氢氧化钠物质特性表 (12) 表12 聚合氯化铝物质特性表 (13) 表13 FR-110 物质特性表 (14) 表14 L-1110物质特性表 (15) 表15 CF-5物质特性表 (16) 表16 表面活性剂物质特性表 (17)

根据《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盐酸、硫酸和丙酮属于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是可以用于制毒的化学配剂。 表1涉及化学品目录 序号物质名称用途危险性类别火灾危险性分类有毒危害程度分级 1 丙酮 第3.1类 低闪点液体 甲类Ⅳ级(轻度危害) 2 盐酸 第8.1类 酸性腐蚀品 / Ⅲ级(中度危害) 3 硫酸 第8.1类 酸性腐蚀品 / Ⅲ级(中度危害) 4 (双氧水)过氧化 氢 第5.1类 氧化剂 乙类/ 5 NaOCl (次氯酸钠 溶液[含有效氯> 5%]) 第8.3类 腐蚀品 / Ⅲ级(中度危害) 6 1,1 - 二氯-1 - 氟 乙烷(HCFC-141b) 第6.1类 毒害品 / Ⅲ级(中度危害) 7 聚乙二醇/ 乙类第六项Ⅳ级(轻度危害) 8 乙二酸第6.1类 毒害品 / Ⅳ级(轻度危害) 9 NaHSO3 第8.1类 酸性腐蚀品 / / 10 NaOH 第8.2类 酸性腐蚀品 / / 11 PAC(聚合氯化 铝) 第8.1类酸 性腐蚀品 / / 12 FR-110 / / Ⅱ级(高度危害) 13 L-1110 / / / 14 CF-5 / / / 15 表面活性剂(Poly 化学成分油脂类 东西) / / /

