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第二章机械波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2.知道波的种类及横波和纵波的概念.3.明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

知识储备

1.物体在________附近所做的_____运动叫机械振动.

2.简谐运动的能量与______有关,对同一个系统来说,振幅_________越大,振动的能量就越大. 3.物体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称为

__________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源振动带动与它相邻的质点发生振动,并依次带动离波源更远的质点振动,只是后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总是滞后于前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于是波源的振动逐渐传播出去. 2.绳、水、空气等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叫做介质. 3.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4.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发生振动,且质点不会(填“会”或“不会”)随波迁移. 二、横波和纵波

1.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叫做横波.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2.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位置叫做密部,质点分布最疏的位置叫做疏部.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问题设计]

如图1所示,手持细绳的一端上下抖动,绳像波浪般翻卷.这是波在绳上传播的结果,那你知道波是如何形成的吗?

图1 图2

答案 绳一端振动,带动绳上相邻部分振动,依次逐渐引起整个绳振动. [要点提炼]

波形成的原因:以绳波为例(如图2所示)

(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部分看做一个质点.

(2)在无外来扰动之前,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为各自的平衡位置. (3)由于外来的扰动,会引起绳中的某一质点振动,首先振动的那个质点称为波源.

(4)由于绳中各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作为波源的质点就带动周围质点振动,周围质点又依次带动邻近质点振动,于是振动就在绳中由近及远地传播. 二、机械波 [问题设计]

把一个闹钟放在真空罩内,当闹钟的小锤敲打铃铛的时候,我们听不到声音,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答案 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要点提炼]

1.介质:绳、水、空气等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__________,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2.机械波

(1)产生条件:①要有__________;②要有传播振动的_________. (2)特点

①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振动,后面的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并且落后于前一个质点的振动.

②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每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和波源的起振方向______. ③波传播的是_______这种形式,而介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④波在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______和________. [延伸思考]

一同学不小心把一只排球打入湖中,为使球能漂回岸边,这位同学采用不断将石头抛向湖中的方法,试分析这位同学能否通过这种方法把排球冲上岸? 三、横波和纵波 [问题设计]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其引发的海啸加上核泄漏事故给日本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会产生前后或左右晃动,也会产生竖直方向的振动,你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案 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不同的波引起地面的振动不同.

[要点提炼]

1.横波和纵波是按照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的关系来区别的:两方向垂直的为横波,两方向平行的为纵波.如声波是典型的纵波.

2.地震波中既有横波,又有纵波,而且纵波传播速度较大. 3.水波是比较复杂的机械波,不能简单地将水波当成横波.

一、机械波的形成及特点

例1 关于机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各质点均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B .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

C .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滞后于前一质点

D .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解析 本题要求熟知机械波的物理模型.振源的振动使其周围质点依次振动,之所以能依次振动下去,就是依靠了相邻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沿波的传播方向,后一质点的振动必滞后于前一质点的振动;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答案 ABC

二、由波的传播方向确定质点的振动方向

例2 如图3所示,是某绳波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质点1在外力作用下沿垂直直线方向做简谐运动,带动2、3、4、……各个质点依次上下振动,把振动从绳的左端传到右端.已知t =0时,质点1开

始向上运动,t =T

4

时,1到达最上方,5开始向上运动.问:

图3

(1)t =T

2时,质点8、12、16的运动状态(是否运动、运动方向)如何?

(2)t =3T

4时,质点8、12、16的运动状态如何?

(3)t =T 时,质点8、12、16的运动状态如何? 解析 各质点在各时刻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1)由甲图可知,t =T

2时,质点8未到达波峰,正在向上振动,质点12、16未振动.

(2)由乙图可知,t =3T

4时,质点8正在向下振动,质点12正在向上振动,质点16未振动.

(3)由丙图可知,t =T 时,质点8、12正在向下振动,质点16正在向上振动. 答案 见解析 三、振动与波的关系

例3 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振动是波的成因,波是振动的传播

B .振动是单个质点呈现的运动现象,波是许多质点联合起来呈现的运动现象

C .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质点振动的速度

D .波源停止振动时,波立即停止传播

解析 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是有波源和介质,由于介质中的质点依次带动、由近及远传播而形成波,所以选项A 、B 正确;波的传播速度是波形由波源向外伸展的速度,在均匀介质中其速度大小不变,而质点振动的速度和方向都随时间周期性地发生变化,选项C 错误;介质中一旦形成了波,介质中的质点就会将“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由近及远地向外传播,当波源停止振动时,介质中已经振动起

来的质点还在振动,所以波将继续传播,选项D 错误. 答案

AB

波的形成和传播—?

???

??

?

?

—产生的条件—?

??

?

—波源

—介质—分类—?

