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3.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文章,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物候学本身是门综合运用气象、地理、生物、农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作者在介绍这门学科时,也特别善于多方联系,运用众多的事例来展现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从而将这门学科的特点介绍得清晰、完整。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第一篇短文意在通过“恐龙无所不有”这一现象,说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第二篇短文则说明了科学家们是怎样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解决恐龙灭绝年代问题的。读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说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基本科学原则。《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作者看似只是平谈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文章不仅展现了大雁季节性迁徙的过程,而且形象地闸明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道理。《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看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记录开展科学研究而推断出的结论。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奧秘的兴趣。

三、教学指导

本单元的教学,可以抓住“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科学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本来就首先要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掌握科学事实,从中筛选出主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认识和其他学科已知的科学原理,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形成科学假说;再将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最终达到科学认识。

本单元的教学点,如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都可以围绕这一核心组织起来。同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接受,要安排好说明的顺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事理说明文与之前学习过的事物说明文相比,又有自身的特点,可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单元的课文,语言既准确、简明,又生动、形象,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富有风趣,学习中也要引导学生注意。

教学本单元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青少年的思维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向深处和学科外的引导要适度,既不要浮光掠影,也不要刻意求深。特别是要注意结合课文的阅读来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方法,避免脱离语文教学泛泛而论。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吃透课文,领略科学精神的实质,在教学实际中灵活处理。

第二,本单元课文讨论的内容彼此有所关联,又各自有所侧重,教学中要有单元整体的观点,整体设计,有机联系。

第三,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过事物说明文,对说明文有所了解。教学本单元,要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既要强化学生对说明文一般特点(如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语言严谨、清晰,体现科学精神等)的认识,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导他们体会两类说明文的不同特点。

第四,本单元的课文是一篇篇优美的“科学小品”,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有散文之美。教学中,在让学生理解说明文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也要引导他们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人胜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

课时安排:《大自然的语言》建议2课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建议2课时;《大雁归来》建议1-2课时;《时间的脚印》建议1-2课时;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建议1-2课时;单元写作:说明顺序,建议2课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