药物化学课程介绍

药物化学课程介绍 药物化学课是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主干课之一。 药物化学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原理、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化学、构效关系、生活活性以及发展新药的学科。 在本科学习阶段,药物化学课的教学任务是: 1、常用药物通用名、化学命名、化学结构、合成方法、理化性质和用途、主要药物类型的构效关系。 2、为药物的贮存、制剂、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化学基础。 3、重要药物在体内代谢的化学变化与生物活性的关系,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4、各类药物的发展、结构类型和最新进展。 5、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特点和学习方式: 本课程分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部分。根据学校的教学改革、实验部分教学由药学院药化实验室承担,主要学习药物合成的基本实验技能,详见相关的教学大纲。 理论部分教学采用电子投影片上课,并全部作成网络教材(二年更新一次),放在网上供学习使用。每节课选该类药物中典型的药物重点讲授。重点药物中,以药物的化学结构为中心、讲清其结构、发现、合成、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作用特点、不良反应及同类药物的评价,讲解力求语言生动、深入浅出、突出相应的规律性,使学生易学易记。讲解还联系药物史和现代临床实践,内容丰富且重点突出,信息量大,节奏适中。投影片清晰精美,辅以适当动画,生动突出。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药物化学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制备原理、体内代谢、构效关系、药物作用的化学机理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上述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为有效、合理使用现有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从事新药研究奠定基础。 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代表药物的药物名称包括英文名、结构式、熟悉化学名称。每一种药物都有它的特定名称,相互间不能混淆。药物的命名按照中国新药审批办法的规定包括通用名(汉语拼音)、化学名称(中文及英文)、商品名。 通用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是中国药品命名的依据。它是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INN)为依据,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 化学名:英文化学名是国际通用的名称,只有用化学命名法命名药物才是最准确的命名,不可能有任何的误解与混杂。英文化学命名的原则现在多以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tracts Service,CAS)。 2.掌握药物的分类、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影响药效、毒性、药物质量以及研究最佳剂型和药物分析方法的主要性质。药物的分类主要按照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分类,各种分类方法都有其不同的作用。 3.熟悉药物化学制备及结构修饰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制备过程可能带来的特殊杂质,以保证药物质量。了解研究新药的思路、方法、转折点及新药的最新发展。4.综合运用生物学、分子药理学、酶学和受体学说基础知识,熟悉各大类药物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性质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性质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线型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具有独特的热行为,到某一温度时会发生相分离而产生沉淀,但降低温度时,它又可逆性地恢复到原来在低温下的状态。这一相变温度我们称之为最低临界溶解温度[或称为低相变温度——Low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LCST)]。 对PolyNIPAAm的研究始于1956年[ 1 ], 但当时这种聚合物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自从Scarpa[ 2 ]于1967 年首次报道了PNIPAAm 水溶液在31 ℃具有LCST , PNIPAAm 才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自Tanaka 等发现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PNIPAAm 水凝胶具有热敏现象并提出凝胶体积相变理论[ 3 ]以后,这种温敏水凝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 早期研究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LCST 转变的理论分析上,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转向了PNIPAAm 的应用。智能型的水凝胶、微球、乳液、薄膜、分离膜、涂料等材料相继被制备出来, 且有关化学的、物理的、生物学上的特性得到了研究。利用PNIPAAm 分子链在L CS T 附近可逆性地伸展和卷曲的特点, PNIPAAm 可以设计成分子开关, 制成水凝胶膜或接枝于多孔膜上;利用其分子链亲水性疏水性的反转的性质, 可对溶质进行吸附、脱附, 用于酶、蛋白质等的富集和分离。 本文主要对PNIPAAm的相转变、性质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1PNIPAAm 的LCST转变的理论分析 凝胶的膨胀度与凝胶的网络结构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凝胶的膨胀行为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1) 凝胶体系的混合自由能, (2) 高分子链的弹性压力, (3) 低分子离子产生的膨胀压力, (4)凝胶体系中特殊的相互作用力。当这些因素达到平衡时, 凝胶的膨胀呈平衡状态。一般说来,凝胶体积的变化与溶液的热力学性质成比例。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 凝胶会因溶液性质的微小变化而引起极大的体积变化, 即所谓的凝胶的体积相变。根据Flory-Huggins 的理论, Tanaka 研究小组[ 4 ]推导了凝胶的膨胀平衡公式, 并给出了理论曲线, 如Fig. 1 所示。f 是每条高分子链带有的电荷数, 当高分子链不带电荷或只带少量电荷时, 凝胶的体积随着归一化温度S的变化作连续的变化。但高分子链上带有的电荷数增大时, 凝胶的体积随着归一化温度S的变化作不连续的变化, 发生了体积相变。1987 年

常用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

乙酸 Acetic Acid 其它名称:中文:醋酸 英文: 国内危规编号:81601 UN编号:2789 包装分类:Ⅱ包装标志:20 熔点(℃):16.7 沸点(℃):118.1 相对密度(水=1):1.05 相对密度(空气=1):2.07 稳定性:稳定聚合性:不聚合 爆炸上限(%):17.0 爆炸下限(%):4.0 分子式:C2H4O2 闪点(℃):39 危险性类别:8.1类酸性腐蚀品污染类别:D 船型:3 舱型:2G 溶解性:溶于水、醚、甘油,不溶于二硫化碳 外观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酸味 灭火方法:雾状水、二氧化碳、抗溶性泡沫、干粉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应急措施:057 盐酸 Hydrochloric Acid 其它名称:中文:氢氯酸,盐镪水,焊锡药水 英文:chlorichydro Acid 国内危规编号:81013 UN编号:1789 包装分类:Ⅰ包装标志:20 熔点(℃):-114.8(纯洁) 沸点(℃):108.6(20%) 相对密度(水=1):1.20 相对密度(空气=1):1.26 稳定性:稳定聚合性:不聚合 爆炸上限(%):无意义爆炸下限(%):无意义 分子式:HCl 闪点(℃):无意义 危险性类别:8.1类酸性腐蚀品污染类别:D 船型:3 舱型:1G 溶解性:与水互溶,溶于碱液 外观性状: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激的酸味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 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与大事发生中和反应,放出大量热。 应急措施:057 硫酸 Sulfuric Acid 其它名称:中文: 英文: 国内危规编号:81007 UN编号:1830 包装分类:I 包装标志:20 熔点(℃):10.5 沸点(℃):330.0 相对密度(水=1):1.83 相对密度(空气=1):3.4 稳定性:稳定聚合性:不聚合 爆炸上限(%):无意义爆炸下限(%):无意义 分子式:HSO4 闪点(℃):无意义 危险性类别:8.1类酸性腐蚀品污染类别:C 船型:3 舱型:2G 溶解性:与水互溶,溶于碱液 外观性状: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灭火方法:砂土、干粉、二氧化碳,禁用水、 危险特性:能易燃物和有机物接触发生剧烈反应,放出氢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与水放出大量热。 应急措施:057 硝酸 Nitric Acid 其它名称:中文: 英文: 国内危规编号:81002 UN编号:2031 包装分类:I 包装标志:20 熔点(℃):-42(无水) 沸点(℃):86(无水) 相对密度(水=1):1.50(无水) 相对密度(空气=1):2.17 稳定性:稳定聚合性:不聚合 爆炸上限(%):无意义爆炸下限(%):无意义

