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问题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问题

摘要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能传递知识,更在于能够使
,激励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
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精
,最终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
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的创新

关键词中学英语 创新教学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中学英语教学大
(试验修订版)中指出:“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使学生获得适应
。当今时代
,就要改革我们的教学,使其具有创新性,能为培养创新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


1 什么是创新教学

创新,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
,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
按爱因斯坦所说,“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
,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
。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
,使英语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
,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通过研
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英语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区别。

2 创新教学的实施

2.1让学生提前预习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
。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词组、句型的预习,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词
,用新词造句,找出单元中重点句子进行模仿。在课
,教师鼓励学生对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大胆提问。一般程序
:
学生预习→(单词、词组、句子、疑难)→课堂交流→教

2.2教学过程的展开
创新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寻找联系、思考、构建意义和创
,探究问题,发现知识的应
,活动的组织和展
,贯穿一个“趣”字,体现一个“创”字。
,在活动中求知、创新,以趣激学,在趣中探
,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学习实践化,学习具有创新

(1)活化课文插图,引导创新思维。SEFC新教材图文并茂,
,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
,其内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
,那么课堂教学会更具趣味性。如 SEFC(1A)
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后,分别就课本中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根据学生们的想
,自然地引入新课,使电影画面清楚明
,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观
这种学生参与插图再创造的活动既能减轻教师负担,
:激活→呈现→运用。
(2)实践语言,体会创造。在互动性语言活动中,学生运用
,通过真实的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
,重新组合语言材料,这体现了语言
其次,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
,对信息作各种
另外,信息的交流是为了填补交际双方之
,但同时又会产生新的信息差,这又是一种创造。
SEFC(1B)Unit 14 Festivals,在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节日的知
,让他们做语言实践。比较中国和外国的节日,学生们会
庆祝方式、以及节日的来源等方面比较。
,而不是在模
:
任务→交流→再现→创造

3 发挥想象,拓展创新

想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在英语教学中,
人人都需要想象力,
,同时,通过想象来表演对话。在读一篇课文之前,让学生
,预测作者所写的内容,以及作者所使
,对文章所涉及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让学
,找出一些可能性的解决办法。如,SEFC(1A)学
,让学生运用被动语态想象一下一百年后我
Houses will be built in space. Car will
等这样的
通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笔者发现学生们
:
学生想象→小组讨论→展示想象→教师归纳

4 创新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学习的主
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
,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亲自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
,学会如何学习;其次,在新的教学要求下,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新颖、有效的教学活动
,开拓教与学的新渠道,更新教学方式,增强英语教
,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师,要有扎实
,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和进行交际的能力要强,而且
,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黄淑秀. 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成
, 2004(05): 50~69.
[2] 颜武斌.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教
, 2004(01): 118~119.
[3] 肖传剑,熊燕.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06).

相关主题