??

?

—横波—纵波—传播—???

—质点振动特点

振动形式

—能量和信息

1.(机械波的形成及特点)以下对机械波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形成机械波一定要有振源和介质

B .振源做简谐运动形成的波中,各质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

C .横波向右传播时,处于波峰的质点也向右迁移

D .机械波向右传播时,右方的质点比左方的质点早一些振动

2.(横波与纵波的区别)下列关于横波与纵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振源上下振动形成的波是横波 B .振源左右振动形成的波是纵波

C .振源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形成的波是横波

D .横波中质点随波迁移,纵波中质点不随波迁移

3.(振动与波的关系)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机械波必有振动 B .有机械振动必有波 C .离波源远的质点振动较慢

D .波源停止振动时,介质中的波立即停止传播

题组一 机械波的形成及特点

1.关于机械波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发生波动需要两个条件:波源和介质

B .波动过程是介质质点由近及远移动的过程

C .波动过程是能量由近及远传递的过程

D .波源与介质质点的振动都是自由振动

2.一小石子落入平静的湖面中央,圆形波纹一圈圈向外传播,有一片树叶落在水面上,则树叶( ) A .逐渐漂向湖心 B .逐渐漂向湖畔 C .在落下地方上下振动

D .沿树叶所在的圆圈做圆周运动 3.关于机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相邻的质点要相互做功

B .纵波的质点可以随波迁移,而横波的质点不能

C .波源开始时怎样振动,其他质点开始时就怎样振动

D .除波源外,波中各质点都做受迫振动 4.波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介质中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B .波源的能量随波传递

C .振动质点的频率随着波的传播而减小

D .波源的能量靠振动质点的迁移来传播

5.关于机械波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

B .后振动的质点总是跟着先振动的质点振动,只是时间上落后一步

C .参与振动的质点都有相同的频率

D .机械波是质点随波迁移,也是振动能量的传递 解题组二 振动与波的关系

6.沿绳传播的一列机械波,当波源突然停止振动时,有( ) A .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横波立即消失 B .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纵波立即消失

C .离波源较近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远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

D .离波源较远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近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 题组三 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7.下列关于横波、纵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叫横波,凸起的最高处叫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波谷

B .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横波

C .沿横向传播的波叫横波,沿纵向传播的波叫纵波

D .沿横向传播的波叫纵波,沿纵向传播的波叫横波 8.下列有关横波与纵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沿水平方向传播的波为横波

B .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介质中传播

C .纵波与横波不可以同时在同一介质中传播

D .凡是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波都是纵波 9.关于横波和纵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于横波和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有时相同,有时相反

B .对于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定相同

C .形成纵波的质点,随波一起迁移

D .形成纵波的质点不随波迁移

题组四 由波的传播方向确定质点振动方向

10.一列横波沿水平方向传播,某一时刻的波形如图1所示,则图中a 、b 、c 、d 四点在此时刻具有相同运动方向的是(

)

图1

A .a 和c

B .a 和d

C .b 和c

D .b 和d

11.如图2所示是一列沿着绳向右传播的绳波波形,此时波刚传到B 点,由图可判断波源A 点开始的振动方向是( )

图2

A .向左

B .向右

C .向下

D .向上

12.图3是某绳波形成过程示意图,1、2、3、4……为绳上的一系列等间距的质点,绳处于水平方向.质点1在外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带动2、3、4……各个质点依次上下振动,把振动从绳的左端传到右端.t =0时质点1开始竖直向上运动,质点振动周期为T .经过四分之一周期,质点5开始运动,此时质点1已发生的位移为x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3

A .t =T

4时质点5的运动方向向下

B .t =T

2时质点7的加速度方向向上

C .t =3T

4时质点5运动的路程为3x

D .t =T 时质点9向下运动

《波的形成和传播》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 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 传递了能量.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教学难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教学用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 2、横波、纵波演示仪;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习过机械振动,它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教师提问:水波离开水能看到上面的现象吗?绳波离开绳行吗? 学生回答:不行。 教师提问:当振动停止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传出去的仍然在传播,以后水(绳)都静止不动了。 请学生总结:(教师可引导)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用课件把绳波的运动展示)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间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例如: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了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第三行表示经过了T/2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4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7。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3T/4、和5T/4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应时刻所有质点所排列成的波形。 教师讲解后,请学生讨论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3、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 (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 (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4、波的种类: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 学案