天然药物化学(2016简答题)

1*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答: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操作技术及实际应用。 2*如何理解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 答:有效成分是指天然药物中经药效实验筛选具有生物活性并能代表临床疗效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天然药物中不代表其治疗作用的成分为无效成分。一般认为天然药物中的蛋白质、多糖、淀粉、树脂、叶绿素、纤维素等成分是无效成分或杂质。 3*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有几种?采用这些方法提取的依据是什么? 答:①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把天然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而对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②水蒸气蒸馏法:利用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性质。③升华法:利用某些化合物具有升华的性。 4*常用溶剂的亲水性或亲脂性的强弱顺序如何排列?哪些与水混溶?哪些与水不混溶? 答: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互不相容)>丙酮>乙醇>甲醇>水(与水相混溶) 5*两相溶剂萃取法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溶剂?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在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亲脂的多选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等进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则改用弱亲脂性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适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剂。 6*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的两相中吸附、分配及其亲和力的差异而达到相互分离的方法。 7*聚酰胺吸附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①与溶剂有关:一般在水中吸附能力最强,有机溶剂中较弱,碱性溶剂中最弱;②与形成氢键的基团多少有关:分子结构中含酚羟基、羧基、醌或羰基越多,吸附越牢;③与形成氢键的基团位置有关:一般间位>对位>邻位;④芳香核、共轭双键越多,吸附越牢;⑤对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吸附力减弱。 8*简述苷的分类。 答:据苷键的构型不同分为α-苷、β-苷;依据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态不同,可分为原生苷和次生苷;依据苷的结构中单糖数目的不同,可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依据苷元结构不同,可分为黄酮苷、蒽醌苷、香豆素苷;依据糖链的数目不同,分为单糖链苷、双糖链苷;依据苷的生物活性,分为强心苷、皂苷等。 9*简述苷键酸水解的影响因素。 答:①苷原子不同,水解难以顺序:N-苷>O苷>S苷>C苷②呋喃糖苷较吡喃糖易水解③酮糖苷较醛糖苷易水解④吡喃糖苷中C5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⑤吸点子基的诱导效应,尤其是C2上取代基的吸点子基对质子的竞争吸引,使苷键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质子化能力下降,水解速度下降⑥芳香族苷因苷元部分有供电子基,水解比脂肪族苷容易。 10*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葡萄糖、丹皮苷、丹皮酚。 答:三种样品分别做α-萘酚-浓硫酸反应,不产生紫色环的是丹皮酚。产生紫色环的,再分别做斐林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葡萄糖,不反应的是丹皮苷。 11*为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新采集的大黄必须储存两年以上才可药用?

