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1届高三语文周中练习卷(一)答案

2021届高三语文周中练习卷(一)答案

2021届高三语文周中练习卷(一)答案
2021届高三语文周中练习卷(一)答案

2015届高三语文周中练习卷(一)答案

2014.09.10

班级姓名学号

基础部分(67分)

一、名句默写(10分)( 每空1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8.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实词解释(40分)

(1)(第一册《种树郭橐驼传》)(20分)

1.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病(名作动,患了……病)

2.驼业种树业(以……为职业)

3.名我故当名(名作动,命名,叫)

4.字而幼孩字(养育)

5.遂而鸡豚遂(成,养大、喂大)

6.官命促尔耕,勖尔植勖(勉励

7.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名词用作动词,用手指抓,掐)

8.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古义:它结果实)

9. 早缫而绪而(而通“尔”,你的,你们的)

10.早缫而绪绪(绪,丝头)

11.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名作状,一天天的)

1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形作动,保全)

1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安(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使……安定)

14.若甚怜焉怜(怜爱)

15.故不我若也若(动词,如)

16.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以(介词,把)

17.而卒以祸卒(最终)

18.故病且怠病(困苦)

19.故病且怠怠*(疲乏)

20.传其事以为官戒传(为……作传)

(2)(高中常用文言实词“哀”—“被”)(20分)

1.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为┄┄哀叹,为动)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吝惜)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哪里,什么地

方,疑问代词) 4.按.兵不动(成语)(止住)

5.成妻纳钱案.上《促织》(几案,小桌)

6.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抬高,形作动或作使动)

7.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轻视,看不起)

8.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高出,超出)

9.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明亮,天亮)

10.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破旧的,毁败的)

11.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授予官职)

12.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过秦论》(像打包袱似的,名作状)

13..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答复,回报)

1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同“曝”,

晒)15.余悲.之。《捕蛇者说》(怜悯、同情)

16.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跑的败兵)

17.背.井离乡(成语)(离开)

1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完备)

19.烛之武曰:焉用亡郑以倍.邻。《烛之武退秦师》(增加、

增益)20.如被.冰雪。《促织》(遭受)

三.文学文化常识填空(第一册)。(17分)( 每空1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采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诗经》中的诗多为四言诗,章法多采用重章叠句。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陶渊明的诗“清新自然”,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他也有抒写豪情的“金刚怒目”式的诗篇,如《读〈山海经〉》。《咏荆轲》

3.左思:西晋(朝代)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洛阳纸贵”就是对他的《三都赋》的轰动一时的评价。

阅读部分(33分 )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12分)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①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③,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④与人争席⑤罢,海鸥⑥何事更相疑。

【注】①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

②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本指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

③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季开花,朝开暮落,故又称朝槿。

④野老:诗人自称。

⑤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庄子?杂篇?寓言》载:阳子居(杨朱)初到旅舍,面露骄矜之色,旅舍主人对他很恭敬,其他客人也纷纷为他让座。后来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显得很随和,人们也就不再给他让座,而和他争席而坐,相处就很随便了。

⑥海鸥:《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好鸥,每日与鸥鸟游玩,数以百计的鸥鸟聚集在他身边。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捉鸥鸟。第二天他来到海边,鸥鸟就盘旋不下了,因为他有了机心。

1、从诗歌题材来讲本诗属于田园诗,从体裁看,属于七言律(格律、近体)诗。作者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字摩诘,苏轼称赞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4分)

2、对于颔联,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请就此试作赏析。(4分)

答:“漠漠”形容水田薄雾蒙蒙,视野苍茫,在这样的氛围里“飞白鹭”景色才美;“阴阴”形容夏天树林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黄鹂的色彩才显得悦目,声音才显得动听。两个叠字有音韵之美,使画面更显开阔,色调更为和谐,更具有诗情画意。并且寓情于景,表现出诗人面对田园美景的欣悦和怡然。

3、尾联连用两个典故,用意是什么?(4分)

答:用“争席”的典故,诗人是要表明自己已如杨朱般得道,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用“海鸥”的典故,是要表明自己早已去除机心俗念,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旁人也不必再猜忌“我”了。连用两个典故,一为正用,一为反用,两相结合,抒写了诗人忘情于自然、隐逸于山林的恬淡心境。(阐明诗意2分;抒情言志2分)

【诗意】

因为积雨日久,林中无风而且湿润,故而做饭的炊烟升起时显得有些缓慢。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幽静清凉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啭啼声。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我已和村里的那些人相处的很随便,没有什么隔阂;淳朴农民为什么还要猜疑呢?

【赏析】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

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

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4-9题。(21分)

沈周

⑴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工诗善画。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⑵郡守欲荐周贤良,周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⑶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工.绘屋壁(擅长)

(2)援笔立就.( 完成)

(3)漫.应曰(随便)

(4)宽备.言其状(详细)

5、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B)(3分)

A、父没.,或劝之仕.通“殁”,去世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设法躲开。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分别,辨别。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C)(3分)

A、①周以.母故因为

②而告以.成功把

B、①饭之而.去就(承接)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修饰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表判断,是

D、①入其.姓名代指“他的”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指那些

7、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⑴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1)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 等到(郡守)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8、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2分)

(2分)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9、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3分)

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

【参考译文】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善于作诗绘画。十一岁时,游历南京,作诗句百联,呈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当面以《凤凰台赋》为题考沈周,他拿起笔马上就完成了,崔恭连连赞叹称异。等到成年,无什么书不读,作文摹仿《左传》,作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写字学黄庭坚,这些都为世人喜爱珍重。他还尤其擅长绘画,评论者认为是明代第一人。

知府想推举沈周为贤良,沈周决心避世隐居。所住的地方有水竹亭台的景致,摆满了各种书籍古董,各地的名士每天来访,他没有空闲的日子,风度才华闻名于世。他侍奉父母极其孝顺。其父去世,有人劝他做官,他回答说:“你不知道我母亲把我看作命根子吗?怎能离开她身边。”平时一直不愿进城,在城墙外购置别舍,有事才去一次。晚年,隐匿形迹恐怕不严密,先后任巡抚的王恕、彭礼都尊敬他,想留他作幕客,他都以母亲年老为由辞谢。

有知府征发画工绘房屋墙壁。有个憎恨沈周的乡人,将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作工。有人劝他去见权贵以求免役,沈周说:“去服劳役是应该的,求见权贵,不是更于辱我吗?”最终还是去服劳役后回家。其后知府入京朝觐,吏部官员问:“沈先生好吗?”知府不知如何回答,随口答道:“好。”去见内阁辅臣,李东阳问:“沈先生有书信吗?”知府更加惊讶,又随口答道:“有信但还没有到来。”知府出来后,仓皇去见侍郎吴宽,问“沈先生是谁?”吴宽详细地讲了沈周的情形。知府问随从,才知道是画墙壁的人。等到回任,前往沈周家拜见,再三下拜认错,沈周备饭招待,饭后他才离去。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不出门远游。沈周在正德四年去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