《机械运动》复习课 【目标】 1.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择参照物;能结合具体实例阐述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对所研究物体运动的描述一般是不同的,即机械运动具有相对性。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及其表达式,知道其单位有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能正确进行各单位间的换算;能运用其定义式进行计算(包括平均速度的意义和相关的计算等)。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s),知道其它常用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各单位间的换算。4.会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包括读取测量值)。 5.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知道其它常用单位,能正确进行各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总结归纳,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任务一】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 12.35cm、12.9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A、12.35cm B、12.34cm C、12.50cm D、12.36cm 【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⑴单位及换算;⑵测量工具;⑶刻度尺的使用:看、放、读、记;⑷长度的特殊测量。 2、时间的测量 ⑴单位及换算;⑵测量工具;⑶秒表的读数。 【知识点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知识点复习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复习 一.本章知识网络 定义: 公式: 有用功: + 额外功: 总功 滑轮组中克服摩擦力、绳重、动滑轮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定义: 单位:J 功率: 1、公式:W=FS 2、做功的必要条件: 机械效率 功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1、公式:F 1L 1=F 2L 2 2、杠杆的分类: 1、特点: 2、组合: 3、省力情况: S=nh(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n: 吊起动滑轮绳子的股数, h:动滑轮一端移动的距离) F=(1/n )G (忽略 时) F=(1/n)(G 物+G 动)(忽略 时) 滑轮组: 滑轮 实质:省力杠杆 特点:不能改变施力方向,但可以省力。 动滑轮: 1、实质:等臂杠杆 2、特点:不能省力但能改变施力方向 定滑轮: 1、 杠杆的定义: 2、 杠杆的5要素: 3、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 简单机械: 1、 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 定义:单位时间所做的功 3、 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4、 公式:P=W/t 1、 提升物体时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为有用功 即W 有用=Gh 2、 水平拉物体时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 即:W 额外=fs

二、知识点 一、杠杆 1、定义: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 (很多物体可以抽象为硬棒)。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要求会找支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要求会根据动力臂画出动力的示意图)。 把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的连线作为力臂时,该力臂最长,与该力臂垂直的力就是最小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要求会根据阻力臂画出阻力的示意图)。 动力臂:(要求会画力臂)。 阻力臂:(要求会画力臂)。 2、杠杆的平衡条件 ⑴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杠杆处于静止状态。 ⑵本实验要求杠杆在静止时进行研究的原因:可以。 ⑶杠杆的平衡条件: (虽然是力×距离,但并没有功的意义,因为力臂并不是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 3、杠杆的分类 ⑴省力杠杆(即动力小于阻力):因为 < ,所以 > 。省力杠杆可以,但,即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比阻力作用点大。 例:羊角锤、道钉撬、老虎钳、开瓶扳手、板车、抽水机手柄、手术剪刀、铁皮剪刀 ⑵费力杠杆(即动力大于阻力):因为 > ,所以 < 。费力杠杆可以,但,即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比阻力作用点小。 例:火钳、钓鱼杆、筷子、镊子、理发剪刀、铁锹、笤帚、起重机吊臂、肱二头肌、缝纫机蹋板⑶等臂杠杆(即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因为 = ,所以=。等臂杠杆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例:天平、定滑轮 二、滑轮: 1、定滑轮:使用时轴的位置固定不动。 ①特点:。 ②实质:(不计摩擦与绳重,F G)。 ③F移动的距离和G移动的距离。即s h ④应用:旗杆顶端的定滑轮。 2、动滑轮: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移动。 ①特点:。 ②实质:。 (不计摩擦和绳重,F= G总) G F G F . . O O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波的形成与传播》一节是《机械波》的第一节,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波的描述、波的图象、波的各种特性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联系实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能想象出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形成波的(空间传播)情景。 教学重点:横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教学疑点:波传播的是什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波的形成与传播。知道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2)知道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3)知道机械波,理解机械波传播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2、能力目标: (1)通过波动模型的建立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 (2)根据对机械波模型的分析判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从波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明确个体动作要服从整体动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观察波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体验大自然各种波动的自然美感。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实验观察法。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化的动态情景并提出相关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研究和总结得出结论并能回答相关问题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四个事先拍成录相的演示实验现象课件(水波、随风飘的旗、绳波和电磁波等四种波动情景),让学生观看后对波有个初步印象。并提出两个问题以引入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 (1)波是如何形成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机械运动(复习课)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探讨和交流进一步掌握有关物理基本规律、公式和基本概念; 2、学会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和解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和现象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_____,常用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⑴、“选”:根据__________选择刻度尺。⑵、“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⑶、“放” _______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_________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不能____________。⑷、“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即______________。⑸、“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___位。⑹、

“记”: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 4、特殊的测量方法:⑴、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⑵、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⑶、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⑷、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5、常用的时间测量工具有钟、表、、电子表等,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常用的单位还有、等。换算关系为1h= min,1 min= s。 6、误差:(1)定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误差。(2)产生原因: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_____________,而错误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是能够____________的。 (二)运动的描述