热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材料的研究

热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材料的研究 热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类高分子材料属于智能高分子材料。1967年Scarpa首次报道了PNIPAAm水溶液在31℃具有最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后,PNIPAAm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PNIPAAm的大分子链上同时具有亲水性的酰氨基和疏水性的异丙基,使线型PNIPAAm的水溶液,以及交联后的PNIPAAm水凝胶都呈现出温度敏感特性。当溶液体系的温度升高到30℃-35℃之间时,溶液发生相分离,表现出最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利用PNIPAAm在LCST附近发生可逆相转变的特性,可以将PNIPAAm设计成分子开关,制备多种智能高分子材料。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免疫分析、催化、分离提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4.1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PNIPAAm聚合物及其水凝胶,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发现了PNIPAAm许多新的性质[76-78]。4.1.1药物控制释放 利用PNIPAAm的热敏性进行药物控制释放,研究的热点主要是PNIPAAm水凝胶和PNIPAAm纳米粒子体系。国内著名学者卓仁禧教授对PNIPAAm热敏性水凝胶的相转变理论和应用都做了许多研究工作[79-82]。 PNIPAAm对药物进行控制释放有下面三种情况:①在PNIPAAm水凝胶体系中,当体系温度在LCST以上时,水凝胶的表面会发生收缩,导致表面的水化层收缩,形成薄的致密皮层。这种致密的皮层阻止了PNIPAAm水凝胶内水分和药物向外释放;体系温度低于LCST时,水凝胶表面皮层溶胀,此时药物可以从体系中释放。②在以PNIPAAm分子链接枝的聚合物微球体系中,当体系温度在LCST以下时,PNIPAAm的接枝链会在水中伸展,彼此之间交叉覆盖,导致微球孔洞的阻塞,包裹在微球内的药物扩散释放受阻;体系温度在LCST以上时,接枝的大分子链会进行自身收缩,微球表面的孔洞会显现出来,药物可以顺利的扩散到水中,达到控制释放目的。③在低温条件下,将制得的PNIPAAm水凝胶溶于药物溶液中,通过凝胶溶胀吸附药物。高温条件下,凝胶体系发生体积收缩,药物会以向外排出的方式控制药物释放。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标是让学生现代药物化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常用药物的结构类型、药物合成、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及其应用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并了解现代药物化学的发展,为以后在制药实践中合成并合理使用常用药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以有机化学和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药物制剂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按教学大纲规定,认真备课,重视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合观看有关教学VCD、多媒体课件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注意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加深对实践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药物或代表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合成制备、构效关系;能够熟练、安全地合成药物;熟悉药物发展史和设计思想,研究构效关系和合理设计药物。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学生能根据所学合成原理进行原料药中间体的合成、化学药物的合成、抗生素的合成;能对合成的粗品进行纯化;能鉴别药物中的杂质。 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化学制药、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不同岗位发展的需求。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在兽药企业工作中奠定坚实的专业信念、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能根据所学的合成原理进行原料药中间体的合成操作。 2.能进行化学药物的合成操作。 3.能进行抗生素的合成操作。 4.能对合成的粗品进行纯化。 5.能鉴别药物中杂质。 6.能按照药物的理化性质判断其储存条件。 7.能熟练对常用药物或代表药物进行鉴别操作。 8.能按照药物的性质给出调剂的要求。

药物化学的知识

药物化学知识是执业药师必备的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药物化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各类药物的分类、结构类型、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和代谢特点。 2.代表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使用特点。 3.-些重要药物在体内外相互作用的化学变化;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及其化学变化和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4.手性药物的立体化学结构、构型和生物活性特点。 5.药物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杂质及相应的生物学作用。 6.特殊管理药品的结构特点和临床用途。说明:本部分所列出代表药物的选择依据是《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及临床常用的新药-、化学治疗药物(-)抗生素 1.基本要求(1)抗生素的分类、结构类型、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理化性质和代谢特点(2)抗生素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与化学稳定性、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构效关系,推测药物的化学稳定性、抗耐药性的特点、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及使用的注意事项(2)代表药物:青霉素钠(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头孢哌酮钠、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硫酸头孢匹罗、克拉维酸钾、舒巴坦钠、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氨曲南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推测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可能产生的毒副

作用及使用的注意事项(2)代表药物: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推测药物的化学稳定性、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使用的注意事项(2)代表药物:阿米卡星、硫酸依替米星、硫酸奈替米星、硫酸庆大霉素 5.四环素类抗生素(1)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推测药物的化学稳定性、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及使用的注意事项(2)代表药物: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盐酸米诺环素、盐酸美他环素(二)合成抗菌药 1.基本要求(1)结构类型、作用机制、构效关系、理化性质和代谢特点(2)合成抗菌药物的结构特点与化学稳定性和毒副作用之间的关系 2.喹诺酮类药物(1)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构效关系,推测药物的化学稳定性、体内代谢特点,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及使用特点(2)代表药物:盐酸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盐酸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 3.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1)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作用机制,推测药物的化学稳定性、体内代谢特点,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及使用特点(2)代表药物: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三)抗结核药 1.基本要求(1)结构类型、构效关系、理化性质和代谢特点(2)抗结核药物的结构特点与化学稳定性和毒副作用之间的关系 2.抗结核抗生素代表药物:硫酸链霉素、利福平、利福喷汀、利福布汀 3.合成抗结核药物(1)合成抗结核药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推测药物的化学稳定性、体

农药理化性质

1、涕灭威(铁灭克) 中文通用名称:涕灭威 英文通用名称:aldicarb 化学名称: O-(甲基氨基甲酰基)-2-甲基-2-甲硫基丙醛肟。 化学结构式: CH3O C CH CH3S3 3 C7H14N2O2S:190.15 25)1.195,20℃时蒸汽压物化性质:白色无味结晶,熔点100℃,相对密度(d 20 小于6.67 Pa。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为6000mg/L,几乎不溶于己烷,而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如丙酮400g/L,甲苯100g/L(20℃)。除遇强碱外,本品稳定。检验方法: 气相色谱法(也可用FPD-S滤光片测) 1)电子捕获检测器,毛细管弹性石英玻璃柱,DB-1,30m(Length)×0.53mm(id) ×0.5μm (Film); 参考工作条件:170 ℃(0.5min) 8℃/min 240℃(3min); 氮气:5mL/min,尾吹:60 mL/min; 保留时间:7min54s,进样绝对量:5 ng(5ppm,1 μL)。 2)电子捕获检测器,填充柱,1.5%OV-17+2.0%OV-101/chromosorb WAW-DMCS-HP,80-100目玻璃柱,1m×2mm(id); 参考工作条件:柱温:190℃,进样口:230℃,检定器:310℃; 氮气:76mL/min,尾吹:50 mL/min; 保留时间:6min12s,进样绝对量20ng(20ppm,1 μL)。 3)火焰光度检测器(FPD-S)填充柱,4%carbowax20M/Gas chrom Q,60-80目。玻璃柱,2m×3mm(id); 参考工作条件:柱温:160℃,进样口:300℃,检定器:250℃; 氮气:60mL/min,氢气:30mL/min,空气:30mL/min。 保留时间:6min5s。 2、涕灭威砜 中文通用名称: 涕灭威砜 英文通用名称: aldicarb sulphone 化学名称 化学结构式 O CH3O CH3S NOCNHCH3 C CH CH3 C7H14O4N2S:222.29 理化性质:无色结晶固体,熔点140-142℃,25℃下蒸汽压为9×10-5mm,微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分子量222.29,碱性环境下水解,有腐蚀性。

【MSDS】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三氯氧磷理化特性

三氯氧磷-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三氯氧磷 英文名称:phosphorus oxychloride 别名:氧氯化磷;氯化磷酰;磷酰氯;三氯氧化磷 CAS No.:10025-87-3 分子式:POCl3 分子量:153.33 危险标记:20(酸性腐蚀品) 包装类别:O52 包装方法:闭口厚钢桶,采用2~3毫米厚的钢板焊接制成,桶身套有两道滚箍。螺纹口、盖、垫圈等封口件配套完好,每桶净重不超过300 公斤;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全开口钢桶;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安瓿瓶外普通木箱。 三氯氧磷-理化性质 主要成分:含量:工业级≥99.0%。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发烟液体,有辛辣气味。 熔点(℃):1.2 沸点(℃):105.1