机器人运动学(培训教材)

第2章机器人位置运动学 2.1 引言 本章将研究机器人正逆运动学。当已知所有的关节变量时,可用正运动学来确定机器人末端手的位姿。如果要使机器人末端手放在特定的点上并且具有特定的姿态,可用逆运动学来计算出每一关节变量的值。首先利用矩阵建立物体、位置、姿态以及运动的表示方法,然后研究直角坐标型、圆柱坐标型以及球坐标型等不同构型机器人的正逆运动学,最后利用Denavit-Hartenberg(D-H)表示法来推导机器人所有可能构型的正逆运动学方程。 实际上,机器手型的机器人没有末端执行器,多数情况下,机器人上附有一个抓持器。根据实际应用,用户可为机器人附加不同的末端执行器。显然,末端执行器的大小和长度决定了机器人的末端位置,即如果末端执行器的长短不同,那么机器人的末端位置也不同。在这一章中,假设机器人的末端是一个平板面,如有必要可在其上附加末端执行器,以后便称该平板面为机器人的“手”或“端面”。如有必要,还可以将末端执行器的长度加到机器人的末端来确定末端执行器的位姿。 2.2 机器人机构 机器手型的机器人具有多个自由度(DOF),并有三维开环链式机构。 在具有单自由度的系统中,当变量设定为特定值时,机器人机构就完全确定了,所有其他变量也就随之而定。如图2.1所示的四杆机构,当曲柄转角设定为120°时,则连杆与摇杆的角度也就确定了。然而在一个多自由度机构中,必须独立设定所有的输入变量才能知道其余的参数。机器人就是这样的多自由度机构,必须知道每一关节变量才能知道机器人的手处在什么位置。

图2.1 具有单自由度闭环的四杆机构 如果机器人要在空间运动,那么机器人就需要具有三维的结构。虽然也可能有二维多自由度的机器人,但它们并不常见。 机器人是开环机构,它与闭环机构不同(例如四杆机构),即使设定所有的关节变量,也不能确保机器人的手准确地处于给定的位置。这是因为如果关节或连杆有丝毫的偏差,该关节之后的所有关节的位置都会改变且没有反馈。例如,在图2.2所示的四杆机构中,如果连杆AB 偏移,它将影响2O B 杆。而在开环系统中(例如机器人),由于没有反馈,之后的所有构件都会发生偏移。于是,在开环系统中,必须不断测量所有关节和连杆的参数,或者监控系统的末端,以便知道机器的运动位置。通过比较如下的两个连杆机构的向量方程,可以表示出这种差别,该向量方程表示了不同连杆之间的关系。 1122O A AB OO O B +=+ (2.1) 11O A AB BC OC ++= (2.2) 可见,如果连杆AB 偏移,连杆2O B 也会相应地移动,式(2.1)的两边随连杆的变化而 改变。而另一方面,如果机器人的连杆AB 偏移,所有的后续连杆也会移动,除非1O C 有其他方法测量,否则这种变化是未知的。 为了弥补开环机器人的这一缺陷,机器人手的位置可由类似摄像机的装置来进行不断测 量,于是机器人需借助外部手段(比如辅助手臂或激光束)来构成闭环系统。或者按照常规做法,也可通过增加机器人连杆和关节强度来减少偏移,采用这种方法将导致机器人重量重、

期末复习教学案简单机械和功

举重运动员举着 杠铃原地不动 A B 行人手提物品在水 C 妇女手推童车在水 D 人在推木箱时累得出 汗也没有把木箱推动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共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杠杆五要素及作图,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及绕线方法,理解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概念,并会用相关公式计算它们的大小。 一、选择题 ( )1、下列器具中,使用的杠杆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2、利用如图11所示的装置估测物G 的重,当杠杆平衡时,力F 大小为5牛,则物G 的重 A. 大于5牛 B. 小于5牛 C. 等于5牛 D. 无法确定 ( )3、在图中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4、工人用滑轮组把一箱箱货物从一楼提升到五楼,在滑轮组上加润滑油后,机械效率提高了,则加润滑油后工人提升同样的重物时,做功的( ) A .有用功减小,总功不变 B .有用功增加,总功增加 C .有用功减小,总功减小 D .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小 ( )5、如右图所示,小明分别用甲、乙两个滑轮把同一袋沙子从地面提到二楼,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 1,机械效率为η1;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 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A. W 1 = W 2,η1 =η 2 B. W 1 = W 2,η1 <η 2 C. W 1 < W 2,η1 >η2 D. W 1 > W 2,η1 <η2 (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做功多的机械,做功快 B .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C .功率大的机器机械效率高 D .功率大的机器,做功快 图11