相对密度(水=1):1.6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蒸气压(kPa):5.33(27.3℃) 闪点: 燃烧热(kJ/mol): 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S):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 危险特性:遇水猛烈分解, 产生大量的热和浓烟, 甚至爆炸。对很多金属尤其是潮湿空气存在下有腐蚀性。 溶解性: 禁配物:强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水、醇类。 三氯氧磷-应急处置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无腐蚀症状者洗胃。忌服油类。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在专家指导下清除。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氢、氧化磷、磷烷。 灭火方法:灭火剂:干粉、干燥砂土。禁止用水。 三氯氧磷-管理方法 操作的管理: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避免产生烟雾。防止烟雾和蒸气释放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醇类接触。尤其要注意避免与水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药物化学

第一章绪论 1.简述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答:药物化学是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合成工艺、构效关系、体内代谢和寻 找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的综合性应用基础学科。 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化学结构与药名—通用名和化学名2.理化性质—溶解性、稳定性和鉴定方法3.合成方法和工艺;4.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吸收与代谢途径和构效关系; 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任务:1.为有效利用现有药物提供理论基础2.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经济合理的方法和工艺 3.不断探索开发新药的途径和方法。 2.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抗肿瘤药 1.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作用机制和靶标不同:1.直接作用于DNA,破坏其结构和功能的药物;2.干扰DNA和核酸合成的药物(抗代谢); 3.抗有丝分裂,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4.作用于肿瘤信号转导机制的药物 2. 烷化剂 作用原理:在体内能形成亲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它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 化学结构:分为氮芥类、乙撑亚胺类、甲磺酸酯及多元醇类、亚硝基脲类、三氮烯咪唑类和肼类 氮芥类抗肿瘤药代表 脂肪氮芥的氮原子和β位的氯原子作用生成乙撑亚氨离子,极易与细胞成分的亲核中心起烷化反应。 芳香氮芥由于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和苯环产生共轭作用,减弱氮原子的碱性,作用机制也发生改变。 氮甲 临床应用:本品对精原细胞瘤的疗效较为显著、对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也有效。 手性:存在二个旋光异构体,左旋体效用强,右旋体比较弱 环磷酰胺 结构特点:在氮芥的氮原子上连有一个吸电子的环状磷酰氨基。 临床应用:本品的抗瘤谱较广,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抗代谢肿瘤药 抗代谢的抗肿瘤药物 氟尿嘧啶 临床应用:本品抗癌谱比较广,是治疗实体肿瘤的首选药物。理化性质: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略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氯仿。稀盐酸或氢氧化钠中溶解 作用机制:在体内首先转变为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FUDRP),与TS结合,再与5,10-次甲基四氢叶酸作用,由于氟取代,导致不能有效地合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DRP),使酶(TS)失活。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盐酸阿糖胞苷 理化性质:白色细小针状结晶,极易溶于水,略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 作用机制:通过在在体内转化为活性的三磷酸阿糖胞苷(Ara-CTP)发挥抗癌作用。Ara-CTP通过抑制DNA多聚酶及少量掺入DNA,阻止DNA的合成,抑制细胞的生长。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其它抗肿瘤药合用可提高疗效。

药物化学__问答题

三、问答题: 1、何谓前药原理?前药原理能改善药物的哪些性质?举例说明 答:前药(pro drug)原理系指用化学方法将有活性的原药转变成无活性衍生物,在体经酶促或非酶促反应释放出原药而发挥疗效。 改善药物吸收,增加稳定性,增加水脂溶性,提高药物的作用选择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清除不良味觉,配伍增效等。 普罗加比(Pargabide)作为前药的意义。普罗加比在体转化成氨基丁酰胺,成GABA(氨基丁酸)受体的激动剂,对癫痫、痉挛状态和运动失调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氨基丁酰胺的极性太大,直接作为药物使用,因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即不能达到作用部位,起到药物的作用。为此作成希夫碱前药,使极性减小,可以进入血脑屏障。 2、吩噻嗪类药物的构象关系。 (1)吩噻嗪环2位引入吸电子基团,使作用增强。 (2)2位引入吸电子基团,例如氯丙嗪2位有氯原子取代,使分子有不对称性,10位侧链向含氯原子的苯环方向倾斜是这类抗精神 药的重要结构特征。 (3)吩酚噻嗪母核上10位氮原子与侧链碱性氨基之间相隔3个碳原子时,抗精神病作用强,间隔2个碳原子,例如异丙嗪缺乏抗精神病活性。 (4)侧链末端的碱性基团,可为脂肪叔氨基,也可为哌啶基或哌嗪基。以哌嗪侧链作用最强。 3、举例说明如何对青霉素的结构进行改造,得到耐酸.耐酶和抗菌谱广的半合

成抗生素,并说明设计思路。 第一类是耐酸青霉素,研究中发现PenicillinV的6位侧链的酰胺基上是苯氧甲基(C6H5OCH2-),苯氧甲基是吸电子基团,可降低羰基氧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阻止了羰基电子向b-酰胺环的转移,所以对酸稳定。根据此原理在6位侧链酰胺基α-位引入吸电子基团,设计合成了耐酸青霉素,如:非奈西林。(结构见下表) 第二类是耐酶青霉素。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之一是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b-酰胺酶使青霉素发生分解而失效。发现三苯甲基青霉素具较大的空间位阻,可以阻止药物与酶的活性中心作用,从而保护了分子中的b -酰胺环。根据这种空间位阻的设想,合成侧链上有较大的取代基的青霉素衍生物,如甲氧西林对青霉素酶稳定。另外在6a-位引入甲氧基或甲酰胺基,对b-酰胺酶的进攻形成位阻可增加b-酰胺环的稳定性而得到耐酶抗生素,如替莫西林。 第三类是广谱青霉素,在青霉素的侧链导入α-氨基,得到氨苄西林,由于α-氨基的引入改变了分子的极性,使药物容易透过细菌细胞膜,故扩大了抗菌谱,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都有强效。用羧基和磺酸基代替氨基,如羧苄西林,磺苄

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表汇总(很全哦).doc

项目 标识 理化性质 燃烧爆炸危 险性 甲烷理化特性表 内容 中文名甲烷别名沼气 分子式CH4 危险货物类别第类易燃气体 分子量危险货物编号21007 CAS 74-82-8 UN 编号1971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熔点 (℃) 燃烧热 (kJ/mol) 沸点 (℃) 饱和蒸汽压 (kPa) ℃ ) 相对密度 (水=1) (-164 ℃) 临界温度 (℃ ) 相对密度 (空气 =1) 临界压力 (MPa) 火灾危险类别甲类稳定性 闪点 (℃) -188 聚合危害 引燃温度 (℃) 538 避免接触的条件 爆炸下限 (V/%) 燃烧 (分解 )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爆炸上限 (V/%) 15 禁忌物强氧化剂、氟、氯。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包装与储存运输 毒性与健康 危害性危险特性 灭火方法 包装标志 包装方法 储存注意事项 运输注意事项 接触极限 毒性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环境危害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 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 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包装类别052 钢质气瓶。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 30℃。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 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 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 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 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 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夏季应 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 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中国 MAC(mg/m 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 MAC(mg/m 3):300 TLVIN: ACGIH 窒息性气体 TLVWN:未制定标准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 烷达 25%~ 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 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急救措施防护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 吸入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_第2类

目录 2.1类易燃气体 表-氢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 表-甲烷[压缩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 表-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 表-液化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 表-液化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 表-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 表-液化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7) 表-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8) 表-正丁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9) 表-环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0) 表-液化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1) 表-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2) 表-异丁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3) 表-丁二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4) 表-乙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5) 表- 1,1-二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6) 表- 1,1,1-三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7) 表-氟乙烯[抑制了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8) 表-二氟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9) 表-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0)

表-甲乙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2) 表-乙烯基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3) 表-三甲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4) 表-乙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5) 表-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6) 2.2类不燃气体 表-氧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7) 表-液氧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8) 表-空气[压缩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9) 表-氮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0) 表-液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1) 表-氦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2) 表-液氦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3) 表-氖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4) 表-液氖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5) 表-氩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6) 表-液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7) 表-一氧化二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8) 表-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9) 表-二氧化碳[液化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0) 表-六氟化硫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