第( )7.如图,粗略测量小明引体向上运动的功率时,下列物理量不需要测量的是 A .小明的质量 B .单杠的高度 C .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 D .做引体向上的时间 ( )8、上图是一个两面光滑的斜面,∠β大于∠α,同一个物体分别在AC 和BC 斜面受拉力匀速运动到C 点,所需拉力分别为F A 、F B ,所做功分别为W A 、W B ,则: A 、F A =F B ,W A =W B B 、F A <F B ,W A =W B C 、F A <F B ,W A <W B D 、F A >F B ,W A >W B 二、填空 9、 图中的“塔吊”将8000N 的钢材竖直匀速向上吊起8m ,塔吊对钢材所做的功W 1 = ______ ;又沿水平方向移动3 m ,塔吊对钢材做功W 2 = 。 10、东风牌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160m ,所用时间为20s ,若此时卡车所受的牵引力为5000N ,则这段时间内牵引力所做的功为 J ,牵引力的功率是 __W 。 11、小强利用下图1所示的滑轮组去拉物体,使重为2000N 的物体A 在3s 内沿水平方向匀速移 动了6m ,若A 所受地面的摩擦力F f = 600N ,小强所用拉力F = 250 N ,则拉力F 的功率为____W ,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____ . 12、下图3所示,工人用动滑轮将重400N 的木箱匀速向上提升,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在此 过程中,工人用的拉力为___N ,木箱的重力势能___(“增大”、“减小”或“不变”). 13、(不计绳重摩擦,且动滑轮重小于物重),它们分别将重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 甲、F 乙,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则F 甲_____F 乙 η甲_____η乙(选填“>”、“<”或“=”) 14、某工人用上图3所示的装置把重240N 的物体提高1m ,所用的拉力为150N ,则该工人克服重力所做的有用功为__ J ,总功为____J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 三、作图、实验题 15、作出下图中F 1与F 2的力臂,并标明L 1和L 2 16、下图2示,试画出作用在杠杆A 端使杠杆平衡的最小动力的示意图,画出该力及力臂。 F 乙 G 甲 乙 图1 图3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设计

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波的形成与传播》一节是《机械波》的第一节,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波的描述、波的图象、波的各种特性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联系实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能想象出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形成波的(空间传播)情景。 教学重点:横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教学疑点:波传播的是什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波的形成与传播。知道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2)知道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3)知道机械波,理解机械波传播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2、能力目标: (1)通过波动模型的建立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 (2)根据对机械波模型的分析判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从波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明确个体动作要服从整体动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观察波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体验大自然各种波动的自然美感。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实验观察法。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化的动态情景并提出相关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研究和总结得出结论并能回答相关问题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四个事先拍成录相的演示实验现象课件(水波、随风飘的旗、绳波和电磁波等四种波动情景),让学生观看后对波有个初步印象。并提出两个问题以引入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 (1)波是如何形成的?

人教版 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复习学案

===h km s m s m 360011000111/1第一章 机械运动 复习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长度的测量: (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首先应观察它的 、 和 。 (2)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3)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测量结果应估读 到 ,并一定要带上相应的单位。 (4)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 (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 )、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 (5)1m= dm= cm ,1km= m ,1m= mm ,1mm= μm,1μm= nm 。 2. 时间的测量: (1)生活中通常使用钟、表来测量时间,实验室测量时间常用 的工具是停表。 (2)时间的常用单位是小时(h )、分(min )、秒(s ),国际基 本单位是 ( )。 (3)1h= min ,1min= s ,1h= s 。 二、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 随 的变化。 2. 参照物: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 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 。 3.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运动的快慢 1.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 。 (2)在物理学中,把 与 之比叫速度。速度的计算 公式: (3)速度的单位:m/s 、km/h 。 km/h 。 2. 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且不变的运动。(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有变化的叫。(3)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可能在不同时间的速度大小都不一样。可用除以求出平均速度来描述这一过程的整体运动快慢。 四、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1.下列对一些常见的估测恰当的是() A.我国高速公路最高限速300km/h B.我校星期一升国旗时,国歌的时长不足1min C.光从猎户座大星云到达地球所需要的时间是大约1500光年D.中学生课桌高度约80dm 2.在使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时,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某物体长度的测量结果为3.8cm B.测量长度时,读数的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测量长度时,刻度尺的读数结果必须包含估读 D.测量长度时,若刻度尺的零刻线已磨损,可以把物体对准尺子的左边缘开始测量 3.下列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必须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B.可以选择正在做加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C.有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也可以不选择参照物 D.无论选择那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总是不变的 4.有一根铺设在开阔地面上长17米的已供水的铁质水管,甲同学用小铁棒在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已知声音的响度足够让乙同学听到,声音的频率也在乙同学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 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A.一次敲击声B.两次敲击声C.三次敲击声D.无法确定 5.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九年级物理上册11简单机械和功复习课学案新版苏科版2(附2套中考模拟卷)

第11章 学校班级姓名日期 一、知识梳理:(学生整理) 二、分析总结(教师点拨) 三、例题突破: 知识点1:力臂的画法;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功和功率的计算 . 例1:如图所示,小明正在做俯卧撑,把他的身体看作一个杠杆,O为支点, A 为重心,他的体重为550N。(1)画出地面对手的支持力F 的力臂;(2) F大小为多少N?(3)若每次肩部上升0.4m,每分钟做30次,则他的平均功率多大? 知识点2:斜面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 例2:如图汽车车厢底板高h=1.5m,斜面长s=3m,现在用力F沿着斜面把重G=2000N的物体匀速拉到车上,若实际拉力为F=1200N,求斜面的机械效率。

O F F 知识点3:滑轮组相关物理量的基本计算例3:如图,一物体的重力为300N,此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0%,在拉力的作用下匀速上升,5s上升了10m,(不计绳重及摩擦) 求:(1)有用功(2)总功(3)额外功(4)动滑轮重(5)人拉绳的功率 知识点4: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 例4:某同学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滑轮绕制了两个滑轮组(如下图),并选用其中一个完成机械效率测量实验,下面是实验记录: 次数物重 /N 物体升高 /m 拉力 /N 绳子拉下 /m 有用功 /J 总功 /J 机械效率 1 4 0.1 3.00 0. 2 0.4 0.6 2 0.1 6.25 0.2 1 1.25 80% 3 10 0.2 6.25 0. 4 2 80% (1)把表格中所缺少的数据填写完整.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器材是弹簧测力计和.读弹簧测力计示数时,应拉动绳自由端,如果静止读数,会导致机械效率的测量值 偏.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实验选择的是(选填“左”或“右”)边一套装置. (4)分析第1次和第2次的数据可以知道,对于同一个滑轮组,可以通过增加来提高机械效率. (5)分析第2次和第3次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四、能力提升: 1.一直杆可绕O点转动,杠杆下端挂一重物,为了提高重物,用一个始终跟杠杆 垂直的力使杠杆由竖直位置慢慢转到水平位置,在这个过程中直杆……() A.始终是省力杠杆 B.始终是费力杠杆 C.先是省力杠杆,后是费力杠杆

波的形成和传播

波的形成和传播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形成原因:以绳波为例(如图12-1-1所示 ) 图12-1-1 (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将每一部分看做质点。 (2)在无外来扰动之前,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为各自的平衡位置。 (3)由于外来的扰动,会引起绳中的某一质点振动,首先振动的这个质点称为波源。 (4)由于绳中各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作为波源的质点就带动周围质点振动,并依次带动邻近质点振动,于是振动就在绳中由近及远地传播。 2.介质 (1)定义:波借以传播的物质。 (2)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二、横波和纵波 1.定义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 (1)要有机械振动。 (2)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3.机械波的实质 (1)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2)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依靠介质中各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使各相邻质点依次做机械振动来传递波源的能量。 1.机械波的形成 2.波的特点 (1)振幅:像绳波这种一维(只在某个方向上传播)机械波,若不计能量损失,各质点的振幅相同。 (2)周期: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均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3)步调:离波源越远,质点振动越滞后。 (4)运动: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5)实质:机械波向前传播的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同时也传递能量和信息。 3.振动和波动的区别与联系

当堂达标 1.(多选)关于机械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 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的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质点的振动 D.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2、(多选)关于振动和波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动是形成波动的原因,波动是振动的传播 B.振动是单个质点呈现的运动现象,波动是许多质点联合起来呈现的运动现象 C.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质点振动的速度 D.对于均匀介质中的机械波,各质点在做变速运动,而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 3、下面关于横波、纵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波源在同一介质中形成的机械波中可同时具有横波和纵波 B.由于横波、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不同,因此横波、纵波不可能沿同一方向传播 C.横波、纵波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相等 D.只要存在介质,不管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均可传播横波和纵波 4、平静的湖面上漂着一块小木条,现向湖中央扔一石子,圆形波纹一圈圈的向外传播,当波传播到小木条处时,小木条将() A.随波纹漂向湖岸B.不动 C.向波源处漂动D.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 5、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波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也立即停止 B.发声体在振动时,一定会产生声波 C.波动的过程是介质质点由近及远的传播过程 D.波动的过程是质点的振动形式及能量由近及远的传播过程 6、区分横波和纵波的依据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复习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新课标版 一、复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与参照物的关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会使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并能求平均速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重点难点:重点:构建知识体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关于长度测量的估读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单位: 长度测量工具: 时间测量单位: 工具: 定义: 机机械运动参照物: 定义: 械选择:

运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动运动快慢的描述: 公式: 运动的快慢速度单位: 运动的种类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 (二)典型示例,抽取规律考点一:物体长度的测量例 1、如图所示的物体A的长度是 cm,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方法归纳:在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什么? 考点二: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的相对性例 2、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C 、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以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D 、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变式练习】 看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方法归纳: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当怎么做?考点三: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例 3、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时间图像。你从该图中可获得哪些信息(只写3条)? (1)。 (2)。 (3)。例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2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6 m/s,求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方法归纳:如何求平均速度?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惑: 五、达标检测: 1、下表是国家标准鞋码与脚长对照表,表中“光脚长度”的单位是() A、m B、cm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和功复习教案

《简单机械、功》复习教案 一、知识网络 二、基础诊测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是:、、、、。 3.杠杆的平衡条件:⑴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处于状态。 ⑵实验前应调节,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 是:。 ⑶杠杆的平衡条件:。用公式可写成:。 4.杠杆可分为杠杆、杠杆 和杠杆。 (二)滑轮 1.定滑轮:①特点:。 ②实质:。 ③F移动的距离S和G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 2.动滑轮:①特 点:。 ②实质:。 ③F移动的距离S是G移动的距离h的。 3.滑轮组:①特点:即可以,又可以改变。 ②省力情况:若不计摩擦和绳重,有几段绳子拉着动滑轮,则拉力就是物重 的。 (三)功(W) 1.定 义:。 2.公式:W= 。 3.单位:,符号是,1J=1N·m 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② (四)功率(P) 1.意义:引入功率是表示的物理量。 2.定 义:。 3.公式:p= = 。 4.单位:,符号是,1W =1J/s (五)机械效率(η) 1.有用功:。额外功:。总 功:。 2.和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3.计算公式是:。注意:任何机械的效率都 1。 4.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有:机械自重及。 5.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公式是:;斜面机械效率的公式是。 (六)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 三、典例解析 1.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例1 如图1所示,曲杆AOBC自重不记,O为支点,AO=60cm,OD=50cm,OB=30cm,BC=40cm,要使曲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作出最小力F的示意图及其力臂,并求出最小力的大小。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启发式)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目的】 1.理解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而不是介质的迁移. 2.理解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3.知道什么是横渡,什么是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什么是疏部和密部. 【教学重点】 1.机械波概念的建立. 2.分析波传递的是运动形式和能量. 3.波动和振动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1.机械波的形成. 2.机械波的特点. 【教学媒体】 波的演示器、柔软长绳、投影仪.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总结规律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向平静的水面投一颗石子,水面受到石子的撞击,水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远处,用手拿着另一端,上下抖动,又会 出现什么现象呢?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正确描述上述两种现象) 生:水面受到石子的撞击,开始振动,这种振动并不停留在一点,而是以水波的形式向四周传去;绳上出现一列凸凹相间的波由一端向另一端传 去(图1).

师:上述水波和绳波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运动形式——机械波. 板书课题:波的形成和传播 二、讲授新课 板书:1.波的形成.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水波和绳波是怎么被激起的? 生:水面的某处受到石子的撞击开始振动激起了水波;用手拿着绳的一端上下抖动激起了绳波. 师:想象一下,如果仅有某点的振动,而脱离开它周围的介质,能形成波吗? 生:不能.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形成机械波的条件) 板书:(l)形成机械波的条件:有机械振动(有波源).有介质. 师:有振动是否一定有波动?有波动是否一定有振动? 生:不一定;一定. 师:为什么机械振动能沿介质由近及远地传播,形成机械波呢?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五段. (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两点) (l)从介质本身的性质看,介质可以看成由大量质点组成,而相邻的质点间具有相互作用力. (2)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受到某种作用而振动时,由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它会牵动邻近质点振动起来.这邻近的质点又会带动它邻近的质点振动起来.这样振动就会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从而形成机械波. (教师出示波的演示器,说明波的演示器上的各国片代表了介质中的各质点,并慢摇演示器的手柄,让学生观察质点被依次带动,从而形成机械波的过程)板书:(2)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叫机械波. 师:(再次慢摇手柄,让学生注意观察、对比)沿波的传播方向,后面质点的振动情况与前面质点的振动情况有何差异? 生:远离波源的质点的振动总落后于靠近波源的质点. (教师继续演示,让学生观察).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节机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知道参照物. 3、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 4、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重点> 机械运动,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自主学习> 一、机械运动 1、请同学们看课本图1.2-1和1.2-2中的的图片,根据书中图片讨论:哈雷彗 星、奔驰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喜马拉雅山,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共同点是什么?分析讨论后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__________ ■勺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例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机械运动是______ 的一种运动形式。运动还有其他多种形式 例如:_______ 的运动、______ 的运动、______ 运动等它们不属于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 3、见课本第17面图1.2-3中说出的体验,你坐的列车实际是停在车站内,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列车在运动呢?是怎么回事?(分析讨论回答) 4、可见,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 ___________ 的物体叫参照物。 例如: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游.“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 。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动情况,各以什么为参照物?“火车开动”是以_________________ 参照物;“一动不动”是以_____ 为参照物;“树正在飞快地后退”是以 _______ 为参照物。 5、参照物可以根据____ 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 描述同一物体时, 结论一般也__________ 可见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______________ 。 三、合作探究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k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似乎有 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竟然是一颗飞行的子弹,此时子弹相对于_______ 是运动的,相对于________ 静止的. 2、 长征三号火箭运载同步卫星升空,此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_________ 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______ 的;当卫星脱离火箭绕地球运转时,以 火箭为参照物,两步卫星是______ 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 _______ 的.人 造地球同步卫星以__________ 参照物是静止的; 4、《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 是________ '勺,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___ 的。 5、苏州环太湖景区风光无限美.周末,小王和同学坐在行驶的游艇上游览太湖, 若以游艇为参照物,小王是______ 的;若以太湖大桥为参照物,小王是 _______ 的. 6下面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科学家研究发现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 2.9cm B、月球围绕地球转动 C、菊花幼苗两个月长高了15cm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 7、广安火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颖看到乙车正在后退则下列判断中一定错误的是() A.甲乙两车都静止在原位置不动 B .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 C.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 D .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 8、在新型飞机研制中,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模拟气流迎面吹来,便可以模拟空中的飞行情况.此时,机舱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行,则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WL8-006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附教学反思

机械运动导学案设计

三、教材内容的组织 在如何引出“参照物”这个问题上,用了较为直接的过渡方式,即:在观看神六升空录像后便得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而播放了“沧海中的孤舟”视频短片后由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两种方法的效果都很好,而且后者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用语言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要求较高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作为课题的引入要求偏高了,但却是引出“参照物”这个物理模型的好方法。因为此时学生已了解了机械运动的物理定义,即: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因此先请学生连续观看一组物体机械运动的视频,然后请他们用语言来复述所看到的机械运动,这样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就无意识的讲出了“参照物”的存在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观看两段,视频资料(“直升机平飞”和“直升机悬停”)的比较,再让学生在有比较的情况下得出参照物的结论。这样做既为学生的认知设置了由简到难的坡度,同时起到了巩固机械运动概念和提升理解层次的作用。比较适合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材内容的处理 运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试验和讨论,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其中有一段特技摄影的视频,学生观看后体会到了“参照物”这个物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经验与教训:本堂课由于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选取的多媒体资料很多,而且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较高,因此在选择上必须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选取了将近20段视频资料,但在授课时反而出现了时间不够用,每个片段只能一扫而过,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在经过仔细的筛选后,只留下7个片段,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活动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效而精炼,指向性强,否则会引起学生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总体效果是较好的,知识点也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但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和改进,我将在今 后的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2.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一些现象的观察,感性认识什么样的运动叫波动。 2.知道机械波的概念,知道其形成的条件,理解其形成的机理,会由机理判断某时刻某质点的振动方向。 3.理解机械波波动过程的特点,知道其传播的是运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知道机械波的分类及相关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课件、视频等从感性出发剖析机械波波动的规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 2.通过对机械波形成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方法,并进一步从根本上理解机械波波动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波动过程之美,体会物理研究的威力(表面上波动过程很复杂,分析后发现它如此简单),体会物理学分析过程的逻辑之美,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多观察,多思考中学生也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信。 2.通过参与模拟波动的过程,体会与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体会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机械波波动中各质点的运动规律。 2.质点间的带动作用造成的各质点振动的重复性和滞后性。 【教学难点】 1.各质点只是振动没有沿传播方向迁移的确定。 2.带动作用的应用,即如何判断某时刻某质点的振动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课件与视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第十章的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板书课题) 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通过观察,探究机械波波动的运动规律;二是透过表面现象探究机械波形成的原因。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三种运动形式:一为绳子的运动(用跳绳沿竖直方向演示);二为弹簧的运动(用纵波演示器);三为水面的运动(自己录制的视频)。 师:刚才看到的三种运动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物理学上称这样的运动为机械波。 新课教学 板书:一、感性认识波动,探究机械波波动的运动规律 投影出示问题1:机械波这种运动形式与过去我们学过的各种运动形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若学生回答不出,可以提醒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考虑,进一步提示从研究对象的个数考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